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三國演義》的讀書筆記

2023-10-12 10:34:49 1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說家羅貫中。

  名句摘抄:

  1、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演義》第一回

  解釋:這句話反映了客觀的歷史演變規律,在羅貫中眼中,歷史進程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統一就了就要分裂,分裂久了就要統一。

  2、人情勢利古猶今,誰識英雄是白身。---《三國演義》第一回

  劉關張三人奮力救了董卓,但是當董卓得知三人都是平凡百姓的時候,竟然流露出了不屑一顧的神態。作者不禁發出感慨:自古至今人們都是很勢力的,他們從來都是以你的地位,勢力,名望來揣度你、對待你。在這樣的情況下,誰還能夠慧眼識英雄呢?

  3、機事不密,反為所害。---《三國演義》第一回

  解釋:進行重大的政治活動中,一定要注意保密,如果不慎洩密,不但達不到目的,反而還會禍及自己。

  4、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三國演義》第一回

  解釋:比喻友誼無比可貴,但是反映了劉關張「家天下」的政治主張,在國家利益和兄弟恩仇之間,他們把後者放在前面,這顯然是輕重不分,公私不分。劉關張三人以義氣起家,可以說也是因為義氣落敗。

  5、枳棘叢中,非棲鸞鳳之所。---《三國演義》第二回

  解釋:枳棘是一種多刺的灌木,古人因此視之為惡木,由此「枳棘叢中」便被引申為環境惡劣的意思;鸞鳳,是兩種高貴而吉祥的鳥,常用來比喻有政治高尚的品德和突出才幹的人。整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有高尚品德和突出才幹的人,是不應該在惡劣環境的地方生存的。

  6、彼一時,此一時也。---《三國演義》第二回

  解釋:隨著時間的改變,情況發生變化了,做事的標準和原則也要跟著改變。

  7、倒持幹戈,授人以柄。---《三國演義》第二回

  解釋:由於方法不對,反倒給了別人可乘之機,自己遭到了「收拾」。

  8、名正言順,大事可圖。---《三國演義》第三回

  解釋:做事要有有利的理論依據,這樣有利於成就大事。

  9、揚湯止沸,不如去薪。---《三國演義》第三回

  解釋:做事要善於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10、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三國演義》第三回

  解釋:雖然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忠」,有「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之說。但是中國文化一直存在著模糊的實用性原則,即「變通」,變通是對傳統教義的一種修改和對抗。

  11、幾番不聽忠臣兼,難免宮中受劍鋒。---《三國演義》第三回

  解釋:聽不進別人的良言苦勸,很可能會招來禍害。

  12、順我者生,逆我者亡。---《三國演義》第三回

  解釋:皇帝被視為天子,他代替「天」管理民眾,慢慢的人們學會了順從皇帝,皇帝也就越發獨裁。「順我者生(昌),逆我者亡(死)」也就成為了獨裁者深存內心同時常常掛在嘴邊的話了。

  13、好謀無斷,不足為慮。---《三國演義》第四回

  解釋:這是在討伐董卓之前,伍瓊形容董卓的話,它告訴我們要想成就大事,不但要考慮周密,還要行事果決。

  14、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三國演義》第四回

  解釋:這時曹操的名言,也是他的人生信條。曹操生性多疑,他誤把別人的好心看成了歹意,明明自己殺錯了人,卻偏偏不承認錯誤,反而將錯就錯,斬草除根,為了自己一人的安全不惜殺害呂伯奢一家。「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句話讓我們體會到了曹操那種極端自私,心狠手辣的人生信條。

  15、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三國演義》第五回

  解釋:赤兔馬和武藝超群的呂布相映生輝不禁讓人感慨,後世用「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來形容一個領域內十分傑出的人才。

  16、天下動之至易,安之至難。---《三國演義》第六回

  解釋:各路諸侯聯合討伐董卓,董卓採納了李儒的意見,決定將國都由洛陽遷往長安。楊彪對此持反對意見,並且發出了這樣的感慨。由此可見封建獨裁者罪惡之一斑,他們做事完全從自己角度出發,根本不考慮普通百姓的死活。

