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稻盛和夫活法讀後感
2023-10-13 02:44:19 3
《活法》是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的代表作,被譽為日本21世紀勵志第一書。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稻盛和夫活法讀後感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2016稻盛和夫活法讀後感一:
我每次乘飛機習慣帶本書以便無聊時打發時間,一天出差前向同事借書,他隨手拿起一本稻盛和夫的《活法》,感覺薄薄的一本小冊子倒方便攜帶。閱讀本書如身邊一位長者語重心長的對我講解人生的真諦。曾經我也為哲學老師講人生觀價值觀如何重要而覺得可笑,可如今隨著年齡的增長,遇到一些人遇到一些事,愈發覺得自己年幼的無知和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而本書每一標題的內容都值得我們深思,反省。
稻盛和夫的哲學就是要我們懂得,人類活著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就是提高身心修養,磨練靈魂,要課以自己比他人更為艱苦的人生,並不斷嚴格要求自己,遵守努力、誠實、認真、正直的道德觀和倫理觀,學會「知足」,以利他之心生活,不斷積累善行,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和人生哲學並貫徹始終,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走向成功和輝煌,同時也是人類走向和平幸福的王道。
追求正確人生態度和人類應有的狀態已經不是我們個人問題了,稻盛和夫的哲學為了把人類引向正確的方向,要求我們每個人都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哲學」。我們有義務認識自己的責任,終其一生去努力磨練靈魂,使靈魂更高尚,一點點反覆精進。努力勤奮地工作、心懷感恩之心。善思善行、誠懇地反省並約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持續磨練心智、提高人格,努力做到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事情才是真正的人生意義,才是稻盛和夫哲學闡述的真實的「活法」
稻盛和夫提出「以原則思考,化繁就簡是做人和做事的原則」,我非常贊同他的觀點,我認為作為個體我們做人做事都要有一把尺子,超出了自己所能承受的「度」,就要明確告訴自己不能做。
真理是一根線織成的布。所以,所有事情越單純越接近它本來的狀態,也就是說越接近真理。於是用簡單的方法去對待覆雜的事情,這種思維方式很重要。其實用最樸素的原理卻能解決大問題,很多問題是我們想複雜了。人生的原則如此,工作的原則亦相通,很多看似複雜的問題認真分解,然後找到相互之間的聯繫,從整體—局部—整體的方式去思考問題,往往遇到的難題也能解決。
該書以稻盛和夫本人的成長曆程來給予勸告,當我們用他的哲學觀來看待事情時,所有的困難都會突然出現簡單有效的解決之道。他認為:工作現場有「神靈之聲」。當我們工作中遇到困難無論怎麼想辦法、反覆試驗不斷摸索、處處碰壁,無計可施,認為自己無能為力時,此時事情才剛剛開始,此時,應該恢復冷靜,然後面對現實對產品和現場,重新審視、體察、傾聽,才能聽到「產品對我們的私語」,找到解決問題的對策。
其實我工作亦經常遇到困難,面對困難百思不得其解,而此時我一貫的做法也是不「作為」,認真反省自己,把思路方法過濾一遍,如有可能儘量去現場,在現場中仔細觀察、善於分析,以現場發生的現象及收集的數據來分析問題,難題往往也能解決。當我們遇到困難僅憑想像和經驗往往不能解決問題,尤其當我們面對的「產品」有其獨特性時,這種面對「產品」,親臨現場掌握該「產品」的特性變得尤為重要。08年,我負責太倉電廠600MW超臨界機組鍋爐燃燒調整試驗,在提供試驗大綱時心理很害怕,因為以前沒有做過類似的試驗且對該類型超臨界機組不了解,但項目立了總要做吧,多方查資料並向前輩學習還是心理沒底。在做試驗前一個禮拜我去電廠熟悉情況,每天對著IP系統看,與運行人員交流機組運行情況,慢慢的了解了該機組的特性,到做試驗時也就有信心了,項目可以順利進展。
