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廬劇的傑出代表人物之一:丁玉蘭簡介

2023-10-12 12:31:54

  大家都知道在廬劇文化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他需要的是我們更多的關注及重視並保存下來讓他得以發揚,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位廬劇大師,它一輩子都與廬劇打交道作為地方劇種的代表人物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提下他吧。

  說起廬劇,人們肯定會想到丁玉蘭從8歲開始登臺,如今已75歲的丁玉蘭和廬劇打了一輩子交道。《小辭店》裡爽朗、幹練的店大姐胡鳳英,《借羅衣》裡愛慕虛榮的「二嫂子」、《觀畫》中的大家閨秀秦雪梅、《休丁香》裡心地善良的丁香,《江姐》中的英雄江姐……從藝60多年,丁玉蘭在廬劇舞臺上塑造了100多個鮮活飽滿的藝術形象,她被稱為廬劇「鼻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丁派藝術。丁玉蘭與廬劇結下了一世情緣,她對廬劇的摯愛已融入了骨子裡,她常常說:「沒有廬劇就沒有丁玉蘭,沒有丁玉蘭也沒有廬劇的今天,我願意為廬劇事業鞠躬盡瘁!」

  丁玉蘭1931年生於肥東縣草廟武家戶外婆門外的鴨棚中,她的童年十分悽涼,和母親過著討飯、撿菜葉的困苦生活。7歲時得了眼疾,因無錢醫治,最終左眼失明。從8歲起,丁玉蘭就在養父丁有和的戲班裡開始學藝並登臺演出,自此她就與廬劇結下了一輩子的情緣,直到今天75歲高齡的她還依然活躍在廬劇舞臺上。

  丁玉蘭至今還清楚地記得,自己首次登臺演的第一齣戲叫《雷打張繼保》。當時,年幼的丁玉蘭戰戰兢兢上臺,一看臺下黑壓壓的人群,嚇得她不敢往臺下看,在老藝人的眼色和手勢提醒下,終於順利地演完了這折啟蒙戲,並獲得了一致好評。12歲時,丁玉蘭拜廬劇著名藝人郭士龍為師,專攻花旦、青衣,到18歲前已掌握了廬劇大部分的唱腔與劇目,成了戲班裡的主要演員,在皖中一帶聲名鵲起。

  解放後,丁玉蘭進入安徽省廬劇團,在黨和政府關懷下,她如饑似渴地補充文化和業務知識,學習和觀摩兄弟劇種演出,廣泛吸取各劇之長,為再攀藝術高峰打下了堅實基礎。1957年安徽省廬劇團進京匯報演出讓丁玉蘭的廬劇事業達到巔峰。當時,丁玉蘭在中南海懷仁堂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國家領導人做了專場匯報演出,並受到他們的親切接見,還榮幸地受到周總理的邀請,參加了國宴。在北京,丁玉蘭還為首都文藝界同行做了專場演出,受到一致好評,連梅蘭芳看了她演的《借羅衣》後都說:「你的跑驢舞蹈演得很好,我要向你學習。」

  此次赴京演出大大擴大了廬劇在全國的影響,也開創了丁玉蘭藝術生涯上輝煌燦爛的篇章。即使在48年後的今天,說起這次進京演出的事情,丁玉蘭對當時的每一個場景、每一個細節依然記憶猶新,甚至連當時穿的什麼衣服,周總理單獨接見廬劇團演員並談了46分鐘的話等等,她都記得清清楚楚。丁玉蘭說這些是她這輩子最寶貴的記憶。

  丁玉蘭的成就有目共睹,她對廬劇音樂的改革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這成功的背後所付出的艱辛也是常人所難以想像的。「學戲的苦是說也說不盡的。」說起自己在戲曲道路上所下的苦功,丁玉蘭感慨萬千:剛學戲時,是頭天晚上學,隔天下午就要演,當時才十來歲的丁玉蘭因為不識字,唱詞、對白全靠強記。

