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二十四孝讀後感(精選20篇)

2023-10-23 19:08:12

  二十四孝讀後感(一):

  今日,我讀了一本書,名叫《二十四孝》,裡面講了許多孝心小故事,其中,令我最感動的是《扇枕溫衾》。

  《扇枕溫心》講的是黃香侍奉父親,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這讓我想起了媽媽,媽媽平時陪我學習,陪我練琴,還要幹活和工作,十分辛苦。

  還記得今年七月的一天,我鋼琴考級,我被領進了考場,考場裡開著空調,考場外面很熱,我在裡面一小時,媽媽盯著炎炎烈日站了一個小時,等我出來時,媽媽的衣服已經溼透了,媽媽顧不上熱,先問我:「考得怎樣樣?」「很好。」「吃不吃冷飲?」「不吃。」看到媽媽的衣服已經溼透了,我想起了平時練時對媽媽沒禮貌,不聽媽媽的話,我的眼不禁溼潤了。

  以後我也要像黃香一樣好好學習,孝敬父母。

  二十四孝讀後感(二):

  最近無意間在課堂看到了一本書,封面上用楷體寫著「二十四孝」,下意識的拿出來看了看,看看古代的人是如何孝敬父母的,自我也好學學古人孝敬父母,可沒想到這一看就被裡面的資料深深迷住了,讓我無可自拔,沒想到古代還有為了父母什麼都不要,什麼都不想的,再看看我自我,和他們一比真的就什麼都不是了,再看看如今的90後;有一部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整天在外面玩,回家心境不好時還朝他們發脾氣,把他們辛辛苦苦掙來的錢在外面肆意揮霍,卻不明白掙錢的辛苦,更加別說關心父母了,我真的不知他們是怎樣想的。

  自古就有『烏鴉反哺,落葉歸根』這一說法,它們沒有忘記自我從哪裡來,於是它們明白自我該到哪裡去,懂得把自我的光和熱留給那些以往給予過自我,幫忙過自我的人,因為那裡才是靈魂和精神的歸宿,古人都懂的「百善孝為先」,可見孝有多麼的重要,看見書中陸績,三國時期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學家。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裡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

  而如今又有多少人在外面大吃大喝時還記得自我的父母呢?他們有怎樣明白父母吃的是什麼呢?有的可恨的是連自我父母的生日都不曾記得,我都不明白他們是怎樣當兒子的,這樣的子女配麼?陸績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父母,為什麼我們不明白呢?我們確實該好好向他們學學,孝順父母,懂得感恩。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我想經過這個故事來呼籲大家,常年工作在外多給家裡打打電話,聊聊天。

  二十四孝讀後感(三):

  孔子曰:」孝,德之本也」,孝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孝是傳統的中國文化;孝也是奠定和諧社會的基礎。從古至今,中國五千多年的長史上不知留下了多少孝子的身影,萬古長青!

  最近教師給我們讀了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孝子,被當作故事流傳至今的`——《二十四孝》。

  聽著教師念《二十四孝》,我被裡面的情節深深吸引了。其中有一篇講的是閩子騫的後母因偏向自我生的兩個小兒子,於是在做棉衣時,給兩個小兒子用厚厚的棉絮卻給子騫用蘆花絮,之後父親明白了,說要休了子騫後母,而閩子騫因為看到後母和弟弟報在一齊哭,不但冰釋前嫌,還跪求父親不要休後母。讀到這我的眼眶不禁溼潤了起來,不說別人就說我吧,要是我是子騫,後母大冬天用蘆花絮給我做棉衣,當父親要把他休了的時候,我在一旁拍手都來不及,怎會跪求父親不要休她呢?子騫的行為讓我深深感到,後母大冬天讓他受寒,平日也偏心,可他非但沒一句怨言,還求父親不休後母,這是何等孝順啊!

  我想:我們應當向二十四孝裡的每一個人物學習,就衝著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百善孝為先!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父母,孝敬長輩。僅有懂得」孝」的人,才能做一個高上的人!

