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文化苦旅讀後感15篇

2023-10-22 12:33:37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文化苦旅讀後感1

  時間造就文化的悠久,人類編織文化的魅力,而精神與品質便成就了文化的靈魂。餘秋雨用他敏銳的雙眸和獨特的視角,穿越神州大地萬裡河山,帶你感受著歷史的深邃。在他的眼裡,一切妖嬈的景物都脫下華麗的衣裳,還復了最初的本真,因為真正的山水不僅僅只是山水,更飽含著人情世故和文化良知。因此,在西天悽豔的晚霞下,我看見了王圓麓,那個敦煌石窟的罪人;在羅池廟裡,我看見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旁,我看見了大智大愚的李冰,在天柱山上,我看見了華發蒼然的蘇東坡……

  從他的書中,我更讀出了歷史人文其實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它同時擁有嚴肅與幽默的「雙重性格」。歷史勇敢的記錄著人類的一切與自然演變,從盤古開天闢地到不可預知的宇宙巨變,這一切的一切都被它悄無聲息的收入囊中,深不可測,令人神往。但它也有輕鬆愉悅的時刻,《洞庭一角》裡有一則關於烏龜的奇事,它每年定時都會爬回家,從另一個角度折射出洞庭湖流域風土人情的光彩。

  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而既仁既智者則會擁有廣闊的胸襟,去欣賞這世間的萬物,山山水水,和這一片又一片氤氳著墨香的神奇土地。

  每當我翻開這本書,便會有縷縷情思揮之不去,在心頭悄然纏繞,燃起我對中國歷史文化深深的嚮往。我想,餘秋雨也是這樣,他並非是在艱苦的漫漫跋涉,而是樂在其中!

文化苦旅讀後感2

  第一次明白餘秋雨這個人時,我才僅有一年級,偶爾在《語文新天地》上見過他的名字。而此刻,我則在《行者無疆》、《文化苦旅》中,細細地品味他的文章……

  《文化苦旅》訴說著一個個中國古文化,外國禮貌的盛興、衰落。餘秋雨將它們講述地栩栩如生,他遊歷四方,將所有的感悟都寫了下來,便有了此書。書中的「苦」並非肉體上的辛苦,而是那些不朽的禮貌經歷過的風霜雨雪,經歷過的不為人知的秘密……

  全書的主調是憑藉事物以尋求文化的靈魂,人生的真諦。作者以藝術家的筆觸勾勒出一幅幅慘不忍睹,壯麗,悽慘的畫面:王道士——王圓?他原是湖北麻城的農民,逃荒到甘肅,做了道士。幾經周折,不幸由他當了莫高窟的家,把持著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他從外國冒險家手裡接過極少數的錢財,讓他們把難以計數的敦煌文物一箱箱運走。「飛天」古壁畫被王圓?用石灰刷白:「這樣才幹淨。」陽關古址一片悽涼、荒無人煙,一望無邊的古戰場屍骨遍地……

  我深深地感覺,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真得很耀眼,很璀璨,但過去很多人都不重視,中華偉大的作品都白白被糟蹋。我真想回到過去,告訴那些人:「求求你們,不要再這樣了!這些都是藝術瑰寶呀!」但在他們眼中,這些東西毫無價值,再大的發洩也是空氣一堆,換來的是他們一臉茫然……

文化苦旅讀後感3

  剛看到文化苦旅的封面時,我便想,為什麼「文化」中「旅遊」是?苦的呢?帶著這個疑問,我打開了書,慢慢得閱讀。

  看另外前面的三個章節「道士塔」「莫高窯」「陽光雪」後,我實在看不下去了,真是場文化苦旅,餘秋雨先生通過寫風景名勝,暗處一些不公的歷史事實。當我認為他在寫風景時,他卻寫了社會的敗態。這是很有意思的,但,形散意不散的散文帶給我的是「撲朔迷離」,看完一小章節後,若不回頭再看一遍,就真得覺得鏡花水月;的確看過,但看不懂,記不住……不,起碼記住了散文的風景描寫的美。

  第一篇是「道士塔」,我本以為是寫「塔」,但實質是寫和那座塔有光的歷史事件。咋一看,一位離題了,但實質上並沒有。

  整本書寫的都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裡面的山水並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所在,餘秋雨先生每到一個地方,總有沉重的歷史氣壓。站在古人一定站過的地方上,用與先輩差不多的眼珠去打量著很少會有變化的自然景觀,那會是中怎樣的心情呢?也許,只有看過這本書的人才會懂!

