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2016鄉土中國讀後感

2023-10-12 21:56:54

  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實地調查和考察總結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各種模式,寫下了諸多不朽篇章。本書推出的是學界共認的中國鄉土社會傳統文化和社會結構理論研究的代表作《鄉土中國》、《生育制度》、《鄉土重建》和《皇權與紳權》四篇著作,可供社會學工作或教學、研究者參考。

  2016鄉土中國讀後感一:

  為了響應學校十天共讀一本書的活動,用了幾天時間斷斷續續的把費孝通這本《鄉土中國》讀完了。最大的感受就是這本書太接地氣了。我,也是土生土長的農村孩子,對鄉村有著一種特別的感情,很深厚、很誠摯的埋藏在心底。拼盡全力考入理想的大學,身上那股「土裡土氣」的質樸雖然沒有與外界格格不入,但時間久了,又十分懷念在家鄉生活過的日子,所以,有時就特別想回到家鄉看看,小時候的村莊、奮鬥過的小學、中學母校。長大了,忙著自己的工作與學習,忽略了有著鄉土氣息的家鄉。讀費老的這本書,我的感觸非常大。

  《鄉土中國》對中國基層的鄉土社會進行了細緻而深刻的描述和分析,它包括鄉土本色、文字下鄉、再論文字下鄉、差序格局、維繫著私人的道德、家庭、男女有別、禮治秩序、無訟、無為政治、長老統治、地緣與血緣、名師的分離、從欲望到需要等方面展開敘述,生動地描繪出鄉土中國的基本概況。概括起來就是「禮治秩序」及其「差序格局」這兩個概念。當然,這是我從原書上借鑑過來的,因為作者寫的實在是太準確了。費老認為「如果中國社會鄉土性的基層發生了變化,也只有發生了變化之後,文字才能下鄉。」雖然語言和文字都是表情達意的工具,但這並不是唯一的工具,在鄉土社會裡,人們有屬於自己的語言和交流方式,表情、動作、聲音都是人們獨特的交流方式,有時候大可以不必使用文字。除非鄉土社會的本質改變,否則,文字下鄉進程將會相當緩慢。沒錯,任何社會都是一樣,本質制度改變才是徹底的改變。

  讀《鄉土中國》第一句「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正如費老所說,中國基層社會的確有濃濃的鄉土味。這裡的鄉土味並不是城市人眼中給鄉下人冠上「沒認識多少字、聽到汽車喇叭鳴不知道往左還是往右的」的愚昧,而且經過實踐證明,鄉下人的學習能力並不比城市人差,只是對於知識和城市生活規律的需要和欲望沒有都市人強烈。經過這麼多年對歷史的學習,我們都知道,傳統的中國社會是建立在能夠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基礎上的,傳統中國社會的封閉性和保守性制約了中國人民尤其是基層人民思維方式、思想文化的發展。再加上鄉土社會是一個社會變遷速度十分緩慢的社會,人民已經習慣了鄉土社會裡安穩的生活,因此不能適應其他快速變遷型的社會,這個才是「鄉土社會」之所以「鄉土」的原因。另外,雖然鄉土社會的社會變遷速度慢,但是鄉土社會畢竟不是一成不變的,當舊的社會制度不符合實際情況的時候,名實分離的情況就會出現。「名」是老祖宗定下來的規矩,不可輕易改變,所以人們只好依舊採用這個「名」,而在實際的操作上採用自己的那一套「實」。

  這一點我也深有體會,在我的家鄉,傳統結婚習俗已經不再符合現實了,所以人們其實早就開始按照自己那一套去辦事了,只不過不敢明目張胆的廢除這些傳統習俗。這其實也折射出了傳統國人們保守封閉的特點。讀著這本書,不禁一遍遍感嘆費老敢於探索的精神,雖然《鄉土中國》的創造時間離現今已經半個多世紀,但它折射出來的理論依然經久不衰。我還要把這本著作推薦給身邊的人們,讓更多的人充分理解鄉土社會的含義,大概這也就是我讀這本書的意義吧。