  二十四孝讀後感(四):

  熟話說:「百善孝為先」,當今年輕人明白「二十孝故事」的人不多啦,近期空暇時間店長帶領我們重溫了《二十四孝故事》,感觸頗深,雖然這是十分久遠的故事,可是這種孝道感動好像就在眼前,《二十四孝故事》中的二十四位孝子,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深知孝悌之道,故事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涵蓋了我們的對待父母是如何的行孝,又能否像《二十四孝故事》中那樣感天動地。

  讀了《二十孝故事》這讓我想起了長期躺在病床上的媽媽,由於前期胃癌做的手術此刻復發轉移腫瘤壓迫到大腸,不能進食,每日靠營養液維持生命,看到媽媽整日被病痛折磨,心裡難受至極,多麼期望能像晉朝的孟宗《苦竹生筍》,媽媽喝了竹筍羹湯也會好起來……

  盡孝不在於行,而在於心,最重要的是要明白父母要什麼,也許和父母打一通電話,一個問候,一次和子女共享家宴的機會……記得有一首歌叫做「常回家看看」……不要留下「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讓我們大家都行動起來,及時行孝,及時盡孝。

  二十四孝讀後感(五):

  今日,我看了《二十四孝故事》。

  這本書向我們介紹了孝感動天的舜;親嘗湯藥的漢文帝劉恆;還有百裡負米的子路……等等一些遠近聞名的孝子。

  在他們當中,有百姓;有皇帝;有縣令……不管他們是誰,是什麼身份,他們身上都有一個共同的閃光點,那就是孝順父母。

  其中,刻木事親的故事令我十分感動。這個故事講的是有一個叫丁蘭的人,父母雙亡,便刻了兩個木像,當做活的父母供奉。一天,丁蘭外出時,張叔來借東西,丁蘭的妻子在向木像問卜後,得到「不借」的答案,便如實回答張叔,張叔大怒,對木像大罵,還打了木像,丁蘭發現後,去打了張叔,丁蘭被衙門逮捕了,他哭著對木像懺悔,木像竟流下了眼淚,官員向皇上奏明情景,還舉薦丁蘭為孝廉。

  這本書讓我明白:不管在什麼時候;不管在什麼地方;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最重要的事都是孝順父母。

  「百善孝為先。」讓我們一齊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吧!

  二十四孝讀後感(六):

  大家都說「百善孝為先」,這麼多善舉當中孝是排在第一位的,然而,大家明白古代的人是怎樣盡孝心的嗎?這個暑假我讀了二十四孝的故事,讓我給大家講個臥冰求鯉的故事吧:

  晉朝時期,有個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因為小的時候失去了母親,之後繼母朱氏對他很不慈愛,還常常在王祥父親面前搬弄是非,父親漸漸對兒子也冷淡了。王祥的繼母喜歡吃鯉魚,王祥不計前嫌,為了能得到鯉魚,赤身臥在冰上,他渾身凍得通紅,仍在冰上禱告求到鯉魚,正在他禱告的時候,右邊的冰突然開裂,王祥喜出望外,突然跳出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他高興極了,就把兩條鯉魚供奉給繼母。他的舉動,在十裡八鄉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讚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臥冰模。

  大家看,王祥不僅僅有一顆純潔的孝心,我覺得他還有寬宏大度的品質,他的繼母居心不良對他心存厭惡,還借著父親百般刁難他,而王祥不管繼母怎樣,總是孝敬她,尊敬她,為了繼母的愛好歷經千辛萬苦。雖然故事的結尾沒有寫到繼母,但我想繼母必須被王祥的孝心感動了。

  除了這個故事,二十四孝裡還有忠孝雙全的沈雲英、打虎救父的楊香、棄官奉親的潘嶽、賣身葬父的董永、都能給我們帶來感動。

  讀完二十四孝,想想我們此刻的生活,我突然覺得滿足。因為我們此刻不愁吃,不愁穿,一向在長輩的愛中成長。有什麼事都能夠由家長代勞,我們有什麼需要他們總是儘量滿足,身體不舒服或受到打擊,前來關係的也是他們,指導學習,糾正錯誤的還是他們。長輩給予我們太多的愛,我們應當孝順他們,不用像古人那麼極端,泡一杯茶、捶一捶背、洗次腳、或是使成績提高往往就是孝順長輩的方法。

  讓我們懷著一顆孝心孝敬長輩吧!