  讀者這本書,就像在山水間跋涉,時不時穿插人生的回憶,這種回憶又滲入了書中的文字中。讀了幾章後,我想:歷史本身也不會否認一切真切的人生回憶會給它增添聲色和情趣吧。培根說過,歷史使人明智,也就是歷史能告訴我們種種不可能,給每一個人在時間的坐標中點處讓人清醒有令人沮喪的一點。引用書中的一句話: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英氣是以尚未悟得歷史地位為前提的,一旦悟得,英氣也消了大半。

  何謂「苦旅」,那就是在歷史中看清自己的心路歷程!

文化苦旅讀後感4

  曾經有位哲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所敬畏的除了天上的星辰,就只有人類的內心意識。一個漂泊孤旅的行者走遍中國,用良知書寫了一篇篇發人深省的感悟。人生百態,心之所在,處處是花開。

  文章的開篇《道士塔》,它以一個「小人物」出賣自己的良知,反映這個古老民族的傷口。敦煌,本該是中華最值得驕傲的文明,比之長城它多了絢爛,比之皇宮它多了內涵,可它最後卻是中華之傷。王道士只是這齣悲劇中錯步上前的小丑。而這個國家的主人,放縱文化的流失才是萬惡之根源。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文!我曾聽人說起,國外的書十分昂貴,課本的價格也不低。許多留學生都會提前在網上買好二手課本,即便如此,用完之後還會在網上尋找下一個買主。國外對於書籍的重視,可見一斑。

  也許人的良知會被浮華所擾,但有這樣一座千年古城,忠於自己的良知,靜看世俗紛擾。它就是《白髮蘇州》。作者以悽美柔麗的小橋流水為背景,將清閒婉約的江南文化表現的淋漓盡致。幼時背誦的「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仿佛真的向我們鋪了一道歷史的畫卷。蘇州是嫻靜的。它像一位婷婷嫋嫋的豆蔻少女,有的只是吳儂軟語,做不了大文章,卻可以與你小憩在鬱鬱蔥蔥的園林。然而歷史待它不公,成王敗寇,一夜之間,它仿佛老去。如今的蘇州可不正是一位白髮蒼蒼的老者。但在無數的小巷中,無數的門庭裡,藏匿著無數千百年厚實的靈魂。正是這些靈魂,使蘇州保存了風韻的核心。

文化苦旅讀後感5

  隨著作者的腳步,我的心靈也進行了一次苦旅,從陽關到江南。

  初見這本書,我對書名充滿疑惑:為何苦旅?既是旅行,為何突出苦字?帶著疑問進入書中,又了解作者的平生,我豁然開朗,有情不自禁,感嘆起來。這苦字,有多含義。 身體的勞苦。作者的旅行是完全自費的,而所到之地大多荒原而偏僻,步行之時最多身體自然勞累。但在作者心中,大概這遠行,這勞苦,都成為信徒朝聖聖地而遠行一樣的虔誠的心情,去朝聖千百年的荒廢古址。

  眼見古址破敗之痛。作者所去的新疆,陽關,敦煌,渤海國,天一閣,所去遺址無不敗落,殘缺不堪,面對損毀的遺址,作者自然是痛心疾首,苦不堪言,

  對謠言攻擊的痛苦。作者在苦旅中,苦旅後,受盡了謠言,謾罵,及各種形式的人身攻擊。然而,在這謾罵聲中,並無一家媒體,一家報刊為他說一句公道話,為躲避攻擊,作者攜妻從上海遷至深圳。然而在這漫罵與孤獨之中,作者能繼續對此書改版,不斷寫出新的著作,實為難得可貴。

  對文明衰落的悽苦。作者遠行出國探訪中東,希臘,埃及等世界文明遺址,又到歐洲,與中國進行對比。體現出中國文明的優勢與不足,對各地的文明衰落深感悲痛。對當代文明提出緊迫提醒,也是痛定思痛。

  理解了這些「苦」,也就明白了作者的心情了,也就理解了作者的深沉的筆調,悲痛的風格了。說這是 「沉痛」,這是「流浪」一點也不為過。

  從陽關到江南,只有苦,又不只是苦。這個字的內涵實在是太過豐富,讓人還甚為不解,就走完了全程。

文化苦旅讀後感6

  拜「偉大」的閱讀課所賜,終於讀完了《文化苦旅》。初讀時,總覺得,縱然餘秋雨先生認為寫書「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累活」,然而作為一名讀者,細品他筆下那字詞句段,心間卻升騰起輕鬆瀟灑之感,並無所謂「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

