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墨盒、噴墨記錄設備以及它們的組合的製作方法

2023-07-27 03:06:01 2

專利名稱:墨盒、噴墨記錄設備以及它們的組合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墨盒和噴墨記錄設備,更具體地說涉及能夠穩定地保 持安裝墨盒的安裝狀態且能夠防止墨盒受損的墨盒和噴墨記錄設備。
背景技術:
如在日本專利公報特開2003-25608中公開了一種噴墨印表機,其 中沿著水平方向插入並安裝多個墨水容器。塔形墨水出口形成在墨水 容器的沿著插入方向的前端側表面上,並且與塔形墨水出口對應的流 體入口按照朝著墨水容器伸出的方式形成在噴墨印表機的對應側表面 上。當沿著水平方向將墨水容器插入並安裝到噴墨印表機中的預定位 置上時,塔形墨水出口和流體入口連接,從而實現能夠將墨水容器中 的墨水供應給噴墨印表機的狀態。另外,如在日本專利公報特開2004-2911246中所披露了一種設有 閥裝置的墨盒,該閥裝置用於通過螺旋彈簧的彈性力來阻擋用於將墨 盒中的墨水向彈簧外供應的供墨部分中的流動通道。該閥裝置包括用 於打開和關閉供墨部分的供應口的閥體,並且通過用螺旋彈簧沿著關 閉供應口的方向推壓閥體來阻擋墨水流動通道。另一方面,在安裝墨 盒時,通過使設置在噴墨式記錄設備上的供墨針進入到供應口中並推 動閥體來實現墨水流動通道的打開。[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公報特開2003-25608(圖1、圖7等)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公報特開2004-2911246(圖4等)但是,對於通過閥裝置打開和關閉墨水流動通道的墨盒,螺旋彈 簧的推壓力沿著將安裝於噴墨式記錄設備上的墨盒拆開的方向工作。 在墨盒沿著豎直方向安裝的情況中,由於墨盒的自重可能大於推壓力,
所以可能拆不開墨盒。但是,在墨盒沿著水平方向安裝的情況中,存 在一種情況,其中墨盒由於螺旋彈簧的推壓力而被拆開,因此墨盒不 能保持在穩定狀態下。因此,在沿著水平方向安裝的墨盒中,可以想到一種結構,其中 設有用於將墨盒固定在安裝狀態下的固定機構,由此將墨盒固定在安 裝位置處。但是,由於固定機構可能通過與墨盒表面的抵接來抵抗螺 旋彈簧的推壓力,所以負載施加在墨盒表面上,由此對墨盒造成損壞, 除非墨盒自身的強度增大至某種程度。發明內容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能夠可靠地保持墨盒 的安裝狀態且能夠防止墨盒受損的墨盒和噴墨記錄設備。該目的是通過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通過根據權利要求8 所述的墨盒和噴墨記錄設備的組合、或者通過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 噴墨記錄設備來實現的。進一步的有利改進為從屬權利要求的主題。根據一個方面,設有供墨部分,該供墨部分在沿著安裝到容納腔 室的方向的前側表面上,具有允許抽出構件進入的第二開口,並且通 過供應閥機構打開和關閉供墨部分的第二開口。供應閥機構包括供應 閥構件和供應推壓構件,並且供應閥構件由供應推壓構件沿著關閉第 二開口的方向推壓,從而將墨水流動通道關閉。在沿著墨盒安裝方向 的後側的墨盒後表面上設置受到加壓構件擠壓的受壓部分,並且當將 墨盒安裝在噴墨記錄設備的容納腔室中、且使門處於豎立姿態時,受 壓部分受到設置在門上的加壓構件的擠壓。然後,由於供應閥機構的 供應推壓構件的推壓力適於比加壓構件的用於擠壓受壓部分的彈性力 小,所以墨盒通過加壓構件的彈性力,被保持在被安裝於容納腔室中 的狀態下。
在供應推壓構件的推壓力適於比加壓構件的用於擠壓受壓部分的 彈性力大時,從容納腔室沿著拆卸墨盒的方向施加的力變大,並且因 此可以通過按壓門來拆卸墨盒。相反,在設有用於固定墨盒的固定機 構而沒有設置加壓構件時,固定機構與墨盒的表面接合併因此固定該 表面,以便抵抗供應推壓構件的推壓力。因此,負載施加在墨盒上, 因此墨盒自身可能受損。根據另一個方面,由於加壓構件的彈性力大於供應推壓構件的推 壓力,所以,墨盒由加壓構件的彈性力保持著,並且因此防止墨盒從 容納腔室脫落,從而實現墨盒的穩定收容和保持。由於墨盒能夠被加 壓構件的彈性力保持,所以與墨盒由固定機構固定的情況相比能夠防 止墨盒自身受損。根據另一個方面,供墨部分設置在比所述前側表面的中心位置低 的高度處,並且受壓部分沿著所述後表面的豎直方向設置在比所述後 表面的中心位置低且比與供墨部分對應的位置高的高度處。這裡,由 於門的旋轉軸線設置在容納腔室的下側上,所以用戶通過操作門的遠 端來將門構件打開和關閉。因此,當受壓部分設置在所述後表面的上 側時,加壓構件擠壓墨盒的作用點遠離門構件的旋轉軸線,用戶需要 施加較大的力來關閉門構件。另一方面,當受壓部分在非常低的位置 處設置在所述後表面上時,用戶能夠用最小的力關閉門構件,但是由 於加壓構件擠壓墨盒下部的位置,所以墨盒可能在傾斜狀態下受壓。 因此,不能穩定地保持墨盒。但是,根據本發明,由於受壓部分在墨 盒的後表面上設置在比中心位置低且在與供墨部分對應的位置上方的 位置處,所以不需要較大的力來操作門,並且能夠使墨盒穩定地保持 在預定位置處。根據另一個方面,在所述前側表面上設有大氣引入部分,該大氣 引入部分具有用於將大氣引入到墨水存儲腔室中的第三開口,並且通過大氣閥機構來打開和關閉大氣引入部分的第三開口。大氣閥機構包
括大氣閥構件和大氣推壓構件,從而通過大氣推壓構件沿著關閉第三 開口的方向推壓大氣閥構件,並且因此將大氣的流動通道關閉。由於 供應推壓構件的推壓力和大氣推壓構件的推壓力的合成推壓力適於比 加壓構件的用於擠壓受壓部分的彈性力小,所以即使在大氣引入部分 設有閥機構時也能夠穩定地保持墨盒。根據另一個方面,在將墨盒安裝到容納腔室的內部時,加壓構件 抵靠在受壓部分上,並且供墨部分和大氣引入部分的伸出端抵靠在容 納腔室的遠端上。因此,由於墨盒保持在遠端的兩個點和近側的一個 點處,所以能夠進一步穩定地保持墨盒。根據另一個方面,在將墨盒安裝到噴墨記錄'設備上時被從光學傳 感器發射的光照射的受照射部分設置在所述前側表面上,位於供墨部 分和大氣引入部分之間,並且受照射部分位於供墨部分和大氣引入部 分的伸出端的沿著安裝方向的後方。因此,由於在受壓部分壓靠加壓 構件的狀態下受照射部分不碰到容納腔室的遠端,所以能夠防止受照 射部分受損。另外,由於抽出構件、光學傳感器、用於引入大氣的機 構可以在噴墨記錄設備側上一起布置在容納腔室的遠端的一部分中, 所以防止了容納腔室的規模擴大。根據該噴墨記錄設備,當墨盒容納在容納腔室中時,通過使抽出 構件進入墨盒並按壓供應閥構件來實現能夠通過抽出構件抽出墨水的 狀態。門設置在容納腔室上,且旋轉軸線位於容納腔室的下側處,並 且門設有用於擠壓墨盒的後表面的加壓構件。在使門處於豎立姿態時, 用於墨盒的第二開口關閉,因此該墨盒保持在其中墨盒的後表面被加 壓構件擠壓的狀態下。由於加壓構件的彈性力適於比供應推壓構件的 用於推壓供應閥構件的推壓力大,所以墨盒由加壓構件的彈性力保持, 從而防止墨盒從容納腔室脫落,並且實現了墨盒的穩定收容和保持。


