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俗50圖(精品圖文中華106行民俗圖)
2023-10-22 15:53:53 1
61、剃頭放睡:
每日將頭剃完,筋骨疼痛者,剃頭的坐於高凳之上,其人躺在剃頭的腿上,令其捶拿,其快活勁兒無比。這就表示了剃頭匠除理髮梳辮外,至少要學會按摩。這正像明代吳正倫《養生類要》輯古人對頭髮的經驗,提出發多梳,能去風明目的養生之道一樣。而清代北京的剃頭匠除掌握梳、編、剃、刮、剪、剔、染等基本技能外,還會捏、拿、捶、按、掏、接、活、舒、補等醫術,也正是為了使剪理髮的內含更加全面。
62、鑽火圈
63、箍桶
64、賣「官圖」兒:
賣圖兒在京城各處採訪廳聞異事,然後編印成冊到處出售,與今天發行報紙近似。早期的"狗仔隊"。
65、趕腳:
類似如今的出租,趕腳的把驢拴於城根,有需要者就騎上它,趕腳的在後面緊隨其後。
66、撞鐘:
玩者兩人以上,各用一個銅錢或錢大的鐵圈,在牆上找塊好石頭,將錢撞在石頭上,誰的錢遠,就拿起來砸近的,若砸上就算贏了,若砸不準別的我錢,再由別人拿起來砸你的錢,誰砸準誰就為贏者。
67、抽糖人:
其人用白糖人物禽獸,出售時用竹籤32根上面刻上點數放入竹筒,讓買者抽取,如成付為勝不成付為輸。
68、過賣:
類似現在的送外賣。
69、打連廂:
又名《打花棍》、《金錢鞭》、《霸王鞭》,是北方流行的民間歌舞。舞者化裝扮成旦、醜等角色,手持「霸王鞭」表演。清毛奇齡《西河詞話》:「金作清樂,仿遼時大樂之制,有所謂連廂詞者,則帶唱帶演」。清代民間畫家所繪《北京民間風俗百圖》中有「打蓮湘」,文字說明為:「此中國打連湘之圖也。其人乃戲班優〔伶〕扮成女子,手拿竹板、彩扇,用竹竿一枝,挖小孔,安銅錢數個,名為霸王鞭,在手中飛舞,或竹板上獨立,口唱歌詞,名曰『打連湘』」。
70、劁 豬
71、婦人賣花
72、上元節:
自正月十三到十五,北京城熱鬧非常,晚間看燈,放焰火,地安門外鼓樓前這一帶大店舖家家放「盒子」,有的還把大主顧請到二樓去看花,除此以外西皇城根兒北頭兒路北有一座城隍廟,每年燈節有火判兒供人觀看。所謂火判兒實際上就是一個磚砌的大爐灶,高約四五尺,外形像一個袒腹而坐的人,頭上戴一頂雙翅的紗帽,帽子是一個大砂鍋,右手抱一牙笏,牙笏是一塊鐵板,生著火以後火焰從耳口鼻眼、肚臍和兩乳冒出,圍觀的人很多。這也是燈節觀燈看花之外的另一景觀。火判一晚上要燒數百斤煤,都是由個人和商號捐的,三十年代末,沒人捐資火判兒也就沒有了。
73、打糖罐兒
74、道士化緣:
道士身背畫有神像的木牌,以及鏈鎖和小磁娃娃等,手持銅鈸沿街化緣,無子婦女用線拴其娃娃據說可得子。
75、漢官太太
76、打太平鼓:
太平鼓,是滿、蒙古、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因單面蒙皮又稱單皮鼓。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陝西、甘肅、河北、安徽等省區。
滿族薩滿祭祀用的太平鼓,鼓框用鐵條彎成,鼓面呈橢圓形,長徑48釐米,短徑38釐米,鼓框高1.5釐米~2釐米,單面蒙以馬皮、驢皮或羊皮。鼓柄長20釐米左右,柄下端的大鐵環直徑16釐米以上,大環中串以直徑6釐米的小鐵環。鼓棰稱鼓鞭,用竹製成,鞭長44釐米,鞭尾系以紅綢巾為飾。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興安盟流傳的太平鼓,鼓框呈扁圓形,鼓面寬30釐米,鼓鞭用竹棍或細木棍製作,鞭尾系彩綢。
