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鎖開關的製作方法
2023-11-04 01:30:57 2

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開關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自鎖開關。
背景技術:
自鎖開關是一種常見的按鈕開關,在開關按鈕第一次按下時,開關接通並保持,即自鎖,在開關按鈕第二次按下時,開關斷開,同時開關按鈕彈出來。
在汽車行業中,隨著技術的發展和進步,越來越多的汽車企業採用車身控制模塊(BCM)來提升汽車的性能,這就需要汽車上的某些開關採用自鎖開關以使其在觸發後保持接通狀態或者向車身控制模塊(BCM)發送信號。
參照圖10,為現有自鎖開關的爆炸示意圖,包括上蓋1、置於上蓋1內且一端延伸出上蓋1外的按鈕3、設置於上蓋1與按鈕3之間的自鎖結構以及與上蓋1相扣合的底蓋5,在上蓋1的兩側內壁上固定連接有導片14且在導片14的端部設有延伸出上蓋1外的引腳141,在底蓋5的底部開設有扣接槽57,在按鈕3與底蓋5之間設置有彈簧6;自鎖開關的主要組裝步驟有:第一步,將按鈕3置入上蓋1內並使按鈕3的一端延伸出上蓋1外;第二步,將彈簧6放置在按鈕3與底蓋5之間,同時將底蓋5與上蓋1扣合;第三步,將引腳141壓彎扣入扣接槽57內。
但是在完成上述第一步後開始第三步之前,因底蓋5與上蓋1相扣合而壓縮彈簧6使彈簧形變,因此彈簧6為恢復形變而向底蓋5施加一個使底蓋5與上蓋1相脫離的彈性力,這樣一來,就需要對底蓋5額外施加一個力以使底蓋5與上蓋1保持扣合狀態,這給自鎖開關的組裝操作帶來了不便。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自鎖開關,具有在將引腳彎折扣接在扣接槽內之前,通過預扣件與底蓋相抵以使底蓋保持與上蓋的扣合狀態的優點。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
一種自鎖開關,包括頂部開有孔的上蓋、置於所述上蓋內且上部從所述孔處穿出的按鈕、設置於所述按鈕與所述上蓋之間的自鎖結構以及與所述上蓋相扣合的底蓋,在所述底蓋與所述按鈕之間設置有彈簧,在所述上蓋上設置有能夠翻折至與所述底蓋相抵接以向所述底蓋施加一個克服所述彈簧的彈性力的作用力的預扣件。
採用上述方案,在將底蓋與上蓋相扣合的過程中,壓縮彈簧使其發生形變,彈簧為恢復形變向底蓋施加一個使底蓋與上蓋相脫離的彈性力,通過將預扣件翻折至與底蓋相抵的狀態時,預扣件向底蓋施加一個與彈性力方向相反的阻力,從而起到克服彈性力的作用,使底蓋與上蓋保持相互扣合的狀態,方便進行下一步的作業。
作為優選,所述預扣件包括轉動連接於所述上蓋的連接部,以及自所述連接部的端部向垂直於所述連接部所在平面的方向延伸的扣接部,所述連接部與所述扣接部形成「7」字型。
採用上述方案,通過旋轉連接部以使扣接部與底蓋相抵,從而起到克服彈性力的作用,具有結構簡單、操作方便的優點。
作為優選,所述底蓋上背向所述上蓋的一側表面設置有凸柱,所述預扣件包括固定連接於所述上蓋的柔性連接帶,以及固定連接於所述柔性連接帶的端部並開設有固定口的定位部,所述凸柱置於所述固定口內以限制所述預扣件與所述底蓋相脫離。
採用上述方案,柔性連接帶可實現翻折動作,通過翻折柔性連接帶並將凸柱置於定位口內,通過凸柱與定位口之間的相互力以限制預扣件與底蓋相脫離,從而使底蓋與上蓋保持相互扣合的狀態,方便進行下一步的作業。
作為優選,所述固定口為開設在所述定位部上的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套接在所述凸柱上。
採用上述方案,自凸柱的上端沿凸柱的軸向向凸柱的下端運動,從而使凸柱置於定位孔內,通過凸柱與定位部之間形成的相互作用力以阻止預扣件脫離底蓋,從而使得底蓋與上蓋保持相互扣合的狀態,方便進行下一步的作業。
