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桃花源記隨感(精選19篇)

2023-10-23 15:56:58 4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此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繫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桃花源記隨感(精選1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桃花源記隨感 篇1

  桃花源記這篇文章作者陶淵明用了320個字,就為人們講述了一個栩栩如生、引人入勝的故事。

  這篇文章具有傳奇色彩。首先是漁人入桃花源的經過甚奇。漁人沿溪行而「忘路之遠近」,而他不回到而一向走下去。還有千百株桃樹夾岸,其中竟無一株雜樹,漁人進入裡面後發現了一個美麗的地方桃花源的人看見他十分驚訝。經過一番詢問漁人才明白那裡是一些在秦國時為了逃避戰亂而隱居在那裡。漁人在桃花源的人們熱情招待後離開時桃花源的人請他保守這個秘密。漁人答應了他們的請求在回去的路上漁人在每一個地方都做了記號。到了郡城,他卻違背諾言把這事告訴太守。可是當他們去尋找桃花源的時候卻迷路了。南郡城的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明白這件事後便去尋找桃花源。可是最終還是沒有找到,不久便病死了。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尋找桃花源。

  陶淵明在寫這篇文章時已經辭官隱居農村十餘年。他和劉子驥一樣嚮往著那種與世無爭、和諧和美麗的生活。桃花源同時也是作者心中所想的生活。可是陶淵明應對黑暗的社會,他只能選擇隱居耕作,不問世事,最終在貧病中死亡。他不就是在逃避嗎?雖然一個人的本事有限,無法改變事實,但畢竟要努力。魯迅以往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著死亡。」陶淵明不就是在沉默中死亡了嗎?

  當我看完這篇文章後,我明白了我們不能夠在逃避了,我們要勇敢地應對眼前的任何困難努力的去克服身邊的各種困難。

  桃花源記隨感 篇2

  有人說桃花源的美,美得純粹,美得詩意。於我看來,她的美就像一朵綻開了的豌豆花,外面張開的兩片是極淺的,泛著點白,又透著點粉,裡面的花骨朵兒卻是極致的紅,透著別樣的美,像只撲稜著翅膀的美蝴蝶,總在你心間流連……

  一、景色美——桃花飛滿天,雞犬來相吠。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十裡桃花林,成片成海洋。「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抬眼望去,桃花是鮮豔美麗的。漫天飛舞的桃花,樹上,空中,地上,仿佛置身一片花海,不禁陶醉其中,只想美美地微閉雙眼享受此刻。偶爾低頭,綠油油的草地上還泛著一股桃花的馨香味兒,沁到心裡來。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這是一個沒有戰亂,沒有喧囂,寧靜喜樂的美妙世界。土地肥沃,桑竹茂盛,雞犬相吠。寧靜的世界裡傳出的聲音,猶如一顆小石子,在心的鼓面上敲擊著,清脆而歡快……

  桃花源的美是帶著香氣的,馨香氤氳,嫋嫋如縷。

  二、人情美——無拘也無束,悠然而自得。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老人能安享晚年,小孩自由自在,無所擔憂,無所顧忌。老人的吆喝聲,小孩兒的嬉笑聲,成了一曲悠揚婉轉的歌。「便要回家,設酒殺雞作食」。有外人來,殺雞擺酒,爭相邀請。熱情好客的桃源人,生活和樂而富足,我心嚮往。桃花源的美有股煙火味兒,是平淡日子裡幸福的味道。

  三、神幻美——路盡得小山,別有洞天樂。

  「臨近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極狹,才通人」。桃花源是十分偏僻的,經過一片桃花林,兜兜轉轉才豁然開朗,為它披上了一層神秘色彩。就如傳說中的蓬萊仙境:「大海過黎天覆蓋,浮雲遮蔽無覓處」。洞口之前有桃花林,好像有人打理過,令人心生奇怪,頗有柳暗花明之感。「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那裡的人與世隔絕,自得其樂。「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之後再去尋卻再也尋不到了,這為美妙的桃花源,更增添了一層神秘色彩,求而不得者更耐人尋味。

  桃花源的美是透著仙氣的,神幻而又浪漫。

  桃花源雖為虛構,卻令人神往。同沙漠裡的綠洲,荊棘叢的鮮花,黑暗中的火把,是詩人在戰亂紛飛的年代裡的渴望與夢想。生活不如意,卻依然充滿希冀,這種力量正如羅曼羅蘭所說:「真正的英雄主義,是你在看清了生活的本質後,依然熱愛生活。」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是詩人海子的夢想。

