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防水型外牆保溫結構及其製作方法與流程
2023-10-06 12:57:39 1

本發明涉及外牆保溫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防水型外牆保溫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外牆外保溫系統種類很多。比如模塑聚苯板薄抹灰外牆外保溫系統,石墨改性模塑聚苯板外牆外保溫系統,擠塑板薄抹灰外牆外保溫系統,巖棉外牆外把心態,發泡水泥板外牆外保溫系統,等等。這些保溫系統,更多的考慮了保溫節能方面的要求,對防水性能不高。
現有的外牆外保溫系統防水性能,更多的體現在飾面層。比如,飾面層最外側憎水罩面處理,有的外牆外保溫重視保溫性能,但對防水性能兼顧不夠。國內的防水行業是一個小眾行業,和外牆外保溫一樣.但是外牆防水是一個比較成熟的行業。開發商在修建房屋時,沒有通盤考慮防水和保溫性能的結合,導致很多房屋在沒有做保溫之前不漏水,做了外牆外保溫系統後,內側牆體開始滲水,發黴。
因此,針對上述問題,本發明就提供一種新的防水型外牆保溫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防水型外牆保溫結構及其製作方法,通過所述防水層和所述錨固件解決現有外牆外保溫結構中缺少有效的防水功能或因設置保溫結構而發生的漏水或牆體發黴的問題。
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防水型外牆保溫結構的製作方法,包括
在基層牆體外側設置找平層;
在所述找平層外側設置防水層;
將錨固件安裝於保溫層上,再在所述保溫層內側塗覆膠粘劑層;
將設置有所述膠粘劑層的所述保溫層粘貼於所述防水層外側;
在所述防水層外側設置第一膠漿層;
在所述第一膠漿層外側設置網格布層;
在所述網格布層外側設置第二膠漿層;
在所述第二膠漿層外側設置飾面層,得到防水型外牆保溫結構;
其中,所述錨固件包括連接杆和分別設置於所述連接杆兩端的左承壓盤和右承壓盤;所述保溫層上設置有穿裝孔,所述連接杆與所述穿裝孔對應穿裝;所述右承壓盤設置於所述第一膠漿層並壓緊於所述保溫層的外側面;所述左承壓盤設置於所述膠粘劑層內,所述膠粘劑層澆築所述左承壓盤並連接所述防水層與所述保溫層。
進一步地,所述找平層表面平整度偏差不大於4mm,豎向垂直偏差不大於4mm。
進一步地,所述連接杆包括母扣螺杆柱和公扣螺杆柱,所述右承壓盤設置於所述母扣螺杆柱底端,所述左承壓盤設置於所述公扣螺杆柱底端,所述母扣螺杆柱和所述公扣螺杆柱對應扣合。
進一步地,所述公扣螺杆柱底端間隔設置有至少兩個所述左承壓盤。
進一步地,所述膠粘劑層包括沿所述保溫層邊緣設置的邊框膠粘劑部和包覆所述左承壓盤設置的錨固膠粘劑部。
進一步地,所述邊框膠粘劑部上設置有至少一個出水口,所述出水口連通所述膠粘劑部內的空間與外部集水裝置。
進一步地,所述錨固膠粘劑部的厚度大於200mm。
進一步地,所述邊框膠粘劑部的寬度大於80mm。
本發明還提供的一種根據如上任一所述防水型外牆保溫結構的製作方法的防水型外牆保溫結構,包括
找平層,覆於基層牆體上,用於對所述基層牆體表面的高低不平處進行找平;
防水層,覆於所述找平層上,用於對所述防水層下方的所述找平層和所述基層牆體進行防水保護;
膠粘劑層,覆於所述防水層上,用於連接所述防水層和保溫層;
所述保溫層,覆於所述膠粘劑層上,用於對其下方的所述防水層、所述找平層和所述基層牆體進行保溫;
第一膠漿層,覆於所述保溫層上,用於連接所述保溫層和網格布層;
所述網格布層,覆於所述第一膠漿層上,用於承載飾面層;
第二膠漿層,覆於所述網格布層上,用於連接所述網格布層和所述飾面層;