作為優選,所述定位部包括第一彈性環和第二彈性環,且所述第一彈性環的一端與所述第二彈性環的一端固定連接以形成帶有缺口的固定口,所述凸柱通過所述缺口卡入所述固定口內。
採用上述方案,凸柱自缺口進入定位口內,在凸柱通過缺口時,凸柱向缺口的兩側擠壓第一彈性環和第二彈性環,使它們發生形變從而使缺口的直徑變大,當凸柱完全進入定位口後,第一彈性環和第二彈性環恢復形變以使缺口的直徑恢復原狀,從而使得凸柱卡接在定位口內,通過凸柱與第一彈性環和第二彈性環之間形成的相互作用力,以阻止預扣件脫離底蓋,從而使底蓋與上蓋保持相互扣合的狀態,方便進行下一步的作業。
作為優選,所述上蓋上開設有用於供所述扣接部放置的第一放置槽。
採用上述方案,在上蓋為一個單獨的部件時,將扣接部嵌入第一放置槽內,對預扣件起到一個固定作用,以改善在運輸、儲存等過程中因受外力作用而造成預扣件損壞的問題。
作為優選,所述上蓋上開設有用於供所述定位部放置的第二放置槽。
採用上述方案,在上蓋為一個單獨的部件時,將定位部嵌入第二放置槽內,對預扣件起到一個固定作用,以改善在運輸、儲存過程中因受外力作用而使定位部發生損壞的問題。
作為優選,所述按鈕包括從所述孔處伸出的伸出部以及與所述伸出部固定連接且直徑大於所述孔的直徑以被限制在所述上蓋內的限制部,所述自鎖結構包括開設在所述限制部上的左導向槽和右導向槽,且所述左導向槽和所述右導向槽相互連通以形成導向槽,所述左導向槽和所述右導向槽的連通處設置有三角凸塊,所述三角凸塊的第一頂點和第二頂點之間形成自所述左導向槽向所述右導向槽傾斜的斜面,且自所述三角凸塊的第二頂點向所述三角凸塊的第一頂點方向彎曲以形成勾塊,所述三角凸塊的第三頂點位於所述斜面的下方,且自所述三角凸塊的第二頂點向所述三角凸塊的第二頂點方向凸起以形成勾塊,在所述導向槽內滑移連接有鎖定塊,所述鎖定塊包括本體、自本體的一側表面向外凸起以與所述本體形成臺階的卡塊以及自所述卡塊的中部位置向外凸起以形成的滑移柱,所述上蓋的一側內壁上設有用於與所述鎖定塊相抵接的抵接塊,所述底蓋上設有用於與所述鎖定塊相抵接的擋塊。
採用上述方案,在第一次向下按動按鈕時,鎖定塊沿著右導向槽滑移並與勾塊相抵,並且此時鎖定塊的一側與上蓋內的抵接塊相抵以阻止鎖定塊上移,鎖定塊的另一側與底蓋上的擋塊相抵以阻止鎖定塊下移,在抵接塊和擋塊的共同作用下,將鎖定塊限制在當前位置,而鎖定塊與勾塊的抵接作用使按鈕被限制在當前位置,從而實現了按鈕的自鎖功能,並且此時按鈕向靠近底蓋的方向發生了移動以使彈簧壓縮發生形變;當第二次向下按動按鈕時,鎖定塊沿著斜面及左導向槽滑移至左導向槽的下端,底蓋上的擋塊與鎖定塊的另一側相抵,以阻止鎖定塊滑出導向槽,此時按鈕在彈簧為恢復形變的的彈性力作用下恢復原狀。
作為優選,所述上蓋內與所述抵接塊所在側相鄰的兩側內壁上設有導向軌,且所述導向塊的設置位置靠近所述抵接塊所在側的兩端,所述限制部上與所述導向槽所在表面相鄰的兩側表面上開設有與所述導向軌滑移連接的滑槽,且所述滑槽的設置位置靠近所述導向槽所在表面的兩側。
採用上述方案,通過按鈕上的滑槽與上蓋內的導向軌之間的滑移連接,以實現按鈕與上蓋之間的配合連接,並且也方便工作人員在組裝過程中的定位操作。
作為優選,自所述上蓋上抵接塊的相對側的下端邊緣向內凹陷以形成定位口,在所述底蓋上擋塊的相對側設有用於嵌入所述定位口內的定位柱。
採用上述方案,在將底蓋與上蓋相扣合時,當定位柱的上端與定位口的底部相牴觸時,即表示已完成扣合操作,從而改善工作人員在進行扣合操作時因過度操作而使上蓋或者底蓋損壞的問題。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預扣件在翻折至與底蓋想抵接的狀態時,向底蓋施加一個克服彈簧的彈性力的阻力,以使底蓋與上蓋保持相互扣合的狀態,從而方便進行下一步的作業。
附圖說明
圖1是實施例一的爆炸示意圖;
