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雙十一叫光棍節(雙十一特輯光棍節)
2023-10-23 23:48:48 3
今天是11月11日,這是我們近年才製造出來的「光棍節」,同時也是淘寶等一大票電商的「剁手節」。所謂光棍節就是單身節,顧名思義,就是11月11日是每年裡數字「1」最多的一天,而阿拉伯數字中的1又是最接近光棍這個形象的,所以從進入21世紀以來,11月11日逐漸成了光棍節。本期大錘說史,就跟列位讀者聽友,聊一聊,光棍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我們現在「光棍」的意思的。
光棍這個詞的出現歷史很早,大約是在700多年前的宋元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不過,那個時候的光棍,並不是現在「光棍」的意思。在宋元話本戲劇中,光棍指的是奸詐的流氓無賴之徒,具體行為很寬泛,什麼吃飯不給錢、訛詐他人、耍賴發狠等等都在其中。
明代四大奇書之一的《金瓶梅》,曾經專門解釋過這個「光棍」的起源,書中是這樣說的:「那時宋時謂之『搗子』,今時俗呼為『光棍』是也。」熟悉咱們大錘說史的聽眾朋友,肯定知道大錘還有一個專輯是講水滸細節的,其中提到過,《水滸傳》中稱呼地痞流氓為「搗子」。而「光棍」在宋末元初出現以後,逐步替代了「搗子」的用法,到了明清時期,「光棍」逐步取代了「搗子」,成為了流氓地痞的專屬,明代成書的《金瓶梅》中「搗子」「光棍」混用,正反映了這個歷史時期的「光棍」進化歷程。
到了明清,「光棍」一詞逐漸成為流氓行業的代名詞,這個不僅在戲劇小說中大量出現,而且已經正式進入了明清律例條文之中,成為了法律名詞,那個時候,什麼聚眾鬧事、敲詐勒索、強姦非禮、拐騙婦孺等等,都可以照光棍例來判刑。也就是說,在明清時代是真的有「光棍罪」的。
這裡大錘要專門說一句,作為流氓行業的某種「頂級榮譽」的象徵,「光棍」這個詞在當時的含義,曾經史無前例地被清朝一位皇帝專門解釋過。這就是清朝雍正皇帝,他曾經編了一本書叫做《大義覺迷錄》,主要是論證他統治的合法性的。在這本書裡面,雍正皇帝對光棍這個詞是這麼解釋的:老奸巨猾的傢伙,就是所謂的光棍。
也就是說,到了明清時期,光棍還只是指代流氓無賴的。而且那個時候光棍就已經包含男女了,清朝實錄裡面就記載過幾位「女光棍」敲詐勒索撒潑耍賴,也就是女流氓。
至於什麼時候,光棍開始成為單身人士的稱呼的呢?這個大約是在清朝末年民國初年。民國初年,國學大師章太炎曾經出過一本《新方言》,裡面就提到說:現在的人,把那些沒有成家的人,稱之為光棍。這個意思在出現了大約50年之後,就已經完全取代了光棍原來「流氓地痞」之意,讓光棍成為了一個中性詞,專門指代單身人士,並且一直延續到今天。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呢?大錘認為,這其中包含著幾方面的因素。咱們現在這個中性詞的「光棍」,還是脫胎於過去那個貶義詞的「光棍」的,最開始用光棍來指代單身人士的時候,是借用了原來「光棍」中包含的那個家庭貧困、孑然一身的意思。
原來的「光棍」之所以能夠用來指代無賴地痞,就是因為這些無賴地痞第一沒有家室親人,可以跟人長期好勇鬥狠而沒有牽掛,第二這無賴地痞通常都是沒有什麼錢財的,因此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才會每每欺詐他人錢財。而近代,用來形容單身男士的光棍,顯然借用了原來那個流氓光棍含義中「沒有家室、沒有財產」這些基礎內容。
而且從語言學的發展歷史來看,光棍這個詞彙的使用高峰期是明清時期,而同時期的流氓地痞這幾個我們今天常用的同類詞彙,使用頻率還不太高,到了近代以後,流氓地痞使用頻率逐漸「發揚光大」了,相對應的,「光棍」這個詞就逐漸從流氓行業的專用語崗位上退了下來,從貶義詞為主,變成了中性詞為主。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從近代開始,流氓、詐騙等詞語在西方法律進入中國的過程中,逐步專業化,這也讓光棍從原來的官方司法詞彙中逐漸退出了。
說到此處,大錘需要重點說一下,詞語這個東西,跟很多歷史事物是一樣的,那就是具有生命力,它是會演變的。光棍在經歷了明清時代的流氓生涯之後,在民國時代成為單身人士的代稱,之後沿用到今天,經歷了幾十年的使用之後,還發生了意思方面的一個重大變化,這就是「光棍」中的「經濟意味」,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生產力的進步,已經逐漸淡化了。
在20世紀50年代前後,光棍代表的單身人士,其潛在含義裡除了沒有妻子之外,還有「經濟狀況不好」的意味,通常那個時候哪個地區哪個村裡有一個光棍,他肯定不只是單身,同時自身經濟條件也不好。而發展到今天的「光棍」,在城市人群中的用法,已經基本上不會去指代一個人的經濟狀況好壞了,就是專門指代這個人的婚姻感情狀況。
今時今日的光棍,更多指代個人情感的情況,甚至是個人的選擇。這背後的邏輯演進,正是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的真實寫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