圖1為透視圖,示出本發明的多功能裝置的外觀。 圖2為再裝單元的透視圖。圖3為側視圖,示出其中再裝單元的門已經打開的狀態。圖4為剖視圖,示出沿著IV-IV線剖開的圖2中的再裝單元。 圖5為剖視圖,示出沿著V-V線剖開的圖2中的再裝單元。 圖6為分解透視圖,示出再裝單元的門。 圖7為透視圖,示出彩色墨盒的外觀。 圖8為透視圖,示出彩色墨盒的細節。圖9為示出保護器的視圖,其中(a)為從IXa視角看到的圖8中的 保護器的頂面圖,而(b)為沿著IXb-IXb線剖開的圖9(a)中的保護器的 剖視圖。圖10為透視圖,示出黑色墨盒的外觀。圖ll為透視圖,示出黑色墨盒的細節。圖12為透視圖,示出大容量黑色墨盒的外觀。圖13為透視圖,示出大容量黑色墨盒的細節。圖14為示出儲墨器元件的視圖,其中(a)為儲墨器元件的前視圖, 而(b)為儲墨器元件的側視圖。圖15為示出供應通道形成部分的視圖,其中(a)為示出供應通道形 成部分的概要的視圖(框架部分的側視圖),(b)為剖視圖,示出沿著 XVb-XVb線剖開的圖15(a)中的供應通道形成部分,(c)為示出其中墨水 量已經減少的狀態的視圖,並且(d)為示出墨水用盡狀態的視圖。圖16為示出大氣通道形成部分的視圖,其中(a)為透視圖,示出大 氣通道形成部分的概要,(b)為示出沿著箭頭XVIb視角的圖16(a)中的 大氣通道形成部分的視圖,並且(c)為示出沿著箭頭XVIc視角的圖16(a) 中的大氣通道形成部分的視圖。圖17為示出注入通道形成部分的視圖,其中(a)為示出注入通道形 成部分的概要的視圖,並且(b)為圖17(a)中的注入通道形成部分沿著 XVIIb-XVIIb線的剖視圖。圖18為示出檢測部分附近的視圖,其中(a)為示出檢測部分附近的 概要的視圖,(b)為圖18(a)中的檢測部分沿著XVIIIb-XVIIIb線的剖視
圖,並且(c)為圖18(a)中的檢測部分沿著XVIIIc-XVnic線的剖視圖。 圖19為示出傳感器臂的視圖,其中(a)為傳感器的前視圖,並且(b)為示出沿著箭頭XIXb視角看到的圖19(a)中的傳感器臂的視圖。圖20為示出儲墨器元件的一個部分的視圖,其中(a)為示出儲墨器元件的側面的視圖,(b)為示出儲墨器元件的前部的一側的視圖,並且(c)為圖20(a)沿著XXc-XXc線的剖視圖。圖21為示出儲墨器元件的細節的視圖。圖22為供墨機構和大氣進氣機構的分解圖,其中(a)為供墨機構的 分解圖,而(b)為大氣進氣機構的分解圖。圖23為示出供應蓋帽的視圖,其中(a)為示出供應蓋帽的側面的視 圖,(b)為示出沿著箭頭XXIIIb視角看到的圖23(a)中的供應蓋帽的側 面的視圖,(c)為示出供應蓋帽的平面的視圖,(d)為示出供應蓋帽的底 面的視圖,並且(e)為圖23(c)中的供應蓋帽沿著XXIIIe-XXIIIe線的剖 視圖。圖24為示出供應接頭的視圖,其中(a)為示出供應接頭的側面的視 圖,(b)為示出供應接頭的平面的視圖,(c)為示出供應接頭的底面的視 圖,並且(d)為圖24(b)中的供應接頭沿著XXIVd-XXIVd線的剖視圖。圖25為示出供應閥的視圖,其中(a)為示出供應閥的側面的視圖, (b)為示出沿著箭頭XXVb視角看到的圖25(a)中的供應閥的側面的視 圖,(c)為示出供應閥的平面的視圖,(d)為示出供應閥的底面的視圖, 並且(e)為圖25(c)中的供應閥沿著XXVe-XXVe線的剖視圖。圖26為示出第一供應彈簧的視圖,其中(a)為示出第一供應彈簧的 側面的視圖,(b)為示出第一供應彈簧的平面的視圖,(c)為示出第一供 應彈簧的底面的視圖,並且(d)為圖26(b)中的第一供應彈簧沿著 XXVId-XXVId線的咅U視圖。圖27為示出供應滑塊的視圖,其中(a)為示出供應滑塊的側面的視 圖,(b)為示出沿著箭頭XXVIIb視角看到的圖27(a)中的供應滑塊側面 的視圖,(c)為示出供應滑塊的平面的視圖,(d)為示出供應滑塊的底面 的視圖,並且(e)為圖27(c)中的供應滑塊沿著XXVIIe-XXVIIe線的剖視 圖。
圖28為示出閥座的視圖,其中(a)為示出閥座的側面的視圖,(b) 為示出闊座的平面的視圖,(c)為示出閥座的底面的視圖,並且(d)為圖 28(b)中的閥座沿著XXVIIId-XXVIIId線的剖視圖。圖29為示出止回閥的視圖,其中(a)為示出止回閥的側面的視圖, (b)為示出止回閥的平面的視圖,(c)為示出止回閥的底面的視圖,並且 (d)為圖29(a)中的止回閥沿著XXIXd-XXIXd線的剖視圖。圖30為示出蓋的視圖,其中(a)為示出蓋的側面的視圖,(b)為示 出蓋的平面的視圖,(c)為示出蓋的底面的視圖,並且(d)為圖30(b)中的 蓋沿著XXXd-XXXd線的剖視圖。圖31為示出大氣蓋帽的視圖,其中(a)為示出大氣蓋帽的側面的視 圖,(b)為示出沿著箭頭XXXIb視角看到的圖31(a)中的大氣蓋帽的側 面的視圖,(c)為示出大氣蓋帽的平面的視圖,(d)為示出大氣蓋帽的底 面的視圖,並且(e)為圖31(c)中的大氣蓋帽沿著XXXIe-XXXIe線的剖 視圖。圖32為示出大氣接頭的視圖,其中(a)為示出大氣接頭的側面的視 圖,(b)為示出大氣接頭的平面的視圖,(c)為示出大氣接頭的底面的視 圖,並且(d)為圖32(b)中的大氣接頭沿著XXXIId-XXXIId線的剖視圖。圖33為示出大氣閥的視圖,其中(a)為示出大氣閥的側面的視圖, 並且(b)為示出大氣閥的底面的視圖。圖34為局部剖視圖,示出其中已經將供墨機構和大氣進氣機構裝 配到供墨單元和大氣進氣單元中的狀態。圖35為示出在焊接薄膜之前的製造過程的視圖。圖36為示出薄膜的焊接過程的視圖,其中(a)為示出薄膜焊接到框 架部分上的焊接表面的視圖,並且(b)為示出將薄膜焊接到框架部分上 的焊接過程的視圖。圖37為示出在薄膜焊接之後進行的製造過程的視圖,其中(a)為示 出將供墨機構和大氣進氣機構連接到框架部分上的連接過程的視圖,(b) 為示出減壓過程的視圖,並且(c)為示出墨水注入過程的視圖。圖38為示出殼體的連接過程的視圖,其中(a)為示出通過殼體夾著 框架部分的過程的視圖,並且(b)為示出焊接殼體的焊接過程的視圖。
圖39為示出在墨盒出品之前進行的製造過程的視圖,其中(a)為示 出連接保護蓋帽的過程的視圖,而(b)為示出使用包裝單元包裝墨盒的 過程的視圖。圖40為示出將墨盒連接到多功能裝置上的方法的視圖。圖41為示出其中已經將墨盒連接在多功能裝置上的狀態的視圖。圖42為示出與儲墨器腔室內的剩餘墨水量對應的傳感器臂的操作的視圖,其中(a)示出其中有剩餘墨水的狀態,並且(b)示出其中沒有剩餘墨水的狀態。圖43為圖解地示出傳感器臂的操作原理的視圖。圖44為剖視圖,示出其中已經將墨盒以錯誤取向連接在多功能裝置1上的狀態。圖45為示出從嘖墨記錄裝置中將墨盒拆除的方法的視圖。圖46為示出墨盒的正面透視圖和將它從多功能裝置拆除的狀態的視圖。圖47為示出用來減少墨水附著到墨盒的檢測部分的檢測表面上 的結構的視圖,其中(a)示出其中已經將墨盒從再裝單元拆除的狀態, (b)為示出檢測部分通過其形成於墨盒上的表面的視圖,並且(c)為墨盒 的透視圖。圖48為示出殼體的正面的視圖,其中(a)為能夠存放大容量黑色墨 盒或黑色墨盒和彩色墨盒的殼體的前視圖,並且(b)為能夠存放黑色墨 盒和彩色墨盒的殼體的前視圖。圖49為剖視圖,示出殼體橫截面的概要,其中(a)為剖視圖,示出 沿著XXXXIXa-XXXXIXa線剖開的圖48(a)中的殼體的概要,並且(b) 為剖視圖,示出沿著XXXXIXb-XXXXIXb線剖開的圖48(b)中的殼體 的概要。圖50為剖視圖,示出其中已經將每個墨盒連接在殼體內的狀態。 圖51為圖解地示出殼體構件的組合的視圖。圖52為示出根據第二實施例的墨盒和再裝單元的視圖,其中(a) 為示出根據第二實施例的墨盒的側面的視圖,並且(b)為示出其中已經 將墨盒連接在再裝單元內的狀態的剖視圖的視圖。圖53為透視圖,示出根據第三和第四實施例的墨盒的外觀,其中 (a)為透視圖,示出根據第三實施例的墨盒的外觀,而(b)為透視圖,示 出根據第四實施例的墨盒的外觀。圖54為透視圖,示出根據第五實施例的墨盒。圖55為剖視圖,示出其中已經將根據第五實施例的墨盒連接在再裝單元內的狀態。圖56為剖視圖,示出其中已經將根據第六實施例的墨盒連接在再裝單元內的狀態。圖57為方框圖,示出根據第六實施例的多功能裝置的電子結構的概要。 '圖58為流程圖,示出由CPU執行的墨盒連接檢測過程。 圖59為透視圖,示出根據第七和第八實施例的墨盒的外觀,其中(a)為透視圖,示出根據第七實施例的墨盒的外觀,並且(b)為透視圖,示出根據第八實施例的墨盒的外觀。圖60為示出根據第九實施例的墨盒和再裝單元的視圖。 圖61為透視圖,示出根據第十實施例的墨盒的外觀。 圖62為分解透視圖,示出根據第十實施例的墨盒。 圖63為示出用於儲墨器單元的替換過程的視圖。 圖64為示出根據第十一實施例的儲墨器單元的視圖。 圖65為示出殼體構件的組合的改進例的視圖。 圖66為示出殼體構件的組合的改進例的視圖。 圖67為示出殼體構件的組合的改進例的視圖。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參照這些附圖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說明。圖1為透 視圖,示出安裝有本發明的墨盒14的多功能裝置1的外觀。印表機部分11設置在多功能裝置1的下部上,並且掃描儀部分12 設置在該印表機部分11的上部上。多功能裝置1為其中將印表機部分 11和掃描儀部分12設置為一個單元的MFD(多功能裝置),並且多功能
裝置1具有各種功能例如印表機功能、掃描儀功能、複印功能和傳真 功能。多功能裝置1主要與計算機(外部PC;在該圖中未示出)連接,並 且多功能裝置1根據從該計算機發送來的圖像數據或文件數據將圖像 或文件記錄在用作記錄介質的記錄紙張上。多功能裝置1還能夠與外 部裝置例如數位照相機(在該圖中未示出)連接,從而多功能裝置1將從 數位照相機輸出的圖像數據記錄到記錄紙張上。而且,通過使用受話 器2,多功能裝置1能夠與另一方的裝置通信並將圖像數據發送給另一 方的裝置。另外,多功能裝置1配備有下述的插槽部分23,並且通過將各種類型的記錄媒介例如存儲卡裝載到該插槽部分23中,該裝置能夠將記錄在記錄媒介上的數據例如圖像數據記錄到記錄紙張上。 在多功能裝置1中,印表機部分11被構成為噴墨記錄裝置,並且在多功能裝置1的前表面底部處配備有再裝單元13,該再裝單元13預 先存儲著提供給用來排出墨滴的記錄頭(在該圖中未示出)的墨水。再裝 單元13具有緊湊的設計,並且被構成為使得墨盒14能夠很容易更換,並且這一點將在下面詳細說明。掃描儀部分12配備有用作FBS(平板掃描儀)的文件臺15、和設置 在該文件臺15的上部(圖1的頂部)上的文件蓋16。文件蓋16配備有自 動文件供給器(ADF:自動文件供給器;下面稱為"ADF" )17,並且文 件蓋16使用鉸鏈連接在文件臺15的後側(圖1的後側)上,從而文件蓋 16能夠自由地打開和關閉。因此,文件蓋16通過相對於文件臺15沿 著箭頭A的方向轉動而打開和關閉。在該實施例中,文件臺15構成多 功能裝置1的外殼的一部分,並且文件蓋16構成多功能裝置1的頂面 的一部分。文件臺15在文件臺和文件蓋16之間配備有接觸玻璃板(在該圖中 未示出),並且文件臺15在內部配備有圖像讀取單元(在該圖中未示出)。
將文件放置在文件蓋16和接觸玻璃板之間,並且圖像讀取單元通過從 接觸玻璃板的底部沿著接觸玻璃板運動而從文件讀取圖像。文件蓋16配備有ADF17,並且該ADF17被構成為使得ADF17 能夠從文件盤18將高達規定數量的文件連續供給到排紙盤19上。而 且,ADF17具有已知的結構,因此它的詳細說明將省略。在該實施例 中,也可以釆用不配備ADF17的結構。在該結構中,用戶將文件蓋16 打開,並且將文件放置在接觸玻璃板上。印表機部分11配備有具有噴墨記錄頭(在該圖中未示出)的圖像記 錄部分,並且這被構成為噴墨記錄裝置。印表機部分ll在多功能裝置 1的前側(圖1的前側)上和多功能裝置1的底側(圖1的底側)上配備有 再裝單元13。換句話說,再裝單元13被內置到多功能裝置1的前表面 la側和底面lb側上。在該實施例中,再裝單元13被構成為使得它能 夠收容和保持四個墨盒14,並且在這些墨盒14的各個墨盒14中存儲 有黑色、黃色、品紅色和深藍色墨水。通過墨水管53(參見圖5)將存儲 在墨盒14中的每種顏色的墨水提供給記錄頭。而且,在再裝單元13的前表面(圖1的前部)上設有開閉蓋20,該 開閉蓋20用來打開和關閉形成在前表面la的端部(圖1中的前右側的 端部)處的開口 21。開閉蓋20被構成為使得它能夠在它使再裝單元13 通過開口 21暴露出的位置、和通過將開閉蓋20摺疊到前部上(圖1中 的前部方向)來關閉開口 21並收容再裝單元13的位置之間自由轉動。在多功能裝置1的前表面la的中央形成有開口 22,並且送紙盤(在 該圖中未示出)位於該開口 22內部(在圖1中,示出送紙盤脫開的狀態)。 在從送紙盤傳送來的記錄紙張被傳送到後側之後,該記錄紙張被傳送 到頂部並最終供給到前側,並且在供給記錄紙張的同時將圖像記錄到 記錄紙張上。然後將記錄紙張排放給排紙盤(在該圖中未示出),該排紙 盤設置在位於開口 22內部的送紙盤的上部上。
操作面板30連接到多功能裝置1的前表面側的頂面(圖1中的前 面的上部)上。該操作面板30為用於進行印表機部分11和掃描儀部分12的操作的操作部分,並且操作面板30配備有各種操作鍵31-34和液 晶顯示器部分35。布置在操作面板30上的各種操作鍵31-34與用作用 來通過在該圖中未示出的扁平電纜控制主要功能的控制部件的控制裝 置(或控制電路板;在該圖中未示出)連接。除了處理來自各種操作鍵 31-34的命令之外,控制裝置還處理來自上述受話器2的命令,並且控 制多功能裝置1的操作。另外,在將裝置例如個人計算機與多功能裝 置l連接的情況中,除了來自操作面板30的指令之外,控制裝置還根 據從該個人計算機發送來的指令來控制多功能裝置1的操作。在操作面板30的底部(圖1的底部)上配備插槽部分23,通過該插 槽部分23能夠裝載記錄媒介例如各種小存儲卡。將圖像數據存儲在小 存儲卡上,並且將從小存儲卡讀出的圖像數據(或者與圖像數據相關的 信息)顯示在液晶顯示器部分35上。該裝置被構成為使得然後能夠通過 操作面板30的操作將顯示在液晶顯示器35上的任意圖像記錄在記錄 紙張上。接下來,將參照圖2-6對再裝單元13進行說明。圖2為再裝單元 13的透視圖。圖3為其中再裝單元13的門41已經打開的狀態的側視 圖。圖4為再裝單元13通過圖2的IV-IV線的剖視圖,並且示出安裝 有墨盒14的狀態。圖5為再裝單元13通過圖2的V-V線的剖視圖, 並且示出安裝有墨盒14的狀態。圖6為再裝單元13的門41的分解透 視圖。圖3和4示出其中拆除了針形成構件48的狀態。如圖2所示,再裝單元13主要配備有殼體40以及與該殼體40連 接的門41,將墨盒14插入到殼體40中和從殼體40拆除。殼體40整 體上形成為大致長方體,並且如圖4所示,在內部分隔和形成用於收 容並保持墨盒14的容納腔室50(收容部分)。在該實施例中,殼體40
具有四個容納腔室50,並且將四個墨盒14插入到各個容納腔室50中和從各個容納腔室50拆除。每個容納腔室50的內壁表面形狀形成為 使得它劃分出與墨盒14的外形對應的空間,並且在將每個墨盒14安 裝在殼體40中時,墨盒14被無鬆動地保持在殼體40內部。如圖2所示,殼體40配備有底板部42、設置在該底板部42的左 右側上的側板部43(在圖2中沒有示出位於後左側上的側板部43)、以 及被設置成跨過在各個側板部43之間的空間的頂板部44,並且容納腔 室50的內部還配備有用於分隔每個容納腔室50的分隔壁部分47(參見 圖4)。所布置的這些分隔壁部分47的數量由殼體40中收容的墨盒14 的數量決定,並且它們所布置的位置由墨盒14沿著寬度方向的厚度決 定。如圖4所示,分隔壁47被做成為從底板部42的頂部和頂板部44 的底部設置的肋條形狀。另外,分隔壁部分47不必完全分隔每個容納 腔室50,因此它們可以為任何形狀,只要該形狀從底板部42或頂板部 44的至少一個向內側突出並且劃分出在相鄰容納腔室50之間的空間即 可。而且,如圖2所示,在殼體40的後側(圖2的後右側)上形成有開 口的切口部分40a(開口部分),並且針形成構件48配合到該切口部分 40a中。根據收容在殼體40的容納腔室50中的墨盒14的數量,在針 形成構件48上形成用來將墨盒14內部的墨水抽出的針49(抽出構件)。如圖5所示,在針形成構件48與切口部分40a接合的狀態下,針 49沿著殼體40的開口45的方向並且沿著大致水平方向(墨盒安裝方向) 延伸。在將墨盒14安裝在容納腔室50中時,該針49插入到墨盒14 的供墨部分120(參見圖8)中,並且在擠壓供墨機構500(參見圖22)的供 應閥620(參見圖22)時形成供墨通道。針49與在殼體40的後側(圖5 的右側)上向上伸出的抽墨開口 52連通,並且墨水管53與該抽墨開口 52連接。墨水管53與噴墨記錄頭(在該圖中未示出)連接,並且墨水管 53能夠將墨盒14內部的墨水提供給噴墨記錄頭。
在形成針49的頂部(圖5的頂部)的殼體40的側壁上形成有通路 54,該通路54將大氣引入到墨盒14中。在通過針49抽出墨盒14內 部的墨水時,與所抽出的墨水對應的大氣通過通路54,並且供應到墨 盒14中。另外,在通路54的頂部上形成有向墨盒14側(圖5的左側)伸出的 突起55。該突起55為配合到下述的殼體配合溝槽214b2和224b2(參見 圖8)中的引導突起。而且,在將要顛倒安裝墨盒14時,通過該突起55 防止墨盒14的顛倒插入。下面給出了這種防止墨盒14的顛倒插入的 詳細說明。下面還給出了墨盒14的內部結構的詳細說明。在殼體40的後側上,在針49和通路54之間設有用來檢測墨盒 14內部的墨水液面高度(剩餘墨水)的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該剩餘 墨水檢測傳感器57為具有發光部分57a和光接收部分57b的透射式光 學傳感器,並且根據容納腔室50中收容的墨盒14的數量設置剩餘墨 水檢測傳感器57。在墨盒14被收容在容納腔室50內部的狀態下,剩 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設置在與墨盒14的檢測部分140(參見圖8)對應 的位置中,並且布置墨水檢測傳感器57的位置使得發光部分57a和光 接收部分57b能夠夾著容納腔室50內部收容的墨盒14的檢測部分140 的兩側。(參見圖18(b))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與控制裝置連接,並且 通過該控制裝置恆定地監視存儲在每個墨盒14中的剩餘墨水量。在頂板部44上設有肋條44a,並且這樣提高了殼體40的剛性。另 外,頂板部44配備有擺臂機構44b。在擺臂機構44b和頂板部44之間 連接有拉伸彈簧,並且擺臂機構44b總是在門41的方向(圖2的前左側; 圖3-5的左側)上被彈性偏壓。擺臂機構44b被構成為使得例如在它 受到彈性偏壓的狀態下,伸入到殼體41(容納腔室50)中的那些端部與 墨盒14的閂鎖部分217a及227a(參見圖8)接合。因此能夠可靠地保持 安裝在殼體40中的墨盒14。
在殼體40的前表面上設有開口 45(安裝墨盒14的插入孔)。在那 些容納腔室50中的每個容納腔室50上設置該開口 45。換句話說,在 每個開口 45上每個容納腔室50相繼設置在殼體40內部,並且通過開 口 45將這四個墨盒14分別插入到各個容納腔室50中和從各個容納腔 室50拆除。門41將開口 45打開和關閉,並且設置在每個開口 45上。門41 的位置在如從圖2中左後方起的第一、第三及第四門41 一樣關閉開口 45的位置(閉塞位置)和如從圖2中後左方起的第二門41 一樣打開開口 45的位置(打開位置)之間切換,並且由此能夠將開口 45打開和關閉。 在門41處於閉塞位置中時,墨盒14可靠地保持在容納腔室50內部, 並且在門41處於打開位置中時,能夠很容易將墨盒14插入到容納腔 室50中和從容納腔室50拆除。這裡,將參照圖6對門41的結構進行詳細說明。門41配備有門 主體60、設置在該門主體60上的加壓保持構件61、將門41緊固(鎖緊) 在殼體40上的門鎖構件62(鎖杆)、以及使門41從緊固狀態釋放的解鎖 杆63。門主體60、加壓保持構件61、門鎖構件62和解鎖杆63每個都 用樹脂模製而成。如圖6所示,門主體60大致形成為呈長薄矩形形狀的板。門主體 60的外形根據殼體40的開口 45的形狀形成。支撐在殼體40的前表面 下部上的旋轉軸部64形成在門主體60的底端(圖6中的底側端)上。具 體地說,在殼體40的底板部42的前端上形成有軸承部分42a(參見圖2、 3和4),並且將旋轉軸部64配合到該軸承部分42a中,從而旋轉軸部 64能夠自由轉動。因此門主體60能夠通過豎立將開口 45關閉或者通 過摺疊將開口 45打開。與門主體60形成為單元的拉出構件65設置在門主體60的底端 上。該拉出構件65大致形成為L形,並且它具有延伸部分65a和彎曲 部分65b。延伸部分65a連續設置在門主體60的底端(旋轉軸部64)上, 並且彎曲部分65b連續設置成與延伸部分65a形成大約90°角。在門41處於閉塞位置(圖4所示的狀態)時,彎曲部分65b的頂端 比容納腔室50的安裝面51(容納腔室50內部的與墨盒14的底面接觸 的底面;參見圖4)更進一步向上伸出。門主體60繞著作為旋轉中心的 旋轉軸部64轉動,並且因此形成為L形的拉出構件65也繞著作為旋 轉中心的旋轉軸部64轉動。在門41改變至打開位置(圖3所示的狀態) 時,拉出構件65的彎曲部分65b繞著作為旋轉中心的旋轉軸部64轉 動。這時,由於彎曲部分65b的轉動,外壁表面65c從它大致垂直豎立 的狀態(圖4所示的狀態)改變為大致水平狀態(圖3所示的狀態)。拉出 構件65的延伸部分65a的長度被設定為規定尺寸,因此在彎曲部分65b 轉動時,外壁表面65c稍高於殼體40的安裝面51,並且與安裝面51 大致平行。外壁表面65c用作引導面,在門41處於打開位置的狀態下,該引 導面將墨盒14引導到容納腔室50內部的安裝面51上。因此,拉出構 件65不僅用作用來將墨盒14從容納腔室50拉出的構件,而且還用作 在將墨盒14插入到容納腔室50中時的引導構件。在該實施例中,在每個門主體60上設有兩個拉出構件65。換句 話說,拉出構件65被構成為使得它們設置成沿著門主體60的寬度 方向彼此相對,並且通過沿著該寬度方向夾著墨盒14來支撐墨盒14。 而且,在該實施例中,將在各個拉出構件65之間的間隔設定為小於墨 盒14的寬度。在加壓保持構件61的兩側上設有卡爪61a,從而該卡爪61a從側 面向外部伸出,並且在門主體60上設有用來收容卡爪61a的卡爪容納 部分60a。卡爪容納部分60a由沿著與門主體60的縱向方向(圖6中的
豎直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溝槽構成。卡爪61a配合到卡爪容納 部分60a中,從而卡爪61a能夠自由滑動,因此加壓保持構件61受到 支撐,從而它能夠沿著與門主體60的縱向方向垂直的方向前進和縮回。 換句話說,加壓保持構件61能夠在它從門主體60的內側表面升起的 伸出位置(圖3所示的狀態)、和它從該伸出位置縮回到門主體60側的 縮回位置(圖4所示的狀態)之間改變位置。而且,在加壓保持構件61 和門主體60之間設有螺旋彈簧66。因此,加壓保持構件61受到彈性 偏壓,從而它總是處於伸出位置中。在門41處於閉塞位置中時,加壓保持構件61與墨盒14的側面接 觸,並且加壓保持構件61在它被墨盒14相對擠壓時移動到縮回位置 側(圖4所示的狀態)。因此,墨盒14通過加壓保持構件61接收螺旋彈 簧66的彈性力,並且壓靠在殼體40的後側(安裝墨盒14的方向的後側) 上。因此,墨盒14保持在它相對於殼體40定位的狀態下。在該實施例中,加壓保持構件61形成為平板形狀,而該加壓保持 構件61的壁面61b(在門41處於閉塞位置時與墨盒14的側面接觸的表 面)形成為平面,並且在該壁面61b上形成有一對突起條61c。因此, 在門41處於閉塞位置中時,這些條61c與墨盒14的側面接觸並且壓靠 在該側面上。而且,將加壓保持構件61構成為使得在處於閉塞位置時,在豎 直方向(圖4中的豎直方向)上,加壓保持構件61向墨盒14加壓的位置 從墨盒14的中心稍微向下偏離。換句話說,加壓保持構件61設置在 它接觸就墨盒14的豎直方向而言的中心位置的下方。這是為了改善在 用戶操作門41的情況中的操作性。例如,在加壓保持構件61設置在 就墨盒14的豎直方向而言的中心位置處或在該中心位置上方時,用戶 通過將加壓保持構件61保持在解鎖杆63附近來操作門41,因此在由 用戶操作的部分和加壓保持構件61之間的距離變小。因此,由加壓保 持構件61的螺旋彈簧66引起的力變大,並且因此需要大得足以操作 門41的力。另一方面,在加壓保持構件61設置在就墨盒14的豎直方向而言的中心位置下方時,在由用戶操作的部分和加壓保持構件61之 間的距離較大,因此用戶能夠用較小的力量操作門41。而且,在加壓 保持構件61沿著墨盒14的豎直方向的位置設置得太向下時,加壓保 持構件61壓靠在墨盒14的端部上,因此墨盒14有時在容納腔室50 內部傾斜,從而不能正確地保持墨盒14。但是,在該實施例中,加壓 保持構件61設置成稍微低於就墨盒14的豎直方向而言的中心位置, 因此墨盒14能夠被正確安裝或保持,並且能夠用較小的力量平穩地安 裝。另外,稍微低於墨盒14的豎直方向上的中心位置指的是,加壓保 持構件61的豎直方向的中心設置得甚至低於墨盒14的豎直方向上的 中心,並且只要保持該位置關係,則加壓保持構件61的頂端的一部分 (圖4的上緣)可以位於墨盒14的中心位置上方。而且,如將在下面所述一樣,該實施例的墨盒14在與和加壓保持 構件61接觸的側面相反的側面上配備有供墨部分120和大氣進氣部分 130,並且該供墨部分120和大氣進氣部分130配備有具有彈性力的閥 機構。換句話說,它們具有偏壓力(第一和第二供應彈簧630和650以 及第一和第二大氣彈簧730和750),該偏壓力向外擠壓閥(供應閥620 和大氣閥720),從而這些閥阻擋了在內部和外部或墨盒14之間的連通。 因此,為了可靠地實現墨盒14和外部之間的連通,該實施例的加壓保 持構件61的彈性力設定為使得該彈性力大於供墨部分120和大氣進氣 部分130的閥機構的彈性力的和。因此,在將墨盒14安裝在容納腔室 50內部時,墨盒14內部的墨水被可靠地供應,並且能夠可靠地將大氣 引入到墨盒14中。而且,在墨盒14安裝於容納腔室50中的位置中, 供墨部分120位於底端上,並且大氣進氣部分130位於頂部上,因此 加壓保持構件61壓靠在與墨盒14的豎直方向上的中心位置相對接近 的位置上。因此,與加壓保持構件61壓靠在墨盒14的頂端或底端上 的情況相比,動量作用的方向穩定,因此能夠穩定和保持墨盒14。門鎖構件62連接在門主單元60的頂端(圖6中的頂側端部)上。門
鎖構件62具有主軸部62a、從主軸部62a的上端(圖6的上側)延續地沿 著殼體40的內側方向伸出的鍵部分62b、以及從主軸部62a的下端(圖 6的下側)延續地沿著殼體40的外側方向伸出的底座部分62c(接觸部 分)。門鎖構件62受到支撐,從而它能夠相對於門主體60沿著豎直方 向(圖6中的豎直方向)前進和縮回。滑軌60b在門主體60的頂端上沿 著豎直方向延伸。沿著豎直方向延伸的滑槽62d設置在門鎖構件62的 主軸部62a上。門主體60的滑軌60b插入到該滑槽62d中,並且將門 鎖構件62構成為使得它能夠自由地上下滑動。卡爪62e設置在主軸部62a的鍵部分62b的兩側底部上。在將門 鎖構件62配合到門主單元60中時,卡爪62e被收容在設置於門主體 60上的卡爪容納部分60c中。該卡爪容納部分60c由沿著豎直方向延 伸剛好規定長度的溝槽構成。因此,在門鎖構件62向上或向下滑動時, 卡爪62e與卡爪容納部分60c的內壁表面接觸,並且因此限制了門鎖構 件62沿著豎直方向的滑動。由於將構成卡爪容納部分60c的溝槽長度設定為規定尺寸,所以 限定了門鎖構件62的滑動範圍。在門鎖構件62相對於門主體60向上 滑動並且卡爪62e與卡爪容納部分60c的內壁表面的頂緣接觸時,門鎖 構件62處於它從門主體60的上端向上伸出的位置中。在門鎖構件62 相對於門主體60向下滑動並且卡爪62e與卡爪容納部分60c的內壁表 面的底緣接觸時,門鎖構件62處於它縮回到門主體60的內側的位置 中。在該說明書中,門鎖構件62與卡爪容納部分60c的內壁表面的頂 緣接觸的位置定義為"伸出位置",並且門鎖構件62與卡爪容納部分 60c的底緣接觸的位置定義為"縮回位置"。螺旋彈簧67(彈性構件)設置在門鎖構件62和門主體60之間。因 此,門鎖構件62受到彈性偏壓,從而它總是具有從門主體60向上伸
出一換句話說,沿著使它向伸出位置移動的方向伸出的趨勢。門鎖構件62的鍵部分62b的頂面為向下傾斜的傾斜表面。因此,在門41從打開位置改變到閉塞位置時,門鎖構件62的頂面與殼體40 的開口45的頂緣接觸,並且在門41朝著閉塞位置轉動時,門鎖構件 62在它相對壓靠開口 45的頂緣時縮回到門主體60的內側。在然後門 41完全改變至閉塞位置時,門鎖構件62再次從門主體60伸出,並且 鍵部分62b與殼體40的頂緣接合。這時,門鎖構件62的鍵部分62b處於配合到鎖構件配合部分46(參 見圖2和5)中的狀態,該鎖構件配合部分46設置在殼體40的開口 45 的頂緣上。門鎖構件62受到彈性偏壓,從而它由於螺旋彈簧67而總 是具有從門主體60伸出的趨勢,因此門鎖構件62被壓在鎖構件配合 部分46內部,但是門鎖構件62的位置為中間位置,從而門鎖構件62 與伸出側相比稍微更多地向縮回位置側縮回。門鎖構件62在它處於該 中間位置時總是彈性壓靠在鎖構件配合部分46上,因此,門鎖構件62 絕不很容易偏離鎖構件配合部分46。解鎖杆63形成為矩形板形狀,並且它在緊固到殼體40上的狀態 下連接在門主體60的外側頂部上。門主體60配備有容納部分60d,它 收容解鎖杆63。該容納部分60d由設置在門主體60上的凹入部分構成。 這將在下面描述,並且在解鎖杆63改變位置時,解鎖杆63配合到容 納部分60d中。在解鎖杆63的底端上設有支撐銷63a。同時,在門主體60上設有 銷支撐孔60e,支撐銷63a配合到該銷支撐孔60e中。因為支撐銷63a 配合到該銷支撐孔60e中,所以解鎖杆63構成為使得它能夠繞著支撐 銷63a的旋轉中心自由地轉動。具體地說,解鎖杆63構成為使得通 過移動該杆63,它能夠在它與門主體60的外表面大致平行的位置、它 傾斜大約45。(度)的位置(圖2右側上的門41的狀態)、以及它大致水平
摺疊的位置(從圖2的右側起的第二個門41的狀態)之間自由地轉動和移動。在該說明書中,解鎖杆63在它被收容在容納部分60d內部時的 位置定義為"收容位置",並且解鎖杆63在解鎖杆63傾斜大約45°時 的位置定義為"中立位置",而解鎖杆63在它大致水平摺疊時的位置 定義為"摺疊位置"。解鎖杆63的底端為互鎖凸輪63b,並且互鎖凸輪63b用於在解鎖 杆63的位置改變時使門鎖構件62上下滑動。因為設有互鎖凸輪63b, 所以,在解鎖杆63從收容位置通過中立位置轉動到摺疊位置時,門鎖 構件62從伸出位置通過中間位置滑動到縮回位置。反過來說,當門鎖 構件62處於伸出位置時,解鎖杆63設置在收容位置中並且門41關閉, 並且在門鎖構件62與殼體40的鎖構件配合部分46接觸的狀態下,解 鎖杆63能夠在收容位置和中立位置之間自由地移動。這時,解鎖杆63 的中心位置設定為使得解鎖杆63總是由於它的自身重量而運動到中立 位置。因為解鎖杆63由於它的自身重量而到達中立位置,所以能夠改 善進入到摺疊位置中的操作性。這裡,將對解鎖杆63的操作概要進行說明。解鎖杆63的互鎖凸 輪63b與門鎖構件62的底座部分62c接觸。在門41關閉的狀態(圖4 中所示的狀態)下,解鎖杆63試圖使門鎖構件62沿著向下壓的方向進 一步轉動經過互鎖凸輪63b 。但是,門鎖構件62總是被螺旋彈簧67 向上彈性偏壓,因此門鎖構件62不單獨由於解鎖杆63的重量作用而 移動,並且門鎖構件62保持在中間位置中。但是,在強制使解鎖杆63轉動時,例如在試圖更換墨盒14的用 戶操作和轉動解鎖杆63的情況中,解鎖杆63轉動並且移動到摺疊位 置。在解鎖杆63移動到摺疊位置時,互鎖凸輪63b轉動並且改變對中 在支撐銷63a上的位置,並且向下擠壓門鎖構件62的底座部分62c。 因此,門鎖構件62克服螺旋彈簧67的彈性力而向下運動,並且移動 到縮回位置。在門鎖構件62移動到縮回位置時,門41的鎖定被解除,
並且該門41從閉塞位置改變為打開位置。門鎖構件62恆定地接收螺旋彈簧67的彈性力,因此,如果作用 在解鎖杆63上的旋轉力消失,換句話說,如果用戶將其手從解鎖杆63 鬆開,則門鎖構件62到達它從門主體60伸出最大的位置中,並且使 解鎖杆63強制移動到收容位置。換句話說,在門41處於打開位置時, 解鎖杆63處於它幾乎完全被收容在門主體60內部的位置中。因此, 在更換墨盒14時,因為鎖杆92幾乎完全被收容在門主單元60內部, 所以能夠隨作為旋轉中心的軸部64的旋轉,轉動到門41幾乎水平的 位置,因此用戶能夠很容易更換墨盒14。而且,設置在加壓保持構件 61的壁面61b上的兩個條61c也與彎曲部分65b之間的引導部分合作 用作當將墨盒14收容在容納腔室50內部時的引導件。換句話說,在 要將墨盒14插入到容納部分50中時,用戶可以將墨盒14的底面裝載 到條61c上,將墨盒14的頂端部分安放在彎曲部分65b之間,然後沿 著容納腔室50的方向擠壓墨盒14。另外,在要從容納腔室50拆除墨 盒14時,用戶應該拆除墨盒14直到墨盒14的底面從彎曲部分65b之 間到達條61c的頂部。在多功能裝置1正常使用時,再裝單元13的門41關閉,並且將 解鎖杆63設置在中立位置中。因此,如圖1所示,在更換墨盒14時 將開閉蓋20打開時,解鎖杆63向前表面側傾斜。因此,優點在於, 用戶能夠很容易操作解鎖杆63。順便提及,如圖1所示,再裝單元13 安放在多功能裝置1的前表面la上,因此,如果將解鎖杆63設置在中 立位置(如果它向前表面側傾斜),則在多功能裝置1內部必須確保足夠 寬的空間以容納再裝單元13。因此,必須從開口 21的邊緣進一步向後 設置再裝單元13,從而導致多功能裝置1的外部尺寸將變大的風險。 但是,在該實施例中,在門41相對於殼體40處於閉塞位置中時,解 鎖杆63能夠在中立位置和收容位置之間自由地轉動,因此能夠將再裝 單元13設置在開口 21的邊緣附近。這是因為,即使再裝單元13設置 在開口21的邊緣上,在開閉蓋20關閉時,開閉蓋20的內壁表面也與 解鎖杆63接觸,並且在開閉蓋20完全關閉時,解鎖杆63在它受到開 閉蓋20擠壓時移動到收容位置。因此,在該實施例中,能夠實現多功能裝置1的緊湊設計。接下來,將參照圖7至13對該實施例中所使用的墨盒14進行說 明。墨盒14用於預先存儲墨水,並且將深藍色、品紅色、黃色和黑色 墨水存儲在各個墨盒14中。但是,對於各個墨盒14的結構而言,存 儲有黑色墨水的墨盒14形成為使得它比存儲其它顏色墨水的墨盒14 稍厚。這是因為黑色墨水的需求通常最高並且消耗量大,並且因為黑 色墨水由顏料性墨水構成,而彩色墨水由染料性墨水構成,因此,在 黑色墨水與彩色墨水混合時,必須消耗大量彩色墨水以便進行恢復過 程。因此,將黑色墨盒的外形製成為很大的形狀,從而能夠在視覺上 確認彩色墨盒和黑色墨盒。而且,將存儲有彩色墨水的墨盒14的結構 都製成相同形狀。首先,將參照圖7至9對用於存儲彩色墨水的彩色墨盒14進行說 明。圖7為透視圖,示出彩色墨盒14的外觀。圖8為彩色墨盒14的 分解透視圖。圖9為示出保護器300的視圖,並且(a)為從圖8中IXa 視角看到的保護器300的頂面圖,而(b)為保護器300通過圖9(a)中的 IXb-IXb線的剖視圖。在下面的說明中,X方向指的是墨盒14(殼體200, 儲墨器元件IOO)的縱向方向,Y方向指的是墨盒14(殼體200、儲墨器 元件100)的高度方向,該Y方向與X方向垂直,並且Z方向指的是墨 盒14(殼體200,儲墨器元件IOO)的寬度方向(厚度方向),該Z方向與 X方向及Y方向垂直。在圖8中所示的箭頭B與表示墨盒14的縱向方 向的X方向平行,並且箭頭B表示將墨盒14安裝到再裝單元13中的 方向。如圖7所示,彩色墨盒14配備有殼體200,它大致覆蓋著存儲 有墨水的儲墨器元件IOO(參見圖8)的整個本體;和保護器300,它連接 在該殼體200上,並且在運送墨盒14時保護儲墨器元件100。從圖7 中清楚地看出,殼體200形成為長方體,它包含一對彼此相對的最大表面210a和220a(下述的殼體1200和2200也是如此)。在該實施例中, 儲墨器元件IOO、殼體200、保護器300、和下述包含在墨盒14中的所 有構件由樹脂材料形成,並且不包含金屬材料,因此它們能夠在廢棄 時焚燒。例如,可以使用尼龍、聚酯或聚丙烯作為樹脂材料。如圖8所示,儲墨器元件100主要配備有形成用來存儲墨水的 儲墨器腔室lll(內部空間和包括儲墨器腔室111在內的儲墨器空間)的 框架部分110、將存儲在該框架部分110中的墨水供應給多功能裝置 l(參見圖l)的供墨部分120、將大氣引入到框架部分110中的大氣進氣 部分130、設置用來檢測存儲在框架部分110內部的剩餘墨水量的檢測 部分140(受照射部分)、將墨水分送到框架部分110中的墨水分送部分 150、以及焊接在框架部分110的兩側(圖8中的頂面和底面)上以便在 框架部分IIO上形成儲墨器腔室的薄膜160。下面將對框架部分110、 供墨部分120、大氣進氣部分130、檢測部分140、墨水分送部分150 和薄膜160、以及用於儲墨器元件100的製造過程給出說明。殼體200包括兩個殼體元件210和220,這兩個殼體元件210和 220從上方和下方(圖8的頂部和底部;Z方向)夾著儲墨器元件100。 第一殼體構件210為在圖8中覆蓋著儲墨器元件100的底側表面的構 件,並且第二殼體構件220為在圖8中覆蓋著儲墨器元件100的頂側 表面的構件。第一和第二殼體構件210和220由樹脂材料製成,並且 使用注射模塑製造。第一和第二殼體構件210和220的深度(沿著圖8 的向上方向的長度(沿著Z方向的長度))形成為使得它們大致相等,並 且它們形成為使得這些深度的總和大致等於儲墨器元件100的厚度。 因此,在儲墨器元件100和殼體200的內側表面之間的距離變小(間隙 變窄),因此,即使從殼體200的外側向內施加壓力,殼體200的變形 量也將變小,因此能夠減少殼體200的損壞。第一殼體構件210包括形成最大表面210a的板狀部分、和從該板 狀部分的四個側面的外緣部分沿著大致垂直方向(圖8中的垂直方向和Z方向)設置的垂直壁部分210b-210e。至於垂直壁部分210d-210e,形 成第一殼體構件210的保護器300側的垂直壁為210b,與該垂直壁部 分210b相對地設置的垂直壁為210c,並且分別與垂直壁部分210c及 210b連接的垂直壁為垂直壁部分210d和210e(圖8的右側為垂直壁部 分210d,並且圖8的左側為垂直壁部分210e)。在第一殼體構件210的垂直壁部分210b上形成有用於使供墨部分 120和大氣進氣部分130向殼體200的外部暴露出的兩個殼體切口部分 211和212。殼體切口部分211和212從垂直壁部分210b的邊緣開始形 成為大致半圓形形狀,並且在圖8的右前側上的殼體切口部分211為 與供墨部分120對應的切口,而在圖8的左後側上的殼體切口部分212 為與大氣進氣部分130對應的切口。切成矩形形狀的矩形殼體切口部 分213形成在殼體切口部分211和殼體切口部分212之間,並且這是 用於將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參見圖5)插入到使它夾著檢測部分140 的位置的切口。與供墨部分120接觸的接觸溝槽211a形成在與第一殼 體構件210的殼體切口部分211連接的內側表面上,並且與大氣進氣 部分130接觸的接觸溝槽212b形成在與第一殼體構件210的殼體切口 部分212連接的內側表面上。因為設有這些接觸溝槽212a和212b,所 以儲墨器元件100與第一殼體構件210的對準變得容易。而且,在第一殼體構件210上形成兩個殼體伸出部分214a和214b, 這些殼體伸出部分從形成有殼體切口部分211-213的表面(垂直壁部分 210b)朝著保護器300的方向(圖8中的左前方向和X方向)伸出。殼體 伸出部分214a和214b形成在第一殼體構件210沿著Y方向的兩側上 (圖8的右前側端和左後側端),從而它們夾著殼體切口部分211至213, 並且供墨部分120側(圖8的右前側)為殼體伸出部分214a,而大氣進氣 部分130側(圖8的左後側)為殼體伸出部分214b。殼體伸出部分214a 具有傾斜表面214a2,該傾斜表面214a2在殼體切口部分211至213的 方向(第一殼體構件210的內側方向)上從與殼體構件210的垂直壁部分 210d的外側表面連接的部分朝著邊緣(保護器300方向;圖8中的左前 方向)傾斜。在將墨盒14安裝到多功能裝置1上時(參見圖1),將墨盒14安裝成使得殼體伸出部分214a位於底側上。因此,在安裝有墨盒14 的情況中,在傾斜表面214a2與再裝單元13的底壁部分41接觸時,墨 盒14由於其傾斜面而被平穩地引導至規定的安裝位置。在殼體伸出部分214a上,在形成殼體切口部分211至213的側面 的內側表面上形成有切成矩形形狀的殼體伸出切口部分214al。在殼體 伸出部分214b上,在形成殼體切口部分211至213側面的內側表面上 也形成有也切成矩形形狀的殼體伸出切口部分214bl。這些殼體伸出切 口部分214al和214bl設置用來在保護器300連接在殼體200上的狀態 下防止保護器300的自然脫開,並且下面將描述的保護器300的突起 部分330al和330bl配合到這些部分中(參見圖9)。另外,在殼體伸出部分214b上形成有用作配合部分的殼體配合溝 槽214b2,下述的保護器300的第一保護器配合部分320(參見圖9)配合 到該配合部分中。該殼體配合溝槽214b2從殼體伸出部分214b的邊緣 (保護器300側的邊緣)橫跨垂直壁部分210e的一部分形成。而且,在第一殼體構件210上形成有杆構件215a,它在供墨部 分120側(圖8的右前側)的垂直壁部分210d附近沿著第二殼體構件220 的方向(Z方向)突出,並且確定了密封在殼體200內部的儲墨器元件100 的位置;以及杆構件215b及215c,它們在大氣進氣部分130側(圖8 的左後側)的垂直壁部分210e附近沿著第二殼體構件220的方向(Z方 向)突出,並且確定了密封在殼體200內部的儲墨器元件的位置。儲墨 器元件100的位置由這些杆構件215a至215c的三個位置決定,因此它 們能夠防止儲墨器元件100沿著錯誤方向的連接。第二殼體構件220包括形成最大表面220a的板狀部分、和從該板 狀部分的四個側面的外緣部分沿著大致垂直方向(圖8中的垂直方向和 Z方向)設置的垂直壁部分220b至220e。至於垂直壁部分220b至220e, 形成第二殼體構件220的保護器300側的垂直壁為220b,與該垂直壁 部分220b相對地設置的垂直壁為220c,並且分別與垂直壁部分220c 及220b連接的垂直壁為垂直壁部分220d和220e(圖8的右側為垂直壁 部分220d,並且圖8的左側為垂直壁部分220e)。第二殼體構件220具有與第一殼體構件210大致對稱的對稱結構。 與第一殼體構件210 —樣,在垂直壁部分220b上形成有三個殼體切口 部分221至223,並且也形成有與殼體切口部分221連接的接觸溝槽 221a和與殼體切口部分222連接的接觸溝槽222a。殼體切口部分221 及222形成為與第一殼體構件210的殼體切口部分211及212相同的 形狀(大致為半圓形形狀),並且殼體切口部分223形成為與第一殼體構 件210的殼體切口部分213相同的形狀(大致矩形形狀)。而且,在殼體 切口部分221至223的兩側上形成有殼體伸出部分224a和224b,並且 殼體伸出部分224a具有傾斜表面224a2,該傾斜表面224a2在殼體切 口部分221至223的方向上從與第二殼體構件220的垂直壁部分220d 的外側表面連接的部分朝著邊緣傾斜。在殼體伸出部分224a上形成有 殼體伸出切口部分224al(在該圖中未示出),並且在殼體伸出部分224b 上形成有殼體伸出切口部分224M、以及從殼體伸出部分224b的邊緣 橫跨垂直壁部分220e的一部分的殼體配合溝槽224b2。在第二殼體構 件220上,形成有配合孔部分225a至225c(在該圖中未示出),這些配 合孔部分225a至225c具有與形成有第一殼體構件210的杆構件 215a-215c的位置對應的孔,杆構件215a-215c在沿著第一殼體構件210 的方向(Z方向)穿過之後配合到這些孔中。如上所述,殼體200的第一殼體構件210和第二殼體構件220形 成為大致相同的形狀,並且在它們處於保持著儲墨器元件100的狀態 下時,使供墨部分120的一部分向外部暴露出的大致圓形通孔由殼體 切口部分211和221形成,而使大氣進氣部分130的一部分向外部暴 露出的大致圓形通孔由殼體切口部分212和222形成。由殼體切口孔
