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書記走基層徵文範文
2023-10-28 00:27:27
走基層徵文_篇一
春節回老家,聚餐永遠是最熱鬧的一道風景。今年也不例外,母親早早把飯菜準備好了,等我們一到家,熱騰騰地擺在了桌子上。看著桌子,我覺得有些不對勁兒,四個盤子,菜沒有滿,只能算是多半盤,一大碗湯也是多半碗。我笑著問母親,是不是今年過年沒買什麼菜啊。母親也笑了,等你去買呢,自己看冰箱去。原來都在冰箱裡,只是沒有像往年做那麼多而已。母親說,你們要是能把這些都吃了,我馬上再做去。原來是不大看電視新聞的母親,在看了最近有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報導後,在用行動支持呢。母親說,提倡節約、反對浪費是件大好事,你們做宣傳的,就應該多說說這事兒。她還正色地問我,節約就那麼難嗎?我一時語塞,沒有找到合適的答案。
母親是過過苦日子的。我們小時候,「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話,她不知對我們說了多少遍。我從沒見她浪費糧食,冬天儲存的大白菜蔫了、幹了,她把外面的一層剝掉,裡面的清洗過後又能做一道好菜。她照看外孫和孫子時,小孩吃不了的飯菜,她總是吃掉。以前春節聚餐,為了熱鬧,她喜歡多做些菜,多了自然會剩下,但她從不會倒掉,總是歸攏下,合併同類項,留待下頓熱著吃。所以,她自然會對節約的事非常敏感,非常贊同並身體力行。
節約為什麼這麼難呢?在另一次聚餐時我初步找到了答案。
大年初三,老家的親戚聚在了一起。大家商議,晚餐哪家都不必準備,就到街上找找,看看有營業的餐館沒。到街上一看,有餐館在營業,就選了一家叫「鄉下菜」的。在母親提議下,每人點一個自己想吃的菜,而且讓餐館做成半份,匯到一起,也有十多個菜了。
在等菜的時候,我和餐館的一名負責人聊了起來。他說,這幾年咱們市(縣級市)經濟發展快了,居民收入漲了,農民進城的也多了,餐飲可紅火了。往年很多店都是過了初五、初七甚至十五才開始營業,這兩年初三就有營業的了,有的甚至只停了初一的一天。我問他,機關單位有來消費的沒有。他說春節放假這幾天沒有,平時有,但也不是特別多。因為機關單位一般都有固定的點,檔次也比他們高。像他們這類店,消費者以普通居民為多數。我問他知道中央提倡勤儉節約的事嗎,他說知道,而且非常支持。「雖然客人節約了,消費可能會少些,但我們可以創新菜譜,增加花樣,降低成本,靠增加客流量來增加銷售,總不能看著大盤大盤的東西都倒掉吧。」他指著隔壁的一桌說,你看看他們,肯定會剩下不少。我問他,現在節約咋就這麼難呢,還得中央下文件。他說:「公款消費是重點,是應該看住了。相信監督到位了,制度到位了,會管住的。難的是普通老百姓。你看看這條街,這麼多餐館飯店,消費的主體還是老百姓啊,一盤一碗,一點一滴,他們不節約,這個量累積起來可是大得很啊!誰請客吃飯僅僅夠吃就行呢,不都是點一大桌子嗎?現在社會風氣就是這樣啊。」
社會風氣啊!原來,吃喝剩下點沒什麼,鋪張浪費也不算什麼,甚至以儉為恥、以奢為榮,都成了社會風氣了,怪不得節約這麼難呢。
社會風氣,古人稱為「風俗」,就是趨同一致的價值取向、行為方式、思維模式和生活習慣,並且人們對此自然而然,習以為常。近些年來,隨著物質條件的豐富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上形成了一股奢侈浪費之風,餐飲領域就是一個「重災區」。我們國家有13億多人口,每個人浪費一點,拿13億去乘,這個數字大得驚人。有關數據顯示,我國每年餐桌上浪費的糧食價值高達2000億元,被倒掉的食物相當於2億人一年的口糧。古人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現在的一些人卻是衣食足顛倒榮辱。
