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遺傳統戲劇名單,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之傳統戲劇項目
2023-04-01 14:44:51 2
戲劇是中國傳統藝術之一,劇種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載歌載舞,有說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於一體,在世界戲劇史上獨樹一幟。為了更好地保護和讓傳統戲劇得以傳承,有很多戲曲劇種都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
1、京劇
京劇是一種融合了唱、念、做、打的表演藝術。在中國各地都有廣泛的表演,但北京、天津和上海仍是主要的演出中心。京劇的唱、念主要使用北京方言,劇本則遵循一系列注重形式和韻律的嚴格規則而創作。京劇被視為中國傳統社會戲曲審美理想的集大成者,並且作為中國文化遺產得到廣泛認可。京劇,曾稱平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位列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地址:北京市,天津市,遼寧省,上海市,江蘇省,山東省,湖北省
2、粵劇
粵劇,又稱「廣東大戲」或者「大戲」,廣東傳統戲曲之一,源自南戲,流行於嶺南地區等粵人聚居地。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糅合唱念做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抽象形體的表演藝術。粵劇是用粵語演唱的戲劇樣式,有300餘年的歷史。粵劇吸納了多元的音樂、戲劇元素,將梆子、二簧聲腔與粵方言音韻予以完美的結合,創造性地拓展了中國戲曲的藝術表現,成為中國南北戲曲藝術的集大成者,迥異於中國其他戲曲劇種。2009年9月30日,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地址: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香港,澳門
3、皮影戲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戰國,興於漢朝,盛於宋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是用牛皮、驢、馬、騾皮,經過選料、雕刻、上色、縫綴、塗漆等幾道工序做成的。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地址:北京市,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遼寧省,黑龍江省,浙江省,山東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廣東省,四川省,雲南省,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
4、川劇
川劇流行於四川省、重慶市及雲南、貴州、湖北省的部分地區,是中國西南部影響大的地方劇種。它主要有高腔、胡琴、彈戲、崑曲、燈調五種聲腔,是明末清初以來中國戲曲聲腔劇種演變歷史的一個縮影。明末清初,崑曲、弋陽腔、青陽腔、陝西梆子、湖北漢調、徽調等聲腔流入四川,乾隆、嘉慶年間與當地的薅秧調、川江號子、地方小調、宗教音樂等逐漸融合,基本完成了外來聲腔「四川化」的演變過程。辛亥革命前後,高腔、崑曲、胡琴、彈戲及四川本土的燈戲在同臺演出過程中融為一體,形成「五腔共和」的川劇,一直延續至今。
地址:重慶市,四川省
5、藏戲
