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長徵》的讀書筆記
2023-10-12 12:08:29 5
本書詳細描述了紅軍在長徵路途上所完成的艱巨任務。尤其是強渡烏江,飛奪瀘定橋,越過草地,突破天險臘子口等有重大影響的戰鬥和行動。
《憶長徵》的讀書筆記一
有一天,我讀了楊成武上將寫的《憶長徵》這本書,對英雄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經歷千難萬險……的大無畏精神欽佩不已。令我印象最深的還是書中第十三章《飛奪瀘定橋》的故事,它表現了紅軍不怕困難、不怕犧牲、意志堅定、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讓我的心情久久激蕩。
在書中,紅軍戰士們不怕困難,為了革命理想,不管白天黑夜,不停的前進著。這些精神值得我們學習!然而,你難以想像,紅軍長徵的路途是多麼遙遠、艱難,但紅軍竟然毫不退縮。他們走著走著就來到了波濤洶湧的大渡河邊。毛澤東同志把大家召集在一起說:「現在,我們找到了兩條船,每船只能坐20人,按這樣的速度,我們一個月也不可能全部渡過河……」看到「一個月時」,我不禁為紅軍戰士們捏了一把汗,紅軍現在可是十分危險,他們面臨著「前有大河,後有追兵」的困境。如果一個月還沒有過河,那不是被國民黨「捉活」的了嗎?緊接著,毛澤東又說:「不過,我們還有一線希望,那就是大河上的瀘定橋!現在,我命令一連為敢死隊,首先消滅瀘定橋上的衛兵,再讓大部隊過去。」一連連長馬上領命,連夜趕往瀘定橋。當我看到這裡,「瀘定橋」三個字讓我大吃一驚,這座橋只有13根鐵索,怎麼過去,一不小心就掉到下面洶湧的河流裡,何況前面還有敵人的機槍掃射?
只見一連已經以最快的速度到達了瀘定橋,戰士們都趴在鐵索上冒著槍林彈雨向前一點一點地移動。還有一些戰友在後面掩護,保護前面的戰士,那機槍「噠噠……」掃個不停。當我軍爬到橋的一半時,被敵人發現了,敵軍發了一枚榴彈炮,沒打著紅軍戰士,打到了水裡,水花濺起幾十米,那景象真是相當的壯觀。但戰鬥中紅軍戰士犧牲的也不少。只見一個戰士不顧一切地向前衝去,一邊掃射子彈,一邊向前走,最後還是英勇犧牲了。令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班長死亡的時候,班長因沒站穩,一不小心摔下了橋,急中生智,一手抓住鋼索,整個人懸在空中,下面就是波濤洶湧的河流,跌下去肯定是必死無疑的。我當時又為這班長捏了一把汗。但最後還是因為體力不支,摔進了河裡。最後紅軍成功了,他們佔領了瀘定橋。這可是戰士們用鮮血換來的,要是紅軍們都退縮的話,那永遠也不可能奪得瀘定橋。
我們應該學習紅軍的精神,應該學習他們不怕困難,毫不退縮、意志堅定的精神。
《憶長徵》的讀書筆記二
峭巖先生是一位長期活躍於詩壇界的著名軍旅詩人。原先總是:聞其名,不見其人。近年,我偶然幾次參加詩詞朗誦會,得以相見相識。自恨性格太過於拘謹木訥與內向遲緩,又恐與詩壇名家交流,延至今尚未直接打過招呼。究其原因,還是我個人學識淺薄,實難以平視且暢快地與有成就之人談詩論道。
峭巖先生的詩作屢屢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我看不僅僅是先生多年來積攢下的人氣與名氣,更重要的是作者本人以及作品本身所張揚的凜然正氣。常聽著名詩人談寫作經驗,言語之間會流露出詩歌必須緊接地氣的成功真諦。
人氣,是詩人謙和的回報;名氣,是詩人勤奮的結果;正氣,是詩人固有的品性;地氣,是詩人創作的源泉。峭巖先生以自己辛勤耕耘的卓越成果,贏得了文壇權威的首肯,得到了文學愛好者的廣泛認可。究其原因:人氣飆升、正氣磅礴、地氣充盈,所以。先生底氣十足!