  「風在搖它的葉子,草在結它的種子」,這是詩人顧城的渴望。「嫁要嫁給幸福,輸也輸給追求」,這是詩人汪國真的信仰。

  那麼你們的呢,我有點迫不及待了。

  桃花源記隨感 篇3

  讀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我在心裡嘆道:哎,世上竟有人能夠描繪出如此完美的小世界。

  陶淵明生活在政治黑暗、兵禍連年的東晉末年,他看到人民生活困苦,百姓流離失所,處處一片哀戚,心中的良心促使他哀民不幸,從而對那時黑暗的現實極為不滿。所以,在他心中,漸漸構成了一個寡國小民、民風淳樸、寧靜安樂、風景優美的小世界。

  文章第一段寫了漁人遇見桃花林,描述了桃花林「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美麗景色,暗示漁人即將到往一個美麗的去處。

  文章第二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看到寧靜喜樂的景象。寫老人幼童「黃髮垂髻,並怡然自樂」。男女往來種作,村內雞犬相聞,一片和樂融融之景。漁人生活在東晉末年的現實社會,亦是看到民生疾苦,自我也是窮困潦倒,如今看到眼前一片和平景象,不知心內作何感想?

  第三段寫村中人與世隔絕已久,「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又寫村內人「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見村內人的熱情好客,友善溫情。村內人若想到放漁人離開桃花源,很可能會給桃花源內的人帶來災難,可是他們只是提醒漁人說:「不足為外人道也。」村裡人也可能和樂已久,心地純善,料不到世外人心險惡,故而縱虎歸山。

  第四段寫漁人背棄諾言,「處處志之」,將自我所見桃花源說與太守聽。這真是可惡極了。可是時代如此,或有內裡詳情,漁人何辜!

  結尾寫品德高尚的南陽人士劉子驥尋桃花源,「未果,尋病終」。自他以後,桃花源再無人問津了。即使是此刻,世人雖然不明白桃花源如何去,也心嚮往之。

  中國此刻是個和平的國家,可是社會上仍然會發生讓人咬牙切齒的惡事,尤其此刻學校欺凌、社會欺凌事件時有耳聞,自殺者不可數之。法律也心有餘力不足,而道德又不足以約束良心已經被蒙蔽的人。這種時刻,就更加嚮往民風淳樸、寧靜喜樂的桃花源啊!

  桃花源記隨感 篇4

  本文乃東晉名士、一代隱士陶淵明先生的名作。陶先生耳聞目睹東晉黑暗動蕩的現實,憧憬著一個環境幽雅無戰火煩擾、平等、自由、安寧祥和的人間仙境。於是,借一位武陵漁人「忽逢桃花林」「欲窮其林」「從口入」「豁然開朗」,一個人間仙境就呈此刻他面前。源中人大概擔心從此外人會紛至沓來,打擾他們清靜、幸福的生活,臨別之餘,諄諄叮囑;可不曾想,漁人怎能按捺住內心的狂喜激動?口裡唯唯諾諾,但早已留心,一路細緻的留下記號,立馬回郡報告太守。太守一聽有這麼個好地方,立刻派人隨漁人前去,卻如墮迷宮,再也找不著去路了。

  這事立刻傳開了。一時間,全國各地人情振奮,人頭攢動,前來尋訪桃花源的人絡繹不絕,卻個個高興而來,失意而歸,根本就找不到所謂的桃林。南陽郡有一位名動天下的讀書人,名叫劉子驥,也聽說了這回事,心想:天降奇寶,唯有德者方可居之。此等仙境,豈是凡夫俗子人人可到的?於是躊躇滿志,想趕往桃花源。哪知這仙境如人間蒸發了一般,再也找不著了。劉公不甘心,潛心尋訪,但終99.究入境無門,鬱郁而死。

  列位看官,果真有這麼一處「世外桃源」而世人遍尋不著嗎?非也,這本是陶老先生杜撰虛構的,當時何來這麼好的寶地?倒是現如今,如這「桃花源中人」一般的生活享受,已比比皆是了。

  陶先生於亂世中還有這番夢想,很難得。但這夢想,單靠你陶先生是「隱」不來的。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話來作結:期望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桃花源記隨感 篇5

