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機的製作方法
2023-12-04 10:55:16 4
專利名稱:插秧機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農機具,尤其涉及一種水稻插秧機。
技術背景
目前,插秧機樣式繁多,結構形式多種多樣,但是功能齊全的價格昂貴,簡易性的性能
較差。很少有一款機型既能適用於實際農業生產需要,又經濟實惠;因此插秧機在當前的農
村還不普及。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種插秧機。這種插秧機結構簡單,價格低廉,性能可靠, 適宜在廣大農村普及推廣使用。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是-
插秧機,其包括載秧臺、支撐架、傳動機構、送秧機構,其與牽引車相連,支撐架與牽 引車相連接,支撐架從側面觀察成三角形狀;載秧臺設置在支撐架的上部;傳動機構通過萬 向節與牽引車的變速箱連接,以牽引車為動力源通過傳動機構為送秧機構提供動力,傳動機 構設置在支撐架上;送秧機構與傳動機構相連,並與載秧臺相配合工作輸送秧苗,送秧機構 包括送秧杆和送秧鏈;送秧杆設置在載秧臺的兩側,載秧臺下部設置的滑秧道與送秧鏈配合 工作,滑秧道的橫截面呈"L"狀,滑秧道下方的支撐架上設有溝犁,滑秧道之間的支撐架 上設有封溝器,封溝器的末端與溝犁位置相對應。
支撐架下部通過掛鈎與牽引車連接,上部通過伸縮裝置連接牽引車。
所述伸縮裝置包括一個絲軸和絲扣,絲軸與牽引車相連,絲扣與絲軸匹配,緊扣支撐架。
載秧臺兩側設有秧苗欄。
傳動機構包括軸傳動機構、齒輪傳動機構及往復運動傳動機構,軸傳動機構通過萬向節 與牽引車的變速箱連接,軸傳動機構由兩個相互垂直的軸杆並通過一對相互垂直的齒輪組合
連接構成,送秧鏈與軸傳動機構通過齒輪傳動機構連接構成,軸傳動機構連接往復運動機構, 往復運動機構與送秧杆在載秧臺上端處相連。
送秧杆折彎處設有限位杆,與設置在載秧臺上的限位裝置配合工作,限位裝置的外圍呈
菱形,中間設置有限位塊,限位塊下部設有扭轉彈簧;送秧杆下端呈齒狀結構,並且齒口朝 向內側。
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性能穩定,價格便宜,作業效率高,可將水稻秧苗均勻整齊地插 入稻田中,而且不會出現損秧、漂秧現象。這樣大大能降低農民的勞動強度,提高勞動生產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伸縮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送秧杆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限位裝置的俯視圖
圖5是限位塊的安裝示意圖
圖6是載秧臺、送秧鏈及滑秧道的俯視圖
l載秧臺2支撐架3傳動機構 4送秧杆 5送秧鏈 6萬向節 7滑秧道 8溝犁 9掛鈎 IO伸縮裝置 11絲扣 12絲軸 13限位杆 14限位裝置 15限位塊 16扭轉彈簧 17秧苗欄 18封溝器
圖4中虛線為限位杆的運動曲線箭頭方向為限位杆的運動方向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施例中,插秧機包括有支撐架2、傳動機構3、送秧機構和四個載秧臺l。每個載秧 臺有一對送秧杆、 一個送秧鏈和一個滑秧道相匹配。插秧機與牽引車相連,支撐架2與牽引 車相連接,支撐架2從側面觀察成三角形狀;載秧臺1設置在支撐架2的上面;傳動機構3 通過萬向節6與牽引車的變速箱連接,以牽引車為動力源通過傳動機構3為送秧機構提供動 力,傳動機構3設置在支撐架2上;送秧機構與傳動機構3相連,並與載秧臺l相配合工作 輸送秧苗,送秧機構包括送秧杆4和送秧鏈5;送秧杆4設置在載秧臺1的兩側,載秧臺l 下部設置的滑秧道7與送秧鏈5配合工作,滑秧道7的橫截面呈"L"狀,滑秧道7下方的 支撐架2上設有溝犁8。在插秧時,溝犁8能畫出一條直線的秧溝,同時秧苗落入秧溝不易 歪倒。滑秧道7之間的支撐架2上設有封溝器18,封溝器18的末端與溝犁8位置相對應。 秧苗落入秧溝後,封溝器18將秧溝兩側的泥土推向秧苗,將秧苗埋住。
支撐架2下部通過掛鈎9與牽引車連接,上部通過伸縮裝置IO連接牽引車。通過伸縮裝 置10能夠調整溝犁8與地面之間的差距,調整秧溝的深度。
所述伸縮裝置10包括一個絲軸12和絲扣11,絲軸12與牽引車相連,絲扣11與絲軸匹 配,緊扣支撐架2。
載秧臺1兩側設有秧苗欄17。為了防止載秧臺1上的秧苗歪倒。
傳動機構3包括軸傳動機構、齒輪傳動機構及往復運動傳動機構,軸傳動機構通過萬向 節與牽引車的變速箱連接,軸傳動機構由兩個相互垂直的軸杆並通過一對相互垂直的齒輪組 合連接構成,送秧鏈5與軸傳動機構通過齒輪傳動機構連接構成,軸傳動機構連接往復運動機構,往復運動機構與送秧杆4在載秧臺1上端處相連,往復運動機構與送秧杆4同步聯動。 送秧杆4折彎處設有限位杆13,與設置在載秧臺1上的限位裝置14配合工作,限位裝 置4的外圍呈菱形,中間設置有限位塊15,限位塊15下部設有扭轉彈簧16;送秧杆4下端 呈齒狀結構,並且齒口朝向內側。送秧杆4有一定的彈性,當送秧杆4向載秧臺1的出秧口 方向運動時,只能沿著限位塊15的邊緣向載秧合1中間靠攏。達到末端時,推開限位塊15, 來到限位塊15的下方。送秧杆4遠離載秧臺1的出秧口時,也只能沿著限位塊15的邊緣, 向兩側打開。達到頂端是,推開限位塊15,來到限位塊15的上方。