作為軍旅作家,峭巖先生熱切關注並切身體驗戰士生活,深入研學掌握豐厚的黨史軍史資料,有機會接觸到最能體現時代進展脈搏與趨向的資料。正因為先生不失時機地日積月累,正因為先生視野開闊地慎思博學,峭巖先生的詩歌越來越受到社會各層面的欣賞與推崇。觀此種現象的縱深與延續趨向,應該不以為奇。
賞讀峭巖先生作品,毫無疑問地可以感悟到作者高尚而純粹的創作激情。他能從沉悶而平凡的生活中,提煉出一種令人熱血噴張的詩境氛圍。他善於將尋常事件精心打磨,從中梳理成很有動感很有韻味的文字。他能把戰士與領袖特有的剛毅品質與內在的柔情揉搓一起,在恰似行雲流水般的詩句中,透射出倔強堅硬的詩情畫意出來。
《遵義詩筆記》的誕生,凝結了作者多年的思考歷程,抒發了作者一貫的人文探討,闡述了作者對重大事件的嚴肅態度。以一個現代人的時空穿越,問候先驅,採訪民間,與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傾心交談;以提綱擎領的方式大場面多角度地展現其宏大與壯觀;我相信峭巖是當今第一人。
一·讀《遵義詩筆記》的同時,不能不說些題外話
學習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想必是每一位悻悻學子曾經的必學課程。在書本裡,讀出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歷盡艱辛;讀出過「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摸索踐行;讀出過「萬水千山只等閒」的豪邁氣概;讀出過「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民族自信;更能讀出「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翔實緣由。
科學客觀地實事求是地再現黨史中必要的詳盡環節,對歷史人物的公正定位,隨著歷史進程漸進地步入冷靜思考時期,這種願望更是代表了人們的急切心情。隨著大量沉睡文件解密,隨著當事人終可慎重地口述當時情景,黨史資料更加詳實或者說更接近於歷史的真實。這種負責任的努力,必將打破或已經打破了一些蒙在慣常思維的上的宣傳模式,還源於或接近還源於歷史的真實面目。
不可否認:長期受個人崇拜所薰陶,原來曾賦予教育使命的那些黨史軍史,總有一些不盡人意,更有待商榷有待破密有待歸真的地方。比如特別突出領袖個人的洞察與引領能力,甚至擴大;比如忽略沉浮過的歷史人物的作用,甚至隱匿;比如禁止宣傳他黨派在民族戰爭中的關鍵作用,甚至詆毀。以此類推,塵浮於近乎虛擬的史料,或多或少左右人們對真實史實認識而產生惑疑與困頓。
可幸,這個時代給予了人們重新解讀史料的機會。不斷地正本清源的本身,實則是對先人們是莫大的尊重。得以澄清與糾正,我們更加敬仰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家為新中國建立而經歷的艱苦卓絕,欽佩他們無畏無私的全身心付出,珍惜共產黨人歷經幾代人的努力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大振興。
後面我還會說到,峭巖的詩作正是秉承了「還歷史之真實」的原則。《遵義詩筆記》如此,其他詩作也是在尊重史料基礎上而沿承詩歌特質,不乏激情與浪漫;不乏慎密與張揚。
我們還不能忽視,社會上一度湧動因中國共產黨曾在某些歷史階段上的失誤,大肆詆毀黨在中國革命中不可動搖的歷史地位,以至於對黨的領袖作用的質疑,對領袖人格上的踐踏。諸如此類,作為忠誠於黨的公民,不能不表示對其污衊、戲說、歪說黨史的趨向而憂慮不安。
由此,我以為峭巖先生的《遵義詩筆記》的公開發表,正是對否定黨領導地位無恥濫言的有力回擊。我相信作者對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進行過深入的了解,在掌握大量真實史料的基礎之上,才有震人發憒的以寫詩為內容的遵義筆記。
以其奮鬥的經歷教育後人,是中國共產黨的一貫政治傳統。相信任何有思想有抱負的政黨,都會尊重自己的發展軌跡,都會以史實教育後繼者前行。僅在這方面,峭巖先生無疑舉起了一面獵獵大旗——警示人們不能忘記曾經的路途荊棘、曾經的腥風血雨,曾經的艱苦卓絕。
二·徜徉心路,撞擊心扉,遊走於那段不堪回首的撤離
峭巖詩人激情四溢,他以最能表達心意的敘述,精彩絕倫地用詩的語言高度慨括了對黨的崇敬。避開塵間喧囂,獨享任思緒紛飛的自由空間,剖開心腹地傾述,引領讀者置身於那個氛圍中。
在峭巖詩人的筆下:感動山川,歡笑河流,泛綠沙漠,奔馳草原,那是中國共產黨人歷經九十載所凝成的豐碩成果。正因為有那麼多先鋒戰士的浴血奮戰,「沉睡的積雲」散開,「悽苦的陰雨」遁去。似乎冥冥之中的「浸血的道路」上,依就迴蕩著「馬蹄的濺落」。
詩人在詩作的一開始,就沉迷與建黨先驅們的對話。
對黨的忠誠度,先生表現的尤為深刻。「我找到了幾代人的蹤影/他們踏風而來/他們挾電而來/整理著壯麗的河山/疏通著生活的軌道」。僅僅幾點,就能涵蓋中國共產黨幾代人的努力。舉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熊熊火把,用希望點燃大地。掙扎中的貧苦大眾,從來沒有那麼暢快地表達民生訴求。打開新世界大門,創造人民當家作主的新型政權,美好的理想正日益成為生活現實。
這一切一切的豐功偉績,誰又能抹殺的了?哪一個朝代、哪一個政黨,能承擔起如此重大責任?