漢族民間流傳的太平鼓,大小不一,鼓面呈桃形、扁圓形或團扇形,鼓面寬20釐米~32釐米、鼓框高1釐米~1.5釐米、鼓柄長10釐米~15釐米,柄端綴以鐵環或小銅鈸。鼓面蒙以羊皮或多層高麗紙。鼓框綴以彩球為飾。鼓鞭長34釐米。鼓柄和鼓鞭下端均系以紅纓穗或紅綢巾。
太平鼓的鼓框均為鐵製。雖鼓形不同,但鼓面都蒙以驢皮、馬皮或羊皮,皮面光素或繪有花紋圖案,鼓柄下端都綴有大鐵環,環中還串有小鐵環,其環形和數量各不相同。
演奏時,左手持柄舉鼓,上下左右搖動,右手執鼓鞭敲擊鼓面,可擊鼓心、鼓邊、鼓框或鼓背。擊法有打、抽、叩、按、抖等,並同時振動鐵環或小銅鈸作響。太平鼓多用於舞蹈伴奏,常配合舞蹈動作敲擊,邊敲邊舞。表演形式有單人、雙人和集體等多種,常在農曆正月新春或元宵佳節的喜慶活動中表演,是群眾性的文娛活動。太平鼓既是樂器,也是舞具。咚咚的鼓聲、飄舞的紅纓,更增添節日氣氛。
77、僱乳母
78、插扇面:
每年立夏之後,畫扇面的挎一扇藍,上豎一桿拴各色線繩上有鐵鈴,同風吹叮噹作聲,人們就知是畫扇面的來了。
79、耍飛鏢
80、剔 頭
81、修 腳
82、醫 道
83、耍叉:
北京雜耍武檔中,耍叉是單一功,叉上有鐵環,耍起來譁啦啦亂響,光閃閃上下飛動,叉還能在脖子上不用手扶,自動繞來繞去,十分驚險。
84、焊水菸袋:
工匠用小風箱和小爐加上銅錫焊藥可將損壞的水菸袋修復一新。
85、擺西瓜攤
86、賣皮鞭子
87、批殃榜:
如果有人死了,家人請風水先生驗看死者,開具殃榜(或殃書),上寫死者生卒年月、火葬和出殯時日等,這就叫「批殃榜」。在古代,如果沒有陰陽生開的殃榜,官府還不開入地埋葬的「許可證」。
88、廣東婦人
89、點蒿子燈:
漢族民間節日舊俗。流行於北京等地。農曆七月十五,家家戶戶備蒿了一棵、荷葉一柄。在蒿子枝葉上掛許多紙條,裡面包裹香粉,用火點燃,恰似星星閃爍。在荷葉中央,插一根蠟燭,名叫「荷花燈」。
90、賣大碗茶
91、窗戶畫兒
92、賣風車
93、打梳頭油
94、賣小金魚及蛤蟆骨朵大田螺
95、換綠盆:
專賣上釉瓷器,釉色多為綠色,瓶瓶罐罐等小玩意,居民可以舊物交換。
96、窩脖兒:
解放前,在北京的馬路上,常見有人窩著脖子,背著東西健步疾走。這是為人搬家或代人送嫁妝的。這種行業叫「扛肩」的,也叫「窩脖兒」。
過去,北京中上人家嫁女,多將嫁妝交與喜轎鋪,由喜轎鋪用紅漆桌擺好,由人抬著(幾抬、幾十抬不等)穿街越巷,以示闊氣。可窮人家嫁女,頂多有一大一小木箱,及臉盆、油燈等物,所以,只僱個「窩脖兒的」便一「窩」了事。「窩脖兒匠」常由喜轎鋪代找。因此,這行人就歸在喜轎鋪的組織內。收入的二成交柜上入帳。「窩脖兒的」代人搬家,又須交車腳業包運人二成。因為,那時搬家多由車腳業包運。
另外,還有些「窩脖兒的」專歸皇室懋勤殿繩子庫管。這些人是專為慈禧太后扛運貴重陳設的。如夏天西太后到萬壽山去避暑,「窩脖兒的」就得把她的心愛之物「窩」到那裡去。每次窩運的官價是一兩二錢銀子,可實發不過八錢銀子。
97、鋦碗:
