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壓制動總泵的製作方法
2023-10-22 12:39:27 2
專利名稱:液壓制動總泵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液壓制動總泵。
背景技術:
現有的液壓制動總泵包括泵體、密封件、儲油室、第一進油孔、第二進油孔、第一出油孔、第二出油孔、第一活塞、第二活塞、第一活塞復位彈簧和第二活塞復位彈簧,其中,儲油室與第一進油孔、第二進油孔相連通,密封件分別套置在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上,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依次軸向套置在泵體內,第一活塞復位彈簧套置於泵體內且與第一活塞相接觸,第二活塞復位彈簧套置於泵體內且與第二活塞相接觸。在常態下,即未對活塞施加外力時,第一活塞復位彈簧頂推第一活塞讓第一進油孔與第一出油孔相連通,第二活塞復位彈簧頂推第二活塞讓第二進油孔與第二出油孔相連通,第一活塞所要推動的油液和第二活塞所要推動的油液在泵體內所佔的空間相互分隔。該液壓制動總泵多用於汽車剎車系統,通常還要經過真空助力裝置再與駕駛員所要操縱的剎車踏板相連接。當駕駛員踏下剎車踏板時,液壓制動總泵中的第一活塞受力並壓縮第一活塞復位彈簧,第一活塞軸向運動並封閉(分隔第一進油孔和第一通孔)第一進油孔,讓泵體內的油液受壓流向第一出油孔並推動第二活塞,第二活塞受力並壓縮第二活塞復位彈簧,第二活塞與第一活塞同向運動並封閉第二進油孔,讓泵體內的油液受壓經第二出油孔流出,此時,受壓的剎車油液就會進入制動系統讓汽車剎車。在實際駕駛操作中,駕駛員為了保證行車安全會不斷的使用剎車減低車速,相應在泵體內的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就會不斷地作軸向運動,套置在兩活塞上的密封件也會不斷地與泵體內壁相磨擦。但是,由此造成的問題是對泵體內壁的加工精度要求較高,相應增加了加工難度,若加工製作的泵體內壁顯得粗糙,則不能夠滿足密封件與泵體內壁頻繁磨擦還要保持良好密封效果的條件,一旦出現密封件過早損壞讓密封失效的情況,就會直接導致汽車剎車系統失效,從而引發事故、造成損失,甚至讓駕駛員付出生命的代價。因此,現有的液壓制動總泵存在著缺陷,需要進行改進。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對現有液壓制動總泵的結構進行改進,提供一種便於製作、密封件不易損壞的液壓制動總泵。
本實用新型的液壓制動總泵包括泵體、密封件、儲油室、第一進油孔、第二進油孔、第一出油孔、第二出油孔、第一活塞、第二活塞、第一活塞復位彈簧和第二活塞復位彈簧,所述儲油室與第一進油孔、第二進油孔相連通,所述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依次軸向套置在泵體內,所述第一活塞復位彈簧套置於泵體內且與第一活塞相接觸,所述第二活塞復位彈簧套置於泵體內且與第二活塞相接觸,其特徵是所述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均為一端開口的筒狀活塞,且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的開口方向一致,所述第一出油孔與第一活塞內腔相連通,所述第二出油孔與第二活塞內腔相連通,所述第一活塞內腔空間與第二活塞內腔空間相互分隔,所述第一活塞的側壁上開設有與第一活塞的內腔相連通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二活塞的側壁上開設有與第二活塞的內腔相連通的第二通孔,所述泵體內壁上設置有分別與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相配合的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為在所述第一活塞復位彈簧被壓縮時可將所述第一通孔與第一進油孔相分隔的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為在所述第二活塞復位彈簧被壓縮時可將所述第二通孔與第二進油孔相分隔的密封件,所述第一活塞復位彈簧為對第一活塞施加彈性復位力且讓第一進油孔與第一通孔相連通的復位彈簧,所述第二活塞復位彈簧為對第二活塞施加彈性復位力且讓第二進油孔與第二通孔相連通的復位彈簧。
