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冬月初一(王紹安)
2023-10-20 22:48:26 2
農曆的第一個月,有正月、端月、徵月、開歲、華歲、早春、孟春、新正等多種稱呼。其中,人們最熟悉和熟知的當屬「正月」。
不叫一月,而叫「正月」,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的祖先在勞動生產實踐中,根據北鬥鬥柄的指向和若干恆星的出沒,發現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周期;同時以月亮圓缺為月,將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並以十二地支配十二個月,從而制定出最早的曆法夏曆。
但是,每逢朝代的更換,新的朝代以每年的哪一個月作為第一個月是有變化的,也就是說,把每年的哪個月定為一年的第一個月,不同的朝代是不同的。
比方說,夏朝的夏曆把一月作為歲首,商朝的殷歷以夏曆的十二月為歲首,周朝的周曆以夏曆的十一月為歲首。若用幹支紀年法來稱謂,一月稱「建寅」之月,十二月稱「建醜」之月,十一月稱「建子」之月,這就是所謂的「三建」說。其中,「建」代表北鬥七星鬥柄頂端的指向。
在我國,秦至西漢中葉前,歲首一直在夏曆十月,也就是以農曆每年的十月初一為新年。
到了漢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把歲首之月固定在了「建寅」之月,即農曆正月,此後歷代相沿。
「正」字,在漢語中有兩個讀音:一個如「剛正不阿」裡的「正」,有正中、正直、糾正等含義,但用於農曆中的一月,則要讀「萬裡徵途」中「徵」的讀音。這是周秦以來的傳統讀法。也有人認為,把「正」讀為「徵」,是因為秦始皇姓贏名政,「政」與「正」同音,為避諱皇帝名字,遂改讀為「徵」音。
「正月裡來是新年,大年初一頭一天。」正月裡,有很多趣味習俗,比如拜年、遛百病、耍社火、送窮和迎財神、猜燈謎、鬧元宵等。人們走親訪友,互拜新年,表達對新一年的美好祝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