壯烈、悽楚、難捨,糾結且盪氣迴腸,構成了長徵難以言盡的波瀾壯闊。黨內左傾盲動主義的盛行,叫年輕的黨付出了沉痛代價。也想一天早上就能紅旗漫捲天空,也想一個季節迎來大地收穫。年輕人指揮著年輕的黨,為不切實際的行為申領幾萬裡迂迴奔波的懲罰。十字路口,何去何從?如不迅速撤離,難逃革命火種瞬間熄滅之厄運。
詩人寥寥數語展示了場面:紅色根據地難捨的放棄,風雨瀟瀟戰馬急催所呈現的悽苦,由各種思想傾向撞擊而雜生的糾結,還有諸如血染湘江的壯烈。問蒼茫大地,所指向的出路就只是大範圍地轉移。
長徵是播種機,是宣傳隊,更是震驚世界流傳千古的偉大壯舉。但其當初,完全是一次傷筋動骨且不得已而為之的大撤離。因此而產生的深遠意義,或已成為孕育新中國的搖籃,那是後來以及後人所悟出來的道理。
三·難得一見的激情敘述,詩人情懷盡在路途中
看過些許《遵義詩筆記》的評論文章除了由衷地敬佩詩評的嚴謹,還推崇對經典詩句的真誠讚嘆。譬如詩集[之二]的題記:「我要過江/把軍衣撕成兩片/一片做船一片做帆/把肋骨抽出/兩根/一根左一根右漿/我要過江/紅旗在前/我要過江……」。不止一次地由詩評者掌聲不斷而擊掌叫絕,我看後也忍不住想再絮叨幾句。
彰顯長徵前行者的勇氣。除了前行,沒有退路,情願把身軀付出。勇往直前敢當鋪路石的信念,頑強大無畏的獻身精神,每一字都那麼震耳欲聾。
凸露長徵路途是由紅軍戰士的生命鋪就的。無私忘我,大局觀念,為了前行,為了勝利,甘灑熱血寫春秋。軍衣、肋骨,分明是戰士的赤膽忠心。
盡情揮灑了詩人卓越的跨越時空的想像力。只有深刻洞察事物的本像特質,只有幻覺中的息息相關,只有細膩入微地縱觀走向,才可能誕生這樣的壯烈詩篇。
我相信,峭巖先生也極為看重以上的幾句物化比擬。足以顯現紅軍精神,足以張揚長徵精神,足以證實共產黨所領導的軍隊無往而不勝。我甚至想像:假如峭巖先生是長徵中的一員,就憑几句可令天驚地魄的詩行,他該是宣傳隊中的翹楚者。往大了說,倘若叫他指揮千軍萬馬,也會全然合格。
峭巖先生對黨的赤膽忠心,幾行詩句就隱隱呈現。當然,我更情願相信那是詩人行走於長徵路上與紅軍戰士的共鳴。
「遵義我的祖國註定與你相連/遵義我的生命註定與你相系/遵義是黨的旗幟上的的閃光點/遵義是那麼的讓我夢繞情牽」。作為一個地名,遵義城遠遠超乎它的地域概念。那是一個紅軍長徵的轉折拐點,那是北鬥星閃耀的天穹,那是戰鬥捷報頻傳的空間,那是中國革命的鳳凰涅槃。遵義——永遠是黨史上一面勝利旗幟!