  世外桃源」至今已流傳了一千五百八十多年,仍然令此刻許多人嚮往不已。這樣的藝術效果和社會作用,是陶翁當時創作時做夢也想不到的(文學的社會作用往往會大大地超越作家當時創作意圖),其價值遠遠超過了文學本身!這究意為何呢?經過反覆思考,本人感悟有三:

  第一、人的本性就是嚮往平等自由,追求和諧歡樂的幸福生活。這也許就是人生的真諦之所在!人是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

  第二、在人類社會裡,只要有私慾的存在,就始終存在剝削、壓迫、侵略、爭權奪利、爾虞我詐等等背離人性的行為。所以,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衝突就在所難免。「強者為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亡者不逃則死!俗話說:俺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計,走為上。躲到那裡去呢?!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裡可耕田。

  第三、桃花源是一種意境,是一種夢想,是一個美夢,是一個精神樂園。未必要苦苦尋求!只要心中有「佛」,與世無爭,天下為公,樂在其中!人生活在現實社會中,難免有現實和夢想的衝突,當你對現實感到無奈的時候,就會想跳出這個圈子,尋求自我的夢想王國。這也許就是桃花源流芳千古而不朽的魅力之所在。我想,在共產主義實現之前,桃花源也許永遠是正直而失落者的追求目標!

  桃花源記隨感 篇6

  讀了《桃花源記》,我感覺到了桃花源的美,景色美,人也美——和諧、熱情、幸福。在作者陶淵明生活的那個戰亂頻繁的時代,這樣的桃花源是當時所有人的嚮往。如今,我們就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裡,時代變了,人們心中的桃花源也就變了。

  我常常想,有沒有一個清靜安閒的地方,能擁抱自然的地方。這便是我心中的桃花源了——

  如今,雖然沒有了戰爭的硝煙,但卻有了汽車的尾氣,工廠的黑煙,許多難聞的氣味混在空氣中,城市也就籠罩在其中。我想,深山老林裡應當沒有這些吧!城市中,少不了喧鬧,汽車聲、早市叫賣聲,混亂地板結在一齊。

  我想啊——躲在一座山上,有河水,有瀑布,上有藍天白雲,下有芳草鮮花的山,有千百棵樹,有千百隻鳥。早上起床能聽到一群鳥兒的叫聲,河水淌過的聲音。雖然這些聲音有點雜,但比起城市機械的喧鬧聲好聽多了,天然的聲音,天籟之音吧?有什麼能勝過自然?

  腳下是綠草,有綠色香氣的草,襲向人心。能讓人感到自然的美妙,再好可是。山腰上,雲層繚繞。山尖上看四方,層巒疊嶂。

  這般「良辰美景」沒有人能拒絕吧?如果生活能夠無憂無慮的話,我心中的桃花源便是真正的仙境。

  幻想啊終究是幻想,天下那有這樣的好事?這樣的世界只能和一顆嚮往「更完美」的心同在,這樣的桃花源——在心中。

  桃花源記隨感 篇7

  小時候偶爾聽人提起世外桃源的故事,但對詳細資料並不知曉。只是對那完美的景象有一種若隱若現的渴望,莫名奇妙的嚮往。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他是中國東晉時期傑出的詩人,他的詩已成為中國古典文庫中的寶貴遺產,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已經成為世代人民雅俗共賞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記》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藝術作品,表達了陶淵明對夢想社會的追求。

  他寫這個虛構的故事是為了寄託他對當時現實社會的不滿,和他對完美生活的嚮往。他是個歸隱之士,在寫這篇詩作的時候已經離開塵世過隱居農村生活十餘年了。他出生寒門,少時雖有抱負,卻壯志未酬。他從懂事起就經歷了很多的社會和政治上的變遷和紛擾,社會的偽詐、汙穢、黑暗令他感到窒息、憤懣。他性格耿直,為官清廉,不願卑躬屈氣攀附權貴,因而與汙濁黑暗的現實社會格格不入,之後辭官歸隱田園,過自耕自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簡樸生活。