  2016鄉土中國讀後感二: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是艾青的一句詩歌。我想這句話最能反映書裡的思想。費孝通先生說,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我很同意,因為我們的民族確實是和泥土分不開的。因為依賴那片土地,在我們心中變成眷戀。我們世世代代的文化才得以傳承。

  一個人,說走就走了。一戶人,說散就散了。越來越多的人外出打工,村莊圍繞人的生老病死和婚喪嫁娶所固有的生存儀式正在被逐漸湮滅。由於外出打工,崖邊從2000年到2014年,只舉辦過五場婚禮。很多外出務工的人結婚時都在城市裡舉辦婚禮,這樣一則避免計劃生育的追究,二則避免回村辦婚禮的麻煩。婚禮不在村裡舉辦,新生兒的「滿月酒」自然也挪進了城市。唯有葬禮,是村莊無法捨棄的規則,每一個老人死去,都要舉行葬禮,而年輕人越來越少,葬禮儀式能否按照舊制度舉行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儘管中國很早就有了先進的城市文明,也曾創造了世界頂級(四大發明)的技術,但中國的社會基礎或者說社會基層依然是鄉土的。中國絕大多數人都是農民,土地搬不動,農民依賴土地、固守土地,形成了鄉土中國,形成了農業文明。這是費孝通60多年前總結《鄉土中國》的依據。

  儘管費孝通總結的社會結構特點依然能在中國鄉土社會窺見一斑,但總體而言,在經歷了1949年的解放和社會變化,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城市化浪潮以後,中國農村社會基礎結構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由「鄉土中國」向「城鎮中國」過渡,這個過渡時期的農村問題,便是「新鄉土中國」問題。在千百萬個「崖邊「最大的憂傷和惆悵。

  像書中的一句話說的那樣:只有直接有賴於泥土的生活才會象植物一般的在一個地方生下根。中國便是這樣的,這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久而久之我們便有了一份「土氣」,無需覺得丟臉,這本身就不是一件丟臉的事,我們該慶幸,這是我們的家的標籤,是我們的根。葉落歸根而我歸往何處?我們都知道,落葉尚要歸根,人也是一樣的,倘若忘了根在哪裡,要如何回家?

  2016鄉土中國讀後感三:

  「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打開書看到的第一句話講到了我的內心。

  小生活在農村,和鄰裡街坊無不相識。誰家吵個架了就會去勸,誰家農活忙不過來了也會幫忙。完了大家還會互相說一句,咱們都是自己人。就跟費孝通在書裡說的一樣,鄉土社會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我們靠親密和長期的共同生活來配合行為的,我們和鄰裡之間相互熟習,從熟悉裡得到信任,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樣,安安穩穩世代生活在一個村子裡。

  我和外婆一起住,姨媽家距我們2分鐘的路程,舅舅家約10分鐘的路程,哥哥姐姐們也都相距不遠。還記得小時候放學了家裡沒人,媽媽就叫我去姨媽家蹭吃蹭喝,順便幫著帶帶我的小侄女,教著她牙牙學語。每逢過年過節家裡總來大堆親戚,媽媽總說「快叫叔叔,快叫阿姨」我看著一張張陌生的臉,愣愣的喊著。我們的「家」可以很小,小到只是爸爸媽媽和我,我們的「家」也可以很大,上至爺爺奶奶下至我的侄子侄女四代同堂。這種伸縮自如以「我」為中心的結構或許就是在《鄉土中國》這本書裡提到的最重要的概念「差序結構」。以血緣為紐帶,如同石頭投入水中的波紋,一層層波紋,一層層親疏。群己、人我的界限就在這攀關係講交情的社會關係中模糊了。

  但差序兩個字也說明了,這種家庭結構不是混亂的,而是清晰、條理有秩序的。「人倫」這一儒家文化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根深蒂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雖然中國的家庭的社會圈子可以推得很遠,但始終免不了人倫差等的次序。從古代的臣子對皇上的忠誠,到延續至今兒女對父母的盡孝,人倫始終在發揮著作用,影響著傳統道德觀念。

