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傳統文化中元節(傳統節日七月半)
2023-10-13 02:39:51 2
我國傳統文化中元節?七月半,也叫中元節,也說是祭鬼節為道教名稱,佛教則是稱為孟蘭盆節,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於我國傳統文化中元節?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我國傳統文化中元節
七月半,也叫中元節,也說是祭鬼節。為道教名稱,佛教則是稱為孟蘭盆節。
中元節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的古老節日,早在唐代初就已經在全國盛行。各地過中元節也是大同小異,有過七月十三、十四和十五的,貴州這邊就有這種過法。
我談談我們這邊的中元節。過中元節要準備的東西有香、冥幣、蠟燭、粑、封包用的包紙等。在中元節這天,首先是封包(沒有空可在前兩天封),現在封包是印刷好的封包紙,記得小時候,要到街上買白紙,用刀裁好,再來封包。每個字都要寫,一百多包一個人寫和包要從早忙到吃晚飯!寫包其實很簡單,寫上年月日,然後寫上已故的親人名字,一定要寫上尊稱和自己的稱呼。比如是七月十四日過中元節,寫給祖公,就寫:天運XX年七月十四日化,故祖公XXX收用,上奉二十包(封多少包就寫上奉多少包),中元之期孝孫XXX虔備冥財,包就寫好了。然後就是封包(寫好再封,方便書寫),把冥幣放入包中,封好即可。放冥幣也有講究,冥幣的正面朝包的正面,也就是寫字的那一面。
到了晚上,一般都是天完全黑後,九點左右就開始燒包。在農村,原來都是在家門口的院子裡燒包。先燃上香,在神龕上、神龕下土地牌、大門邊和院子裡的土地公(屋)各插上三柱香,在神龕上放上粑,點上蠟燭或煤油燈,然後在各個地方放上刀頭(帶皮的肥豬肉)和白酒。如果是在院子裡燒包,再到土地公前點上蠟燭和放上粑。(舊時也放在堂屋裡燒包,但現在的房子好了,都怕把房子燻黑了,所以都在院子裡或河溝邊,許多城市有臨時指定的燒包場地)這些做好後就開始燒包,記得燒包時,包的字面要朝上,要在撒上些香和包一起燒。然後就是插排排香,為什麼叫排排香呢?因為是一排排的插所以叫作排排香。一般香都是插單根的,一、三、五、七、九都行。插好點燃的排排香後,再到每柱香下燒上冥幣,這是給孤魂野鬼用的。因為封的包是有名字的,是給自己先祖的。但是一些死於疾病、飢餓或戰亂,而沒有後代或後代不知道的。所以燒排排香就是給這些離去而無人祭祀的人用的。包燒完後還有件事要做,那就是潑水飯,用碗裝半碗米飯,加些水,然後放上些燃燒的炭火,朝西方潑去。這也是給孤魂野鬼用的,傳統風俗說人死後就到了西方世界。所以潑水飯是朝西方,也讓這些無人祭祀的靈魂到了另一個世界不再受到飢餓吧!
其實說是迷信,其實是一個古老的習俗。活著的人誰又不想健康平安呢?誰又不想兒孫滿堂呢?其實每年都寫些包來祭祀先祖,讓後人都知道自己的先祖也未嘗不是件好事。人都是世世代代,生生不息,沒有先祖又哪來的後人呢?給那些離去的而又無後人的人燒些香紙、送些飯菜,這也不是在教育著人們要知道珍惜、要知道幫助,要有一顆善良的心!
(謝謝您能在百忙之中來閱讀,感謝您的支持與關注。祝大家身體健康,一切順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