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急救生避險環境中的蓄冷裝置製造方法
2023-10-22 03:50:32 2
緊急救生避險環境中的蓄冷裝置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緊急救生避險環境中的蓄冷裝置,涉及蓄冷裝置領域,包括外殼、上蓋、內膽、盤管和換熱風道,所述上蓋扣設於外殼,在外殼內形成密閉空間,所述內膽固定於外殼內壁,盤管設置於內膽中,換熱風道貫穿設置於外殼內,所述外殼與內膽之間設有隔熱層,且密閉空間內裝有蓄冷介質,所述盤管內裝有製冷劑,所述換熱風道內還設有除水器。本實用新型不會產生有害氣體,保證密閉環境中避難人員的生命安全。
【專利說明】緊急救生避險環境中的蓄冷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蓄冷裝置領域,具體來講是緊急救生避險環境中的蓄冷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密閉救生環境的降溫除溼,通常採用二氧化碳製冷方案,將高壓氣瓶中的低溫高壓液態二氧化碳輸送至換熱器中,液態二氧化碳氣化為氣態過程中,從周圍環境吸收大量熱量以實現給周圍環境降溫除溼的功能。該方案的缺陷為:二氧化碳容易洩漏至周圍環境中,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急劇增加,將威脅到密閉環境中避難人員的生命安全。
實用新型內容
[0003]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陷,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緊急救生避險環境中的蓄冷裝置,不會產生有害氣體,保證密閉環境中避難人員的生命安全。
[0004]為達到以上目的,本實用新型採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緊急救生避險環境中的蓄冷裝置,包括外殼、上蓋、內膽、盤管和換熱風道,所述上蓋扣設於外殼,在外殼內形成密閉空間,所述內膽固定於外殼內壁,盤管設置於內膽中,換熱風道貫穿設置於外殼內,所述外殼與內膽之間設有隔熱層,且外殼內裝有蓄冷介質,所述盤管內裝有製冷劑,所述換熱風道內還設有除水器。
[0005]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外殼和內膽均為長方體結構,且分別為不鏽鋼板焊接而成。
[0006]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內膽長度為2590mm,寬度為420mm,高度為800mm。
[0007]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內膽的外壁均焊接多根方管,所述隔熱層敷設於相鄰方管之間。
[0008]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外殼通過鉚釘固定於所述方管,且外殼厚度為
0.75mm0
[0009]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換熱風道等間距插入多根不鏽鋼管,所述多根鋼管均垂直於通風方向設置。
[0010]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內膽設有通艙管件,所述盤管末端通過螺母固定於通艙管件。
[0011]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盤管為兩列設置,分別位於換熱風道的兩側,每列盤管等間距彎折成多排設置。
[0012]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換熱風道為厚度2mm的不鏽鋼板焊接而成,長度為2830mm,其埠為105mmX 205mm,所述除水器離換熱風道的一個埠 350mm設置。
[0013]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除水器設置於鄰近換熱風道的一個埠處,距離該埠 100mm。
[0014]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於:
[0015]1、所述內膽與外殼之間設有隔熱層,有效防止本實用新型蓄冷裝置內冷量的流失,延長冷量的儲備時間。
[0016]2、所述蓄冷裝置內儲存的冷量通過換熱風道送入密閉環境,換熱風道內設有除水器,除水器距離一個埠 100mm,能將降溫後空氣中的水珠吸附在除水片上,然後通過換熱風道的排水口排出,以實現給穿過換熱風道內的空氣除溼,降溫除溼功能。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圖1為本實用新型緊急救生避險環境中的蓄冷裝置的局部剖視示意圖;
[0018]圖2為圖1俯視的內部結構視圖;
[0019]圖3為本實用新型緊急救生避險環境中的蓄冷裝置中盤管的結構示意圖。
[0020]附圖標記:
[0021]1-外殼,2-隔熱層,3-內膽,4-盤管,5-換熱風道,6_除水器,7_不鏽鋼管,8_通艙管件,9-上蓋,10-密閉空間。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0023]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緊急救生避險環境中的蓄冷裝置,包括外殼1、上蓋
9、隔熱層2、內膽3、盤管4和換熱風道5,上蓋9扣設於外殼1,在外殼內形成密閉空間10,內膽3固定於外殼I內壁,外殼I和內膽3之間設有隔熱層2,所述密閉空間10內裝有蓄冷介質(通常為自來水),盤管4設置於內膽3中,盤管4內裝有製冷劑,換熱風道5貫穿設置於外殼1,換熱風道5內還設有除水器6。
[0024]如圖1和圖2所示,外殼I和內膽3均為沒有頂壁的長方體結構,頂部扣設上蓋9後,內部形成密閉空間10。所述內膽3採用3mm厚不鏽鋼板焊接而成,長度為2590mm,寬度為420mm,高度為800mm,且焊縫需整齊並且無任何漏點。內膽3的外壁均焊接多根方管(圖未示),本實施例中,在外壁每隔500_焊接一根長740_的方管,方管的設置可以防止密閉空間10在注滿水後殼體I變形。所述隔熱層2敷設於相鄰的方管之間,隔熱層2採用保溫材料製成,用於減少冷量的散失,所述外殼I採用0.75_厚不鏽鋼板製成,通過鉚釘固定於方管上。
