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仁政思想的主要內容與歷史意義
2023-10-06 15:48:59 1
1、孟子是比肩孔子的儒家聖人,偉大的思想家與教育家。孟子在中國思想史上的重大貢獻集中體現在孟子的仁政學說中。孟子的仁政學說從廣義上來說,包括孟子的性善論、盡心說、浩然之氣等多個方面的內容。
2、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華所在。他明確提出要「保民」 ,要「與民同樂」他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認為決定統治者統治地位的政治基礎是民心的向背,民心歸服是統一天下的決定性因素,從某種意義上說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基於這種觀點,他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仁政: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現在養民、教民兩個方面。養民:一要制民之產,「是故明君必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於死亡。」孟子的仁政就是要合理解決土地、衣食、教育等基本問題,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問題。二要使民以時,休養生息,徭役。孟子認為統治者在徵用勞役時就以「不違農時」為前提,同時也反對濫捕亂伐,三要取民有制。他主張薄稅輕斂,不能濫徵,不能搞苛捐雜稅。他把這看作是富民之道,還罵那些自稱能為君「闢土地,充府庫」的所謂「良臣」是「民賊」。教民:向人民施以教化。他屢屢說:「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他認為教化是保證社會和諧的重要措施,教化可以使人「明人倫」,解決民眾的道德問題。
4、王道:「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國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孟子認為民本與仁政能否實現,關係到能否實現「王道」這一目標。孟子所謂「王道」,即「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來,實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正因為孟子把實現王道作為最高的政治理想,所以凡不以「王道」治國者,便都被他視為「罪人」,視為「獨夫民賊」,遭到他的猛烈抨擊。
5、性善:性善論是其倫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首先,人類有著共同的本性,性善是人和動物的區別,人都有向善的能力。其次,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的,並非後天形成的。再次,「人皆有之」的善性,起初只是一種道德的萌芽,必須經過自我修養,才能發展成為完美的道德。
關鍵詞: 孟子 仁政 思想 主要 內容 歷史 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