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人類文明深入對話交融
2023-03-31 01:49:47 2
與全人類共享中華文化的偉大智慧孔子研究院院長、教授 楊朝明中華文化就像一顆生生不息的大樹,它的根扎得很深很牢。近四十年來,學術研究的重要進展與考古材料的驚人發現都一再證實,堯舜以來尤其夏、商、周「三代」時期的中國文明已經有漫長的發展歷程,有較高的發展水準。中華「先哲」「先王」站在人類發展的中心點,思考「人心」與「道心」的關係,為人類謀福祉,系統而完備。如果更多走近中國早期文明,更多了解中華文明,看到它的高度,了解它的深度,那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夢,就不僅是嘹亮的呼喚,更是洋溢的動力。在「諸子百家」中,孔子最重視對傳統的繼承總結與凝練提升,故而更具有生命力。孔子以後歷代思想家思考世道人心,都在孔子思想的基礎上繼續發展與弘揚,所以,孔子才被尊為「萬世師表」。
西方學者常將中國稱為「孔子的中國」,內在地決定於孔子思想的特性與特質,決定於孔子學說的巨大影響。思維模式標識、代表著價值取向,決定著行動走向。在中國傳統的思維模式中,視榮譽與責任高於一切,兼顧多方利益;遵循並行並育,沒有相悖相害;信奉「創造、分享、助給」,創造在自己,分享給他人,助給予弱者。因此,中華文明價值取向清晰,而更可貴的是,它以「一以貫之」的思維模式來落地。全然思索古與今、我與世界、價值觀與方法論。這樣的思維模式,成為通往中心坐標的最優路徑、至佳選擇。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眾星拱之。」面對紛紛擾擾的多元追求,有德之民族,有德之國度,有德之文明,像北辰燦然居中,這應該正是中國在世界中的文化坐標。我們要認清自己的文化方位,思索中華文化的競爭力,思考中華文明與人類共同價值之間的關係。這些決定於我們文化的特點、特性與特色,決定於我們的哲學智慧和文化氣象。
我們在忙於為「優秀的傳統」製作「得體的時裝」時,還要更多地在認真理解「優秀的傳統」上下功夫。事實上,許多人在世界文明面前感到迷茫、在西方文明面前感到卑微,缺少的是對自身文明符合歷史真實的認知。理解到了這一點,才能達致真正的文化自信;惟其如此,才可以與全人類共享中華文化的偉大智慧。為建構人類共同文明作出貢獻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黃玉順「人類文明共同體」所指的「人類文明」,應當是面向未來的單數的「人類共同文明」建構。既不能是某種既有的單一文明傳統成為人類共同文明,也不能僅僅是從既有的諸多文明傳統中抽繹出不同文明間的共性,而只能是通過綜合創造,建構一種新型的人類文明。作為這樣一種文明,人類文明需要人類視野,共同文明需要共同創造,文明創造需要文明對話,在這種文明創造中,儒學可以貢獻其經過自我損益的「仁」「義」「禮」等價值觀。
作為一種新型的文明,「人類共同文明」的創造絕不僅僅是簡單的尋求既有不同文明傳統之間的交集就可以達成的,這種新文明不可能是運用歸納法的結果,而必須有某種創造性、革命性的思想觀念突破。傳統儒學的許多文明價值都可以貢獻給未來的人們共同文明,而最核心的無疑是「仁」「義」「禮」等價值觀念。但前提是這些文明價值必須首先經過儒家的自我損益,因為這些價值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時代曾被賦予過不同的具體內容。這些內容未必盡合人類共同文明建構的要求。儒家思想的仁義禮的原理應當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價值體系,面對當今人類命運之世界大變局,這套原理應當發揮作用,為建構人類世界的新的社會規範及其制度、建構人類共同文明作出貢獻。人類文明遺產是我們的精神紐帶曲阜孔子文化學院院長 顏廷淦古絲綢之路綿亙萬裡,延續千年,積澱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這是人類文明的寶貴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歷史告訴我們:文明在開放中發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所以,古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通商易貨之道,更是一條知識交流之路。
正因此,這也帶來了觀念的創新,這正是交流的魅力,互鑑的成果。今天,我們繼承古絲綢之路,堅定正確的義利觀,道義為先、義利並舉、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共建「一帶一路」,共同譜寫絲綢之路的新篇章,共同建設利益和命運共同體,共同創造美好幸福的未來。在此過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影響和重要意義不言而喻。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文明的源泉,是世界上少有的精神財富,是我們實現文化強國的歷史支撐。在人類共同利益的視角思考生態自然、經濟和人類關係的觀點,內涵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方法論思想。當前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潮下,亟需把孔孟思想精華、國粹體驗、中醫等賦予其新的時代涵義,讓更多的人熟悉民族的傳統文化,研究民族的傳統文化,尊重民族的傳統文化,真正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繼往開來、綜合創新,是中華文明在新的千年放射出新的光彩,走進人類文明的前列。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和精神家園,是一個民族走向全球化進程中的名片,身份證和識別碼。弘揚自己民族傳統文化,並結合社會的發展需要加以創新,是一個國家的歷史責任,更是學校和教育者的責任和義務。在曲阜這極具厚重的歷史感和文化衝擊力的氣質浸潤下,對於我們所從事的事業充滿信心和和無限嚮往。能夠讓我們祖先留下的偉大思想和文化遺產得以更好地傳承與弘揚,我深受感動與振奮,必將為傳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文明而奮鬥。■記者 徐斐 唐修嶽 整理 記者 劉項清 楊國慶 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