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剪紙讀後感
2023-09-14 05:53:15 2
篇一:姥姥的剪紙讀後感 劉生娟
工具性是學習語文的本質的東西,學以致用,要通過文章,通過這樣一個例子,來運用到自己的語言實踐當中。人文性是對孩子的情感、人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一種教育。劉老師在執教《姥姥的剪紙》時,很好地體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完美的統一。
教學姥姥剪紙「神」這一塊的描述時,劉老師抓住細節來拓展應用,讓學生仿說練說,體現了語文教學的工具性。教學最後,劉老師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引導學生體會、感悟姥姥、剪紙、故鄉這三者之間的關係,又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
總之,劉老師的這節課既有語言文字的感悟,又有濃濃的情感,值得我們學習。
篇二:姥姥的剪紙讀後感
《姥姥的剪紙》這篇文章介紹了姥姥的剪紙,通過文字,我還體會到姥姥與「我」相處時的融融的親情。
讀了文章,我知道姥姥是一個剪紙技藝高超的人。姥姥能剪出形象生動的剪紙,都在於平時的練習,最終熟能生巧。從這兒,我感受到要想把一種技藝練得出色,練得好,就應該在這方面多下功夫,多練習。在練習時,一天要比一天練的好,在練習中,要克服困難,直到熟能生巧,在生活中,用技藝時能運用自如。通過我的感受,我想起了彈鋼琴這回事:我從小練彈琴,練了五年,能彈出許多優美的曲子,但六年級一開學,我就很少有時間練習,直到最終放棄。我想說忙只是理由,為什麼別人有時間,我卻沒有?因為我沒有好好把握時間。如果我沒有放棄,而在那段時間內好好練習,我一定比以前彈的更好。
讀了《姥姥的剪紙》這一課,我覺得自己應該像姥姥那樣,把自己所學的當成生活中必不可缺的,像姥姥那樣,把自己學的多練,直到練的熟能生巧。這就是文章給我的啟示,做什麼都不能放棄,要有持之以恆的精神,並且要想自己能成功,能把事情做到熟能生巧。
篇三:《姥姥的剪紙》讀後感 孔靜雯
《姥姥的剪紙》是一篇表達了濃濃的祖孫親情的文章。在作者笑源的筆下,姥姥慈祥的面孔和那剪紙的栩栩如生,都令我記憶猶新。
「我」和姥姥生活在一起的歡笑聲、鄰居對姥姥剪紙的讚嘆聲、清脆的剪紙聲;「我」和姥姥生活一起的那一幕幕、村路倆側的四季田野和美麗風光、還有姥姥剪紙的奇型各樣,這讓我的心境與夢境十分有聲有色!課文中,寫出了姥姥對「我」很疼愛,而「我」對姥姥也很喜愛!
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最後一小節。那一幅畫面,深深的把我打動了。好像那副畫面就在我的眼前一樣,「一頭老牛定定的站在那,看著一隻歡蹦著遠去的小兔子,聯結它們的是一片開闊的草地······」這幅牛兔分離圖,生動形象的寫出了姥姥對我的期待,也表達了姥姥讓我常常回來看看她,不要忘記她和養育他的小山屯。
姥姥手裡的剪紙,會說話,對傳情,會永遠牽動著作者的心。讓祖孫之間有了太多的回憶和快樂。最後,老師給我們讀了一段作者笑源寫的另一段對姥姥的句子,最後的結局令我崩潰了:姥姥去世了!如果我此時此刻正是作者,我想對姥姥說:「姥姥,還記得小時候我纏著您給我剪剪紙的樣子麼?兒時,小山屯裡每戶人家都貼著您剪的剪紙,我心裡可自豪了!姥姥我不會辜負您對我的期望,一定會好好學習的!也會常常來看您的!」
篇四:姥姥的剪紙讀後感 楊珺
《姥姥的剪紙》描述了作者「我」有一位剪紙技藝高超的姥姥。姥姥手裡的剪紙會說話,會傳情,永遠牽動著「我」的心,讓祖孫有了太多的回憶與快樂;一手高超的剪紙技藝,也讓所有的人都讚不絕口。文章寫得活潑生動,蘊含著作者對姥姥的喜愛與思念。
劉廣祥老師在上這一課時,解讀文本之深之細讓人折服。通過兩個「普普通通」突出姥姥剪紙材料很簡單,與「無所不能」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說明姥姥的剪紙技藝之神。同時引導學生思考在「你姥姥神了,剪貓像貓,剪虎像虎,剪只母雞能下蛋,剪只公雞能打鳴。」中發現了什麼?從而明白了貓與虎之間,公雞與母雞是相似的動物又有細微的區別,這樣更能體現姥姥的技藝高超。並引導學生仿寫出「剪鴨像鴨,剪鵝像鵝。剪只孔雀能開屏,剪只鳳凰飛上天。」使學生體會到了作者的寫作技巧。
李老師的教學富有機智,注重學生對文本的體悟。在他的引導下,學生感受到了作者用一個「拴」字表達了姥姥對「我」的疼愛,學生通過深入研討課文中的句子,以情傳情。這樣學生就深刻體會到姥姥的剪紙會說話,會傳情,永遠牽動著作者的心,讓祖孫有了太多的回憶與快樂,才會讓「不管我走多遠,走多久……」的順理成章。
李老師的這節課不僅僅是讓學生欣賞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紙藝術,更是讓學生體會到親人的關愛,永遠心存一份感激,並把這份情傳遞給身邊所有的人。
篇五:姥姥的剪紙讀後感 潘雲
近期我有幸觀看了劉廣祥老師執教的《姥姥的剪紙》錄像課。課堂上他巧妙地抓住了兩條主線,一個是「神」,一個是「情」,把文章結成一個整體,讓學生深入挖掘文本,用動情的語言激發了孩子無限的想像力,也傳達給孩子們無限的溫情,領孩子們走進了「姥姥」的世界。