藏戲的藏語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藏戲是帶著面具、以歌舞演故事的藏族戲劇,形成於14世紀,流傳於青藏高原。常演劇目為八大傳統藏戲,內容大都是佛經中勸善懲惡的神話傳說。藏戲承載著藏族文化的血脈,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是他們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藏戲唱腔高亢雄渾,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聲幫和。2006年5月20日,藏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地址:四川省,西藏自治區,甘肅省,青海省
6、徽劇
徽劇是一種重要的地方戲曲聲腔,主要流行於安徽省境內和江西省婺源縣一帶。明末清初,亂彈聲腔傳入安徽,與地方聲腔及民間音樂結合,在安慶府的石牌、樅陽、桐城等地形成撥子。乾隆年間,撥子與四平腔脫胎而來的吹腔逐漸融合,形成二簧腔。二簧腔又與湖北西皮形成皮簧合奏,奠定了徽劇的基礎。徽劇的音樂唱腔可分徽昆、吹腔、撥子、二簧、西皮、花腔小調等類。徽昆以演武戲為主,多用嗩吶、鑼鼓,氣勢宏大;吹腔兼有曲牌體和板腔體形式,以笛和小嗩吶為主奏樂器。
地址:安徽省,江西省
7、豫劇
豫劇(英文:Yu Opera)起源於中原(河南),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在浙江各地也廣為流傳。當代豫劇跟隨河南衛視,河南豫劇院,臺灣豫劇團等演出團體走過了世界諸多國家,如到澳大利亞、義大利、法國、加拿大、委內瑞拉、紐西蘭、德國、英國、美國等國家演出,被西方人稱讚是「東方詠嘆調」。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非遺名錄第一批。
地址:河北省,河南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8、評劇
評劇原名蹦蹦戲、落子戲,又名平腔梆子戲,簡稱平戲,1935年正式使用評劇的名稱。它流行於北京、天津、河北及東北等地,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1910年前後,以成兆才為首的蹦蹦戲藝人以河北省東部灤州一帶的對口「蓮花落」為基礎,吸收東北二人轉的音樂和劇目,後來又吸收京劇、皮影、大鼓等的音樂和表演藝術,並在演出中採用全套河北梆子樂器伴奏,形成評劇的基本樣式,這一新興的戲曲聲腔劇種後來又在實踐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
地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遼寧省,黑龍江省
9、黃梅戲
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現流布於安徽省安慶市、湖北省黃梅縣等地。清末湖北省黃梅縣一帶的採茶調傳入毗鄰的安徽省懷寧縣等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結合,並用安慶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漸發展為一個新的戲曲劇種,當時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早期的黃梅戲。其後黃梅戲又借鑑吸收了青陽腔和徽調的音樂、表演和劇目,開始演出「本戲」。後以安慶為中心,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黃梅戲成為安徽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和全國知名的大劇種。
地址:安徽省,湖北省
10、越劇
越劇——中國第二大劇種,有第二國劇之稱,又被稱為是「流傳廣的地方劇種」,有觀點認為是「大的地方戲曲劇種」,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亦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依次為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之一。發源於浙江嵊州,發祥於上海,繁榮於全國,流傳於世界,在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
地址: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
