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腰椎實心椎弓根釘的導向裝置製造方法
2023-10-28 03:43:02 2
胸腰椎實心椎弓根釘的導向裝置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胸腰椎實心椎弓根釘的導向裝置,包括由前至後依次連接的錐形管、圓柱形通道管和固定把手,固定把手上開有與圓柱形通道管的後端管口貫通的通孔;錐形管的截面由前至後逐漸增大;錐形管後端的管口與圓柱形通道管前端的管口對接,並形成環形連接線,沿該環形連接線開設有多條相互分隔的弧形槽;沿其中一部分弧形槽的中部向錐形管前端管口方向的錐形管管壁上貫通開設有長直槽,剩餘的弧形槽的中部向錐形管前端管口方向的錐形管管壁上貫通開設有短直槽,沿錐形管前端管口向短直槽前端的方向的錐形管管壁上開設有第一直槽,第一直槽的後端與短直槽的前端相間隔並形成第一連接部。本發明能操作簡單地實現實心椎弓根釘的自導向,以準確置釘。
【專利說明】胸腰椎實心椎弓根釘的導向裝置
[0001]
【技術領域】
[0002]本發明涉及椎弓根釘的配件,具體涉及胸腰椎實心椎弓根釘的導向裝置。
【背景技術】
[0003]現有的經皮胸腰椎用的椎弓根釘大都是空心椎弓根釘,其需要導針引導下擴孔植入,操作複雜,導致創傷較大,還常常受外力截斷或彎曲變形,最終導致置釘位置不準確。
【發明內容】
[0004]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胸腰椎實心椎弓根釘的導向裝置,能操作簡單地實現實心椎弓根釘的自導向,以準確置釘。
[0005]本發明的目的採用如下技術方案實現:
胸腰椎實心椎弓根釘的導向裝置,包括由前至後依次連接的錐形管、圓柱形通道管和固定把手,固定把手上開有與圓柱形通道管的後端管口貫通的通孔,該通孔的內徑與圓柱形通道管後端管口的內徑 相等;錐形管的截面由前至後逐漸增大;錐形管後端的管口與圓柱形通道管前端的管口對接,並形成環形連接線,沿該環形連接線開設有多條相互分隔的弧形槽;沿其中一部分弧形槽的中部向錐形管前端管口方向的錐形管管壁上貫通開設有長直槽,剩餘的弧形槽的中部向錐形管前端管口方向的錐形管管壁上貫通開設有短直槽,沿錐形管前端管口向短直槽前端的方向的錐形管管壁上開設有第一直槽,第一直槽的後端與短直槽的前端相間隔並形成第一連接部;長直槽、短直槽和第一直槽均以錐形管的中心線軸對稱設置。
[0006]優選地,沿所述環形連接線向錐形管前端管口方向的錐形管管壁上還開有多個第二直槽,各第二直槽與錐形管的前端管口向間隔並形成第二連接部。
[0007]優選地,所述第二直槽位於長直槽和短直槽之間。
[0008]優選地,所述固定把手為一橫杆,該橫杆與圓柱形通道管垂直,所述通孔開設於橫杆的中部。
[0009]優選地,所述橫杆還貫穿開設有兩個螺紋孔,兩螺紋孔對稱設於所述通孔的兩側。
[0010]優選地,所述通孔的直徑為lmnT3mm。
[0011]優選地,所述錐形管的錐度為5° ^lO0。
[0012]相比現有技術,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於:
(I)本發明可供實心椎弓釘依次穿過通孔、圓柱形通道管後進入錐形管,在長直槽、短直槽和第一直槽將錐形管管壁的分斷作用下,實心椎弓根釘將撐開錐形管,實心錐弓釘將在錐形管內自導向、準確對位;具體地,長直槽將錐形管完整斷開,短直槽和第一直槽將錐形管部分斷開,弧形槽用於錐形管的管壁被斷開的部分被實心椎弓根釘撐起,同時在防止撕裂的基礎上保持錐形管管壁的彈性,利於準確對中導向,第一連接部保持了錐形管管壁的結構強度,利於形成較有力的彈力而利於實心椎弓根釘自動準確對位導向,實現簡便、準確置釘;
(2)本發明的第二直槽位於長直槽和短直槽之間,用於均勻開設長直槽對錐形管產生的斷裂撐開作用和開設短直槽、第一直槽對錐形管產生的彈性作用,同時,第二連接部又可維持錐形管管壁的結構強度,使錐形管整體各個角度的彈性強度均勻,進一步利於實心椎弓根釘在錐形管內得到更均勻的受力,利於實心椎弓根釘準確對位導向。
[0013]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圖1為本發明胸腰椎實心椎弓根釘的導向裝置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胸腰椎實心椎弓根釘的導向裝置與實心椎弓根釘導向裝配的示意圖。
[0015]圖中:1、錐形管;2、圓柱形通道管;3、固定把手;31、通孔;32、螺紋孔;4、環形連接線;5、弧形槽;6、長直槽;7、短直槽;8、第一直槽;9、第一連接部;10、實心椎弓根釘;11、第二直槽;12、第二連接部。
【具體實施方式】
[0016]如圖f 2所示的胸腰椎實心椎弓根釘的導向裝置,包括由前至後依次連接的錐形管1、圓柱形通道管2和固定把手3,固定把手3上開有與圓柱形通道管2的後端管口貫通的通孔31,該通孔31的內徑 與圓柱形通道管2後端管口的內徑相等;錐形管I的截面由前至後逐漸增大;錐形管I後端的管口與圓柱形通道管2前端的管口對接,並形成環形連接線4,沿該環形連接線4開設有多條相互分隔的弧形槽5 ;沿其中一部分弧形槽5的中部向錐形管I前端管口方向的錐形管I管壁上貫通開設有長直槽6,剩餘的弧形槽5的中部向錐形管I前端管口方向的錐形管I管壁上貫通開設有短直槽7,沿錐形管I前端管口向短直槽7前端的方向的錐形管I管壁上開設有第一直槽8,第一直槽8的後端與短直槽7的前端相間隔並形成第一連接部9 ;長直槽6、短直槽7和第一直槽8均以錐形管I的中心線軸對稱設置。
