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孟小冬簡介,孟小冬與梅蘭芳的故事?

2023-10-11 22:07:09 4

  孟小冬是著名的京劇女老生演員,是餘門的唯一女弟子。但是孟小冬與梅蘭芳曾有過故事,但是梅蘭芳對孟小冬並未明媒正娶,孟小冬對梅蘭芳也就不負有婚姻意義上的責任,所以這段感情遂告終結。本期戲劇文化將為你介紹孟小冬。

  孟小冬(1908年1月9日-1977年5月26日)又名孟若蘭、孟令輝,在上海出生,出生於梨園世家,著名京劇女老生演員,有老生皇帝(冬皇)之譽,師承餘叔巖,是餘門惟一的女弟子。

  孟小冬的表演扮相英俊,嗓音蒼勁醇厚,高低寬窄鹹宜,中氣充沛,滿宮滿調,且無雌音,被公認為「餘派」主要傳人。北京大學教授吳小如曾說她是學餘最成功的一位。代表劇目有《捉放曹》、《搜孤救孤》、《洪羊洞》、《盜宗卷》、《擊鼓罵曹》、《烏盆記》、《空城計》、《珠簾寨》、《御碑亭》、《碰碑》、《魚腸劍》等。

  她的弟子有趙培鑫等,辜振甫在港工作時曾向她問藝。琴師王瑞芝是餘叔巖生前的琴師,餘身故後在上海開始傍她,1950年代後期從英屬香港到北京,在北京京劇團(現在的北京京劇院)工作,傍餘門弟子譚富英。1953-1963年間,香港票友黃金懋為孟小冬唯一收過的入室弟子。1925年8月孟小冬結識梅蘭芳,合演《遊龍戲鳳》。1927年孟小冬以兼祧的名義與梅蘭芳成婚。當時梅蘭芳已有一妻王明華,另一有平妻福芝芳]。1933年分手。1949年春移民英屬香港。1950年於香港與杜月笙結為夫婦,與杜月笙結婚後,徹底退出舞臺。

  1926年,梅蘭芳的感情生活中出現了個插曲。這便是社會議論頗多的「梅孟之戀」,女主角是當時名滿京華的老生演員孟小冬。

  孟小冬比梅蘭芳小13歲,祖父孟七是與譚鑫培同時代的著名文武老生兼武淨演員,後從北方遷至上海。父親孟鴻群工文武老生,她生在上海,受家庭薰陶,自小喜好唱戲,父親看準她的天賦,打小就讓她拜師學藝。她因聰慧,又下過苦功,年僅7歲就兩次搭班去無錫演出。9歲時,正式拜舅父(一說姑父)仇月祥學習孫(菊仙)派老生,12歲時在無錫新世界登臺,14歲時在上海乾坤大劇場演出。這期間,她不但應工老生,連武生也唱。18歲到北京後,拜陳秀華為師,專攻餘派老生戲。至於拜餘叔巖為師,得其親授,那是後話,1938年的事了。

  1925年,北京第一舞臺有一場盛大的義務戲,大軸是梅蘭芳、楊小樓的《霸王別姬》,倒二是餘叔巖、尚小雲的《打漁殺家》,倒三就是孟小冬和裘桂仙的《上天台》,連馬連良、荀慧生等名角的戲都排在前面,可以說這場演出對孟小冬來說意義重大。從此,她在京城聲名鵲起,以後的營業戲賣座幾乎與梅蘭芳、楊小樓、餘叔巖相持平。

  因為梅蘭芳與孟小冬都是名伶,所以他倆的戀情廣受關注,傳說也多。關於這場戀愛是如何發生的,有的說是梅蘭芳身邊的朋友為了某種目的撮合的,有的說是梅太太福芝芳因身患沉痾,而預先安排。如此等等,並無實據。其實最有可能的原因即是兩人同臺演戲,配合默契;臺下互相傾慕對方的才華,經常交流藝術,日久生情。

  1926年8月28日的《北洋畫報》上有署名「傲翁」者撰文說「小冬聽從記者意見,決定嫁,新郎不是闊老,也不是督軍省長之類,而是梅蘭芳。」當天的《北洋畫報》上還刊發了梅、孟各一張照片,照片下的文字介紹分別是「將娶孟小冬之梅蘭芳(戲裝)」、「將嫁梅蘭芳之孟小冬(旗裝)」。這可能是媒體最早一次對梅孟戀情作肯定報導。次年2月,梅孟雙雙相偕從上海返回北京,梅孟關係似乎更得到了證實。總之,梅蘭芳與孟小冬的新屋設於東城內務部街的一條小巷內。