撼山易,移風易俗難。當一種社會風氣形成後,「不令而自行」,改換起來是非常難的。這些年,我們能讓載人飛船上天,能讓航空母艦下海,卻幾百個文件管不住一張嘴,任憑你怎麼苦口婆心地勸說,有些人就是照樣鋪張浪費。真真應了那句,「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艱苦奮鬥、勤儉節約是我們民族、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也是我們戰勝困難,贏得勝利的法寶。就算再難,我們也要把這股風氣正過來,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努力使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讓節約蔚然成風,需要「兩手抓」。「硬」的一手要完善,比如制定規章制度,加強信息公開和監管,比如進行立法限制,剩飯剩菜超出規定分量時,消費者會被罰款,等等。「軟」的一手也要跟進,比如加強思想教育,牢固樹立勤儉節約的意識,多宣講勤儉的光榮傳統,多報導幹部群眾節約的事情。
古人說,風俗是天下之大事,教化是國家之急務。匡扶風氣,以文教化尤為重要。從這個意義上說,讓節約蔚然成風,我們宣傳工作者既責無旁貸,又任重道遠。
走基層徵文_篇二
今年春節,懷著對親人的濃濃思念,我長途跋涉四千多公裡,回到闊別5年的家鄉。我的家鄉新疆農五師86團是位於中哈邊境上的一個農墾團場,在我的記憶裡,那裡遍布荒灘戈壁,居民區大多是平房土路,全團唯一的樓房就是團部軋花廠那座三層高的廠房。總之,家鄉的落後面貌已經在我的記憶中定了型。
然而,這次返鄉的所見所聞,卻讓我對家鄉的印象產生了180度的大翻轉。家鄉變化之大,讓我幾乎與它「對面不相識」了。
從坐上弟弟來接站的小汽車開始,一路上,我就像個好奇的孩子,貪婪地看著車窗外飛速掠過的那一處處風景。我驚訝地發現,記憶中原本蕭索灰暗的色調現在變得明快了許多。路邊以前隨處可見的平房已難覓蹤跡,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暖色調的樓房。車子越往團部走,看到的樓房、汽車也越多越密。我特意讓弟弟放慢車速,以便能更好地觀察。我看到沿途有很多飯館、商店、藥店、診所,路邊還有許多寵物狗在遊蕩……儼然一幅小城鎮的模樣。團場並不大,但這一刻,我卻有些目不暇給了。
弟弟把車子開進一個叫做和興苑的小區後,在一棟住宅樓前停下,然後告訴我說,這就是爸媽住的樓房。我們爬了五層樓後,終於到家了,焦急盼兒歸的爸媽忙不迭地把我和妻子迎進了屋。剛一進屋,我就感覺一股熱浪迎面撲來,讓我難以招架。我趕忙換上夏天的裝束,才感覺好受了些。
我迫不及待地把這屋子四處看了個遍。這套南北朝向的樓房面積近90平方米,三居室,寬敞明亮,所有設施一應俱全。我實在無法想像,記得上次回鄉探親時,爸媽還住在老平房裡。僅僅過了5年,居然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
帶著滿腹疑問,我對爸爸進行了「採訪」。爸爸告訴我,2009年開始,農五師在整個墾區實施城鎮化建設,實現由「屯墾戍邊」向「建城戍邊」的轉變。由於86團靠近農五師師部和博樂市,位於城郊地帶,得地利之便,最早實施了城鎮化。團裡蓋的樓房基本上屬於保障性住房,職工買樓都能獲得一定的補貼。爸媽買這套房子時,團裡給了4萬元補貼,自己掏了8萬元左右。弟弟插話說,他住的樓房在爸媽隔壁,有100多平方米,享受補貼後,自己掏了不到10萬元。
我用手機上網查了一下:截至2013年1月,86團和興苑小區(爸媽所住的小區)有1318套保障性住房交工,4000多名連隊職工陸續搬進團部的光明社區。至此,該團社區居民總人數達13600人。這可是個了不起的成就啊!
