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最新白鹿原讀後感

2023-10-13 15:46:54

  白鹿原是一部寫實著作,記錄了白鹿原這片土地從清末到國內內亂間的變遷。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白鹿原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白鹿原讀後感【篇一】

  從1月30日到2月23日,25天時間,斷斷續續地,我終於把這部長達近50萬字的小說讀完了。讀後的第一感覺就是:它不是現代版的《金瓶梅》,而是渭河平原50年變遷的雄奇史詩。它以白鹿原為縮影,描述了軍閥混戰、辛亥革命、國共合作、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及新中國成立的社會變革。小說主要描寫了白鹿原上白鹿村中白鹿兩大家族的暗自博弈及盛衰變化,其中穿插著白鹿的神話傳說及陝西關中平原的風俗人情。其中人物塑造栩栩如生、景物描寫細緻傳神、情節跌宕起伏。

  白嘉軒,白鹿村德高望重的老族長。他身上既有莊家汗的勤勞樸實,又有族長的正氣威嚴,既有智者的敏銳聰慧,又有仁者的寬厚仁德。

  鹿子霖,白鹿村鹿姓家族的代表人。他是個十足的官迷,又是個酒色之徒。

  朱先生,白嘉軒的姐夫,白鹿書院的教書先生,被人稱為「聖人」的大學者。

  冷先生,白鹿鎮中醫堂的掌柜,白嘉軒和鹿子霖的兒女親家,白嘉軒的莫逆之交。他醫術高明,冷言冷語下是一顆醫者的仁義之心。

  鹿兆鵬,鹿子霖的大兒子。優秀的共產黨領導人,它是白鹿原最先接受新思想的人群之一,是第一個領導白鹿原鬧革命的人。

  黑娃,學名鹿兆謙,白嘉軒的張工鹿三的大兒子,鹿兆鵬兒時的玩伴,終生的摯友。

  白孝文,白嘉軒的長子。繼白嘉軒之後白鹿村的新族長。本是體面榮光的一個人,卻被鹿子霖用田小娥做誘餌把他拉下水。

  鹿兆海,鹿子霖的小兒子,國民黨軍官。在抗日戰爭中,英勇抗敵,不料卻在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的口號下,在圍攻紅軍中被紅軍擊斃。

  白孝武,白嘉軒的二兒子,繼白孝文之後白鹿村的新族長。他的身上具備族長的基本素質,但在大事面前,卻亂了方寸。

  白靈,白嘉軒的小女兒,優秀的共產黨員。她聰慧、漂亮,接受新思潮後拋棄封建婚姻,致使有家難歸。

  田小娥,白鹿村人眼中的婊子、賤人。作為別人的妾,她勾引黑娃,後隨黑娃來到白鹿村。

  一部好的小說,不僅僅是故事情節的離奇動人,也不僅僅在於語言的華麗,也不僅僅在於對歷史的感悟,對人生的思考。好的小說應當是以上因素的集合。它能讓人愛不釋手,一氣和呵成地讀下來。陳忠實的《白鹿原》正是這樣一部作品。

  白鹿原讀後感【篇二】

  讀完《白鹿原》,合上那厚厚一本書,眼前仍浮現著書中種種人物,種種事跡。它以小小的白鹿原坡為側面,展現了一個民族的生活史,從顛覆腐朽的清政府到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新政權這個宏大的歷史背景下,又以鮮活的農村生活為著眼點,塑造了一個個骨血豐滿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也讓讀者對於革命,對於人生,對於命運都作回味和深思。

  小說以「白嘉軒後來引以為豪壯的是一生裡娶過七房女人」開篇,展開了接下來漫長浩蕩的白氏家族和鹿氏家族在生活的車軲轆下的明爭暗鬥和興衰勝敗。白鹿原古來民風淳厚,白家和鹿家在父輩就交好,本來在白鹿原上過著自食其力的躬耕生活,但是白鹿原畢竟不是桃花源,不可能脫離於歷史,一撥撥軍隊和政黨來了走了,上層管理者幾異其人,留給人民的只有沉重的苛捐與欺壓。這個時候,有的人熱血上湧一心救國,有的人安分守己不為所動,有的人趁火打劫,到頭來,命運卻總不似自己設想。令人唏噓中感嘆命運的無常。從監獄歸來的鹿子霖那句房子不過是搬來搬去中,他以看到這無常,一生苦心經營算計的財產,可能一夕之間蕩然無存,而只有人,人活著就有希望。