  沉浸江南小鎮「大隱隱於市」的淡泊安定與自然;流連令一眾大詩人大文豪心心念念的隱居聖地天柱山;享受那柔雅的中國文化寧謐的後院蘇州。只看那溫文爾雅的景,卻也僅此而已。

  然而當從近乎機械的學習中解放出來時,卻神使鬼差地跑了趟書店,捧回了屬於自己的《文化苦旅》。

  再捧起它,認認真真逐字逐句地品閱那些原本感覺輕鬆無比、讓人卸下一身鉛華的文章時,卻不由得陷入了那些略顯沉重的歷史與無盡的思考中去。

  走過敦煌,進了莫高窟。「看莫高窟,不是看一個死了多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在這裡,完全被「歷史的洪流消融」。在這朝聖者眾多的聖地,卻偏偏出了個王道士。從此,它蒙了辱,中華民族蒙了辱,但卻正是王道士才使莫高窟文化大放異彩。中國文化何其多,卻偏偏忽視了這座文化寶庫,何其悲哀!

  重讀《文化苦旅》,感悟著實不少,卻不能一一詳述,只是:讀《文化苦旅》,洗禮靈魂;尋千年文化,感悟古今。

文化苦旅讀後感7

  《道士塔》,抒發的是中國文人的切膚之痛,「我好恨,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使我能與你對視著站立著……」然而更多的是一種反思,「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文!」當歐美的學者紛紛趕赴敦煌,風餐露宿,在沙漠裡燃起陣陣炊煙時,中國官員的客廳裡也正茶香縷縷,這是何等的諷刺!然而一切都已零落成泥化為歷史,再去譴責誰也是蒼白無力,這場文化浩劫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惋惜、憤怒,更多的應該是反思。

  還記得「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嗎?這就是陽關,《陽關雪》裡大雪蒼茫悽迷,千年之前渭城窗外柳色青青,千年之後葦草飄蕩,層層疊疊的群山積雪,全是冰海凍浪。天地蒼涼一枝骨,曾經的文人騷客,在這千年之中,歷經沉浮,消逝。陽關的興衰,陽關的歷史的深邃蒼涼可想而知。遊歷了西北大漠,還有溫婉的江南情調。《江南小鎮》裡的清雅鎮邑與雕刻精緻的石橋,《西湖夢》裡絕美的西湖,風情綽約的蘇小小,傳奇色彩的白娘娘,《白髮蘇州》裡的紅顏薄命的西施,風流落拓的唐伯虎,都是文人心底的思念與企盼,是人生苦旅的起點和終點。

  《風雨天一閣》、《青雲譜隨想》則直接將筆觸觸向文人的良知,展現出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從西北大沙漠到江南小鎮,從萬裡長城到洞庭一湖,我們看到了有「天府之國」之稱的李白的故鄉,見證了都江堰的價值,重溫了白帝託孤的典故。「大地默默無言,只要來一二個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也就能譁的一聲奔瀉而出」。

  《文化苦旅》用一個個跳動的字符,追尋著文化靈魂與生命的真諦。品一杯茗茶,讀一本好書,感喟作者的多情,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文化苦旅讀後感8

  昨天讀了《文化苦旅》中的首篇《牌坊》,看這名字確實沒有什麼吸引力,但是讀完以後卻是意猶未盡。文章首先描寫的是作者小時候見到的很多貞節牌坊以及其背後怪異的故事,通過墓碑石匠和牌坊石匠的對話讓我們得知造了牌坊的女子的墓碑卻空了。然後又描述了一個現象是曾經興盛的尼姑庵裡來來去去總是美麗的女子,後來來了兩個美麗的女教師,尼姑庵改造成小學。村裡的男孩子來上學,家長們為女教師新式的髮式、衣著而著迷,而在女教師的努力下,終於招收到一位女學生。在最後作者引用了外國小說《熱冰》中的故事講的是女子為了貞潔跳湖,被父親冰封后卻被誤入冷庫的青年救出。這位冰凍的姑娘被封為聖徒,如同中國女子死後立貞節牌坊。但是他們真的死了嗎?於是作者大膽猜想立了牌坊的自殺女子的墓空了,實際是因為她們沒死而被她們的父親悄悄轉移了。

