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生於大海葬於大海的女人(一個生於大海葬於大海)
2023-10-24 03:00:25 2
遊牧民族在我們的認知中大多是生活在乾旱草原地區的人民,他們以騎馬移動放牧的方式利用水草資源,以獲取生活材料,並保持草場可重複利用。但難以想像,世界上還存在著海上遊牧民族,他們滿足遊牧的另一個特徵,即擁有在多變的生態環境下生存下去的能力。
這個民族便是——巴瑤族,是東南亞一個被稱為「海上吉普賽人」的小規模民族,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後一支海洋遊牧民族,全族僅6000餘人。關於巴瑤的由來,還要講到外族人民對他們的認識。巴瑤人通常被認為是薩馬人的一種類別。在馬來語中,薩馬(Sama)主要指從事漁業的人,而巴瑤(Bajau)則意指「海上之民」。過去,人們習慣將住在岸邊定居生活的薩馬人直稱「薩馬」,而以船為家,並於海上遊牧的薩馬人統稱為「巴瑤」,漸漸地巴瑤族人也接受了這樣的稱呼。
關於巴瑤族的由來,至今還沒有定論,但周邊卻有這樣一個傳說。舊時,馬來西亞的一位公主在海難中被洪水裹挾失蹤,國王懷著沉重的心情派遣了一大批士兵出海尋找,並狠心下令:「唯有尋到公主才準返回」。這要求無異於大海撈針,這些士兵知道自己再也不可能回到陸地上了,便拖家帶口來到海邊,邊生活邊尋找失蹤的公主。就此他們成為了巴瑤族的祖先,並逐漸適應海上的流浪生活。
數世紀以來,巴瑤族祖祖輩輩都在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之間的海域中帶著家流浪。之所以會被稱為「海上吉普賽人」,是因為他們的這種生活方式,和以篷車為家流浪於陸地的吉普賽人相似。巴瑤的家就是簡陋的木質船屋,這種船屋被他們叫做「lepa-lepa」,船體狹窄而船頭高翹。一般來說,巴瑤一船住一家人,船上有所有生活必需品,一旦周邊的魚群減少,他們便撐船去尋另一處安身之地。
巴瑤族人的生活內容實在簡單,每日清晨,男人們就會起床開始一天的海洋狩獵,捕海貨以維持家庭開支;女人則架灶做飯,將海貨拿到陸地上換些生活用品,承擔家裡的生活起居。巴瑤的孩子因無法得到正常教育,所以他們每天大部分時間都以結伴潛水遊玩。這樣,不僅能讓他們更加熟悉水性,還能訓練他們的潛泳技巧,為日後的生活打下基礎。
因為打小就離不開海洋,所以巴瑤個個都是潛泳的高手,只需要一副簡易的木質護目鏡和一柄廢舊材料改制的魚叉,就能在超過30米深的水下輕鬆捕魚。因此可以認為,潛水是巴瑤與生俱來的一項技能。潛水的能力高低和脾臟的大小相關,有研究稱,巴瑤先天就有比常人大50%的脾臟,這也就意味著他們比常人能憋氣更久。對巴瑤而言,在水下70米憋氣幾分鐘都不過是小菜一碟。
現實的生活問題逼迫著巴瑤進步,儘管這種進步實在渺小。但為了能捕捉更多的海貨,巴瑤研發出自製土火藥,用以在海中炸暈魚群。不僅如此,他們為了保證魚類鮮活,還在岸上學來用氰化物延長魚類存活時間的方法。
長時間與大海相伴的生活,難免會給巴瑤帶來不可避免的傷害。潛水對於成年巴瑤來說是家常便飯,所以小巴瑤基本都會被人為戳穿鼓膜,以此來減少水壓帶來的痛苦。這種人為改造身體結構,給人帶來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巴瑤們晚年都避免不了聽力弱的問題,有的甚至會因此患上減壓症。
最後來聊聊巴瑤的現狀吧,巴瑤的數量在不斷減少,未來可能會完全消失。巴瑤族的生存範圍大多位於國家間的邊緣地帶,所以難免會和有明確邊界的國家產生衝突。周邊國家為了避免引來爭端以及出於對本國海域資源的保護,開始強制他們上岸定居。先不提巴瑤已經不再適應陸地上的生活,大多數周邊國家也都不太願意為巴瑤提供國籍的登記,所以即使他們到岸邊淺水區定居,子孫們依舊沒有受教育的資格,也沒有合法財產,即使受到傷害,也得不到法律的保護!
巴瑤族生於大海,葬於大海,一生都和大海脫不開關係。也因為海洋,他們沒有國籍,甚至於不論踏上哪國國土都不受歡迎。可能對於這個漂泊的民族而言,大海既是生養他們的母親,但也是永遠不能掙開的枷鎖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