爸爸告訴我,由於實行了集中供暖,再加上安裝了地暖,所以家家都熱得要開窗戶。對此,我很不以為然,如此的「高溫」,白白浪費了能源。目前天然氣還未入戶,每家做飯用的都是煤氣罐。和大城市不同的是,人們不需要自己去換氣,有專門送氣上門的公司代勞,而且收費低廉。這樣一來,不僅給住戶的生活帶來了便利,也解決了不少人的就業問題,實在是件多方受益的好事。
弟弟說,為了滿足社區居民的健身需求,團部中學的體育館對全體居民免費開放,他就經常帶著老婆孩子去打羽毛球。不過,爸媽對此並不滿意,由於體育館場地、項目有限,無法滿足老年人的需求。住進樓房以後,老年人上下樓很不方便,飲食條件改善了,又缺乏鍛鍊,健康問題反而比住平房的時候更嚴重。這樣的問題,可以說是典型的城市病,一時恐怕也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
我又問起爸媽的收入情況。爸爸告訴我,最近幾年,團裡年年都給退休職工漲工資,今年又漲160多元。他現在每月退休金有兩千九百多元,媽媽退休金低一些,也有兩千三百多元。他們的退休金雖然不多,但現在看病報銷比例很高,逢年過節團裡還會發米、面和清油,生活完全沒有問題。
正說著話呢,門鈴響了,進來的是我的表哥。他聽說我回來,趕緊就過來了。表哥告訴我,去年他承包了100多畝棉花,收入10多萬元。進入冬季農閒時節後,他又搞起了羊只的育肥,養了260多隻羊,還養了不少雞。由於他養殖的羊比較多,連隊專門給他提供了圈舍,還留出荒地,讓他種植包穀、苜蓿等飼料,專門餵養羊只,團畜牧科還經常派出畜牧員到他的羊圈傳授畜牧業相關知識。他的羊成活率高,長勢好,收入相當可觀。前年他在團部購買了一套樓房,還花十幾萬買了一輛皮卡車。去年,他又在博樂市裡給兒子買了套樓房,日子是越過越紅火。聽了他的情況後,我由衷地為他感到高興。
農五師這幾年城鎮化建設給家鄉、給親人們的生活帶來的實實在在的變化,讓我深深體會到了城鎮化的巨大力量。我更加相信,家鄉人的生活將會越來越紅火,家鄉的面貌也會越來越美好。
走基層徵文_篇三
全新的大衣櫃、沙發、茶几,剛剛送貨上門的新電視……這裡是西城家園(雙豐)公租房12棟2單元205室,一間一室一廳的房子,是高大爺的新家。農曆小年這天,我來到高大爺家,裡面的一切都透著喜慶祥和。
高景泉今年73歲,多年來,「搬家」成了他最怕的詞兒。朝陽區、二道區、寬城區……最遠的時候甚至搬到了範家屯,高大爺告訴我,為圖便宜,只能租住偏遠的老房子,這些年,幾乎住遍了長春的各個角落,僅去年,就搬過兩次家。「我的年紀越來越大,真的已經搬不動了,就想有個家安定下來」。
窗明几淨、設施齊全的新房,讓高大爺告別了過去又舊又破的老房子,一顆心也終於踏實了。大爺哽咽地說:「以後我再也不用害怕『搬家』了,終於有了自己夢想的家,我可以在這裡安心養老了。」
高大爺告訴我,搬到新家,改變的不僅僅是居住環境,還有專人為他服務了。「物業這些小夥兒可真不錯,東西搬不動,隨叫隨到,商品房小區有的服務,這兒都有!」
臥室裡的牆上,一張意氣風發的照片吸引了我的眼球,高大爺說:「那是我18歲當兵時的照片,以前租房沒地方掛,也沒心思掛,現在掛出來,回想自己當年的樣子,是一種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