國家級非遺傳統戲劇名單
名稱 所在地區 遺產項目編號| 京劇 | 上海市 | Ⅳ-28 |
| 粵劇 | 廣西壯族自治區 | Ⅳ-36 |
| 皮影戲 | 廣東省 | Ⅳ-91 |
| 川劇 | 重慶市 | Ⅳ-12 |
| 藏戲 | 四川省 | Ⅳ-80 |
| 徽劇 | 江西省 | Ⅳ-29 |
| 豫劇 | 河北省 | Ⅳ-23 |
| 評劇 | 北京市 | Ⅳ-51 |
| 黃梅戲 | 湖北省 | Ⅳ-60 |
| 越劇 | 福建省 | Ⅳ-53 |
| 二人臺 | 內蒙古自治區 | Ⅳ-73 |
| 木偶戲 | 廣東省 | Ⅳ-92 |
| 晉劇 | 內蒙古自治區 | Ⅳ-18 |
| 花鼓戲 | 安徽省 | Ⅳ-112 |
| 秦腔 | 寧夏回族自治區 | Ⅳ-16 |
| 漢劇 | 湖北省 | Ⅳ-30 |
| 亂彈 | 河北省 | Ⅳ-39 |
| 閩劇 | 福建省 | Ⅳ-45 |
| 滬劇 | 上海市 | Ⅳ-54 |
| 蘇劇 | 江蘇省 | Ⅳ-55 |
| 歌仔戲 | 福建省 | Ⅳ-64 |
| 曲劇 | 河南省 | Ⅳ-68 |
| 侗戲 | 廣西壯族自治區 | Ⅳ-83 |
| 甌劇 | 浙江省 | Ⅳ-106 |
| 土生土語話劇 | 澳門 | Ⅳ-171 |
| 巴貢(霞爾巴貢) | 西藏自治區 | Ⅳ-170 |
| 白族吹吹腔 | 雲南省 | Ⅳ-169 |
| 寧河戲 | 江西省 | Ⅳ-167 |
| 雜劇作場戲 | 福建省 | Ⅳ-166 |
| 滿族新城戲 | 吉林省 | Ⅳ-165 |
| 吉劇 | 吉林省 | Ⅳ-164 |
| 南路絲弦 | 河北省 | Ⅳ-163 |
| 端公戲 | 雲南省 | Ⅳ-168 |
| 滑稽戲 | 江蘇省 | Ⅳ-156 |
| 二夾弦 | 安徽省 | Ⅳ-113 |
| 淮劇 | 江蘇省 | Ⅳ-102 |
| 眉戶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 Ⅳ-99 |
| 墜子戲 | 安徽省 | Ⅳ-97 |
| 賽戲 | 山西省 | Ⅳ-95 |
| 儺戲 | 貴州省 | Ⅳ-89 |
| 目連戲 | 江西省 | Ⅳ-87 |
| 花燈戲 | 貴州省 | Ⅳ-78 |
| 燈戲 | 重慶市 | Ⅳ-77 |
| 道情戲 | 陝西省 | Ⅳ-71 |
| 秧歌戲 | 河北省 | Ⅳ-70 |
| 採茶戲 | 江西省 | Ⅳ-65 |
| 高腔 | 安徽省 | Ⅳ-7 |
| 青陽腔 | 江西省 | Ⅳ-6 |
| 東河戲 | 江西省 | Ⅳ-162 |
| 永修丫丫戲 | 江西省 | Ⅳ-161 |
| 平講戲 | 福建省 | Ⅳ-160 |
| 線腔 | 山西省 | Ⅳ-159 |
| 海南齋戲 | 海南省 | Ⅳ-158 |
| 陽戲 | 貴州省 | Ⅳ-157 |
| 淮北梆子戲 | 安徽省 | Ⅳ-155 |
| 西路梆子 | 河北省 | Ⅳ-154 |
| 弦子腔 | 陝西省 | Ⅳ-153 |
| 通渭小曲戲 | 甘肅省 | Ⅳ-152 |
| 關索戲 | 雲南省 | Ⅳ-151 |
| 雷劇 | 廣東省 | Ⅳ-150 |
| 武當神戲 | 湖北省 | Ⅳ-149 |
| 落腔 | 河南省 | Ⅳ-148 |
| 淮調 | 河南省 | Ⅳ-147 |
| 鷓鴣戲 | 山東省 | Ⅳ-146 |
| 西河戲 | 江西省 | Ⅳ-145 |
| 贛劇 | 江西省 | Ⅳ-144 |
| 嗨子戲 | 安徽省 | Ⅳ-143 |
| 淳安三角戲 | 浙江省 | Ⅳ-142 |
| 湖劇 | 浙江省 | Ⅳ-141 |
| 醒感戲 | 浙江省 | Ⅳ-140 |
| 上黨二簧 | 山西省 | Ⅳ-139 |
| 邕劇 | 廣西壯族自治區 | Ⅳ-138 |
| 白劇 | 雲南省 | Ⅳ-137 |
| 彝劇 | 雲南省 | Ⅳ-136 |
| 佤族清戲 | 雲南省 | Ⅳ-135 |
| 武都高山戲 | 甘肅省 | Ⅳ-134 |
| 合陽跳戲 | 陝西省 | Ⅳ-133 |
| 滇劇 | 雲南省 | Ⅳ-132 |
| 黔劇 | 貴州省 | Ⅳ-131 |
| 瓊劇 | 海南省 | Ⅳ-130 |
| 廣東漢劇 | 廣東省 | Ⅳ-129 |
| 祁劇 | 湖南省 | Ⅳ-128 |
| 提琴戲 | 湖北省 | Ⅳ-126 |
| 南劇 | 湖北省 | Ⅳ-125 |
