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熱旋轉風式澱粉烘乾機的製作方法
2023-10-27 16:34:57 1
專利名稱:自熱旋轉風式澱粉烘乾機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自熱旋轉風式澱粉烘乾機屬於粉條澱粉烘乾設備。
現有技術中澱粉乾燥採用陽光曬乾,需要時間長,溼澱粉暴露在空間,澱粉刮進灰塵,影響澱粉質量,碰到陰雨連綿天氣,澱粉容易變質,造成澱粉浪費,影響澱粉生產加工,費時費工又不衛生,成本高。
本實用新型自熱旋轉風式澱粉烘乾機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缺陷而設計一種自熱旋轉風式澱粉烘乾機,它是將加工粉條的餘火排入烘乾機內,由引風機將餘火引入烘乾機夾層腔,引風機將煙排出,進火口與加工粉條的餘火道相連接,烘乾機內設置兩套旋轉循環腔,烘乾機頂端設進火口,下端設置引火口和進風調節器與熱風管,由加料機將溼澱粉與熱空氣混合,在熱空氣中潮氣與澱粉分離,經引風機送入下料器內,潮氣排出,澱粉下沉入粉桶,達到加熱烘乾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自熱旋轉風式澱粉烘乾機採取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它是由烘乾機上頂端設置進火口,下端設置進風調節器和引火口與熱風管,烘乾機內設置兩套旋轉循環腔,進火口連接旋轉循環腔由引風機將煙塵排出,進風調節器進行調節烘乾機的溫度,熱風管上設置加料機和風機,送料管頂端設置下料器,下料器頂端設置排潮氣口,底端設置出料口。在加工粉條的餘火道與烘乾機上進火口相連接,由引風機將餘火引入旋轉循環腔內,煙塵由引風機出煙口排出,另一套旋轉循環腔風進行熱交換,由另一側的風機將熱風排入下料器內,烘乾機上進風調節器進行調節風的溫度,熱風管上設置加料機,溼澱粉進入熱風管進行熱風混合,潮氣與澱粉分離,乾燥澱粉下沉入澱粉桶內,潮氣排出,達到餘熱烘乾澱粉。
本實用新型自熱旋轉風式澱粉烘乾機的效果是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澱粉烘乾效率高,生產質量白無雜質,衛生乾淨,生產成本低,連接化生產不受陰雨天氣限制,澱粉色澤好,廣泛用於中小型企業的澱粉烘乾。
本實用新型自熱旋轉風式澱粉烘乾機將結合附圖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圖1是本實用新型自熱旋轉風式澱粉烘乾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自熱旋轉風式澱粉烘乾機的內旋轉循環腔的結構示意圖。
1—引風機 2—出煙口 3—引火口 4—進火口 5—烘乾機 6—進風調節器 7—熱風管 8—加料機 9—加料鬥 10—風機 11—送料管 12—出料口13—下料器 14—排潮氣口參照
圖1、2,本實用新型自熱旋轉風式澱粉烘乾機,它是由烘乾機5和引風機1與下料器13,烘乾機5頂端設置進火口4,下端設置進風調節器6和引火口3與熱風管7,引風機1上設置出煙口2和引火口3,烘乾機5內設置兩套旋轉循環腔,一套旋轉循環腔連接進火口4與引火口3,另一套旋轉循環腔連接熱風管7與進風調節器6,熱風管7上設置加料機8和送料風機10與加料鬥9,送料管11一端連接風機10,另一端連接下料器13,下料器13上端設置排潮氣口14,下端設置出料口12。自熱旋轉風式澱粉烘乾機將加工粉條的餘火道與烘乾機5上的進火口4相連接,由引風機1將火煙送入烘乾機5的內旋轉循環腔,煙塵由出煙口2排出,另一套內旋轉循環腔產生熱風,由風機10將熱風送出,溼澱粉由加料鬥9進入熱風管7內混合,溼定粉在熱空氣中,潮氣與澱粉分離,經風機10通過送料管11到達下料器13,潮氣由排潮氣口14排出,烘乾澱粉進入出料口12。
權利要求1.一種自熱旋轉風式澱粉烘乾機,它是由引風機(1)和烘乾機(5)與加料機(8)及下料器(13),其特徵是烘乾機(5)內設置兩套旋轉循環腔,一套旋轉循環腔與進火口(4)和引火口(3)連接,另一套旋轉循環腔與熱風管(7)連接,旋轉循環腔上設置進風調節器(6),熱風管(7)與風機(10)連接之間設置加料機(8),風機(10)上連接送料管(11),下料器(13)連接送料管(11),下料器(13)頂端設置排潮氣口(14),下端設置出料口(12)。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熱旋轉風式澱粉烘乾機,其特徵是加工粉條的餘火道與烘乾機(5)上的進火口(4)相連接,由引風機(1)將火煙送入烘乾機(5)的內旋轉循環腔,煙塵由出煙口(2)排出,另一套內旋轉循環腔產生熱風,由風機(10)將熱風送出,溼澱粉由加料鬥(9)進入熱風管(7)內混合,溼澱粉在熱空氣中,潮氣與澱粉分離,經風機(10)通過送料管(11)到達下料器(13),潮氣由排潮氣口(14)排出,烘乾澱粉進入出料口(12)。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自熱旋轉風式澱粉烘乾機屬於粉條澱粉烘乾設備,它是由烘乾機內設置兩套旋轉循環腔,一套是火煙旋轉循環腔,另一套是熱風旋轉循環腔,熱風旋轉循環腔上設置進風調節器,溼澱粉由加料機進入熱風管混合分離,到達下料器,澱粉潮氣排出,乾燥澱粉進入出料口。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操作方便,烘乾效率高,澱粉色澤好、無雜質衛生乾淨,連接生產,成本低,廣泛用於中小型企業的澱粉烘乾。
文檔編號F26B17/16GK2300061SQ97233169
公開日1998年12月9日 申請日期1997年5月27日 優先權日1997年5月27日
發明者牛本賢, 高明才, 李西峰, 許懷清 申請人:牛本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