213和223以及檢測部分140的側壁在檢測部分140的兩側(圖8中的 頂側和底側;Z方向上的兩側)上形成通孔,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參 見圖5)能夠插入到這些通孔中。另外,由殼體伸出部分214a和殼體伸 出部分224a形成突起("第一伸出部分"或"另一個伸出部分"),該 突起有助於防止再裝單元13的墨水汙染、防止墨盒在錯誤位置中安裝 到再裝單元13中、以及防止供墨部分120及大氣進氣部分130的損壞, 並且由殼體伸出部分214b和殼體伸出部分224b形成突起("第二伸出 部分"或"一個伸出部分"),該突起有助於與由殼體伸出部分214a及 殼體伸出部分224a形成的突起一起防止上述在錯誤位置中的安裝、以 及防止部件例如供墨部分120的損壞。這些突起將在下面進行詳細說 明。而且,如從圖8中清楚看出,供墨部分120設置成離由殼體伸出 部分214a和殼體伸出部分224a形成的突起比離由殼體伸出部分214b 和殼體伸出部分224b形成的突起更近。通過殼體伸出切口部分214al 和224al形成讓保護器300的突起部分330al(參見圖9)鬆動地插入的 通孔,並且通過殼體伸出切口部分214bl和224bl形成讓保護器300 的突起部分330bl(參見圖9)鬆動地插入的通孔,同時通過殼體配合溝 槽214b2和224b2形成大致長方體形狀的配合溝槽,保護器300的第 一保護器配合部分320(參見圖9)配合到該配合溝槽中。從上面的說明中可以看出,第一殼體構件210和第二殼體構件220 不僅具有相同的總體外觀,而且它們形成為使得細節例如殼體伸出部 分214a、 214b、 224a及224b、和殼體切口部分211至213及221至223 也具有相同形狀。因此,在第一殼體構件210和第二殼體構件220由 樹脂模製而成時,它們的模具形狀類似,因此能夠降低與模具設計相 關的成本。接下來將對殼體200的外形進行說明。在第一和第二殼體構件210 和220上,沿著與縱向方向B(連接著圖8的右後側和圖8的左前側的 X方向;圖8中的箭頭B)垂直的方向(Y方向)的垂直壁部分210d、210e、 220d和220e(兩側的側面)形成為凹入形狀,並且相對於第一和第二殼
體構件210和220的最大表面210a和220a(表面)形成有階梯。第一和 第二殼體構件210和220焊接在這些階梯部分上,並且將儲墨器元件 110緊固在殼體200上。對於這些階梯部分而言,在供墨部分120側(圖 8的右前側)上的階梯部分為第一殼體焊接部分216和226,並且在大氣 進氣部分130側(圖8中的左後側)上的階梯部分為第二殼體焊接部分 217和227。在下面的說明中,第一和第二殼體構件210和220的縱向方向B(與 X方向平行的方向)指的是墨盒14的縱向方向、儲墨器元件100的縱向 方向、和殼體200的縱向方向。這裡,將對第二殼體220的第一和第二殼體焊接部分226和227 進行說明。第一殼體焊接部分226與殼體伸出部分224a連接在同一平 面中,並且在與殼體伸出部分224a相反的那一側上,第一殼體焊接部 分226具有沿著第二殼體構件220的內側方向形成為凹入形狀的凹入 部分226a、和在從再裝單元13將墨盒14拆除時(參見圖l)與門41的 拉出構件65(參見圖6)接合的接合部分226b。凹入部分226a為用於在 拉出構件65轉動時確保擺動範圍的區域。殼體焊接部分227具有在第 二殼體構件220的縱向方向B的大致中間位置中形成為凹入形狀的閂 鎖部分227a,並且該閂鎖部分227a為在它安裝在再裝單元13中的狀 態下與擺臂機構44b(參見圖2)接合的部分。雖然這裡省略了詳細說明,但是在第一殼體構件210上也形成有 凹入部分216a(在該圖中未示出)、接合部分216b(在該圖中未示出)和閂 鎖部分217a(在該圖中未示出),這些部分形成有與第二殼體構件220 的凹入部分226a、接合部分226b及閂鎖部分227a大致相同的形狀。接下來將參照圖8和9對保護器300進行說明。圖9為示出保護 器300的視圖,並且圖9(a)為從圖8中的IXa視角看到的保護器300 的頂視圖,而圖9(b)為保護器300通過圖9(a)中的IXb-IXb線的剖視圖。
保護器300為用於在墨盒14運輸時保護尤其是儲墨器元件100的供墨部分120和大氣進氣部分130的構件。保護器300由樹脂材料製成, 並且採用注射模塑製造。如圖8所示,在保護器300上在與底面上的大氣進氣部分130側(圖 8中的左後側)對應的位置中形成有保護器通孔310。這是因為用於操作 大氣閥720的閥打開部分721a(參見圖33)從大氣進氣部分130向外伸 出,並且保護器通孔310形成用來保護該閥打開部分721a。如圖9(a)的頂視圖中所示,在保護器300的保護器通孔310頂U(圖 9(a)中的左側)的端部附近形成有第一保護器配合部分320,該第一保護 器配合部分320配合到由殼體配合溝槽214b2和224b2(參見圖8)形成 的配合溝槽中。在與形成有第一保護器配合部分320的那一側相反的 一側(圖9(a)中的右側)的端部附近形成有第二保護器配合部分330a,該 第二保護器配合部分330a配合到由殼體伸出切口部分214al和 224al(參見圖8)形成的通孔中,並將保護器300緊固在殼體200上,並 且在第一保護器配合部分320和保護器通孔310之間設有第二保護器 配合部分330b,該第二保護器配合部分330b配合到由殼體伸出切口孔 214bl和224bl(參見圖8)形成的通孔中,並將保護器300緊固在殼體 200上。而且,在保護器300的縱向方向C(圖8和9中的Y方向)上的大 致中間位置中形成有保護器鬆散插入部分340a和340b,這些保護器松 散插入部分可鬆動地插入到由殼體切口部分213和223以及檢測部分 140(參見圖8)的側壁形成的那些通孔中。保護器鬆散插入部分340a和 340b連接到與縱向方向C平行地形成的兩個側壁(圖9(a)中的頂側壁和 底側壁)上,並且這些保護器鬆散插入部分形成為使得它們向上(圖9(a) 中的頁面前側和圖8中的儲墨器元件IOO側的X方向)伸出。從保護器 300的底面形成有多個肋條,並且這些肋條保持了保護器300的強度。 第一保護器配合部分320設置成使得它沿著與垂直於保護器300 的縱向方向C的方向(圖9(a)中的垂直方向;X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 並且由保護器垂直壁321和兩個保護器垂直壁322構成,從保護器300 的底壁設置該保護器垂直壁321,這兩個保護器垂直壁322連接到保護 器垂直壁321的與保護器通孔310相反的那一側(圖9(a)中的左側)的側 壁上。如圖9(b)所示,每個保護器垂直壁322由從第一保護器配合部分 320的頂端(圖9(b)中的頂側端)平行於保護器垂直壁321形成的頂部、 和從第一保護器配合部分320的伸出方向(圖9(b)中向上;X方向)上的 大致中間位置與保護器300的側壁連接的底部構成,並且該頂部和該 底部具有階梯。因此,在配合到由殼體配合溝槽214b2和224b2(參見圖8)形成的 配合溝槽中時,保護器垂直壁321和保護器垂直壁322的頂部插入到 配合溝槽中。在將第一保護器配合部分320插入到配合溝槽中時,它 在受到沿著與縱向方向C(Y方向)垂直的Z方向延伸的保護器垂直壁 321的兩個端部、以及保護器垂直壁322沿著縱向方向C的端部限制的 同時插入。這裡,如果第一保護器配合部分320形成有與由殼體配合 溝槽214b2及224b2(參見圖8)形成的配合溝槽大致相同的形狀,則保 護器300的連接耗時費力,而如果保護器配合部分320與配合溝槽相 比非常小,則保護器300的連接方向的位置不能確定。但是,因為它 在受到位於一個表面(保護器垂直壁321的平面)的保護器垂直壁321及 322和四個點(保護器垂直壁321的兩側端部和保護器垂直壁322的兩 個端部)限制的同時插入,所以改善了保護器300的安裝性能,並且能 夠防止錯誤安裝。如圖9(b)所示,在第二保護器配合部分330a和330b相互分開的 方向上的第二保護器配合部分330a和330b的邊緣(圖9(b)的頂側上的 邊緣)上形成相互離開地突出的突起部分330al和330M,並且形成為 大致圓柱形形狀的軸部330a2和330b2從這些邊緣沿著保護器300的底 面方向(在圖9(b)中向下)形成。軸部330a2和330b2具有彈性,因為保 護器300由樹脂材料形成,並且在第二保護器配合部分330a和330b 沿著內側方向彈性變形的同時連接和拆除保護器300。這裡,將參照圖10和11對黑色墨盒14進行說明。圖10為透視 圖,示出黑色墨盒14的外觀。圖11為黑色墨盒14的分解透視圖。如圖10和ll所示,黑色墨盒14構成為使得它的外部輪廓比彩色 墨盒14的外部輪廓大(厚度(沿著Z方向的長度)更大)。具體地說,構 成殼體1200的第二殼體構件220與用於彩色墨水的第二殼體構件220 相同,並且構成殼體1200的第一殼體構件1210形成為使得該第一殼 體構件1210比用於彩色墨水的第一殼體構件210厚(沿著Z方向的長度 較大)。儲墨器元件IOO具有足夠的用於存儲黑色墨水的容量,因此它 構成有與彩色儲墨器元件100相同的形狀,並且使用相同的部件。而 且,保護器1300與殼體1200對應地形成,並且該保護器1300形成為 使得它在垂直方向(Z方向)上比保護器300厚。因此,將對於第一殼體 構件1210說明黑色墨盒14,並且第二殼體構件220、儲墨器元件100 和保護器1300的說明在這裡將省略。只有第一殼體構件1210的深度(圖 11中的垂直方向的厚度(Z方向的長度))與第一殼體構件210的深度不 同,並且其結構的其餘部分相同,因此其詳細說明在這裡將省略。如圖11所示,第一殼體構件1210包括形成最大表面1210a的板 狀部分、和從該板狀部分的四個側面的外緣部分沿著大致垂直方向(圖 11中的垂直方向和Z方向)設置的垂直壁部分1210b至1210e。至於垂 直壁部分1210b至1210e,形成第一殼體構件1210的保護器1300惻的 垂直壁為1210b,與該垂直壁部分1210b相對地設置的垂直壁為1210c, 並且分別與垂直壁部分1210c及1210b連接的垂直壁為垂直壁部分 1210d和1210e(圖11的右側為垂直壁部分1210d,並且圖11的左側為 垂直壁部分1210e)。黑色墨盒14形成為使得垂直壁部分1210b至1210e 的垂直壁高度大致為用於彩色墨水的第一殼體構件210的垂直壁部分 210b至210e的垂直壁高度的兩倍,並且因此增大了墨盒14的厚度。
與第一殼體構件210 —樣,殼體切口部分1211和1212形成在第一殼體構件1210上,以便使供墨部分120和大氣進氣部分130向殼體 1200的外部暴露出,這些殼體切口部分在垂直壁部分1210b上形成為 大致半圓形形狀,並且在殼體切口部分1211和殼體切口部分1212之 間形成有切成矩形形狀的殼體切口部分1213。在第一殼體構件1210的 兩側上形成有兩個殼體伸出部分1214a和1214b,並且殼體伸出部分 1214a具有傾斜表面1214a2。在第一殼體構件1210上形成有決定了儲 墨器元件100的位置的杆構件1215a、 1215b和1215c。另外,在第一殼體構件1210的大致整個內側表面(大致整個最大 表面1210a)上形成有肋條1218。該肋條1218沿著Z方向朝著儲墨器元 件100側伸出,其伸出量等於第一殼體構件1210的外部輪廓相對於第 一殼體構件210擴大量(第一殼體構件210的垂直壁部分210b至210e 和第一殼體構件1210的垂直壁部分1210b至1210e在高度方面的差 異)。因為設有該肋條1218,所以能夠填充形成在儲墨器元件IOO和第 一殼體構件1210之間的空間(間隙)。因此能夠保持殼體1200相對於來 自外部的壓力的強度。而且,通過使黑色墨盒14的外部輪廓大於彩色墨盒14的外部輪 廓,從而能夠區分黑色墨盒14和其它墨盒14。黑色為比其它顏色深的 顏色,因此它最好不要錯誤地裝載到再裝單元13中使用。但是,因為 使黑色墨盒14的外部輪廓較大,所以它能夠與其它墨盒14區分開, 因此能夠減少錯誤安裝。另外,再裝單元13內部的容納腔室50根據 各個墨盒14的尺寸形成,因此決不會將黑色墨盒14安裝到與彩色墨 盒14對應的容納腔室50中。在黑色墨盒14中,第一殼體構件1210和第二殼體構件220在垂 直方向(Z方向)上的厚度不同,因此供墨部分120、大氣進氣部分130 和檢測部分140設置在從垂直方向上的中心位置偏移的位置(偏置位置) 中。接下來將參照圖12和13對大容量黑色墨盒14進行說明。圖12為透視圖,示出大容量黑色墨盒14的外觀。圖13為大容量黑色墨盒 14的分解透視圖。如圖12和13所示,大容量黑色墨盒14的外部輪廓構成為使得它 比彩色和黑色墨盒14大(沿著Z方向更長)。具體地說,第二殼體構件 2220的垂直壁部分2220b至2220e的垂直壁高度形成為使得它們大致 為第二殼體構件220的垂直壁部分220b至220e的垂直壁高度的兩倍, 並且僅僅使構成殼體2200的第二殼體構件2220比用於彩色和黑色墨 水的第二殼體構件220厚。而且,在構成殼體2200的第一殼體構件2210 中,僅去除了用於黑色墨水的第一殼體構件1210的肋條1218。另外, 單純地加厚儲墨器元件2100,從而容量相對於彩色和黑色儲墨器元件 100增大。因此,這裡將省略大容量黑色墨盒14的詳細說明。對於附 屬於大容量黑色墨盒14的附圖標記,在附屬於彩色墨盒14的附圖標 記上加上附圖標記2000。第一殼體構件2210和第二殼體構件2220沿 著垂直方向(Z方向)的厚度大致相等,因此供墨部分2120、大氣供應部 分2130和檢測部分2140設置在沿垂直方向的中心位置中。與具有上述三種尺寸的墨盒對應,多功能裝置1的再裝單元13最 好構成為使得它配備有多個收容彩色墨盒14的容納腔室50、和選擇地 收容黑色墨盒14和大容量黑色墨盒14的單個容納腔室50(該容納腔室 50的內部空間具有與大容量黑色墨盒14對應的尺寸)。這是因為只使 用黑色墨水的文本列印的頻率通常高於彩色列印的頻率。但是,可以 為不經常使用文本列印的用戶提供一種多功能裝置1,其中再裝單元 13構成為使得它配備有收容彩色墨盒14的多個容納腔室50和收容黑 色墨盒14的單個容納腔室50。這一點將在下面再一次說明。接下來,將參照圖14對儲墨器元件IOO進行說明。圖14為示出
儲墨器元件100的視圖,並且圖14(a)為儲墨器元件100的前視圖,而 圖14(b)為儲墨器元件100的後視圖。在圖14中所示的儲墨器元件100 的狀態為如下情況,其中墨盒14安裝在多功能裝置l(參見圖l)中。如 圖14所示,這是其中墨盒14(儲墨器元件100)的縱向方向(X方向)和寬 度方向(Z方向)為水平方向的狀態,並且圖14是如下狀態,其中供墨 部分120、大氣進氣部分130和檢測部分140位於側面上,供墨部分 120位於底部側上,並且大氣進氣部分130位於頂側上。儲墨器元件 2100與儲墨器元件100的不同之處僅在於其厚度(在X方向上的長度), 因此這裡將省略儲墨器元件2100的詳細說明。如上所述,儲墨器元件100主要配備有框架部分110、供墨部分 120、大氣進氣部分130、檢測部分140、墨水分送部分150以及薄膜 160。另外,儲墨器元件IOO被大致構成為扁平六面體。構成該六面體 的最大面積的那對表面是圖14所示的儲墨器元件100的前表面側和後 表面側,並且儲墨器元件100大致由六個表面構成,其中具有連接該 前表面側和後表面側的設置在四個方向上的側面(側壁)。當裝載到殼體 200中時,構成儲墨器元件100的最大面積的該對表面與殼體200的那 對最大表面210a及220a平行。另外,薄膜160焊接至框架部分110 的前表面側和後表面側,從而與兩側被板材封閉的情況相比,形成為 扁平形狀的儲墨器元件100的厚度(Z方向的長度)能夠減少。首先,將詳細描述框架部分110。框架部分110是利用樹脂材料注 射模塑製成,它具有透光性,因為它被形成為半透明(或透明)。如下所 述,這是因為從位於檢測部分140的兩側上的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 57的發光部分57a發出的光透射到光接收部分57b,從而檢測儲墨器元 件100中的剩餘墨水量。如圖14(a)所示,在框架部分110的前表面側上形成將薄膜160焊 接至外邊緣部分附近的外周焊接部分400a、以及設置在該外周焊接部 分400a的內側上的多個內周焊接部分411a至417a。外周焊接部分400a是垂直壁,它劃分出框架部分100的內部空間(儲墨器腔室111的第一腔室llla側的空間)。另外,圖14(a)所示的內周焊接部分(肋條或第一 肋條)411a至417a的塗黑邊緣部分是焊接表面部分(肋條固定部分或第 一肋條固定部分),並且外周焊接部分400a的前表面側邊緣(塗黑部分) 是在第一開口 112a周邊上的焊接表面部分(固定部分)。薄膜160通過 超聲波焊接而焊接至該焊接表面部分。如圖14(b)所示,在框架部分110的後表面側上形成將薄膜160焊 接至外邊緣部分附近的外周焊接部分400b、以及設置在該外周焊接部 分400b的內側上的多個內周焊接部分411b至417b。外周焊接部分400b 是劃分出框架IOO的內部空間的壁。外周悍接部分400b是垂直壁,它 劃分出框架部分100的內部空間(儲墨器腔室111的第二腔室lllb側的 空間)。另外,圖14(b)所示的內周焊接部分(肋條或第二肋條)的塗黑邊 緣部分是焊接表面部分(肋條固定部分或第二肋條固定部分)411b至 417b,並且外周焊接部分400b的後表面側邊緣(塗黑部分)是在開口周 邊上的焊接表面部分(固定部分)。薄膜160通過超聲波焊接而焊接至該 焊接部分。外周焊接部分400a和400b的內側構成存儲墨水的儲墨器腔室 111。在圖14(a)所示的前表面側上的區域是儲墨器腔室111的第一腔室 llla,並且在圖14(b)所示的後表面側上的區域是儲墨器腔室111的第 二腔室lllb。另外,圖14(a)所示的外周焊接部分400a是框架部分110 的第一開口 112a,並且圖14(b)所示的外周焊接部分400b是框架部分 110的第二開口 112b。框架110主要配備有供應通道形成部分420(見圖14(a)和14(b)), 它與供墨部分120連通,並將存儲在儲墨器腔室111內部的墨水供應給 外部;大氣連通通路形成部分430(見圖14(a)),它與大氣進氣部分130 連通,並將大氣引入到儲墨器腔室111中;板狀連接件形成部分440(見 圖14(a)和14(b)),它大致形成於框架部分110(或儲墨器腔室lll)的中
心,並將大氣進氣部分130的附近連接至墨水分送部分150的附近;以及分送通路形成部分450(見圖14(b)),它與墨水分送部分150連通, 並將墨水分送到儲墨器腔室111中。此處,連接件形成部分440分隔出 儲墨器腔室111的處於彼此連通狀態的第一腔室llla和第二腔室lllb, 並且連接件形成部分440是在焊接至外周焊接部分400a的薄膜160所 延伸的虛擬平面R(圖中未示出)、和焊接至外周焊接部分400b的薄膜 160所延伸的虛擬平面S(圖中未示出)之間的連接板,並在與這些虛擬 平面平行的平面內延伸。稍後將詳細描述該連接件形成部分440。大氣 連通通路,成部分430形成為使得它僅位於框架部分110的前表面側 (儲墨器腔室111的第一腔室llla側)上,並且該大氣連通通路形成部 分430大致被板部438分隔,該板部438位於外周焊接部分400a的一 部分和內周焊接部分412a以及虛擬平面R和S之間,並在與它們平行 的平面內延伸著。稍後將詳細描述該大氣連通通路形成部分430。在該 實施例中,框架部分110內部的儲墨器腔室lll(內部空間)被設置為包 含供應通道形成部分420、大氣連通通路形成部分430、連接件形成部 分440、以及分送通路形成部分450在內的區域,但是大氣連通通路形 成部分430是用於將大氣引入到儲墨器腔室111中的大氣通路,因此它 也可以設置為除了框架部分110的儲墨器腔室lll(內部空間)之外的區 域。這意味著不包括大氣連通通路形成部分430在內的上述儲墨器腔 室111的空間(內部空間)被基本視為存儲墨水的空間。另外,在框架部分110的外邊緣上,在底部(圖14(a)的底部和圖 14(b)的底部)上的一個位置中、和在頂部(圖14(a)的頂部和圖14(b)的頂 部)上的兩個位置中形成薄板狀突出部分,並且在這些突出部分上形成 通孔460a至460c,上述第一殼體構件210的杆構件215a至215c(見圖 8)插入到這些通孔中。首先,將參考圖14(a)描述內周焊接部分411a至417a。內周焊接 部分411a至417a由設置在供應通道形成部分420上的內周焊接部分 411a、設置在大氣連通通路形成部分430上的內周焊接部分412a、和
設置在連接件形成部分440上的內周焊接部分413a至417a構成。另外, 內周焊接部分411a至417a的焊接表面部分和外周焊接部分400a的焊 接表面部分位於同一虛擬平面上,並且薄膜160能夠焊接在同一平面 (虛擬平面R)上。內周焊接部分411a設置在供應通道形成部分420上,並且它由在 與框架部分110的縱向方向B(見圖8;圖14(a)中的左右方向)相交的方 向上傾斜的向下傾斜垂直壁構成。內周焊接部分412a在大氣連通通路 形成部分430中形成以下將描述的大氣連接通路433的一個側壁(垂直 壁),並且內周焊接部分412a由在與框架部分110的縱向方向B(X方 向)相交的方向上傾斜的向下傾斜垂直壁構成。內周焊接部分413a設置 在大氣進氣部分130的附近,並且內周焊接部分413a由在與框架部分 110的縱向方向B相交的方向上傾斜的向下傾斜垂直壁、以及從該垂直 壁沿著大致與框架部分110的縱向方向B垂直的方向(圖14(a)中的垂直 方向)延伸的垂直壁構成,這些壁被布置成大致T形。內周焊接部分414a 大致形成為面向左側的馬蹄鐵形狀,它由與框架部分110的縱向方向B 平行的垂直壁、從該垂直壁沿著大致與框架部分110的縱向方向B垂 直的方向延伸的垂直壁、以及從該垂直壁在與框架部分110的縱向方 向B相交的方向上傾斜的向下傾斜垂直壁構成。內周焊接部分415a由 與框架部分110的縱向方向B平行的垂直壁、從該垂直壁彎曲成大致 豎直的方向從而面朝框架部分110的底部方向的垂直壁、以及從該垂 直壁沿著與框架部分110的縱向方向B相交的方向(Y方向)向下傾斜的 垂直壁構成。內周焊接部分416a設置在墨水分送部分150的附近,並 且內周焊接部分416a由沿著與框架部分110的縱向方向B相交的方向 傾斜的向下傾斜垂直壁構成。內周焊接部分417a設置在墨水分送部分 150的附近,內周焊接部分417a由沿著大致與框架部分110的縱向方 向B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垂直壁、和從該垂直壁沿著與框架部分110的 縱向方向B相交的方向傾斜的向下傾斜垂直壁構成。換句話說,內周焊接部分411a至417a的垂直壁的至少一部分沿 著向下傾斜的方向或與框架部分110的縱向方向B大致垂直的方向(換 句話說,在安裝墨盒14的狀態中儲墨器腔室111的底部側)延伸,並且 該底部側(圖14(a)的底部側)的端部是自由端。結果,即使當在外周焊 接部分400a的內側設置多個內周焊接部分411a至417a以便在將薄膜 160焊接至框架部分110時抑制薄膜160的鬆弛時,這些多個內周焊接 部分411a至417a也不顯著阻止墨水朝著供墨部分120的流動。另外, 內周焊接部分411a至417a在外周焊接部分400a的內側散布(分散成多 個單元),從而這些內周焊接部分有效地防止在薄膜160中產生鬆弛並 避>免阻止墨水流動。如圖14(b)所示,關於內周焊接部分411b至417b,內周焊接部分 411b及內周焊接部分413b至417b形成有大致與上述內周焊接部分 411a及內周焊接部分413a至417a相同的形狀,且形成在與內周焊接 部分411a及內周焊接部分413a至417a的位置相對應的位置中,並且 只有內周焊接部分412b形成有與內周焊接部分412a的形狀不同的形 狀、且形成在與內周焊接部分412a的位置不同的位置中。另外,內周 焊接部分411b至417b的焊接表面部分與外周焊接部分400b的焊接表 面部分位於同一虛擬平面上,並且薄膜160能夠焊接在同一平面(虛擬 平面S)上。內周焊接部分412b包括由從外周焊接部分400b沿著大致與框架 部分110的縱向方向B垂直的方向(Y方向)延伸的垂直壁構成的內周焊 接部分412bl、以及類似地由從外周焊接部分400b沿著大致與框架部 分110的縱向方向B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垂直壁構成的內周焊接部分 412b2。從板部438設置內周焊接部分412bl和內周焊接部分412b2, 該板部438劃分出大氣連通通路形成部分430。這是因為大氣連通通路 形成部分430僅在框架部分110的前表面側上形成,並且內周焊接部 分412bl和內周焊接部分412b2設置用於抑制在與該大氣連通通路形 成部分430的後表面側對應的部分中在薄膜160中產生鬆弛。另外, 與前表面側一樣,內周焊接部分411b至417b成為自由端,並且也在
框架部分110的後表面側散布(分散成多個單元),從而這些內周焊接部 分有效地在抑制薄膜160中產生鬆弛的同時減少對墨水流動的阻止。因為沿著散開取向配備內周焊接部分411a至417a和411b至 417b(分散成多個單元),所以,在殼體200由柔軟樹脂材料形成的情況 下,即使殼體在儲墨器元件100側上變形,也能夠利用內周焊接部分 411a至417a和411b至417b限制殼體變形。結果能夠防止殼體的損壞 和薄膜160的損壞。另外,外周焊接部分400a和400b以及內周焊接部 分411a至417a和411b至417b由設置在前表面側或後表面側上的垂直 壁形成,從而在注射模塑框架部分110時不需要非常複雜的模具。因 此能夠減少墨盒14的製造成本。接著參考圖15描述供應通道形成部分420。圖15是示出供應通 道形成部分420的視圖。圖15(a)是示出供應通道形成部分420的輪廓 的視圖(框架部分110的後表面側的視圖),圖15(b)的視圖示出供應通 道形成部分420通過圖15(a)的XVb-XVb線的剖視圖,圖15(c)是示出 剩餘墨水量已經減少的狀態的視圖,並且圖15(d)是示出供墨已經終止 (即墨水已基本用盡)的狀態的視圖。如圖15(a)所示,供應通道形成部分420主要配備有第一供應連 通孔421 ,它與供墨部分120連通;供應分隔壁422,當從垂直於圖15(a) 的頁面的方向觀察時,該供應分隔壁422形成為大致三角形框架,從 而它包圍該第一供應連通孔421;板部427,它佔據供應分隔壁422的 內側的區域,並平行於虛擬平面R和S在這些平面之間延伸;第二供 應連通孔423,它是在切去供應分隔壁422的一部分時形成的;供應凹 入部分424,它是通過使儲墨器腔室111的底部的一部分(圖15(a)的底 部;在外周焊接部分400b中形成儲墨器腔室111底部的部分400M的 壁部的一部分)形成為凹入形狀(階梯狀)而形成的;板部42S,它從外周 焊接部分400b和供應分隔壁422延伸,並平行於虛擬平面R和S在這 些平面之間延伸;臂夾持部分425,它設置在板部428的自由端上,並
具有作為旋轉構件(下述)而連接的傳感器臂470("移動構件",見圖19);
以及內周焊接部分411b,它從該臂夾持部分425沿著檢測部分140(見 圖14(b))方向設置。另外,薄膜160焊接至供應分隔壁422,並且其焊 接表面部分和外周焊接部分400b的焊接表面部分位於同一虛擬平面 (虛擬平面S)上。供應分隔壁422和板部427所包圍的空間是供墨腔室 426,該供墨腔室426暫時存儲供應至供墨部分120的墨水,並且供應 凹入部分424和板部428所形成的空間是凹入部分空間424a。如圖14(b) 所示,該凹入部分空間424a在墨盒14的高度方向(Y方向)上比形成儲 墨器腔室111(內部空間)的底部的部分400bl低,並且它構成位於儲墨 器腔室111的最底側(最下側)上的那部分空間。如圖15(a)所示,第一 供應連通孔421形成在底部400bl上方(與凹入空間424a的頂端相同的 高度),並且第二供應連通孔423形成在底部400bl下方。換句話說, 第二供應連通孔423位於比第一供應連通孔421低的儲墨器腔室111 的下側(底部側)上。臂夾持部分425在從垂直於圖15(a)的頁面的方向 看時形成為大致面朝左側開口的C形,並且與供墨部分120相對的側 面(圖15(a)的左側)的一部分開口。如圖14(a)和14(b)所示,上述焊接部 分411b和焊接部分411a被設置成使得它們從板部428彼此面對。
如圖15(b)所示,供應分隔壁422形成為使得當要焊接薄膜160 時,供應分隔壁422將框架部分IIO(儲墨器腔室lll)的內部和第一供 應連通孔421分開。換句話說,供應分隔壁422所包圍的供墨腔室426 僅通過第二供應連通孔423與框架部分110的內部連通。結果,存儲 在框架部分110內部的墨水從第二供應連通通道423供應到供墨腔室 426中,然後從第一供應連通孔421供應至供墨部分120(圖15(c)中箭 頭D所示的通道(墨水流動通道))。
接著將參考圖15(c)和15(d)描述框架部分110內部的墨水供應至 供墨部分120所經過的墨水流動通道D。如圖15(c)所示,當存儲在框 架110內部的墨水液面I高於供應凹入部分424時,墨水通過圖15(c) 中箭頭D所示的墨水流動通道供應至供墨部分120。在這種情況下, 凹入空間424a充滿墨水,從而供應分隔壁422所包圍的供墨腔室426 的內部也充滿墨水。換句話說,在圖15(c)所示的狀態下,墨水填充供 墨腔室426內部,從而即使墨水液面I下降至第一供應連通孔421下方, 墨水也能夠通過第二供應連通孔423供應至供墨部分120。在該實施例 中,供墨部分120如圖8所示大致為圓柱形,而且,如下所述,供墨 機構500的一部分和止回閥670被收容在供墨元件116內部,同時止 回閥670的軸部672(見圖29)插入並穿過第一供應連通孔421。因此, 考慮到供墨機構500和止回閥670所佔據的空間,對第一供應連通孔 421在儲墨器腔室lll(框架部分110)的底側上的形成有限制。在不設置 供應分隔壁422的構造中,當墨水液面I下降至第一供應連通孔421 下方時,就不能供應墨水,並且儲墨器腔室111內部的墨水的充分利用 變差。但是,通過補充供應分隔壁422和在比第一供應連通孔421低 的底部側上形成第二供應連通孔423,能夠供應墨水直至墨水液面I下 降至第二供應連通孔423為止,從而能夠便於墨水的完全使用。
當從圖15(c)所示的狀態進一步供應墨水、並且墨水液面I下降到 供應凹入部分424的上端下方且變得低於第二供應連通孔423時,大 氣通過第二供應連通孔423流入到供應分隔壁422所包圍的供墨腔室 426中,結果,不能再供應另外的墨水(圖15(d)所示的狀態)。
如圖15(d)所示,在外周焊接部分400b中形成儲墨器腔室111的 底部的部分400bl和第二供應連通孔423的下端之間設置距離tl的差。 此處,如果第二供應連通孔423在形成儲墨器腔室111的底部的部分 400bl上方,在墨水液面I到達第二供應連通孔423之後不能再供應墨 水,從而墨水的充分利用變差。因此,設置供應凹入部分424,並將它 構成為使得第二供應連通孔423的位置比形成儲墨器腔室111的底部的 部分400bl低距離tl。結果,如圖15(d)所示,在已經完成供墨的狀態 下,僅有微量的墨水剩餘在供應凹入部分424的底部附近(低於第二供 應連通孔423的部分),並且能夠明顯減少不能供應的墨水量。另外, 供應凹入部分424形成在儲墨器腔室111的最底部上(見圖14),從而儲
墨器腔室111內部的墨水流入到供應凹入部分424中,並且當墨水量變 少時累積在供應凹入部分424中。因此,通過設立供應凹入部分424, 能夠便於充分利用儲墨器腔室111內部的墨水。
雜質E保留在供應凹入部分424內部剩餘的墨水內部。這是因為 在第二供應連通孔423和供應凹入部分424的底部側壁(圖15(d)下側的 側壁)之間設置了差距t2。如上所述,當墨水液面I降低至第二供應連 通孔423下方時,不能供應另外的墨水,從而在第二供應連通孔423 和供應凹入部分424之間的墨水保留在供應凹入部分424內部,而不 供應至供墨部分120。在製造墨盒14時留在框架部分110內部的灰塵 或塑料碎片有時保留在墨水內部,但是這種灰塵或塑料碎片的比重大 於墨水的比重,從而它保留在框架部分110的底部的附近。因此,如 圖15(d)所示,雜質E保留在供應凹入部分424內部剩餘的墨水內部。 當雜質E供應至供墨部分120並且供應至多功能裝置l(見圖l)時,可 能會發生墨水堵塞,從而不能進行準確的列印。但是,如上所述,因 為在第二供應連通孔423和供應凹入部分424的底部側壁之間設置距 離t2,雜質E保留在供應凹入部分424內部,從而能夠減少墨水堵塞 的發生。
以下將參考圖16描述大氣連通通路形成部分430。圖16是示出 大氣連通通路形成部分430的視圖。圖16(a)是示出大氣連通通路形成 部分430的概要的透視圖,圖16(b)是示出從圖16(a)的箭頭XVIb的視 角看的大氣連通通路形成部分430的視圖,並且圖16(c)是從圖16(a) 的箭頭XVIc的視角看的大氣連通通路形成部分430的視圖。
如圖16(a)所示,大氣連通通路形成部分430主要配備有第一大 氣連通腔室431,它形成為與大氣進氣部分130連通的大致長方體;第 二大氣連通腔室432,它形成為與儲墨器腔室111連通的大致長方體; 以及大氣連接通路433,它在焊接有薄膜160的第一表面437a側(圖16 的左前側;第一表面437a是包含在虛擬平面R中的表面)上與第一大氣
連通腔室431及第二大氣連通腔室432連通。在圖16(a)的前側上焊接 薄膜160時,形成第一大氣連通腔室431和第二大氣連通腔室432以 及大氣連接通路433的腔室和通路。
在與第一大氣連通腔室431的第一表面437a相反的第二表面 437b(第二表面437b是上述板部438的表面)側旁形成與大氣進氣部分 130連通的第一大氣連通孔434。在第二大氣連通腔室432中,在第一 表面437a側旁形成與儲墨器腔室111的第一腔室llla連通的第二大氣 連通孔435,並且在第二表面437b(板部438)上形成與儲墨器腔室111 的第二腔室lllb連通的第三大氣連通孔436。在第一大氣連通腔室431 的位於大氣進氣部分130側(圖16中的左後側)的側壁表面431a上形成 第一大氣連通孔434,並且在第二大氣連通腔室432的位於第一大氣連 通腔室431側(圖16中的左後側)的側壁表面432a上形成連通開口 433b。如上所述,大氣連接通路433的其中一個側壁(圖16(a)的下側的 側壁)是內周焊接部分412a。
在大氣連接通路433中,在第一表面437a側上形成分別與第一大 氣連通腔室431及第二大氣連通腔室432連通的連通開口 433a及433b, 並且這些連通開口 433a和433b具有比第一大氣連通腔室431和第二大 氣連通腔室432的側壁面積(形成有連通開口 433a和433b的側壁表面 431a和432a)充分小的開口面積。因為設置了具有利用極小的橫截面積 引入大氣的通路(大氣連接通路433)的部分(所謂的迷宮),所以大氣經 過時的流動通道阻力變大。結果,能夠減少比所需更多的墨水通過大 氣連接通路433的蒸發。
從圖14(a)中清楚地看出,大氣連接通路433沿著第二大氣連通腔 室432的方向從第一大氣連通腔室431向下傾斜。因為大氣連接通路 433向下傾斜,該裝置處於墨盒14安裝在多功能裝置1的再裝單元13 中的位置,所以已經滲入到大氣連接通路433中的墨水能夠由於重力 而自然地返回到儲墨器腔室111。另外,因為使得大氣連接通路433的
橫截面積很小,因此能夠減少存儲在儲墨器腔室111內部的墨水滲入到
大氣連接通路433中。此處,當墨水滲入到大氣連接通路433中時,
形成彎液面,並且因此有時不能正常地引入大氣。如上所述,因為大
氣連接通路433向下傾斜,因此,即使墨水滲入到該通路中,墨水也 返回到儲墨器腔室lll,因此能夠充分防止形成彎液面。另外,由於焊 接薄膜160而形成大氣連接通路433,從而其中至少一個表面是能夠因 為彎曲而變形的側壁。換句話說,大氣連接通路433被構成為使它的 橫截面積容易變化。因此,即使形成彎液面,由於該薄膜160的彎曲 和變形而能夠容易破壞該彎液面,從而能夠正常引入大氣。第二大氣 連通孔435的表面的一部分也由薄膜160形成,從而能夠充分防止在 第二大氣連通孔435上形成彎液面。
在墨盒14安裝在多功能裝置l(見圖l)的位置中(圖16(a)中所示的 狀態),在第二大氣連通腔室432的最上部上形成第三大氣連通孔436。 因此,即使在存儲的墨水量使得第二大氣連通孔435上形成彎液面並 且阻塞第二大氣連通孔435的情況下,大氣也能夠可靠地通過第三大 氣連通孔436引入到儲墨器腔室111中。
以下將參考圖16(b)和16(c)描述防止墨水從大氣連通通路形成部 分430洩漏的機構。如上所述,墨盒14的殼體200被形成為包含一對 彼此相對的最大表面的立方體形狀,從而當它被裝載到平臺上時,該 裝置可以採取兩個裝載位置中的一個,其中最大表面210a和220a中的 一個形成下表面(底面)。此時,大氣進氣部分130位於殼體200的側面 上,但是,如下所述,墨水難以在這兩個位置的任一位置中從大氣連 通通路形成部分430洩漏。
圖16(b)和16(c)示出與這兩個裝載位置的各個裝載位置對應的大 氣連通通路形成部分430的位置。圖16(b)示出將墨盒14設置成使得大 氣連接通路433位於下側(框架部分IIO的第一腔室llla側是下側,並 且第一表面437a是下側)的情況,並且圖16(c)示出將墨盒14設置成使
得大氣連接通路433位於上側(框架部分110的第二腔室lllb側是下側,並且第二表面437b是下側)的情況。如圖16(b)所示,當墨盒14被設置成使得在墨盒14的運輸過程中 大氣連接通路433位於下側時,儲墨器腔室111內部存儲的墨水經過第 二大氣連通腔室432和大氣連接通路433,並滲入到第一大氣連通腔室 431中。另外,如上所述,大氣連接通路433通過具有比第二大氣連通 腔室432的側表面明顯小的面積的連通開口 433b連通,從而存在如下 情況,即儲墨器腔室111內部的墨水不一定經過大氣連接通路433並滲 入到第一大氣連通腔室431中。在圖16(b)所示的狀態下,墨水液面I 沒有到達第一大氣連通孔434的開口位置,從而即使墨盒14被設置成 使得大氣連接通路433位於下側,也能夠防止墨水從大氣進氣部分130 流出到外部。如圖16(c)所示,當墨盒14被設置成使得在墨盒14的運送過程中 大氣連接通路433位於上側時,存儲在儲墨器腔室111內部的墨水流入 到第二大氣連通腔室432中,但是墨水液面I沒有到達大氣連接通路 433的連通開口 433b的開口位置。結果,墨水不從連通開口 433b流入 到大氣連接通路433,所以墨水不流入到第一大氣連通腔室431中。因 此,即使墨盒14被設置成使得大氣連接通路433位於上側,也能夠防 止墨水從大氣進氣部分130流出到外部。如上所述,通過如上所述構成第一大氣連通腔室431、第二大氣 連通腔室432、以及大氣連接通路433,並通過在關於大氣連接通路433 對稱的位置設立第一大氣連通孔434的開口位置和連通開口 433b的開 口位置,能夠防止墨水從大氣進氣部分130洩漏。另外,通過使得大 氣連接通路433的橫截面積很小,能夠減少墨水的蒸發,並且能夠防 止墨水流入到第一大氣連通腔室431中。此處,將回到圖14說明連接件形成部分440。連接件形成部分440
在儲墨器腔室111內部連接大氣進氣部分130的附近和墨水分送部分150的附近,並且連接件形成部分440形成於儲墨器腔室111中的大致 中心位置。因此,連接件形成部分440連接與框架部分110相對的兩 個部位,從而連接件形成部分440也是保持框架部分110的強度的增 強構件。連接件形成部分440也是分隔板,它劃分該腔室,從而第一 開口 112a側和第二開口 112b側處於大致相同的空間區域(分隔板在儲 墨器腔室111的第一腔室llla和第二腔室lllb處於彼此連通的狀態下 劃分第一腔室llla和第二腔室lllb)。
連接件形成部分440由大氣側連接部分441和分送側連接部分442 構成,該大氣側連接部分441利用內周焊接部分415a和415b作為邊界 設置在大氣進氣部分130側(圖14(a)中的左側或圖14(b)中的右側)上, 該分送側連接部分442設置在墨水分送部分15(H則(圖14(a)中的右側或 圖14(b)中的左側)。在大氣側連接部分441上,從該大氣側連接部分 441在第一和第二開口 112a和112b側(在沿垂直於圖14(a)的頁面的方 向看時的前側和後側、以及在沿垂直於圖14(b)的頁面的方向看時的前 側和後側;此處,垂直於頁面的方向與Z方向平行)分別設置內周焊接 部分413a、 413b、 414a和414b。另外,大氣側連接部分441的高度方 向(Y方向)的上端與大氣連通通路形成部分430的內周焊接部分412a 連通。另外,在分送側連接部分442上,從該分送側連接部分442在 第一和第二開口 112a和112b側(在沿垂直於圖14(a)的頁面的方向看時 的前側和後側、以及在沿垂直於圖14(b)的頁面的方向看時的前側和後 側;此處,垂直於頁面的方向與Z方向平行)分別設置內周焊接部分 416a、 416b、 417a和417b。
在第一腔室llla和第二腔室lllb之間連通的第一連接連通孔443 形成在大氣側連接部分441上,並且連接第一腔室llla和第二腔室lllb 的第二至第四連接連通孔444-446形成在分送側連接部分442上。此處, 如果連接連通孔443-446不形成在連接件形成部分440上,則第一腔室 llla和第二腔室lllb不在儲墨器腔室111的中心區域中連通,從而有
時第一腔室llla和第二腔室111b中的墨水量產生輕微的差別。如果在 第一腔室llla和第二腔室lllb中的墨水量存在差別,則儲墨器腔室 111內部的氣壓產生差別,從而導致不能平穩地(或準確地)供應墨水的不利影響。但是,通過形成連接連通孔443-446使得這些連接連通孔散 布在連接件形成部分440上,能夠使得第一腔室llla和第二腔室lllb 中的墨水量相等,並能夠平穩地(或準確地)供應墨水。大氣側連接部分441、分送側連接部分442、以及大氣連通通路形 成部分430所包圍的部分是第一儲墨器腔室內開口 113,該第一儲墨器 腔室內開口 113在第一腔室llla和第二腔室lllb之間連通,並且由大 氣側連接部分441、分送側連接部分442、以及供應通道形成部分420 所包圍的部分是第二儲墨器內開口 114,該第二儲墨器內開口 114在第 一腔室llla和第二腔室lllb之間連通。換句話說,在沒有連接件形成 部分440並且沒有劃分第一腔室llla和第二腔室lllb的情況下,將大 氣引入到儲墨器腔室lll中的部分和將存儲在儲墨器腔室lll內部的墨 水供應給外部的部分連通。結果,能夠在穩定的空間內進行大氣的引 入和墨水的供應。在連接件形成部分440上形成連接肋條418a和連接肋條418b,該 連接肋條418a連接從連接件形成部分440設置在第一開口 U2a側上的 多個內周焊接部分412a-417a,該連接肋條418b連接從連接件形成部 分440設置在第二開口 112b側上的內周焊接部分412b-417b。在圖中 沒有示出這些連接肋條418a和418b,但是它們形成為薄壁形狀,具有 比內周焊接部分412a-417a和內周焊接部分412b-417b低的垂直壁。另 外,這些連接肋條418a和418b的大多數形成在連接件形成部分440 的邊緣上。結果,連接肋條418a和418b連接內周焊接部分412a-417a 和412b-417b,並且連接肋條418a和418b形成在連接件形成部分440 的邊緣上,從而連接肋條418a和418b能夠保持連接件形成部分440 的強度。另外,連接肋條418a和418b形成為薄壁形狀,並且它們形成 有比內周焊接部分412a-417a和412b-417b低的垂直壁,從而難以阻止
墨水的流動。以下將參考圖17說明分送通路形成部分450。圖n是示出分送 通路形成部分450的視圖。圖17(a)是示出分送通路形成部分450的輪 廓的視圖,並且圖17(b)是分送通路形成部分450通過圖17(a)中的 XVIIb-XVIIb線的剖視圖。在分送通路形成部分450中,在分送墨水的 姿勢中,分送通路形成部分450處於儲墨器腔室111內部的最高部分中, 並且分送的墨水沿著朝向供墨部分120和大氣進氣部分130的方向向 下流動。如圖所示,分送通路形成部分450主要配備有分送筒部分451, 它形成為大致圓柱形形狀,將在下面描述的墨水分送塞520(見圖21) 壓入到該分送筒部分451中;第一分送連通孔452,它在該分送筒部分 451和儲墨器腔室111內部之間連通;大致U形的分送分隔壁453,它 從分送筒部分451的外表面立起地設置,其中所立起設置的邊緣形成 焊接薄膜160的焊接表面部分,並且該分送分隔壁453相對於儲墨器 腔室111分隔第一分送連通孔452;以及第二分送連通孔454,它形成 分送分隔壁453的開口部分。分送筒部分451的開口部分是在框架部 分IIO的外側端面上形成的開口 451a,並且與該開口 451a相對的表面 是分送筒部分451的底部451b。分送分隔壁453和薄膜160所劃分出 的區域是分送分隔壁流動通道453a。分送分隔壁453形成焊接薄膜160的內周焊接部分,並且分送分 隔壁流動通道453a和第二分送連通孔454在焊接薄膜160的狀態下形 成。與另外的內周焊接部分411b至417b的焊接端部一樣,分送分隔 壁453的焊接端部與外周焊接部分400b的焊接端部位於同一虛擬平面 上。以下將給出詳細描述,但是,當墨水分送到儲墨器腔室111中時, 在第二分送連通孔454位於頂部並且第一分送連通孔452位於底部(Y