  二十四孝讀後感(七):

  這個學期一開始,石教師就讓我們讀一本書——《二十四孝》,我一聽這本書的名字為什麼叫《二十四孝》,書裡面有什麼資料?我帶著問題打開了書本。

  《二十四孝》裡有許多故事,有:《孝感動天》、《戲彩娛親》、《鹿乳奉親》、《為親負米》等二十四個故事。其中我覺得《刻木事親》裡的丁蘭最孝順。《刻木事親》是講一個叫丁蘭的人,他的父母早逝,他就做了兩個木像,每一天對著木像說心事,出門也要稟告,他的妻子很不理解,一天,丁蘭出去了,他的妻子就好奇,用針去扎,沒想到竟出血了,丁蘭看到後追問,妻子說出了事實,丁蘭批評了妻子。這個故事中,丁蘭對木像都那麼珍惜,我們也必須要更尊敬我們的父母,讓他們每一天生活的幸福、開心、長壽。《二十四孝》這本書,主要是24個故事,每個主人公都很孝順,如果我們能做到這樣的境界,那麼父母必須很開心、高興,我們要爭取做到這樣的境界,才能當一個孝順的子女,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二十四孝讀後感(八):

  最近,我讀了《二十四孝》,有戲彩娛親的老萊子,有鹿乳奉親的燕子,蘆衣順母的敏娟……其中我最感動的是戲彩娛親的老萊子。

  他是春秋時期的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麗,他總是孝敬父母,每次有好吃的他總是給父母。他七十歲還不覺得自我老,還經常穿上五彩皮衣,逗父母開心。有一次,她出去挑水回來的時候不細心摔了一跤,水全都灑了,他不想讓他的父母悲痛,便靈機一動,扮成小孩子一樣倒在地下玩撥浪鼓,二老看見了還以為他又向前此一樣玩,所以二老大笑。

  讀完了這個故事,我不禁思緒萬千,明白古代人都那麼孝順,我們現代人就更應當孝順父母了。這使我我想起了一個詞「百善孝當先」。僅有好好做人,努力學習,做力所能及的事,才是孝順。此時我想到了,我有沒有像老萊子一樣孝順父母?有沒有讓父母開心?

  這使我想起了春節前的一件事;那天晚上,僅有媽媽和我在家。突然,媽媽的肚子疼了起來,媽媽叫我拿藥來,可是藥竟沒了,只能我親自下去買藥。這麼黑的天,身手不見五指,我最害怕了;可是為了媽媽,我一咬牙一跺腳豁出去了。出門便一路小跑到了藥店,往家走的時候,我累得不行了。這時,我腦子裡浮現出一個身影,那是媽媽,他肯定為我買藥的時候也一路小跑。此刻,正好讓我有一次表現的機會,所以我的步伐加快了,最終以最快的速度跑回了家。等我回到家,已經大汗淋漓了。吃完了藥媽媽說:「有兒子真好。」我開心地說:「還是有用的。」

  我相信,我以後會向二十四孝裡的孝子好好學習,做一個孝順的好孩子。

  二十四孝讀後感(九):

  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題記

  孝,是什麼?怎樣才算一個孝子?以前的我對此一向都很懵懂。直到閱讀了魯迅先生的《二十四孝圖》,我才漸漸懂了一些。

  《二十四孝圖》選自魯迅的回憶性散文《朝花夕時》,顧名思義,《二十四孝圖》講的正是《二十四孝圖》——24個古代的孝道故事:扇枕溫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在文中,作者卻以毫不留情的口氣批判這些故事,這不禁令我有些疑惑:《二十四孝圖》不該是弘揚孝道孝心的麼,為什麼還要批判呢?懷著這樣的心境,我將《二十四孝圖》讀了一遍。

  還真是不讀不明白,一讀嚇一跳,《二十四孝圖》內的故事所宣揚的孝道令人心驚膽顫,其中尤以埋兒奉母為最甚:漢朝時有一個人名郭巨,家貧,郭巨的母親總將自我的飯食分給他的兒子,導致她自我吃不飽,出於「兒子能夠再有,母親僅有一個」的心理,郭巨與他妻子便決定將兒子埋了供養母親。這個故事使我感到恐懼與不解:難道孝總是要以一個人的犧牲來成全另一個人嗎?難道他兒子的性命便不算命麼?這殘害人命,無視法紀的行為又怎能算作真正的孝?怎樣會流傳如此之久之廣呢?……

