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乙太網數據採集傳輸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10-19 17:57:02 2
專利名稱:一種乙太網數據採集傳輸系統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實時數據採集技術,具體地說是一種基於乙太網和可
編程控制器PLC技術的分布式、網絡化、可擴展、實時採集和傳輸數據的 數據採集傳輸系統,適用於在複雜的工業監控中多點信號的實時採集。 技術背景
由於現場應用環境的複雜多樣,致使對數據採集裝置的要求也不盡相 同,綜觀已知技術領域中的數據採集裝置,普遍存在著信號處理速度有限, 集成化水平低,不能實現分布式數據採集和遠程數據綜合處理,不能滿足 複雜工礦要求,數據吞吐量有限等問題。
乙太網(Ethernet)是當今現有區域網採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協議標準, 組建於七十年代早期。乙太網是一種傳輸速率為10Mbps的常用區域網 (LAN)標準。乙太網由共享傳輸媒體,如雙絞線電纜或同軸電纜和多端 口集線器、網橋或交換機構成。可編程控制器具有高可靠性、1/0接口豐富、 模塊化結構、編程簡單易學、安裝簡單、維修方便、具有通信和聯網功能 等的特點,目前廣泛應用於各種工業控制場合。目前,有關數據採集技術 的實用新型和實用新型專利層出不窮,但很多實用新型和實用新型在許多 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例如名稱為"一種計算機實時數據採集與處理系 統"(專利號為98124514)的實用新型專利,涉及應用計算機進行實時數據 採集與處理。該實用新型由微機ISA擴展槽、通道選擇接口卡。帶有 IEEE-488接口的數字多用表及IEEE-488接口卡組成硬體部分。軟體用 Visual 0++編寫,用中文平臺支持,在Win95或WinNT下運行。該實用新 型具有32通道,可以與帶有IEEE-488接口的數字多用表組成多通道測量 與處理系統,在軟體支持下實現後臺實時採集數據時,前臺仍可處理其它 事務的實時數據採集與處理系統。但該實用新型所涉及的系統只能與帶有 IEEE-488接口的數字多用表組成多通道測量與處理系統,應用範圍有限。 名稱為"數據採集器"(專利號為200520091109)的實用新型專利公開一種 應用於建築節能檢測領域中的數據採集器。包括CPU、時鐘晶片、存儲 單元、信號採集部分。CPU埠分別接時鐘晶片及存儲單元的埠,依次 提供通訊所需串行時鐘信號及數據通訊信號;所述信號採集部分接CPU的 埠,以實現採集信號的數據通訊。所述信號採集部分為溫度信號採集部 分、流量採集部分及熱流密度採集部分;所述流量採集部分及熱流密度採 集部分的數據信號經A/D轉換後送入CPU。該實用新型專利只能應用於建 築節能檢測領域,應用領域有限,不具有通用性。名稱為"遠程數據採集傳輸系統"(專利號為01278706)的實用新型專利包括一個數據採集終端, 通過RS232串口/通用串行總線接口連接主處理器,該處理器連接、接收 並對數據採集終端採集的數據進行壓縮處理,然後將處理的數據發送給傳 輸模塊。其特點是實現數據的無線傳輸。但無線傳輸成本高,且因天氣等 因素影響,數據傳輸穩定性差。該專利產品有一個數據採集終端,所以不 能實現長距離內的多點數據採集。綜上所述,現有相關專利及實用新型產 品的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
1) 對信號或接入儀表的類型有強制性的要求,限制了應用的範圍和領 域,不能適應複雜工況的要求。
2) 採集點單一,無法滿足要求大範圍多點,據採集,對複雜工況的適
應能力不強,且處理速度不高,可擴展性不強。