  在陶淵明的筆下,」桃花源」呈此刻我們面前的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作者的手筆簡練易讀,妙筆生花。簡單的幾句話,就生動的描繪了桃源恬靜、優美的自然環境,心曠神怡的景象,長長的綠水,夾岸的桃林,紛飛的花片,芬芳的嫩草,使人賞心悅目,無限的嚮往。《桃花源記》的主體和核心是借「避秦之亂」這一歷史事實來抒發對當時社會的不滿,並由此產生的對夢想境界的熱烈追求。作者經過形象地描述,神話式的虛構故事和美的活力,打動了千千萬萬讀者的心。最終,作者更用懸念的手法,暗示這樣一個完美無瑕的夢想境界,是虛無的,只是作者對自由和極樂世界的追求。

  所以,當我看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時候,我無法不被這種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樂業的人們、歡樂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裡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都擁有享受自由與平等的權利,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與世無爭的平靜生活。這一切竟讓如今的我深深嚮往。雖是虛構的世界,卻給了我無限的暢想空間……

  桃花源記隨感 篇8

  你有無憂無慮地生活過嗎?你想要無憂無慮的生活嗎?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多麼的美好啊,這應該是大部分人比較嚮往的生活吧。

  你渴望這樣的生活嗎?你渴望像夢中仙境一樣的桃花源嗎?

  當我走進陶淵明的桃花源時,我看到了一番生機盎然的景象:田間許多農民在鬆土跟中耕種,空地上幾個小孩圍在一起玩遊戲,樹蔭下老人們在一塊兒悠閒地聊天,加家中飄來飯菜香,好似在催促玩的正開心的孩子們,該回家吃飯了;又好像在催促田間勞動的人民,是時候該回家休息休息了,快吃上一口香氣四溢的飯吧……

  這一切是多麼的和諧美好啊!累了,回到家就可以休息;困了,回到家就可以舒舒服服在床上躺上一覺;餓了,回到家就可以吃到香噴噴的飯菜。

  這一切,多麼讓人嚮往啊!

  可在那個時候,這一切真的存在嗎?這一切真的可以實現嗎?

  軍閥割據,戰亂頻繁的社會已經千瘡百孔,這一篇《桃花源記》只是一種情感上的表達,這一切在那個時候都是不可能實現的。詩人只是借文字來表達自己渴望和平的情感和願望,也許這也是一種寄託吧!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想必詩人也知道這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願望,所以才寫下這個結局,要知道這一點小小的想要安居樂業的願望在當時都只能是一種奢望,這根本是一個不可能存在的夢中仙境啊!

  亂世紛爭不是憑一己之力就可以阻止的,但是誰不想要過和諧安寧無憂無慮的生活呢?這種願望難道不是每一個生活在亂世中人們比較深的渴望?

  那麼你呢?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你,請告訴我:

  你有無憂無慮地生活過嗎?你是在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嗎?

  桃花源記隨感 篇9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一段的意思是這樣的:「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到頭了,就出現了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裡好像隱隱約約有些光亮。漁人就下了船,從洞口進去。起初洞口很狹窄,僅能容一個人經過。他又往前走了幾十步,眼前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此刻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土地,美麗的池塘,桑樹竹子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互相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其中來往工作的人,男男女女的穿著全都跟外面的人一樣。老人和孩子,都安閒歡樂。」

  每當讀到這一句時,我總是愛在腦海中想像出桃花源的樣貌,並想像自我身處其中,怡然自得。桃花源不正是人們心目中的一片樂土嗎?於是有了「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和「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的故事。看完之後,我忍不住想,為什麼漁人能在無意間進入桃花源,而太守和南陽的劉子驥帶了那麼多人那麼仔細的找卻找不到呢?

  會不會是因為漁人心無雜念而其他人卻心懷不軌?太守可能這樣,但「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他也會這麼想嗎?由此我又想到了一篇叫做《金斧與農夫》的故事,故事是說一位農夫一不細心把自我的鐵斧掉進了河裡,招來了赫爾墨斯,赫爾墨斯撈上了一個金斧和銀斧,農夫卻只要他的那把鐵斧,赫爾墨斯被他感動了,於是把三把斧子都送給了他。另一位農夫聽了很羨慕,卻因為貪心變得一無所有。這不正像我們身邊的一些人嗎?貪得無厭,於是變得庸俗,小氣,被人看不起。看到成功了的人便百般嫉妒,也去效仿他們,結果和太守一樣「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出口」了。

  而那些人們口中的高雅之士,有多少是真正的「高雅之士」呢?