  這個想法困擾了我幾個星期,最終被教師的一句話點醒:「我們要透過事物的表象看本質,不應被表象所迷惑,因為最重要的往往是本質。」是啊,透過表象看本質,孝的本身是沒有錯的,孝順尊敬父母長輩,只可是古代的孝道難免帶了些時代的局限性:古代是君主專制,君主提倡「以孝治天下」,便產生了愚孝,即愚蠢、盲目的孝,有的甚至與人性相悖,如「臥冰求鯉」、「恣蚊飽血」、「埋兒奉母」等。且古人記載這本《二十四孝圖》也未必就是真的為了讓我們模仿其做法去埋了兒子供養母親,而是期望我們能領會其中孝順父母長輩的精神並將其發揚。

  看完《二十四孝圖》後,我又想到了我最近看的一篇文章:一個出身貧寒卻被清華大學預錄取的理科狀元,他學業繁忙,還要照顧癱瘓在床的母親,患有神經分裂症的父親。掙錢補貼家用,但他依然很樂觀,孝順父母,勤工儉學,是有名的孝子。文章中的主人公有孝心,孝順長輩,勤工儉學,我們應當學習他,孝順父母長輩,努力學習,多為父母分擔家務,讓他們少操勞。我們此刻所做的也並不能抵得上父母為我們所做的,但擁有一片真摯的孝心確是極為重要的。

  《二十四孝圖》所弘揚的孝道精神是永恆的,不會被磨滅的,所以流傳至今,但它也有不足之處,我們不能盲目地全部吸收學習,而應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弘揚中華民族孝順的傳統美德,真正做一個孝順父母長輩的孝子。

  二十四孝讀後感(十):

  你看過二十四孝嗎它是一些以「弘揚孝道精神,構建和諧社會」為主題的十分有教育意義的孝心故事。其中講述了二十四個生動的小故事,不僅僅有古代人孝敬長輩的故事,還有當代人如何尊敬長輩的典範,都是值得我們去用心體驗的。

  其中的每一個故事都深深的吸引著我。其中有一篇講述了古人舜的故事,令我感觸異常深。舜的父親是個失明的人,繼母又蠻不講理,他還有個異母兄弟叫象,從小被嬌縱慣了,好逸惡勞,遊手好閒,娘兒倆成天合計著怎樣虐待舜。有一個冬天,颳了幾天的北風。風把家裡糧倉頂上的稻草都掀翻了,舜就讓象在下頭幫他遞送稻草,自我在屋頂修倉頂。不料這時糧倉著火了。他趕緊跳下屋頂。可是,火勢很兇,已快燒到住房了,他顧不得自我,就衝進了火海,先救出了父親,之後又救出了繼母,這時他身上的衣服已經全燒爛了讀到這兒,我的眼眶溼潤了,舜的行為讓我深受感動,繼母平時一向虐待他,但在最危險的時刻他還是忘我的去救她,這是一種多麼高尚的境界啊!此時,舜不只是教會了我們孝,更是一種寬容大度的心態。

  想想舜當時的生活環境,不管繼母怎樣對待他,舜仍然時時想著孝順父母,再比較一下我們此刻優越的生活條件,我突然感到很殘酷,父母平時辛苦的工作,儘可能地給我們供給良好的生活環境、學習環境,讓我們吃好的,穿好的,可我們總是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孝」的觀念對於我們這一代人來說,已經十分淡薄了。我想:我們應當向

  這些故事中的二十四位主人翁學習,尤其要向丁巧菊大義勸夫、河南大孝子背母打工、湖北老學生求學救母、北國好男兒割肝救父當代人物好好學習,有句話說得好:「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神州大地最源遠流長的中華美德,我們應當像他們那樣,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僅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個有職責心的、高尚的人。

  讀完這些孝心故事,我覺得我也要更加的尊敬父母長輩,雖然不必像古人一樣做那些激烈的行為,可是我也能夠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去感恩他們,報答他們。

  二十四孝讀後感(十一):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圖》的文章,給我印象十分深刻,頗有感受。

  文章講的是作者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作品著重分析了「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趣味」,「以不情為倫紀,誣衊了古人,教壞了後人」。作品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嚐糞憂心」令人髮指。先說說那個郭巨埋兒吧。