  最道是命運弄人的,莫過於白靈和鹿兆海的拋擲銅元的那個遊戲,從此讓相愛的一對年輕人走向末路,他們已開始都懷揣著救國救民的滿腔熱血,根據拋擲銅元的結果,一個姓「共」,一個姓「國」,兩人在互不相知的情況下投入另一個政黨,結果兆海入了「國」,白領卻來到了「共」,國共合作破滅後,兩人的關係也走上絕路。白靈痛斥國民軍隊殘害異黨,然而共軍也在剷除奸細的過程中寧殺一百不放一個,白靈也就是在這場清查活動中無辜葬送性命。兆海本應去抗擊日寇,結果卻在絞殺共軍的活動中身亡。兩個熱血的年輕人沒有將熱血拋向心嚮往之的神聖戰場,而是死在當權者自私醜惡的野心下。

  文中給我印象深刻也最喜愛的角色是白嘉軒,他不似姐夫朱先生言談舉止若聖人,他自有一個世俗的嚴肅剛直的行為準則,除了當初算計鹿子霖長了寶物的水地,一生沒幹過一件見不得光的事,就如黑娃所說,他的腰板太直太硬。作為族長,行事端直,也立下刻鄉約,建學校等功績。但正如黑娃所說,他的腰板太直了,乃至於保守固執,他不然兩個兒子和女兒繼續讀書,女兒不服管教,逃走了,他教兒子們做務農的本分活,認為自己老老實實做農活,無論是誰上臺都不會為難莊稼人。他一生經歷許多坎坷,以至後來任何災難都能沉靜面對,然而鹿子霖設計毀了他的兒子白孝文時他還是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一直以來悉心栽培的組長繼承人變得品行惡劣,可以想見他的心中有多悲痛,然而他撐著依靠二兒子白孝武主持著懲罰了白孝文。對待家裡的長工十分仁厚,不僅將鹿三當家裡人對待,還送黑娃鹿兆謙上學,災年荒月也留下鹿三繼續熬活,可謂仁至義盡,及至黑娃當上了土匪,在原上搶劫時被黑娃手下打折了腰,這個一輩子直硬著腰板的人終於佝僂下來了,後來黑娃遇難,他果斷的要求兒子白孝文就黑娃,可謂以德報怨。他面對災難沒有驚慌失措的時候,也沒有被潮流衝昏頭腦做出過激進舉動,從不湊熱鬧,心裡精明透亮。也許就是這樣穩重剛毅的白氏門風,才讓白家門樓在亂世裡始終屹立在白鹿原上。

  跟白嘉軒一樣不得不提的當然就是鹿子霖,這個男人心思不輸白嘉軒,跟白嘉軒一起操辦族裡大事也十分穩妥,曾為了對付白嘉軒利用小娥毀了正直的白孝文令白嘉軒一蹶不振,也風光的當過保長,也狼狽的進過監獄,和各村俏麗女人的風流韻事,這真是一個讓人又可憐又恨的角色,可憐的是他的大兒子鹿兆鵬不承認媒妁之言的妻子,常年在外並且是被當局通緝,讓他提心弔膽,二兒子鹿兆海作為比較有出息的軍官卻在一次襲擊共軍中身亡,因為兆鵬媳婦的事又跟世交冷先生產生了隔膜,陷入孤單的境地,兆海的媳婦抱著孫子出現才燃氣他鮮活的生命力量,做了田福賢的欽差大臣,不辦實事只拿俸祿,將坐牢期間失去的家產再逐漸置辦豐厚。這個「官癮比菸癮還大」的人也許是新中國成立後參加黑娃田福賢嶽維山的鬥爭時嚇傻了,結局落得只知道在田地裡挖野菜吃,於寒冷的冬夜裡悽涼的死去。一生精明機巧卻換不來一個安樂的晚年,何嘗不是以前投機虛偽的因果呢。正如書中所說「家風不正,教子不嚴,是白鹿家族裡鹿氏著一股兒的根深蒂固的弱點」這個「不正」「不嚴」似乎就是鹿子霖這個人一生的寫照。