所述飾面層,覆於所述第二膠漿層上,用於對牆體表面進行裝飾;
還包括錨固件,所述錨固件包括連接杆和分別設置於所述連接杆兩端的左承壓盤和右承壓盤;所述保溫層上設置有穿裝孔,所述連接杆與所述穿裝孔對應穿裝;所述右承壓盤設置於所述第一膠漿層並壓緊於所述保溫層的外側面;所述左承壓盤設置於所述膠粘劑層內,所述膠粘劑層澆築所述左承壓盤並連接所述防水層與所述保溫層。
本發明還提供的一種根據如上所述防水型外牆保溫結構的製作方法的防水型外牆保溫結構,包括
找平層,覆於基層牆體上,用於對所述基層牆體表面的高低不平處進行找平;
防水層,覆於所述找平層上,用於對所述防水層下方的所述找平層和所述基層牆體進行防水保護;
膠粘劑層,覆於所述防水層上,用於連接所述防水層和保溫層;
所述保溫層,覆於所述膠粘劑層上,用於對其下方的所述防水層、所述找平層和所述基層牆體進行保溫;
第一膠漿層,覆於所述保溫層上,用於連接所述保溫層和網格布層;
所述網格布層,覆於所述第一膠漿層上,用於承載飾面層;
第二膠漿層,覆於所述網格布層上,用於連接所述網格布層和所述飾面層;
所述飾面層,覆於所述第二膠漿層上,用於對牆體表面進行裝飾;
還包括錨固件,所述錨固件包括連接杆和分別設置於所述連接杆兩端的左承壓盤和右承壓盤;所述保溫層上設置有穿裝孔,所述連接杆與所述穿裝孔對應穿裝;所述右承壓盤設置於所述第一膠漿層並壓緊於所述保溫層的外側面;所述左承壓盤設置於所述膠粘劑層內,所述膠粘劑層澆築所述左承壓盤並連接所述防水層與所述保溫層。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的優點:
1、本發明採用包括所述防水層和所述保溫層上設置有所述錨固件,所述錨固件包括所述連接杆和分別設置於所述連接杆兩端的所述左承壓盤和所述右承壓盤;所述保溫層上設置有所述穿裝孔,所述連接杆與所述穿裝孔對應穿裝;所述右承壓盤設置於所述第一膠漿層並壓緊於所述保溫層的外側面;所述左承壓盤設置於所述膠粘劑層內,所述膠粘劑層澆築所述左承壓盤並連接所述防水層與所述保溫層。所述防水層粘貼於所述找平層上,對其下的各層進行防水保護,防止雨水等滲入所述基層牆體或所述膠粘劑層中的水汽滲入所述基層牆體,造成所述基層牆體損壞或發黴;在進行保溫的同時對牆體進行了防水保護,延長保溫的有效期,有效保障牆體保溫的實效。所述保溫層設置於所述防水層上方,防止所述防水層凍裂,影響防水效果。所述錨固件對所述保溫層進行錨定,增加了所述保溫層與所述基層牆體間的穩定性;所述膠粘劑澆築於所述保溫層內側後,再將粘貼有所述膠粘劑層的所述保溫層粘貼於所述防水層上,可使所述保溫層粘貼的更牢固,同時可使所述膠粘劑與所述錨固件充分接觸,確保膠粘劑與所述錨固件的接觸面積。所述錨固件的所述左承壓盤設置於所述膠粘劑層內,無需在所述防水層和所述基層牆體上開孔,有效避免了水沿開孔進入所述基層牆體,造成所述基層牆體損壞、發黴、甚至影響保溫效果。
2、本發明採用所述連接杆包括所述母扣螺杆柱和所述公扣螺杆柱,所述右承壓盤設置於所述母扣螺杆柱底端,所述左承壓盤設置於所述公扣螺杆柱底端,所述母扣螺杆柱和所述公扣螺杆柱對應扣合的設計;所述右承壓盤增加了所述錨固件與所述保溫層間的接觸面,將所述保溫層穩定壓緊於牆體上;當所述保溫層有向外或向下的脫落趨勢時,所述左承壓盤增加了所述錨固件與所述膠粘劑層的接觸面積,進而增加了所述膠粘劑層的受力面積,減小了受力壓強,使所述保溫層可穩定的固定於牆體上。所述母扣螺杆柱和所述公扣螺杆柱對應扣合,安裝簡單,方便。
3、本發明採用所述公扣螺杆柱底端間隔設置有至少兩個所述左承壓盤的設計;增加了所述錨固件與膠粘劑的接觸面積,進而增加了所述膠粘劑的層的受力面積,使所述保溫層可穩固的設置於牆體上。
4、本明採用所述膠粘劑層包括沿所述保溫層邊緣設置的所述邊框膠粘劑部和包覆所述左承壓盤設置的所述錨固膠粘劑部的設計。所述邊框膠粘劑部可使所述保溫層的邊緣部分與所述防水層貼合接觸,防止因邊緣翹起造成的防水失敗或所述保溫層脫落,影響保溫效果。