  桃花源記隨感 篇10

  讀完《桃花源記》後,我深深的被吸引,陶淵明選擇用淋漓盡致的字句構造了一種安詳、寧靜的環境。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一句讓人浮想聯翩,仿佛我已身處於飄飄渺渺,若已成仙,粉紅的桃花,透著一陣陣清香,無不使人忘卻憂愁與煩惱。只是靜靜的享受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我又曗出桃花源人民的熱鬧,我們又仿佛看見了男女老少紛紛來迎接這個外來人,你爭我搶,熱熱鬧鬧。

  陶淵明選擇武陵人誤入桃花源而道出了期望世間的和平,在當時這個黑暗,腐敗的社會中,「桃花源」的確是令人們嚮往的一個地方。

  可是,「桃花源」是不可能存在的,那可是是一個完美的幻想。

  此刻的社會,腐敗、自私這些醜陋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侵蝕了解類的心靈。甚至一些人產生了片服世界的想法,這些看來無知、可笑的想法,卻塑造了一個醜惡的人。

  想到這,《桃花源記》的完美感覺頓時戛然而止,似乎感覺醜陋的思想逐漸籠蓋了湛藍的天空,籠蓋了孩子的笑臉,籠蓋了人類純潔的人靈。

  可是,我們卻不能讓醜陋的思想繼續蔓延下去,我們因努力去創造一個全新的社會,把不乾淨的東西排斥出去。而此刻的我們,則應當「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糾正生活中不良習慣,要善於與人和平相處,這樣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純潔與和平。

  桃花源記隨感 篇11

  看到《桃花源記》這一標題,不由得斷定:這篇文章定是描繪一個世外桃源,人間仙境的寫景文吧!

  開頭呈現出了一個漁夫形象: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不由得眼前一亮,也不禁浮想聯翩:桃花源會是什麼樣的呢?

  繼續往下讀,桃花林展現在眼前。芳草萋萋,看起來新鮮美好,落花雜亂地躺在泥土上,一片粉紅,令人神往。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山為何會有小口?口裡有光又是為何?口的那一邊會是怎樣一番景象?漁人此時的想法也跟我一樣,他丟下小船,從口進入,好不容易擠進去後,再走幾步路,眼前的景象令我和漁人豁然開朗。

  房屋整齊地排列著,良田、美池、桑竹應有盡有,田間的小路交錯相通,家禽隨處可見。更重要的是,這裡的人們在辛勤地勞作,有說有笑,小孩和老人都怡然自樂,這讓漁夫很驚訝,當今世界的人是不會這樣快樂的!

  這裡的人們看到了漁夫都大吃一驚,他們都紛紛請漁夫到他們家中做客,了解當今的朝代。經過一番周折後漁人離開了桃花源,讀到這,我停了下來。細細品味著那裡人們的熱情好客,與一個村民說的一句話:不足為外人道也。我相信他們定不會完全信任漁夫,那他們要幹什麼呢?我繼續往下讀。

  果不其然,漁夫找到了太守,請他派人隨他前往桃花林他們尋著先前漁夫記下的標記尋找著他們定會找到的!我想。那麼桃花源裡的人會怎樣呢?

  可看到下面,我不禁皺起了眉,他們迷路了。這根本不現實!再看,南陽劉子驥也未尋到,這樣的結局令我不解,我開始認為作者陶淵明並不是單純地想去讚美桃花源,而是另有深意。

  我們知道,陶淵明生活的時代是黑暗的,官場腐敗,社會壓抑人心,整個中國被黑雲籠罩著。而陶淵明竟能寫出如此仙境,那定是他的理想世界百姓安居樂業,沒有壓迫,沒有悲痛。

  真相漸漸清晰了,文章的結尾是再沒有人尋到桃花源,也就暗示了他那樣的時代,是不可能尋到這樣一份光明的。陶淵明在理想與現實中徘徊,用理想來諷刺現實,用現實來擊碎理想,這樣看來,理想是敵不過現實的,這就是讓陶淵明感到痛苦的原因。

  或許理想能給我們帶來心靈上的撫慰,但它在現實面前是如此的不堪一擊。所以說,接受現實,勇於面對現實,甚至改變現實。或許理想能轉變為現實。理想與現實,既相互對立又可相互轉換,而這兩種情況是以人們自身為基礎的,而更深層次的奧秘,等待著我們去探尋。