  說是晉代有個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為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我獨養母親,對母極孝。之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就和妻子商量:「兒子能夠再生,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糧食好供養母親。」夫妻遂把兒子抱出,挖坑要埋。興好挖出一壇金子來,才免了兒子一死。郭巨雖有孝心,但殺兒之舉,卻有違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為貴」的人本觀念。看似大孝,其實是殘忍。古有為求神為父母治病捨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為父母治病獻五臟的,極少有為父母去殺人的。為了節儉糧食,就想把自我的親生兒子殺了,一則有違老母愛孫之心,二則陷老母於不仁。所以之後有人把這種孝舉,稱為「愚孝。「隨便一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帘:「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臥冰求鯉」、「哭竹生筍」迷信思想嚴重;「嚐糞憂心」則讓人噁心。

  孝是應當的,迂腐是愚蠢的,盲從是可悲的,衛道是可恨的。

  二十四孝讀後感(十二):

  姑姑送給我一本書。這本書很異常,它的名字叫《二十四孝》。我立刻打開,看了起來。我讀了第一篇《孝感天地》。

  這篇文章主要講我國古代有一個聖賢的君主,他的名字叫舜。舜出生在一個貧窮的農民家裡,他很小的時候母親就死了,父親取了個後媽,後媽生了個弟弟叫象。從此,舜的後媽和父親就不喜歡他了,並且虐待他。他父親還揚言要殺了他。可是,當舜的父母親生病的時候,舜立刻回到父母身邊。盡力服侍父母,還處處讓著弟弟。舜的孝心感動了天地,大象跑來為他犁地,小鳥飛來為他播種。舜在河裡捕魚,遇上了狂風暴雨,可是他卻一點也沒事。舜孝順父母的事,感動了首領堯。堯就把己的女兒嫁給了舜,並且還把己的王位讓給了舜。

  讀完這篇文章,我深深地被舜感動了。我要向他學習,在家做一個孝順父母長輩的好孩子、在學校要尊敬教師、和同學要互相幫忙團結友愛。孝,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姑姑說:百善孝為先。作為一個中華民族的子孫,《二十四孝》是兒時必讀的書。

  二十四孝讀後感(十三):

  孝道,自古以來就是貫穿於國人倫理和美德的精髓。

  閒暇的一個人去鄭州城隍廟轉了一圈,這是第三次來。第一次和同事,第二次和我弟。總覺得這個地方,有塵世難得的清淨,總之,我喜愛那裡。如果說前兩次是看熱鬧的話,這一次就應是看到了門道。留心看了正殿兩側的垂直坡面上畫的就是二十四孝彩圖。想起了小時候,父親常常給我講這樣的故事。

  常言道,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父母恩。最近細細品味了儒家的經典著作,元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感觸良多。

  個中,印象最深的當屬,「戲彩娛親」、扼虎救父、嗜指痛心、鹿乳奉親等等。

  戲彩娛親,講的是春秋時楚國的隱士老萊子的故事。楚王曾派使者請他出仕,他卻表示不屑。這人很有意思,已經七十歲了,還說自我不老。對自我的雙親十分孝順。他穿上五彩斑斕的衣服學者嬰兒的樣貌嬉戲哄二老開心。取水上堂的時候,故意假裝跌倒在地,學著嬰兒那樣啼哭,父母看了哈哈大笑。

  這天看來,老萊子總是讓人覺得少不了做作之嫌。魯迅先生,對這一點就很是反感。但我覺得,這又有何妨,其初衷是好的,就是一個勁的讓年邁的父母永葆一顆不老的心態。

  扼虎救父,是關於晉朝楊香勇敢把父親從虎口中解救的故事。一個年僅16歲的小女孩,隨父親去田間割稻,然闖出一隻白額虎,把楊父叼在口中。幼衝的小楊香,情急之下,完全忽視了自我與老虎力量的懸殊,竟然用小手卡主老虎的咽喉,直至老虎癱軟在地,父親得救。雖然擺布不了誇張的色彩,小小的一個女孩子力氣能有多大,可是我們不得不由衷讚賞這樣一個勇敢和孝順的女孩。

  曾參,孔夫子的得意門生。嗜指痛心就是講的他的事跡。說他少時家窮,常去山中砍柴。一日,賓客來訪,曾母不知所錯,急的狠咬自我的手指。曾參猛的覺得心口疼痛,就迅速趕回家中,跪問其母,母親說,我咬指嗜期望你回來。是啊,這充分顯示了母子倆具有極強的感知力。