| 二股弦 | 河南省 | Ⅳ-124 |
| 羅卷戲 | 河南省 | Ⅳ-123 |
| 同州梆子 | 陝西省 | Ⅳ-122 |
| 徐州梆子 | 江蘇省 | Ⅳ-121 |
| 棗梆 | 山東省 | Ⅳ-120 |
| 萊蕪梆子 | 山東省 | Ⅳ-119 |
| 山東梆子 | 山東省 | Ⅳ-118 |
| 柳腔 | 山東省 | Ⅳ-117 |
| 呂劇 | 山東省 | Ⅳ-116 |
| 屏南平講戲 | 福建省 | Ⅳ-115 |
| 打城戲 | 福建省 | Ⅳ-114 |
| 文南詞 | 安徽省 | Ⅳ-111 |
| 婺劇 | 浙江省 | Ⅳ-110 |
| 紹劇 | 浙江省 | Ⅳ-109 |
| 姚劇 | 浙江省 | Ⅳ-108 |
| 甬劇 | 浙江省 | Ⅳ-107 |
| 童子戲 | 江蘇省 | Ⅳ-105 |
| 淮海戲 | 江蘇省 | Ⅳ-104 |
| 錫劇 | 江蘇省 | Ⅳ-103 |
| 黃龍戲 | 吉林省 | Ⅳ-101 |
| 海城喇叭戲 | 遼寧省 | Ⅳ-100 |
| 上黨落子 | 山西省 | Ⅳ-98 |
| 永年西調 | 河北省 | Ⅳ-96 |
| 四股弦 | 河北省 | Ⅳ-94 |
| 老調 | 河北省 | Ⅳ-93 |
| 安順地戲 | 貴州省 | Ⅳ-90 |
| 鑼鼓雜戲 | 山西省 | Ⅳ-88 |
| 傣劇 | 雲南省 | Ⅳ-86 |
| 彝族撮泰吉 | 貴州省 | Ⅳ-85 |
| 布依戲 | 貴州省 | Ⅳ-84 |
| 壯劇 | 雲南省 | Ⅳ-82 |
| 山南門巴戲 | 西藏自治區 | Ⅳ-81 |
| 一勾勾 | 山東省 | Ⅳ-79 |
| 彩調 | 廣西壯族自治區 | Ⅳ-76 |
| 花朝戲 | 廣東省 | Ⅳ-75 |
| 白字戲 | 廣東省 | Ⅳ-74 |
| 哈哈腔 | 河北省 | Ⅳ-72 |
| 曲子戲 | 甘肅省 | Ⅳ-69 |
| 茂腔 | 山東省 | Ⅳ-67 |
| 五音戲 | 山東省 | Ⅳ-66 |
| 柳琴戲 | 山東省 | Ⅳ-63 |
| 泗州戲 | 安徽省 | Ⅳ-62 |
| 商洛花鼓 | 陝西省 | Ⅳ-61 |
| 荊州花鼓戲 | 湖北省 | Ⅳ-59 |
| 楚劇 | 湖北省 | Ⅳ-58 |
| 廬劇 | 安徽省 | Ⅳ-57 |
| 揚劇 | 江蘇省 | Ⅳ-56 |
| 武安平調落子 | 河北省 | Ⅳ-52 |
| 四平調 | 安徽省 | Ⅳ-50 |
| 碗碗腔 | 陝西省 | Ⅳ-49 |
| 高甲戲 | 福建省 | Ⅳ-48 |
| 西秦戲 | 廣東省 | Ⅳ-47 |
| 壽寧北路戲 | 福建省 | Ⅳ-46 |
| 大弦戲 | 河南省 | Ⅳ-44 |
| 柳子戲 | 河南省 | Ⅳ-43 |
| 靈丘羅羅腔 | 山西省 | Ⅳ-42 |
| 雁北耍孩兒 | 山西省 | Ⅳ-41 |
| 石家莊絲弦 | 河北省 | Ⅳ-40 |
| 宜黃戲 | 江西省 | Ⅳ-38 |
| 桂劇 | 廣西壯族自治區 | Ⅳ-37 |
| 荊河戲 | 湖南省 | Ⅳ-35 |
| 巴陵戲 | 湖南省 | Ⅳ-34 |
| 閩西漢劇 | 福建省 | Ⅳ-33 |
| 泰寧梅林戲 | 福建省 | Ⅳ-32 |
| 漢調二簧 | 陝西省 | Ⅳ-31 |
| 越調 | 河南省 | Ⅳ-27 |
| 大平調 | 河南省 | Ⅳ-26 |
| 懷梆 | 河南省 | Ⅳ-25 |
| 宛梆 | 河南省 | Ⅳ-24 |
| 河北梆子 | 天津市 | Ⅳ-22 |
| 上黨梆子 | 山西省 | Ⅳ-21 |
| 北路梆子 | 山西省 | Ⅳ-20 |
| 蒲州梆子 | 山西省 | Ⅳ-19 |
| 漢調桄桄 | 陝西省 | Ⅳ-17 |
| 正字戲 | 廣東省 | Ⅳ-15 |
| 廣昌孟戲 | 江西省 | Ⅳ-14 |
| 湘劇 | 湖南省 | Ⅳ-13,Ⅳ-127 |
| 四平戲 | 福建省 | Ⅳ-11 |
| 永安大腔戲 | 福建省 | Ⅳ-10 |
| 寧海平調 | 浙江省 | Ⅳ-9 |
| 新昌調腔 | 浙江省 | Ⅳ-8 |
| 弋陽腔 | 江西省 | Ⅳ-5 |
| 潮劇 | 福建省 | Ⅳ-4 |
| 莆仙戲 | 福建省 | Ⅳ-3 |
| 梨園戲 | 福建省 | Ⅳ-2 |
| 崑曲 | 北京市 | Ⅳ-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