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機用儲液器與油分離器一體化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10-21 17:21:47 1
專利名稱:壓縮機用儲液器與油分離器一體化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壓縮機用儲液器與油分離器一體化結構。
背景技術:
現有空調中均設置有儲液器,用於製冷劑液體回流時避免液擊,保證氣體進入壓 縮機,提高壓縮機的可靠性。大功率空調系統中設置有油分離器,用於分離壓縮機排氣中的 冷凍機油,減少油在換熱器中積聚的可能性,提高空調系統的運行效率。但是目前空調器的 儲液器、油分離器都是分開設置的,在提高系統的效率,安裝空間及成本等使用上具有一定 的局限性。沒有充分利用兩者的特點。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壓縮機用儲液器與油分離器一體化結構,所述結構包括殼體、 吸氣進管、吸氣出管、排氣進管、排氣出管、油分離螺旋管和毛細管,其特徵在於,所述殼體 限定一儲液腔,所述吸氣進管和所述吸氣出管延伸到所述儲液腔中並與其連通,所述排氣 進管和所述排氣出管延伸到所述儲液腔中並通過所述儲液腔中的油分離螺旋管彼此連通, 從所述排氣進管進入的排氣可通過所述油分離螺旋管與所述儲液腔中的流體進行熱量交 換,並繼而通過所述排氣出管排出,所述吸氣出管通過設置在所述進氣出管上的第一回油 孔與所述儲液腔的下部連通,所述殼體在其底部附近設有第二回油孔,所述排氣出管在位 於所述殼體外部的部分上設有第三回油孔,所述第三回油孔與所述第二回油孔通過所述毛 細管彼此連通。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壓縮機用儲液器與油分離器一體化結構,所述結構包括殼 體、吸氣進管、吸氣出管、排氣進管、排氣出管、油分離螺旋管和毛細管,其特徵在於,所述殼 體限定一儲液腔,所述吸氣進管和所述吸氣出管延伸到所述儲液腔中並與其連通,所述排 氣進管和所述排氣出管延伸到所述儲液腔中並通過所述儲液腔中的油分離螺旋管彼此連 通,從所述排氣進管進入的排氣可通過所述油分離螺旋管與所述儲液腔中的流體進行熱量 交換,並繼而通過所述排氣出管排出,所述吸氣出管通過設置在所述進氣出管上的第一回 油孔與所述儲液腔的下部連通,所述進氣出管還設有第二回油孔,所述第二回油孔通過所 述毛細管與設置在所述排氣出管上的第三回油孔連通。所述第二回油孔、第三回油孔和毛 細管都位於所述殼體內部。或者,所述第二回油孔、第三回油孔和毛細管都位於所述殼體外 部。 優選地,所述殼體的橫截面為矩形、圓形或扇形。 在根據本發明的壓縮機用儲液器與油分離器一體化結構中,儲液器與油分離器的 氣態液態製冷劑進行有效的熱交換,提高系統綜合效率,多重利用內容積,把二部件和二為 一相對縮小了部件的容積,實現緊湊化設計。達到縮小系統安裝空間及降低部件成本的多 種目的。具體優點如下 油分離器中排氣高溫製冷劑能加熱儲液器中的吸氣低溫製冷劑,使壓縮機吸氣密度降低,即可以減小壓縮機輸入功率; 油分離器中排氣高溫製冷劑能加熱儲液器中的吸氣低溫製冷劑,在空調過渡工況 下,儘可能使製冷劑過熱或者減小製冷劑含液量,減小液擊的可能性; 儲液器中的吸氣低溫製冷劑可以冷卻油分離器中的排氣高溫製冷劑,溫度的降低 可以促進油的分離,提高油分離器的油分離效果; 儲液器中的吸氣低溫製冷劑可以冷卻油分離器中的排氣高溫製冷劑,排氣溫度降 低可使進入冷凝器的製冷劑溫度降低,製冷劑在冷凝器中的換熱更為充分,提高冷凝器效 率、空調製冷量及空調效率;以及油分離器和儲液器一體化可以減少空調系統中的部件,使 原來的兩個部件,成為一個部件,降低系統成本。另一方面說,即可以減小儲液器的容積。減 小空調系統的安裝空間。 本發明的結構同時具有儲液器和油分離器的作用,降低了壓縮機液擊的可能性, 並加強了油分離效果,達到提高壓縮機的壽命的主要目的。同時與分別設置儲液器和油分 離器相比,還能充分利用兩者的熱交換特點。進一步提高空調系統的綜合效率,降低系統的 製造和使用成本。