3) 通信能力不強。控制領域對實時性的要求越來越高,所以通訊能力 的好壞是數據採集系統是否具有實時性的重要標誌。傳統的485或者232 通訊速度有限,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數據採集系統的實時性。綜上所述, 通訊能力強、適應範圍廣、採集點多、能適應複雜工況要求的數據採集系 統是工業現場的迫切要求。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乙太網數據採集傳輸系統,它通訊能 力強、適應範圍廣、採集點多、能適應複雜工況要求的數據採集系統是工 業現場的迫切要求。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如下乙太網數據採集傳輸系統以可編 程控制器作為數據採集、通訊的控制設備,自身帶有乙太網控制器,採用
Ethemet/IP通訊模式及Modbus傳輸協議與上位機進行乙太網通訊;還包括 1/0模塊,與所述乙太網控制器連接,通過最後一級數字量輸出模塊與終端 模塊連接;可編程控制器通過I/O模塊接收來自採集點傳感器的數字量或模 擬量信號,通過系統程序與上位機通訊,選擇工作模式,將數字量或模擬 量信號至受控設備。
其中如果只有一個採集點(IP位址),則上位機與可編程控制器採取 直接通過交叉網線相連的方法進行乙太網通訊;如果上位機通過集線器連 接多個可編程控制器,為每個可編程控制器分配一個獨立的IP位址。
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 穩定性強。可編程控制器是工業控制器中比較穩定的控制器件,適 合於應用在工況較為複雜、使用環境相對較惡劣的場合,並且適合於長時 間不間斷的作業,所以可編程控制器十分廣泛的應用在礦山、鋼鐵廠、電 廠等場合。
2. 信號可靠性強。可編程控制器每路的信號均採用了濾波及光電隔離 方式進行信號的去噪,保證了信號的互不幹擾和信號的純度。
3. 適應性強。I/O模塊的可根據具體的應用場合選擇模擬量輸入、模擬量輸出、數字兩輸入、數字量輸出等不同功能的模塊隨意組合,還可以 根據需要增加計數器模塊和其它功能的通訊模塊。
4. 網絡化。可實現多點、長距離的實時高速數據採集,特別適用於要 求長距離多點採集數據的工業控制場合和複雜工程項目的數據收集。
5. 實時性。採集到的數據可以實時的發送給上位機進行顯示,也可以 實時的將上位機法送來的命令傳輸給可編程控制器的輸出口輸出。
6. 可擴充性。裝置可以通過集線器組成網絡,網絡上的節點數可以根
據需要增加或減少。
7. 本地工作模式下可完成數據的採集並向輸出口輸出模擬量或數字數
圖1為本實用新型系統總體結構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可編程控制器結構圖。
圖3為數據採集傳輸系統程序流程圖。
圖4為圖3中乙太網通訊子程序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乙太網數據採集系統以可編程控制器PLC作為數據採集、 通訊的控制設備,自身帶有乙太網控制器,採用Ethernet/IP通訊模式及 Modbus傳輸協議與上位機進行乙太網通訊;還包括I/0模塊,與所述以太 網控制器連接,通過最後一級數字量輸出模塊與終端模塊連接;可編程控 制器PLC通過I/O模塊接收來自採集點傳感器的數字量或模擬量信號,通 過系統程序與上位機通訊,選擇工作模式,將數字量或模擬量信號至受控 設備。上位機利用乙太網控制器並通過交叉網線與可編程控制器PLC通訊。 上位機可以實時地給可編程控制器PLC傳輸控制命令,如數字量的狀態、 模擬量的大小,可編程控制器PLC可以實時的將採集的信號傳輸給上位機 進行顯示。1/0模塊可以根據具體的工況要求設置其數量,採集點也可以增 加或減少,作業距離也可以通過增加新的可編程控制器PLC乙太網控制器 和I/0模塊的擴增(相當於增加新的IP位址)。