  關於鹿乳奉親,講的是春秋時郯子身披鹿皮去去山中,混入鹿群中取鹿乳侍奉雙親的故事。我看著不覺得不佩服他,有點滑稽,十分敬佩。為什麼呢,你看,如果他了解鹿群的生活習性又怎樣會混入鹿群呢。體現了他能和自然很好的融為一體。

  當然二十四孝,遠不止上方我所提到的這些。每一個,看後都會有莫名的感動。敢問,看了這樣,你覺得你對自我的父母親做的夠嗎,不說想這些人一樣。起碼,你不讓父母擔心,常常給予必要地問候了嗎都捫心自問一下吧!

  做一個孝順的人,正因你也會有老去的一天。常懷感恩之心,不讓二老再為我們把心操碎。

  二十四孝讀後感(十四):

  今年暑假我讀了《二十四孝故事》,對我的內心深處有了很大的啟發。故事中劉恆的親嘗湯藥,子路的百裡負米,還有董永的賣身葬父,每一個孝心故事都能催人淚下,當我們今後長大成人後,父親母親也逐漸變老了,我們就要贍養他們,正因每個父母都以前為了撫養子女而嘔心瀝血,日夜操勞。父母是最關心我們的人,我們也要善待自已的父母,總有一天,我們也會為人父母,也有變老的時候,那時,我們就需要孩子們的照顧,烏鴉尚且反哺,何況是我們人類。

  二十四孝讀後感(十五):

  自從母親給了我這本《古代二十四孝故事》,我便每日沉浸在書海裡。這本書主要講了舜、閔損、陸績、黃香等人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故事,讓我受益匪淺。

  這一個故事讓我學會了感恩父母。

  就是親嘗湯藥的漢文帝劉恆。劉恆貴為一國之君,卻每一天盡心盡力地服侍一病就是三年的母親,還勤理朝政。這樣的孝心實在讓人敬佩,也難怪劉恆能得天下人心,開創出「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這也是行孝道的結果,也是他讓我學會了孝敬父母,感恩,回報父母。事實上,在社會上,正因父母年老多病需要花錢而不願意贍養父母的人有許多,有幾十萬人還是「啃老族」,而我覺得,父母生你養你,讓你長大,真的就不求回報嗎雖然嘴上這樣說,可是,一杯水,一句話都會讓他們心滿意足,讓他們在別人面前誇你敬孝道,回報了他們的養育之恩。

  我的話說完了,期望大家也學會感恩父母,哪怕是一杯水,也會讓父母感到溫馨。

  二十四孝讀後感(十六):

  孝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它都指引著我國人民的'思想和價值取向。讓我們從中得到學習和思考。然而古代和現代還有很大差距,並不是沒一個故事都讓我們追捧和學習,我們要懂得從中篩選,明白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百事孝為先」的道德思想,始終根植在無數人民的內心深處。「親嘗湯藥」中漢文帝劉恆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百裡負米」中仲由自我常常採野菜做飯食,卻從百裡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扼虎救父」中楊香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我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最終放下父親跑掉等等這些無不體現著他們內心深處的孝感,讓我們從中去學習如何關心、侍奉和感恩父母。

  孝的傳遞者源於我們每一個人。在現代社會,我們應當學習了解父母和懂得父母的需要。父母的付出,我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他們或許不要求我們給予他們什麼,只是期望我們將來過的比他們好,他們處處為我們著想,時刻為我們擔憂,唯恐自我做的不周,這就是父母—我們最可愛的人。

  所以在我們沒有本事的時候,我們應懂得為父母分憂,讓他們為我們放心,而在我們有本事給予的時候,我們不能以金錢的多少來衡量我們對他們的愛,他們或許並不在乎這些,他們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和他們在一齊是他們很歡樂的時光。所以,工作在外我們要常回家看看。

  孝指引著我們行善。對待每一個人都用善意的眼光,讓我們的周圍充滿溫馨。然而在現代社會中充滿了爾虞我詐,事事都得提防,讓很多人感覺很累,當你給出一個微笑的時候,別人會認為你是假慈善,或認為你不懷好意,有什麼不軌的目的。幹嘛要想那麼多呢此刻真是應當重新溫習我們古代文化的時候了。

  學習如何孝奉父母,學習在我們的生活中善意的對待每一個人,這是21世紀的我們每個人都應當懂得的,還有待我們去繼續發揚。

  二十四孝讀後感(十七):