  梅孟之戀雖因他二人在世人眼中特別般配而被稱頌一時,卻終未能長久。兩人分手的原因也是眾說紛紜,有些說法跡近小說情節,甚為可笑。

  還在梅孟相戀中,發生了一樁震驚整個京城的「血案」,梅蘭芳差點丟了性命,事情經過是這樣的:

  紈袴子弟王惟琛一直單戀孟小冬,始終得不到小冬回報,正在百般愁苦之際,聽說小冬已被梅蘭芳「搶了去」,一時想不開,一天突然闖入梅宅,欲找梅蘭芳理論。當時已近正午,梅蘭芳和馮幼偉等幾個朋友正在吃午飯,傭人進來通報,說有一個「身穿淺色西裝,文質彬彬,年約20歲左右,一看就是個大學生模樣的人」要見梅大爺。在座的北京《大陸晚報》經理張漢舉自告奮勇,對梅蘭芳說他先出去看看那人有什麼事,說完,便離座隨傭人走出餐廳往客廳走去。

  張漢舉矮矮胖胖,由於記者出身,頗善詞令,平時熱衷於交際,喜歡管三管四,所以有「夜壺張三」的綽號。他來到客廳,以為找幾句託詞就可以把王惟琛打發掉,誰知還未等他開口,就見王惟琛從口袋裡掏出一把手槍,抵住張漢舉,叫道:「你叫梅蘭梅出來見我!」張漢舉到底也是見過世面的人,他很快就穩定了情緒,回說梅蘭芳出去了。王惟琛自己也很緊張,聽說梅蘭芳不在家,便顫聲要求張漢舉轉告梅家,要梅家先掏出五萬塊錢,賠償他失去女朋友的精神損失。槍口下的張漢舉大聲呼喚傭人,讓他們轉告馮幼偉,趕快去籌款。

  其實,早在王惟琛掏出手槍的那一刻,就有傭人忙不迭地奔到餐廳通知了梅蘭芳、馮幼偉。此時,聽王惟琛說要錢,馮幼偉一面打電話通知軍警督察處,一面通知銀行迅速提出五萬元現款。

  錢送到時,軍警也已包圍了梅宅。當傭人將錢扔進客廳後,王惟琛將張漢舉挾作人質,好使他安全離開梅家。走到大門外,王惟琛這才發現軍警不僅包圍了梅宅,連周圍屋頂上都有荷槍持彈的軍警,因為過於緊張,他手中的槍響了,張漢舉重重地倒在了地上。一見人質已死,軍警們眾槍齊發,頃刻間,王惟琛被打成了蜂窩狀,當場斃命。

  次日,大柵欄附近的一根電線桿上,高懸著一個木籠,木籠裡放著的正是王惟琛的血淋淋的頭。這顆人頭在電線桿上晃蕩了整整三天。當年,最重的刑罰也不過是示眾三天,可見「軍警處」是將「王案」作為大案來處理的。

  王惟琛的死算是咎由自取,張漢舉卻死得冤枉。梅蘭芳對張漢舉之死深感歉疚,他不僅包攬了張漢舉的後事,而且還贈送給張家位於麻草園的房屋一幢,現金二千元。

  後來梅孟分手,有人便將這兩件事說為因果——梅蘭芳受「血案」的刺激而離開孟小冬。其實這又是人們的猜想。

  人的感情是複雜的,故不應簡單視之。梅孟分手未必只有一個原因,但直接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梅蘭芳聽說在他訪美期間,孟小冬身邊另有感情介入。梅蘭芳對孟小冬並未明媒正娶,孟小冬對梅蘭芳也就不負有婚姻意義上的責任,這段感情遂告終結。

  有史料說,1931年,在孟小冬聘請的鄭毓秀律師和上海的杜月笙的調停下,梅蘭芳給孟小冬4萬塊錢為贍養費。

  其實是梅蘭芳訪美的次年回到北京時,得知孟小冬在天津欠了債,於是給了她幾萬塊錢。由此可見梅蘭芳為人的厚道及情義。

  孟小冬後來嫁給了上海聞人杜月笙,1949年5月隨杜去了香港。杜月笙去世後,孟小冬在家收徒教戲。1967年秋移居臺北,10年後發肺氣腫與心臟病去世。

你可能也喜歡:


戲劇大全:評劇名家有哪些
宗教文化:什麼是佛教文化
評劇早期流派創始人大盤點
維吾爾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同类文章