  人治是儒家學說倡導的一種的治國理論,被中國的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鄉土社會是個講傳統的社會。在這裡「人治」高於「法治」,法律是不起作用的。人治是依靠統治者的權威治理國家的一種形式。但泱泱大國,僅憑藉統治者一己之力是不能震懾四方,穩定社會的。「禮」在穩定社會,維護百姓生活秩序方面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鄉土中國的人治就是「禮治」。禮是百姓世代生活所積累下來的傳統思想、傳統習俗。由此形成一套默認的社會規範配合人們行為以完成社會任務。禮治延續至今,仍是維持農村穩定的重要基礎。小時候經常聽媽媽講什麼事該做,什麼不該做,做錯了就會受到懲罰,於是默默在心裡記住這些,避免觸犯這些禁忌受到懲罰。鄉下裡的人以老一輩人傳下來的習慣和方式去生活,服從老一輩人留下來的規範和要求。我們年輕的一代都是通過父母的教化主動地服膺於傳統的習慣。克己復禮,安穩生活。

  說道鄉下的教育問題,不得不提「文字下鄉」這一節的內容。我很贊同費孝通的觀點「說鄉下人愚,這是知識問題不是智力問題」鄉下人多是「文盲」不認識字,因此很多城裡人罵鄉下人愚笨,愚不可及。但他們都忽視了一個問題,我們學習文字是為了滿足使用文字的需要,但鄉土社會是一個面對面的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小小的一個村子想要找誰在村頭喊一聲即可,想要管誰家借個鍋碗瓢盆說一聲就行,即使要使用文字,需要表達的含義也不多。只有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發生阻礙,社會發展不斷變動的社會才需要文字來記錄含義,用文字交流。拋開文字的問題,現代很多人看不起農村人覺得他們迂腐,固守舊思想舊觀念,跟不上時代的發展。還記得一次跟同學談起我媽媽不會使用手機,竟然被同學嘲笑。鄉土社會本身就是一個比較封閉的社會,新思想新潮流很難進入他們的生活,跟不上時代固守舊觀念是很正常的事情,僅憑這樣的原因我們就嘲笑他們未免太過刻薄。而且每個人所掌握的知識也是不同的。城裡的孩子不會捉螞蚱,不會下河捕魚我們又是否能說城裡的孩子愚笨呢?我們只是掌握的知識不同罷了。要改變鄉土社會人們的思想觀念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明白鄉土性的思想方式才能更好的推進文字下鄉,革除舊觀念,讓現代思潮進入他們的腦海。

  我們家有幾畝地,家裡吃飯時就上菜地裡拔幾顆菜,拿幾個蛋,照我媽的話說:自己家種的乾淨又為生,外面的誰知道打沒打過藥。封建社會時期中國經濟以小農經濟為主導,封閉性,自足性是它的基本特徵。鴉片戰爭後,封建社會轉向半殖民半封建社會,小農經濟開始瓦解。但頑固的小農經濟瓦解的速度慢且不徹底,仍在社會中佔據著重要地位。小農經濟是中國的根基。農民也離不開泥土。靠農業為生的農民是粘在土地上的,「土」是命根子。土地是固定的不流動的,以土地為生的人自然也就靠著這一片地一代代生活下去,很少有變態。土地對於我們來說是生活的延續,經濟的來源,去世後的歸宿。「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中國人對於土的依戀深刻,不會輕易改變。

  後來我們離開了老家,住到了到城市裡。但總是能時不時的想起村子裡的人聚在一起時那種溫暖的畫面。城市裡生活節奏快,路上行人低頭匆匆而過時腦海裡總是會懷念起在鄉間路上碰見不認識的阿姨時,相互打招呼的笑容。回家看到鄰居家緊閉的大門後也會懷念在鄉下住小平房放學後挨家挨戶串門的場景。甚至在超市裡買菜為了斤兩數而斤斤計較時更會記起鄰裡間將收割的蔬菜糧食互相分送的親密。村子裡的生活就是這樣,平平淡淡、日復一日,誰也沒有想要去改變。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