  如果這個故事被搬上熒幕,或許能被描繪地更繪聲繪色,更吸引眼球,但是寫在書裡,文字的力量更引人深思。作者將這些不知來處的陌生的美麗與無言的牌坊對比,讓我感受到這個封建時代的冰冷,而令人欣慰的是「逃婚的」她們沒有讓自己的美好白白葬送,而去努力地改變,去讓後人擺脫這些束縛。她們無聲地隱匿在歲月裡,而我有幸在這篇散文裡認識她們。

文化苦旅讀後感9

  看了餘秋雨的這些散文我感觸頗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帶給我一次心靈的洗禮,很是震撼,但最讓我喜愛的還是他的<>這篇文章,它裡面的話深深地影響著我的思想,在極大數的人都認為完整才是美的時代。他卻提出了一個能夠說是另類的想法——廢墟也是一種美,也許嫩綠的葉子象徵著期望,但是誰又能否定飄落的秋葉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輪迴嗎,就不是另一個新的生命的開始,落葉是人們心中「廢墟」的代表,但是它卻賦予著別樣的精彩,難道不是嗎?

  圓明園曾代表著皇家高貴的身份和無盡的財富,但是此刻當我們再回首過去時,看見的又是些什麼呢?是一幅殘缺破爛不堪的景象,我們已經很難去想像它以前擁有過的那些光輝歲月。當有人提出修復圓明園的時候,有些人卻站出來否定了,正因即使修復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樣樣呢?那些以前遭受過的屈辱歷史就能消失在歷史的記錄裡嗎?答案是當然不會了,殘缺的圓明園,一個廢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種美,另類的一種美,正因這個殘缺般的廢墟的存在才讓我們更加牢記了歷史慘痛的教訓和慘象,廢墟是一種美,殘酷而真實存在的美。它是不會正因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遺棄,相反的,人們只會更加記得它,它將會永遠的被人們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個角落。

  在《文化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餘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國悠久的文化發展史上,有許許多多傑出的才子,他的文章並不是最華麗最優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卻是令我感觸最深的,他的文章教會了我許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來自他內心深處的真切想法,看完這本書,我被深深地感動了,那純樸簡單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動,是我精神上的愉悅,更是我心靈上的一次完美震撼。

文化苦旅讀後感10

  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感悟最深的是苦,人只有經歷過苦才能有沉澱,中華文化,雖說是泱泱大國傳下來的精粹,雖然自帶文弱書生的軟病氣息,那也是經歷了種.種苦楚才積累沉澱下來的!寧古塔的流放文人,敦煌的多災多難!近代文人巴金等巨匠經歷的那場浩劫而涅槃重生!種.種苦難,打不垮的壓不倒的中國人脊梁!所以坦然面對人生種.種苦楚,是祖先傳給我們血液中最大的財富,這也許就是我們常說的不要怕吃苦的來由吧!呵呵!

  以前對於餘秋雨,並無甚好感,總覺得青歌賽長上的文化評委,賣弄嘴皮子,和缺乏文化素養的選手賣弄一下。讀過北大授課時,感覺他倒是個有學識的人,讀後感學問一次,在我看來,就是博聞強記,多讀幾本書,產生種.種感悟而已。當然,看過文化苦旅,感覺就是他讀書很多,學識淵博,這本書基本上就是他的考察筆記兼有抒情散文!印象比較深的就是那句話:書和路是分不開的,所謂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二者分不開。

  我也有點體會:也許任何一個名勝風景,缺乏學識的人到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但是這處一旦被賦予了文化內涵,那麼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更多的是他的歷史背景了。看過這本書,依然覺得,學識淵博的人有個共同之處:胸襟廣闊。是啊,如果沒有廣闊的胸懷,何來有容乃大?餘秋雨評價中華文化有一點很對,中華文化興起於長江、黃河、淮河沿線,這些文化自帶了中國文人固有的文弱氣息。在文化傳承中,有一個人物不可忽略,康熙,他的學貫中西,對於學識不偏不倚令人讚嘆,這個不偏不倚建立在學貫上,另外他一改文人的虛弱,是個健壯的人,有了健壯的身體,才能讓文化進一步升華!健康,健康,我會為之追求的。

