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隕石的鑑賞與研究收藏價值(玻璃隕石珍品賞析)
2023-10-19 05:17:06 2
這件藏品為玻璃隕石;玻璃隕石是一種天然玻璃物質。它是某種石隕石降落過程中融化的液質冷卻後的產物。玻璃隕石有微弱磁性,顏色為墨綠色、墨黑色,綠色,淡綠色,棕色,褐色,深褐色,還有少見的硃砂色。它是在高空、高溫、高壓和高速下形成的,所以它有明顯的形成特證:內部高純度無雜質,通體布滿緻密的小氣泡,外部有融殼,融殼上有流紋,外部和融殼下有時會產生大的氣印。該玻璃隕石顏色呈墨黑色,表皮蜂窩狀明顯,融坑流紋均符合玻璃隕石特徵,經綜合鑑定是為外太空墜落地球天然形成的玻璃隕石,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重量:155g
玻隕石,全稱玻璃隕石。玻璃隕石是地外物體劇烈撞擊地球時,地表靶物質熔融後快速凝結的天然玻璃。地表發現的玻璃隕石多呈塊狀,棕黑色到淺綠色,一般為釐米級大小,表面多具空氣動力學熔蝕刻痕。長期的研究證明,玻璃隕石在化學和結構特徵上與地球火山玻璃具有明顯的區別,不是地質作用的產物。
玻璃隕石具有廣泛而限定的地理分布,分布在美國南部德克薩斯州和喬治亞州的玻璃隕石稱為北美群;分布在中歐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的莫爾達維河流域的玻璃隕石稱為莫爾達維石群;分布在象牙海岸的玻璃隕石稱為象牙海岸群;最大的一個玻璃隕石群是澳大利亞-東南亞玻璃隕石群,廣泛分布於澳大利亞、東南亞半島及我國的南部地區,分布面積約佔地球陸地表面積的10%。我國玻璃隕石最早發現於海南和雷州半島,其特點以及年齡與澳大利亞—東南亞玻璃隕石相似,可能是同期產生的。
人類對玻璃隕石的認識可追溯到幾萬年以前。從墓葬的發掘與考古中發現,遠古時期,人類用玻璃隕石這種天然玻璃作為武器、工具、飾物甚至護身符。近代,在歐洲,珠寶商人曾將之作為寶石而廣泛收集。早在10世紀中葉,我國唐朝的劉詢在其所著的《嶺表錄異》中就對「雷公墨」(玻璃隕石的古稱)作過描述,這是公認的歷史上有關玻璃隕石的最早的文字記載圈。近代的科學文獻中,第一篇論述玻璃隕石的文章是由Mayer於1787年完成的。1844年,進化論的創始人Darwin在他的環球旅行中,對紐扣狀澳大利亞玻璃隕石進行了考察和科學的描述,並認為它是一種火山玻璃。從18世紀到19世紀末,只有大約40篇論述莫爾達維石(分布在東歐波西米亞和摩拉維亞一帶的玻璃隕石)的文章相繼發表。本世紀初,對玻璃隕石的研究從一般的描述更多的到了化學組成方面。玻璃隕石真正的科學研究始自本世紀40年代,Barnes對玻璃隕石進行了系統的收集和分類。之後,對玻璃隕石作了散落群的劃分、化學成分的分析和成因的討論。60年代,由幹登月計劃的需要,對玻璃隕石和微玻璃隕石進行了最全面、最深入、最詳細和最系統的研究,並一直持續到70年代,這期間發表了大量有關玻璃隕石的論文,「Geochimie and Cosmochimie Acta」還分別於1964年和1969年為玻璃隕石研究出版了兩期專刊,一系列專著也問世了,對玻璃隕石的認識已達到了相當高的地步。80年代以來,玻璃隕石研究進入綜合性研究階段,主要探討玻璃隕石的分布範圍和形成方式,玻璃隕石事件與其他地質事件的內在關係,尤其是對地球古氣候的影響,並試圖得出一個統一的成因模式。
此枚玻璃隕石,不規則形狀,深邃黑,烏黑髮亮,其表面具有拉長狀氣泡以及大小不等的氣泡,形成如同山體溶洞般,自然怡得,且其面猶如月球表面般,是目前市面上非常之少見,其收藏價值與研究非常之高。
全世界的科學家並沒有真正研究過中國區的玻璃隕石,所以,中國區的玻璃隕石做為一種新生的物品,眾人猜測也許中國區的玻璃隕石能研究出其形成的過程。於是,近幾年玻璃隕石價值日愈攀升,直追傳統藏品,價值堪比鑽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