系統有兩種工作模式,分別是聯網模式和單機模式。單機模式可實現 工業現場數據的採集、輸出數據控制受控設備、與其他可編程控制器PLC 之間的通訊;聯網模式在此基礎上可實現在上位機實時顯示可編程控制器 PLC採集的數據、通過網絡向受控設備傳輸數據、乙太網通訊功能。
1/0模塊包括有模擬量輸入模塊,模擬量輸出模塊,數字量輸入模塊, 數字量輸出模塊。為了採集工業生產現場的數據和控制工業現場的受控設 備,可編程控制器PLC的輸入模塊連接現場的各種傳感器,輸出模塊連接 到現場的受控設備上。考慮到通訊的速度和穩定性,採用基於乙太網和 Modbus通訊協議進行上位機和可編程控制器PLC之間的通訊。上位機負責 控制可編程控制器PLC和實時顯示連接到可編程控制器PLC的受控設備的狀態,如果採集點超過單臺可編程控制器PLC的能力範圍,則需要多臺可
編程控制器PLC同時工作。考慮到這種工作模式,本實用新型將上位機作 為乙太網通訊的伺服器端,可編程控制器PLC作為乙太網通訊的客戶端, 每個可編程控制器PLC都是一個客戶端,而伺服器端只有一個。可編程控 制器PLC既可以和上位機進行通訊,自身也可以將信號輸入模塊採集到的 數據實時的通過輸出模塊輸送到受控設備上,實現遠程控制和本地控制兩 項功能。系統工作模式的選擇(單機模式或聯網模式)。
每個可編程控制器PLC模塊由兩路24V直流電源供電, 一路供給可編 程控制器PLC, 一路供給和可編程控制器PLC的乙太網控制器連接的並且 相互之間也連接到一起的I/O模塊。由電源指示燈指示當前系統的供電是否 正常。根據應用現場的具體情況,如所需採集信號的種類信號路數的多少, 選擇相應的I/O模塊,同一個IP位址下的I/O模塊的多少和類型可以根據具 體情況改變,每個IP位址下最多可包含64個各種類型的I/0模塊,數據吞 吐量非常大。如果只有一個採集點(IP位址),則上位機和可編程控制器PLC 可以採取直接通過交叉網線相連的方法進行乙太網通訊;如果採集現場的地 理位置的跨度較大,上位機通過集線器連接多個可編程控制器PLC,為每個 可編程控制器PLC分配一個獨立的IP位址。每個可編程控制器PLC都可以 和上位機之間進行乙太網通訊。同樣每個IP位址下最多都可以包含64個I/O 模塊。上位機可以向可編程控制器PLC發送命令,命令的內容可以是希望輸 出口輸出的數字量或者模擬量,命令通過IP位址可以準確地傳達到相應的 可編程控制器PLC。同樣每個可編程控制器PLC也可以向上位機發送數據, 數據的內容可以是輸入模塊正在實時採集的數字量或者模擬量。
單個節點的作為數據採集裝置的可編程控制器結構圖如圖2所示,由 乙太網控制器1通過乙太網控制器1和電源觸點15連接第一模擬量輸入模 塊4,第一模擬量輸入模塊4通過電源觸點15連接第二模擬量輸入模塊5, 第二模擬量輸入模塊5通過電源觸點15連接第三模擬量輸入模塊6,第三 模擬量輸入模塊6通過電源觸點15連接第一模擬量輸出模塊7,第一模擬 量輸入模塊7通過電源觸點15連接第二模擬量輸出模塊8,第二模擬量輸 入模塊8通過電源觸點15連接第三模擬量輸出模塊9,第三模擬量輸入模 塊9通過電源觸點15連接第一數字量輸入模塊10,第一數字量輸入模塊 10通過電源觸點15連接第二數字量輸入模塊11,第二數字量輸入模塊11 通過電源觸點15連接第一數字量輸出模塊12,第一數字量輸出模塊12通 過電源觸點15連接第二數字量輸出模塊13,第二數字量輸出模塊13通過 電源觸點15連接終端模塊14。
乙太網控制器1的特點是以集中控制方式更好的支持可編程控制器 PLC或PC;複雜的應用問題可以通過多任務來完成;現場總線故障時可以 自動報警;自身所具有的信號預處理功能可以減少現場總線的傳輸時間; 可以直接控制附屬設備,系統響應時間短;簡單、自足控制。在i/o模塊中,輸入過程數據得到轉化。根據不同的需求,可以選用不 同功能的I/0模塊。目前有數字/模擬輸入/輸出可供選擇,也可以採用特殊 功能模塊,如計數器模塊,用於計數。