文化苦旅讀後感11

  第一次聽說《文化苦旅》這本書還是在上中學的時候,直到上大學時才買了一本認真來讀。古話說得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作者一次次漂泊的旅程,都是增長智慧的機會,也使心靈經過了一段漫長的洗滌。

  我細細讀著書,慢慢地被書中的歷史、遊記所吸引。從莫高窟的中華民族痛失瑰寶到風雨天一閣那座僅存的藏書樓,從沙原隱泉到洞庭一角,又從吳江船到牌坊。作者走過的每一處地方,似乎都蘊藏著那麼多中華歷史。有時候真想自己也能懂得中華五千年歷史,每當走到一個地方,都能想起此地過去的故事和故人的評價。

  讀這本書,就像和作者一起,從中國的西北走向江南。偶爾,作者也會停下來,寫一寫臘梅或是寫寫自己的藏書,或者在每個清靜的雨夜裡想起,夜雨詩意。但是作者永遠都沒有忘記,真正的山水不光只是自然山水,更有著文化氣息,人文山水。正如他自序中所說: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在我的全身,要擺脫也擺脫不了。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薰染造成的。是的,在西天悽豔的晚霞下,我看見了王圓麓,那個敦煌石窯的罪人;在羅池廟裡,我看見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我看見了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的李冰;在天柱山我看見了華發蒼然的蘇東坡。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叫做文化苦旅?慢慢得,我明白:苦旅,苦在歷史的重壓,苦在歷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遠離,更苦在文人心裡的敏感。

  讀了這本書,不僅讓我略懂了作者,更讓我讀懂了中華民族歷史的一絲細脈。

文化苦旅讀後感12

  你想過嗎,如果有一天自己國家的文化瑰寶被他國人盜竊,作為小人物的我們該怎麼辦?

  我自認為自己微不足道,不知道該如何保護她們的,但是如果一位散文大家也發出同樣的千年一嘆,想了一番辦法,卻「這裡也難,那裡也難,我左思右想,最後只能跪倒在沙漠裡,大哭一場。」我們是不是該對千年以前的莫高窟的文化引起重視呢?

  也許這位散文大家在文章最後的臆想給自己帶來了太多的感慨與無奈,讓自己「像一匹受傷的狼在黑夜裡嚎叫」。但是也許此刻的他也許在凜冽的塑風中彷徨,迷茫著。緊接著他在這細沙所鋪成的沙漠之中大聲地疾呼,吶喊出了千年的中華文明的心聲:救救我們!保護好我們,這是每一個中華子孫的使命啊!

  這是一個多麼悲愴的心聲啊!面對莫高窟的千年之殤,中華文明的傷痕累累,無論是當時的清朝文人還是現在的散文大家餘秋雨先生以及身處在現在這個太平盛世的我們都是這麼束手無策,無可奈何。

  或許身處現在的我們沒有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國家的瑰寶被他國人偷竊、倒賣,輾轉到他國的博物館裡,但是在我們出國旅遊在別人國家的博物館欣賞,感嘆自己國家的輝煌文明時,這是否是一種莫大的諷刺?

  「我想,藏經洞與甲骨文一樣,最能體現一個民族的文化自信。」這是《道士塔》裡的一段話,我對它的解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乏有一些糟粕,但其中的精華卻也是我們值得傳承與發揚的。可是現在這些千年前的經書,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卻不在自己的國家了,想要提高我們自己民族的文化自信力也就沒有了依託了,又何來承接呢?

  《文化苦旅》我還沒有看完,在這裡只是拋磚引玉,希望我們國家的文化寶藏得到更多人的重視與傳承!

文化苦旅讀後感13

  看了餘秋雨的這些散文我感觸頗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帶給我一次心靈的洗禮,很是震撼,但最讓我喜歡的還是他的<>這篇文章,它裡面的話深深地影響著我的思想,在極大數的人都認為完整才是美的時代。他卻提出了一個可以說是另類的想法——廢墟也是一種美,也許嫩綠的葉子象徵著希望,可是誰又能否定飄落的秋葉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輪迴嗎,就不是另一個新的生命的開始,落葉是人們心中「廢墟」的代表,可是它卻賦予著別樣的精彩,難道不是嗎?