在本實用新型中,上述第一活塞復位彈簧即是在彈性復位力的作用下讓第一進油孔與第一通孔相連通的復位彈簧,上述第二活塞復位彈簧即是在彈性復位力的作用下讓第二進油孔與第二通孔相連通的復位彈簧。
在產品加工方面,由於泵體內壁的加工受到空間限制,要求條件高、方法難。相比之下,加工生產活塞外壁可以比加工泵體內壁成本低、精密可以加工得更高,本實用新型中安裝在泵體內壁上的密封件跟活塞外壁磨擦次數可以遠遠高於現有安裝在活塞外壁上的密封件與泵體內壁磨擦的次數,所以,本實用新型中的密封件便具有密封效果好和經久耐用的特點,並能有效降低液壓制動總泵整個部件的製作和使用成本。
在本實用新型中,泵體上只要有與在泵體內軸向運動的活塞相適應密封件的安裝位置,能夠讓活塞在泵體內軸向自由活動,泵體內的其餘內腔形狀就可以製作為任意形狀,從而使泵體加工更為方便、更為靈活,同時,在滿足了上述條件之後,在泵體製作時甚至可以不對泵體的內壁光潔度等參數作特別的要求,這也就為在泵體結構上做更進一步改進提供了更為寬廣的途徑。
本實用新型以筒狀活塞的內腔容納用於制動的油液,相應比其他形式的活塞在泵體內佔據的空間小,可以讓液壓制動總泵整體結構更緊湊,體積更小巧,安裝更方便,同時相應增大了泵體內腔中油液的體積,當駕駛員踏下踏板讓活塞在泵體內軸向運動時,就可以推動更多的油液,可以讓剎車系統更靈敏、反應更迅速。
上述儲油室可以是多種結構形勢,如直接固定於缸體外壁上的一體式儲油室,在儲油室上開設雙連接口與缸體內腔相通,或分別固定於缸體外壁上的兩個單獨儲油室,分別開設連接口與缸體內腔相通等等。
本實用新型中的密封件可以根據實際要求製作成各種結構,如具有單向抽真空作用補充油缸內油液的密封環或依次疊合的多層密封套件等。
與前述現有同類產品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液壓制動總泵具有使用壽命長,接構緊湊、體積小巧,安裝方便、加工成本低和制動效果更好等優點。本實用新型的改進有效地防止了密封件過早損壞,避免了因液壓制動總泵過早失效而帶來的嚴重後果。
本實用新型的內容結合以下實施例作更進一步的說明,但本實用新型的內容不僅限於實施例中所涉及的內容。
圖1是實施例中液壓制動總泵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左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2所示,本實施例中的液壓制動總泵包括泵體1、密封件、儲油室2、第一進油孔3、第二進油孔4、第一出油孔5、第二出油孔6、第一活塞7、第二活塞8、第一活塞復位彈簧9和第二活塞復位彈簧10,所述儲油室2與第一進油孔3、第二進油孔4相連通,所述第一活塞7和第二活塞8依次軸向套置在泵體1內,所述第一活塞復位彈簧9套置於泵體1內且與第一活塞7相接觸,所述第二活塞復位彈簧10套置於泵體1內且與第二活塞8相接觸,其特徵是所述第一活塞7和第二活塞8均為一端開口的筒狀活塞,且第一活塞7和第二活塞8的開口方向一致,所述第一出油孔5與第一活塞7內腔相連通,所述第二出油孔6與第二活塞8內腔相連通,所述第一活塞7內腔空間與第二活塞8內腔空間相互分隔,所述第一活塞7的側壁上開設有與第一活塞7的內腔相連通的第一通孔11,所述第二活塞8的側壁上開設有與第二活塞8的內腔相連通的第二通孔12,所述泵體1內壁上設置有分別與第一活塞7和第二活塞8相配合的第一密封件13和第二密封件14,所述第一密封件13為在所述第一活塞復位彈簧9被壓縮時可將所述第一通孔11與第一進油孔3相分隔的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14為在所述第二活塞復位彈簧10被壓縮時可將所述第二通孔12與第二進油孔4相分隔的密封件,所述第一活塞復位彈簧9為對第一活塞7施加彈性復位力且讓第一進油孔3與第一通孔11相連通的復位彈簧,所述第二活塞復位彈簧10為對第二活塞8施加彈性復位力且讓第二進油孔4與第二通孔12相連通的復位彈簧。
設置在本實施例中的第一密封件13和第二密封件14為具有單向供油工能的密封件。本實施例中是通過第二活塞8外壁和設置在泵體1內壁的分隔密封件15,來實現第一活塞7內腔空間與第二活塞8內腔空間的相互分隔,在使用本實施例的液壓制動總泵時,在常態下,即未對第一活塞7施加外力時,第一活塞復位彈簧9頂推第一活塞7,讓第一進油孔3與第一出油孔5相連通,第二活塞復位彈簧10頂推第二活塞8讓第二進油孔4與第二出油孔6相連通。此時,用於制動的油液便從儲油室2經第一進油孔3和第一通孔11進入第一活塞7內腔,儲油室2中的油液還經第二進油孔4和第二通孔12進入第二活塞8內腔。