  17、招賢納士,屈己待人。---《三國演義》第八回

  孫策在埋葬了自己的父親孫堅之後,「招賢納士,屈己待人,四方豪傑,漸漸投之」。放下架子,禮貌待人,這樣才能招來賢達有本事的人。

  18、司徒妙算託紅裙,不用幹戈不用兵。三戰虎牢徒費力,凱歌卻奏鳳儀亭---《三國演義》第九回

  解釋:司徒王允巧施連環計,用女兒貂蟬的美色離間了呂布和董卓,後來,呂布果然為爭奪貂蟬而將董卓刺死。

  19、小時聰明,大時未必聰明。---《三國演義》第十一回

  解釋:當陳煒用「小時聰明,大時未必聰明」這句話描述孔融的時候,孔融當即反駁「想君小時必當聰明」。陳煒不得不驚嘆「次子長成,必當代之偉器也」。雖然陳煒被孔融反駁的五體投地,但是「小時聰明,大時未必聰明」作為一個常識,對今天的家長也是有提醒作用的。

  20、深根固本以制天下。---《三國演義》第十二回

  解釋:當陶謙死前將荊州讓給了劉備,謀士荀彧變向曹操進言:「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要求曹操奪取徐州。要想治理天下,在創業初期必須經營好自己穩固的」根據地「,壯大自己的勢力。

  21、得何足喜,失何足憂。---《三國演義》第十四回

  解釋:當劉備終於做成了徐州牧的時候,曹操用了」驅虎吞狼「之計,使劉備失去徐州。劉備為了穩定軍心,就用了」得何足喜,失何足憂「這句話安慰大家,其實劉備還是很在意徐州的。這句話也只不過是劉備收買人心的一小計而已。

  22、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三國演義》第十五回

  解釋:劉備出戰袁術之前,將徐州託付給張飛,可是張飛酒後誤事,失去了徐州。張飛羞愧難當,與拔劍自刎。劉備搶下他的劍,說」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這時劉關張兄弟情誼的體現。同時,他的話帶有明顯的貶低女性的色彩。我們不禁反問:一個人對兄弟的仗義,是建立在輕視妻子孩子的基礎上,連自己的妻子孩子都不在乎,這樣的兄弟之情是不是很殘忍?他還能有多少人性?

  23、無謀之輩,見利必喜。---《三國演義》第十四回

  解釋:這時曹操謀士荀彧評價呂布的話。沒有謀略,看不到長遠利益的人,見到眼前的蠅頭小利就會高興的不得了。

  24、方今正用英雄時,不可殺一人而失天下心。---《三國演義》第十六回

  解釋:當劉備被呂布逼迫的無路可走,最終投靠曹操的時候,荀彧向曹操建議」劉備,英雄也。今不早圖,必有後患「,可是郭嘉卻提出」方今正用英雄時,不可殺一人而失天下心。「這樣寶貴的意見,而曹操也採用了郭嘉的見地。由此可見曹操的深謀遠慮,謀劃的長遠,不因大失小,有政治家和思想家的氣度和風範。

  《三國演義》好詞摘抄:

  如魚得水、髀肉復生、如飲醇醪、步步為營、偃旗息鼓、七步成詩、樂不思蜀、火燒連營

  妄自菲薄、智取陳倉、七擒七縱、六出祁山、舌戰群儒、單刀赴會、得隴望蜀、負重致遠

  堅壁清野、巢毀卵破、顧曲周郎、一身是膽、超群絕倫、大器晚成、才佔八鬥、出言不遜

  兵貴神速、吳下阿蒙、斷頭將軍、車載鬥量、勢如破竹、老牛舐犢、如嚼雞肋、後患無窮

  三顧茅廬、初出茅廬、虎踞龍盤、集思廣益、鞠躬盡瘁、望梅止渴、一臂之力、一手包辦

  一舉兩得、一親芳澤、下筆成章、不出所料、不由分說、不知所云、五內如焚、人生如寄

  位極人臣、作奸犯科、偃旗息鼓、刮目相待、名不虛傳、手不釋卷、旦夕之危、恣意妄為

  好句摘抄:

  1、曹操正慌走間,正南上一彪軍到,乃夏侯惇引軍來救援,截住呂布大戰。鬥到黃昏時分,大雨如注,各自引軍分散。操回寨,重賞典韋,加為領軍都尉。

  2、曹操追至南皮,時天氣寒肅,河道盡凍,糧船不能行動。操令本處百姓敲冰拽船,百姓聞令而逃。操大怒,欲捕斬之。百姓聞得,乃親往營中投首。操曰:「若不殺汝等,則吾號令不行;若殺汝等,吾又不忍:汝等快往山中藏避,休被我軍士擒獲。」百姓皆垂淚而去。

  3、李傕、郭汜盡驅洛陽之民數百萬口,前赴長安。每百姓一隊,間軍一隊,互相拖押;死於溝壑者,不可勝數。又縱軍士淫人妻女,奪人糧食;啼哭之聲,震動天地。如有行得遲者,背後三千軍催督,軍手執白刃,於路殺人。

  4、留郭嘉於易州養病,求嚮導官以引路。人薦袁紹舊將田疇深知此境,操召而問之。疇曰:「此道秋夏間有水,淺不通車馬,深不載舟楫,最難行動。不如回軍,從盧龍口越白檀之險,出空虛之地,前近柳城,掩其不備:蹋頓可一戰而擒也。」操從其言,封田疇為靖北將軍,作嚮導官,為前驅;張遼為次;操自押後:倍道輕騎而進。

  5、且說董承自劉玄德去後,日夜與王子服等商議,無計可施。建安五年,元旦朝賀,見曹操驕橫愈甚,感憤成疾。帝知國舅染病,令隨朝太醫前去醫治。此醫乃洛陽人,姓吉,名太,字稱平,人皆呼為吉平,當時名醫也。平到董承府用藥調治,旦夕不離;常見董承長籲短嘆,不敢動問。

  6、卻說曹豹見張飛只十數人護從,又欺他醉,遂引百十人趕來。飛見豹,大怒,拍馬來迎。戰了三合,曹豹敗走,飛趕到河邊,一槍正刺中曹豹後心,連人帶馬,死於河中。飛於城外招呼士卒,出城者盡隨飛投淮南而去。呂布入城安撫居民,令軍士一百人守把玄德宅門,諸人不許擅入。

  7、卻說玄德引十數萬百姓、三千餘軍馬,一程程挨著往江陵進發。趙雲保護老小,張飛斷後。孔明曰:「雲長往江夏去了,絕無回音,不知若何。」玄德曰:「敢煩軍師親自走一遭。劉琦感公昔日之教,今若見公親至,事必諧矣。」孔明允諾,便同劉封引五百軍先往江夏求救去了。

  8、卻說張飛拍馬趕到關下,關上矢石如雨,不得進而回。八路諸侯,同請玄德、關、張賀功,使人去袁紹寨中報捷。紹遂移檄孫堅,令其進兵。堅引程普、黃蓋至袁術寨中相見。

  9、時秋末冬初,涼風透骨;黃昏將近,哭聲遍野。至四更時分,只聽得西北喊聲震地而來。

  10、是年蝗蟲忽起,食盡禾稻。關東一境,每谷一斛,直錢五十貫,人民相食。曹操因軍中糧盡,引兵回鄄城暫住。呂布亦引兵出屯山陽就食。因此二處權且罷兵。

同类文章

《格列佛遊記》讀書筆記

  《格列佛遊記》的藝術特色主要體現在諷刺手法的運用上,尖銳深邃的諷刺是這部作品的靈魂。  當時的英國是作者抨擊和挖苦的對象。格列佛曆險的第一地是小人國。在這個縮微的國度裡,黨派之爭勢不兩立,鄰邦之間不但想戰勝而且要奴役對方。小人國的國王用比賽繩技的方法選拔官員,為獲得國王賞給的幾根彩色絲線