5、本明採用所述邊框膠粘劑部上設置有至少一個所述出水口,所述出水口連通所述膠粘劑層內的空間與外部集水裝置的設計;所述膠粘劑層內的水份可從所述出水口排出,以防所述膠粘劑層內的水分滯留在所述膠粘劑層,造成所述膠粘劑層失效,造成所述保溫層脫落。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方式,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中所述防水型外牆外保溫結構的示意圖;
圖2為圖1中A的局部放大圖;
圖3為本發明中所述保溫層上塗覆所述膠粘劑層的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中所述錨固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中所述防水型外牆保溫結構的製作方法的步驟框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發明保護的範圍。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為基於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僅是為了便於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於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本發明中從左到右或從內到外的方向均為從室內到室外,僅是為了便於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明中的具體含義。
參見圖1、圖2所示,本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防水型外牆保溫結構包括
找平層2,覆於基層牆體1上,用於對所述基層牆體1表面的高低不平處進行找平;
防水層3,覆於所述找平層2上,用於對所述防水層下方的所述找平層和所述基層牆體進行防水保護;
膠粘劑層4,覆於所述防水層3上,用於連接所述防水層和保溫層5;
所述保溫層5,覆於所述膠粘劑層4上,用於對其下方的所述防水層、所述找平層和所述基層牆體進行保溫;
第一膠漿層6,覆於所述保溫層5上,用於連接所述保溫層和網格布層7;
所述網格布層7,覆於所述第一膠漿層6上,用於承載飾面層9;
第二膠漿層8,覆於所述網格布層7上,用於連接所述網格布層和所述飾面層;
所述飾面層9,覆於所述第二膠漿層8上,用於對牆體表面進行裝飾;
還包括錨固件11,所述錨固件包括連接杆111和分別設置於所述連接杆兩端的左承壓盤123和右承壓盤124;所述保溫層上設置有穿裝孔112,所述連接杆與所述穿裝孔對應穿裝;所述右承壓盤設置於所述第一膠漿層並壓緊於所述保溫層的外側面;所述左承壓盤設置於所述膠粘劑層內,所述膠粘劑層澆築所述左承壓盤並連接所述防水層與所述保溫層。
本發明採用包括所述防水層和所述保溫層上設置有所述錨固件,所述錨固件包括所述連接杆和分別設置於所述連接杆兩端的所述左承壓盤和所述右承壓盤;所述保溫層上設置有所述穿裝孔,所述連接杆與所述穿裝孔對應穿裝;所述右承壓盤設置於所述第一膠漿層並壓緊於所述保溫層的外側面;所述左承壓盤設置於所述膠粘劑層內,所述膠粘劑層澆築所述左承壓盤並連接所述防水層與所述保溫層。所述防水層粘貼於所述找平層上,對其下的各層進行防水保護,防止雨水等滲入所述基層牆體或所述膠粘劑層中的水汽滲入所述基層牆體,造成所述基層牆體損壞或發黴;在進行保溫的同時對牆體進行了防水保護,延長保溫的有效期,有效保障牆體保溫的實效。