湖南衛視2020片單出爐 流量和實力齊頭並進

  湖南衛視向來都是衛視臺的領軍人物,推出了不少受到廣大觀眾喜愛的好劇,而最近,湖南衛視2020招商大會舉行,2020年的影視劇片單也出爐了。從這份片單來看,既有新進的流量小生的劇,也有頗具爆款的實力劇,可謂是流量和實力兩頭抓,顯示出湖南衛視的野心!下面我們一起去戲劇文化那裡看看這份片單吧!  金鷹

關於浙江越劇的由來,浙江越劇的特點

  越劇是很膾炙人口的經典劇種之一,發源於浙江,又有紹興文戲之稱,以唱為主,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的聲譽與廣泛的群眾基礎,是我國流傳最廣的劇目。本期的越劇文化帶你瞧一瞧關於浙江越劇的由來,浙江越劇的特點。  越劇,又名紹興戲,是中國漢族五大戲曲種類之一,是目前中國第二大劇種。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

廬劇文化之《五女拜壽》劇情簡介

  廬劇《五女拜壽》講述的是楊繼康被株連削職為民後,爭先恐後拜壽的五個女兒只有被嫌棄的養女願意收留題目,後楊繼康沉冤得雪的故事。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廬劇文化中具體看看《五女拜壽》的劇情吧。  明代嘉靖年間,戶部侍郎楊繼康,因對嚴嵩專橫擅權深為不滿,欲告老還鄉。在他六十壽誕之期,眾女兒女婿均奉厚禮進

廬劇文化之《老先生討學錢》唱詞

  廬劇,安徽省傳統地方戲主要劇種之一。是在大別山一帶的山歌、淮河一帶的花燈歌舞的基礎上吸收了鑼鼓書(門歌)、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發展而成的。接下來,廬劇文化要介紹的是《老先生討學錢》的唱詞,一起去看看吧。  老先生:巍巍乎啊欠起身蕩蕩乎走出門庭  一路走來一路行來來往往都是人  家家都把那年來過小

戲曲文化說,京韻大鼓的板式特點

  京韻大鼓是在清末由河北省滄州、河間一帶流行的木板大鼓經藝人改革後發展而來。木板大鼓傳入天津、北京後,劉寶全改以北京的語音聲調來吐字發音,吸收石韻書、馬頭調和京劇的一些唱法,創製新腔,專唱短篇曲目。本期的為大家介紹下京韻大鼓的板式特點。  木板大鼓發展成京韻大鼓後,伴奏樂器在原來的基礎上,加上了三

眉戶戲文化傳承:刺目勸學的劇情介紹

  在中國歷史上,關於考取狀元的典故不少,其故事情節或讓人深受鼓舞,或讓人義憤填膺,或唏噓不已。今天,要介紹的眉戶戲劇目之一《刺目勸學》,也與考取狀元相關,那麼,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吧。  《刺目勸學》也叫《曲江歌女》又名《曲江打子》。故事發生在唐代曲江池畔,見文於唐白行簡李娃傳。  唐、常州

京韻大鼓名家有誰,及其代表作

  京韻大鼓清末民初形成並流行於北京、天津地區。由當時的鼓書藝人劉寶全等把原用河北語音演唱的木板大鼓改用北京語音演唱,廣泛吸收京劇唱腔及北京流行的民間曲調創製新腔,並在木板大鼓原有伴奏樂器三弦外,增加了四胡和琵琶,形成了一直流傳至今的京韻大鼓。且看本期的。  京韻大鼓有以劉寶全、白雲鵬、張小軒為代表

蘇州彈詞伴奏樂器,必不可缺的兩個

  「有些事,有機會做的時候,就去做,別等沒機會了,再去做,就來不及了;有些人,有機會珍惜的時候,就去珍惜,別等失去了,再去把握,就沒意義了。」  那麼,接下來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蘇州評彈伴奏樂器,必不可缺的兩個。  小三弦:  三弦:又稱「弦子」,中國漢族傳統彈撥樂器,其他少數民族受漢族文化影響,也

一步一個腳印,淮海戲發展歷程

  淮海戲,江蘇省傳統地方戲曲劇種。2008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關於淮海戲的發展歷程吧,看它是如何一步步發展起來的。  1、正式定名  淮海戲曾在民間稱為「小戲」,與柳琴戲、泗州戲同源於「拉魂腔」,因流行於淮海地區,曾稱"淮海小戲",19

北路梆子賈桂林人物生平介紹

  山西的北路梆子,在山西的戲曲發展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當然在不可替代的價值裡,就有創造價值的人,本期梆子戲文化,讓我們一起來看卡北路梆子賈桂林人物生平介紹。  戲劇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二、三、四屆理事,山西分會二屆理事、三屆副主席、四屆名譽主席,山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二、三、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