  與他們兩人關係最密切的就是中醫堂的冷先生,從一開始為白秉德老人治病出場,到白嘉軒與鹿子霖土地買賣的中人,到與兩家結親一直到他針灸無法醫治鹿子霖,冷先生一直貫穿在故事中,然而對於許多事件又都處於冷眼旁觀的狀態,只憑自信的高超醫術行走鄉裡,一直被人們所尊敬,他傾盡積蓄解救女婿鹿兆鵬那一節又顯示出冷先生為人的義氣與仁慈。亂世裡正需要這樣一位冷眼熱心的大夫。

  同樣令人欽佩的當然就是白鹿書院的朱先生,早先一直以神算和勸退大軍聞名鄉裡,後來發賑災糧和修縣誌也備受稱讚,他不穿洋絲,只穿老婆做的土布,堅持晨讀,顯示著一個舊學士對於聖人的教訓最後的堅守。在混亂的時局中,他看出了知識分子的軟弱無力,奮起最後一腔熱血集合修縣誌的幾位先生準備衝上戰場抗擊日寇,然而進入軍隊上場殺敵畢竟不像想像的那樣簡單,受到重重阻力終究沒能成功,那以後,他的全部心思都放在修縣誌付印上,哪怕自己賠上本錢。對於朱先生神算的本領,我想作品是做了誇張,算出走失的牛,可以說是巧合,令人印象深刻的恐怕數斷言共產黨會贏天下,給出的理由雖然是國旗,但也是洞穿世事人心的朱先生根據歷史規律和時局作出的判斷,對於自己死亡日期的判斷有些誇張,難道人類真的能預估到自己的死期?死前朱先生把該做的事情都做完,請來家人團聚,然後安靜祥和的走上歸途,真就是朱先生的作風。他在死之前終於流露出了凡人一面的感情,老伴給他找黑頭髮時他懷想到自己躺在母親懷裡母親幫他捉蝨子的情景,情動地當著兒女的面把老伴喊作媽,他一生都被人當作聖人,自己也嚴格的規範著行為舉止,心裡卻感到異常孤清,也許這就是「高處不勝寒」。而幾十年後,白鹿書院變為養豬場,珍貴書籍被破壞,在反孔的思潮中,朱先生的墳都被一幫小學生掘開,昔日下葬時浩蕩的場景和今日墳塋不得安寧對比,讓人痛心不已,那真是一個人們衝昏頭腦變得不可理喻的年代,朱先生留給後人的兩句話「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和「折騰到何日為止」又一次顯示了他的天才。

  黑娃也是一個鮮明的形象,他曾與白嘉軒和鹿子霖的兒子一同上學,人生道路卻迥然不同。黑娃似乎不是讀書的料,他離開書院時那句先生「啥時候要砍柳樹股兒,給我捎一句話就行了」讓他的老師和我都難以忘記,在這裡就可以看出黑娃的樸實和義氣。如果沒有遇到小娥,也許黑娃也如同他老實的父親那樣是一個踏實勤快的長工,然而可能這就是命運,讓小娥成為了黑娃的第一個女人,美麗又風騷的小娥輕易吸引了還不懂男女之事的黑娃,於是這個深的財東家喜愛的小長工翻了第一次牆就不可能不翻下一次,東窗事發後被趕出來又偶遇小娥,黑娃將他帶回了白鹿原,然而無論是嚴肅的族長白嘉軒和樸實的父親鹿三都不承認這個女人,不讓他們進祠堂祭拜,勸黑娃放棄小娥,然而黑娃沒有拋棄小娥,他們自己在一個破窯裡組建了溫暖的家,憑黑娃的苦力,日子也越來越有聲有色,他的責任感和擔當,不比那些在書院讀過許多年書的孝文孝武,兆鵬兆海差分毫。即使後來過上了逃亡生活,他也不忘時時接濟小娥,小娥死後怒氣衝衝要為其報仇,堪稱一位好丈夫。兆鵬動員他去參加黨課,又一次改變了他的命運,一腔熱血讓他從鬧農協,當山匪,又被保安團招安,不可避免的捲入混亂的歷史時局,也許這是命運的必然。無論在哪裡,黑娃都是勇敢義氣被人信任,他稱得上是一位英雄好漢。當然他也有缺點,意氣用事橫衝蠻幹,從在山匪中抓內奸就看出來,這似乎是許多英雄好漢的共同缺點,少了那麼一點心眼,往往成不了事,少了那麼一點心眼,被白孝文誣陷處死也無力申冤。年輕的黑娃感性衝動,曾指使手下將白嘉軒的腰杆打折,經歷過世事後拜朱先生為師,潛心讀書,成為朱先生最滿意的弟子,別人是先讀書然後經歷世事,就帶有功利色彩,黑娃完全是為了修身養性提高自身才讀書,他的誠懇認真,讓曾經的山匪黑娃行事舉止都變得沉穩儒雅,這實在是一個讓人佩服又惋惜的人物。