  最近看了一本介紹古代子女感恩行孝的書,叫《24孝圖》。裡面講了很多子女對待父母的事,有幾篇故事讓我很感動。

  雖然那些都是古代的事情,此刻想來仍然有很大的意義,值得我們去學習。此刻和大家分享一些小故事。百裡負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我常常採野菜做飯食,卻從百裡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

  看看我們此刻的孩子呢哪裡能有這樣的胸懷,總是先想著自我,不能先研究到父母,這是教育的缺失,仲由得百裡負米為父母的精神是現代孩子最應值得學習的。蘆衣順母: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

  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回到家,要休逐後妻。

  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這是多麼寬大的胸懷啊,能向親生母親那樣對待繼母,並且能用自我的言行去改變繼母的態度,真的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啊。

  此刻的我們呢即使是自我的親父母都不能原諒他們的小錯誤,都會不停的抱怨父母對待我們不好,這個不行,那個不行,試想我們有沒有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或者以自我的行動去影響改變他們呢扇枕溫衾: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

  臥冰求鯉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臥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這兩個故事都是講為了父母而不顧自我的安危,只要父母能夠過的舒服,能夠開心,自我做出點犧牲是沒什麼的。不管做什麼事情都先為父母著想,用自我最大的本事去回報父母。

  期望每個孩子都有感恩的心,能時常為給了我們生命、為我們付出一切的父母想想,我們能為父母做些什麼我們能拿什麼回報我們的父母呢或者只是輕輕地一句「媽媽我愛你」就能使父母感動了。

  二十四孝讀後感(十八):

  最近,我讀了《二十四孝》,有戲彩娛親的老萊子,有鹿乳奉親的燕子,蘆衣順母的敏娟……其中我最感動的是戲彩娛親的老萊子。

  他是春秋時期的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他總是孝敬父母,每次有好吃的他總是給父母。他七十歲還不覺得自我老,還經常穿上五彩皮衣,逗父母開心。有一次,她出去挑水回來的時候不留意摔了一跤,水全都灑了,他不想讓他的父母悲哀,便靈機一動,扮成小孩子一樣倒在地下玩撥浪鼓,二老看見了還以為他又向前此一樣玩,所以二老大笑。

  讀完了這個故事,我不禁思緒萬千,明白古代人都那麼孝順,我們現代人就更就應孝順父母了。這使我我想起了一個詞「百善孝當先」。僅有好好做人,發奮學習,做力所能及的事,才是孝順。此時我想到了,我有沒有像老萊子一樣孝順父母有沒有讓父母開心

  這使我想起了春節前的一件事;那天晚上,僅有母親和我在家。突然,母親的肚子疼了起來,母親叫我拿藥來,可是藥竟沒了,只能我親自下去買藥。這麼黑的天,身手不見五指,我最害怕了;可是為了母親,我一咬牙一跺腳豁出去了。出門便一路小跑到了藥店,往家走的時候,我累得不行了。這時,我腦子裡浮現出一個身影,那是母親,他肯定為我買藥的時候也一路小跑。此刻,正好讓我有一次表現的機會,所以我的步伐加快了,最終以最快的速度跑回了家。等我回到家,已經大汗淋漓了。吃完了藥母親說:「有兒子真好。」我開心地說:「還是有用的。」

  我堅信,我以後會向二十四孝裡的孝子好好學習,做一個孝順的好孩子。

  二十四孝讀後感(十九):

  孝道,自古以來就是貫穿於國人倫理和美德的精髓。

  閒暇的一個人去鄭州城隍廟轉了一圈,這是第三次來。第一次和同事,第二次和我弟。總覺得這個地方,有塵世難得的清淨,總之,我喜歡那裡。如果說前兩次是看熱鬧的話,這一次應當是看到了門道。留心看了正殿兩側的垂直坡面上畫的就是二十四孝彩圖。想起了小時候,爸爸常常給我講這樣的故事。

  常言道,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父母恩。最近細細品味了儒家的經典著作,元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感觸良多。