所述保溫層設置於所述防水層上方,防止所述防水層凍裂,影響防水效果。所述錨固件對所述保溫層進行錨定,增加了所述保溫層與所述基層牆體間的穩定性;所述膠粘劑澆築於所述保溫層內側後,再將粘貼有所述膠粘劑層的所述保溫層粘貼於所述防水層上,可使所述保溫層粘貼的更牢固,同時可使所述膠粘劑與所述錨固件充分接觸,確保膠粘劑與所述錨固件的接觸面積。所述錨固件的所述左承壓盤設置於所述膠粘劑層內,無需在所述防水層和所述基層牆體上開孔,有效避免了水沿開孔進入所述基層牆體,造成所述基層牆體損壞、發黴、甚至影響保溫效果。
本實施例中所述找平層為水泥砂漿,優選地,為水泥與砂子1:3比例的水泥砂漿,當然也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選擇水泥與砂子為其他比例的水泥砂漿,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根據實際需要任意選擇,此處不再過多贅述。
參見圖1、圖4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連接杆包括母扣螺杆柱121和公扣螺杆柱122,所述右承壓盤設置於所述母扣螺杆柱底端,所述左承壓盤設置於所述公扣螺杆柱底端,所述母扣螺杆柱和所述公扣螺杆柱對應扣合。本實施例中,沿所述母扣螺杆柱軸向方向,在所述母扣螺杆柱內壁上間隔環設有多個卡槽,沿所述公扣螺杆柱軸向方向,在所述公扣螺杆柱外壁上間隔設置有多個卡接凸起,從所述公扣螺杆柱底端到所述公扣螺杆柱頂端(即設置有所述左承壓盤的一端到未設置有所述左承壓盤的一端)的方向的各所述卡接凸起與從所述母扣螺杆柱頂端到所述母扣螺杆柱底端(即未設置有所述右承壓盤的一端到設置有所述右承壓盤的一端)的方向的各所述卡槽一一對應設置。
本發明採用所述連接杆包括所述母扣螺杆柱和所述公扣螺杆柱,所述右承壓盤設置於所述母扣螺杆柱底端,所述左承壓盤設置於所述公扣螺杆柱底端,所述母扣螺杆柱和所述公扣螺杆柱對應扣合的設計;所述右承壓盤增加了所述錨固件與所述保溫層間的接觸面,將所述保溫層穩定壓緊於牆體上;當所述保溫層有向外或向下的脫落趨勢時,所述左承壓盤增加了所述錨固件與所述膠粘劑層的接觸面積,進而增加了所述膠粘劑層的受力面積,減小了受力壓強,使所述保溫層可穩定的固定於牆體上。所述母扣螺杆柱和所述公扣螺杆柱對應扣合,安裝簡單,方便。
本實施例中所述錨固件通過母扣螺杆柱和公扣螺杆柱對應扣合連接,當然也可以選擇所述左承壓盤中部設置有內螺紋孔,所述連接杆與所述左承壓盤連接的端部設置有外螺紋,所述外螺紋與所述內螺紋孔對應設置;以上僅設置僅為方便所述錨固件安裝於所述保溫層上,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根據實際需要任意設置所述左承壓盤與所述右承壓盤間的連接方式,此處不再過多贅述。
參見圖1、圖4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公扣螺杆柱底端間隔設置有兩個所述左承壓盤。
本發明採用所述公扣螺杆柱底端間隔設置有至少兩個所述左承壓盤的設計;增加了所述錨固件與膠粘劑的接觸面積,進而增加了所述膠粘劑的層的受力面積,使所述保溫層可穩固的設置於牆體上。
參見圖3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膠粘劑層4包括沿所述保溫層邊緣設置的邊框膠粘劑部401和包覆所述左承壓盤設置的錨固膠粘劑部402。本實施例中所述錨固粘結部分別為矩形和圓形,當然也可以設置所述錨固粘結部為三角形或其他多邊形,所述錨固粘結部的形狀並不影響所述錨固粘結部對所述錨固件的粘結強度,所述錨固粘結部的面積越大越有利於將所述錨固件牢固的粘貼於所述防水層上,此處不再過多贅述。