過去百姓人家,打破了碗捨不得扔掉,而是找個補鍋鋦碗的(補鍋匠往往兼鋦碗),修起來繼續使用。鋦,是指用一種彎曲的釘(稱鈀釘、鈀鋦或鋦子),將有裂縫的器物接補起來。修碗的方法是打鈀鋦。手藝人將打破的碗片拼攏起來,用線扎縛固定,計算一下該打幾個鈀鋦,做好記號,然後用金剛鑽在瓷碗外壁接縫兩側分別鑽出小孔,接著取銅質或鐵質的棗核形鈀鋦(如釘書針大小)用小槌細心釘入小孔。最後在打了鈀鋦的地方塗上一種特製的白色灰膏,再用布擦拭,抹去多餘的灰膏,一隻碗就修好了。打過鈀鋦的碗完全可以放心使用。當然其他瓷器如瓷壇、瓷杯等也可以同樣修復。瓷器的硬度很大,必須要用金剛鑽才鑽得了孔,因此民間有「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 的說法。
還有,百姓居家過日子都圖個平安吉祥,萬一小孩不慎打破了碗,家人不會責怪,而是連稱「好局,好局」。「鋦」與「局」諧音,「好鋦」,原意是可以鋦,而好局就變成「局氣好」的意思了,意為好運即將來臨。倘若瓷器摔得過碎,無法修復了,這時家人會說「歲歲平安」。「碎」與「歲」諧音,這裡也是利用諧音討口彩,化懊惱為歡喜,化不吉利為吉利的說話技巧。
98、磕泥餑餑:
老北京廟會、集市上有賣泥餑餑模子的攤兒。先買回一些泥餑餑的模子,再從護城河外挖回些黃粘土,用水和好,放在模子裡按實、抹平、磕出,就成了泥餑餑。泥餑餑種類很多,有狗、貓、虎、豹、鳥等。
99、賣桑椹大櫻桃
100、賣扒糕涼粉:
扒糕、涼粉是北京傳統的大眾化冷食,在市井食品中佔有顯著地位,集市、廟會及娛樂場所都有,每條胡同也都有小販叫賣。扒糕是用蕎麥粉做成一塊塊的餅,蒸熟、冷卻後切成小塊,佐料而食,利用蕎麥又滑又凝的特性,冷食比熱食好。
涼粉就是綠豆粉製成的粉凍,也是粉房的產物。滑嫩呈半透明塊狀,也以冷拌為宜。
扒糕、涼粉兩種作一個擔子上賣,涼拌的作料有醬油、醋、調薄的芝麻醬汁、鹹胡蘿蔔絲,此外就是辣油、蒜汁和芥未汁,總之以酸、辣、涼為主,真正起調味作用的是芝麻醬汁。天熱,扒糕、涼粉整塊浸在冷水中,或用冰鎮。冰上罩一層白布,架在板上,上面放涼粉等。扒糕用小刀切薄片,每塊大約二個銅板。涼粉不固定,隨買主任意買多少,用薄銅片刮成細條放在碗中,加上佐料,辣油、蒜、芥隨買主意或要或不要。味道除酸、辣之外,取其涼。涼粉滑嫩易下咽,扒糕有韌性,要咀嚼,味較純樸,從立夏賣到秋分,極受市民歡迎。
101、芝麻秸:
老北京臘月二十五日以後,開始賣芝麻秸、松柏枝等物,為除夕"踩歲"做準備。
102、賣鹹鴨蛋
103、小什不閒乞丐:
故意在鼻子上塗上白粉的「小什不閒」乞丐,打著小鈸,伶牙俐齒地挨門乞討。
104、宰 羊
105、燒包袱:
舊時北京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是「燒包袱」。所謂「包袱」,被祭祀者當作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的「包袱皮」,即用白紙糊的一個大口袋。這口袋有兩種樣式:一種是有圖案的,用木刻版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蓮座牌位,寫上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張藍籤,寫上亡人名諱。包袱裡裝有各種冥錢。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種各地不同,都是當地人認為的並且按祭祀者的經濟能力能拿得出來的美味佳餚,或合於時令的特色食品。
106、撿爛紙:
窮苦人肩背一筐,手持鐵勾在大街上撿拾爛紙以換錢度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