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泥水處理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10-24 10:47:47 3
本發明涉及汙水處理技術領域,更具體地,涉及一種煤泥水處理系統。
背景技術:
煤泥水處理系統是溼法選煤廠的重要環節,在現有的煤炭洗選工藝中,不論是跳汰選煤工藝還是重介質選煤工藝,水是溼法選煤過程的重要工作介質,選煤生產過程中要耗用大量的水,同時不可避免會產生大量的煤泥水,為了減少水耗,實現洗水閉路循環以及資源的全利用,必須將煤泥水進行處理,對煤泥進行回收。汙泥濃縮設備以及煤泥(尤其是細煤泥)脫水處理設備是煤泥水處理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發揮兩者工效至關重要,煤泥水處理不當,將造成環境汙染,降低選煤廠經濟效益等。
煤泥水性質複雜,煤泥水內所含煤泥粒度、濃度、質量差異性加大,部分煤泥粒度極細(如0.045mm),粘度很大,而且容易泥化,能穩定地懸浮在濃縮沉澱池中,或大量聚集,難以沉澱回收並使用脫水設備處理。上述性質加大了煤泥水的處理難度,如處理不當,濃縮沉澱池的絮凝效果不好,造成底流濃度不高,出泥效果差,脫水效果差;溢流中煤泥濃度過大,造成溢流水的澄清度不夠,對後繼過程將會造成不良影響,如不能實現洗水閉路循環,難以滿足汙水零排放的要求。
而且,由於受原煤性質的變化以及選中作業系統煤量的變化,導致進入煤泥水處理系統的細煤泥以及極細煤泥量的粒度變化較大,還會造成脫水處理設備很難發揮作用,脫水效果差,不僅容易增大濾餅的體積,還會降低商品煤的發熱量;而且,煤泥在煤泥水處理系統中循環時間越長,循環水的濃度越大,選中作業及煤泥水處理系統生產效率越低下,成本大幅增加。
因此,需要一種煤泥水處理系統,來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鑑於此,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出一種煤泥水處理系統,解決現有煤泥水處理系統生產效率越低下,成本高等題。
基於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的一種煤泥水處理系統,包括:
緩衝池,所述緩衝池上設置有煤泥水分配器,所述煤泥水分配器用於分配所述緩衝池內的煤泥水;
第一汙泥濃縮池,所述第一汙泥濃縮池與所述煤泥水分配器連通,所述第一汙泥濃縮池用於對煤泥水中煤泥進行濃縮沉澱;
第二汙泥濃縮池,所述第二汙泥濃縮池通過第二傳送機與所述煤泥水分配器連通,所述第二汙泥濃縮池與所述第一汙泥濃縮池連通,所述第二汙泥濃縮池用於對煤泥水中煤泥進行濃縮沉澱;
第一過濾脫水裝置,所述第一過濾脫水裝置與所述第一汙泥濃縮池連通,且對所述第一汙泥濃縮池輸出的底流進行固液分離;
第二過濾脫水裝置,所述第二過濾脫水裝置與所述第二汙泥濃縮池連通,且對所述第二汙泥濃縮池輸出的底流進行固液分離。
優選地,所述煤泥水處理系統還包括:第一輸送裝置,所述第一輸送裝置設置在所述緩衝池和所述第一汙泥濃縮池之間,所述第一輸送裝置用於將所述煤泥水分配器分配的煤泥水輸送至所述第一汙泥濃縮池。
優選地,所述煤泥水處理系統還包括:第二輸送裝置,所述第二輸送裝置設置在所述緩衝池和所述第二汙泥濃縮池之間,所述第二輸送裝置用於將所述煤泥水分配器分配的煤泥水輸送至所述第二汙泥濃縮池。
優選地,所述煤泥水處理系統還包括:第三輸送裝置,所述第三輸送裝置設置在所述第一汙泥濃縮池和所述第二汙泥濃縮池之間,所述第三輸送裝置與所述第二輸送裝置連通,所述第三輸送裝置用於將所述第一汙泥濃縮池的溢流以及通過所述第二輸送裝置輸送的煤泥水輸送至所述第二汙泥濃縮池。
優選地,所述第一過濾脫水裝置包括:第一入料桶和加壓過濾機,所述第一入料桶設置在所述第一汙泥濃縮池和所述加壓過濾機之間,所述第一入料桶用於存儲所述第一汙泥濃縮池的底流,並輸送底流至所述加壓過濾機,所述加壓過濾機用於對底流進行固液分離。