圖1示出現有技術的傳統壓縮機結構; 圖2示出傳統的空調系統結構; 圖3是根據本發明的儲液器與油分離器一體化結構的示意圖; 圖4是根據本發明的儲液器與油分離器一體化結構在空調系統中的示意圖; 圖5a和5b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儲液器與油分離器一體化結構的第一實施例; 圖6a和6b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儲液器與油分離器一體化結構的第二實施例;以及 圖7a和7b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儲液器與油分離器一體化結構的第三實施例。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圖1示出現有技術的傳統壓縮機結構。壓縮機11具有排氣管12。儲液器13具有 吸氣進管14和吸氣出管15。吸氣出管15與壓縮機相連,並作為壓縮機的吸氣管。
圖2示出傳統的空調系統結構。如圖2所示,傳統的空調系統結構主要包括壓縮 機11、儲液器13、油分離器21、蒸發器22、冷凝器23、節流裝置24和一系列管路。儲液器 13的吸氣進管與蒸發器相連,油分離器21的排氣進管與壓縮機的排氣管相連,並且油分離 器21的排氣出管與冷凝器23相連。油分離器21還與儲液器13相連,以將回油輸送至儲 液器。 圖3是根據本發明的儲液器與油分離器一體化結構的示意圖。如圖3所示,用虛 線表示的油分離器32集成在儲液器中,從而構成根據本發明的儲液器與油分離器一體化 結構31。從圖3可以看出,儲液器與油分離器一體化結構31具有吸氣進管34、與壓縮機11 的吸氣管相連的吸氣出管35、與壓縮機11的排氣管相連的排氣進管36以及排氣出管37。
圖4是圖3是根據本發明的儲液器與油分離器一體化結構的示意圖。如圖4所示, 儲液器與油分離器一體化結構31的吸氣進管34與蒸發器22相連,並且其排氣出管37與 冷凝器23相連。
4
圖5a和5b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儲液器與油分離器一體化結構的第一實施例。根據 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壓縮機用儲液器與油分離器一體化結構包括殼體51、吸氣進管52、 吸氣出管53、排氣進管54、排氣出管55、油分離螺旋管56和毛細管59。
如圖5b所示,殼體51的橫截面為矩形,並限定一儲液腔57。吸氣進管52和吸氣 出管53延伸到儲液腔57中並與其連通。排氣進管54和排氣出管55延伸到儲液腔57中 並通過所述儲液腔57中的油分離螺旋管56彼此連通。從排氣進管54進入的排氣可通過 油分離螺旋管56與儲液腔57中的流體進行熱量交換,並繼而通過排氣出管55排出。吸氣 出管53通過設置在其上的第一回油孔581與儲液腔57的下部連通。進氣出管53還設有 第二回油孔582,第二回油孔582通過毛細管59與設置在排氣出管55上的第三回油孔583 連通。在該實施例中,第二回油孔582、第三回油孔583和毛細管59都位於殼體51內部。
圖6a和6b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儲液器與油分離器一體化結構的第二實施例。根據 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壓縮機用儲液器與油分離器一體化結構包括殼體61、吸氣進管62、 吸氣出管63、排氣進管64、排氣出管65、油分離螺旋管66和毛細管69。
如圖6b所示,殼體61的橫截面為圓形,並限定一儲液腔67。吸氣進管62和吸氣 出管63延伸到儲液腔67中並與其連通。排氣進管64和排氣出管65延伸到儲液腔67中 並通過所述儲液腔67中的油分離螺旋管66彼此連通。從排氣進管64進入的排氣可通過油 分離螺旋管66與儲液腔67中的流體進行熱量交換,並繼而通過排氣出管65排出。吸氣出 管63通過設置在其上的第一回油孔681與儲液腔67的下部連通。殼體61在其底部附近 設有第二回油孔682。排氣出管65在位於殼體61外部的部分上設有第三回油孔683。第 三回油孔683與第二回油孔682通過毛細管6彼此連通。 圖7a和7b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儲液器與油分離器一體化結構的第三實施例。根據 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壓縮機用儲液器與油分離器一體化結構包括殼體71、吸氣進管72、 吸氣出管73、排氣進管74、排氣出管75、油分離螺旋管76和毛細管79。
如圖7b所示,殼體71的橫截面為扇形,並限定一儲液腔77。吸氣進管72和吸氣 出管73延伸到儲液腔77中並與其連通。排氣進管74和排氣出管75延伸到儲液腔77中 並通過所述儲液腔77中的油分離螺旋管76彼此連通。從排氣進管74進入的排氣可通過 油分離螺旋管76與儲液腔77中的流體進行熱量交換,並繼而通過排氣出管75排出。吸氣 出管73通過設置在其上的第一回油孔781與儲液腔77的下部連通。進氣出管73還設有 第二回油孔782,第二回油孔782通過毛細管79與設置在排氣出管75上的第三回油孔783 連通。在該實施例中,第二回油孔782、第三回油孔783和毛細管79都位於殼體71外部。
