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思想感情(少時不懂遊子吟讀懂盡報)
2023-10-26 12:41:49 2
2018-10-14 17:58 | 央廣新聞微信公眾號
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引用了唐代詩人孟郊這首著名的《遊子吟》。
他說,這首詩生動表達了中國人深厚的家庭情結。
《遊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小時候,父母陪伴在身邊,我們不太理解這首詩的含義。
長大後,自己做了父母,再讀這首詩,就會被其中的感恩與愧疚,感動得淚流不止,可此時我們的父母已經老了。
可以說,這首詩為我們深深地埋下了孝敬父母的種子。
但你知道這首詩背後的故事嗎?
你知道孟郊是在多少歲的時候寫的這首詩嗎?
十六歲?
十八歲?
二十五歲?
都不對。
正確答案是五十歲!
孟郊雖然很有才華,但是在考場上並不得志,蹉跎半生。
在46歲這一年,他終於考上了進士。他激動地寫下了,「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但是,他很快就高興不起來了。在唐朝,考中進士並不意味著馬上就能做官,還要等空缺和重要人物的推薦。
所以,又過了四年,「五十知天命」的孟郊,終於等來了一紙任命,成為溧陽縣尉。他可以拿到薪俸孝敬母親了,可以讓母親生活得好一點。
所以,孟郊上任溧陽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回到老家,把母親接到身邊奉養照料。
《遊子吟》這首詩不是孟郊寫於青年時期離家科考的時候,而是寫在50歲上任溧陽之後,在經歷了漫長分離,孟郊可以長長久久地陪伴母親的時候。
詩的前兩句,應該是孟郊腦海中刻骨銘心的一幕場景:
每次當他要離家遠行的時候,在那盞昏黃的燈光之下,是他老母親低頭一針一線為他趕製冬衣的那樣一個側影。
這一針一線不僅僅縫製的是一件衣裳,更是老母親對遠行遊子的牽掛和擔憂。歲月流逝,母親年歲越來越大,但每當孟郊去參加科舉考試,母親依舊會一針一針,給他縫衣服。針腳儘量密一點,儘量結實一點,因為這件衣服,他要穿好久好久。
在《平「語」近人——用典》節目中,經典釋義人——中南大學楊雨教授點評道,對於每一位母親而言,其實兒子做了多大的官不重要,兒子掙了多少錢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陪伴。所以如何報答,形式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子女有沒有「寸草心」。
經典釋義人——中南大學楊雨教授
就像《孝經》所說的那樣,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孟郊的《遊子吟》和他母親的故事,可以說是對這句話的最好詮釋。
今天,70後、80後和90後都在為工作、為事業奔波忙碌,但是別忘了,曾經含辛茹苦養育我們的父母。父母需要我們的孝敬和陪伴,我們要多回家看看。別忘了,我們也終會有老去的一天,也會需要別人的攙扶和幫助。
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孟子
只要人人孝敬父母,尊敬長輩,那麼天下自然就會太平。
思想解讀人——中共中央黨校王傑教授
思想解讀人——中共中央黨校王傑教授說,儘管今天的社會日新月異,家庭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尊老敬老,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不但沒有丟失,不但沒有被拋棄,反而在中華大地上紮根了。在中華大地上代代相傳,流淌在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血脈中。
古有二十四孝,今天,「全國道德模範評選」、「最美孝心少年」、「最美家庭」等都是尊老敬老、孝老愛親等傳統美德的傳承與發展。
泛愛眾,而親仁。
——《弟子規》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我們不僅要關愛自己身邊的老人,還要善待身邊每一位陌生的老人,讓中華民族尊老敬老、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一代一代傳遞下去,讓這個社會的溫暖多些,再多些......
(原標題《少時不懂,讀懂盡報「三春暉」》。編輯陳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