優選地,所述第二過濾脫水裝置包括:第二入料桶和板框壓濾機,所述第二入料桶設置在所述第二汙泥濃縮池和所述板框壓濾機之間,所述第二入料桶用於存儲所述第二汙泥濃縮池的底流,並輸送底流至所述板框壓濾機,所述板框壓濾機用於對底流進行固液分離。
優選地,所述第一入料桶和所述第二入料桶內均設置有攪拌器,所述攪拌器用於攪拌底流。
優選地,所述煤泥水處理系統還包括:濾液輸送裝置,所述濾液輸送裝置設置在所述加壓過濾機和所述第二入料桶之間,所述濾液輸送裝置用於將所述加壓過濾機輸出的濾液輸送至第二入料桶。
優選地,所述煤泥水處理系統還包括:循環水池,所述循環水池通過第一接收管道接收所述第二汙泥濃縮池的溢流。
另外,優選地,所述循環水池還設置有第二接收管道,所述循環水池通過所述第二接收管道接收所述板框壓濾機輸出的濾液。
從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發明提供的煤泥水處理系統,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第一汙泥濃縮池和第二汙泥濃縮池可實現串聯、並聯及混聯,提高煤泥水處理系統對進料量的應變能力,提高各汙泥濃縮池的處理能力和沉降效率,使汙泥自沉降能力得到提升,可減少煤泥水處理藥劑的用量,從而降低生產成本;同時還可以分配不同粒徑的煤泥顆粒給第一過濾脫水裝置和第二過濾脫水裝置,以便分別針對不同煤泥顆粒含量採用不同的處理設備,充分發揮不同過濾脫水裝置的優勢,提高煤泥水處理系統的處理效率,提高汙泥濃縮的效率,提高煤泥水處理工藝的靈活性和處理設備的生產工效,降低煤泥水處理的生產成本,保證混煤產品質量的穩定性。
附圖說明
通過下面結合附圖對其實施例進行描述,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技術優點將會變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圖1為本發明具體實施例中採用的煤泥水處理系統的示意圖。
其中附圖標記:
1:緩衝池;101:煤泥水分配器;2:第一輸送裝置;
3:第二輸送裝置;4:第一汙泥濃縮池;5:第三輸送裝置;
6:第二汙泥濃縮池;7:第一煤泥泵;8:第一入料桶;
9:第一入料泵;10:加壓過濾機;11:第二煤泥泵;
12:第二入料桶;13:第二入料泵;14:板框壓濾機;
15:循環水池;16:濾液輸送裝置;17:第一接收管道;
18:第二接收管道。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並參照附圖,對本發明進一步詳細說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需要說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詞語「前」、「後」、「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圖中的方向。使用的詞語「內」和「外」分別指的是朝向或遠離特定部件幾何中心的方向。
圖1為本發明具體實施例中採用的煤泥水處理系統的示意圖。如圖1所示,煤泥水處理系統包括:緩衝池1、第一汙泥濃縮池4、第二汙泥濃縮池6、第一過濾脫水裝置和第二過濾脫水裝置。
緩衝池1上設置有煤泥水分配器101,煤泥水分配器101用於分配緩衝池1內的煤泥水。第一汙泥濃縮池4與煤泥水分配器101連通,第一汙泥濃縮池4用於對煤泥水中煤泥進行濃縮沉澱。第二汙泥濃縮池6通過第二傳送機與煤泥水分配器101連通,第二汙泥濃縮池6與第一汙泥濃縮池4連通,第二汙泥濃縮池6用於對煤泥水中煤泥進行濃縮沉澱。第一過濾脫水裝置與第一汙泥濃縮池4連通,且對第一汙泥濃縮池4輸出的底流進行固液分離。第二過濾脫水裝置與第二汙泥濃縮池6連通,且對第二汙泥濃縮池6輸出的底流進行固液分離。
緩衝池1可均衡水質和水量,煤泥水分配器101將緩衝池1內的煤泥水按比例或單獨分配到第一汙泥濃縮池4或/和第二汙泥濃縮池6,經過濃縮沉澱後,底流物料進入第一過濾脫水裝置或/和第二過濾脫水裝置進行固液分離,以備後續處理。