方向是圖17(a)中的水平方向的姿勢)的狀態下分送墨水。另外,墨水順序經過分送筒部分451 、第一分送連通孔452、分送分隔壁流動通道453a 以及第二分送連通孔454,並且分送墨水,直至墨水液面I到達圖17(a) 所示的狀態。分送分隔壁453從第一分送連通孔452至第二分送連通 孔454大致線性形成。結果,無阻力地平穩分送墨水。當分送墨水從而儲墨器腔室111內部變滿時,墨水體積膨脹,根 據墨盒14所處的環境不同,薄膜160有可能損壞或變形。如果薄膜160 損壞,墨水就洩漏,而如果薄膜160變形,則儲墨器腔室111內部的體 積變化,從而不能穩定地供應墨水。因此,為了防止薄膜160的損壞 和變形,不將墨水分送至儲墨器腔室111內部變滿的程度。在該實施例中,儲墨器腔室111內部在分送墨水之後的氣壓低於 大氣壓。因此,有時進行隨後減壓過程,其中通過從分送通路形成部 分450吸出儲墨器腔室111內部的大氣來減小壓力。進行該減壓過程是 為了減少儲墨器腔室111內部的大氣量以保持墨水脫氣程度以及減少 墨水內部氣泡的產生。墨水的脫氣是為了將墨水的粘度保持在大致恆 定的水平,這是因為,就墨水內部氣泡的產生來說,當氣泡供應給多 功能裝置l(見圖l)時,排出墨水所需的壓力不傳遞給排出開口(圖中未 示出),因此不能正確地排出墨水。在進行隨後減壓過程的情況下,當儲墨器腔室111內部的大氣被 從分送通路形成部分450吸出時,不管是否分送了適當量的墨水,所 得到的墨水量是不正確的。如果墨水量減少,這對墨盒14的用戶造成 損失,這是不優選的。因此,當大致U形的分送分隔壁453包圍第一 分送連通孔452、並且第二分送連通孔454設置在墨水液面I(或第一分 送連通孔452)上方(圖17(a)的上側)時,在墨水液面I和第二分送連通 孔454之間有一個距離量,即使儲墨器腔室111內部被減壓,從而也能 夠充分防止儲墨器腔室111內部的墨水通過分送通路形成部分450逸出 到外部。
此處,將參考圖18描述檢測部分140附近的結構。圖18是示出檢測部分140附近的視圖。圖18(a)是示出檢測部分140附近的概要的 視圖,圖18(b)是檢測部分140通過圖18(a)的XVIIIb-XVIIIb線的剖視 圖,並且圖18(c)是檢測部分140附近通過圖18(a)的XVIIIc-XVIIIc線的剖視圖。如圖18(a)所示,檢測部分140從框架部分110向夕卜(圖18a中的右 側)伸出。檢測部分140配備有包圍部分141,它通過用一對壁表面夾 著傳感器臂470(見圖19)的端部(遮蔽臂部分473c)來包圍該端部,並形 成傳感器臂470能夠移動經過的通路。由包圍部分141內部的底壁 141a(圖18(a)中的下側)形成的底面、由從底壁141a設置在兩側的兩個 側壁141b所形成的一對側表面、由從底壁141a設置的內側壁141c形 成並連接至兩個側壁141b的內側表面、以及由連接至兩個側壁141b 的頂緣和內側壁141c的頂緣的頂壁141d形成且位置與底壁141a相對 的頂面將包圍部分141形成為大致盒狀通路。檢測部分140還配備有 臂支撐部分142,該臂支撐部分142被設置成使得它從底壁141a形成 的底面向上伸出,並從下方支撐傳感器臂470,並且在檢測部分140的 附近設置垂直壁143,它從框架部分110的內壁(外周焊接部分400b) 設置,從而該垂直壁143連接至臂支撐部分142,並沿著供應通道形成 部分420的方向延伸。從圖18(b)清楚地看出,臂支撐部分142形成在 檢測部分140內部的通路的寬度方向Z的中央,並且臂支撐部分142 布置成使得傳感器臂470的端部(遮蔽臂部分473c)也位於檢測部分140 內部的通路的中央。細節將在下面描述,但是傳感器臂470根據儲墨 器腔室111內部的墨水量旋轉,並且它是用於通過利用設置在多功能裝 置1上的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見圖5)檢測遮蔽臂部分473c的位置 來檢測墨盒14已經安裝在多功能裝置1的再裝單元13的容納腔室 50(見圖4)中、和檢測剩餘墨水量已經變小的構件。如上所述,檢測部 分140是透光性的,來自發光部分57a的光能夠透射至光接收部分57b。 因此,當傳感器臂470(遮蔽臂部分473c)位於發光部分57a和光接收部 分57b之間的光路中時,傳感器臂470阻擋了要被光接收部分57b接 收的光,從而傳感器臂470具有擋光性。結果,通過根據儲墨器腔室 lll(儲墨器空間)內部的墨水量而旋轉,傳感器臂470能夠改變光接收 部分57b接收的光量,並檢測是否存在剩餘墨水。在圖18(b)中,示出 了當墨盒14被收容在多功能裝置1的容納腔室50內部時剩餘墨水檢 測傳感器57的發光部分57a和光接收部分57b的位置,但是,如圖所 示,發光部分57a和光接收部分57b位於檢測部分140的附近。如圖18(b)所示,臂支撐部分142的厚度被形成為使得在包圍部 分141的內壁(一對壁表面;兩個側壁141b的內表面)和臂支撐部分142 的外壁之間的第二間隙t4比在包圍部分141的內壁(一對壁表面;兩個 側壁141b的內表面)和傳感器臂470的外側之間的第一間隙t3窄。此 處,減少存儲在檢測部分140內部的墨水,當墨水液面I隨著該墨水減 少而同步地降低、並且墨水液面I降低至檢測部分140下方時,檢測部 分140內部的墨水被耗盡,但是因為在傳感器臂470和包圍部分141 之間的第一間隙t3是微小的,因此墨水由於墨水的表面張力而保留在 檢測部分140內部,並且傳感器臂470因為墨水的該表面張力而有時 不正常旋轉。順便提及,給第一間隙t3設置微小間隔的原因在於當 使該間隔較寬時,發光部分57a和光接收部分57b之間的間隔也變寬, 因此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的檢測靈敏度劣化。因此,通過形成臂支 撐部分142使得第一間隙t3〉第二間隙t4,確保在臂支撐部分142和包 圍部分141之間產生的墨水表面張力大於在傳感器臂470和包圍部分 141之間產生的墨水表面張力。結果,剩餘在包圍部分141內部的墨水 被吸引在臂支撐部分142和包圍部分141之間,從而能夠充分防止墨 水剩餘在傳感器臂470和包圍部分141之間,並能夠抑制對傳感器臂 470的行為的阻止。傳感器臂470因此正常行動,從而能夠準確檢測剩 餘墨水量。如圖18(a)所示,在包圍部分141的下部(圖18a中的下側)上的底 壁141a沿著儲墨器腔室111的方向向下傾斜,從而在包圍部分141內
部的底壁141a形成的底面也向下傾斜。因此,被吸引在包圍部分141 和臂支撐部分142之間的墨水沿著儲墨器腔室lll(或供應通道形成部 分420)的方向向下流動。另外,如圖18(b)的剖視圖所示,包圍部分141 的底壁141a和臂支撐部分142的連接部分(邊緣)從橫截面視圖來看形 成為稜角(大致直角),從而包圍部分141和臂支撐部分142的該連接部 分的毛細管力變強,並且這樣形成了有助於引導墨水至儲墨器腔室 111(或供應通道形成部分420)側的形狀。換句話說,包圍部分141和臂 支撐部分142的連接部分形成用於引導墨水的流體引導通道(引導件)。 結果能夠有效地使剩餘在包圍部分141內部的墨水向下流動。如圖18(a)所示,在從臂支撐部分141沿著供應通道形成部分420 的方向向下傾斜的傾斜表面143a上形成有連接至臂支撐部分141的垂 直壁143。傾斜表面143a構成框架部分110的內壁(外周焊接部分400b) 的一部分。另外,如圖18(c)的剖視圖所示,垂直壁143和框架部分110 的內壁的連接部分從橫截面視圖來看形成為稜角(大致直角),並且該連 接部分形成為使得它的厚度大致等於臂支撐部分141的厚度。因此, 垂直壁143沿著供應通道形成部分420的方向向下傾斜,並且與框架 部分110的內壁的連接部分形成為大致直角,從而通過該傾斜和毛細 管力能夠有效地沿著供應通道形成部分420的方向引導墨水。換句話 說,垂直壁143和框架部分110的內壁的連接部分形成用於引導墨水 的流體引導通道(引導件)。因為臂支撐部分142和垂直壁143的厚度形 成為大致相等,從臂支撐部分142延續地形成垂直壁143。結果,對於 將墨水引導至供應通道形成部分420來說沒有阻力,因此能夠有效地 引導墨水。在傳感器臂470向上旋轉的情況下,傳感器臂470與由與檢測部 分140的底壁141a相對的頂壁141d形成的頂面相接觸,因此限制了傳 感器臂470的旋轉。因此能夠防止傳感器臂470從包圍部分140跳出, 並且傳感器臂470的行為變得準確,從而能夠準確檢測剩餘墨水量。
此處,將參考圖19描述傳感器臂470。圖19是示出傳感器臂470 的視圖。圖19(a)是示出傳感器臂470的前側的視圖,並且圖19(b)是示 出從圖19(a)的箭頭XIXb的視角看到的傳感器臂470的視圖。傳感器 臂470是用於檢測在儲墨器腔室111內部的剩餘墨水量的構件。傳感器 臂470是利用樹脂材料(例如聚丙烯)通過注射模塑製造的,並且因為它 被製成為不透光的,因此具有擋光性。傳感器臂470是根據儲墨器腔室111內部的剩餘墨水量而旋轉的 旋轉構件,並且一部分被檢測儲墨器腔室111內部存儲的剩餘墨水量的 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見圖5)檢測到。傳感器臂470主要配備有平 衡部分471,它由具有比墨水的比重低的比重的材料形成;連接部分 472,它連接至框架部分110,從而連接部分472能夠擺動;以及臂部 分473,它從該連接部分472沿著大致垂直於平衡部分471的方向(圖 19(a)中的向上方向)延伸,再向上傾斜延伸,並阻擋剩餘墨水檢測傳感 器57的可能檢測範圍。連接部分472是連接平衡部分471和臂部分473 的連接部分。在連接部分472上形成有連接至框架部分110的臂夾持部分 425(見圖14)的大致圓柱形連接軸472a。該連接軸472a形成的直徑小 於臂夾持部分425的內徑,但是大於臂夾持部分425的開口長度。結 果,當傳感器臂470旋轉時,它能夠幾乎無阻力地操作,並能夠防止 傳感器臂470偏離臂夾持部分425。臂部分473由沿著大致垂直於平衡部分471的方向(圖19(a)中的向 上方向)延伸的垂直臂部分473a、從該垂直臂部分473a向上傾斜的傾 斜臂部分473b、以及用作阻擋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的可能檢測範圍 的擋光部分的遮蔽臂部分473c構成。如圖19(b)所示,臂部分473形成為使得它充分比平衡部分471和 連接部分472薄。這是因為,當臂部分473形成有厚輪廓時,增大了
檢測部分140的規模,結果,墨盒14變大,並且傳感器臂470旋轉時的阻力增加,這樣有時不能檢測剩餘墨水的準確量。另外,如上所述,當檢測部分140的厚度增加時,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的檢測範圍相 應地變寬,並且檢測靈敏度劣化,從而必需具有良好檢測性能的昂貴 高性能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因此,臂部分473形成有薄輪廓,以便 防止墨盒14的規模增加,以及檢測剩餘墨水的準確量。在垂直臂部分 473a和傾斜臂部分473b上形成肋條473d,並且由這些肋條來保持強度。在遮蔽臂部分473c上,在收容於檢測部分140內部的部分的頂部 和底部的兩個部位(圖19(a)中的上側端和下側端)中形成大致半球形的 臂突起部分473el和473e2,並且這些臂突起部分473el和473e2減少 了遮蔽臂部分473c由於墨水的表面張力而附著在檢測部分140的內壁 上且變得不能旋轉的可能性。換句話說,因為臂突起部分473el和473e2 形成為半球形,所以與檢測部分140的內壁相接觸的唯一部分是臂突 起部分473el和473e2的端部,從而減小了墨水的表面張力的影響。平衡部分471由具有比墨水的比重低的比重的樹脂材料製成,從 而當墨水液面I隨著剩餘墨水量減少而同步降低時,平衡部分471沿著 框架部分IIO的底部方向(儲墨器腔室111的底部方向;圖14(a)和14(b) 中向下方向)隨著墨水液面I的該降低而同步運動。當平衡部分471沿 著底部方向運動、並且臂部分473使用連接部分472作為旋轉軸地沿 著頂部方向運動時,遮蔽臂部分473c偏離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的可 能檢測範圍,由此能夠檢測到墨水耗盡的狀態。利用傳統的平衡部分,平衡部分的內部是中空的,以便使得平衡 部分浮在墨水液面I上,但是利用這種結構,平衡部分的加工(或者模 制)變得困難。與此相反,在該實施例中,傳感器臂470的材料由具有 比墨水的比重小的比重的材料構成,從而不需要加工過程,並且不必 製造複雜的模具,從而能夠減少傳感器臂470的製造成本。 以下,將參考圖20描述供墨部分120、大氣進氣部分130、以及檢測部分140的位置關係和形狀。圖20是示出儲墨器元件100的一部 分的視圖。圖20(a)是示出儲墨器元件100的側表面的視圖,圖20(b) 是示出儲墨器元件100的局部前視圖的視圖,並且圖20(c)是通過圖20(a) 的XXc-XXc線的剖視圖。如圖20(a)和20(b)所示,供墨部分120、大氣進氣部分130、以及 檢測部分140設置在框架部分110的其中一個側表面(一個端面;沿著 安裝墨盒14時的安裝的前方向的側表面)上。如上所述,圖20(a)和20(b) 所示的位置是將墨盒14安裝在再裝單元13(見圖l)的容納腔室50內部 的位置。因此,在墨盒14安裝於再裝單元13內部的狀態下,大氣進 氣部分130、檢測部分140和供墨部分120順序地從頂部(圖20(a)的頂 部)至底部(圖20(a)的底部)排列。換句話說,這些元件沿著墨盒14的高 度方向(Y方向)排列。如圖20(a)所示,檢測部分140的寬度t5形成為比供墨部分120 的開口(下述供應蓋帽600的開口 600a(見圖34))的直徑t6短。另外, 如圖20(b)所示,檢測部分140形成為相對於供墨部分120和大氣進氣 部分130沿著框架部分110的方向(在縮回至儲墨器腔室111側的位置 中)凹入。如上所述,傳感器臂470的臂部分473位於檢測部分140的內側。 如以下將描述的那樣,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見圖5)的光路由於臂部 分473的旋轉而從擋光狀態打開,並且因此能夠檢測剩餘墨水量。在 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上,光接收部分57b和發光部分57a位於檢測 部分140的兩側(圖20(a)的左側和右側)上,從而檢測部分140的兩個 側面(圖20(a)的左側和右側的表面;圖20(b)的前側和後側表面)形成檢 測表面140a和140b。從圖20(a)清楚地看出,當處於墨盒14安裝在再 裝單元13中的位置時,這些檢測表面140a和140b平行於墨盒14的高 度方向(Y方向),換句話說,這些表面是豎直的。當墨水附著在這些檢
測表面140a和140b的前表面上時,有時不能檢測出剩餘墨水的準確量。例如,在運輸多功能裝置l時,不必以多功能裝置1水平的方式 運輸。因此,供墨部分120有時位於頂部,但是有時墨水在此時從供 墨部分120洩漏出來,並附著在檢測部分140上。另外,當墨盒14暫 時從再裝單元13拆除時,附著在多功能裝置1的針49上的墨水可能 附著在供墨部分120的開口附近,但是在拆除墨盒14之後,附著在供 墨部分120的開口附近的墨水有時取決於用戶操縱墨盒14的位置而附 著在檢測部分140上。在墨水已經附著到檢測部分140上的狀態下, 當墨盒14再一次安裝在再裝單元13中時,因為墨水檢測部分140(檢 測表面140a和140b)和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的光接收部分57b以及 發光部分57a在安裝狀態下非常接近,如上所述,存在如下風險,即已 經附著在檢測部分140上的墨水會轉移到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的光 接收部分57b以及發光部分57a上。按照這種方式,附著在剩餘墨水檢 測傳感器57上的墨水阻擋了光,因此使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的靈 敏度劣化。靈敏度的該劣化在使用顏料性墨水的黑色墨盒中甚至更突 出。在該實施例中,如圖20(b)所示,檢測部分140設置在相對於供墨 部分120縮回至儲墨器腔室111側的位置,從而即使墨水從供墨部分 120滴下,也能夠使得墨水難以附著在檢測部分140上。換句話說,當 用戶將墨盒14保持在使供墨部分120高於檢測部分140並且供墨部分 120的端面(形成有供應蓋帽600的開口 600a的端面)豎直的位置時,已 經附著在供墨部分120的開口附近的墨水最易受重力的影響並可能落 下,但是因為檢測部分140相對於供墨部分120縮回至儲墨器腔室111 側,所以落下的墨水不朝向檢測部分140前進,從而不附著在檢測部 分140上。因為在墨盒14安裝於再裝單元13中的位置中時檢測表面140a和 140b是豎直的,所以,當在墨水附著於檢測表面140a和140b的同時將墨盒14安裝在再裝單元13中時墨水最易受重力的影響,從而它快 速落下。因此能夠充分避免墨水轉移至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的光接收部分57b和發光部分57a。另外,落下的墨水不附著在供墨部分120 的端面上。另外,如圖20(c)所示,在檢測部分140上形成側壁,這些側壁從 框架部分110的側表面形成檢測壁140a和140b。因此,框架部分110 的側表面和檢測表面140a及140b相交處的邊緣140c被形成為大致直 角。當墨水附著在邊緣140c的附近時,由於邊緣140c被形成為大致直 角,因此邊緣140c的毛細管力作用在墨水上,並且墨水可能通過邊緣 140c流動至供墨部分120側。因此能夠減少墨水對檢測表面140a和 140b的附著。以下將參考圖21描述儲墨器元件100的部件的構成。圖21是儲 墨器元件IOO的分解前視圖。如圖21所示,儲墨器元件100主要分成四個元件。這四個部分是 框架部分IIO、構成供墨部分120的供墨機構500、構成大氣進氣部分 130的大氣進氣機構510、和壓入到墨水分送部分150的分送筒部分 451(見圖17)中的墨水分送塞520。墨水分送塞520由例如Pulci橡膠的 彈性構件製成,並且一旦它被壓入到分送筒部分451中,墨水分送塞 520就不能被容易地拆除,而且,即使拆除或插入了針,墨水分送塞 520也被構成為使得針的路線被閉塞。形成為大致圓柱形形狀的供墨元件116和形成為大致圓柱形形狀 的大氣進氣元件117在框架部分110上形成為單元,供墨機構500的一 部分插入到供墨元件116中,大氣進氣機構510的一部分插入該大氣 進氣元件117中。另外,突起部分116a和116b(圖中沒有示出突起部分 116b)沿著供墨元件116的外周方向突出,從而緊固供墨機構500,這 些突起部分116a和116b以供墨元件116的軸心為中心對稱地布置在供
墨元件116上(在與圖21的頁面垂直的方向上布置在前側和後側)。同樣,突起部分H7a和117b(圖中沒有示出突起部分117b)沿著大氣進氣 元件117的外周方向突出,從而緊固大氣進氣機構510,這些突起部分 117a和117b以大氣進氣元件117的軸心為中心對稱地布置在大氣進氣 元件117上(在與圖21的頁面垂直的方向上布置在前側和後側)。突起 部分116a、 116b、 117a和117b被形成為使得儲墨器腔室111側的端面 沿著與供墨元件116的外周表面或大氣進氣元件117的外周表面垂直的 方向(Z方向)突出,並且這些突起部分從該突起邊緣部分朝著供墨元件 116的外周表面或大氣進氣元件117的外周部分傾斜。換句話說,當供 墨機構500和大氣進氣機構510連接至供墨元件116和大氣進氣元件 117時,能夠防止供墨機構500和大氣進氣機構510的易於脫附。以下將參考圖22至33描述供墨機構500和大氣進氣機構510的 部件。圖22是供墨機構500和大氣進氣機構510的分解圖。圖22(a) 是供墨機構500的分解圖,並且圖22(b)是大氣進氣機構510的分解圖。如圖22(a)所示,供墨機構500配備有供應蓋帽600,它安裝在 供墨元件116上;供應接頭610,它由例如橡膠的彈性樹脂材料製成, 多功能裝置l(見圖l)的針49(見圖2)插入到該供應接頭610中;供應閥 620,它在該供應接頭610和底壁接觸時阻擋墨水的流動通道;第一供 應彈簧630,它被收容在該供應閥620內部,並由樹脂質彈性材料製成; 供應滑塊640,它覆蓋供應閥620的開放面,並能夠沿著單軸方向操作, 該單軸方向是壓入到針49中的供應閥620的移動方向(圖22(a)中的箭 頭01的方向,以下稱為"供墨機構500的軸向01";關於該方向,如 從圖14中清楚地看到,當裝載墨盒14時,供墨機構500變為與X方 向平行);第二供應彈簧650,它被收容在該供應滑塊640內部,並與 第一供應彈簧630 —樣由相同的材料形成為相同的形狀;閥座660,它 與該第二供應彈簧650相接觸,並接收止回閥670;以及蓋680,它在 自身和該閥座660之間覆蓋止回閥670。供應閥620、第一供應彈簧630、 供應滑塊640、以及第二供應彈簧650構成實際操作的供應閥機構501。
如圖22(b)所示,大氣進氣機構510配備有大氣蓋帽700,它安 裝在大氣進氣元件117上;大氣接頭710,它由例如橡膠的彈性樹脂材 料製成;大氣閥720,當該大氣接頭710和底壁接觸並與多功能裝置1 的後側56(見圖5)相接觸時,該大氣閥720阻擋墨水的流動通道,並且 當墨盒14安裝在多功能裝置l(再裝單元13;見圖l)中時,該大氣閥 720打開大氣的流動通道(通路);第一大氣彈簧730,它被收容在該大 氣閥720內部,並由樹脂質彈性材料製成;大氣滑塊740,它覆蓋大氣 閥720的開放面,並能夠沿著單軸方向操作,該單軸方向是受壓的大 氣閥720的移動方向(圖22(b)中的箭頭O2的方向,以下稱為"大氣供 應機構510的軸向O2";如從圖14中清楚地看到,當裝載墨盒14時, 大氣供應機構510變為與X方向平行);和第二大氣彈簧750,它被收 容在該大氣滑塊740內部,並與第一大氣彈簧730 —樣由相同的材料 形成為相同的形狀。大氣閥720、第一大氣彈簧730、大氣滑塊740、 以及第二大氣彈簧750構成實際操作的大氣閥機構511。以下將參考圖23至33描述供應蓋帽600、供應接頭610、供應閥 620、第一和第二供應彈簧630和650、供應滑塊640、閥座660、止回 閥670、蓋680、大氣蓋帽700、大氣接頭710、大氣閥720、第一和第 二大氣彈簧730和750、以及大氣滑塊740。圖23是示出供應蓋帽600的視圖。圖23(a)是示出供應蓋帽600 的側視圖,圖23(b)的視圖示出從圖23(a)的箭頭XXIIIb的視角看的供 應蓋帽600的側視圖,圖23(c)的視圖示出供應蓋帽600的平面視圖, 圖23(d)的視圖示出供應蓋帽600的底部視圖,並且圖23(e)是通過圖 23(c)的XXnie-XXIIIe線的供應蓋帽600的剖視圖。如圖23(a)所示,供應蓋帽600從側視視角(與圖23(a)的頁面垂直 的方向的視角)看形成有兩級階梯的形狀,並且圖23(a)中的上側部分是 供應固定部分601,它緊固至供墨元件116的外周表面,並形成為大致 圓柱形形狀,而圖23(a)中的下側部分是墨水存儲部分602,它具有墨 水存儲空間,用於防止墨水滴到墨盒14的外部。在供應固定部分601上形成接合孔603a和603b(接合孔603b見圖 23(b)),這些接合孔從墨水存儲部分602的連接部分形成至頂部附近(圖 23(a)中的上側端的附近)的部分,並在供應蓋帽600固定到供墨元件 116(見圖21)時與供墨元件116的突起部分116a和116b(見圖21)接合。如圖23(b)所示,在供應固定部分601上形成一對供應蓋帽切口部 分604a和604b(供應蓋帽切口部分604b見圖23(c)),這些供應蓋帽切 口部分被形成在大致與連接接合孔603a及603b的直線垂直的直線(相 對於供墨機構500的軸心01移動大約90。的位置上,並從供應固定部 分601(圖23(b)中的上端面)面向墨水存儲部分602的方向切入而形成切 t3。如圖23(c)中的正面圖以及圖23(d)的底視圖所示,在供應蓋帽600 的墨水存儲部分602的大致中心位置形成插入孔605,(如下所述)針 49(見圖2)插入該插入孔605。如圖23(c)所示,從形成插入孔605的圓 至向外一級的圓的區域是第一上壁606a,它形成墨水存儲部分602的 上端面,並且從形成第一上壁606a的外側的圓至向外一級的圓的區域 是傾斜壁606b,它形成沿著墨水存儲部分602的底面方向向下傾斜的 傾斜表面。從形成該傾斜壁606b的外側的圓至向外一級的圓的區域是 下壁606c,它形成墨水存儲部分602的下端面,並且從形成下壁606c 的外側的圓至向外一級的圓的區域是第二上壁606d,它形成供應固定 部分601的下端面,並形成墨水存儲部分602的上端面。連接下壁606c 和第二上壁606d的部分是外周壁606e,該外周壁606e形成墨水存儲 部分602的外周表面。傾斜壁606b形成墨水存儲部分602內部的筒狀 部分,並且通過下壁606c連接至該傾斜壁606b的外周壁606e形成包 圍傾斜壁606b(內側的筒狀部分)的外側的筒狀部分。
在圖23(d)中,傾斜壁606b向下傾斜,因此,如圖23(e)的剖視圖 所示,針49的插入開口形成為錐形形狀,從而它的直徑朝著插入孔605 減小,並具有形成墨水的最後出口的開口 600a的最大直徑。結果,在 傾斜壁606b的軸心01側的內周表面成為插入通道,針49(見圖2)插入 到該插入通道中。圖23(c)和23(e)所示的範圍t7的空間(換句話說,傾 斜壁606b、下壁606c和外周壁606e形成的空間)形成墨水存儲部分 607,在該墨水存儲部分607中能夠存儲(累積)墨水。當供應蓋帽600連接至供墨元件116(見圖21)時,供墨元件116的 突起部分116a和116b沿著外周方向突出,從而供應蓋帽600在它的直 徑沿著外周方向增大時連接。因為形成了供應蓋帽切口部分604a和 604b,所以供應蓋帽600的直徑在接合部分603a和603b移動彼此離開 的方向上增加。因此,當要連接供應蓋帽600時,能夠不施加強壓力 地連接,從而能夠在減少對供應蓋帽600的損壞的同時提高安裝效率。圖24是示出供應接頭610的視圖。圖24(a)的視圖示出供應接頭 610的側視圖,圖24(b)的視圖示出供應接頭610的平面視圖,圖24(c) 的視圖示出供應接頭610的底視圖,並且圖24(d)是示出供應接頭610 通過圖24(b)的XXIVd-XXIVd線的剖視圖。如圖24(a)所示,供應接頭610從側視視角(垂直於圖24(a)的頁面 的方向的視角)看形成為三個階梯。最底階梯所示的部分(圖24(a)的下 側)是接頭外周部分611,它是與供應蓋帽600(見圖23)的墨水存儲部分 602的第二上壁606d及供應固定部分601的內周表面相接觸的部分, 並形成供應接頭610的外周部分。當處於供應蓋帽600固定到供墨元 件116上的狀態時,該接頭外周部分611是夾在供應蓋帽600的第二上 壁606d和供墨元件116的外側端面之間的部分。在接頭外周部分611 的頂部階梯處所示的部分是接頭內周部分612,它壓入到供墨元件 116(見圖21)中且布置在供墨元件116內部,並形成供應接頭610的內 周部分,並且圖24(a)中示出了接頭內周部分612的上部。另外,在接
頭內周部分612的頂部階梯處所示的部分是接頭接觸部分613,它與供 應閥620(見圖25)相接觸。供應接頭610由例如樹脂橡膠的彈性材料制 成。如圖24(b)所示,供應接頭610的軸心位於供墨機構500的軸心 01上,並且接頭接觸部分613、接頭內周部分612、以及接頭外周部 分從該軸心01朝著外周方向順序地形成。
如圖24(d)所示,接頭接觸部分613從接頭內周部分612的頂面 612a(與供應閥620相接觸的那一側上的表面)伸出。接頭接觸部分613 被形成為使得它朝著尖端613a(圖24(d)的上端部)變窄,並且該尖端 613a與供應閥620的底面相接觸,並阻擋墨水的流動通道。另外,在 接頭內周部分612上形成接頭突起部分614、開口 612c、和階梯狀插入 通路612d,該接頭突起部分614從內周表面朝著軸心Ol突出,該開 口 612c形成在接頭內周部分612的底面612b(圖24(d)中的下側)上形成 的針49(見圖2)的插入開口,該階梯狀插入通路612d形成在開口 612c 和接頭突起部分614之間。如圖24(c)所示,插入通道612d的形成為階 梯形狀的部分以沿著外周方向距離軸心01大致相等的間隔形成。接頭 突起部分614的內周表面614a被設置為與供墨機構500的軸心01方 向平行,並且沿著與軸心01的方向垂直的方向設置階梯狀表面614b。
如圖24(d)所示,在供應接頭610上形成墨水流動通道615,該墨 水流動通道615從接頭內周部分612的底面612b貫穿到接頭接觸部分 613的尖端613a(從圖24(d)中的下側至上側)。該墨水流動通道615由 在底面612b上形成的開口 612c、連接至開口 612c的階梯狀插入通路 612d所劃分出的階梯部分流動通道615a、連接至插入通道612d的接頭 突起部分614的內周表面614a所劃分出的突起部分流動通道615b、以 及連接至接頭突起部分614的內周表面614a的階梯狀表面614b和連接 至該階梯狀表面614b的接頭接觸部分613的內周表面613b所劃分出 的接觸部分流動通道615c構成。
階梯部分流動通道615a的下半部沿著軸心01的方向形成為階梯 形狀,並且階梯部分流動通道615a的上半部朝著突起部分流動通道 615b形成為錐形形狀。另外,階梯部分流動通道615a形成為階梯形狀, 從而直徑從開口 612c朝著與接頭突起部分614的內周表面614a接觸的 接觸表面逐漸減小。階梯部分流動通道615a的下部形成為階梯形狀, 因此,即使拆除針49(見圖2)並且微量的墨水流經墨水流動通道615, 由於該階梯部分的角部而引起的毛細管力也保持墨水,從而能夠防止 墨水滴到供應接頭610的外部。當拆除針49時,即使墨水從針49的 尖端滴到墨水流動通道615中,也同樣能夠防止墨水的滴落。在該實 施例中,供應蓋帽600配備有墨水存儲部分602,從而階梯部分流動通 道615a的下半部的形成為階梯形狀的部分可替換地形成為錐形形狀。突起部分流動通道615b是具有墨水流動通道615的最小直徑的流 動通道,它形成為大致中空的圓柱形形狀。該突起部分流動通道615b 的內徑被形成為略小於針49(見圖2)的直徑。接觸部分流動通道615c 形成為大致中空圓柱形形狀,其內徑大於突起部分流動通道615b的內 徑,並且該內徑充分大於針49的直徑。因為在突起部分流動通道615b 和接觸部分流動通道615c的邊界上形成階梯狀表面614b,因此,從突 起部分流動通道615b至接觸部分流動通道615c的沿著軸心01方向的 內徑急劇變化。結果,如圖24(d)所示,接頭接觸部分613呈現出被它 的內周表面613b和階梯狀表面614b切成為埋頭孔形狀的結構,並且 接頭接觸部分613的尖端613a位於該切口部分的周邊。從開口 612c插入的針49被引導至階梯部分流動通道615a的形成 為錐形形狀的上部,並插入到突起部分流動通道615b中。此時,因為 突起部分流動通道615b的內徑略小於針49的直徑,所以針49彈性地 附著在形成突起部分流動通道615b的接頭突起部分614的內周表面 614a上,並被壓入內部,從而針49擴展突起部分流動通道615b。換句 話說,接頭突起部分614用於將壓入到突起部分流動通道615b中的針 49的周邊密封。另外,如果供應接頭610的彈性附著在針49周邊上的 部分的面積變大,則當將墨盒14安裝在多功能裝置l(見圖l)時的阻力 變大,因此不能平穩安裝。但是,在該實施例中,使用設立接頭突起 部分614並僅在內周表面614a上與針49相接觸的結構,從而能夠減小 與針49接觸的表面,並能夠將墨盒平穩地安裝在多功能裝置1中。另 外,針49插入到墨水流動通道615中,從而墨水實際流動經過的流動 通道變為針49的內部。另外,由於接觸部分流動通道615c形成為埋頭 孔形狀,所以能夠減少在針49插入時供應接頭610沿著軸心01方向 的移動。圖25是示出供應閥620的視圖。圖25(a)是示出供應闊620的側 視圖的視圖,圖25(b)的視圖示出從圖25(a)的箭頭XXVb視角看到的供 應閥620的側視圖,圖25(c)是示出供應閥620的平面視圖的視圖,圖 25(d)是示出供應閥620的底視圖的視圖,並且圖25(e)是通過圖25(c) 的XXVe-XXVe線的供應閥620的剖視圖。如圖25(a)所示,供應閥620配備有形成供應閥620的底面(圖 25(a)的下側表面)的閥底壁621;以及沿著供墨機構500(見圖22)的軸心 01的方向從該閥底壁621設置的閥外周壁622。在閥外周壁622上形成一對閥導槽623,供應滑塊640(見圖27) 的滑塊鬆散插入部分643鬆散地插入到這些閥導槽623中。如圖25(c) 所示,該對閥導槽623關於供墨機構500的軸心Ol對稱形成。另外, 如圖25(c)所示,在閥外周壁622上形成閥伸出壁624,該閥伸出壁624 沿著軸心01的方向從閥外周壁622的頂部沿著與閥底壁621相反的方 向伸出,並且從該閥伸出壁624的頂端一直到閥外周壁622的底部附 近地形成閥導槽623。結果,因為閥導槽623的距離被確保為長距離, 因此能夠防止滑塊鬆散插入部分643偏離閥導槽623。另外, 一對閥限制部分625連接至閥外周壁622,這對閥限制部 分625沿著與閥底壁621相反的方向伸出,並限制供應滑塊640的操 作。這些閥限制部分625中的每個閥限制部分625配備有閥鉤部分626, 該閥鉤部分626朝著軸心01從閥限制部分625的頂端(圖25(a)中的上 側部分的頂端M申出,並與供應滑塊640相接合。另外,在閥外周壁622上沿著閥外周壁622以相等的間隔形成四 個閥突起部分622a,這些閩突起部分622a沿著外周方向以半圓形形狀 突出,並從閥外周壁622的頂部至底部形成。這些閥突起部分622a設 置用於在供應閥620插入到供墨元件116(見圖21)中時平穩地進行供應 閥620的操作。當沒有閥突起部分622a時,供墨元件116的內周表面 和閥外周表面622有時相接觸,從而與供墨元件116接觸的接觸表面 變大,並且在操作時的阻力也變大。因此,因為設置了形成為半圓形 形狀的閥突起部分622a,所以只有閥突起部分622a與供墨元件116的 內周表面相接觸,並且供應閥620在供墨元件116內部的操作變得平 穩。閥限制部分625和閥伸出壁被形成為從閥外周壁622向上延伸。 結果,能夠防止供應滑塊640在與軸心O1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未對準。 另夕卜,供應滑塊640沿著軸心01方向的操作受到閥限制部分625的限 制,從而能夠可靠地收容和操作第一供應彈簧630。如圖25(c)所示, 在閥底壁621上,在與閥導槽623和閥限制部分625對應的位置中, 沿著供墨機構500的軸心01的方向(垂直於圖25(c)的頁面的方向)形成 沿著閥底壁621的垂直方向(垂直於圖25(c)的頁面的方向)連通的四個 墨水流動通道627。閥底壁621從它的底面向上伸出,並配備有閥支承 部分628,該閥支承部分628是接收第一供應彈簧630(見圖26)的彈簧 頂部632的平臺。閥支承部分628由在閥底壁621上平行布置的兩個 板狀構件製成。如圖25(e)所示,閥支承部分628沿著軸心01方向的 高度被形成為充分低於閥外周壁622。閥支承部分628設置用於確保當 第一供應彈簧630布置在閥外周壁622內部的空間中時第一供應彈簧 630不與閥底壁621相接觸。這是因為,如果第一供應彈簧630與閥底 壁621相接觸,就阻擋了墨水流動通道並且墨水不再流動。因此,閥 支承部分628設置用於確保墨水流動通道,並且只要第一供應彈簧630 不與閥底壁621相接觸,該部分就是可以接受的,從而閥支承部分628 形成為最小所需高度,這防止沿著供墨機構500的軸心01的方向的尺 寸規模增加。閥內周壁629設置在閥支承部分628的外側和在墨水流動通道627 的內側上,該閥內周壁629形成為大致圓弧形,該圓弧覆蓋第一供應 彈簧630的彈簧頂部632的外周表面。該閥內周壁629設置用於限制 第一供應彈簧630沿著與軸心01垂直的方向的移動,並且通過限制第 一供應彈簧630沿著與軸心01垂直的方向的移動,準確地沿著軸心 01方向彎曲第一供應彈簧630。圖26是示出第一供應彈簧630的視圖。圖26(a)是示出第一供應 彈簧630的側視圖的視圖,圖26(b)是示出第一供應彈簧630的平面視 圖的視圖,圖26(c)是示出第一供應彈簧630的底視圖的視圖,並且圖 26(d)是示出第一供應彈簧630通過圖26(b)的XXVId-XXVId線的剖視圖。第一供應彈簧630形成為大致倒置的碗狀(或大致中空的圓錐形), 並且它主要配備有環形彈簧底部631,它形成第一供應彈簧630的底 面(具有較大直徑的那一側的端部);環形彈簧頂部632,它形成有比該 彈簧底部631的直徑小的直徑,並形成第一供應彈簧630的上表面的 頂部(具有較小直徑的那一側的端部);以及彈簧塑性部分633,它在該 彈簧頂部632和彈簧底部631之間連接,並且當沿著供墨機構500的 軸心01的方向(壓入到針49(見圖2)中的供應閥620的移動方向;也是 第一供應彈簧630和第二供應彈簧650的偏壓方向)施加負載時,該彈 簧塑性部分633彎曲和變形。彈簧頂部632與供應閥620(見圖25)的閥 支承部分628相接觸,並形成將供應閥620沿著供應接頭610(見圖24) 的方向壓的加壓部分。彈簧底部631的直徑被形成為大於彈簧頂部632的直徑,從而彈簧底部631形成當彈簧塑性部分633彈性變形時的基 部。如圖26(d)所示,在第一供應彈簧630上形成墨水流動通道634, 該墨水流動通道634從彈簧頂部632的頂端(圖26(d)中的右端面)至彈 簧底部631的底面(圖26(d)中的左端面)連通。該墨水流動通道634由 彈簧頂部632的內周表面所劃分出的頂部流動通道634a、彈簧塑性部 分633的內周表面所劃分出的塑性部分流動通道634b、以及彈簧底部 631的內周表面所劃分出的底部流動通道634c構成。如圖26(d)所示, 該墨水流動通道634的開口面積從彈簧頂部632的頂端朝著彈簧底部 631的底面逐漸增加。另外,如圖26(b)和26(c)所示,從垂直於頁面的 方向的視角看,彈簧頂部632的頂部流動通道634a形成為圓形形狀。 當彈簧塑性部分633彎曲並形成為在移動離開軸心01的側面上凸出的 大致倒置的碗狀時,彈簧塑性部分633能夠比在彈簧塑性部分633為 大致圓錐形的情況下更容易變形。彈簧頂部632的頂部流動通道634a的橫截面形狀也可以形成為大 致四邊形形狀。當頂部流動通道634a的開口形成為大致四邊形形狀時, 能夠減少墨水內部所包含的氣泡的影響。此處,墨水中包含的氣泡是 球形的,從而當流動通道被成長為比頂部流動通道634a的內徑大的氣 泡所閉塞時,就切斷了墨水流動通道(通路),並且不能將墨水正常地送 至多功能裝置l(見圖1)。結果,多功能裝置1的列印質量下降。但是, 當頂部流動通道634a的開口形成為四邊形形狀時,即使成長為比頂部 流動通道634a的開口表面大的氣泡累積,也不閉塞那四個角部,因此 能夠通過防止墨水流動通道閉塞而減少列印質量的降低。另外,頂部 流動通道634a的開口表面不限於四邊形,並且它可以替換地形成為多 邊形例如六邊形或星形。如在該實施例中一樣,如果它是圓形的,它 可以形成有將使氣泡的影響最小的直徑。如圖26(d)所示,彈簧頂部632被形成為沿著軸心01方向延伸的相對較厚的圓柱形形狀,並且它被形成為使得與軸心01方向(第一供應彈簧630的偏壓方向)垂直的橫截面形狀均一。類似地,彈簧底部631 也被形成為沿著軸心01方向延伸的相對較厚的圓柱形形狀,並且它被 形成為使得與軸心01方向垂直的橫截面形狀均一。如圖26(d)所示,彈簧塑性部分633被形成為大致倒置的碗狀(或 大致圓錐形形狀),它按照預定的角度沿著軸心01的方向彎曲(或傾 斜)。結果,與彈簧底部631和彈簧頂部632相比,相對於沿著軸心Ol 方向的負載的強度變弱。另外,彈簧塑性部分633被形成為使它的斷 面比彈簧底部631和彈簧頂部632薄,從而這樣也降低了強度。因此, 當第一供應彈簧630彈性變形時,彈簧塑性部分633塑性變形。第二供應彈簧650形成有與第一供應彈簧630的形狀相同的形狀, 並且第二供應彈簧650的組成由彈簧底部651、彈簧頂部652、彈簧塑 性部分653、和墨水流動通道654(頂部流動通道654a、塑性部分流動 通道654b、以及底部流動通道654c)構成。另外,第一大氣彈簧730和 第二大氣彈簧750也形成有與第一供應彈簧630相同的形狀,並且它 們分別由彈簧底部731及751、彈簧頂部732及752、彈簧塑性部分733 及753、墨水流動通道734及754(頂部流動通道734a及754a、塑性部 分流動通道734b及754b、和底部流動通道734c及754c)構成。圖27是示出供應滑塊640的視圖。圖27(a)是示出供應滑塊640 的側視圖的視圖,圖27(b)是示出從圖27(a)的箭頭XXVIIb的視角看的 供應滑塊640的側視圖的視圖,圖27(c)是示出供應滑塊640的平面視 圖的視圖,圖27(d)是示出供應滑塊640的底視圖的視圖,並且圖27(e) 是示出通過圖27(c)的XXVIIe-XXVIIe線的剖視圖。供應滑塊640由硬度高於第一供應彈簧630(見圖26)和第二供應彈 簧650的樹脂材料形成,並且它主要配備有滑塊外周壁641,它形成 供應滑塊640的外周邊; 一對滑塊伸出壁642a和642b,它們從該滑塊
外周壁641沿著供墨機構500的軸心O1的方向伸出; 一對滑塊鬆散插 入部分643,它們從滑塊外周壁641延伸到滑塊伸出壁642a的上頂端(圖 27(a)中的上側端),並鬆散地插入到供應閥620的閥導槽623(見圖25) 中;滑塊平臺部分644,在它的兩側上布置第一和第二供應彈簧630和 650,該滑塊平臺部分644形成在滑塊外周壁641的內側上,並與第一 和第二供應彈簧630和650的彈簧底部631和651相接觸;以及滑塊 通孔645,它形成在滑塊平臺部分644的中心位置,並連接滑塊平臺部 分644的頂部和底部。從圖27(c)清楚地看出,滑塊伸出壁642a和642b 對稱地設置,從而它們夾著軸心Ol,並且那對滑塊鬆散插入部分643 也對稱地設置,從而它們夾著軸心Ol。滑塊外周壁641的內徑被形成為大致等於第一和第二供應彈簧 630和650的彈簧下部631和651的外徑,並且滑塊伸出壁642a和642b 被形成為使得它們從該滑塊外周壁641沿著軸心01的方向伸出,從而 當布置第一和第二供應彈簧630和650時,限制了第一和第二供應彈 簧630和650沿著與軸心Ol垂直的方向的移動。結果,第一和第二供 應彈簧630和650能可靠地沿著軸心01的方向彈性變形。滑塊鬆散插入部分643被形成為使得它們沿著供應滑塊640的軸 心01的方向延伸(形成在滑塊外周壁641和滑塊突起部分642上),從 而當這些滑塊鬆散插入部分643鬆散地插入到閥導槽623(見圖25)時, 這些滑塊鬆散插入部分643沿著供應滑塊640的軸心01的方向平穩地 移動,並且能夠防止在與軸心Ol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未對準。圖28是示出閥座660的視圖。圖28(a)是示出閥座660的側視圖 的視圖,圖28(b)是示出閥座660的平面視圖的視圖,圖28(c)是示出閥 座660的底視圖的視圖,並且圖28(d)是示出通過圖280)的 XXVIIId-XXVIIId線的剖視圖。如圖28(a)所示,閥座660配備有閥座底部661,它形成該閥座 660的底面,並與第二供應彈簧650的彈簧頂部652相接觸;和閥座支 承部分662,它設置在該閥座底部661的頂面(圖28(a)的上側)上。每個 閥座支承部分662配備有閥座傾斜表面662a,該閥座傾斜表面662a隨 著接近閥座660的中心而向下傾斜,並且以下將描述的止回閥670被 該閥座傾斜表面662a所接收。如圖28(b)所示,沿著閥座660的圓周方向按照規定的間隔形成六 個閥座支承部分662。在六個閥座支承部分中的三個上形成有第一閥座 通孔662b,這些第一閥座通孔662b穿過閥座660的正面和背面。這些 第一閥座通孔662b形成在除了閥座支承部分662的閥座傾斜表面662a 之外的部分(閥座支承部分662的水平部分)上。因此,因為第一閥座通 孔662b形成在與接收止回閥670的部分不同的部分上,因此能夠防止 墨水流動通道的閉塞。另外,在閥座660的閥座支承部分662之間形成有穿過閥座底部 661的第二閥座通孔663。在圖28(b)中,根據穿過供墨機構500(見圖 22)的軸心01的中心線(圖28所示的中心線Q)左右對稱地形成六個這 些第二閥座通孔663。這樣的第二閥座通孔663形成墨水流動穿過的墨 水流動通道。如圖28(c)所示,在閥座底部661的底面上形成有連接各個第二閥 座通孔663的凹入閥座連通溝槽664。這些閥座連通溝槽664在閥座底 部661的底面上將第二閥座通孔663以大致線性的方式彼此連接。因 此形成在軸心01處相交的三個閥座連通溝槽664。另外,在閥座底部 661的底面上形成從該底面伸出的一對閥伸出部分665。第二供應彈簧 的彈簧頂部652被收容在各個這些閥座伸出部分665中,並且這些閥 座伸出部分665與第二彈簧650的彈簧頂部652的外周表面相接觸, 從而能夠限制第二供應彈簧650沿著與軸心01垂直的方向的移動。如圖28(d)所示,在閥座支承部分662的閥座傾斜表面662a和第