通過本書的閱讀,感覺與智者進行了一番長談,對此受益頗多。
2016稻盛和夫活法讀後感二:
《活法》的作者是被譽為日本經營四聖之一的稻盛和夫。這本書被譽為日本21世紀勵志第一書。《活法》的思想主要源自儒家和佛教,結合稻盛和夫經營的經歷與感悟,形成了一個思想體系,讓無數人在迷茫的時代找到活著的意義」。
稻盛在書的開頭就進行了「活著的意義」的探索,「我們的社會為什麼籠罩在如此令人窒息的低氣壓中?那是因為很多人茫然不知生存的意義與價值。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人生的目的是什麼?對於這個極基本的問題,我依然要說,『在於提升心性,鍛鍊靈魂』。如果你問我:『這一生所為何求來?』我會毫不猶豫,且不帶一點驕傲地回答:『我是為了做一個比降臨人世之初更好的人而來。』」讀至此處,隱隱感到「大道至簡」的力量。
可是,生活總有那麼多隱隱的痛,否則為什麼很多人想回到童年。的確總有些阻礙我們變得「更好」的事情,憑什麼唯獨我要承受這些苦難?因為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書中稻盛和夫給了另一個視角作為解答,這是一個鼓勵人們主動反思的積極視角,即有關「苦難現象」的因果分析——「這是因為你先認定了『人生無法盡如人意',才會導致事情成真,不是嗎?從這個角度說,無法盡如人意的人生,根本就是實現了自己原先的預期」。這個邏輯的深層次分析,他認為:「一個人的人生直接受到自己想法的牽引,自己遭遇到的事情,其實根本是內心所產生。」他甚至把疾病也歸類於這些遭遇中。稻盛以自己年少時體弱多病為例,發現「人內心深處有一塊吸引疾病的磁石,因為內心的軟弱,疾病找上門來」。
人要想成功,必須內心有強烈的願望。只是一般的願望是不行的。不是漠然地想「如果能夠那樣就好了」,這是不夠成熟的想法,而應該是抱有強烈的願望,廢寢忘食地渴望著、思考著。全身上下從頭頂到腳尖都充溢著這個願望,就好比是身上劃破後流出來的是「願望」而不是血。必須有強烈的願望,堅定不移的信念。這是使事業成功的原動力。具備同等能力,做出相同程度的努力,有的能夠成功,有的以失敗告終。其差別是什麼呢?人們往往容易把原因歸結於命運、運氣,其實主要是因為願望的大小、高度、深度、熱度的差別而造成的。也許有人會搖頭認為這未免太樂觀了。但是,廢寢忘食地渴望、思考並不是那麼簡單的行為。你必須持續擁有強烈的願望,並不知不覺地把它滲透到潛意識裡去。
「一般人都把勞動看成獲得生活所需糧食與報酬的手段,認為勞動的時間越短越好,工資則多多益善,其餘的時間要用來從事休閒活動,這樣的人生才算豐富。抱持這種人生觀的人認為,勞動是人人都不願意做而又必須做的事。」但稻盛認為,工作對人類而言,具有更崇高的意義。勞動可以幫助人們戰勝欲望,磨練心性,培養人格,「換取生活所需只不過是勞動所附帶的功能而已」。由此他提倡,每一天都要以誠懇到「異常」的方式度過,用一種看起來傻的可以的態度,哪怕站在一個不可能的起點,也要長期堅持下去,並「奮戰到老天爺出手相助那一刻」。
書中除了通過個人經歷傳輸個體奮鬥心得,稻盛也十分提倡「以利他之心生活」。這裡出現很多依舊道理至簡的呼籲,讀來有似曾相識、卻久違了的味道。這些觀點依然真誠和讓人警醒:對待他人,「如果你有善心,地獄也會變成天堂」;除了利己,也要「讓他人也有利可圖」;利他不僅是個人信條,「『利他'也是企業經營的起點」,而上升到國家和歷史層面,稻盛呼籲,「日本啊,要以『富國有德'期許自己」,「別讓歷史重演」。到這裡,「活法」已包含個人,組織,國家,乃至文明,人類。
都說現在時代變了,觀念變了,但是我個人感覺無論怎樣變化,無論是男人女人都要有自己的活法,好好活著,離不開學習,離不開勞動,離不開家庭,離不開希望。那些在菜市場,在超市,在馬路擺攤,在飯館,在你不以為然或者從來不曾注意的地方憑藉勞動,憑藉雙手憑藉勤奮,認真活著的人,讓我尊敬,雖然也許我從來不知道他們叫什麼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