插秧時,載秧臺1上的秧苗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向下滑動。秧苗到達載秧臺1末端時, 送秧杆4將秧苗向載秧臺1的出秧口推去。送秧鏈5將從載秧臺1擠出的秧苗向下帶動。送 秧杆4與送秧鏈5緊密配合工作,使得秧苗順利的插入稻田,不會緊壓在載秧臺1的出秧口。 送秧杆4在工作時,受限位裝置14的約束,使得送秧杆4向送秧臺1的出秧口的方向運 動時是一個收攏的動作;送秧杆4遠離載秧臺1的出秧口的方向運動時是一個打開的動作。 這樣送秧杆4就不會夾帶秧苗。
最後應當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儘管參 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依然可 以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進行修改或者對部分技術特徵進行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 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精神,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請求保護的技術方案範圍當中。
權利要求1、插秧機,其包括載秧臺、支撐架、傳動機構、送秧機構,其與牽引車相連,其特徵在於支撐架與牽引車相連接,支撐架從側面觀察成三角形狀;載秧臺設置在支撐架的上部;傳動機構通過萬向節與牽引車的變速箱連接,以牽引車為動力源通過傳動機構為送秧機構提供動力,傳動機構設置在支撐架上;送秧機構與傳動機構相連,並與載秧臺相配合工作輸送秧苗,送秧機構包括送秧杆和送秧鏈;送秧杆設置在載秧臺的兩側,載秧臺下部設置的滑秧道與送秧鏈配合工作,滑秧道的橫截面呈「 top= "72" left = "95"/>」狀,滑秧道下方的支撐架上設有溝犁,滑秧道之間的支撐架上設有封溝器,封溝器的末端與溝犁位置相對應。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插秧機,其特徵在於支撐架下部通過掛鈎與牽引車連接,上部通過伸縮裝置連接牽引車。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插秧機,其特徵在於所述伸縮裝置包括一個絲軸和絲扣,絲軸與牽引車相連,絲扣與絲軸匹配,緊扣支撐架。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插秧機,其特徵在於載秧臺兩側設有秧苗欄。
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插秧機,其特徵在於傳動機構包括軸傳動機構、齒輪傳動機構及往復運動傳動機構,軸傳動機構通過萬向節與牽引車的變速箱連接,軸傳動機構由兩個相互垂直的軸杆並通過一對相互垂直的齒輪組合連接構成,送秧鏈與軸傳動機構通過齒輪傳動機構連接構成,軸傳動機構連接往復運動機構,往復運動機構與送秧杆在載秧臺上端處相連。
6、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插秧機,其特徵在於送秧杆折彎處設有限位杆,與設置在載秧臺上的限位裝置配合工作,限位裝置的外圍呈菱形,中間設置有限位塊,限位塊下部設有扭轉彈簧;送秧杆下端呈齒狀結構,並且齒口朝向內側。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水稻插秧機。插秧機,其包括載秧臺、支撐架、傳動機構、送秧機構,其與牽引車相連,支撐架與牽引車相連接,支撐架從側面觀察成三角形狀;載秧臺設置在支撐架的上部;傳動機構通過萬向節與牽引車的變速箱連接,以牽引車為動力源通過傳動機構為送秧機構提供動力,傳動機構設置在支撐架上;送秧機構與傳動機構相連,並與載秧臺相配合工作輸送秧苗,送秧機構包括送秧杆和送秧鏈;送秧杆設置在載秧臺的兩側,載秧臺下部設置的滑秧道與送秧鏈配合工作,滑秧道的橫截面呈「」狀,滑秧道下方的支撐架上設有溝犁,滑秧道之間的支撐架上設有封溝器,封溝器的末端與溝犁位置相對應。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作業效率高。
文檔編號A01C11/02GK201398302SQ20092000554
公開日2010年2月10日 申請日期2009年3月4日 優先權日2009年3月4日
發明者王春義 申請人:王春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