二閥座通孔663之間沿著軸心01的方向形成間隙。結果,即使止回閥 670支撐在閥座傾斜表面662a上,也確保墨水的流動通道。另外,即 使第二供應彈簧650的彈簧頂部652的端面與第二閥座通孔663的底 面相接觸,第二閥座通孔663也定位於閥座伸出部分665的虛擬圓周(圖 28(c)中的虛擬線R)的外側,從而由閥座連通溝槽664確保墨水的流動 通道。閥座連通溝槽664連接所有的第二閥座通孔663,從而即使存在 被閥座伸出部分665所包圍的第二閥座通孔663,也能可靠地確保墨水 流動通道。圖29是示出止回閥670的視圖。圖29(a)是示出止回閩670的側 視圖的視圖,圖29(b)是示出止回閥670的平面視圖的視圖,圖29(c) 是示出止回閥670的底視圖的視圖,並且圖29(d)是通過圖29(a)的 XXIXd-XXIXd線的止回閥670的剖視圖。從側視視角(沿著垂直於圖29(a)的頁面的方向的視角)看,止回閥 670大致形成為傘狀,並且它由傘部671和軸部672構成。傘部671通 過與蓋680(見圖30)相接觸而阻擋墨水的流動通道,而且,如圖29(b) 和29(d)所示,它配備有連接至軸部672的連接部分671a,還配備有從 該連接部分671a沿著外周方向大致均勻延伸並形成有薄斷面輪廓的翼 部671b。結果,當傘部671與蓋680相接觸時,形成有薄斷面輪廓的 翼部671b在彈性變形時附著在蓋680上,從而能夠可靠地阻擋在蓋680 和止回閥670之間的墨水流動通道連通。如圖29(a)所示,傘部671的底面形成為彎曲的形狀,並由閥座 660(見圖28)的閥座支承部分662支撐,從而在傘部671被閥座660的 閥座支承部分662支撐的狀態下打開墨水的流動通道,而在止回閥670 的傘部671與蓋680相接觸的狀態下阻擋墨水的流動通道。軸部672是插入到以下將描述的蓋680的第二蓋通孔684(見圖30) 中的部分。該軸部672在它連接至蓋680的狀態下位於蓋680的附近, 並且軸部672具有形成為大致球形的球部672a。該球部672a形成的直 徑大於蓋680的第二蓋通孔684的直徑,而且, 一旦止回閥670連接 至蓋6S0,球部672a就防止止回閥670落下。結果,能夠減少在製造 墨盒14時丟失止回閥670,並改進了操作性。圖30是示出蓋680的視圖。圖30(a)是示出蓋680的側視圖的視 圖,圖30(b)是示出蓋680的平面視圖的視圖,圖30(c)是示出蓋680的 底視圖的視圖,並且圖30(d)是示出通過圖30(b)的XXXd-XXXd線的 蓋680的剖視圖。蓋680被形成為大致圓柱形形狀,其中底面側(閥座660(見圖28) 側)開口。蓋680配備有蓋外周壁681,它形成外周邊;和蓋頂部682, 它形成蓋680的頂面(圖30(a)的上側),並且蓋680被形成為使得底面 側開口。閥座660配合到蓋680的底面的開口中(圖30(a)的下側),並 且止回閥670被收容在閥座660和蓋680之間。換句話說,收容止回 閥670的空間是由蓋680和閥座660形成的。如圖30(b)和30(c)所示,相對於軸心01沿著圓周方向形成六個第 一蓋通孔683,它們穿過蓋680的正面和背面。這些第一蓋通孔683形 成墨水流動經過的流動通道,而且,當止回閥670的傘部671(見圖29) 與蓋頂部682相接觸時,阻擋了第一蓋通孔683,並且因此也阻擋了墨 水流動通道。另外,在蓋頂部682的中心(穿過供墨機構500的軸心01的位置) 形成第二蓋通孔684,止回閥670的軸部672插入到該第二蓋通孔684 中。止回閥670的軸部672插入到該第二蓋通孔684中,由此連接止 回閥670。即使在止回閥670插入到第二蓋通孔684的狀態下,也在該 內周表面的一部分上形成墨水的流動通道。但是,當止回閥670的傘 部671與蓋頂部682相接觸時,阻擋了整個第一蓋通孔,從而同時阻 擋了在中心形成的第二蓋通孔684的墨水流動通道。
圖31是示出大氣蓋帽700的視圖。圖31(a)是示出大氣蓋帽700 的側視圖的視圖,圖31(b)是示出大氣蓋帽700從圖31(a)的箭頭XXXIb 視角看的側視圖的視圖,圖31(c)是示出大氣蓋帽700的平面視圖的視 圖,圖31(d)是示出大氣蓋帽700的底視圖的視圖,並且圖31(e)是示出 通過圖31(c)的XXXIe-XXXIe線的大氣蓋帽700的剖視圖。如圖31(a)所示,大氣蓋帽700配備有大致圓柱形的大氣固定部 分701,它形成該大氣蓋帽700的側壁,並緊固至大氣進氣元件117(見 圖21);以及大氣蓋帽底壁702,它形成大氣蓋帽700的底壁。在大氣 固定部分701上形成接合孔703a和703b(接合孔703b見圖31(b)),這 些接合孔從大氣固定部分701的底部(圖31(a)中的下側)形成至頂部附 近(圖31(a)的上側的端部附近),並在大氣蓋帽700緊固至大氣進氣元 件117時與上述大氣進氣元件117的突起部分117a及117b接合。如圖31(b)所示,在大氣固定部分701上形成大氣蓋帽切口部分 704a和704b(圖中沒有示出大氣蓋帽切口部分704b),這些大氣蓋帽切 口部分被形成在相對於軸心02從形成有接合孔703a和703b的位置移 動大約90。的位置,並從大氣固定部分701的頂端至底部附近切入而形 成切口。另外,如圖31(c)的平面圖和圖31(d)的底視圖所示,在大氣蓋帽 底壁702上的大致中心位置中形成大氣蓋帽插入孔705,以下將描述的 大氣接頭701的接頭裙部714(見圖32)、以及大氣閥720的閥打開部分 721a(見圖33)插入到該大氣蓋帽插入孔705中。大氣接頭710(見圖32) 被收容成使得它與大氣蓋帽底壁702的內表面及大氣固定部分701的 內周表面相接觸。當大氣蓋帽700連接至大氣進氣元件117時,大氣進氣元件117 的突起部分117a和117b沿著外周方向突出,如同供應蓋帽600 —樣,
從而大氣蓋帽700在它的直徑沿著外周方向增大時連接。因此,當要 連接大氣蓋帽700時,能夠不施加強壓力地安裝,從而能夠在減少對 大氣蓋帽700的損壞的同時提高安裝效率。圖32是示出大氣接頭710的視圖。圖32(a)是示出大氣接頭710 的側視圖的視圖,圖32(b)是示出大氣接頭710的平面視圖的視圖,圖 32(c)是示出大氣接頭710的底視圖的視圖,並且圖32(d)是通過圖32(b) 的XXXIId-XXXIId線的大氣接頭710的剖視圖。如圖32(a)所示,大氣接頭710從側視視角(垂直於圖32(a)的頁面 的方向的視角)看形成為四個階梯。從底部(圖32(a)中的下側)起的第二 階梯所示的部分是接頭外周部分711,它是與大氣蓋帽700的大氣固定 部分701(見圖31)的內周表面及大氣蓋帽底壁702相接觸的部分,並形 成大氣接頭710的外周部分。該接頭外周部分711的頂部階梯處所示 的部分是接頭內周部分712,它設置在大氣進氣元件U7(見圖21)的內 部,並形成大氣接頭710的內周部分,並且圖32(a)中示出了接頭內周 部分712的頂部。另外,在接頭內周部分712的頂部階梯處所示的部 分是接頭接觸部分713,它與大氣閥720相接觸。在最底部階梯處所示 的部分是形成有薄斷面輪廓的接頭裙部714,它是覆蓋大氣閥720的閥 打開部分721a(見圖33)的外側表面並將閥打開部分721a暴露於大氣蓋 帽700的外部的構件。如圖32(b)所示,接頭外周部分711、接頭內周部分712、接頭接 觸部分713、以及接頭裙部714的軸心位於和沿大氣進氣機構510的軸 心02的方向相同的軸心上。另外,大氣接頭710由例如樹脂橡膠的彈 性材料製成,從而當墨盒14安裝在多功能裝置l(見圖l)中時,形成有 薄斷面輪廓的接頭裙部714與多功能裝置1的端面相接觸,並彈性變 形。如圖32(d)所示,接頭接觸部分713從接頭內周部分712的頂面
712a(與大氣閥720相接觸的那一側上的表面)伸出。接頭接觸部分713 被形成為使得它朝著尖端713a(圖32(d)中的上端部)變窄,並且該尖端 713a與大氣閥720的底面相接觸,並阻擋大氣進氣通道。另外,如圖 32(d)所示,在大氣接頭710上形成接頭通路715,該接頭通路715從接 頭內周部分712的底面通向接頭接觸部分713的尖端713a(圖32(d)中 的下側至上側),並且大氣閥720的閥打開部分721a插入到該接頭通路 715中。圖33是示出大氣閥720的視圖。圖33(a)是示出大氣閥720的側 視圖的視圖,並且圖33(b)是示出大氣閥720的底視圖的視圖。在大氣 閥720的結構中,相對於供應閥620增加了閥打開部分721a,閥打開 部分721a從閥底壁721的底面伸出,並通過與多功能裝置l(參見圖1) 側相接觸而打開大氣進氣通道。因此,此處將省略對閥底壁721、閥外 周壁722、閥突起部分722a、閥導槽723、閥伸出壁724、閥限制部分 725、閥鉤部分726、大氣進氣通道727(對應於墨水流動通道627的部 分)、閥支承部分728、以及閥內周壁729的詳細描述。此處也將省略 在大氣閥720的側視圖(圖33(a))和底視圖(圖33(b))中不能在視覺上確 認的部分的圖示。
大氣閥720配備有閥打開部分721a,該閥打開部分721a從閥底壁 721的底面伸出。閥打開部分721a位於大氣進氣機構510的軸心02 上,並大致形成為杆狀。在閥打開部分721a的外周表面上形成沿著外 周方向從底部(圖22中的下端面)伸出到閥底壁721的大致半圓形的凸 出部分721b。該閥打開部分721a通入到上述的大氣接頭710的接頭通 路715(見圖32)中,並且閥打開部分721a的一部分暴露於大氣蓋帽 700(見圖31)的外部。當墨盒14安裝在多功能裝置l(見圖l)中時,闊 打開部分721與多功能裝置1的端面相接觸,並且與大氣接頭710的 接頭接觸部分713的接觸被破壞,因此形成大氣進氣通道。當墨盒14安裝在多功能裝置1中並且閥打開部分721a操作時,
大氣接頭710的接頭裙部714也與多功能裝置1的端面相接觸,並彈 性變形,這樣阻擋了在大氣進氣通道和接頭裙部714的外側之間的連 通。結果,從多功能裝置1側引入的大氣能夠被平穩地引入。另外, 即使接頭裙部714朝著軸心02彈性變形並與閥打開部分721a相接觸, 也能夠通過閥打開部分721a的凸出部分721b確保大氣進氣通道。因此 能夠防止大氣進氣通道被閉塞,並確保大氣被引入到儲墨器腔室lll(見 圖14)中。以下將參考圖34描述供墨機構500和大氣進氣機構510連接到供 墨元件116和大氣進氣元件117中的狀態。圖34是示出供墨機構500 和大氣進氣機構510連接到供墨元件116和大氣進氣元件117中的狀態 的局部剖視圖。如圖34所示,供墨機構500插入和連接到供墨元件116的內周表 面800,並且大氣進氣機構510插入和連接到大氣進氣元件117的內周 表面810。首先,將描述連接至供墨元件116的供墨機構500。在供墨元件 116的內周表面800上,在供應通道形成部分420的第一供應連通孔 421側上形成沿著內周壁800的內側方向伸出的伸出壁801,並且該伸 出壁801形成為能夠收容蓋680的階梯狀。蓋680被插入,使得它與 該伸出壁801的形成為階梯狀的階梯狀表面801a相接觸,由此確定在 供墨機構500的第一供應連通孔421側上的位置。止回閥670的軸部672插入到蓋680的第二蓋通孔684中,並且 閥座660布置成使得它將該止回閥670收容在蓋680內部。第二供應 彈簧650布置在該閥座660的底面側(圖34中的左側)上,並且供應滑 塊640被布置為使得它收容該第二供應彈簧650。第一供應彈簧630被 供應滑塊640收容在供應滑塊640上的相對於第二供應彈簧650的相 反側上,並且第一供應彈簧630布置在供應滑塊640和供應閥620之
間。另外,供應接頭610布置成使得它與供應閥620的底面相接觸, 並且供應蓋帽600緊固至供墨元件116的外側上,從而供應蓋帽600 與該供應接頭610的底面相接觸。供應蓋帽600在它與供墨部分116 的突起部分116a及116b相接合時被緊固,從而能夠確定在供墨機構 500的外側上的位置。因此,通過供應蓋帽600和供墨元件116的內周 表面800的階梯狀表面801a來確定供墨機構500的軸心01的方向的 位置。供墨元件116的內周表面800的內徑被形成為略大於供應閥620 的外徑,並且內周表面800被構成為使得供應閥620沿著軸心01方向 的操作能夠在供墨元件116內部平穩地進行。如上所述,四個閥突起 部分622a形成在供應閥620的外周表面上,並且構成為使得與內周表 面800接觸的接觸表面很小。因此,即使供應閥620相對於軸心01沿 著斜向操作並與內周表面800相接觸,也能夠防止不能操作供應閥620 的狀態。另外,在供應閥620和內周表面800之間形成間隙,從而形 成流經供墨機構500內部的墨水流動通道和流經供應閥620外側的墨 水流動通道。結果,供墨元件116的內周表面800是形成墨水流動通 道腔室的空間。如上所述,滑塊平臺部分644處於被第一供應彈簧630的彈簧底 部631和第二供應彈簧650的彈簧底部651夾著的狀態。在彈簧平臺 部分644的與第二供應彈簧650的彈簧底部651的接觸側上,彈簧平 臺部分644由供應閥620的兩個閥鉤部分626接合,因此限制了沿著 軸心Ol方向的移動。在供應閥620和供應滑塊640之間形成的空間比 第一供應彈簧630沿著軸心01方向的長度短,從而第一供應彈簧630 在它連接至供墨元件116的位置中已經塑性變形。以下將描述連接至大氣進氣元件117的大氣進氣機構510。在大氣 進氣元件117的內周表面810上,在大氣進氣通路形成部分430的位 於第一大氣連通腔室側的端面上形成朝向大氣進氣機構510的方向(圖 34的向左方向)突出的突起部分811。該突起部分811被構成為一對板 狀構件,並且它與第二大氣彈簧750的彈簧頂部752的端面相接觸。 結果,在突起部分811和第二大氣彈簧750的彈簧頂部752之間形成 大氣進氣通道。另外,作為第二大氣彈簧750與突起部分811接觸的 結果,大氣進氣機構510在第一大氣連通孔434側上的位置被確定。如供墨機構500側一樣,大氣滑塊740布置在大氣進氣機構510 上,使得大氣滑塊740收容第二大氣彈簧750,並且第一大氣彈簧730 被大氣滑塊740收容在大氣滑塊740上的相對於第二大氣彈簧750的 相反側上,而第一大氣彈簧730布置在大氣滑塊740和大氣閥720之 間。另外,大氣接頭710布置成使得它與大氣閥720的底面相接觸, 並且大氣蓋帽700緊固至大氣進氣元件117的外側上,從而大氣蓋帽 700從該大氣接頭710的接頭裙部714起在外周側上與底面相接觸。大 氣蓋帽700在它與大氣進氣部分117的突起部分117a及117b相接合時 被緊固,從而能夠確定在大氣進氣機構510的外側上的位置。因此, 通過大氣蓋帽700和大氣進氣元件117的內周表面810的突起部分811 來確定大氣進氣機構510的軸心02的方向的位置。另外,在大氣閥720和大氣滑塊740之間形成的空間比第一大氣 彈簧730沿著軸心02的方向的長度短,從而如同供墨機構500 —樣, 第一大氣彈簧730在它連接至大氣進氣元件117的位置中已經塑性變 形。以下將參考圖35-39描述墨盒14的製造過程。圖35是解釋在焊 接薄膜160之前的製造過程的視圖。圖36是解釋薄膜160的焊接過程 的視圖。圖36(a)是解釋其上焊接薄膜160的框架部分110的焊接表面 的視圖,並且圖36(b)是解釋將薄膜160焊接至框架部分110的焊接過 程的視圖。圖37是解釋在焊接薄膜160之後進行的製造過程的視圖。 圖37(a)是解釋將供墨機構500和大氣進氣機構510連接至框架部分110 的連接過程的視圖,圖37(b)是解釋減壓過程的視圖,並且圖37(c)是解
釋墨水分送過程的視圖。圖38是解釋殼體200的安裝過程的視圖。圖 38(a)是解釋殼體200夾著框架部分IIO的過程的視圖,並且圖38(b)是 解釋焊接殼體200的焊接過程的視圖。圖39是解釋在運輸墨盒14之 前進行的製造過程的視圖。圖39(a)是解釋連接保護器300的過程的視 圖,並且圖39(b)是解釋將墨盒14包裝在包裝袋930中的過程的視圖。如圖35所示,在墨盒14的製造中,傳感器臂470首先連接至框 架部分110。框架部分110和傳感器臂470在預備過程(模製過程)中分 別釆用注射模塑模製。換句話說,它們分別在注射模塑框架部分110 的第一模製過程(準備過程)和在注射模塑傳感器臂470的第二模製過程 (準備過程)中模製。在傳感器臂470中,設置在傳感器臂470的連接部分472上的連 接軸472a連接至設置於框架部分110的供應通道形成部分420附近的 臂夾持部分425上(傳感器臂470連接過程;準備過程)。臂夾持部分425 在供墨元件116側的相反側(圖35中的頂部)上開口。換句話說,臂夾 持部分425的開口在第二儲墨器腔室開口 114側上開口。結果,傳感 器臂470能夠連接在使第一腔室llla和第二腔室lllb連通的範圍中, 從而傳感器臂470能夠幾乎沒有幹擾地有效連接。另外,臂部分473 的遮蔽臂部分473c被連接成收容在檢測部分140的內側(包圍部分141 內)上。當傳感器臂470連接至臂夾持部分425時,遮蔽臂部分473c的 豎直和水平移動範圍受到檢測部分140的包圍部分141的各個壁141a 至141d的限制。換句話說, 一旦完成了傳感器臂470的連接,就不能 容易地卸下傳感器臂470,從而能夠防止墨盒14的製造過程變得複雜, 並能夠防止在運輸墨盒時傳感器臂470從檢測部分140上卸下。結果, 當墨盒14安裝在多功能裝置1中時,能夠可靠地檢測到缺墨狀態,從 而能夠改善產品的可靠性。在該實施例中,當傳感器臂470的連接部分472(連接軸472a)支撐 在框架部分110的臂夾持部分425上時,就構成了形成傳感器臂470
的旋轉操作的軸線的支撐部分,但是也可以使用在框架部分110側上設置連接軸並且在傳感器臂470側上設置夾持部分的結構,而且使用 鉸鏈連接來連接傳感器臂470和框架部分110的結構也是可以接受的。 換句話說,只要傳感器臂470被連接成使得它能夠相對於框架部分110 旋轉,它的連接結構可以釆用任何形式。當傳感器臂470的連接完成時,墨水分送塞520然後壓入到墨水 分送部分150的分送筒部分451內部(墨水分送塞520壓入過程;準備 過程)。墨水分送塞520被壓下,使得墨水分送塞520的外側端面520a 處於和框架部分110的外側表面大致相同的平面內,並且它不壓到使 它與分送筒部分451的底部451b相接觸的位置。這是因為,如上所述, 在分送筒部分451的側表面上形成有分送通路形成部分450的第一分 送連通孔452,並且當墨水分送塞520壓至分送筒部分451的後面時, 第一分送連通孔452閉塞,從而不能分送墨水。另外,可以在連接傳 感器臂470之前連接墨水分送塞520。如圖36(a)所示,當完成傳感器臂470和墨水分送塞520的連接時, 然後焊接薄膜160(薄膜160固定過程)。薄膜160被焊接至框架部分110, 從而薄膜160同時覆蓋第一開口 112a和第二開口 112b的開口。換句話 說,薄膜160在包括第一固定過程和第二固定過程的兩個固定過程中 焊接至框架部分110的兩側,在第一固定過程中薄膜160焊接至第一 開口 112a(準備過程),在第二固定過程中薄膜160焊接至第二開口 112b。如圖36(b)所示,薄膜160被切割成使得它大於框架部分110的 外部輪廓,並且薄膜160覆蓋框架部分110。此時,通過利用吸氣器(圖 中未示出)從框架部分110側對薄膜160吸氣,從而將薄膜160無鈹紋 地布置在第一開口 112a和第二開口 112b上。然後,將超聲波焊接裝置 (圖中未示出)的超聲波焊接表面900放置在薄膜160上,使得該超聲波 焊接表面900從薄膜160的頂部覆蓋第一和第二開口 112a和112b的外 周部分(外周焊接部分400a和400b),並且將薄膜160焊接至框架部分 110。當薄膜160焊接至每個焊接部分時,焊接圖37(a)中的塗黑部分(外 周焊接部分400a和400b、以及內周焊接部分411a至417a和411b至 417b)。在框架部分110上,在外周焊接部分400a和400b的內周側上分 散著多個內周焊接部分411a至417a和411b至417b,從而如果對所有 的焊接部分進行超聲波焊接,則超聲波焊接表面900的結構變得複雜, 並且製造成本因此增大。但是,在該實施例中,超聲波焊接裝置的超 聲波焊接表面900被構成為覆蓋所有的焊接部分(外周焊接部分和內周 焊接部分),從而能夠減少薄膜160焊接過程的製造成本的增加。另外,薄膜160由包括尼龍薄膜和聚乙烯薄膜(以下稱為"尼龍聚 乙烯")的雙層薄膜製成,並且與框架部分IIO相接觸的那一側是聚乙 烯薄膜層。該尼龍聚乙烯完全阻擋液體,但是相對可透氣,從而在大 致被薄膜160密封的儲墨器腔室111和以下將描述的包裝袋930(見圖 39(b))之間能夠有少量的氣體循環。結果,儲墨器腔室111內部的墨水 中存在的氣體能夠逐漸經過薄膜160,並移動到在包圍元件930和殼體 200之間形成的空間中,從而能夠防止在墨水內部產生氣泡。因此,能 夠防止由於墨水內部的氣泡而發生列印質量降低。另外,只要薄膜160 能保持強度並且相對可透氣,薄膜160可以由任何類型的物質製成。 例如,可以使用將尼龍薄膜和聚丙烯薄膜形成為兩層的薄膜、或者通 過將尼龍和聚乙烯或尼龍和聚丙烯混合而形成的薄膜。框架部分110由聚乙烯樹脂形成,並且由與在框架部分110側上 的薄膜160相同類型的物質製成。因為薄膜160和框架部分110由相 同材料形成,所以薄膜160和焊接部分兩者在超聲波焊接時能夠熔合 並可靠地焊接。在該實施例中,薄膜160具有雙層結構。尼龍薄膜從 強度方面看優於聚乙烯薄膜,但是尼龍薄膜的熔點高,因此從焊接操 作性方面看尼龍薄膜不夠好。因此,在薄膜160形成有由尼龍和聚乙
烯製成的雙層結構時,確保了強度,並且通過使用聚乙烯層作為焊接 在框架部分110上的層,能夠在較低的加熱溫度下進行焊接,因此確 保了焊接操作性。另外,尼龍層在焊接操作中不熔融,因此在悍接部 分附近的薄膜厚度變化更小,並且也能夠維持薄膜在焊接部分附近的 強度。如圖37(a)所示,在完成薄膜160的焊接時,將供墨機構500和大 氣進氣機構510連接到框架部分110上。將供墨機構500連接到供墨 元件116上(供墨機構500連接過程;準備過程),並且將大氣進氣機構 510連接到大氣進氣元件117上(大氣進氣機構510連接過程;準備過 程)。在供墨機構500的連接(連接過程)中,其中將蓋680、止回閥670 和閥座660形成為單元的組件被插入在供墨元件116內部(與階梯狀表 面801a接觸的位置)。這時,止回閥670的頂端插入到第一供應連通孔 421(參見圖34)中,並且它連接成使得它伸入到由供應分隔壁422包圍 的空間中。其中將供應接頭610、供應閥620、第一供應彈簧630、供 應滑塊640和第二供應彈簧650在供應蓋帽600內部形成為單元的組 件被插入在供墨元件116的內周表面800內部,並且將供應蓋帽600 固定在供墨元件116的外周表面上。這時,沿著供墨元件116的方向推 動供應蓋帽600,並且使供應蓋帽600的接合孔603a及603b與供墨元 件116的突起部分116a及116b接合。在供應接頭610中,接頭內周部 分612被壓在供墨元件116的內周表面800內部,並且接頭外周部分 611夾在供墨元件116和供應蓋帽600之間。在完成將供應蓋帽600連 接在供墨元件116上的連接時,供墨機構500的連接完成,並且構造 出供墨部分120。與將供墨機構500連接到供墨元件116 —樣,將大氣進氣機構510 連接到大氣進氣元件117的連接(連接過程)在如下過程中進行,在該過 程中,其中將大氣接頭710、大氣閥720、第一大氣彈簧730、大氣滑 塊740和第二大氣彈簧750在大氣蓋帽700中形成為一個單元的組件 被插入在大氣進氣元件117的內周表面810內部,並且將大氣蓋帽700
固定在大氣進氣元件117的外周表面上。這時,將大氣蓋帽700推向 大氣進氣元件117側,並且使大氣蓋帽700的接合孔703a及703b與大 氣進氣元件117的突起部分117a及117b接合。在大氣接頭710中,接 頭內周部分712被壓在大氣進氣元件117的內周表面810內部,並且 接頭外周部分711夾在大氣進氣元件117和大氣蓋帽700之間。在完成 將大氣蓋帽700連接到大氣進氣元件117上的連接時,大氣進氣機構 510的連接完成,並且完成了大氣進氣部分130。如圖37(b)所示,在完成將供墨機構500和大氣進氣機構510連接 到供墨元件116和大氣進氣元件117上的連接(每個連接過程)時,進 行使框架部分IIO(儲墨器腔室lll)內部減壓的減壓過程。在該實施例 中,從供墨部分120側進行框架部分110內部的減壓。在框架部分IIO 內部的減壓中,首先將減壓裝置910的抽吸管911插入到供墨機構500 的供應接頭610中,並且通過抽吸管911擠壓供應閥620,因此將墨水 流動通道打開。然後開動抽吸泵(P1)912,並且吸出框架部分110內部 的大氣。通過減壓裝置910來吸出框架部分110內部的大氣,並且在 到達規定壓力(至少低於大氣壓的壓力)時,抽吸泵912停止,並且從供 墨部分120將抽吸管911拆除。在從供墨部分120將抽吸管911拆除時, 供應閥620由於第一和第二供應彈簧630和650的彈性力而與供應接 頭610的接頭接觸部分613接觸,因此閉塞墨水的流動通道,因此保 持了減壓狀態。如圖37(c)所示,當通過減壓過程而完成框架部分110內部的減壓 時,將墨水分送針920插入到墨水分送塞520中,並且將墨水分送到 框架部分IIO(儲墨器腔室lll)中(墨水分送過程)。使儲墨器腔室111的 內部減壓,因此將墨水迅速分送到儲墨器腔室111中,並且在已經分送 了規定墨水量時,拆除分送針920,並且墨水分送過程完成。在分送墨 水之後儲墨器腔室111內部的氣壓為氣壓pl(第一壓力)。而且,"規定 墨水量"指的是墨水液面I下降至大氣連通通路形成部分430的第二大 氣連通孔435和第三大氣連通孔436下方的墨水量,如圖37(c)所示。
因此,在分送墨水時,能夠避免墨水滲透到大氣連接通路433中。如 上所述,在向儲墨器腔室111內分送墨水時,並不將墨水的送入進行至 在儲墨器腔室111中未留下任何可用空間的程度,其目的在於防止薄膜 160的損壞或變形。而且,在圖37(c)所示的墨水液面I下方的區域為 存儲有墨水的墨水空間,並且在墨水液面I上方的空間和包含有大氣連 通通路形成部分430的空間為大氣連通空間(減壓空間),但是墨水空間 和大氣連通空間的形狀和尺寸根據墨盒14所放置的狀態和剩餘墨水量 而變化。在儲墨器腔室lll的內部被減壓裝置910減壓的狀態下分送墨水, 因此,即使在墨水分送完成之後,儲墨器腔室111內部的氣壓也處於減 壓狀態下(氣壓pl)。因此,存在如下情況,其中在墨水分送過程之後不 需要隨後減壓過程。如果不進行隨後減壓過程,則可以簡化製造過程。 但是,在墨水分送之後儲墨器腔室111內部的氣壓pl不一定在規定範 圍內,因此,在該實施例中,進行隨後減壓過程以便將氣壓調節至該 規定範圍內的水平(以便確認氣壓在該規定範圍內)。這裡,雖然在這些附圖中未示出,但是將對在墨水分送之後進行 的隨後減壓過程進行說明。該隨後減壓過程使用插入到墨水分送塞520 中的墨水分送針920來進行。換句話說,使供墨的供應裝置(在該圖中 未示出)和通過吸出框架部分110內部的大氣來降低壓力的減壓裝置(在 該圖中未示出)連接到墨水分送針920上,並且一旦完全分送了墨水, 則切斷流動通道並且開始減壓裝置進行的減壓。在進行隨後減壓之後 儲墨器腔室111內部的氣壓p3(第三壓力)低於在墨水分送之後儲墨器 腔室111內部的氣壓pl。因此,儲墨器腔室111內部的氣體量由於隨 後減壓過程而進一步減少,因此能夠防止在墨水內部產生氣泡,並且 能夠避免由於氣泡而導致列印質量變差。而且,在墨水分送過程時流 動的墨水碰撞儲墨器腔室111內部的內表面,因此更可能產生氣泡,但 是通過減壓過程也能夠除去這時產生出的氣泡。另外,該裝置也可以 構成為使得用於進行隨後減壓的減壓針(在該圖中未示出)與墨水分送 針920分開設置,並且通過在拆除墨水分送針920之後插入減壓針來 進行減壓。如圖17所示,在分送通路形成部分450中,第二分送連通孔454 的開口設置在墨水液面I上方(圖17(a)的頂部),因此,即使在用減壓裝 置進行隨後減壓的情況下,墨水也決不通過分送通道被吸出到外部。 因此,所分送的墨水量決不由於隨後減壓而改變,因此能夠可靠地分 送規定墨水量。雖然在這些附圖中未示出,但是,在墨水分送(或減壓)完成時,分 送塞520受壓直到它與分送筒部分451的底部451b(儲墨器腔室111側 上的端面)接觸。因此,在將墨水分送塞520壓到分送筒部分451的底 部451b上之後,第一分送連通孔452被墨水分送塞520的外周表面阻 擋,因此,即使在再一次錯誤地插入分送針的情況下,也不分送墨水。 換句話說,在墨盒14的製造過程中,能夠防止分送過程進行兩次,並 且能夠防止出現不良品。如圖38(a)所示,在墨水分送(或減壓)完成時,儲墨器元件110的 製造完成,因此然後組裝殼體200(殼體200組裝過程)。殼體200(第一 和第二殼體構件210和220)通過注射模塑模製,並且預先製造出殼體 200(第三模製過程)。如上所述,在蓋200的組裝中,將第一殼體構件210的杆構件215a 至215c插入到形成在框架部分110的外周部分上的三個通孔460a至 460c(通孔460b和460c參見圖14)中,並且因此將儲墨器元件110安裝 在第一殼體構件210中。這時,供墨部分120(供應蓋帽600)及大氣進 氣部分130(大氣蓋帽700)分別與殼體切口部分211及212接合,並且 供墨部分120的外壁(供應蓋帽600的外周表面)及大氣進氣部分130的 外壁(大氣蓋帽700的外周表面)與接觸溝槽211a及212a接觸。然後連 接第二殼體構件220,從而第二殼體構件220的殼體配合孔部分225a
至225c(在該圖中未示出)與第一殼體構件210的杆構件215a至215c接 合。這時,供墨部分120(供應蓋帽600)及大氣進氣部分130(大氣蓋帽 700)分別與第二殼體構件220的殼體切口部分221及222接合,並且供 墨部分120的外壁(供應蓋帽600的外周表面)及大氣進氣部分130的外 壁(大氣蓋帽700的外周表面)與接觸溝槽221a及222a接觸。如圖38(b)所示,在第一和第二殼體210和220的組裝(組裝過程) 完成時,將第一和第二殼體構件210和220相互焊接在一起(殼體200 悍接過程)。在第一和第二殼體構件210和220的焊接過程中,第一殼 體構件210的第一殼體焊接部分216和第二殼體構件220的第一殼體 焊接部分226焊接在一起,並且第一殼體構件210的第二殼體焊接部 分217和第二殼體構件220的第二殼體焊接部分227焊接在一起(將圖 38(b)中的斜線所示的部分焊接在一起)。在該實施例中,全部第一和第 二焊接部分226和227在殼體200焊接過程中悍接在一起,但是替代 地,可以部分焊接一些部位。換句話說,只要這些部分焊接成使得殼 體200在運輸期間不剝落並且不容易由於人的行為而剝落,則可以採 用任何焊接範圍或焊接方法。在該實施例中,在將墨水分送到儲墨器元件100中之後組裝第一 和第二殼體構件210和220,然後焊接第一和第二殼體構件210和220, 因此由於超聲波焊接導致的振動被墨水吸收。因此,能夠減少如下情 況,其中由於伴隨著殼體200的焊接的振動,框架部分110的焊接部 分或薄膜160受損,或者薄膜160剝落。而且,在第一和第二殼體構 件210和220的焊接部分被部分焊接時,減少了由於超聲波焊接而產 生的振動,因此能夠進一步減少各個部分的損壞或薄膜160的剝落。如圖38(b)所示,殼體伸出部分214a和224a(在該圖中沒有示出殼 體伸出部分214a)以及殼體伸出部分214b和224b(在該圖中沒有示出殼 體伸出部分214b)從供墨部分120和大氣進氣部分130向外伸出。因此, 當要將墨盒14安裝在噴墨記錄裝置1中時,即使在墨盒14掉落的情
況下,殼體伸出部分214a、 214b、 224a和224b撞擊地面,因此能夠防 止供墨部分120和大氣進氣部分130受損。另外,也能夠防止大氣進 氣通道或供墨通道的打開,因此能夠防止墨水洩漏。如圖39(a)所示,在殼體200的焊接過程完成時,將保護器300連 接到殼體200上(保護器300連接過程)。當墨盒14連接到多功能裝置 l(見圖l)上時,拆除該保護器300,因此保護器300構成為使得它能夠 自由地連接和拆卸。如上所述,保護器300的突起部分330al和330bl 與由第一和第二殼體構件210和220的殼體伸出切口部分214a和 224a(參見圖8)形成的通孔、以及由第一和第二殼體構件210和220的 殼體伸出切口部分214b和224b形成的通孔接合,並且因此將保護器 300連接到殼體200上。因為保護器300的第二保護器配合部分330a 和330b沿著彼此背離的方向彈性變形,從而能夠很容易連接和拆卸保 護器300。如圖39(b)所示,在保護器300的連接(連接過程)完成時,將墨盒 14收容在包裝袋930內部以便運輸墨盒14(收容過程)。然後通過減壓 裝置940將包裝袋930的內部減壓(包裝袋930包裝空間減壓過程)。包 裝袋930為具有一個開口端(圖39(b)的左前側的端部)的袋元件,並且 在包裝過程中,在包圍墨盒14的狀態下將除了開口 931之外的所有其 它打開部分進行超聲波悍接。將減壓裝置940的抽吸管941插入穿過 該開口 931,並且通過開動抽吸泵(P2)942吸出和減少包裝袋930內部 的大氣。包裝袋930的氣壓由於該減壓而處於低於大氣壓的水平,但 是包裝袋930的氣壓被降低成為比儲墨器腔室111內部降低了的氣壓 p3(或在沒有進行隨後減壓過程時的氣壓pl)低的氣壓p2(第二壓力)。在 減壓裝置940進行的減壓完成時,拆除抽吸管941並且焊接開口 931, 從而導致能夠運輸墨盒H的狀態。在氣壓pl至p3之間的關係為關係 p2<p3<pl。因為包裝空間減壓過程使得包裝袋930內部的氣壓低於儲墨器腔 室111內部的氣壓,所以墨盒14的薄膜160能夠在包裝袋930側(殼體 200側)上塑性變形。如果包裝袋930內部的氣壓高於儲墨器腔室111 內部的氣壓,那麼,在墨盒14長時間沒有使用時儲墨器腔室111的內 部減壓的狀態下,薄膜160有時硬化並喪失柔性,或者受損。在薄膜 160喪失柔性時,儲墨器腔室111的形狀沒有變化,並且氣壓變得不均 勻,因此不能準確地供應墨水。而且,在薄膜160受損時,儲墨器腔 室111內部的墨水流動到墨盒14的外部。但是,在該實施例中,包裝 袋930的內部被減壓成使得氣壓低於儲墨器腔室111內部的氣壓,因此 薄膜160能夠在包裝袋930側上變形(可回復)。因此,即使在墨盒長時 間沒有使用的情況下,也能夠減少由於薄膜160的固化而導致不能準 確供墨的情況,並且能夠防止薄膜160損壞。因為使得包裝袋930內部的氣壓低於儲墨器腔室111內部的氣壓, 所以儲墨器腔室111內部保留的氣體(存在由於前面執行的隨後減壓過 程而保留的微量氣體)能夠逐漸運動到儲墨器腔室111外部。這是因為 如上所述薄膜160由相對可透氣的尼龍聚乙烯形成,因此在儲墨器腔 室111內部的空間的氣壓、和在包裝袋930內部及儲墨器腔室111外部 的空間的氣壓試圖過渡到平衡狀態,並且因此氣體從儲墨器腔室111 內部運動到外部。因此,促進了存儲在儲墨器腔室111中的墨水脫氣, 並且更難產生氣泡,因此能夠良好地保持列印質量。在該實施例中,在將保護器300連接到殼體200上的狀態下,墨 盒14被包裝在包裝袋930中和減壓,因此,在包裝袋930由於減壓而 變形時,它決不與大氣進氣部分130(或供墨部分120)直接接觸。閥打 開部分721a伸出到大氣進氣部分130外部,因此,如果包裝袋930與 閥打開部分721a直接接觸,則閥打開部分721a操作,並且大氣進氣通 道有時打開。如果大氣進氣通道打開,則儲墨器腔室111內部的墨水洩 漏。而且,大氣進氣部分130和供墨部分120有時會因包裝袋930的 變形而受損。但是,在該實施例中,將保護器300連接到殼體200上, 因此能夠防止大氣進氣部分130和供墨部分120損壞,並且能夠防止 大氣進氣通道打開。如上所述,墨盒14在如下過程中製造出,在該過程中,在將墨水分送到框架部分110的儲墨器腔室111內部之後,將殼體200焊接在儲 墨器元件100上。在一些傳統墨盒的情況中,在用殼體覆蓋儲墨器元 件之後(在完全結束墨盒的組裝之後)從殼體外部分送墨水。在這種傳統 墨盒的情況中,必須根據所存儲的墨水量和墨水顏色準備框架和殼體。 但是,在該實施例中,在將墨水分送到儲墨器元件100的儲墨器腔室 111中之後覆蓋殼體200,因此對於儲墨器元件100能夠使用通用部件。 換句話說,即使在殼體的形狀不同的情況下,儲墨器元件100也能夠 通用。因此,能夠降低墨盒14的製造成本。而且,在墨盒14中,墨水分送部分150(墨水分送塞520)被殼體 200完全隱藏,從而不能從外部看到墨水分送部分150,因此能夠防止 由於用戶意外地拆除墨水分送塞520而導致墨水濺出到外部的問題。接下來將參照圖40對將墨盒14安裝到多功能裝置1中的方法進 行說明。圖40為示出將墨盒14安裝到多功能裝置1中的方法的視圖。在要將墨盒14連接到多功能裝置1上時,首先破壞包裝袋930, 並且從包裝袋930內部取出墨盒14。然後從殼體200拆除保護器300。 將每個墨盒14(彩色、黑色和大容量黑色)安裝到多功能裝置1中的方向 相同。首先,將參照圖40(a)對多功能裝置1的再裝單元13的內部結構 進行說明。在再裝單元13中,如上所述,在殼體40的背面56側的下 部處設有針49,並且針49沿著墨盒14的安裝方向F(圖40(a)中的箭頭 F)伸出。從圖40(c)清楚地看出,該安裝方向F與安裝到再裝單元13中 的墨盒14的縱向方向(箭頭B的方向;X方向)平行。在針49上方設有 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大致形成為面向左的
馬蹄鐵形狀,並且馬蹄鐵形狀的開口端為發光的發光部分57a,而另一 端為接收光的光接收部分57b(在該圖中未示出)。該發光部分57a和光 接收部分57b分別插入到由殼體切口部分213和223以及檢測部分140 形成的通孔中,並且連接成使得發光部分57a和光接收部分57b從背面 56伸出。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構成為使得在光接收部分57b接收 到從發光部分57a發射出的光時,對設置在多功能裝置1上的控制裝置 不輸出(或輸出)信號,並且在從發光部分57a發射出的光被阻擋且沒有 被光接收部分57b接收時,對控制裝置輸出(或不輸出)信號。如圖40(a)所示,當要將墨盒14(處於拆除了保護器300的狀態)安 裝在多功能裝置l中時,安裝墨盒14,從而供墨部分120位於大氣進 氣部分130下方。該狀態為墨盒14的正常安裝位置(或第一位置)。而且,在將墨盒14安裝在多功能裝置1中的狀態下,供墨部分 120、檢測部分140和大氣進氣部分130從底部到頂部順序布置,並且 供墨部分120、檢測部分140和大氣進氣部分130形成在單個端面上。 從圖40(b)清楚地看出,該單個端面為在墨盒14處於正常安裝位置時殼 體200的沿著安裝方向F設置在前方的一個側面。因此,因為供墨部 分120、檢測部分140和大氣進氣部分130設置成使得它們集中在單個 端面上(彼此靠近設置),所以在多功能裝置1側上所需的剩餘墨水檢測 傳感器57、針49和通路54能夠合併(彼此靠近設置)到單個表面(背面 56)上。如果供墨部分120設置在墨盒14的底面上、並且檢測部分140 和大氣進氣部分130設置在墨盒14的側面上,則必須將針49設立在 再裝單元13的殼體40的底面側上、並且將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和 通路54設立在殼體40的側面(背面56)側上,並且多功能裝置1的規模 由於設有這些部件而增大,從而多樣化(彼此相對遠離地設置)。但是, 在該實施例中,這些部分被合併(彼此靠近設置),因此能夠減小多功能 裝置1的規模。供墨部分120和檢測部分140從底部到頂部順序設置在單個端面
上,並且通過使用用於檢測剩餘墨水的傳感器臂470,從而能夠改善墨 水的充分利用。這是由於以下原因。在通過使用光檢測器(與該實施例中的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對 應)照射墨盒的一部分(與該實施例中的檢測部分140對應)來檢測剩餘 墨水量時,如果採用直接檢測墨水存在的方法(根據在光檢測器的光路 中是否存在墨水來檢測剩餘墨水量的方法),則採用如該實施例中一樣 將供墨開口(與該實施例中的供墨部分120對應)和由光檢測器(檢測部 分140)照射的受照射部分兩者都設置在單個端面上的結構就不能充分 利用墨水。換句話說,採用將受照射部分設置在供墨開口下方的結構, 供墨開口的位置變得相對較高,因此存儲在供墨開口下方的墨水剩下, 因此消耗效率變小。採用將受照射部分設置在供墨開口上方的結構, 受照射部分的位置變得相對較高,因此,在光檢測器檢測到缺墨時剩 下大量墨水,並且在根據光檢測器的檢測結果告知用戶缺墨時,剩下 的墨水量變大。但是,在該實施例中,使用了傳感器臂470,因此,即 使受照射部分設置在相對較高位置中,也能夠與實際剩餘墨水量變低 的時刻同步地檢測出缺墨,並且供墨開口設置在較低位置中,因此幾 乎沒有剩餘墨水(該說明在不適當的位置給出,但是下面將對使用傳感 器臂470的剩餘墨水檢測方法進行詳細說明)。只要墨盒的結構設置成使得供墨開口設置在墨盒的底面上並且受 照射部分設置在墨盒的側面上,則即使在採用直接檢測墨水存在的方 法的情況下也會充分利用墨水。但是,在該情況中,存在單獨的問題, 即多功能裝置1尺寸增大。換句話說,只有採用在該實施例中所描述 的本發明才能夠實現同時減小多功能裝置1的規模和改善墨水的充分 利用。如圖40(a)中所示,在將殼體200的殼體伸出部分214a和224a(第 一殼體焊接部分216和226)插入以在門主體60上滑動的過程中安裝墨 盒14,並且沿著安裝方向F推墨盒14的背面直到將墨盒14的大部分 插入到再裝單元13中。而且,如上所述,在殼體伸出部分214a和224a 上形成傾斜表面214a2和224a2,因此由於這些傾斜表面214a2和224a2 而能夠將墨盒14平穩地插入。如圖40(a)所示,墨盒14的背面的一部 分為推動部分200a,並且這是受到推壓從而與加壓保持構件61接觸的 部分。如圖40(b)所示,當墨盒14處於它在再裝單元13內部被沿著安裝 方向F推動的狀態時,將突起55配合到由殼體配合溝槽214b2和224b2 形成的溝槽中。另外,將針49的頂端設置在供墨部分120的供應蓋帽 600內部。墨盒14沿著水平方向(從圖40(b)的前側朝著後側的方向)的 運動受到突起55和配合溝槽214b2及224b2的限制,並且沿著豎直方 向的運動受到再裝單元13的底板部42和頂板部44的限制,因此能夠 防止墨盒14斜向插入,並能夠防止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和針49受 損°在門構件60沿著圖40(b)中所示的箭頭方向從圖40(b)的狀態開始 轉動時,門構件60的推壓保持構件61接觸著形成墨盒14的一部分背 面的推動部分200a,從而沿著安裝方向F推動墨盒14。隨著門構件60 進一步轉動,門構件60的門鎖構件62配合到再裝單元13的鎖構件配 合部分46中,從而完成了墨盒14的安裝(圖40(c)的狀態)。圖40(c)中 所示的中點P為沿墨盒14的豎直方向(高度方向)的中心位置。推壓保 持構件61推壓推動部分200a的位置為包括墨盒14的中點p且在中點 p下方延伸的位置。換句話說,推動部分200a設置在沿著豎直方向位 於供墨部分120上方且在大氣進氣部分130下方的位置處。雖然這一 點的圖示和說明將省略,但是,在到達圖40(c)的狀態時,擺臂機構44b 的頂端配合到閂鎖部分217a和227a中,並且保持著墨盒14。一旦完成了墨盒14的安裝,將針49插入到供墨部分120中並且 能夠供墨;大氣進氣部分130的閥打開部分721a接觸著殼體40的背面 56,從而能夠吸入大氣;並且將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穿過由殼體切
