高效率電動轉向泵的製作方法
2023-10-23 22:32:12 1

本發明涉及機電傳動及液壓傳動技術領域,尤其涉及汽車液壓助力轉向泵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傳統汽車轉向泵多年來一直是採用皮帶輪、齒輪、聯軸器等傳動方式,該方式由於皮帶輪、齒輪等傳動件其自身重量在旋轉時產生轉動慣量,在傳動效率方面損失較大,並且由於耦合件傳動例如齒輪傳動嚙合時產生的噪音等工作噪聲也較大。隨著環境汙染嚴重,新能源電動客車的興起,其電動液壓轉向泵的需求量逐年增大,在新能源車節能降耗,低噪音運行的目標要求下,如何提高傳遞效率,降低傳動噪音,是轉向系統行業針對新能源車電動液壓轉向泵所研究的新目標。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現有汽車轉向泵傳遞效率低、傳動噪音大等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高效率電動轉向泵。
本發明為實現上述目的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高效率電動轉向泵,轉向泵輸出軸與電機輸出軸為同軸軸2結構,軸2一端安裝電機,軸2另一端安裝轉向泵泵體22,泵體22內設有進油側板23和出油側板15,進油側板23和出油側板15安裝於軸2上,軸2上位於進油側板23和出油側板15之間安裝定子21,進油側板23、定子21和出油側板15通過定位銷8,連接在泵體22上,泵體22一端設有泵蓋17,轉子19安裝於定子21內孔中,葉片20安裝於轉子19槽孔裡,葉片20、定子21內曲面、進油側板23和出油側板15形成密閉容腔;泵體22內設有滑閥4,滑閥4一端設有彈簧9,滑閥4內部設有錐閥5,錐閥5一端與滑閥之間設有彈簧6,滑閥4一端連接出油接頭14。
所述出油側板15和泵蓋17之間安裝彈簧16。
所述泵蓋17和泵體22之間通過鋼絲擋圈12固定。
本發明的高效率電動轉向泵,廢除了傳統聯軸節、齒輪等耦合連接的傳遞方式,將轉向泵輸出軸與電機輸出軸設計為一根軸,軸一端與電機裝配,另一端與轉向泵裝配。當電機軸旋轉時,直接同步驅動轉向泵內部件運轉,實現轉向泵的工作,中間無傳遞損失;除提高傳遞效率的設計特點外,轉向泵的內部除掉了軸承、擋圈的設計部分,使結構得到簡化。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高效率電動轉向泵剖面結構圖。
圖中:1.電機總成, 2.軸, 3.骨架油封,4.滑閥,5.錐閥,6.彈簧,7.O型密封圈,8.定位銷,9.彈簧,10.O型密封圈,11. O型密封圈,12.鋼絲擋圈,13.組合墊,14.出油接頭,15.出油側板,16.彈簧,17.泵蓋,18.複合軸承,19.轉子,20.葉片,21.定子,22.泵體,23.進油側板,24. O型密封圈,25.定位銷,26. O型密封圈。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的高效率電動轉向泵結構如圖1所示,軸2與電機總成1為同軸結構,同一根軸2一端裝配電機總成1,一端將轉向泵的所有零件裝入整體式泵體22內,然後用泵蓋17封閉,泵蓋17和泵體22之間通過鋼絲擋圈12固定。泵體22內設有進油側板23和出油側板15,軸2貫穿安裝於進油側板23和出油側板15中心,進油側板23、定子21和出油側板15通過定位銷8貫穿連接在泵體22上,限制了旋轉自由度。出油側板15和泵蓋17之間安裝彈簧16,彈簧16壓在出油側板15端面限制了軸向位置又起到了浮動效果。泵體22內設有滑閥4,滑閥4一端設有彈簧9,滑閥4內部設有錐閥5,錐閥5一端與滑閥之間設有彈簧6,滑閥4一端連接出油接頭14,出油接頭14一端與泵體閥孔連接,連接部位通過組合墊13密封,另一端與出油管路連接。轉子19安裝於定子21內孔中,在軸2的驅動下旋轉,使裝在其中轉子19槽孔裡的葉片20平拋出,葉片20與定子21內曲面、進油側板23和出油側板15形成密閉容腔,並通過進油側板23上的油窗孔將油液吸入;當轉子19轉到定子21內曲面降程部分,由於容腔減少,被壓縮的油液通過出油側板15出油窗孔流出,流出的油液通過阻尼孔控制流量經出油接頭14進入轉向系統。同時流入流量控制滑閥4有彈簧9的一端。部分油液進入流量控制溢流閥無彈簧9端。由於流經阻尼孔的流量會產生壓差,當壓差大於等於彈簧9力時滑閥4的平衡被打破,滑閥4產生移動,使出油腔與溢油口相通,出油腔部分流量經溢流口溢出,使輸出流量趨於恆定,實現流量控制原理。作用在彈簧6端的油液,通過錐閥座上壓力阻尼孔作用在錐閥5上,當系統壓力大於等於彈簧6預調定的數時,錐閥5開啟並溢流,限制了系統的最高壓力,實現壓力控制原理。彈簧16保證出油側板15、定子21能緊密相連,保證設計性能得以實現。裝入泵體22的複合軸承18及電機總成1連接端軸承,保證軸2的對中與傳動精度,實現電機總成1與轉向泵同步無傳遞損失並實現性能準確性。軸2上位於進油側板23一側安裝骨架油封3,骨架油封3密封功能為保證空氣不被吸入及油腔油液不洩漏。
本發明是通過實施例進行描述的,本領域技術人員知悉,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特徵和實施例進行各種改變或等效替換。另外,在本發明的教導下,可以對這些特徵和實施例進行修改以適應具體的情況及材料而不會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因此,本發明不受此處所公開的具體實施例的限制,所有落入本申請的權利要求範圍內的實施例都屬於本發明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