世界因你不同的讀書筆記

  世界因你不同  拿出這本勵志書籍,我立刻被這六個充滿鼓勵的大字所吸引。引文介紹的李開復有著許許多多不平凡的成就: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卡內梅基隆這兩所國際頂尖名校;獲得諸多創新獎項,在蘋果、SGI、微軟、谷歌四大國際網際網路公司擔任重要職位……這些成就鑄造了一個普通人心中成功人士的形象。但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三篇)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的第一部文化散文合集。作品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歷史、文化散文;另一部分是回憶散文。全書的主題是憑藉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文化苦旅》獲上海市出版一等獎,上海市文學藝術優秀獎,臺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金石堂最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精編

  《三國演義》曹操的狡詐,劉備的謙虛恭謹,孔明的小心,周瑜的胸懷狹小,每獨自一個人物都具備不一樣的性情,筆者塑造的痛快淋漓,細細品嘗,讓讀者似乎進入一種境界。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500字  在高年級,讀原著《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飽含人生哲理,有著非凡意義的鴻篇巨作。對裡面的人物也

水滸傳讀書筆記匯總

  水滸傳讀書筆記300字  《水滸傳》為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書中講了宋代的農民起義,揭示了中國封建社會中農民起義的發生。  《水滸傳》中共有一百零八位好漢,他們各有各的技法,而且剛剛英勇無比。殺了好多貪官和壞人,保護正義,寧死不屈,連朝廷都制服不了他們。  如果我是在這一百單八將中的一員,絕

格列佛遊記讀書筆記(匯總)

  《格列佛遊記》是以格列佛船長的口氣敘述週遊四國的經歷。由於暴風雨、上岸找淡水、遭遇海盜、被部下劫持等等種種情況,格列佛共到了四個不同的國度:「小人國」——利立浦特王國,「大人國」——布羅丁奈格王國,有著異想天開卻又不著實際想法人的「飛島國」,最後一個是由一種有智慧的馬管理的「慧駰國」。 

西遊記讀書筆記

  西遊記讀書筆記300字  我看過很多的書,比如:《瞧,這幫壞小子》、《愛的教育》……其中我最喜歡《西遊記》。  《西遊記》講的是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去西天取經,途中遇到了九九八十一難,最終他們用自己的智慧戰勝了所有妖魔鬼怪,取上了真經。  《西遊記》這本書有四個主人公,其中我最喜

伊索寓言讀書筆記(精選)

  《伊索寓言》是古代希臘人傳給後世的一部飽含生活智慧的文學作品。相傳,這部寓言集中的寓言為伊索所作,因而稱為《伊索寓言》。伊索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著名的寓言家。他與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萊辛並稱世界四大寓言家。他曾是薩摩斯島雅德蒙家的奴隸,曾被轉賣多次,但因知識淵博,聰穎過人,最後獲得自由。

駱駝祥子讀書筆記

  書中的主人公——一個好強、老實,又富有理想的鄉下人——祥子。來到北平後,幹起了拉車這一行。他的理想就是買上一輛自己的車。為了車,他吃盡了苦頭。被搶、被詐,無奈成親,卻喪了妻,喜歡的人也走了。這一路上起起伏伏,坎坎坷坷。這樣無情的社會就像一瓢冷水,連希望的星火也被澆熄了。曾經向上、不屈的祥

讀《水滸》,品永恆的傳奇

  論古道今說英雄,水滸好漢稱第一。  ——題記  說英雄,說風流倜儻,善良正義;說英雄,說追求勇氣,行俠仗義;說英雄,說肝膽相照,替天行道。  《水滸傳》一部經典之作,是我國首部描寫農民起義的小說。描寫了一群不堪暴政壓迫的好漢揭竿而起的故事。這一百單八將,或身懷絕技,或足智多謀,但他們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