口部分213和223以及檢測部分140形成的通孔插入,從而能夠檢測 剩餘墨水量。稍後將對這一點的細節進行說明。另外,由於在將墨盒14安裝在再裝單元13中時剩餘墨水傳感器 57穿過由殼體切口部分213和223以及檢測部分140形成的通孔插入, 所以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的發光部分57a和光接收部分57b變得位 於殼體200內部。因此,能夠防止對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造成損壞, 以及防止由於附著在發光部分57a和光接收部分57b上的汙垢、灰塵等 而引起的誤檢測。另外,由於如上所述推壓保持構件61被螺旋彈簧66推進,所以 它能夠穩定地保持墨盒14。在墨盒14已經安裝(或正被安裝)在再裝單 元13中時,供墨機構500和大氣進氣機構510的彈簧構件630、 650、 730和750的彈性力作用在離開布置有針49的那一側的方向上(圖40 中向左;在與安裝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如上所述,推壓保持構件61 構成為具有比由彈簧構件630、 650、 730和750產生出的彈性力之和 大的彈性力,因此一旦已經安裝墨盒14就能夠穩定地保持墨盒14。另 外,受到推壓保持構件61擠壓的推動部分200a大致設置在位於供墨部 分120和大氣進氣部分130之間的中部,從而允許將大致均勻的彈性 力施加到供墨部分120和大氣進氣部分130上。這是因為在沿墨盒14 的安裝方向的三個點一再裝單元13前面的一個點(推壓保持構件61)、 和再裝單元13後面的兩個點(供墨部分120和大氣進氣部分130)處保持 墨盒14,其中連接這三個點的假想線形成大致等腰三角形形狀。因此, 通過三個點保持墨盒14允許穩定地保持墨盒14。另外,由於推壓保持 構件61的彈性力用來保持墨盒14,所以,與通過和墨盒14的表面接 合來固定墨盒14的機械結構的情況相比,墨盒14的表面上的負載降 低。因此,能夠防止由於被施加的過大負載而對墨盒14造成損壞。另外,由於推壓保持構件61在墨盒14的高度方向的中間位置(中 點p)下方推動,所以不需要很大的力來操作門構件60,從而能夠將墨盒14穩定地保持在規定位置處。門構件60的旋轉樞軸位於殼體40的 下部處,並且用戶通過操縱門構件60的邊緣部分來進行打開和關閉門 構件的操作。因此,如果將推動部分200a布置在墨盒14的背面的上部 處,則推壓保持構件61推動墨盒14的作用點將位於離門構件60的旋 轉樞軸一定距離處,因此用戶需要施加很大的力來關閉門構件。另一 方面,如果推動部分200a布置在背面的極下部處,例如布置在供墨部 分120下方,則用戶將能夠用最小的力關閉門構件,但是,由於墨盒 14的下部處的點受推,所以墨盒14有時可能轉動並被傾斜推動,因此 針49可能不準確地插入到供墨部分120中。但是,根據本實施例,由 於推動部分200a布置在墨盒14的高度方向的中間位置下方且在與供墨 部分120對應的位置上方,所以不需要很大的力來操作門構件,從而 能夠將墨盒穩定地安裝在該規定位置處。這裡,將參照圖41對在將墨盒14安裝在多功能裝置1中時供墨 機構500和大氣進氣機構510的操作進行說明。圖41為示出已經將墨 盒14安裝在多功能裝置1中的狀態的視圖。由於圖41為用來說明供 墨機構500和大氣進氣機構510的操作的視圖,所以已經從該視圖中 省略了殼體200、多功能裝置1的突起55等。如圖41所示,在將墨盒14安裝在多功能裝置1中(在再裝單元13 內部)時,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的發光部分57a和光接收部分57b(未 示出)布置在夾著檢測部分140的位置處。檢測部分140由半透明或透 明樹脂材料構成,從而允許從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的發光部分57a 發射出的光穿過檢測部分140並被光接收部分57b接收到。如上所述, 由於傳感器臂470的遮蔽臂部分473c布置在檢測部分140的包圍部分 141中,所以能夠通過該傳感器臂470的操作檢測出剩餘墨水量。稍後 將對該傳感器臂的操作進行說明。對於供墨機構500而言,在將墨盒14安裝在多功能裝置1中時, 將針49依次插入穿過由供應蓋帽600的傾斜壁606b包圍的空間、供
應蓋帽600的插入孔605、和供應接頭600的墨水流動通道615,並且 針49的頂端接觸供應閥620的閥底壁621,從而擠壓供應閥620。因 此,供應閥620運動離開供應接頭610的接頭接觸部分613,從而形成 墨水流動通道。針49通過抽墨開口 52及墨水管53與多功能裝置1的 排出開口(未示出)連通。另外,在針49的頂端中,形成切口49a用於 確保墨水流動通道,從而即使在針49的頂端接觸供應閥620的閥底壁 621的情況下也通過切口 49a確保墨水流動通道。這裡,將對在供應閥620受到針49擠壓時供墨機構500的操作進 行說明。如上所述,被收容在供應閥620(及供應滑塊640)內部的第一 供應彈簧630具有稍微撓曲的彈簧柔性部分633。另一方面,在布置在 供應滑塊640的與第一供應彈簧630相反的那一側上的第二供應彈簧 650的彈簧柔性部分653中沒有任何撓曲。這是因為設定了第一和第二 供應彈簧630和650的撓曲順序的原因。具體地講,具有撓曲的彈簧 柔性部分633的第一供應彈簧630比第二供應彈簧650容易撓曲,從 而在將針49插入時,第一供應彈簧630首先撓曲,並且第二供應彈簧 650之後撓曲。這裡,供墨機構500沿著軸線01方向的高度包括來自各個部件制 造的尺寸誤差,因此部件越多,越可能出現尺寸誤差。但是,由於供 應滑塊640與閥構件610的閥鉤部分626接觸,所以至少在第一供應 彈簧630的尺寸方面的誤差變得沒有關係。因此,供墨機構500的尺 寸誤差降低,並且供墨機構500的伸縮操作變得更穩定。另外,供應閥620的閥外周壁622的內徑和供應滑塊640的滑塊 外周壁641的外徑形成為大致相等。因此,能夠防止在供應滑塊640 沿著供墨機構500的軸線01方向操作時出現沿著移動方向未對準。另 外,滑塊外周壁641的內徑以及第一和第二供應彈簧630和650的彈 簧底部631和651的外徑形成為大致相等。因此,能夠減少在將第一 和第二彈簧構件630和650布置在供應滑塊640的滑塊支座部分644
上時在與軸線01垂直的方向(圖41中的上下方向)上的未對準。另外, 雖然供應閥620的閥外周壁622的外形形成為稍小於供墨元件116的 內徑,但是由於閥突起部分622a從供應閥620的閥外周壁622向外形 成,所以能夠防止在供應閥620沿著軸線O1的方向操作時在移動方向 上未對準。因此,沿著軸線01方向的伸縮操作變得更穩定。另外,在供應閥620的閥底壁621受到針49擠壓並沿著閥座660 的方向(在圖41中向右)運動時,伴隨著該運動,第一供應彈簧630柔 性變形從而受壓縮,於是供應滑塊640沿著閥座660的方向(與第一供 應彈簧630及第二供應彈簧650的推進方向相反的方向)運動,並且第 二供應彈簧經歷柔性變形。該狀態為在圖41中所示的狀態。一旦已經將墨盒14安裝在多功能裝置1的殼體40中,第一和第 二供應彈簧630和650也經歷彈性變形,從而形成由箭頭K所示的墨 水流動通道K。該墨水流動通道K為形成在儲墨器腔室lll(參見圖14)、 第二供應連通孔423、第一供應連通孔421、蓋680的第一蓋通孔6S3(及 第二蓋通孔684)、閥座660的第一閥座通孔662b和第二閥座通孔663、 闊座660的閥座連通溝槽664、第二供應彈簧650的墨水流動通道654、 供應滑塊640的滑塊通孔645、第一供應彈簧構件630的墨水流動通道 634、第一彈簧構件930和閥支承部分628之間的流動通道,並且為接 連引導穿過供應閥620的墨水流動通道627、針49的切口 49a和針49 的內部的流動通道。在供應閥620的閥外周壁622和供墨構件116的 內周表面之間的空間也是墨水流動通道。這裡,將對在將針49插入到供應接頭610內部時供應接頭610的 操作進行說明。在通過階梯部分流動通道615a將針49壓配合到突起部 分流動通道615b中時,接頭突起部分614由於在它自身的內周表面 614a和針49的外周表面之間的摩擦而被針49拉動,並沿著針49的插 入方向(在圖41中向右)移動(移動到接觸部分流動通道615c中)。這裡, 接頭接觸部分613具有切成埋頭孔形狀的結構,因此接頭突起部分614 沿著針49的插入方向的移動沒有直接傳遞給接頭接觸部分613的頂端 613a。換句話說,接頭接觸部分613的頂端613a難以沿著插入方向移 動,但是沿著離開針49的方向稍微移動。因此,供應接頭610的伴隨 著針49的插入的形狀變化使得接頭接觸部分613彼此離開。假設接頭 接觸部分613的形狀具有從接頭突起部分614的內周表面614a延伸至 接頭接觸部分613的頂端613a的平緩的傾斜表面,那麼,在插入針49 時,接頭突起部分614將變形以便沿著針49的插入方向移動,接頭突 起部分614的變形將直接傳遞給接頭接觸部分613,並且接頭接觸部分 613將與接頭突起部分614—起沿著插入方向移動。因此,用於形成在 供應閥620和接頭接觸部分613之間的墨水流動通道的針49的插入行 程將變長,因此將必須將針49做得更長。另外,由於針49變長,所 以它變得更可能由於與其它構件接觸而受損,並且供墨機構500沿著 軸線01方向的長度變長,因此增大了它的尺寸。但是,在本實施例中, 由於接頭接觸部分613沿著與針49的插入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移動, 所以不必使得用於形成墨水流動通道的行程較長。因此,能夠減少針 49與其它構件的接觸,從而減少損壞以及減小供墨機構500的尺寸增 加。在從多功能裝置1將墨盒14拆除時,將針49抽出,於是供應閥 620的閥底壁621接觸接頭接觸部分613,從而阻塞墨水流動通道K。 這裡,第二供應彈簧650變成充分受拉伸,而第一供應彈簧630返回 到稍微撓曲的變形狀態。在從多功能裝置1將墨盒14拆除時,隨著將針49抽出,存在於 供應接頭610的墨水流動通道615(接觸部分流動通道615c和突起部分 流動通道615b)附近的墨水朝著墨水蓋帽600(在圖41中向左)流動,並 且流出到階梯部分流動通道615a中。但是,由於流出到階梯部分流動 通道615a中的墨水量微小,所以該墨水被階梯部分流動通道615a的階 梯部分的毛細力保持著,從而能夠減少墨水流出到墨盒14外部。另外, 即使墨水從階梯部分流動通道615a流出,由於供應蓋帽600的墨水存 梯部分流動通道615a的開口 612c寬,所以 流出的墨水流進供墨蓋帽600的墨水存儲部分607中。因此,能夠可 靠地防止墨水從墨盒14流出。接下來將對大氣進氣機構510側進行說明。在大氣進氣機構510 中,在將墨盒14安裝在多功能裝置1中時,大氣閥720的閥打開部分 721a接觸殼體40的背面56,從而擠壓大氣閥720。因此,大氣閥720 運動離開大氣接頭710的接頭接觸部分713,從而形成如在這些附圖中 的箭頭L所示的大氣進氣通道L。另外,在大氣閥720的閥打開部分 721a接觸背面56並被背面56擠壓時,大氣接頭710的接頭裙部714 接觸背面56,並且接頭裙部714經歷柔性變形從而直徑擴展(或收縮)。 因此,接頭裙部714變得緊密保持在背面56上,從而阻塞接頭裙部714 的外側和內側。在位於接頭裙部714的內側上的背面56中,形成有用 作用於吸入大氣的通路的通路54,大氣通過該通路54被導入到儲墨器 腔室111中。將對在大氣閥720受擠壓時大氣進氣機構510的操作進行說明。 如上所述,被收容在大氣閥720(及大氣滑塊740)內部的第一大氣彈簧 730具有稍微撓曲的彈簧柔性部分733,而在第二大氣彈簧750的彈簧 柔性部分753中沒有任何撓曲。因此,對於第一和第二大氣彈簧730 和750而言同樣確定了撓曲順序。另外,大氣閥720的閥外周壁722的內徑和大氣滑塊740的滑塊 外周壁741的外徑形成為大致相等。因此,能夠防止在大氣滑塊740 沿著大氣進氣機構510的軸線02方向操作時出現沿著移動方向未對 準。另外,滑塊外周壁741的內徑以及第一和第二大氣彈簧構件730 和750的彈簧底部731和751的外徑形成為大致相等。因此,能夠防 止在將第一和第二大氣彈簧730和750布置在大氣滑塊740的滑塊支 座部分744上時在與軸線02垂直的方向(圖41中的上下方向)上的未對 準。
另外,雖然大氣閥720的閥外周壁722的外徑形成為稍小於大氣 進氣元件117的內徑,但是由於閥突起部分722a從大氣閥720的閥外 周壁722向外形成,所以能夠防止在大氣閥720沿著軸線02方向操作 時在移動方向上未對準。因此,使沿著大氣進氣機構510的軸線O2方 向上的伸縮操作穩定。另外,在大氣閥720受到閥打開部分721a擠壓並隨著該運動沿著 突起部分811的方向(在圖41中向右)運動時,第一大氣彈簧730經歷 柔性變形從而受壓縮,並且在大氣閥720受擠壓時,大氣滑塊740沿 著突起部分811的方向運動,並且第二大氣彈簧750經歷柔性變形。 該狀態為在圖41中所示的狀態。在將墨盒14安裝在多功能裝置1的殼體40中時,第一和第二大 氣彈簧730和750也經歷彈性變形,從而形成由箭頭L所示的大氣進 氣通道L。該大氣進氣通道L為如下流動通道,它接連穿過形成在大 氣接頭710的接頭通路715、大氣閥720的大氣進氣通道727、第一大 氣彈簧730和閥支承部分728之間的通道;形成在第一大氣彈簧730 的墨水流動通道734、大氣滑塊740的滑塊通孔745、第二大氣彈簧750 的墨水流動通道754、第二大氣彈簧750的彈簧頂部752和突起部分 811之間的通道;以及第一大氣連通孔434。該流動通道為大多數大氣 流經的主流動通道。另外,在大氣閥720的閥外周壁722和大氣進氣 元件117的內周表面810之間的空間也形成大氣進氣通道的一部分。 隨後,如圖16所示,大氣穿過第一大氣連通腔室431、連通開口 433a、 大氣連接通路433、連通開口 433b、第二大氣連通腔室432、第二大氣 連通孔435和第三大氣連通孔436,並且被接納到儲墨器腔室111內部。 在大氣進氣通道L打開時,空氣被吸入,從而使儲墨器腔室111內部 變為大氣壓。如上所述,在將墨盒14安裝在多功能裝置1中時形成墨水流動通道K和大氣進氣通道L。另外,供墨機構500和大氣進氣機構510的 操作使得它們平穩地操作且不會相對於軸線01和02未對準。因此, 使得墨盒14的安裝更容易,同時允許可靠地進行供墨和吸入大氣。接下來將參照圖42和圖43對檢測儲墨器腔室111中的剩餘墨水 量的方法進行說明。圖42為示出傳感器臂470根據儲墨器腔室111中 的剩餘墨水量的操作的視圖。圖42(a)示出具有剩餘墨水的狀態,而圖 42(b)示出沒有剩餘墨水(缺墨)的狀態。圖43為示意性地示出傳感器臂 470的操作原理的視圖。傳感器臂470的轉動方向由作用在右側部分(在遮蔽臂部分473c 側上)和左側(在平衡部分471側上)上的浮力和重力的合力決定。但是, 為了簡化說明,現在將假設施加在傳感器臂470上的所有力作用在平 衡部分471上進行說明。也就是說,在該說明中,忽略了作用在傳感 器臂470的除了平衡部分471之外的部分上的浮力和重力。替代地, 認為整個傳感器臂470接收到的浮力和重力作用在平衡部分471上。 在該假設下,傳感器臂470的轉動由作用在平衡部分471上的浮力和 重力決定。如圖42(a)所示,在儲墨器腔室111中存儲有大量墨水的狀 態下(在所存儲的墨水至少位於內周焊接部分415a、 415b、 416a和416b 的下端所處高度上方的狀態下),由於傳感器臂470的平衡部分471由 具有比墨水比重低的比重的樹脂材料形成,所以平衡部分471上產生 的浮力增大,並且平衡部分471浮在墨水中。如圖42(a)所示,在平衡 部分471位於墨水內部時,平衡部分471上產生出的重力和浮力的合 力使得在順時針方向(圖43中箭頭G1的方向)上受到旋轉力,但是遮蔽 臂部分473c與從檢測部分140(包圍部分141)的底壁141a升起的臂支 撐部分143接觸,並且因此設置在阻擋在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的發 光部分57a和光接收部分57b之間的光路的位置中。這是存在墨水時的 狀態,由此多功能裝置1的控制器(未示出)判別出墨水的存在。隨著儲墨器腔室111內部的墨水穿過墨水流動通道K並且數量減
少,墨水液面I下降。隨著墨水液面I下降,遮蔽臂部分473c浮現在 墨水液面I上,並且隨後平衡部分471也浮現在墨水液面I上。當平衡 部分471浮現在墨水液面I上時,平衡部分471上產生的使得傳感器臂 470沿著順時針方向(圖43中的箭頭Gl方向)轉動的浮力、和平衡部分 471上產生的使得傳感器臂470沿著逆時針方向(圖43中的箭頭G2方 向)轉動的重力相互抵消,因此總合力平衡。隨後,隨著墨水液面I進 一步下降,平衡部分471跟隨著液面I向下運動,因此傳感器臂470 逆時針轉動。該轉動操作使得遮蔽臂部分473c向上運動離開臂支撐部 分143,並且在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的發光部分57a和光接收部分 57b之間產生光路。該狀態為缺墨狀態,其中多功能裝置1的控制器(未 示出)判別出該墨盒缺墨。在前面的說明中,如圖42(b)所示,在幾乎沒有剩餘任何墨水時, 平衡部分471位於儲墨器腔室111的底部400bl(參見圖15)附近。因此, 當儲墨器腔室111中的剩餘墨水量已經變低時,能夠正確地作出缺墨判 別。如圖42(b)所示,在缺墨狀態下,在儲墨器腔室111內部還留有一 些墨水。這時的墨水液面I稍高於形成儲墨器腔室111的底部的部分 400bl。另外,如上所述,儲墨器腔室111和供墨部分120通過由供應 分隔壁422限定的供墨腔室426(參見圖15)連通,並且儲墨器腔室111 和供墨腔室426通過位於設置在供應分隔壁422上的底部400bl下方 的第二供應連通孔423連通。在墨水液面I變得低於第二供應連通孔 423時,大氣進入到供應分隔壁422內部的區域,從而不能供墨。因此, 在本實施例中,為了檢測出即將由於"缺墨"而不可能供墨的狀態, 傳感器臂470設計成轉動使得在墨水液面I位於第二供應連通孔423 上方時檢測出缺墨狀態。這樣,將第二供應連通孔423設置在形成儲 墨器腔室111的底部的部分400bl下方,從而能夠可靠地防止在檢測到 缺墨之前用完墨水。另外,在判別出缺墨狀態時,在儲墨器腔室111 的底部400bl上幾乎沒有任何墨水,並且墨水只剩餘在凹入部分空間424a內部,該空間424a是儲墨器腔室111中形成在底部400bl下方的 部位處的相對較窄的空間,從而在檢測出缺墨狀態時剩餘的未使用墨 水量非常少,從而消除浪費。一旦已經作出缺墨判別,為了向用戶指示出該裝置缺墨,點亮缺 墨燈或使用聲音來告知用戶該裝置缺墨。還可以使用設置在控制器中 的計數器來記住已經排墨的次數並通過另外採用用來假想地確定該裝 置缺墨的軟體計數器來檢測出剩餘墨水量。如圖42(a)和42(b)所示,傳感器臂470的連接軸472a和框架部分 110的臂夾持部分425的連接位置、即傳感器臂470繞著轉動的中心(樞 軸)位置布置在檢測部分140下方且在供墨部分120上方,並且設置在 供應通道形成部分420沿著墨盒14的安裝方向的後方(在圖42(a)和圖 42(b)中的左邊)。在本實施例中,供墨部分120、大氣進氣部分130和 檢測部分140 —起布置在墨盒14的一個側面上。這樣允許將各種機構 (供墨機構、大氣進氣機構和剩餘墨水檢測機構)一起布置在多功能裝置 1的再裝單元13上,從而防止再裝單元13的形狀變得複雜,並且也減 小了它的尺寸。另外,作為通過使墨水流出到多功能裝置1來供墨的 部分的供墨部分120優選布置在墨盒14的下側處,以便更完全地使用 墨水,而作為將大氣吸入到墨盒14中的部分的大氣進氣部分130優選 布置在墨盒14的上側處。因此,從空間效率的立場看,檢測部分140 優選布置在供墨部分120和大氣進氣部分130之間。在這樣構成的本 實施例的墨盒14中,如果傳感器臂470的旋轉中心的位置布置在檢測 部分140上方(或在與檢測部分140相同的位置處),則在平衡部分417 和連接部分472之間的空間的長度將變大且傳感器臂470將變大,並 且因此可存儲的墨水量將下降。另一方面,如果傳感器臂470的旋轉 中心的位置布置在供墨部分120下方,則平衡部分471的可動範圍將 變得非常小,從而使得難以檢測出缺墨。因此,在本實施例中,傳感 器臂470的旋轉中心的位置(由連接部分472構成的"樞軸")布置在供 墨部分120上方且在檢測部分140下方。因此,如上所述,可靠地檢
測出缺墨,並且避免了由於傳感器臂470的尺寸增大而導致儲墨器容 量降低。另外,在本實施例的墨盒14中,如果平衡部分471布置在供應分 隔壁422附近,則平衡部分471將位於第二供應連通孔423附近,並 且由平衡部分471的操作引起的振動將傳遞給墨水,從而妨礙墨水流 動。具體地說,如果墨水液面I波動,則大氣可能通過第二供應連通孔 423進入到供應分隔壁422內部,從而妨礙供墨。相反,將平衡部分 471設置得離供應分隔壁422非常遠將使得臂部分473更大,因此平衡 部分471也將必須變大以確保平衡部分471的浮力。因此,能夠存儲 在儲墨器腔室111中的墨水量將減少。因此,在本實施例中,傳感器臂 470的旋轉中心的位置設置在供應分隔壁422附近,並且平衡部分471 設置在儲墨器腔室111的沿Y方向的中間處,從而避免了傳感器臂的 上述擴大以及對墨水流動的不利影響。在將傳感器臂470連接到臂夾持部分425上時並且在有墨水可用 時,如圖42(a)所示,遮蔽臂部分473c的頂端面(圖42中的上端面)設 置成與墨水液面大致平行。在該狀態下,在墨水液面下降併到達與遮 蔽臂部分473c的頂端面相同的位置時,墨水的表面張力用作保持遮蔽 臂473的力。如果墨水表面張力保持遮蔽臂部分473c所用的力大於平 衡部分473a的浮力,則傳感器臂470將不正確地操作。因此,在本實施例中,形成遮蔽臂部分473c的檢測部分140外側 的頂端面被賦予向下傾斜的一個角度,從而減小了遮蔽臂部分473c的 與墨水液面大致平行的部分。因此,能夠降低由墨水表面張力施加在 遮蔽臂部分473c上的力,從而允許傳感器臂470正常操作。這裡,將參照圖44對墨盒14以錯誤的取向安裝的情況進行討論。 圖44為剖視圖,示出其中墨盒14以錯誤的取向安裝在多功能裝置1 中的狀態。
如圖44所示,在將墨盒14插入到殼體中時,如果頂部和底部相 對於正確安裝取向顛倒,則殼體伸出部分214a和224a的頂端將碰撞突 起55的頂端。在頂部和底部與正確安裝取向顛倒地安裝時,供墨部分 120將位於大氣進氣部分130上方,從而導致相對於正確安裝取向的不 正確取向(或第二取向)。如圖44所示,包括突起55從殼體40的背面56伸出的伸出距離 和殼體伸出部分214a和224a從殼體200伸出的伸出距離在內的總伸出 距離t9比針49從針形成構件48伸出的伸出距離t8長。在伸出距離t8 和伸出距離t9之間提供差值防止了在從大氣進氣部分130向外伸出的 閥打開部分721a的頂端和針49的頂端之間的接觸。針49為用於抽出 墨盒14內部的墨水並將墨水供應給噴墨記錄頭(未示出)的構件,因此 如果存在針49受損或變形的情況,則墨水不準確地供應,並且不準確 地進行列印。因此,不希望由於針49和閥打開部分721a的碰撞而使針 49受損或變形。但是,如上所述,通過在伸出距離t8和伸出距離t9之 間提供差值,能夠防止在針49和閥打開部分721a之間的碰撞,因此能 夠防止針49的損壞或變形,並允許可靠地供應墨水。另外,由檢測部分140和殼體切口 213及223形成的通孔(檢測窗) 在豎直方向(圖44中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稍微移離中心,從而在墨盒 14相對於正確安裝取向倒置安裝時,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可能碰撞 殼體200的外壁,這可能損壞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但是,由於在 伸出距離t8和伸出距離t9之間提供差值,所以能夠防止由於與殼體200 的外壁碰撞而對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造成損壞,從而能夠準確檢測 出剩餘墨水量。接下來將參照圖45對從在多功能裝置1中的安裝狀態拆除墨盒 14的方法進行說明。圖45為示出從多功能裝置1拆除墨盒14的方法 的視圖。
如圖45(a)所示,為了從多功能裝置l(再裝單元13)拆除墨盒14, 門41的解鎖杆63向前(在圖45(a)中向左)轉動(沿著圖45(a)中的箭頭方 向轉動)。如上所述,在解鎖杆63轉動時,在門鎖構件62和鎖構件配 合部分46之間的接合脫開,並且因此能夠使門41向前轉動。門41的拉出構件65的彎曲部分65b的一部分布置在殼體200的 凹入部分216a和226a(凹入部分226a在圖45(a)中在後方並且因此沒有 示出)內,因此,在被解鎖杆63轉動時,門41的拉出構件65的彎曲部 分65b的頂端接觸殼體200的閂鎖部分216b和226b(閂鎖部分226b在 圖45(b)中在後方並且因此沒有示出)(圖45(b)的狀態)。在門41從圖45(b) 的狀態進一步向前(沿著圖45(b)中的箭頭方向)轉動時,殼體200的閂 鎖部分216b和226b被拉出構件65的彎曲部分65b拉出,並且墨盒14 的一部分因此從殼體40內部伸出(圖45(c)的狀態)。從該狀態開始,用 戶能夠很容易拆除墨盒14。因此,改善了墨盒14更換操作的可操作性。這裡,將參照46對在從多功能裝置1拆除墨盒14時防止墨水滴 落的機構進行說明。圖46的視圖示出從多功能裝置1拆除墨盒14的 狀態以及墨盒14的前視圖。圖46(a)和圖46(b)的視圖示出在拆除墨盒 14時的狀態變化,並且圖46(c)示出墨盒14的前視圖。如上所述,在將墨盒14安裝在多功能裝置1中時,將針49插入 到供墨部分120內部。供墨機構500包括受到第一供應彈簧630和第 二供應彈簧650推進的閥機構,因此在從多功能裝置1將墨盒14拆除 時(在從圖46(a)的狀態到圖46(b)的狀態時),墨水可以附著在針49的 突出頂端上,或者在最差的情況中,墨水會從供墨部分120流出。由 於在從供應接頭610拆除針49時閥620沿著使得閥620由於第一供應 彈簧630和第二供應彈簧650的推進力而與接頭接觸部分613接觸的 方向運動,所以墨水被推出的方向使得墨水從突起部分流動通道615b 流出到階梯部分流動通道615a,因此一些墨水可能粘在針49的突出頂
端上或者流到供墨部分120外部。因此,在拆除墨盒14時,附著在針 49的頂端上的墨水可能以墨滴形式滴下,或者墨水可能從供墨部分120 向下流動。但是,在本實施例中,如圖46(b)所示,由於由殼體伸出部分214a 和224a構成的凸起(第一突起部分)比供墨部分120的伸出頂端進一步 向外使圖46(b)中向右)伸出,所以,即使附著在針49的頂端上的墨水 以墨滴形式滴下或者如果墨水從供墨部分120向下流動,也能夠使滴 落的墨水附著在殼體伸出部分214a和224a的供墨部分120側表面上。 另外,由於殼體伸出部分214a和224a以及供墨部分120彼此相對靠近 地設置,所以容易使從供墨部分120滴落的墨水附著在殼體伸出部分 214a和224a上。如圖46(c)所示,供應蓋帽600的插入孔605為供墨開口,針49 插入到該供墨開口中,並且墨水通過該供墨開口流出,並且使殼體伸 出部分214a和224a的沿著墨盒14的寬度方向(圖46(c)的左右方向;Z 方向)的厚度tll比插入孔605的直徑t10長。(針49的直徑形成為比通 孔605的直徑tlO稍窄。)另外,在垂直(從Y方向)觀察時,插入孔605 被完全收容在由殼體伸出部分214a和224a佔據的區域內。因此,在拆 除墨盒14時,即使附著在針49的頂端上的墨水滴下或者墨水從插入 孔605向下流動,滴落的墨水也能夠被殼體伸出部分214a和224a捕獲。 另外,由於殼體伸出部分214a和224a沿著墨盒14的安裝取向水平地 (在圖46(a)和(b)的左右方向上)伸出、並且供墨部分120側上的表面形 成為大致平坦,所以能夠防止附著在殼體伸出部分214a和224a上的墨 水進一步向下滴落。因此,能夠防止墨水向下滴落到再裝單元13中並 弄髒再裝單元13的內部。如果再裝單元13的內部被弄髒,則在墨盒 14的安裝或拆除期間可能弄髒墨盒14,因此使得用戶的手變髒。但是, 通過儘可能防止墨水附著在再裝單元13內部上能夠避免這些問題。雖然期望上述結構來防止變髒,但是該結構不限於此,只要如圖
46(c)所示一樣殼體伸出部分214a和224a在墨盒14的垂直方向(圖46(c) 中的上下方向)上至少部分地位於穿過連通孔605的中心的直線(圖46(c) 中的直線P;穿過供應蓋帽600的開口 600a的中心的直線)上即可。這 是因為從供墨部分120和針49滴下的墨水中的許多墨水將能夠採取沿 著直線P的向下通道。因此,即使殼體伸出部分214a和224a沿著墨盒 14的寬度方向的長度比沿著插入孔605的寬度方向的長度t10短,這 種結構也能夠有助於防止再裝單元13變髒。在該情況中,殼體伸出部 分214a和224a的墨水保持力變弱,因此能夠假設已經被殼體伸出部分 214a和224a捕獲的墨水會滴下到再裝單元13中。但是,在針49的頂 端已經從供墨部分120抽出的狀態下,所要更換的墨盒14幾乎不會一 直長時間留在再裝單元13內部,而是快速從再裝單元13中拆除,因 此不可能出現這種問題。順便提及,即使在殼體伸出部分214a和224a 形成為很窄時,如果墨盒14以錯誤的取向安裝,則它將碰撞突起55 的頂端,從而防止不正確安裝。另外,即使殼體伸出部分214a和224a 沒有準確設置在直線p上,只要它們在豎直方向上位於供墨部分120 下方,則它們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捕獲從供墨部分120滴下的墨水, 從而能夠比在沒有設置殼體伸出部分214a和224a的情況下更大程度地 防止再裝單元13的內部變髒。接下來將參照圖47對減少墨水附著到墨盒14的檢測部分140的 檢測表面140a和140b上的結構進行說明。圖47為示出減少墨水附著 到墨盒14的檢測部分140的檢測表面140a和140b上的結構的視圖。 圖47(a)示出相對於再裝單元13(多功能裝置l)安裝或拆除墨盒14的狀 態;圖47(b)為示出形成有墨盒14的檢測部分140的表面的視圖;並且 圖47(c)為墨盒14的透視圖。圖47(a)的墨盒14按照簡化的方式示出, 且沒有示出詳細結構,因為該附圖用來示出墨盒14的外形及其相對於 檢測部分140的位置關係。如圖47(a)所示,在相對於再裝單元13安裝或拆除墨盒14時,墨 水可能從供墨部分120的伸出頂端或針49的伸出頂端濺出。這是由於
如下兩個事實供墨部分120的供墨機構500在第一和第二供應彈簧
630和650的彈性力的幫助下打開和關閉,因此墨水壓力在墨盒14的 安裝和拆卸時迅速變化,從而使得貯留在供墨機構500內部的墨水強 制飛濺出;當針49從設置在供墨部分120內部的狀態(從安裝著墨盒 14的狀態)突然暴露於外部時,墨水可能流回並濺出。現在,並不是在 每次安裝或拆除墨盒14時都會出現墨水的濺出,並且大多數情況下不 濺出任何墨水。
另外,如圖47(a)所示,在墨盒14處於安裝取向時,檢測部分140 設置在與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對應的位置處,因此檢測部分140設 置在供墨部分120(或針49)上方。從針49和供墨部分120濺出的大多 數墨水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向下(與檢測部分140的方向相反)飛濺,因 此能夠簡單地通過將檢測部分140布置在供墨部分120上方來減少墨 水附著到檢測部分140上。另外,檢測表面140a和140b形成在與連接 著檢測部分140和蓋帽插入孔605的中心的直線平行的平面中(參見圖 47(b))。從蓋帽插入孔605濺出的大多數墨水按照大致線性方式濺出, 因此,即使在墨水將從蓋帽插入孔605濺出的情況下,也沒有許多墨 水將附著到檢測表面140a和140b上,從而能夠減少墨水附著到檢測表 面140a和140b上。
另外,如圖47(b)所示,如果墨盒14在使用期間被拆除、並設置 成使得供墨部分120和大氣進氣部分130的位置關係相對於墨盒14的 安裝取向(圖47(a)的取向)倒置,則墨水可能從供墨部分120的供應蓋 帽600的插入孔605滴下。由於從插入孔605滴落的墨水在其自身重 量作用下流動,所以它將沿著檢測部分140的方向按照大致線性方式 流出,並且附著到檢測部分140的檢測表面140a和140b上。
但是,當檢測部分140處於布置在大氣進氣部分130下方且在供 墨部分120上方的狀態(圖47(b)的狀態)下時,檢測部分140的檢測表 面140a和140b將豎直(參考圖47(b)的符號方向的上下方向)布置,因
此,附著在檢測表面140a和140b上的墨水將在其自身重量作用下滴下 到供墨部分120側。另外,由於檢測表面140a和140b的表面由樹脂材 料形成為平滑平面,所以附著的墨水能夠很容易向下流動。因此,能 夠減少墨水附著到檢測部分140的側面上。另外,在安裝墨盒14時, 供墨部分120位於下部處且大氣進氣部分130位於上部處(圖47(a)的取 向),因此,即使在墨盒14的安裝或拆卸期間有墨水附著到檢測部分 140上,墨水也將流動到供墨部分120側,從而能夠減少墨水附著到檢 測表面140a和140b上。而且,如上所述,檢測表面140a及140b的邊 緣部分140c和框架部分110的側面100a大致形成為直角,因此,附著 在檢測表面140a和140b上的墨水能夠由於邊緣部分140c的毛細力作 用而更容易向下流動。因此,能夠減少墨水附著到檢測表面140a和140b 上。
另外,如圖47(c)所示,檢測部分140布置在殼體200內部,並且 通過殼體切口 213和223在檢測表面140a和140b的兩側上形成有讓剩 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的發光部分57a和光接收部分57b進入的空間。 因此,檢測部分140被殼體200覆蓋,因此,即使墨水將濺出,也能 夠減少濺出墨水附著到檢測表面140a和140b上。而且,由於供墨部分 120的一部分從殼體200向外伸出,所以,在墨盒14的安裝取向中(圖 47(a)的狀態),供墨部分120到檢測部分140的距離變遠。因此,濺出 墨水的大多數不到達檢測部分140,從而能夠減少墨水附著到檢測表面 140a和140b上。另外,殼體伸出部分214a及224a和殼體伸出部分214b 及224b形成在端部處,供墨部分120和大氣進氣部分130位於殼體伸 出部分214a及224a與殼體伸出部分214b及224b之間,並且殼體伸出 部分214a及224a和殼體伸出部分214b及224b比供墨部分120進一步 向外延伸。因此,如果墨盒14無意地掉落,能夠防止供墨部分120接 觸墨盒14所掉落在的表面,從而能夠減少墨水由於接觸衝擊而從供墨 部分120流出。因此,能夠減少墨水附著在檢測表面140a和140b上。
接下來將參照圖48和圖49對再裝單元13的殼體40(參見圖2)進 行說明。圖48的視圖示出殼體40的前視圖。圖48(a)為能夠容納大容 量黑色或黑色墨盒14和彩色墨盒14的殼體40的前視圖,並且圖48(b) 為能夠容納黑色墨盒14和彩色墨盒14的殼體2040的前視圖。在本實 施例中,殼體40布置在多功能裝置1中,但是也可以提供一種多功能 裝置l,其中代替殼體40布置有殼體2040。圖49為剖視圖,示出殼 體40和2040的簡化橫截面。圖49(a)為殼體40沿著圖48(a)的XXXXIXa-XXXXIXa線的簡化 剖視圖,並且圖49(b)為殼體2040沿著圖48(b)的XXXXIXb-XXXXIXb 線的簡化剖視圖。圖49示出針形成構件48和墨盒14的橫截面,並且 從該視圖中省略了構成殼體40和2040的其它元件。另外,在圖48至 50中,將彩色墨盒示為墨盒14c,將黑色墨盒示為墨盒14kl,並且將 大容量黑色墨盒示為墨盒14k2。如圖48(a)所示,殼體40構成為容納四個墨盒,從而這些墨盒在 殼體40中排列。對於這四個墨盒的布置而言,三個彩色墨盒14c並排 布置,並且大容量黑色墨盒14k2或黑色墨盒14kl與這些彩色墨盒14c 相鄰布置。換句話說,大容量黑色墨盒14k2或黑色墨盒14kl選擇地 被容納在墨盒的排列方向(圖48(a)中的左右方向)的端部位置中。圖48(a) 中所示的殼體40容納大容量黑色墨盒14k2。如圖48(b)所示,殼體2040構成為容納四個所布置的墨盒。對於 這四個墨盒的布置而言,三個彩色墨盒14c並排布置,並且黑色墨盒 14kl與這些彩色墨盒14c相鄰布置。換句話說,正如殼體40中那樣, 黑色墨盒14kl被容納在墨盒的排列方向(圖48(b)中的左右方向)的端部位置處。由於殼體40既允許安裝大容量黑色墨盒14k2又允許安裝黑色墨 盒14kl,所以它形成為容納大容量黑色墨盒14k2的厚度。因此,殼體 40的橫向寬度tl4(沿著墨盒14c和14k2的排列方向即圖48(a)中的左右 方向的寬度)比橫向寬度tl5(沿著墨盒14c和14kl的排列方向即圖48(b) 中的左右方向的寬度)長。在殼體40的橫向寬度t14和殼體2040的橫 向寬度t15之間的差值對應於在圖11所示的第二殼體構件220的垂直 壁部分220b至220e的高度和圖13所示的第二殼體構件2220的垂直壁 部分2220b至2220e的高度之間的差值。另外,殼體40允許選擇地安裝黑色墨盒14kl或大容量黑色墨盒 14k2,而殼體2040隻允許安裝黑色墨盒14kl。這意味著為用戶提供兩 種類型的多功能裝置l。如以上己經討論的那樣,由於文本列印頻率較 低的用戶不需要大容量黑色墨盒14k2,所以優選為這些用戶提供更小 的多功能裝置1,該多功能裝置1不允許安裝大容量黑色墨盒14k2。 另外,由於用於安裝黑色墨盒14kl的殼體2040和用於安裝大容量黑 色墨盒14k2的殼體40隻是在外形方面稍微不同,所以所用模具的大 多數能夠在這兩者之間共享,從而導致成本降低。如圖49(a)所示,在將墨盒14c和14k2容納在殼體40中時,針49 刺入到墨盒14c和14k2中的每個墨盒的供墨機構500中。在刺入彩色 墨盒14c的針49之間的間隙tl6相等,而在刺入大容量黑色墨盒14k2 的針49和刺入相鄰彩色墨盒14c的針49之間的間隙t17形成為具有比 間隙t16長的距離。在間隙t16和間隙t17之間的差值對應於在圖8所 示的第一殼體構件210的垂直壁部分210b至210e的高度和圖13所示 的第一殼體構件2210的垂直壁部分2210b至2210e的高度之間的差值。如圖49(b)所示,在將墨盒14c和14kl容納在殼體2040內部時, 針49刺入到墨盒14c和14kl中的每個墨盒的供墨機構500內部。在刺 入到彩色墨盒14c中的針49之間的間隙t16和在刺入到黑色墨盒14kl 中的針49與刺入到相鄰彩色墨盒14c中的針49之間的間隙t17具有與 殼體40的間隙t16和t17相同的長度。這是因為在殼體2040中的黑色 墨盒14kl的容納狀態(容納取向)涉及將黑色墨盒14kl的第一殼體構件 1210布置在彩色墨盒14c側上,由此使得在刺入到黑色墨盒14kl中的
針49和刺入到相鄰彩色墨盒14c中的針49之間的距離與在刺入到殼體 40的大容量黑色墨盒14k2中的針49和刺入到相鄰彩色墨盒14c中的 針49之間的距離相同。換句話說,這是因為墨盒14kl的供墨部分120 的位置和墨盒14k2的供墨部分120的位置相對於墨盒14c的供墨部分 120的位置相同。因此,即使殼體40和2040的橫向寬度tl4和tl5可 能不同,在殼體40和殼體2040中也能夠設置相同的針形成構件48, 從而使得針形成構件48為共用部件,並且能夠降低在製造兩個殼體即 殼體40和殼體2040時的成本。另外,如上所述,供墨機構500為被第一供應彈簧630和第二供 應彈簧650推進的閥機構,因此在從多功能裝置1拆除墨盒14時,墨 水可能從供墨部分120流出,或者在最差的情況中,墨水會四處飛濺。 這些針49連續地布置,且在這些針49之間沒有設置任何分隔板,因 此,在墨水從供墨部分120濺出時,濺出的墨水最終附著在相鄰針49 上。這些針49是給多功能裝置1供墨的部件,因此在將不同墨水顏色 混合到針49中時,在列印期間將出現顏色變化,並且列印質量將下降。 在本實施例中,黑色墨水為顏料型墨水,而彩色墨水由染料型墨水構 成。這是因為黑色墨水主要用於文本列印,並且因此由滲透到紙張中 的能力較低的顏料型墨水製成以便使字符的邊緣清晰,而彩色墨水主 要用於圖像列印,因此它由滲透到紙張中的能力較高的染料型墨水制 成以便使點的顆粒性較不明顯並改善著色外觀。雖然彩色墨水混合在 一起時幾乎沒有顏色變化的影響,但是,在黑色墨水與另一種顏色墨 水混合時,顏色變化的影響變大,因此不希望黑色墨水與其它顏色墨 水混合。另外,在已經確認與其它墨水顏色混合時,通常進行包括強 制噴墨的恢復處理(清洗),但是由於恢復過程浪費了墨水,所以墨水利 用效率下降。而且,由於黑色墨水為顏料型墨水,所以它與染料型墨 水相比具有更高的粘性,因此即使進行恢復處理也不能很容易將它去 除。但是,在本實施例中,貯留著黑色墨水的墨盒Hkl和14k2在殼 體40中布置在沿布置方向的端部處,並且供墨部分120(和針49)偏移 離開彩色墨盒14c,因此,即使黑色墨水將飛濺,濺出的墨水也不可能
附著在相鄰針49上。因此,能夠抑制列印質量的下降,同時能夠抑制 浪費大量用於恢復處理的墨水。現在將參照圖50對大容量黑色墨盒14k2或黑色墨盒14kl和彩色 墨盒14c安裝在殼體40中的狀態進行說明。圖50為簡化剖視圖,按照 簡化的方式示出墨盒14c、 14kl和14k2安裝在殼體40內部的狀態。圖 50(a)示出安裝在殼體40中的墨盒14kl和14c的狀態,並且圖50(b)示 出安裝在殼體40中的墨盒14k2和14c的狀態。如圖50(a)所示,在再裝單元13(殼體40)的底板部42和頂板部44 中,形成有分別能夠容納殼體200或殼體1200的殼體焊接部分216、 226及1216和殼體焊接部分217、227及1217的容納溝槽42cl至42c4 以及44cl至44c4。容納溝槽42cl至42c4和44cl至44c4都形成為相 同形狀。另外,在容納溝槽42cl和42c2之間的空間和在容納溝槽42c2和 42c3之間的空間提供分離距離t12,而在容納溝槽42c3和42c4之間的 空間提供比距離tl2長的分離距離t13。這是因為如上所述,黑色墨 盒14kl形成有比其它彩色墨盒14c大的外形,因此黑色墨盒14kl的供 墨部分120和大氣進氣部分130位於沿著離開其它彩色墨盒14c的供墨 部分120和大氣進氣部分130的方向(圖50中的左右方向)偏移了距離 t12和距離t13之差的位置處。在距離t12和距離t13之間的差值與在上 述針49之間的間隙t16和間隙t17之間的差值相同,並且對應於在圖8 所示的第一殼體構件210的垂直壁部分210b至210e的高度和圖13所 示的第一殼體構件2210的垂直壁部分2210b至2210e的高度之間的差 值、或在圖8所示的第一殼體構件210的垂直壁部分210b至210e的高 度和圖11所示的第一殼體構件1210的垂直壁部分1210b至1210e的高 度之間的差值。另外,在黑色墨盒14kl的第二殼體220的外表面和側板部43的內表面之間形成有規定空間X。形成該規定空間X來供大容量黑色墨盒14k2之用。也就是說,如圖50(b)所示,該規定空間X用來允許再 裝單元13用於黑色墨盒14kl和大容量黑色墨盒14k2。如圖50(b)所示,在將大容量黑色墨盒14k2安裝在再裝單元13中 時,在安裝黑色墨盒14kl時會形成的空間被佔據。另外,供墨部分120 和大氣進氣部分130的位置在安裝墨盒14kl時以及在安裝墨盒14k2 時相同。因此,對於黑色墨盒14kl和14k2能夠使用相同的殼體40, 從而能夠降低製造成本。接下來將參照圖51對構成殼體200、 1200和2200的部件組合進 行說明。圖51為示意圖,示意性地示出殼體構件210、 220、 1210、 2210 和2220的組合。圖51(a)為殼體200的示意圖。根據本實施例,殼體200包括第一 和第二殼體構件210和220,其中第一和第二殼體構件210和220的厚 度(第一和第二殼體構件210和220的垂直壁部分210b至210e和220b 至220e的高度;圖51(a)中的左右方向)分別為t18。圖51(b)為殼體2200的示意圖。殼體2200包括第一和第二殼體構 件2210和2220,其中第一和第二殼體構件2210和2220的厚度(第一 和第二殼體構件2210和2220的垂直壁部分2210b至2210e和2220b 至2220e的高度;圖51(b)中的左右方向)分別為t19,它大約為厚度t18的兩倍。圖51(c)為殼體1200的示意圖。殼體1200包括第一和第二殼體構 件1210和220,其中第一和第二殼體構件1210和220的厚度(第一和 第二殼體構件1210和220的垂直壁部分1210b至1210e和220b至220e 的高度;圖51(c)中的左右方向)對於第一殼體構件1210而言為t19並 且對於第二殼體構件220而言為t18。 因此,根據本實施例,由兩個具有不同厚度的第一殼體構件和兩 個具有不同厚度的第二殼體構件形成具有不同外形尺寸(不同內部體積)的三種殼體200、 1200和2200。在本實施例中,形成殼體200的第一 和第二殼體構件210和220的厚度相等,並且形成殼體2200的第一和 第二殼體構件2110和2220的厚度也相等,但是這樣使得厚度相等不 是用於形成具有不同外形尺寸的三種殼體200、 1200和2200的必要條 件。也就是說,只要構成最大第一墨盒(殼體2200)的殼體構件的一方 (第一殼體構件2210)的厚度大於構成較小第三墨盒(殼體200)的殼體構 件的一方(第一殼體構件210)的厚度,並且構成最大第一墨盒的殼體構 件的另一方(第二殼體構件2220)的厚度大於構成較小第三墨盒的殼體 構件的另一方(第二殼體構件220)的厚度,就能夠用四個殼體構件來構 造出具有不同外形尺寸的三種殼體。上述條件將被稱為第一條件。通過向這些第一條件加入進一步的條件,從而能夠由四個殼體構件構造 出四種殼體。這一點將在後面進行詳細說明。殼體200、 1200和2200由樹脂材料構成,並且通過注射模塑製造。 因此,需要與每個殼體200、 1200和2200對應的模具,並且如果對於 所有殼體構造出模具則需要六種模具。也就是說,由於殼體200、 1200 和2200在它們內部具有空間,所以需要至少兩個構件來構造它們的每 一個,例如在一個表面上開口的容器主體和關閉該開口的蓋構件。因 此,對於具有不同尺寸的三個殼體200、 1200和2200,需要六種構件。但是,由於模具昂貴,所以期望儘可能將它們共享。在本實施例 中,使得用於黑色的第二殼體構件220與用於彩色的第二殼體構件220 相同。因此,對於用於黑色的第二殼體構件220而言無需專門模具, 從而降低了成本。而且,用於黑色的第一殼體構件1210僅涉及製作用 於更深顏色的第一殼體構件210和提供肋條1218。因此,在用於黑色