本發明中,所述膠粘劑層覆於所述保溫層的面積一般要求不小於所述保溫層面積的40%,優選地,所述邊框膠粘劑部的寬度大於80mm。
本明採用所述膠粘劑層包括沿所述保溫層邊緣設置的所述邊框膠粘劑部和包覆所述左承壓盤設置的所述錨固膠粘劑部的設計。所述邊框膠粘劑部可使所述保溫層的邊緣部分與所述防水層貼合接觸,防止因邊緣翹起造成的防水失敗或所述保溫層脫落,影響保溫效果。
參見圖3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邊框膠粘劑部上設置有一個出水口403,所述出水口連通所述膠粘劑部內的空間與外部集水裝置404。本實施例中所述出水口設置於所述邊框膠粘劑部的底端,有利於所述防水層與所述保溫層間的水汽從所述出水口排出,同時為了防止所述出水口影響牆體的保溫性能,在所述出水口上可設置外部集水裝置,比如可在所述出水口處設置吸水布,即可吸水又可以防止外界的冷、熱空氣通過所述出水口進入所述防水層與所述保溫層間的空間,影響牆體保溫效果;當然也可以在所述出水口上設置軟塞等可拔出的臨時堵塞物,當水汽較多時,拔掉臨時堵塞物,放出述防水層與所述保溫層間集結的水分,當外界天氣較惡劣時塞緊堵塞物,消除所述出水口對保溫結構的影響,以上所列出的所述出水口的處理方法僅為說明所述出水口不會影響本發明所述防水型外牆保溫結構的保溫性能,本領域技術人員也可以根據實際需要任意設置,此處不再過多贅述。
本明採用所述邊框膠粘劑部上設置有至少一個所述出水口,所述出水口連通所述膠粘劑層內的空間與外部集水裝置的設計;所述膠粘劑層內的水份可從所述出水口排出,以防所述膠粘劑層內的水分滯留在所述膠粘劑層,造成所述膠粘劑層失效,造成所述保溫層脫落。
本實施例中為確保所述錨固膠粘劑部可以有效包裹所述左承壓盤,以及保證所述膠粘劑層對所述保溫層與所述防水層的連接效果,要求所述錨固膠粘劑部的厚度大於50mm,優選地,所述錨固膠粘劑部的厚度大於200mm。當然所述邊框膠粘劑部的厚度與所述錨固膠粘劑部的厚度一致。
參見圖5所示,本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防水型外牆保溫結構的製作方法,包括
在基層牆體外側設置找平層;
在所述找平層外側設置防水層;
將錨固件安裝於保溫層上,再在所述保溫層內側塗覆膠粘劑層;
將設置有所述膠粘劑層的所述保溫層粘貼於所述防水層外側;
在所述防水層外側設置第一膠漿層;
在所述第一膠漿層外側設置網格布層;
在所述網格布層外側設置第二膠漿層;
在所述第二膠漿層外側設置飾面層,得到防水型外牆保溫結構;
其中,所述錨固件包括連接杆111和分別設置於所述連接杆兩端的左承壓盤123和右承壓盤124;所述保溫層上設置有穿裝孔112,所述連接杆111與所述穿裝孔對應穿裝;所述右承壓盤設置於所述第一膠漿層並壓緊於所述保溫層的外側面;所述左承壓盤設置於所述膠粘劑層內,所述膠粘劑層澆築所述左承壓盤並連接所述防水層與所述保溫層。
本實施例中,所述找平層表面平整度偏差不大於4mm,豎向垂直偏差不大於4mm。
本實施例中所述複合膠層的材料為常規兩種及兩種以上材質複合在一起的膠水,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根據實際需要任意選擇,此處不再過多贅述。
最後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儘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徵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並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