四·珍重史實的每一細節,不妨礙詩人翱翔天空的思考
做一歷史回顧,但凡展示革命歷程的文藝作品無不把遵義會議作為重大題材來反覆歌詠。隨著社會的開放空間愈發擴延,加之歷史原因的撲朔迷離,導致各種戲說傳說或者謬說流傳於坊間,嚴重幹擾了傳統的黨史教育。
比如說,確切參加遵義會議的人數;比如說,會議詳盡的決議文書檔案;比如說,張聞天同志當時的職務;比如說,涉及每人參會所持的傾向態度;比如說,遵義會議實際新「三人團」的正確定位;-----凡此種種。由於戰火紛飛,當事者已逝,無文件可查,對某些歷史人物評價有欠公允,大量的眾說紛紜影響了人們思維導向。所以,謬說曾經橫行。
峭巖先生的《遵義詩筆記》是文學作品,不可能擔負起對重大事件答疑解惑的責任。即便如此,詩人在盡情揮灑情感的同時,對事件中的一些細節描述,儘量還原於本身的真實。從中我們看到了,被歷史塵埃所湮滅的爭議人物或低頭沉思、或蹙眉糾結、或高談闊論。其實,會議中的爭論,命運中的博弈,正是黨內政治生活的正常內容,無可非議。
我讚賞峭巖先生對人物形態、人物心態、人物特質的描述。
「毛澤東長發接耳」,「我近前摸了下他左手上的香菸」。峭巖詩人仿佛就在領袖中間,細細地揣摩愈顯生動。「周恩來叉腿站立」他為第五次圍剿糾結,既是一位青春的形象,又是一位老成的周恩來。「朱總司令/貓腰揣袖而坐/埋進深深地的思索」、說完肥大的軍裝,轉而又是一句「武略之外更有文韜的張揚」,傳神地把紅軍統帥素描的惟妙惟肖。
我們看到:「王稼祥捫心自問」,想著山高路遠,馬蹄聲聲;我們還看到:「張聞天低頭思量」。捉摸著黨建路遙,前程艱辛;更難得一見博古:「手中的搪瓷杯如輕/他無心去飲」,作為當時黨的負責人,因為年輕,難以掩住書生氣十足,因為稚幼,只能愧疚難言。我們更應該以崇敬的心境前來表達對彭大將軍的敬佩,「多幾分剛毅和壯烈/少幾分委婉和溫順」,儘管橫刀立馬,馳騁風雲,也難免最終飲恨。
說到鄧小平參加遵義會議,當初有不少插曲。身為《紅星報》主編,為會議做記錄。但那些原始的珍貴資料,隨著天上地上的圍追阻截,早已灑落遺失。多年後,對鄧小平是否參加會議存有異議。我們的領袖聞之,露出常見的豁達。事到如今,還有那麼重要嗎?「記錄了會議------探尋到一種深邃」。若干年之後,如似遵義深遠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把坐標指向北京。撥亂反正,實事求是,將原來的領袖們重新歸位,這就是鄧小平「深邃」目光的歷史貢獻。
峭巖詩人以尊重歷史的心態,以寫實敬仰的語言,抓住每一位參加會議的特點,非常逼真地再現那些生動的一幕。正因為這些,就已足夠叫曾經的領袖們靜靜地安息,叫其後人們得以安心。張聞天、王稼祥、博古,彭德懷你們為中國歷史所彰顯的輝煌依在,你們為革命矗立的豐碑依在。迷茫塵霧儘管遮掩了數十年,但終歸掩蓋不了金子的光芒。
五·與歷史對話,追溯北鬥星升起的必然
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發展進程中的重要裡程碑。長徵中,紅軍將士之所以能擺脫數倍於自己人數的圍追堵截,之所以完成勝利會師而奠基了中國革命根據地,得益於確立了毛澤東同志的主導地位。回顧自遵義會議後,又經歷了多少腥風血雨,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代領袖們執槳前行大船,從勝利走向勝利。無數事實證明:選擇毛澤東是歷史的必然,是中華民族的大幸。
「抬頭望見北鬥星,心中想念毛澤東」。追溯偉人足跡,追溯艱難歲月,追溯坎坷路途,在那個重要的歷史關頭,毛澤東力挽狂瀾而扭轉頹勢,毛澤東以及他的戰友們就是引領中國革命勝利的「北鬥星」。
以「遵義會議」為抓手,闡述其重要意義,把自己的思索與遵義連結,梳理其後的革命發展脈絡,峭巖先生做了一件極其有重大貢獻的大事。現在還不敢說,先生的「詩話遵義」是一座無人可攀越的裡程碑。我更願意相信:依著先生執著的探索毅力,一定會繼續沿著這條思路走下去,釀出愈加醇香詩作。
截取遵義會議前後的內心活動狀態,峭巖選擇了穿越時空對話。
曾「決策命運一言九鼎」的年輕軍事指揮員周恩來蹙眉緊鎖,回憶戰火紛飛中誰多次挽長城為即倒?曾「心懷壯烈熱血青春」的年輕黨務負責人張聞天痾病長思,德國手槍準星怎能引領紅軍走出泥潭?曾「氣指頤使崇拜顧問」的年輕黨政權威博古捶胸頓足,狠命糾結著為什麼總是節節敗退?曾「書學九鬥理論頗豐」的年輕王稼祥掩卷沉思,正確指揮戰役的強人在哪裡?