  師父怕她打瞌睡,就讓她一手拎水壺,一手拿稻草點著了放在水壺下面燒水……目不識丁的丁玉蘭在學習過程中付出了比別人多幾倍的功夫,別人睡覺,她背臺詞。別人休息,她練唱功,甚至懷孕也照常排戲演出,1950年,丁玉蘭生第二個孩子時,剛從臺上下來,妝還沒來得及卸,孩子就出世了。

  丁玉蘭自比是龜兔賽跑中的「烏龜」,「幹什麼工作,如果自己不努力鑽研,不下苦功夫,是什麼事都幹不成的。」她的苦功夫都沒有白下,1955年,丁玉蘭主演了唱詞文雅的《玉簪記》,在淮南煤炭學院演出時,教授和大學生們都以為丁玉蘭是文學素養很深的演員,紛紛找她籤名,後來得知她竟然不識字。

  驚訝之餘將她稱為「目不識丁的大學生」。文革後,廬劇團排練一出現代戲《江姐》,丁玉蘭原本被定為B角,沒有上臺排練的機會,她就天天在旁邊看別人排戲,等大家排完戲回去休息後,她就自己上臺重演一遍。功夫不負有心人,後來A角因為嗓子啞了,丁玉蘭替代上臺,無論臺詞、唱腔都很熟悉,很快就進入角色,演出受到了觀眾極高的評價。

  最大遺憾後繼乏人:


  時光蹉跎,如今丁玉蘭已是四世同堂。從廬劇團退休後,摯愛廬劇的她沒有停歇下來,她又被廬劇團返聘回去當老師,還擔任了老年大學廬劇班的指導老師。對於培養廬劇人才,丁玉蘭一直是盡心盡力,毫不藏私,在她手上已帶過八批徒弟。但是,當記者問丁玉蘭有關接班人的問題時,她的語氣無比沉痛:「我這輩子最大的遺憾就是到今天都沒有培養出一個接班人來!」丁玉蘭自己有兩個女兒都學廬劇,可是都沒能接她的班,說起個中緣由,丁玉蘭絲毫不護短:「就是不努力啊!」

  丁玉蘭說,當一個名演員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她帶的徒弟中不乏資質優良者,但卻沒有人能完全繼承她的衣缽,主要就是吃不了那個苦,堅持不下來。現在廬劇又處於不太景氣的狀態,有不少演員經受不住外界的誘惑,紛紛轉行了,丁玉蘭很無奈地說,去年她在新一批學員中發現有兩個苗子還不錯,但一個去當兵,在部隊提幹回不來了。還有一個到外地去拍電視劇,也不回來了。

  人才的青黃不接讓丁玉蘭對廬劇發展前景頗為憂慮,但她依然毫不保留地對這個摯愛一生的事業貢獻著自己的餘熱,她認為廬劇是道道地地的安徽省地方戲,非常受農民歡迎,廬劇從農村中來還要到農村中去,只有來自民間,面向民間,才是它的生命所在。她堅信:「廬劇是合肥人的本土藝術,就像人人愛吃的鹹鴨子骨頭一樣,會越嚼越有味!」

  【結束語】作為廬劇代表人物,廬劇就像是她的生命一樣,傾注了她一生的感情。當然也正是由於她和她的劇團的存在,廬劇在很大程度上才從一個只在鄉村野寨搭草臺班演出的地方小戲逐步成為了能夠進入省城立足的地方大戲。

你可能也喜歡:
維吾爾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滿族有多少人口,滿族的分布情況
戲曲大全:評劇唱腔的發展歷史簡介
用安慶方言歌唱和念白的戲曲劇種是什麼

同类文章

湖南衛視2020片單出爐 流量和實力齊頭並進

  湖南衛視向來都是衛視臺的領軍人物,推出了不少受到廣大觀眾喜愛的好劇,而最近,湖南衛視2020招商大會舉行,2020年的影視劇片單也出爐了。從這份片單來看,既有新進的流量小生的劇,也有頗具爆款的實力劇,可謂是流量和實力兩頭抓,顯示出湖南衛視的野心!下面我們一起去戲劇文化那裡看看這份片單吧!  金鷹