  讓我們心中擁有桃花源,眼中擁有殘酷的現實,看似矛盾,但實則是成功的重要法寶。

  桃花源記隨感 篇12

  大約是桃花匝濃,亦或是村人淳樸。無論是如何,今日的《桃花源記》確實是別有一番趣味。

  它的語言樸實無華,像是平日家中常做的小菜。雖有些平淡,卻不至於讓人膩味。初看雖平平,再閱變驚色。一座隱匿於繽紛桃花之中的村落,就這樣展現在我的眼前,不似電影那樣虛幻----我聞得見灶臺上的飯香,聽得見孩子們的嬉鬧,看得見那稻田間的勞作。一草一木均是那樣的真實而令人沉迷,不但驚豔了那隨心而入的漁人,也驚豔了我因現代詩詞而感到的黯然。

  在無數的評論裡,總是有許多人去糾結桃花源是否存在的問題----要我說,何必呢?它是在世俗喧鬧之外的一方淨土。無論是否真的存在,總是給人們一絲安慰和幻想,成為心中不被世事所擾的代表。可一旦被發現,就會有各種各樣的「漁人」,闖入、打破碎那迷人的寂靜。我們唯一的一點念想,也便會隨之破滅了。

  我不怪那貪心無知的漁人,亦不可憐那「尋病終」的高尚之士。我只是惋惜,惋惜那歡聲笑語,不復留存在這一片落寞之中了。那繽紛的桃花,自然就失去了一種別樣的、帶有人氣兒的美----若無人面紅,哪來桃花濃?只待千百年後,這迎風飄舞的桃花,終究會乘風而去,消失在天地之中,不復當年的驚豔了。

  桃花源記隨感 篇13

  前段時間學的課文《桃花源記》,無疑是我讀過最特別的文言文了。它是東晉詩人陶淵明的名篇。

  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描繪了一個理想中的世外桃源,這裡「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這裡沒有戰爭,沒有壓迫,所有人在此安居樂業。這個幸福的世外桃源,是陶淵明的理想。美麗的桃源,桃花翩翩飄落,夢幻縹緲。這裡的人們,人比花更嬌,淳樸熱情,善良友好。

  在讀完整篇文章時,我的內心是嚮往的,這個世界太理想化了!再後來,知道它是個虛擬世界,心中不免唏噓嘆惋。仔細一想,從古至今,社會總是動蕩浮躁的,人們一直只為了某個目標而奔波,腳步匆匆,哪裡會有時間創造這樣的世界?

  試想,在如此吵雜躁動的21世紀,誰人不在奢望也有一個「桃花源」,誰人不希望住在這樣一個「桃花源」。我們身邊聲音吵吵嚷嚷,空氣混混沌沌。誰曾幾何時,我全身上下每個細胞都叫囂著:「離開這裡!去找一個安靜的地方!不要留在這裡!快走!」可惜,紛亂的世俗,養出紛亂的性格,如今沒幾個人能安靜的在陽光燦爛的午後捧著一本書;沒幾個人能耐心的傾聽別人的的故事。是的,你有多久沒和別人說過你的內心了?你又有多久,沒聽過別人的內心了?陶淵明所在的東晉是動蕩的,是黑暗的。可如今生於和平社會的我們,心中的聖土又在哪裡?我羨慕桃花源世界裡的人,能有一顆純潔安樂的心,守得住本心、善心、寧靜心。

  現在的我們,請平息躁動,在心中自己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天地,心靈需要有一個能寄託願望的小世界,那裡有自己,有夢想,有寧靜,有獨享其樂。既然我們不能尋到陶淵明筆下落英繽紛的「桃花源」,那我們就塑造自己風格的「桃花源」,因為精神世界燦爛盛大,守得住本心,方能讓其在寧靜中開出一朵朵聖潔的小花,花香四溢,堪比桃源!