  說了黑娃就不得不說小娥,這個美麗的女人似乎帶來了太多的災禍,也許在許多人眼裡,是她的勾引讓黑娃淪落成山匪,讓白孝文墮落至乞丐,實在讓人痛恨。從今天的角度看,一個有夫之婦一再跟別的男人發生關係,也不算的一個好女人。然而她又是何其可憐,美麗的姿色生在那個女子沒有絲毫地位的年代,也許註定了她的悲劇。首先她嫁給第一個老頭一定不是出於自願,很可能是父母為了聘禮將她「賣」給了對方做小妾,強勢的大老婆使她很少得到丈夫的愛護,她引誘黑娃,應該是出於生理本能和她自己都不一定意識到了的反抗心理,她後來也確實對黑娃產生了感情,一起在破窯洞裡本來準備好好過日子,天不遂人願,黑娃被捲入歷史漩渦,小娥只能想到求鹿子霖幫忙,鹿子霖這時候露出了他的風流本性,趁火打劫一般上了小娥的炕,後來又教唆小娥引誘了白孝文,讀的時候本來對這個女人十分厭惡,但是當她思及白孝文其實是一個做不了壞事的好人時,戲弄了鹿子霖,讓人震驚,這個隨便的女人顯示了她的正義感。然而她的名聲越來越爛,人們把錯歸在這個女人身上,而對男人的錯卻不大追究,耿直的鹿三一心認為小娥害了黑娃害了孝文,終於在一天晚上刺殺了小娥。這個可憐的女人屍體腐臭瀰漫全村時才被人們注意到已經死了。小娥固然比正經女人多了些放蕩,然而造成這些悲劇的絕全不是她的錯,在那個女人只是男人附屬品的年代,她只是一個悲劇的犧牲品。

  講到鹿三,白嘉軒的那句「白鹿原上最好的長工」就可以概括了,他一生勤勞耿直,受主人賞識尊敬,他老實卻不木訥,在交農事件中他展現了勇敢果決的一面,也就可以理解他後來氣憤之下刺殺了小娥。小娥死後不久,一場瘟疫瀰漫了白鹿原,鹿三被小娥附體,瘋瘋癲癲胡言亂語,讓人們知道了小娥的死因,並確信瘟疫是冤死的小娥帶來的,準備給小娥塑像祭拜,我的理解是,鹿三一輩子是個農人,殺人這種事他從前恐怕也沒想過會幹,殺了小娥之後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從他耳邊一直迴響著小娥死前的叫聲就可以看出來,迷信思想更讓他錯覺瘟疫是小娥帶來的,終於造成精神失常。但是這就很難解釋鹿三的老婆死前看到小娥的靈異事件。白嘉軒的正氣不許村民為小娥塑像,蓋了一座塔鎮壓小娥的鬼魂,鹿三也奇蹟般的沒有異常舉動了,可是這之後就像變了一個人,行動遲緩,神情木訥,白嘉軒解釋為「老了」,我始終覺得是刺殺小娥這件事給了他太多的心理重壓。當然他一生的勤懇耕耘沒有白費,主人在他死後的褒獎「白鹿原上最好的長工」對於他來說也許就是最好的回報。