關於浙江越劇的由來,浙江越劇的特點

  越劇是很膾炙人口的經典劇種之一,發源於浙江,又有紹興文戲之稱,以唱為主,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的聲譽與廣泛的群眾基礎,是我國流傳最廣的劇目。本期的越劇文化帶你瞧一瞧關於浙江越劇的由來,浙江越劇的特點。  越劇,又名紹興戲,是中國漢族五大戲曲種類之一,是目前中國第二大劇種。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

廬劇文化之《五女拜壽》劇情簡介

  廬劇《五女拜壽》講述的是楊繼康被株連削職為民後,爭先恐後拜壽的五個女兒只有被嫌棄的養女願意收留題目,後楊繼康沉冤得雪的故事。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廬劇文化中具體看看《五女拜壽》的劇情吧。  明代嘉靖年間,戶部侍郎楊繼康,因對嚴嵩專橫擅權深為不滿,欲告老還鄉。在他六十壽誕之期,眾女兒女婿均奉厚禮進

廬劇文化之《老先生討學錢》唱詞

  廬劇,安徽省傳統地方戲主要劇種之一。是在大別山一帶的山歌、淮河一帶的花燈歌舞的基礎上吸收了鑼鼓書(門歌)、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發展而成的。接下來,廬劇文化要介紹的是《老先生討學錢》的唱詞,一起去看看吧。  老先生:巍巍乎啊欠起身蕩蕩乎走出門庭  一路走來一路行來來往往都是人  家家都把那年來過小

戲曲文化說,京韻大鼓的板式特點

  京韻大鼓是在清末由河北省滄州、河間一帶流行的木板大鼓經藝人改革後發展而來。木板大鼓傳入天津、北京後,劉寶全改以北京的語音聲調來吐字發音,吸收石韻書、馬頭調和京劇的一些唱法,創製新腔,專唱短篇曲目。本期的為大家介紹下京韻大鼓的板式特點。  木板大鼓發展成京韻大鼓後,伴奏樂器在原來的基礎上,加上了三

眉戶戲文化傳承:刺目勸學的劇情介紹

  在中國歷史上,關於考取狀元的典故不少,其故事情節或讓人深受鼓舞,或讓人義憤填膺,或唏噓不已。今天,要介紹的眉戶戲劇目之一《刺目勸學》,也與考取狀元相關,那麼,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吧。  《刺目勸學》也叫《曲江歌女》又名《曲江打子》。故事發生在唐代曲江池畔,見文於唐白行簡李娃傳。  唐、常州

京韻大鼓名家有誰,及其代表作

  京韻大鼓清末民初形成並流行於北京、天津地區。由當時的鼓書藝人劉寶全等把原用河北語音演唱的木板大鼓改用北京語音演唱,廣泛吸收京劇唱腔及北京流行的民間曲調創製新腔,並在木板大鼓原有伴奏樂器三弦外,增加了四胡和琵琶,形成了一直流傳至今的京韻大鼓。且看本期的。  京韻大鼓有以劉寶全、白雲鵬、張小軒為代表

蘇州彈詞伴奏樂器,必不可缺的兩個

  「有些事,有機會做的時候,就去做,別等沒機會了,再去做,就來不及了;有些人,有機會珍惜的時候,就去珍惜,別等失去了,再去把握,就沒意義了。」  那麼,接下來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蘇州評彈伴奏樂器,必不可缺的兩個。  小三弦:  三弦:又稱「弦子」,中國漢族傳統彈撥樂器,其他少數民族受漢族文化影響,也

一步一個腳印,淮海戲發展歷程

  淮海戲,江蘇省傳統地方戲曲劇種。2008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關於淮海戲的發展歷程吧,看它是如何一步步發展起來的。  1、正式定名  淮海戲曾在民間稱為「小戲」,與柳琴戲、泗州戲同源於「拉魂腔」,因流行於淮海地區,曾稱"淮海小戲",19

北路梆子賈桂林人物生平介紹

  山西的北路梆子,在山西的戲曲發展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當然在不可替代的價值裡,就有創造價值的人,本期梆子戲文化,讓我們一起來看卡北路梆子賈桂林人物生平介紹。  戲劇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二、三、四屆理事,山西分會二屆理事、三屆副主席、四屆名譽主席,山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二、三、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