  桃花源記隨感 篇14

  這是中國人心中的夢想國。這個夢想世界是經過水路到達的,水總是給人以神秘的感覺。那麼夢想國的外圍是怎樣的,先是桃花、芳草,而落英繽紛給人以很美很靜的感覺,很有畫的意境。漁人的好奇心幫忙他找到了夢想國,好奇未必能害死貓,有時也許能找到桃花源。

  作者對通往桃花源的過程描述十分科幻,「仿佛若有光」,「初極狹,才通人」等都很寫實。那麼最終見到的夢想國是怎樣的呢,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這都是物,從今日來看,土地代表空間,屋舍也許就是高樓大廈,良田是農業,美池能夠垂釣,能夠洗浴,能夠泛舟,桑竹都是可用的東西,而雞與犬,都是家中必備的東西,就像是此刻的電腦和汽車。夢想國裡的人,都忙著種作,顯然都不是閒人,衣著嗎,很潮,很哈秦,老人小孩都很歡樂。

  然後就是相遇了。乃大驚,外星人見到地球人也會驚恐的,可是十分有禮貌,十分豪爽,殺雞作食。很溫暖的是「村中聞有此人,感來問訊」說明大家都很相識。然後大家竟然都不明白外面朝代的更迭。村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真是好客,都爭著邀請到家中來,招待他。但最終還是有人說:「不足為外人道也」說明他們也是很滿足於此刻的生活。

  那麼離開的時候,漁人還是不舍這個地方,期望能回來。所以「處處志之」最終他很功利地叫太守來,可是迷路了,夢想不適宜於功利。

  劉子驥,高尚士也,這一段只是為了增加整個故事的真實性,就像電影的最終要加上一段,某某多少年後怎樣樣了。

  桃花源記隨感 篇15

  有一位千古文人叫做陶淵明。有一位武陵人,捕魚為業。

  有一個地方叫做桃花源,有一個心願叫做留下來。

  你是否還有時間,能夠再一次不厭其煩地容我講述一遍《桃花源記》的故事?漁人來到這亦真亦假的世界,來到這如夢如幻的地方,「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食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中做,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在那裡,他過上了一種在那戰亂紛飛的境地,永遠無法奢望的夢想生活。桃花隨風凌舞,一片片的花瓣輕點舞步,沾溼了他的肩頭,也沾溼了他的心房,只可是,他卻沒有發現。

  只待離開,才開始醒悟。源中老人苦苦相勸,「不足為外人道也」他卻始終忍不住和其他人說,人們只當他發夢。在賦稅繁多,顛沛流離的日子裡,人們早已失去了夢想,那樣完美的一個詞彙,僅有被無情的點點啄碎。

  南陽的一位高尚士人也隨他苦苦找尋,最終卻抱憾而終,死前的疑問,對他們兩人而言,何其痛苦,何其悲傷?

  既來之,則安之,不要再走了。與其離開後無盡的悔恨,果斷的選擇留下來,在如此純美的地方,能夠擁有一畝田地,一處宅院,捕魚為生。

  有些際遇,其實一生真的僅有一次。

  桃花源記隨感 篇16

  《桃花源記》是東晉詩人陶淵明的作品。,內容豐富曲折,語言生動優美。文中寫到「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突出桃花源環境的優美,也寫出作者對桃花源的喜愛。文中還寫道「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寫出漁人的不守信用,突出當時社會的黑暗。

  在優美的環境,漁人過著舒適的生活,那是一種享受,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依賴,最後選擇的離開,不是想要回歸原來的生活,而是想到外面的人知道這個地方存在,只是不知道這樣的行為就會擾亂這裡的安寧,阻擋來往的道路,後來的尋找,只是利益在前,消失的道路告訴他,不是所有夢都是現實,不是所有的事都能召告天下。夢只存在於自己的幻想,那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遺忘痛苦的奢求,對明天的期盼,對夜晚恐懼的淡忘,但在夢裡出現了讓自己輕鬆的事情,出現了現實中沒有的安逸,那時候的自己有了一種想一直待在夢裡,永遠不要來的想法,但這是一種不切實際的認知,雖然不知道一眨眼,迎來會是掛著月亮星星的夜晚,還是泛著點點亮光初升的太陽,但也總有睜眼的那一刻。但夢醒十分,原本的美好似乎都不復存在,等待自己的將是未知,不能盲目在現實中尋找夢境的美好,因為那只會讓自己更加失落。努力面對未知的挑戰,才是正確選擇。

  讀了這篇課文自己仿佛從夢中驚醒,明白了那些不切實際的空想是沒有任何用處,你只能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陶淵明寫這篇文章,表達自己想過美好生活的期盼,卻無奈當時統治的黑暗。