峭巖去「採訪」,去「探尋」,欲從他們思維中解讀答案。「毛澤東有一套治黨治軍方略」,他即「志向高遠精通謀略」,總能做出「石破天驚」的大事,又能「調兵遣將玩於掌中」總能化危機為「風平浪靜」,這是有決策能力的周恩來對毛澤東最肯定的結論。毛澤東與張聞天「推心置腹」又能「友誼交杯」,從毛澤東講述「漢將韓信打魏王豹」的典故中悟出一個真理:毛澤東用兵如神無人可敵。儘管博古聲嘶力竭並全身心調兵遣將,最後不得不哀嘆:事與願違,身不由己。峭巖先生透過戰火硝煙,剝繭抽絲地捋順各路英雄的複雜心路,水到渠成地得出這樣的真理:歷史選擇了毛澤東,只有他能挽救危難中的紅軍,挽救革命理想的順利實施。
化身為一名採訪記者,隨著歷史隧道穿越,當今只有峭巖《遵義詩筆記》做的最為貼切、最為真實、最為巧妙。交口稱讚,稱之為最好,應該受之無愧。
歷史是真實記錄,歷史也是由溫情生活所串聯的別樣畫面。現代人總說:「成功的男人之後,總會有一位女人支撐」。峭巖先生時光鏡頭,不僅僅對準疆場上的金戈鐵馬,不僅僅對準會議桌上的唇槍舌戰。轉而一個溫柔,聚焦毛澤東的夫人——賀子珍。通過穿越,「去叩開我對偉人的情愫」。賀子珍既能「剛柔相濟」,又能「張開女人的懷抱」,去溫暖下野中男人的孤悽。他們是相知相愛的戰友,一同度過風雨飄搖,一同暢飲勝利的歡樂。我想,在這個特定的嚴肅命題中,峭巖能漣綺起浪漫漩渦,起碼在國內是首創。
六·「精神還鄉,靈魂回家」——詩人都該秉承的原則
人類共有的海洋多現汙染,詩海也難逃一劫。假大空,一味地掏空心思地鶯歌燕舞的歌詠,麻痺著疲勞了讀者對美感的享受。晦澀哀戚,一切從自我出發,閹割了詩歌原有的歷史傳承,所抒發的情感,只是自艾自棄。譏笑挖損,空虛中顯露著詩歌的無奈與沒落。
峭巖先生敬畏遵義,敬仰遵義,以一氣呵成的才氣完成五千行大作,不能不說那是詩人的厚積薄發。先生只有「精神還鄉,靈魂回家」的勇魄,方能煥發其才氣。正因紅色旅途的一草一木所召喚,正因「紅色崇拜在我的血液裡日久彌深」,正因欲將歷史重溫的使命感所縈繞心頭,峭巖的筆觸才是真實、生動、富有感染力的。
《遵義詩筆記》,不是一種事件重複,而是換一種方式的敘述;不是譁眾取寵的追逐時尚,而是正視先輩們所經歷的壯烈史詩;類似的作品不是太多了,而是正在進行的傳統教育中大有缺失。期待著像峭巖這樣的激情蕩漾且冷靜思維的詩人再創佳作,我想不僅是自己的一孔之見。
峭巖先生由衷讚嘆李瑛詩人「四個有」:即有地、有天、有人、有火。我以為,峭巖先生的《遵義詩筆記》,無疑使「四個有」化作每一行詩句。有地:置身於基層,遊走於山間,顯著底氣十足。有天:革命意志永不動搖,不為塵埃所困惑,信仰是真實的。有人:穿插的合情合理、穿越的如見其人,與歷史對話猶在身旁。有火:四射的是槍彈雨,四射的是戰友情,四射的是傷心淚,四射的是偉人志。沒有激情四射的火,就不是那本浸著先驅血汗淚的《遵義詩筆記》。
拘於本人對詩詞少有研修,不大可能羅列出詩集本身欠缺的一二三來。我還是撿拾他人的觀點:「的」字少點兒為好;語句精煉些為好;一字一行的行距,是否多了些?拾人牙慧,僅此而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