通過煤泥水分配器101可實現第一汙泥濃縮池4和第二汙泥濃縮池6之間的串聯、並聯以及混連的靈活連接方式。結合第一汙泥濃縮池4和第二汙泥濃縮池6底流物料的粒度組成,第一過濾脫水裝置和第二過濾脫水裝置對煤泥粒度組成的適應性不同,可分別處理第一汙泥濃縮池4和第二汙泥濃縮池6的底流物料,從而保證煤泥水處理系統正常運行,提高煤泥水處理系統的處理效率,提高汙泥濃縮的效率,提高煤泥水處理工藝的靈活性和處理設備的生產工效,降低煤泥水處理的生產成本,保證混煤產品質量的穩定性。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汙泥濃縮池4的作用是得到含粗顆粒相對較多的底流和細顆粒相對較多的溢流循環水。第二汙泥濃縮池6的作用得到含煤泥顆粒相對較多的底流和煤泥顆粒較少的溢流循環水。
為減小煤泥水處理系統的佔地空間,實現煤泥水在緩衝池1和第一汙泥濃縮池4之間的輸送,優選地,煤泥水處理系統還包括:第一輸送裝置2,第一輸送裝置2設置在緩衝池1和第一汙泥濃縮池4之間,第一輸送裝置2用於將煤泥水分配器101分配的煤泥水輸送至第一汙泥濃縮池4。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輸送裝置2為耐磨的管道,管道的尺寸可根據煤泥水水量選擇。
為減小煤泥水處理系統的佔地空間,實現煤泥水在緩衝池1和第二汙泥濃縮池6之間的輸送,優選地,煤泥水處理系統還包括:第二輸送裝置3,第二輸送裝置3設置在緩衝池1和第二汙泥濃縮池6之間,第二輸送裝置3用於將煤泥水分配器101分配的煤泥水輸送至第二汙泥濃縮池6。在本實施例中,第二輸送裝置3為耐磨的管道,管道的尺寸可根據煤泥水水量選擇。
為減小煤泥水處理系統的佔地空間,實現煤泥水在第一汙泥濃縮池4和第二汙泥濃縮池6之間的輸送,優選地,煤泥水處理系統還包括:第三輸送裝置5,第三輸送裝置5設置在第一汙泥濃縮池4和第二汙泥濃縮池6之間,第三輸送裝置5與第二輸送裝置3連通,第三輸送裝置5用於將第一汙泥濃縮池4的溢流以及通過第二輸送裝置3輸送的煤泥水輸送至第二汙泥濃縮池6。在本實施例中,第三輸送裝置5為耐磨的管道,管道的尺寸可根據煤泥水水量選擇。
在本實施例中,煤泥水分配器101根據來料中細煤泥含量和細煤泥的粒度組成進行分配,以便將緩衝池1的煤泥水可輸入第一汙泥濃縮池4或/和第二汙泥濃縮池6。煤泥水經煤泥水分配器101分配後,可由第一輸送裝置2輸送至第一汙泥濃縮池4,或由第一輸送裝置2輸送至第一汙泥濃縮池4,再經過第一汙泥濃縮池4溢流通過第三輸送裝置5分配到第二汙泥濃縮池6,或通過第一輸送裝置2及第二輸送裝置3平均分配給第一汙泥濃縮池4和第二汙泥濃縮池6,或通過第一輸送裝置2及第二輸送裝置3按照設定比例分配到第一汙泥濃縮池4和第二汙泥濃縮池6。
為實現良好的固液分離效果,優選地,第一過濾脫水裝置包括:第一入料桶8和加壓過濾機10,第一入料桶8設置在第一汙泥濃縮池4和加壓過濾機10之間,第一入料桶8用於存儲第一汙泥濃縮池4的底流,並輸送底流至加壓過濾機10,加壓過濾機10用於對底流進行固液分離。加壓過濾機10處理量大,運行過程自動化程度高,從而降低人工成本。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汙泥濃縮池4和加壓過濾機10之間依次設置有第四輸送裝置、第一入料桶8和第五輸送裝置,第四輸送裝置用於將第一汙泥濃縮池4的底流輸送至第一入料桶8,第一入料桶8用於暫時存儲底流,第五輸送裝置用於將第一入料桶8內底流輸送給加壓過濾機10。第四輸送裝置和第五輸送裝置分別為第一煤泥泵7和第一入料泵9,兩者均為渣漿泵。
為實現良好的固液分離效果,優選地,第二過濾脫水裝置包括:第二入料桶12和板框壓濾機14,第二入料桶12設置在第二汙泥濃縮池6和板框壓濾機14之間,第二入料桶12用於存儲第二汙泥濃縮池6的底流,並輸送底流至板框壓濾機14,板框壓濾機14用於對底流進行固液分離。板框壓濾機14適用於處理固體含量低,細顆粒比例高的物料。