  桃花源記隨感 篇17

  最近幾日,我們學習了《桃花源記》這篇文章,偶有所感,付與筆端,傾於紙上。

  夾水兩岸,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正是此番美景,使得漁人「欲窮其林」,也讓陶淵明陶醉其中,不可自拔。步入桃源,仿佛若有光,這光照亮了路,使漁人豁然開朗,讓身處塵世的陶淵明心中有了希望。「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環境安適寧靜,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漁人目之所及,便是陶淵明心之所向。

  陶淵明,那個才溢志高,偏生於末世的靖節先生,在亦仕亦耕中掙扎了十餘載,終於拋卻五鬥米的束縛,躲進自己構建的「象牙塔」中,開始他「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歸隱生活。他以為是脫俗,實則也是一種逃避。社會不會因為他的離開而停止動亂,也沒有一方勢力甘心就此退出歷史舞臺,百姓也不曾過上他所期望的桃園生活。當世外世界與凡塵俗世的對比愈來愈強烈,在理想與現實間來回掙扎,卻不懂得作出行動來爭取,傷的最深的仍是濁世中的清醒者。

  從時代發展的角度來講,世外桃源並不存在,因為所有的和平都是通過鬥爭而來的。若是一味選擇逃避,就永遠無法觸及真正的美好。在虛構世界裡自我解脫,獨守一方天地,終究沒有奔赴正義來的實際,終在荒涼中落下人生的帷幕。

  這個世界向來不是至純至美,「獨善其身」是一種生活態度,也要有「革弊端,濟天下」之宏願壯舉。

  桃花源記隨感 篇18

  讀罷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一文,有人認為這篇文章有復古主義傾向,想讓人類社會回到遠古時代「老死不相往來」的天地中去。我不贊同這種說法。如果我們回到古代,那麼中國申奧就不會成功;中國就不會加入WTO;中國的「飛天夢」就不會實現……所以,我認為《桃花源記》借用「頌古非今」的手法,嚮往理想社會,是作者所處社會政治腐敗,戰亂不斷的否定。

  自古以來,有多少文人志士,黎明百姓,均嚮往美好的生活……正如文中寫道「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餘萌,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糜王稅」。真可謂是「世外桃源」。「南陽劉子冀,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就連高尚人士也嚮往桃花源,說明當時顛沛流離的人們對理想生活的憧憬有多強烈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不正是對社會的不滿嗎?同樣,晉朝時,由於政治腐敗,社會治亂,引起人民對現實生活的不滿,以至於陶淵明虛構一個故事,抒發自己的情感與抱負。

  故此,我認為本文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人們表現出對生活強烈的不滿,抒發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追求。與此同時,作者也告訴我們只有社會安定,人們才能安居樂業。所以,我希望大家能為世界和平,為解救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人儘自己的綿帛之力。

  桃花源記隨感 篇19

  東晉太元年間,一漁人無意迷路,卻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盡頭有座山,山上有一洞口,穿過洞口就來到了一座村莊前。村民看見了漁人,於是請他到自己家去。停留幾日,漁人便回去了。而後,漁人再尋桃花源,卻再也找尋不到……

  陶淵明的這篇遊記,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桃花源中的淳樸人情。桃花源中村民為了躲避戰亂,來到了這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淨土。在這人間淨土,村民見到了漁人,沒有戒備心,而是將漁人邀請到自己家中做客,有的是對陌生人的盛情款待。在這人間淨土,人與人之間沒有爾虞我詐,沒有利益紛爭,有的是信任與熱情。

  想想桃花源外面的世界,那簡直是人間地獄。東晉太元年間政治腐敗,官場黑暗,軍閥混戰,百姓賦稅繁重,掙扎在水深火熱之中。桃花源裡,百姓卻過著安逸、幸福、快樂的生活。無論外面的戰事多麼頻繁,人性多麼黑暗,政治多麼腐敗,桃花源中的百姓總保持著與生帶來的一份淳樸與淡然。

  反觀今天的社會,人們追名逐利,處處算計,人性的黑暗與扭曲每天都在上演。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與人的心靈溝通越來越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但是,人們並不想失去淳樸與善良,「人之初、性本善」,社會上越來越多的志願者湧現出來,為了社會和諧無私奉獻,星星之火,終可燎原。我們的_為了讓百姓過上幸福無憂的生活,加大改革力度,讓各項舉措更貼近百姓,讓百姓得到更多的實惠。我相信不久的將來,人們的心靈會返璞歸真,人間處處是桃花源。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