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統一執法存在的問題(環保服務弄虛作假)
2023-05-17 08:49:19 4
日前,有媒體報導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查組近期向雲南、河南、廣西等地反饋督查情況,其中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參與弄虛作假的案例引人關注。
通過圍隔稀釋,幹擾國控水質監測點採樣環境,造成水質改善假象;化工園區汙水處理廠運營方在尾端投加化學藥劑,為了讓數據好看;環評機構層層包轉業務、憑空捏造報告等等,各種「花式炫技」讓人瞠目結舌。
如果不是督查風暴來襲,這些造假亂象不知道要何時才能被揭露和停止。
儘管在此之前,環保服務和監測造假案件就曾多次被曝光——就在前不久,生態環境部通報多起幹擾國控斷面水質數據案,但從現實看來,行業內那些涉嫌違法違規的企業並沒有要懸崖勒馬的意思。
被曝光的個案當然要嚴肅處理,以儆效尤,但同類案件的頻發也提醒我們,對該問題的反思不應止步於此,對市場化下的造假亂象亟需系統而全面的整治。
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緣何要冒險造假?當然是商業利益驅動使然。
當第三方服務機構與作為甲方的建設單位籤訂了相關合同,那麼就意味著前者接受了甲方的購買服務。對於環保服務機構來說,讓甲方滿意自身服務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不過問題就在於,在常識看來堅持公共價值取向和專業獨立性的服務,可能並不是甲方所滿意的服務。換句話說,甲方所滿意的,只是滿足自身需要、符合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服務,哪怕服務的提供有悖道德與法律。
在一個監管到位、良性競爭的市場,為了一味滿足甲方需求而犧牲自身公信力和專業獨立性的企業,或難有立足之地。
但在一個監管缺位、市場失靈的市場裡,最常上演的就是「劣幣驅逐良幣」。
2015年起,環保監測等領域的「放管服」改革推進,環評機構資質取消、行政審批減少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相繼出臺,準入門檻的降低以及大量市場空間的釋放,導致在這之後社會化的環保服務機構大量出現且水平良莠不齊。
激烈的競爭讓環保監測及服務成為名副其實的市場「紅海」,哪家機構提供的服務「省心」「省力」還省錢,哪家機構就能得到更多甲方的青睞,繼而佔據更大的市場份額,收穫更多的經濟利益。
加之在相關監管的缺位以及低廉的違法成本的「刺激」下,一些環保服務機構愈加有恃無恐,盲目追求經濟利益,環評造假、治汙變護汙,不惜成為環保違規企業和機構的幫兇。
環保衛士變「護汙保鏢」,滿足了畸形市場中買賣雙方的利益需求,但環境質量背後多以集體面貌出現的公眾利益卻被損害了,而且面對購買服務的買賣雙方,想要維護公共利益的公眾似又處於弱勢的一方。
要想維護公共利益、讓環保服務領域實現良性競爭,加強事中、事後的監管刻不容緩,而這也是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
要增加對違規企業和個人的懲處力度,提高其違法成本。過去囿於適用法律依據的不足,相關處罰難有威懾力,現今這一情況有了改觀,環境監測造假已於今年3月起入刑,其在司法實踐中的儘快適用將起到有效的警示作用。
為了堵住違法公司換個「馬甲」繼續造假的漏洞,還應在處罰公司的同時對相關責任人進行相應懲處,通過信用管理或「黑名單」等制度,讓有職業汙點的人在行業內寸步難行。
與此同時,有關部門還應釐清權責邊界,無縫銜接監管鏈條各環節,在人力資源、技術支持等各方面做好保障,不斷完善對該領域的規範和管理制度,切實打擊低價惡性競爭等亂象,淨化市場生態。
公眾和輿論的監督作用也應得到重視,創造條件和途徑讓公眾和社會參與其中。說一千道一萬,關鍵還在於,切實將其落到實處,唯此才能擺脫「一放就亂」的困境,實現「放管服」的改革初衷,為紮實託舉美麗中國提供有力支撐。
轉自:光明日報客戶端 作者:莫潔 原標題:《環保服務變質造假頻發警示了什麼?》
來源: 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