參見圖3,實用新型乙太網數據採集傳輸根據系統程序流程所述步驟, 系統啟動後,首先讀取工作狀態位的值,若為"1"則進入聯網工作模式, 若為"0"則進入單機工作模式。
若為聯網模式,則進行乙太網通訊,並判斷通訊是否正常。若通訊正 常,則繼續讀取工作狀態位,判斷工作模式;若通訊中斷,則啟動看門狗,
重新啟動系統。
若為單機模式,則進行輸入輸出口的"讀"和"寫"操作,並繼續判 斷工作狀態位的值。
乙太網通訊子程序流程參見圖4,具體如下 步驟一開始; 步驟二啟動看門狗;
步驟三若看門狗沒有復位,讀取網絡狀態;若看門狗復位,則回到 步驟一;
步驟四讀取網絡狀態,若網絡出錯,則關閉乙太網伺服器,回到步 驟二;若網絡正常,則讀取通訊協議類型;
步驟五讀取通訊協議類型,若為TCP通訊,則啟動TCP模式通訊; 若為UDP通訊,則啟動UDP通訊類型;
步驟六啟動乙太網伺服器端;
步驟七啟動乙太網讀函數,進行乙太網讀操作; 步驟八判斷讀函數是否出錯;
步驟九若讀函數出錯,則關閉乙太網伺服器端,回到步驟二; 若讀函數正常,則判斷讀取數據長度是否為零;
步驟十若讀取數據長度不為零,則回到步驟七,繼續讀取; 若 讀取數據長度為零,則判斷是否可以獲得乙太網信息;
步驟十一如果不能獲得乙太網信息,則指定客戶端IP位址和埠號;
步驟十二啟動乙太網寫函數;
步驟十三判斷寫函數是否出錯;
步驟十四回到步驟二。
權利要求1.一種乙太網數據採集傳輸系統,其特徵在於以可編程控制器(PLC)作為數據採集、通訊的控制設備,自身帶有乙太網控制器,採用Ethernet/IP通訊模式及Modbus傳輸協議與上位機進行乙太網通訊;還包括I/O模塊,與所述乙太網控制器連接,通過最後一級數字量輸出模塊與終端模塊連接;可編程控制器(PLC)通過I/O模塊接收來自採集點傳感器的數字量或模擬量信號,通過系統程序與上位機通訊,選擇工作模式,將數字量或模擬量信號至受控設備。
2. 按照權利要求l所述乙太網數據採集傳輸系統,其特徵在於上位機作為服務端,設一個;可編程控制器(PLC)為客戶端,至少設一個。
3. 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乙太網數據採集傳輸系統,其特徵在於I/O 模塊包括有模擬量輸入模塊,模擬量輸出模塊,數字量輸入模塊,數字量輸出模塊。
4. 按照權利要求3所述乙太網數據採集傳輸系統,其特徵在於I/O 模塊還包括有計數器模塊,位於最後一級數字量輸出模塊與終問模塊之 間。
5. 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乙太網數據採集傳輸系統,其特徵在於由兩路24V直流電源供電, 一路接可編程控制器(PLC), 一路接I/0模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實時數據採集技術,具體地說是一種基於乙太網和可編程控制器PLC技術的分布式、網絡化、可擴展、實時採集和傳輸數據的乙太網數據採集傳輸系統。以可編程控制器(PLC)作為數據採集、通訊的控制設備,自身帶有乙太網控制器,採用Ethernet/IP通訊模式及Modbus傳輸協議與上位機進行乙太網通訊;還包括I/O模塊,與所述乙太網控制器連接,通過最後一級數字量輸出模塊與終端模塊連接;可編程控制器(PLC)通過I/O模塊接收來自傳感器的數字量或模擬量信號,通過系統程序與上位機通訊,選擇工作模式,將數字量或模擬量信號至受控設備。它通訊能力強、適應範圍廣、採集點多、能適應複雜工況要求的數據採集系統是工業現場的迫切要求。
文檔編號H04L29/06GK201134815SQ20072001632
公開日2008年10月15日 申請日期2007年11月30日 優先權日2007年11月30日
發明者劉開周, 凱 孫, 崔勝國, 李智剛, 秦寶成, 威 郭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