  圓明園曾代表著皇家高貴的身份和無盡的財富,可是現在當我們再回首過去時,看見的又是些什麼呢?是一幅殘缺破爛不堪的景象,我們已經很難去想像它曾經擁有過的那些光輝歲月。當有人提出修復圓明園的時候,有些人卻站出來否定了,因為即使修復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麼樣呢?那些曾經遭受過的屈辱歷史就能消失在歷史的記錄裡嗎?答案是當然不會了,殘缺的圓明園,一個廢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種美,另類的一種美,因為這個殘缺般的廢墟的存在才讓我們更加牢記了歷史慘痛的教訓和慘象,廢墟是一種美,殘酷而真實存在的美。它是不會因為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遺棄,相反的,人們只會更加記得它,它將會永遠的被人們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個角落。

  在《文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餘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國悠久的文化發展史上,有許許多多傑出的才子,他的文章並不是最華麗最優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卻是令我感觸最深的,他的文章教會了我許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來自他內心深處的真切想法,看完這本書,我被深深地感動了,那純樸簡單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動,是我精神上的愉悅,更是我心靈上的一次完美震撼。

文化苦旅讀後感14

  跟隨餘秋雨踏上遊歷中國文化古蹟的旅途,感受歷史名跡歷經千年的風風雨雨所沉澱出的歷史文化底蘊。

  具有」天 府 之國「美稱的都江堰是一個巨大的水利工程,也是能夠與長城並肩的文化遺產之一。文章在開頭先描述了長城,在大多數人心中,長城是我們民族的象徵,文化的精髓。接著筆鋒一轉寫到,長城是死的,只愣愣地站在那兒,被風沙吹塌了。而都江堰不是,它驕傲地在風浪中矗立了兩千多年,堅固得如同中國的歷史。與長城進行了一系列對比,都江堰充滿靈性的形象便躍然紙上。

  能夠說,都江堰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華民族。確實如此,民族之所以延續,是因為有了標誌的象徵,都江堰已很好地代表了一個強悍的民族。

  民族應該感謝都江堰,更應該感謝給了它生命的建築師李冰。」為官一任。造就一方「是李冰建築都江堰的本意。 我驚嘆於李冰在千年前建了如此利國利民,惠及子孫後代的工程。都江堰的背後不是死物,它的背後是如李冰一般為民,為後世蒼生,為自然和諧獻出自己一份綿力的偉大祖先。有了他們,才有 天 府 之國 給中華兒女提供的庇護和濡養。民族的延續也正是有了這樣的高尚的起點才變得更強大。李冰留給人們的思考就如都江堰留給我們的深思那樣豐富而美麗。

  都江堰不只是一座水利工程,不只是一位了不起的工程師,更應該是一個民族所在的精華與衰敗的緣由。面對文化的精髓,我們所能做的是保護它,讓悲劇不再重演,將民族的華麗再次呈現。

文化苦旅讀後感15

  《道士塔》是《文化苦旅》中的第一篇文章,我認為這一篇極其經典。

  我並沒有去過莫高窟,以前是很想去的,滾滾黃沙,大漠孤煙,卻有敦煌壁畫,亦真亦幻。可現在我真的覺得自己沒有資格去那裡。我不配,我不能去真正的領悟古人對宗教的熱忱,不能真正的感受到現代研究者的辛勞和付出,不能更深地領會那個時候一個民族深重的危機並不只是外國的侵略,清政府的軟弱無能。去了跟沒去有什麼區別?只不過是再次加快了這些色彩脫落的速度,何況我要怎樣去看那個早被搬空了的藏經洞?所以就不要去了。

  敦煌本該失中華最值得驕傲的,比之長城它多了絢爛,比之皇宮它多了內涵,可最後它卻是中華之傷。

  在第二節裡,餘秋雨一開始並沒有寫他自己的感受,而是兩段的敘述,他寫王道士怎樣將洞壁上的「唐代笑容」、「宋代衣冠」刷白。他寫王道士怎樣將塑雕「婀娜的體態變成碎片,柔美的淺笑變成了泥巴。」餘秋雨的筆觸很輕,只是略加了些修飾,讀來卻痛入骨髓。我自認為不是易動感情的人,別人可以看到哭的故事,我最多也只是皺眉或者面無表情。可能這次是真正的感受到了筆者壓抑在文字下的心情,並且被他帶動了。我想他寫的時候一定是在苦笑吧?苦是痛苦,笑是慘笑。

  之後的一段有一種亦真亦幻的感覺:

  我幾乎不會言動,眼前只晃動著那些刷把和鐵錘。「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見王道士轉過臉來,滿眼困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閒人何必喧譁?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聲求他:「請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麼呢?我腦中一片慘白。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