一、走進文本 深入文本
劉廣祥老師將教學重點放在「感受姥姥剪紙技藝高超和他們之間濃濃的親情」上,以「神」為線索展開教學。劉老師在上這一課時,解讀文本之深細讓人折服。通過兩個「普普通通」寫出姥姥剪紙材料很簡單,和「無所不能」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說明技藝之神。學生在教師精心設計的自學提示的引導下通過多種形式的讀——默讀、朗讀、賞讀層層深入文本,並且採用圈畫關鍵語句、讀、悟、議等方法感悟散文語言的獨特魅力。
二、富有教學機智,注重課堂的生成性
教師在引導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抓住「神」和「拴」來突破教學重、難點。學生找出了句子來證實姥姥的剪紙技藝高超,老師又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來深刻感悟——用讚嘆的語氣來讀、你也來誇一誇姥姥……對比朗讀感悟散文質樸而生動傳神的魅力。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感受到了作者用一個「拴」字表達了姥姥對「我」的疼愛,學生找出相關的語句之後,教師順勢引導學生深入研討這些句子,以情傳情,引導學生深入思索「姥姥期待什麼」。這樣學生明白了姥姥用剪紙拴住了我的身體,更用剪紙拴住了我那顆貪玩的心……領悟祖孫倆那濃濃的情,就能深刻體會到姥姥的剪紙會說話,會傳情,永遠牽動著作者的心,讓祖孫有了太多的回憶與快樂,才會讓「不管我走多遠,走多久……」的順理成章。
篇六:姥姥的剪紙讀後感 段瀲
這次,我有幸觀看了劉廣祥老師執教的《姥姥的剪紙》錄像課,感觸頗多,其中感觸最深的就是劉老師與孩子們心與心的交流,解讀文本之通透細膩,重視以讀為本以及他那紮實的基本功、深厚的語文素養。
一、心靈溝通,解讀文本,走進文本。
只有教師與作者、編者、學生及文中人物之間心靈相通,才會真正達到心心相應,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效果。劉老師在上這一課時,解讀文本之深細讓人折服。通過兩個「普普通通」寫出姥姥剪紙材料很簡單,和「無所不能」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說明技藝之神。同時引導學生思考在「你姥姥神了,剪貓像貓,剪虎像虎,剪只母雞能下蛋,剪只公雞能打鳴。」中發現了什麼?從而明白了貓與虎之間,公雞與母雞是相似的動物又有細微的區別,這樣更能體現姥姥的技藝高超。並引導學生仿寫出「剪鴨像鴨,剪鵝像鵝。剪只孔雀能開屏,剪只鳳凰飛上天。」從而體會到了作者的寫作技巧。在後面的練筆處設計了「我的孫兒……」和「親愛的奶奶……」的話題,學生之所以有聲情並茂的表述,是因孩子們透過文字之橋走進了文中不同角色的內心。我常常問自己,為何大師們的課堂能牢牢抓住孩子們的心,讓孩子們收穫滿滿,讓老師們讚不絕口?觀看了劉老師的《姥姥的剪紙》,再細細想來,覺得正是因為他們有著眾多的「精心」,精心立足學科本質的情境創設,精心開展思維碰撞的課堂互動,精心思索縝密全面的文本細讀……在學生、教師、文本之間架起了一座座情感的橋梁,為走進文本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調,也預約了課堂教學的精彩。他們用一雙獨特的慧眼,挖掘並尋找出文本之中獨一無二的地方,真實地演繹語文教學的生動與精彩,帶來了一場精神盛宴。
二、以讀為本,發現問題,主動解決。
語文教學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以讀為本」。劉老師在整個教學中運用了個別讀、齊讀、扮演角色讀、引讀這幾種朗讀方式,把學生一步一步地引入到文本的情境當中,走進文本,體會人物的情感,以文本對話,從中發現生成點,引導學生以新的生成點為起點繼續學習,有耐心地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把解決問題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激發學生之間的對話交流,使學生的理解趨於正確、深入、全面,動態的生成教學。激發了學生的情感體驗,課堂中學生自然地流露出了自己的感情,促進了情感的升華,達到了閱讀體驗情感的教學目標。這就是語文閱讀教學的彈性預設和生成,多元解讀文本,以文本為本,尊重了學生的閱讀體驗,正確的對待和激發了學生課堂中的生成情緒。
三、深厚功底,傳播知識,走進學生。
另外,從觀看劉老師的教學中我還感悟到,作為一個語文教師,個人的語文素養是至關重要的。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師自身應具備豐厚的知識素養,要做一個具有廣博學識和開闊眼界的學者,要儘量使自己成為「真的種子」「善的使者」「美的旗幟」,能誘發、引導學生,豐富其內心世界,使每個學生都能認識自身人格發展中的能力、智慧,使他們能全身心地投入學習,發揮理智的最大潛能。因此,語文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知識的構建者和創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