[0025]如圖1至圖3所示,所述換熱風道5採用2mm厚不鏽鋼板焊接而成,在內膽的420mmX800mm側壁中心處,切割寬105mm、長205mm的矩形空間,換熱風道5順著內膽3長邊的方向插入其中,各伸出120mm,穿過外殼I。換熱風道5的長度為2830mm,其埠為105mmX 205mm,其內部設有除水器6,除水器6設置於鄰近換熱風道5的一個埠處,距離該埠 100_。所述換熱風道5等間距插入多根不鏽鋼管7,多根不鏽鋼管7垂直於通風方向設置,以增加換熱風道5的換熱面積。本實施例中,在離其中一個埠 350mm處中心位置插入第一根長600mm不鏽鋼管7,隨後每間隔IOOmm插入一根,共用23根不鏽鋼管7。
[0026]如圖2和圖3所示,所述盤管4採用人工彎折的方式製作成兩列,分別位於換熱風道5的兩側,兩列之間端部相接,兩列的間距為260mm,每列盤管等間距彎折成多排,本實施例中有6排,每排間隔120_。所述內膽3設有通艙管件8,盤管4的末端通過外套螺母固定於通艙管件8。為了顯示更加清楚,圖1中剖掉了通艙管件8和盤管4的端部。
[0027]緊急救生避險環境中的蓄冷裝置使用時,需要外部連接製冰機組。在正常工況下,制冷機組將低溫製冷劑送入盤管4中,與密閉空間10中蓄冷介質進行熱交換,將冷量儲存於蓄冷介質中,實現蓄冷裝置的蓄冷功能。在遇到突發情況時,比如與外部連接溝通被切斷,蓄冷裝置所儲存的冷量通過換熱風道5,由熱風道5埠送入密閉環境中,以實現降溫除溼功能。制冷機組通過調節換熱風道5內風速,以達到調節降溫速率的功能,並且不會產生有害氣體,在盤管4無損壞的情況下能一直反覆使用,極大降低所需成本。
[0028] 本實用新型不僅局限於上述最佳實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實用新型的啟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種形式的產品,但不論在其形狀或結構上作任何變化,凡是具有與本實用新型相同或相近似的技術方案,均在其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緊急救生避險環境中的蓄冷裝置,包括外殼、上蓋、內膽、盤管和換熱風道,所述上蓋扣設於外殼,在外殼內形成密閉空間,所述內膽固定於外殼內壁,盤管設置於內膽中,換熱風道貫穿設置於外殼內,其特徵在於:所述外殼與內膽之間設有隔熱層,且密閉空間內裝有蓄冷介質,所述盤管內裝有製冷劑,所述換熱風道內還設有除水器。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緊急救生避險環境中的蓄冷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外殼和內膽均為長方體結構,且分別為不鏽鋼板焊接而成。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緊急救生避險環境中的蓄冷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內膽長度為2590mm,寬度為420mm,高度為800mm。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緊急救生避險環境中的蓄冷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內膽的外壁均焊接多根方管,所述隔熱層敷設於相鄰方管之間。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緊急救生避險環境中的蓄冷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外殼通過鉚釘固定於所述方管,且外殼厚度為0.75mm。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緊急救生避險環境中的蓄冷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換熱風道等間距插入多根不鏽鋼管,所述多根鋼管均垂直於通風方向設置。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緊急救生避險環境中的蓄冷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內膽設有通艙管件,所述盤管末端通過螺母固定於通艙管件。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緊急救生避險環境中的蓄冷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盤管為兩列設置,分別位於換熱風道的兩側,每列盤管等間距彎折成多排設置。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緊急救生避險環境中的蓄冷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換熱風道為厚度2mm的不鏽鋼板焊接而成,長度為2830mm,其埠為105mmX 205mm。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緊急救生避險環境中的蓄冷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除水器設置於鄰近換熱風道的一個埠處,距離該埠 100_。
【文檔編號】F25D3/00GK203534016SQ201320493468
【公開日】2014年4月9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13日 優先權日:2013年8月13日
【發明者】馬劍, 陳扣傑, 王建, 徐其龍, 楊爽, 李昂, 張輝, 雷振國 申請人:中船重工環境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