  白孝文是個讓人扼腕的角色,他原本是族長繼承人,有著長子的威嚴,明智的頭腦和卓越的行動力,小娥事件以後,昔日光輝的形象一轉成為落魄的乞丐,淪落到跟饑民強舍飯的地步,後來得到鹿子霖的幫助,他心裡也下狠勁要改頭換面,榮歸故裡,白孝文官途順利後,骨子裡的陰險狠毒也透露出來,甚至後來竊取黑娃成果還誣陷處死了黑娃,已然是另一個面目了。

  孝文的弟弟白孝武繼承了各個的位置,他也竭盡心思想要證明自己的能力,然而總有些決定不合父親心意,在處理族事的時候顯然不夠成熟,還容易受人煽動,好在白嘉軒的嚴厲管束和在朱先生處習書修身,讓他也算識得大體。

  白靈是新女性的典型形象,不滿足於舊事家庭的束縛,隻身求學,滿腔熱情加入國民革命的熱潮,上學期間與鹿兆海相愛,然而一個銅元使他們走上了相反的道路,進入共產黨的白靈和國民黨的兆海都不能勸說對方來到自己身邊,對革命的熱情戰勝了他們的兒女私情,相愛兩人仍在自己的路途上走著,然而感情卻愈顯淡漠,白靈在一次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假扮兆海的哥哥鹿兆鵬之妻,思想上的共通和趙鵬的人格魅力使她愛上了兆鵬,他們從革命假伴侶變為了真心相愛的夫妻,還有了一個孩子。然而這個思想先進又心懷天下的女性必然不會就此安頓下來居家過日子,她在延安根據地依然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卻死於不講理的絞殺內奸的活動。白靈的一生都像一團熱烈的火焰,吶喊,燃燒,發光發熱,她是許許多多革命志士的一個縮影。

  鹿兆鵬受新思潮的影響,不滿意父母包辦的婚姻,從不與家中的妻子同房,他的妻子是冷先生的女兒,礙於情面,鹿子霖和鹿泰恆軟硬兼施地逼他回家依舊不能使他接受妻子,雖然不是他主觀願意,他的妻子最後還是瘋癲的死去,令人嘆息不已,這些都是封建禮教的遺害,鹿兆鵬的做法其實也是理智的,他沒有將家裡的妻子當作生兒育女的機器。他同白靈一樣熱心於革命工作,他們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夫妻,然而他們幸福的日子卻太短暫。反思現在社會許多男女都是從自由戀愛結合,自由來得太容易就不被珍惜,閃婚閃離,混亂的生活,速食的時代,我看到多數的結合都是處於「需求」而非相愛。白靈和鹿兆鵬短短幾日的夫妻緣分,堪比現在的一輩子。

  由於革命道路不同,鹿兆海失去了他的愛人,他對白靈是真切誠懇的,也曾許諾終生不娶,不知是出於什麼原因,在死後他的妻子給絕望的鹿子霖帶來一個孫子,其實這就是現實。愛情是不能存在於現實裡的東西。他也是熱心救國的青年人,他應該在抗日戰場上浴血殺敵,為老師朱先生帶來倭寇的頭髮,然而卻死在剿滅共產黨的行動中,這也是現實。革命不可能和熱血青年理想中的保家衛國抗擊外辱一樣單純,他參雜著上層人的貪婪,欲望,野心,然而正是有了這些夢想著,才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歷史朝光明的方向發展。在得知白靈成為了哥哥的妻子後,他依然履行了護送嫂子的任務,臨別時克制有禮的抱了一下白靈,為了完成朱先生的心願偽造了倭寇的頭髮請人捎回來,他的善良給我留下過深刻的印象。

  整部《白鹿原》構架恢弘,從日常生活著手描繪了一卷壯麗的生活史。其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件總能叫人無數遍的咂摸回想,每次都能發現一點新意,是一部值得反覆回味的作品。

更多相關讀後推薦: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