[0017]本導向裝置特別適用於胸腰椎實心椎弓根釘10的置釘操作,其中,錐形管1、圓柱形通道管2和固定把手3可採用醫用合金或型號為317-L的醫用不鏽鋼製成。特別地,弧形槽5和長直槽6組成呈「T」形的槽體,通孔31的直徑為2mm,也可在lmnT3mm的範圍內選擇,以利於實心椎弓根釘10進入通孔31、圓柱形通道管2的初級導向作用。優錐形管I的錐度為8°,也可在5° ^lO0範圍內選擇,以利於保持錐形管I的夾緊力,同時又可得到良好的自導向作用。
[0018]一般的為對錐形管I形成彈性的夾緊力,是直接設置貫穿錐形管I前端管口和後端管口的多個直槽,這種方式在實心椎弓根釘10撐開錐形管I後,錐形管I強度不足,難以形成足夠的夾緊力來保持實心椎弓根釘10的準確對中導向,而且多次的撐開還易損壞被斷裂的錐形管I管壁,而本導向裝置的錐形管I區別於現有的這種結構。如圖2所示,當實心椎弓根釘10以該導向裝置作為導向做置釘操作時,手持或外部機械手夾持住固定把手3,實心椎弓根釘10的釘頭依次通過通孔31和圓柱形通道管2進入錐形管1,在長直槽6的作用下,實心椎弓根釘10沿長直槽6撐裂整個錐形管I的管壁,同時,在弧形槽5的作用下,可防止錐形管I管壁沿環形連接線4撕裂,同時保持錐形管I管壁的彈性;短直槽7和第一直槽8此時將起對錐形管I管壁的內部分裂作用,使錐形管I管壁更富彈性,以便夾緊實心椎弓根釘10,同時第一連接部9起到對錐形管I管壁的連接作用,可保持結構強度,保證實心椎弓根釘10得到足夠夾緊力。
[0019]沿環形連接線4向錐形管I前端管口方向的錐形管I管壁上還開有多個第二直槽11,各第二直槽11與錐形管I的前端管口向間隔並形成第二連接部12。第二直槽11用於均勻開設長直槽6對錐形管I產生的斷裂撐開作用和開設短直槽7、第一直槽8對錐形管I產生的彈性作用,同時,第二連接部12又可維持錐形管I管壁的結構強度,使錐形管I整體各個角度的彈性強度均勻,進一步利於實心椎弓根釘10在錐形管I內得到更均勻的受力
為進一步均勻錐形管I對實心椎弓根釘10的夾緊力,第二直槽11位於長直槽6和短直槽7之間。
[0020]為便於本導向裝置被外部機械手夾持或手持,固定把手3為一橫杆,該橫杆與圓柱形通道管2垂直,通孔31開設於橫杆的中部。而特別為了適應外部機械手夾持本導向裝置,使夾持作用穩固,橫杆還貫穿開設有兩個螺紋孔32,兩螺紋孔32對稱設於通孔31的兩側,兩螺紋孔32可與外部機械手的螺釘螺接,實現可拆卸的穩固連接。
[0021]上述實施方式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不能以此來限定本發明保護的範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 本發明的基礎上所做的任何非實質性的變化及替換均屬於本發明所要求保護的範圍。
【權利要求】
1.胸腰椎實心椎弓根釘的導向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由前至後依次連接的錐形管、圓柱形通道管和固定把手,固定把手上開有與圓柱形通道管的後端管口貫通的通孔,該通孔的內徑與圓柱形通道管後端管口的內徑相等;錐形管的截面由前至後逐漸增大;錐形管後端的管口與圓柱形通道管前端的管口對接,並形成環形連接線,沿該環形連接線開設有多條相互分隔的弧形槽;沿其中一部分弧形槽的中部向錐形管前端管口方向的錐形管管壁上貫通開設有長直槽,剩餘的弧形槽的中部向錐形管前端管口方向的錐形管管壁上貫通開設有短直槽,沿錐形管前端管口向短直槽前端的方向的錐形管管壁上開設有第一直槽,第一直槽的後端與短直槽的前端相間隔並形成第一連接部;長直槽、短直槽和第一直槽均以錐形管的中心線軸對稱設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胸腰椎實心椎弓根釘的導向裝置,其特徵在於:沿所述環形連接線向錐形管前端管口方向的錐形管管壁上還開有多個第二直槽,各第二直槽與錐形管的前端管口向間隔並形成第二連接部。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胸腰椎實心椎弓根釘的導向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直槽位於長直槽和短直槽之間。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胸腰椎實心椎弓根釘的導向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固定把手為一橫杆,該橫杆與圓柱形通道管垂直,所述通孔開設於橫杆的中部。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胸腰椎實心椎弓根釘的導向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橫杆還貫穿開設有兩個螺紋孔,兩螺紋孔對稱設於所述通孔的兩側。
6.根據權利要求f5任一項所述的胸腰椎實心椎弓根釘的導向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通孔的直徑為lmnT3mm。
7.根據權利要求1飛任一項所述的胸腰椎實心椎弓根釘的導向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錐形管的錐度為5° ^lO0。
【文檔編號】A61B17/90GK103989517SQ201410191604
【公開日】2014年8月20日 申請日期:2014年5月7日 優先權日:2014年5月7日
【發明者】何二興, 尹知訓, 崔基浩 申請人: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