的第一殼體構件1210中經過肋條1218的垂直壁部分1210b至1210e 的頂端側具有與用於彩色的第一殼體構件210的垂直壁部分210b至 210e的頂端側相同的形狀。因此,通過使用用於第一殼體構件1210和 210的主要部分的共用模具、並且在與第一殼體構件210對應的構件和 與第一殼體構件1210對應的構件之間改變,能夠製造出第一殼體構件 1210和210。因此,與在構造兩種模具時相比能夠降低成本。另外, 由於用於大容量黑色墨盒的第一殼體構件2210僅僅除了沒有肋條1218 這一點之外,具有與用於黑色墨盒的第一殼體構件1210相同的形狀, 所以對於第一殼體構件210、 1210和2210的主要部分能夠使用共用模 具。這樣',即使在存在多種墨盒14c、 14kl和14k2時,也能夠通過使 用儘可能多的共同模具來實現成本降低。另外,在尺寸彼此不同的殼體200、 1200和2200中,如果將允許 供墨部分120和大氣進氣部分130伸出到外部的通孔做成相同形狀, 並且在第一殼體構件210、第二殼體構件220、用於黑色墨盒的第一殼 體構件1210、用於大容量黑色墨盒的第一殼體構件2210、和用於大容 量黑色墨盒的第二殼體構件2220中,與這些通孔的一個半部對應的大 致為半圓形殼體切口部分211、 212、 221、 222、 1211、 1212、 2211、 2212、 2221和2222形成為相同的大致半圓形形狀,對於各個模具而言 能夠使用局部共用的結構,從而降低設計模具的成本。在本實施例中,殼體1200由殼體200的第二殼體構件220和形成 為與殼體2200的第一殼體構件2210大致相同形狀的第一殼體構件 1210製成。但是,如圖51(d)所示,還可以由殼體200的第一殼體構件 210和形成為與殼體2200的第二殼體構件2220大致相同形狀的第二殼 體構件1220製造出殼體1200a。由於殼體構件210和220的垂直壁部 分210b至210e和220b至220e形成為高度大致相等,並且由於殼體構 件2210和2220的垂直壁部分210b至210e和220b至220e形成為高度 大致相等,所以殼體1200a和殼體1200的外形尺寸大致相同。 另外,可以簡單地形成由第一殼體構件210和第二殼體構件2220的組合構成的殼體、或由第一殼體構件2210和第二殼體構件220的組 合構成的殼體來作為用於黑色的殼體。換句話說,只要殼體構件的組 合允許形成三個殼體一用於彩色的小殼體、用於大容量黑色的大殼體、 和用於黑色的中等尺寸殼體,則可以採用任何類型的組合。接下來將參照圖52對第二實施例進行說明。圖52為示出第二實 施例的墨盒3014和再裝單元3013的視圖。圖52(a)為示出第二實施例 的墨盒3014的側面的視圖,並且圖52(b)示出在墨盒3014安裝在再裝 單元3013中的狀態下的剖視圖。如圖52(a)所示,與第一實施例的墨盒14相比,第二實施例的墨 盒3014構成為其大氣進氣部分130的位置不同。在第二實施例的墨盒 3014中,通過大氣進氣通道3131將大氣吸入到墨盒3014中,該大氣 進氣通道3131形成為從形成在殼體3200的頂面上的通孔3130延伸的 迷宮形狀。如圖52(b)所示,第二實施例的再裝單元3013構成為設置在門 41上的推壓保持構件3061的位置低於設置在第一實施例的門41上的 推壓保持構件61的位置。這是因為在第二實施例的墨盒3014的與推 壓保持構件3061相對的側面上沒有任何進氣部分,因此,在將墨盒3014 安裝在再裝單元3013中時作用的彈性力(由於第一供應彈簧630和第二 供應彈簧650而導致的彈性力)只是作用在墨盒3014的下部上。因此, 為了將墨盒3014穩定地安裝在再裝單元3013內部,推壓保持構件3061 和供墨部分120構成為沿著水平方向(圖52(b)中的左右方向)大致位於 同一直線上。由於大致設置在同一直線上,所以彈性力作用的方向也 大致位於同一直線上,從而減少墨盒3014的傾斜並允許穩定地安裝。第二實施例的墨盒3014可以包括位於其內部的儲墨器元件100, 或者可以構成為使得將墨水存儲在殼體3200內部。
接下來將參照圖53對第三和第四實施例進行說明。圖53為透視圖,示出第三和第四實施例的墨盒4014和5014的外觀。圖53(a)為透 視圖,示出第三實施例的墨盒4014的外觀,並且圖53(b)為透視圖,示 出第四實施例的墨盒5014的外觀。如圖53(a)所示,第三實施例的墨盒4014具有用於將大氣導入到 形成在其頂面(圖53(a)中的頂面)的一部分中的墨盒4014中的通孔 4130。通過該通孔4130導入的空氣穿過迷宮形進氣通道4131(具有較 小內徑的相對較長的通路),並被導入到墨盒4014內部。將密封構件 4132膠粘在墨盒4014上以防止墨盒4014內部的墨水在使用之前脫氣 和流出。為了使用墨盒4014,將密封構件4132剝離,然後將墨盒安裝 在多功能裝置1中。檢測部分4140(受照射部分)形成為從大致沿著墨盒4014的垂直方 向(圖53(a)中的上下方向)延伸的一個端面向外伸出,並且在檢測部分 4140下方形成有供墨部分4120。讓針49插入的供墨開口 4121形成在 供墨部分4120的伸出頂端上。第三實施例的墨盒4014沒有與儲墨器 元件100對應的結構,並且將墨水直接存儲在殼體內部。在圖53(a)的右側上,有沿該圖內的雙點劃線的剖視圖。如該圖中 所示,在供墨部分4120內具有接頭4122,它形成讓針49插入的插 入部分;閥4123,它填充接頭4122的開口,並且沿著該接頭4122的 方向布置在墨盒4014的內側上;以及彈簧部件4124,它沿著接頭4122 的方向偏壓該閥4123。因此,形成了打開和關閉供墨口 4121的閥機構。 此外,劃分墨盒4014的內側及供墨部分4120的分隔壁4125與墨盒4014 自身形成為單個單元。如圖53(a)所示,該分隔壁4125形成用於存儲閥 機構的空間。如圖53(b)所示,使用第四實施例中的墨盒5014,代替第三實施例
中的供墨部分4120而形成第一實施例的供墨部分120和類似形狀的供墨部分5120。其餘結構與第三實施例中的墨盒相同,因此將省略其餘 結構的詳細說明。如在第一實施例中一樣,第三和第四實施例的檢測部分4140能夠 在它內部包含傳感器臂470。如果它包含傳感器臂470,則在已經將墨 盒4014和5014連接到多功能裝置1上的狀態下,能夠準確檢測出剩 餘墨水量。此外,在第三和第四實施例中,由殼體伸出部分214a及224a 形成的突起(第一突起部分)和由殼體伸出部分2Mb及224b形成的突起 (第一突起部分)已經省略,但是可以包括這些部分。接下來,將在參照圖54和55的同時對第五實施例進行說明。圖 54為第五實施例中的墨盒14的殼體200的透視圖,並且圖55為剖視 圖,示出其中第五實施例的墨盒14已經連接在再裝單元13內的狀態。 第五實施例的殼體200構成為使得它的邊緣形狀將與第一實施例的殼 體伸出部分214a及224a方面不同。因此,第五實施例除了殼體伸出部 分214a及224a的邊緣部分之外的結構與第一實施例的墨盒14的結構 相同,並且對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附圖標記,所以這 些部分的說明將省略。第五實施例的殼體200形成有沿著殼體伸出部分214b和224b的 方向(圖54中的向左方向)朝著殼體伸出部分214b和224b伸出的第二 伸出部分214a3和224a3。通過形成這些第二伸出部分214a3和224a3, 殼體伸出部分214a和214b如從側視圖看時(對於第一殼體構件210從 圖54的頂部向下看時,或者對於第二殼體構件220從圖54的底部向 上看時)將形成有斜截L(或V或U)形階梯214a4和224a4(凹入部分)(參 見圖55)。如圖55所示,當形成有第二伸出部分214a3和224a3的墨盒14 倒置連接到再裝單元13上(在錯誤取向中)時,殼體40側上的突起55
的前緣將配合到階梯214a4和224a4(在該圖中未示出階梯224a4)中。 因此,在倒置連接墨盒14時,因為突起55將正確匹配階梯214a4和 224a4,所以能夠例如始終防止如下問題突起55通過殼體伸出部分 214a和224a,並且前進到圖55中的殼體200的上側或前進到圖55中 的殼體伸出部分214a和224a的下側,因此墨盒14進一步朝著殼體40 的背面(圖55中的右側)插入。因此能夠始終防止墨盒撞擊針49,並且 因此防止針49和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的破壞或變形。第五實施例的階梯214a4和224a4從側面看形成為L形(或V或U 形),但是也可以將它們形成為與突起55的邊緣形狀對應。'換句話說, 它可以為任何所期望的形狀,只要它是在將墨盒以錯誤取向安裝且突 起的邊緣配合到階梯214a4和224a4中時不會變松的形狀。接下來將參照圖56-58對第六實施例進行說明。圖56為剖視圖, 示出其中已經將第六實施例的墨盒14插入到再裝單元13中的狀態。 圖57為方框圖,示出第六實施例中的多功能裝置1的電路結構的概要。 圖58為流程圖,示出由CPU971執行的墨盒連接檢測過程。第六實施 例相對於第一實施例的多功能裝置1具有附加的墨盒連接檢測傳感器 960。因此,第六實施例的除了墨盒連接檢測傳感器960之外的結構與 第一實施例中相同,因此對與第一實施例中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附 圖標記,所以這些部分的說明將省略。如圖56所示,在第六實施例的多功能裝置1中,設有墨盒連接檢 測傳感器960。在已經將墨盒14連接到正確的連接位置上時,殼體伸 出部分214a和224a的邊緣將擠壓墨盒連接檢測傳感器960的突出片, 並且通過擠壓該突出片,墨盒連接檢測傳感器960將向控制板970發 送信號。控制板970為用於進行多功能裝置1的主控制的控制裝置。如圖57所示,控制板970包括作為計算裝置的CPU971;作為 存儲器的ROM972,它不能重寫,並且存儲有控制程序和固定值數據; 作為存儲器的RAM973,它能夠重寫,並且用作工作存儲器;作為非易失性存儲器的EEPROM974,它能夠重寫,並且即使在電源斷開之後 也存儲數據;PC接口 975,它在外部PC980和控制板970之間進行電 連接;噴墨印表機976,它按照CPU971的指令通過排墨進行列印;液 晶顯示器部分35,它進行各種顯示;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它檢測 墨盒14中的剩餘墨水量;以及墨盒連接檢測傳感器960,它檢測墨盒 14是否己經連接;以及接口電路978,它進行各種信號的輸入和輸出。 雖然在該圖中未示出,但是還包括有各種計數器和計時器,並且根據 CPU971內進行的處理來進行計數器值和計時器值的更新。在EEPROM974內,設有墨盒連接標誌974a。該墨盒連接標誌974a 將不僅在墨盒14已經正確連接時出現,而且也是將在已經拆除墨盒14 時消失的標誌。另外, 一旦已經打開墨盒連接標誌974a,則它將保持 在出現狀態下直到它被墨盒連接檢測傳感器960消掉。圖58中所示的墨盒連接檢測過程為在已經為多功能裝置1打開電 源之後在初始設置過程(在該圖中未示出)完成之後以特定間隔(例如, 每4ms)執行的中斷過程。在下面的說明中,墨盒連接檢測傳感器960 在墨盒連接傳感器的突出片受壓時將打開,並且它將在突出片不受壓 時關閉。此外,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在由光接收部分57b接收到的 光量低於一定水平時(在位於發光部分57a和光接收部分57b之間的光 路被阻塞時)將打開,並且在由光接收部分57b接收到的光量已經超過 一定水平時(在由發光元件57a發出的光被光接收部分57b接收到時) 將關閉。在執行墨盒連接檢測過程時,首先,將確認墨盒連接檢測傳感器 960是否開(SIOI),並且如果墨盒連接檢測傳感器960關(S10I:否), 則不存在任何連接到多功能裝置1上的墨盒14,因此將墨盒連接標誌 974a的值設定為0(S102),該墨盒將顯示到液晶顯示器部分35上該墨 盒14還沒有連接(S103),並且該過程將結束。在新的多功能裝置1在 從工廠運輸出之後正在第一次使用的情況下,墨盒連接標誌974a的值 已經設定為0。作為S101過程所確認的結果,如果墨盒連接檢測傳感器960開 (S101:是),則意味著墨盒14已經連接,然後該過程將確認墨盒連接 標誌974a的值是否為l(Sl(H)。在從沒有連接的狀態連接墨盒14的情 況中,墨盒連接標誌974a的值應該為0(S104:否),然後該過程將根據 墨盒14連接的時刻確認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是否開(S105)。如果剩 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關(S105:否),則意味著處於已經從發光部分57a 和光接收部分57b之間將遮蔽臂部分473c移開的狀態下的墨盒14已經 連接,或者換句話說,已經連接幾乎沒有剩餘墨水的墨盒。因此,在 液晶顯示器部分35上將顯示出缺墨顯示(S112),並且該過程將結束。另一方面,在S105過程內,如果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開(S105: 是),則該過程將確認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是否已經打開比特定時間 長的時間(例如,大於10s)(S106)。如果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已經打 開比該特定時間長的時間(S105:是),則意味著在連接墨盒14的時刻 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已經打開比該特定時間長的時間,因此,認為 有雜質附著在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的發光部分57a和光接收部分 57b的表面上,其中這些雜質阻塞了這些表面之間的光路,或者認為傳 感器960出故障。因此,如果S106過程為是,則將在液晶顯示器部分 35上顯示出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異常(S107),並且該過程將結束。在S106過程內,如果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沒有打開比該特定 時間長的時間(S106:否),則接下來該過程將確定墨盒連接檢測傳感器 960是否已經打開比特定時間(例如10秒)長的時間(S108)。如上所述, 在"S104為否"之後的處理是在墨盒14從沒有連接的狀態連接的情況 中要進行的過程,並且如果墨盒連接檢測傳感器960已經打開比該特 定時間長的時間,則可能會損壞墨盒連接檢測傳感器960。因此,如果 墨盒連接檢測傳感器960已經打開比該特定時間長的時間(S10S:是),
則將在液晶顯示部分35上顯示墨盒連接檢測傳感器異常(S109),並且 該過程將結束。在S108過程內,如果墨盒連接檢測傳感器960沒有打開比該特定 時間長的時間(S108:否),這時因為這意味著墨盒14已經正確連接, 將把墨盒連接標誌974a的值設定為l(SllO),並且該過程將結束。換句 話說,墨盒連接檢測傳感器960和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將在大約相 同的定時內改變,並且當墨盒連接標誌974a的值設定為1時,通過檢 測到墨盒14的連接,將設定至能夠利用多功能裝置1進行列印的狀態。在S110過程內,當墨盒連接標誌974a被設定為1時,在此後的 處理中,S104的過程將變為是,並且將進行檢測墨盒14內的剩餘墨水 的過程。換句話說,在Slll過程內,將確認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 是否已經打開,並且如果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開(S111:是),則在 墨盒14內有墨水,並且該過程將按照現狀結束,而如果剩餘墨水檢測 傳感器57關(S111:否),則將在液晶顯示器35上顯示缺墨顯示(S112), 並且該過程將結束。當墨盒連接標誌974a的值為1時,換句話說,如果沒有檢測到錯 誤,則多功能裝置l將允許執行列印過程(圖中沒有示出),因此能夠避 免在不清楚墨盒14是否已經連接的狀態下執行列印過程。當已經顯示了各個錯誤時,並且如果有異常刪除操作例如異常刪 除按鈕的操作執行,則墨盒連接標誌974a將初始化為0。如上所述,在第六實施例中,不僅能區分和檢測墨盒14的未連接 狀態,並且當沒有墨水時,也能檢測到各種傳感器中的任何異常。而 且,當更換墨盒14時,當墨盒連接檢測傳感器960將被關閉時,墨盒 連接標誌974a的值將被設定為0,因此始終能夠準確檢測墨盒14是否 連接或是否沒有墨水。而且,當拆除墨盒14時,當墨水附著在剩餘墨
水檢測傳感器57的發光部分57a或光接收部分57b上時,能夠準確檢 測在連接墨盒14時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的任何異常。此外,當拆 除墨盒14時,如果墨盒連接檢測傳感器960已壞,則即使沒有連接墨 盒14也會顯示缺墨顯示。因此,用戶能夠識別已經有某種異常發生。 如果進行異常刪除操作,則因為墨盒連接標誌974a的值被設定為0, 在接下來連接墨盒14的情況中,則能夠顯示墨盒連接檢測傳感器960 的異常,從而能夠使用戶知道這一點。如在第一實施例中一樣,如果沒有墨盒連接檢測傳感器960,剩 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能夠檢測任j可剩餘墨水的存在或缺乏。如果剩餘 墨水檢測傳感器57從關變為開,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也能夠檢測 到墨盒14被連接(或者更準確地說,具有足夠剩餘墨水量的墨盒已經被 連接)。當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檢測到墨盒14被連接時,也可以允 許執行列印過程。以下將參考圖59描述第七和第八實施例。圖59是示出第七和第 八實施例的墨盒6014和7014的外觀的透視圖,圖59(a)是示出第七實 施例中的墨盒6014的外觀的透視圖,並且圖59(b)是示出第八實施例的 墨盒7014的外觀的透視圖。第七和第八實施例的墨盒6014和7014被 構成為使得形成有供墨部分4120和5120的側面的形狀相對於第三和 第四實施例的墨盒4014及5014不同。因此,除了形成有第七和第八 實施例的供墨部分4120和5120的側面之外的結構與第三和第四實施 例的墨盒4014及5014相同,因此對與第三及第四實施例中相同的部 分將使用相同的附圖標記,並省略對這些部分的解釋。如圖59(a)所示,在供墨部分4120上方(在處於墨盒4120的連接狀 態(圖59(a)中的狀態)的供墨部分4120上方)形成凹入部分6100。在該 凹入部分6100的中心位置中形成有檢測部分6140。因此,在檢測部分 6140的兩側上,形成有能夠插入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的發光部分 57a和光接收部分57b的空間。 如圖59(b)所示,在供墨部分5120上方(在處於墨盒5120的連接 狀態(圖59(b)中的狀態)的供墨部分5120上方)形成有凹入部分7100。 在該凹入部分7100的中心位置中形成有檢測部分7140。因此,在檢測 部分7140的兩側上,形成有能夠插入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的發光 部分57a和光接收部分57b的空間。而且,第七和第八實施例的墨盒6014和7014的檢測部分6140和 7140布置在形成於側面上的凹入部分6100和7100內,從而能夠減少 從供墨部分4120和5120流出的墨水對檢測部分6140和7140的任何附著。也可以將供墨部分4120和5120側上的凹入部分6100和7100的 表面構成為沿著供墨部分4120和5120的方向傾斜的傾斜表面。通過 使用這種結構,如果有任何墨水附著在檢測部分6140和7140上,墨 水不會累積在凹入部分6100和7100內,從而能夠減少墨水在檢測部 分6140和7140上的任何附著。第七和第八實施例的檢測部分6140和7140也可以如第一實施例 中一樣在內部包含傳感器臂。通過使用傳感器臂470,能夠在墨盒4014 和5014連接到多功能裝置1中時準確地檢測剩餘墨水量。接下來將參考圖60對第九實施例進行說明。圖60為示出第九實 施例的墨盒8014和再裝單元13的視圖。與第一實施例中相同的部分 附帶有相同的附圖標記,並且這些部分的說明將省略。此外,雖然第 九實施例中的門主體60的拉出構件65的結構與第一實施例中的不同, 但是該拉出構件65的說明也將省略。如圖60所示,第九實施例的墨盒8014具有推動部分8200a,該推 動部分8200a被構成為接觸門主體60的加壓保持構件61,並從墨盒 8014的側面1向外部突出。換句話說,第一實施例的推動部分200a是 殼體200的側面1的特定範圍的一個部分,但是第九實施例的推動部 分8200a具有存在與加壓保持構件61相接觸的特定部分的結構。在第 九實施例中,推動部分8200a的結構使得它從側面突出,但是可以將它 形成為相反的凹入形狀。在該情況下,加壓保持構件將構成為從門主 體61突出。接下來將參照圖61-63對第十實施例進行說明。圖61為透視圖, 示出第十實施例的墨盒9014的外觀。圖62為分解透視圖,示出第十 實施例的墨盒9014。圖63為用來說明用於更換儲墨器元件的過程的視 圖。第一實施例的墨盒14具有其中儲墨器元件IOO因為是焊接到第一 和第二殼體構件210和220中所以不可更換的結構,但是相反,第十 實施例的該墨盒卯14構成為使得儲墨器元件100可更換。另外,第十實施例的墨盒9014具有與第一實施例的墨盒14大部 分相同的結構,因此,將只對相對於第一實施例的墨盒14不同的結構 進行說明,並且對於與第一實施例中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附圖標記, 這些部分的說明將省略。如圖61所示,第十實施例的墨盒9014具有連接到殼體200的外 表面上的密封件9100。該密封件9100連接到第二殼體構件220的最大 表面220a和垂直壁部分220c以及第一殼體構件210的垂直壁部分210c 和最大表面210a上。換句話說,密封件9100連接到與保護器300相對 (與設有供墨部分120、大氣進氣部分130及檢測部分140的邊緣表面 相對)的側面上。密封件9100不僅具有列在其上的墨盒9014的型號, 而且它還在其上印有與墨水顏色對應的顏色,從而能夠在視覺上識別 出墨盒9014內所存儲的墨水的顏色。因此,通過連接該密封件9100, 用戶能夠在視覺上識別出墨水顏色,從而能夠防止墨盒9014在殼體40 內存放於錯誤的容納腔室50中。 如圖62所示,在第一殼體構件210的垂直壁部分210b內,形成有接合部分9200a和9200b,它們沿著第二殼體構件220的方向(沿著Z 方向,或沿著圖62中的向上方向)突出。另一方面,在第二殼體構件 220的垂直壁部分220b內,形成有接合孔9201a和9201b,它們分別與 接合部分9200a及9200b的邊緣接合。因此,在製造墨盒9014時,首先,將儲墨器元件100放置在第一 殼體構件210內,並且使第一殼體構件210的接合部分9200a及9200b 與第二殼體構件920的接合孔9201a及9201b配合,從而使第一殼體構 件210和第二殼體構件220連接。然後,沿著第一殼體構件210的最 大表面210a和垂直壁部分210c以及第二殼體構件220的最大表面220a 和垂直壁部分210c粘附密封件9100。然後,通過連接保護器300,從 而製造出墨盒9014。第十實施例的墨盒9014己經經歷使第一殼體構件210和第二殼體 構件220連接、將密封件9100粘附到第一和第二殼體構件210和220 上、以及使接合部分9200a及9200b與接合孔9201a及9201b配合。因 此,通過取消接合部分9200a及9200b與接合孔9201a及9201b的聯合, 從而能夠取消在第一殼體構件210和第二殼體構件220之間的連接。 可以簡單地通過從已經形成有殼體切口部分221至223的垂直壁部分 210b的外側經由接合孔9201a和9201b擠壓接合部分9200a和9200b 的邊緣來進行取消在接合部分9200a及9200b與接合孔9201a及9201b 之間的連接。此外,如圖63所示,因為第一和第二殼體構件210和220的一個 邊緣表面通過密封件9100連接,所以能夠採用垂直壁部分210c和220c 的邊緣作為軸線進行打開和關閉操作(沿著圖63中的箭頭方向或沿著X 方向的打開和關閉操作)。換句話說,密封件部分9100為用來連接第一 和第二殼體構件210和220的連接構件,並且密封件部分9100用作能 夠打開和關閉第一和第二殼體構件210和220的鉸接材料。因此,通
過取消在接合部分9200a及9200b與接合孔9201a及9201b之間的連接 來進行儲墨器元件100的更換,並且在第二殼體構件220相對於第一 殼體構件210打開時,插入新儲墨器元件IOO,然後使第一和第二殼體 構件210和220連接。在本第十實施例中,在用新的儲墨器元件100 更換儲墨器元件100期間,也可以使用已經將墨水重新注入到儲墨器 元件100中的產品。如上所述,第十實施例的墨盒9014能夠很容易進行儲墨器元件 IOO的更換。此外,在該實施例中,由於通過設置在儲墨器元件IOO的 檢測部分140兩側上的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來進行剩餘墨水的檢測 (與墨盒的連接檢測結合),所以如果連接不包含任何儲墨器元件100的 墨盒9104,則將確定沒有任何剩餘墨水(或者沒有連接任何墨盒)。因此, 由於在已經連接不包含任何儲墨器元件100的墨盒9014的狀態下多功 能裝置1將不進行任何列印過程,所以能夠降低產生列印問題的可能 性。接下來將參照圖64對第H^ —實施例進行說明。圖64為示出第十 一實施例的儲墨器元件9300的視圖。第H^ —實施例的儲墨器元件9300 固定在第一和第二殼體構件內,但是我們將省略第一和第二殼體構件 的詳細說明和描述。如圖64所示,第十一實施例的儲墨器元件9300由硬部9301和袋 元件9302構成,該硬部9301使用樹脂材料通過注射模塑形成,該袋 元件9302具有柔性,並形成用來在內部存儲墨水的儲墨器空間,並與 硬部9301連接。硬部9301具有將要安置在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的 發光部分57a和光接收部分57b之間的檢測部分(照射部分9303),以 及如第一實施例中那樣的包括供墨機構500和供應蓋帽的供墨部分。因此,第十一實施例的儲墨器元件9300採用硬部9301和袋部分 9302製造出,因此,與整個儲墨器元件用樹脂材料通過模製形成的情
況相比,能夠具有簡化的結構。因此,能夠提高在製造儲墨器元件9300 時的產量,從而能夠實現製造成本的降低。使用形成用來存儲墨水的儲墨器空間的袋部分9302來形成第十 一實施例的儲墨器元件9300,因此,當袋部分9302內的墨水減少時, 袋部分9302將根據該減少而收縮,並且在墨水耗盡時,儲墨器空間同 樣將極大地減少。因此,不能設置傳感器臂(旋轉構件)來檢測袋部分 9302內的剩餘墨水量。但是,儲墨器元件9300的硬部9301形成為具有擋光性,並且因 為它設置在剩餘墨水檢測傳感器57的發光部分57a和光接收部分57b 之間,所以它將總是阻擋從發光部分57a發出的發射光。因此,雖然不 能檢測袋部分9302內的剩餘墨水量,但是能夠檢測在第一和第二殼體 構件內是否包含有儲墨器元件9300,因此能夠防止在儲墨器元件9300 沒有被包含在第一和第二殼體構件內時多功能裝置1進行任何列印過 程。上面已經基於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明並不局限 於這些實施例,並且很容易推論在不偏離本發明權利要求的範圍內能 夠作出各種改進或改變。現在,將參照圖65至67對殼體構件的組合的改進例進行說明。 圖65至67為用來說明殼體構件的組合的改進例的視圖。如上所述, 在本實施例中,使用兩種具有不同厚度的第一殼體構件210和第一殼 體構件1210及2210、以及兩種具有不同厚度的第二殼體構件220和第 二殼體構件2220來形成具有不同外形尺寸的三種殼體200、 1200(或 1200a)和2200。代替該組合,該改進例中的殼體構件的組合可以由四 個殼體構件形成四種具有不同外形尺寸的殼體(其中內部容量不同)。首先,將在參照圖65的同時進行說明。如圖65(a)所示,殼體C1由殼體 構件120和殼體構件r21形成。殼體構件120的厚度為t20,並且殼體 構件r21的厚度為比厚度t20厚的t21。如圖65(b)所示,殼體C2由殼 體構件121和殼體構件r22形成。殼體構件121的厚度為t21,並且殼體 構件r22的厚度為比厚度t21厚的t22。另外,在殼體構件r22的厚度 t22和殼體構件r21的厚度t21之間的差值不同於在殼體構件121的厚度 t21和殼體構件120的厚度t20之間的差值。通過改變形成殼體C2的殼體構件121和r22以及形成殼體Cl的 殼體構件120和r21的組合,從而形成如圖65(c)所示的殼體C3和如圖 65(d)所示的殼體C4。更具體地說,殼體C3由殼體構件120和殼體構 件r22形成,並且殼體C4由殼體構件121和殼體構件r21形成。因此,使用形成殼體Cl的殼體構件120和r21以及形成殼體C2 的殼體構件121和r22,形成小規模殼體C1、大規模殼體C2、以及兩 種中等規模的殼體C3和C4。此外,殼體Cl至C4的外形尺寸(厚度) 都不同,其關係為C1<C4<C3<C2。因此,能夠使用四種殼體構件120、 r21、 121和r22根據所存儲的墨水量形成四個具有不同外形的殼體。這樣,在使用四種殼體構件製造四種具有不同外形的殼體中需要 向上面的第一條件加入另外的第二條件。該第二條件是在形成最大 第一墨盒(殼體C2)的殼體構件(殼體構件r22)的一側的厚度t22和形成 最小第三墨盒(C1)的殼體構件(殼體構件r21)的一側的厚度t21之間的 差值(t22-t21)必須不同於在形成最大第一墨盒的殼體構件(殼體構件 121)的另一側的厚度t21和形成最小第三墨盒的殼體構件(殼體構件120) 的另一側的厚度t20之間的差值(t21-t20)。例如,如果滿足第一條件但 是沒有滿足第二條件,則厚度將為t20=10mm, t21=25mm,並且 t22=40mm(t22-t21=15mm, t21-t20=15mm),並且各個殼體的厚度將為 Cl=35mm, C2=65mm, C3=50mm,並且C4=50mm,從而意味著只能 夠製造出三種尺寸的殼體,並且如果同時滿足了第一和第二條件,則 厚度將為t20=10mm, t21=20mm,並且t22=40mm(t22—t21=20mm, t21-t20-10mm),並且各個殼體的厚度將為Cl=30mm, C2=60mm, C3=50mm,並且C4=40mm,從而能夠製造出具有四種尺寸的殼體。接下來,將在參照圖66的同時進行說明。如圖66所示,殼體C5 由殼體構件120和殼體構件r20形成。殼體構件120和r20的厚度形成 為t20。圖66(b)中所示的殼體C2與圖65(b)中的殼體C2相同,因此將 省略該殼體C2的說明。通過改變形成殼體C5的殼體構件120和r20以及形成殼體C2的 殼體構件121和r22的組合,從而形成圖66(c)中所示的殼體C3和圖66(d) 中所示的殼體C6。更具體地說,殼體C3由殼體構件120和殼體構件r22 形成,並且殼體C6由殼體構件121和殼體構件r20形成。另外,在殼 體構件r20的厚度t20和殼體構件r22的厚度t22之間的差值不同於在 殼體構件121的厚度t21和殼體構件120的厚度t20之間的差值,從而 同時滿足了上述第一和第二條件。因此,使用形成殼體C5的殼體構件120和r20以及形成殼體C2 的殼體構件121和r22這四種殼體構件,形成小規模殼體C5、大規模 殼體C2和兩種中等規模的殼體C3及C6。此外,殼體C2、 C3、 C5和 C6的外形尺寸(厚度)都不同,其關係為C5<C6<C3<C2。因此,能夠使 用四種殼體構件120、 r20、 121和r22根據所存儲的墨水量形成四個具 有不同外形的殼體。接下來,將在參照圖67的同時進行說明。由於圖67(a)中所示的 殼體C1與圖65中所示的殼體C1相同,所以這裡將省略該殼體C1的 說明。如圖67(b)所示,殼體C7由殼體構件122和殼體構件r22形成。 殼體構件122和r22的厚度形成為t21和t22。通過改變形成殼體Cl的殼體構件120和r21以及形成殼體C7的 殼體構件122和r22的組合,從而形成圖67(c)中所示的殼體C3和圖67(d) 中所示的殼體C8。更具體地說,殼體C3由殼體構件120和殼體構件r22
形成,並且殼體C8由殼體構件122和殼體構件r21形成。另外,在殼 體構件r22的厚度t22和殼體構件r21的厚度t21之間的差值不同於在 殼體構件122的厚度t21和殼體構件120的厚度t20之間的差值,從而 同時滿足了上述第一和第二條件。因此,使用形成殼體Cl的殼體構件120和r21和形成殼體C7的 殼體構件122和r22這四種殼體構件,形成小規模殼體C1、大規模殼 體C7和兩種中等規模的殼體C3及C8。此外,殼體Cl、 C3、 C7和 C8的外形尺寸(厚度)都不同,其關係為C1<C3<C8<C7。因此,能夠使 用四種殼體構件120、 r21、 122和r22根據所存儲的墨水量形成四個具 有不同外形的殼體。如上所述,在形成各個殼體的殼體構件內,當設置在一側上的殼 體構件的厚度與設置在另一側上的殼體構件的厚度不同時,能夠用四種殼體構件形成具有不同外部尺寸(不同內部容量)的四個殼體。接下來將對本實施例的另一個改進例進行說明。在以上實施例中, 通過利用第一和第二供應彈簧630和650以及第一和第二大氣彈簧730 和750的彈性,從而沿著供應接頭610和大氣接頭710的方向推壓供 應閥620和大氣閥720以阻擋墨水流動通道K和大氣進氣通道L。相 反,還可利用採用金屬材料或樹脂材料形成的螺旋彈簧構件的彈性來 沿著供應接頭和大氣接頭的方向推壓供應閥和大氣閥以阻擋墨水流動 通道和大氣進氣通道。此外,只要螺旋彈簧形成為使得其至少一個部 分為圓錐形,則也能夠減小供墨機構和大氣進氣機構的規模。此外, 在沒有使用供應滑塊640和大氣滑塊740的情況下,可以將第一供應 彈簧630和第二供應彈簧650以及第一大氣彈簧730和第二大氣彈簧 750構造成使得它們彼此直接相鄰,還可以簡化結構使得供應閥和大氣 進氣閥位於底部平面上。通過使用這種結構,能夠簡化供墨機構和大 氣進氣機構,從而能夠實現製造成本的降低。另外,還可以具有其中 第一供應(大氣)彈簧和第二供應(大氣)彈簧連接成一個單元的結構。此
外,在供應閥620和大氣閥720中沒有使用閥鉤626和726的情況下, 可以將供應(大氣)滑塊640(740)以及第一和第二供應(大氣)彈簧630和 650(730和750)連接成一個單元,並且具有使聯合的供應(大氣)滑塊以 及第一和第二供應(大氣)彈簧能夠自由運動的結構。此外,在止回閥670由傘部671和軸部672構成時,可以只由傘 部671構造出止回閥670。止回閥670用來防止墨水回流,因此可以將 它構造成使得它能夠閉塞蓋680的第一蓋通孔683和第二蓋通孔684 的連接。此外,可以構造沒有第二蓋通孔684的蓋680。此外,在以上實施例中,雖然在供應接頭610的接頭突起部分614 和接頭接觸部分613之間的空間形成為圓形基底形式,但是也可以圍 繞著供應接頭的接頭接觸部分的周邊形成溝槽。因為接頭突起部分的 任何移動將被該溝槽吸收,所以能夠減小接頭接觸部分隨著針49插入 而沿著插入方向的移動。另外,通過相對於接頭突起部分的內徑增大 接頭接觸部分的內徑,從而能夠減小接頭突起部分的移動傳遞給接頭 接觸部分。此外,在以上實施例中,雖然將薄膜160焊接到框架部分110的 第一開口 112a和第二開口 112b的兩側上,但是可以使用側壁封閉一個 開口,並且將薄膜160隻是焊接到另一個開口上。在該情況中,第二 開口 112b側被該側壁關閉,並且通過具有將薄膜160焊接在第一開口 112a上的結構,能夠在大氣連接通路433的側壁上形成薄膜160,從而 能夠減少大氣連接通路433上彎液面的形成。此外,在用側壁封閉第 二開口112b的情況中,該側壁將變為支撐基板,並且由於這將給框架 部分提供強度,所以可以具有不使用連接在儲墨器腔室內的連接形成 部分(分隔板)的結構。在該情況中,可以只從支撐基板的一個表面側具 有內部焊接部分。此外,在以上實施例中,焊接到框架110上的薄膜160由框架部但是也可以向該尼龍層施加防水塗層。通過使用這種結構,能夠防止在大氣連接通路433上形成彎液面。此外,在以上實施例中,大氣連通通路形成部分430構成為使得 它從第一大氣連通腔室431朝著第二大氣連通腔室432向下傾斜,但 是由於大氣連通通路433的一個表面由薄膜160構成,所以能夠防止 在大氣連通通路433內形成彎液面。因此,可以具有其中大氣連通通 路形成部分430不一定向下傾斜的結構,並且可以具有使得大氣連通 通路形成部分430在連接墨盒14時的狀態下水平的結構。此外,在以上實施例中,雖然採用超聲波焊接來進行所有焊接過 程,但是,在可能使用粘接劑進行連接的情況下,可以使用粘接劑來 實現所有連接,並且也可以採用不同的焊接方法來進行焊接。例如, 可以由採用粘接劑的連接來代替殼體200的焊接,因為唯一重要的是 確保第一和第二殼體構件210和220不分離。工業實用性本發明的墨盒、噴墨記錄系統和墨盒組廣泛地用於家庭和辦公用途。
權利要求
1.一種墨盒,它具有設置在其中用於存儲墨水的墨水存儲腔室,該墨盒能夠安裝到噴墨記錄設備上,該噴墨記錄設備包括門,該門設置在容納腔室上,該容納腔室具有用於容納墨盒的空間,且允許墨盒通過第一開口沿著水平方向安裝到容納腔室,並且該門通過繞著作為旋轉軸線的容納腔室下側轉動,可以打開和關閉第一開口,並且,當該門處於豎立姿態時關閉第一開口;以及加壓構件,它設置在門上,並通過彈性力擠壓插入到容納腔室中的墨盒的後表面,該墨盒包括供墨部分,在墨盒處於安裝姿態中時,該供墨部分設置在沿著安裝方向定義的前側表面上,該安裝姿態是在將墨盒安裝到容納腔室時的姿態,並且供墨部分具有第二開口,該第二開口用於在安裝到噴墨記錄設備上時允許噴墨記錄設備的抽出構件進入;供應閥機構,它用於打開和關閉供墨部分的第二開口;和受壓部分,在墨盒處於安裝姿態中時,該受壓部分設置在位於沿著安裝方向的後側處的後表面上,並且該受壓部分受到加壓構件的擠壓;供應閥機構包括用於打開和關閉供墨部分的第二開口的供應閥構件、以及用於向關閉供墨部分的第二開口的方向推壓供應閥構件的供應推壓構件,其中供應推壓構件的推壓力小於加壓構件擠壓受壓部分的彈性力。
2.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墨盒,其中在墨盒處於安裝姿態中時,供 墨部分設置在比所述前側表面的中心位置低的高度處,並且其中在墨盒處於安裝姿態中時,受壓部分沿著所述後表面的豎直 方向的設置高度低於所述後表面的中心位置且高於供墨部分所對應的 咼度。
3.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墨盒,包括大氣引入部分,它在所述前側表面上,具有高於供墨部分的第三 開口,該第三開口用來在墨盒處於安裝姿態中時將大氣引入到墨水存 儲腔室中;以及大氣闊機構,用於打開和關閉大氣引入部分的第三開口;其中大氣閥機構包括用於打開和關閉大氣引入部分的第三開口的 大氣閥構件、以及用於沿著關閉第三開口的方向推壓大氣閥構件的大 氣推壓構件,並且供應閥機構的用於推壓供應閥構件的推壓力和大氣閥機構的用於 推壓大氣閥構件的推壓力之和小於加壓構件擠壓受壓部分的彈性力。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墨盒,其中供墨部分和大氣引入部分按照 從所述前側表面向外伸出的方式形成,並且其中在將墨盒安裝到容納腔室時,加壓構件抵靠在受壓部分上, 並且供墨部分和大氣引入部分的伸出端抵靠在容納腔室的遠端上。
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墨盒,它包括受照射部分,所述受照射部 分在所述前側表面上設置在供墨部分和大氣引入部分之間,並且在將 墨盒安裝到噴墨記錄設備上時,該受照射部分可以受到來自設置在噴 墨記錄設備中的光學傳感器的光照射,其中,相對於所述安裝方向而 言,受照射部分位於供墨部分的伸出端和大氣引入部分的伸出端的後 方。
6. —種噴墨記錄設備,墨盒能夠安裝到該噴墨記錄設備上,該墨 盒包括用於存儲墨水的墨水存儲腔室、具有將存儲在墨水存儲腔室中 的墨水供給至墨盒外部的第一開口的供墨部分、用於打開和關閉供墨 部分的第一開口的供應閥構件、以及用於沿著關閉第一開口的方向推 壓供應閥構件的供應推壓構件,所述噴墨記錄設備包括容納腔室,它具有用於容納墨盒的空間,並允許墨盒通過第二開口沿著水平方向安裝;抽出構件,它設置在容納腔室的內部的遠端上,用於進入存儲在 容納腔室中的墨盒的內部,從而將供應閥構件壓到用於打開第一開口 的位置,並抽出存儲在墨水存儲腔室中的墨水;門,它設置在容納腔室上,該門通過繞著作為旋轉軸線的容納腔 室下側轉動,可以打開和關閉第二開口,並且該門在關閉第二開口的 狀態下處於豎立姿態;以及加壓構件,它設置在門上,用於通過彈性力擠壓插入到容納腔室 中的墨盒的後表面,其中加壓構件的彈性力大於供應推壓構件推壓供應閥構件的推壓力。
7. 如前面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墨盒,其中在墨盒處於安裝姿 態中時,受壓部分沿著豎直方向設置在比大氣引入部分低且比供墨部 分高的高度處。
8. 如權利要求1至5或7中任一項所述的墨盒以及如權利要求6 所述的噴墨記錄設備的組合。
全文摘要
一種墨盒,它具有設置在其中用於存儲墨水的墨水存儲腔室,該墨盒能夠安裝到噴墨記錄設備上,該噴墨記錄設備包括門,該門設置在容納腔室上,該容納腔室限定用於容納墨盒的空間,且允許墨盒通過第一開口沿著水平方向安裝到容納腔室,並且該門構成為繞著作為旋轉軸線的容納腔室下側轉動,用於打開和關閉第一開口,並且該門在它採取豎立姿態時關閉第一開口;以及加壓構件,它設置在門上,用於通過彈性力擠壓插入到容納腔室中的墨盒的背面。該墨盒包括供墨部分,在墨盒處於安裝姿態中時,該供墨部分設置在沿著安裝方向定義的前側表面上,該安裝姿態是在將墨盒安裝到容納腔室時的姿態,並且供墨部分具有第二開口,該第二開口用於在安裝到噴墨記錄設備上時允許噴墨記錄設備的抽出構件進入;供應閥機構,它用於打開和關閉供墨部分的第二開口;和受壓部分,在墨盒處於安裝姿態中時,該受壓部分設置在位於沿著安裝方向的後側處的背面上,並且該受壓部分構成為由加壓構件擠壓。供應閥機構包括用於打開和關閉供墨部分的第二開口的供應閥構件、以及用於向關閉供墨部分的第二開口的方向推壓供應閥構件的供應推壓構件,其中供應推壓構件的推壓力適於比加壓構件的用於擠壓受壓部分的彈性力小。
文檔編號B41J2/175GK101132926SQ200680006559
公開日2008年2月27日 申請日期2006年9月29日 優先權日2005年9月29日
發明者佐佐木豐紀, 服部信吾, 神戶智弘 申請人:兄弟工業株式會社

