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城劫車案的談判過程及結果 民國第一大案轟動世界各國
2023-03-30 06:02:26
臨城劫車案是發生在1923年的一起轟動了國際的劫車事件,當時匪首孫美瑤聽取了軍師郭其才的建議打劫火車,而火車除了有中國人之外,還有英、美、法、意、墨諸國之僑民數十人,臨城劫車案也是引起各國駐北京公使的嚴重抗議,最後臨城劫車案是如何解決的呢?
臨城劫車案:
1923年5月間,發生了轟動國際的臨城劫車案。民國12年5月6日凌晨2點半,津浦鐵路北行車經過離臨城站約三公裡的沙溝山時,司機在瀰漫斜月下,發現前面黑影重重,汽笛的尖嘯聲趕不走他們,於是來個緊急剎車。由於行駛速度過高,車子一時停不下來,走到長約數十丈的拆去了接軌針子的鐵軌上,前面機車、郵車、三等客車一齊出軌傾覆。接著就是一陣槍聲,隨著槍聲就出現了1000多名腦後垂辮的土匪,蜂擁前來,跳到臥車上打劫財物,綁架乘客。這列車上載有參加山東黃河宮家壩堤口落成典禮的中外記者和外國旅客多名。除英僑羅斯門睡在頭等臥車中企圖抵抗,被匪徒當場開槍擊斃外,共被綁走外國旅客19人,以及中國旅客100餘人。
臨城劫車案雙方談判過程:
臨城劫車案於5月6日傳到北京後,7日,各國駐北京公使分別電告其本國,並由公使團領袖葡萄牙駐北京公使符德禮向北洋政府提出嚴重抗議。8日,由大總統頒發訓令:「山東督軍田中玉、省長熊炳琦交陸軍、內政兩部查處,所有肇事地點的文武官吏均先行撤職,聽候查辦。並責成督軍、省長迅速將被擄人等,先行設法救出為要。」至於採取何種方法與土匪交涉,訓令中並未具體說明。是日晚,國務總理張紹曾、交通總長吳毓麟、外交次長代理部務沈瑞麟舉行特別會議,初步決定:先用和平方式儘快救回被擄人質,然後再由直、魯、豫、蘇四省會剿清除匪患。特派吳毓麟前往事發地全權處理,他連夜乘專車馳赴濟南,會同田中玉於10日到達棗莊。
處於抱犢崮西南山區入口的要地棗莊,一時成為處理臨城劫車案的指揮中心,各路人士齊集,從未有過這般熱鬧。交通部、外交部早已派員先行抵達,隨後山東督軍田中玉、山東省長熊炳琦、交通總長吳毓麟、徐海鎮守使陳調元、江蘇督軍齊燮元的代表交涉員溫世珍等相繼而來。另有幾個熟悉黑社會的人物如北方幫會首領、天津警察廳長楊以德作為大總統曹錕的代表也趕到。外國領事和駐華武官也開來專車停在車站辦公。
當日,田中玉下令進剿抱犢崮的官軍停止攻擊,一律撤出山區待命,意在給匪徒留有一個對話的空間。雖說是「交涉」,但要員們不敢貿然直接進山,必須先探詢匪方是否有意。吳、田二人抵達棗莊伊始,分頭拜訪地方鄉紳,請他們出面協助官府與土匪交涉。經商議,首先請青幫「大」字輩的黨金元和李炳章二人出馬。他們於12日進山後面見匪首,直言此事鬧大了,奉勸儘快了結此事,接受招安。
「軍師」郭其才發話,他提出兩個條件請轉告當局:一、迅速撤退包圍抱犢崮的軍隊,不得派兵進攻,否則殺害外國人質;二、要求改編為一旅,以孫美瑤為旅長,補充軍火併發給軍餉。黨、李二人當即表示:他們來只是指條生路,你們可以推出代表,一切條件直接與官府相談。匪首表示同意。當晚他們即下山回到棗莊,向吳、田匯報,官匪交涉之門就此打開。
之後,雙方多次交涉均因土匪得寸進尺而無果,官匪交涉遂告決裂。田中玉隨後進京,於5月22日列席國務院會議,報告官匪交涉的情形與土匪之狡詐,建議改撫為剿,以硬制硬。隨後,北洋政府下令直、魯、豫、蘇四省抽調兵力前往臨城增援,航空署亦派飛機前往抱犢崮助威。
「交涉」渠道被堵後,山區內外完全隔絕,土匪們大有彷徨無依之感,最初的幾分自信和得意已不復存在,於是他們不再談條件,願意做出讓步,並先行釋放英國人史密斯和美國人亞倫,以表示誠意。談判於31日重開。雙方協議:匪方釋放全部人質,官方入山點名,有槍者改編為政府軍一個旅。官方承諾先發軍裝兩千套和兩個月的餉銀。至此,這樁「買賣」達成。6月12日正午,官方代表陳調元、溫世珍和土匪代表孫美瑤等在士紳、商會和外國代表的見證下正式籤約。之後,孫美瑤部正式改編為「山東新編旅」,孫出任旅長,開赴指定駐防地郭裡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