當駕駛員踏下剎車踏板時,液壓制動總泵中的第一活塞7受力並壓縮第一活塞復位彈簧9,於是第一活塞7軸向運動並封閉第一進油孔3(通過第一密封件13來實現第一進油孔3和第一通孔11的分隔),讓第一活塞7內腔內的油液受壓流向第一出油孔5並與受力並壓縮的第一活塞復位彈簧9一同推動第二活塞8,第二活塞8受力並壓縮第二活塞復位彈簧10,第二活塞8與第一活塞7同向運動並封閉第二進油孔4(通過第二密封件14來實現第二進油孔4和第二通孔12的分隔),讓第二活塞8內腔中的油液受壓經第二出油孔6流出,此時,受壓的剎車油液就會進入制動系統,讓汽車剎車。汽車剎車後,當駕駛員迅速鬆開剎車踏板時,第一活塞復位彈簧9頂推第一活塞7讓第一活塞7復位,第二活塞復位彈簧10頂推第二活塞8讓第二活塞8復位,會使第一活塞7內腔和第二活塞8內腔中短時間產生真空效應,設置在本實施例中的第一密封件13就會單方向往第一活塞7內腔中供油,第二密封件14也會單方向往第二活塞8內腔中供油,使第一活塞7內腔和第二活塞8內腔中真空度下降,讓第一活塞7和第二活塞8能夠迅速復位,並儘快的讓第一活塞7內腔、第一進油孔3與第一出油孔5相連通,第二活塞8內腔、第二進油孔4與第二出油孔6相連通,第一活塞7內腔中的油液壓力、第二活塞8內腔中的油液壓力和儲油室2中的油液壓力平衡,以便進行下一次剎車動作。
權利要求1.一種液壓制動總泵,包括泵體、密封件、儲油室、第一進油孔、第二進油孔、第一出油孔、第二出油孔、第一活塞、第二活塞、第一活塞復位彈簧和第二活塞復位彈簧,所述儲油室與第一進油孔、第二進油孔相連通,所述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依次軸向套置在泵體內,所述第一活塞復位彈簧套置於泵體內且與第一活塞相接觸,所述第二活塞復位彈簧套置於泵體內且與第二活塞相接觸,其特徵是所述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均為一端開口的筒狀活塞,且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的開口方向一致,所述第一出油孔與第一活塞內腔相連通,所述第二出油孔與第二活塞內腔相連通,所述第一活塞內腔空間與第二活塞內腔空間相互分隔,所述第一活塞的側壁上開設有與第一活塞的內腔相連通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二活塞的側壁上開設有與第二活塞的內腔相連通的第二通孔,所述泵體內壁上設置有分別與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相配合的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為在所述第一活塞復位彈簧被壓縮時可將所述第一通孔與第一進油孔相分隔的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為在所述第二活塞復位彈簧被壓縮時可將所述第二通孔與第二進油孔相分隔的密封件,所述第一活塞復位彈簧為對第一活塞施加彈性復位力且讓第一進油孔與第一通孔相連通的復位彈簧,所述第二活塞復位彈簧為對第二活塞施加彈性復位力且讓第二進油孔與第二通孔相連通的復位彈簧。
專利摘要一種液壓制動總泵,包括泵體、密封件、儲油室、第一進油孔、第二進油孔、第一出油孔、第二出油孔、第一活塞、第二活塞、第一活塞復位彈簧和第二活塞復位彈簧,其特徵是所述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均為一端開口的筒狀活塞,且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的開口方向一致,所述第一出油孔與第一活塞內腔相連通,所述第二出油孔與第二活塞內腔相連通,所述第一活塞內腔空間與第二活塞內腔空間相互分隔,所述第一活塞的側壁上開設有與第一活塞的內腔相連通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二活塞的側壁上開設有與第二活塞的內腔相連通的第二通孔,所述泵體內壁上設置有分別與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相配合的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
文檔編號B60T11/16GK2758139SQ20042011502
公開日2006年2月15日 申請日期2004年10月29日 優先權日2004年10月29日
發明者柯壽乾 申請人:柯壽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