同类文章

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的製作方法

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的製作方法【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包括敞開式箱體和前攝影蓋,在箱體頂部設有移動式光源盒,在箱體底部設有LED脫影板,LED脫影板放置在底板上;移動式光源盒包括上蓋,上蓋內設有光源,上蓋部設有磨沙透光片,磨沙透光片將光源封閉在上蓋內;所述LED脫影

壓縮模式圖樣重疊檢測方法與裝置與流程

本發明涉及通信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壓縮模式圖樣重疊檢測方法與裝置。背景技術:在寬帶碼分多址(WCDMA,Wideband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系統頻分復用(FDD,FrequencyDivisionDuplex)模式下,為了進行異頻硬切換、FDD到時分復用(TDD,Ti

個性化檯曆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個性化檯曆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檯曆,尤其涉及一種既顯示月曆、又能插入照片的個性化檯曆,屬於生活文化藝術用品領域。背景技術::公知的立式檯曆每頁皆由月曆和畫面兩部分構成,這兩部分都是事先印刷好,固定而不能更換的。畫面或為風景,或為模特、明星。功能單一局限性較大。特別是畫

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

專利名稱: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技術領域:本發明涉及視頻信號處理領域,特別是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背景技術: Mpeg標準是由運動圖像專家組(Moving Picture Expert Group,MPEG)開發的用於視頻和音頻壓縮的一系列演進的標準。按照Mpeg標準,視頻圖像壓縮編碼後包

基於加熱模壓的纖維增強PBT複合材料成型工藝的製作方法

本發明涉及一種基於加熱模壓的纖維增強pbt複合材料成型工藝。背景技術:熱塑性複合材料與傳統熱固性複合材料相比其具有較好的韌性和抗衝擊性能,此外其還具有可回收利用等優點。熱塑性塑料在液態時流動能力差,使得其與纖維結合浸潤困難。環狀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cbt)是一種環狀預聚物,該材料力學性能差不適合做纖

一種pe滾塑儲槽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一種pe滾塑儲槽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一種PE滾塑儲槽一、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PE滾塑儲槽,主要用於化工、染料、醫藥、農藥、冶金、稀土、機械、電子、電力、環保、紡織、釀造、釀造、食品、給水、排水等行業儲存液體使用。二、 背景技術 目前,化工液體耐腐蝕貯運設備,普遍使用傳統的玻璃鋼容

釘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釘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釘,尤其涉及一種可提供方便拔除的鐵(鋼)釘。背景技術:考慮到廢木材回收後再加工利用作業的方便性與安全性,根據環保規定,廢木材的回收是必須將釘於廢木材上的鐵(鋼)釘拔除。如圖1、圖2所示,目前用以釘入木材的鐵(鋼)釘10主要是在一釘體11的一端形成一尖

直流氧噴裝置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直流氧噴裝置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ー種醫療器械,具體地說是ー種直流氧噴裝置。背景技術:臨床上的放療過程極易造成患者的局部皮膚損傷和炎症,被稱為「放射性皮炎」。目前對於放射性皮炎的主要治療措施是塗抹藥膏,而放射性皮炎患者多伴有局部疼痛,對於止痛,多是通過ロ服或靜脈注射進行止痛治療

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屬於機械領域。背景技術::閥門作為流體控制裝置應用廣泛,手輪傳動的閥門使用比例佔90%以上。國家標準中提及手輪所起作用為傳動功能,不作為閥門的運輸、起吊裝置,不承受軸向力。現有閥門

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的製作方法背景技術:1-本發明所屬領域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其中的管狀容器被放在循環於配送鏈上的文檔匣或託架裝置中。本發明特別適用於,然而並非僅僅專用於,對引入自動分析系統的血液樣本試管之類的自動識別。本發明還涉及專為實現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