  個中印象最深的當屬,「戲彩娛親」、扼虎救父、嗜指痛心、鹿乳奉親等等。戲彩娛親,講的是春秋時楚國的隱士老萊子的故事。楚王曾派使者請他出仕,他卻表示不屑。這人很有意思,已經七十歲了,還說自我不老。對自我的雙親十分孝順。他穿上五彩斑斕的衣服學者嬰兒的樣貌嬉戲哄二老開心。取水上堂的時候,故意假裝跌倒在地,學著嬰兒那樣啼哭,父母看了哈哈大笑。

  今日看來,老萊子總是讓人覺得少不了做作之嫌。魯迅先生,對這一點就很是反感。但我覺得,這又有何妨,其初衷是好的,就是一個勁的讓年邁的父母永葆一顆不老的心態。

  扼虎救父,是關於晉朝楊香勇敢把父親從虎口中解救的故事。一個年僅16歲的小女孩,隨父親去田間割稻,歘然闖出一隻白額虎,把楊父叼在口中。幼衝的小楊香,情急之下,完全忽視了自我與老虎力量的懸殊,竟然用小手卡主老虎的咽喉,直至老虎癱軟在地,父親得救。雖然擺布不了誇張的色彩,小小的一個女孩子力氣能有多大,可是我們不得不由衷讚賞這樣一個勇敢和孝順的女孩。

  曾參,孔夫子的得意門生。嗜指痛心就是講的他的事跡。說他少時家窮,常去山中砍柴。一日,賓客來訪,曾母不知所錯,急的狠咬自我的手指。曾參猛的覺得心口疼痛,就迅速趕回家中,跪問其母,母親說,我咬指嗜期望你回來。是啊,這充分顯示了母子倆具有極強的感知力。

  關於鹿乳奉親,講的是春秋時郯子身披鹿皮去去山中,混入鹿群中取鹿乳侍奉雙親的故事。我看著不覺得不佩服他,有點滑稽,十分敬佩。為什麼呢,你看,如果他了解鹿群的生活習性又怎樣會混入鹿群呢。體現了他能和自然很好的融為一體。

  當然二十四孝,遠不止上頭我所提到的這些。每一個,看後都會有莫名的感動。敢問,看了這樣,你覺得你對自我的父母親做的夠嗎,不說想這些人一樣。起碼,你不讓父母擔心,常常給予必要地問候了嗎都捫心自問一下吧!

  做一個孝順的人,因為你也會有老去的一天。常懷感恩之心,不讓二老再為我們把心操碎。

  二十四孝讀後感(二十):

  百善孝為先——讀《二十四孝》有感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美德,代代相傳。自古以來,我國的傳統美德便流傳了下來。如今,在我們中華兒女身上還有著令人讚嘆的優秀品質。

  在平凡崗位上的郭明義,十幾年來,愛崗敬業,樂於助人,做出了不少的功績。普通教師張麗莉,在危難時刻,不顧自我的安全,推開學生們,但她自我卻倒在了車輪下。一位母親,看到一個陌生孩子掉下來的那一瞬間,伸出雙臂接住了那個孩子.........

  我們常常說道,「百善孝為先」。孝順是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做到的。應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從小到大,我們的一點一滴成長都浸透著父母的心血,每一次提高都離不開父母的教誨。為了我們的成長,他們的頭上有了一根根白髮,為了我們,他們的身體開始衰老。

  孝,其實十分簡單。它能夠是在父親心煩時的一句笑話,能夠是母親生病時的一聲問候,還能夠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但我們無論如何也報答不了父母的恩情。

  作為新世紀成長的我們,從小長在嬌生慣養的環境中。對自我的父母很少會有孝心,而更多的是頂撞,是責怪。孟佩傑,一個從小就用稚嫩的肩膀支撐起整個家的堅強女孩。應對癱瘓的母親,孟佩傑每一天都會仔細的照顧好母親,在去學校。她這份孝心,難道不是我們每個青少年兒童都應當學習的嗎?

  從古之今,我們中華民族的感人孝心故事從未間斷。臥冰求鯉,黃香溫席,古人是我們的表率。田世國換腎救母,張尚峻背母上學,他們是我們的榜樣。

  孝心從語言做起,每一天給父母一些安慰。孝心從小事做起,每一天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孝心從此刻做起,孝敬自我的父母,用自我最真摯的孝心來回報他們。

  我國的歷史還在繼續,我國的美德還在發揚。做為祖國的期望,讓我們傳承中華美德,讓這屹立在世界東方的巨人更加輝煌!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