在該實施例中,橫截面大致為扇形的殼體71使得根據本發明的儲液器與油分離 器一體化結構可較容易安裝在壓縮機附近,並且有利於節省空間。 雖然參照實施例說明了本發明,但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理解,本發明並不局限於 上述實施例,而是可包括落在本發明範圍內的各種修改和改進。
權利要求
一種壓縮機用儲液器與油分離器一體化結構,所述結構包括殼體、吸氣進管、吸氣出管、排氣進管、排氣出管、油分離螺旋管和毛細管,其特徵在於,所述殼體限定一儲液腔,所述吸氣進管和所述吸氣出管延伸到所述儲液腔中並與其連通,所述排氣進管和所述排氣出管延伸到所述儲液腔中並通過所述儲液腔中的油分離螺旋管彼此連通,從所述排氣進管進入的排氣可通過所述油分離螺旋管與所述儲液腔中的流體進行熱量交換,並繼而通過所述排氣出管排出,所述吸氣出管通過設置在所述進氣出管上的第一回油孔與所述儲液腔的下部連通,所述殼體在其底部附近設有第二回油孔,所述排氣出管在位於所述殼體外部的部分上設有第三回油孔,所述第三回油孔與所述第二回油孔通過所述毛細管彼此連通。
2. —種壓縮機用儲液器與油分離器一體化結構,所述結構包括殼體、吸氣進管、吸氣出管、排氣進管、排氣出管、油分離螺旋管和毛細管,其特徵在於,所述殼體限定一儲液腔,所述吸氣進管和所述吸氣出管延伸到所述儲液腔中並與其連通,所述排氣進管和所述排氣出管延伸到所述儲液腔中並通過所述儲液腔中的油分離螺旋管彼此連通,從所述排氣進管進入的排氣可通過所述油分離螺旋管與所述儲液腔中的流體進行熱量交換,並繼而通過所述排氣出管排出,所述吸氣出管通過設置在所述進氣出管上的第一回油孔與所述儲液腔的下部連通,所述進氣出管還設有第二回油孔,所述第二回油孔通過所述毛細管與設置在所述排氣出管上的第三回油孔連通。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壓縮機用儲液器與油分離器一體化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回油孔、第三回油孔和毛細管都位於所述殼體內部。
4.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壓縮機用儲液器與油分離器一體化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回油孔、第三回油孔和毛細管都位於所述殼體外部。
5.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壓縮機用儲液器與油分離器一體化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殼體的橫截面為矩形。
6.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壓縮機用儲液器與油分離器一體化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殼體的橫截面為圓形。
7.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壓縮機用儲液器與油分離器一體化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殼體的橫截面為扇形。
全文摘要
一種壓縮機用儲液器與油分離器一體化結構,所述結構包括殼體、吸氣進管、吸氣出管、排氣進管、排氣出管、油分離螺旋管和毛細管,其特徵在於,所述殼體限定一儲液腔,所述吸氣進管和所述吸氣出管延伸到所述儲液腔中並與其連通,所述排氣進管和所述排氣出管延伸到所述儲液腔中並通過所述儲液腔中的油分離螺旋管彼此連通,從所述排氣進管進入的排氣可通過所述油分離螺旋管與所述儲液腔中的流體進行熱量交換,並繼而通過所述排氣出管排出,所述吸氣出管通過設置在所述進氣出管上的第一回油孔與所述儲液腔的下部連通,所述進氣出管還設有第二回油孔,所述第二回油孔通過所述毛細管與設置在所述排氣出管上的第三回油孔連通。
文檔編號F04B39/00GK101737331SQ200810202488
公開日2010年6月16日 申請日期2008年11月10日 優先權日2008年11月10日
發明者叢麗, 沈建芳, 米廷燦 申請人:上海日立電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