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汙泥濃縮池6和板框壓濾機14之間依次設置有第六輸送裝置、第二入料桶12和第七輸送裝置,第六輸送裝置用於將第二汙泥濃縮池6的底流輸送至第二入料桶12,第二入料桶12板用於暫時存儲底流,第七輸送裝置用於將第二入料桶12內底流輸送給板框壓濾機14。第六輸送裝置和第七輸送裝置分別為第二煤泥泵11和第二入料泵13,兩者均為渣漿泵。
通過第一汙泥濃縮池4和第二汙泥濃縮池6之間實現並聯、串聯和混聯,可向加壓過濾機10和板框壓濾機14分配不同粒徑的煤泥,充分發揮加壓過濾機10和板框壓濾機14各自的優點,提高脫水效率,降低泥餅體積。
優選地,第一入料桶8和第二入料桶12內均設置有攪拌器,攪拌器用於攪拌底流。攪拌器用於攪拌底流。底流經攪拌器攪拌後,使得後續的加壓過濾機10或板框壓濾機14進行固液分離操作時容易到達預期效果,固液分離的效果更好。
為提高汙泥濃縮效率,改善板框壓濾機14的性能,提高煤泥水處理系統的效率,優選地,煤泥水處理系統還包括:濾液輸送裝置16,濾液輸送裝置16設置在加壓過濾機10和第二入料桶12之間,濾液輸送裝置16用於將加壓過濾機10輸出的濾液輸送至第二入料桶12。加壓過濾機10溢流的濾液通過濾液輸送裝置16輸送到第二入料桶12,再由第七輸送裝置輸送給板框壓濾機14。
優選地,煤泥水處理系統還包括:循環水池15,循環水池15通過第一接收管道17接收第二汙泥濃縮池6的溢流。將第二汙泥濃縮池6輸出的溢流輸送到循環水池15進行處理,實現汙水零排放。
另外,優選地,循環水池15還設置有第二接收管道18,循環水池15通過第二接收管道18接收板框壓濾機14輸出的濾液。將板框壓濾機14輸出的溢流輸送到循環水池15進行處理,實現汙水零排放。
下面進一步介紹煤泥水處理系統的使用過程。
首先,煤泥水進入緩衝池1,在緩衝池1內暫存來均衡水質和水量,根據來料中煤泥(通常為細煤泥)含量和煤泥的粒度組成,進入煤泥水分配器101進行分配。
其次,煤泥水經煤泥水分配器101分配到第一運輸裝置2,輸送至第一汙泥濃縮池4;或者平均分配到第一輸送裝置2和第二輸送裝置3上,分別輸送至第一汙泥濃縮池4和第二汙泥濃縮池6;或者按照設定比例分配到第一輸送裝置2和第二輸送裝置3上,分別輸送至第一汙泥濃縮池4和第二汙泥濃縮池6,再在從第一汙泥濃縮池4溢流,通過第三輸送裝置5輸送至第二汙泥濃縮池6。
再次,第一汙泥濃縮池4底流經第一煤泥泵7輸送至第一入料桶8,第一入料桶8輸出物料經第一入料泵9輸送至加壓過濾機10進行脫水,加壓過濾機10的濾液由濾液輸送裝置16輸送至第二入料桶12。
最後,第二汙泥濃縮池6的溢流通過第一接收管道17輸送至循環水池15,第二汙泥濃縮池6的底流經第二煤泥泵11輸送至第二入料桶12,第二入料桶12輸出的物料經第二入料泵13輸送至板框壓濾機14進行脫水,板框壓濾機14濾液通過第二接收管道8輸送至循環水池15。
從上面的描述和實踐可知,本發明提供的煤泥水處理系統,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第一汙泥濃縮池和第二汙泥濃縮池可實現串聯、並聯及混聯,提高煤泥水處理系統對進料量的應變能力,提高各汙泥濃縮池的處理能力和沉降效率,使汙泥自沉降能力得到提升,可減少煤泥水處理藥劑的用量,從而降低生產成本;同時還可以分配不同粒徑的煤泥顆粒給第一過濾脫水裝置和第二過濾脫水裝置,以便分別針對不同煤泥顆粒含量採用不同的處理設備,充分發揮不同過濾脫水裝置的優勢,提高煤泥水處理系統的處理效率,提高汙泥濃縮的效率,提高煤泥水處理工藝的靈活性和處理設備的生產工效,降低煤泥水處理的生產成本,保證混煤產品質量的穩定性。
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而已,並不用於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主旨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