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虛實是什麼(再說孫子兵法之)
2023-10-19 04:24:25 2
孫子兵法解讀與實戰體悟 丨 作者 / 劉文新
這是孫子兵法講武堂的第382篇原創文章
全文1836字,閱讀大約需要3分鐘
在我的《孫子兵法營銷戰》(該書為《孫子兵法》的基礎讀本)中,將「虛實篇」的「虛」解讀為戰略重心,有些讀者不太理解,也有些疑問,發信息做了些探討,將內容整理出篇小文,再做說明。
大家的疑問是,如果是戰略重心,或敵人的關鍵節點,那麼對方一定會做極為嚴密的防守,也會放更多的兵力,還怎麼實現「避實而擊虛」呢?
從兩個方面來講這個「矛盾」。
1、「虛」是什麼?一般而言,無論是戰爭,還是商戰,要攻擊的點都必須是關鍵點,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要害之處,而不是對方無關緊要的地方,即便商戰搶佔消費需求的痛點,也必須是其他品牌沒有滿足,又要有足夠大的容量,如果其他品牌沒有去滿足,不是因為做不好,或者忽略掉,而是因為沒有足夠大的市場,那這個「虛」則不能稱為真正的「虛」。
之前的文章(《孫子兵法實戰思想中,取勝的根本靠什麼?》)講,孫子兵法取勝的根本是「虛實」,無論是察虛實,還是造虛實,都是在敵人的關鍵點上做文章,要麼通過「相敵」而發現敵人部署上的突破口、切入點,要麼通過「奇正相生」在關鍵點上創造出敵人的「虛」,就是在敵人那個「牽一髮而動全身」之處創造出「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的相對優勢。
其實,這也正是「虛實篇」所論述的主旨所在,全文在講什麼?其主旨奧義就是創造虛實,創造關鍵節點上我實敵虛之機。
從這個視角出發,就會發現無論「致人而不致於人」的要求,還是利之、害之的方法,亦或是「攻其所必救」、「乖其所之」的操作實務都為了實現調動敵人,使其「無所不備,無所不寡」的部署效果,而調動敵人則是為了在敵人的要害之處創造「我實敵虛」的相對優勢。
所以,我強調「虛實篇」之「虛」是戰略重心,旨在強調兩個層面,一是這個攻擊地必須是突破口、關鍵點、要害之地;二是必須在這個關鍵節點上形成我方的相對優勢。
孫武子寫虛實篇,非常清楚如果敵方將領具備一定的戰術素養,就能夠看到戰場上的關鍵點,並對其做嚴密防守,因此整個虛實篇就針對這個「假設」展開論述,如何調動敵人,創造虛實。
2、用奇正造虛實創造虛實之機是「虛實篇」的核心操作,雖然篇中沒有提到「奇正」,但基本都有「奇正相生」之法,包括「軍形篇」也沒有提到奇正,同樣有「奇正」的部署,這裡先不細講,提供幾個操作要點。
第一,「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與「軍爭篇」有密切關係,軍爭講的是戰場移動,包括了行軍和輸送方式的選擇,這是個計算的活,要計算好路程、時間與攜帶裝備之間關係,包括其中的風險評估,以及各種突發情況的「廟算」,否則就會影響主動權的掌握,甚至被人家牽著鼻子走。
第二,出奇制勝,之前講「奇正」的文章說,「兵勢篇」有一部分內容專門論述「出奇」的操作實務,當然它的本質是「出其不意,攻其無備」,但操作上必須掌握好位勢、距離和時機,這就需要「知戰之地,知戰之日」。
第三,怎麼才能「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呢?需要將領有「見勝」的能力,就是「軍形篇」兵力部署的能力,只有將領自己精通戰略部署的「八陣之經」,才能看透別人的部署,才能看到整個戰場的關鍵節點,甚至看到敵人的「虛實」,從而展開「奇正相生」之兵力,調動敵人,以實現在「知戰之地,知戰之日」的突破口上形成相對優勢。
第四,「形兵之極,至於無形」很重要,之前有文章講將領要懂得「相敵之法」,其中一個核心內容就是識敵奇正兵力展開的目的,就是能看到對方哪個行動是正兵,哪個行動是奇兵,它們的作戰目的是什麼,如果做到這點,就不是「無形」了,是讓對方完全沒有「隱私」,因此,對於我方而言,必須考慮這個風險,要實現「無形」,讓對方將領看不出我的「兵形」,即便是智者也不能「謀」(通過相敵判斷出)、深間也無法「窺」到,從而掌握主動權。
第五,「兵形象水」之變化,要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最後強調,雙方之間的博弈,不是一個人打沙袋,你想調動敵人,敵人也想調動你,因此,戰場上並非想像的那麼簡單,除非實力相差懸殊,或智力相差懸殊,否則就會有各種突發情況,需要隨時把握整體戰場形勢,並迅速做出部署與調整。
由此發現,整個虛實篇連接了「軍形」、「兵勢」、「軍爭」、「九變」幾篇內容,此五篇為一個整體,相互之間緊密聯繫,不可分割,也是我《孫子兵法戰術體系》的五篇操作內容,同時也是戰役、戰略操作內容。
推薦閱讀:
《孫子兵法是「有限遊戲」,還是「無限遊戲」?》
從入門到精通,掌握《孫子兵法》的操作實務,
這三本書有必要一起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