圖2是上蓋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按鈕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鎖定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底蓋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底蓋另一方向放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
圖9是實施例三的結構示意圖;
圖10是現有技術的爆炸示意圖。
圖中,1、上蓋;2、預扣件;3、按鈕;4、鎖定塊;5、底蓋;6、彈簧;11、孔;12、抵接塊;13、導向軌;14、導片;15、第一放置槽;16、第二放置槽;17、定位口;21、連接部;22、扣接部;23、柔性連接帶;24、定位部;25、固定口;26、固定孔;27、旋轉柱;31、伸出部;32、限制部;41、本體;42、卡塊;43、滑移柱;51、定位柱;52、擋塊;53、凸沿;54、開口;55、凹口;56、支撐柱;57、扣接槽;58、凸柱;141、引腳;241、第一彈性環;242、第二彈性環;321、導向槽;322、三角凸塊;323、勾塊;324、滑槽;3211、左導向槽;3212、右導向槽;3221、斜面。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本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其並不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完本說明書後可以根據需要對本實施例做出沒有創造性貢獻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範圍內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
實施例一:一種自鎖開關,參照圖1,包括頂部開有孔11的上蓋1,參照圖2,在上蓋1的一側內壁上設有抵接塊12,在抵接塊12所在側的相鄰兩側的上蓋1內壁上設有導向軌13,且兩個導向軌13的設置位置靠近抵接塊12所在側的兩端,在導向軌13所在的兩側的上蓋1的內壁上一體注塑有導片14,並且導片14的引腳141延伸出上蓋1外;自上蓋1上抵接塊12的相對側的下端邊緣向內凹陷以形成有兩個定位口17;在定位口17所在側的外壁以及與定位口17相對側的外壁上轉動連接有預扣件2,預扣件2包括轉動連接在上蓋1的外壁上的旋轉柱27、固定連接於旋轉柱27的連接部21以及自連接部21的端部向垂直於連接部21所在平面延伸所形成的扣接部22,連接部21與扣接部22形成「7」字型,在外壁上還開設有第一放置槽15,通過旋轉連接部21可使扣接部22放入第一放置槽15內。
參照圖1,上蓋1內滑移連接有按鈕3,參照圖3,按鈕3包括自上蓋1的孔11處伸出上蓋1的伸出部31,以及與伸出部31固定連接且直徑大於孔11的直徑的限制部32,在限制部32的一側表面上開設有導向槽321,導向槽321包括相互連通的左導向槽3211和右導向槽3212,左導向槽3211和右導向槽3212的連通處設置有三角凸塊322,三角凸塊322的第一頂點和第二頂點之間形成自左導向槽3211向右導向槽3212方向傾斜的斜面,且自第二頂點向第一頂點的方向彎曲以形成有勾塊323,三角凸塊322的第三頂點位於斜面的下方;限制部32上與導向槽321所在表面相鄰的兩側表面上開設有與導向軌13滑移連接的滑槽324,並且滑槽324的設置位置靠近導向槽321所在表面的兩側。
參照圖1,導向槽321內滑移連接有鎖定塊4,參照圖4,鎖定塊4包括本體41、自本體41的一側表面向外凸起以與本體41形成臺階狀的卡塊42以及自卡塊42的中部位置向外凸起以形成的滑移柱43。
參照圖1,在上蓋1的底部扣合有底蓋5,參照圖5,底蓋5包括蓋體,在蓋體上面向上蓋1的一側表面設置有凸沿53,位於上蓋1其中一側的凸沿53為擋塊52,在與擋塊52的兩端相連的兩側凸沿53上開設有開口54,並且自擋塊52相對側的邊緣向上蓋1方向凸起以形成有兩個定位柱51;在蓋體上面向上蓋1的一側表面的中部位置設置有支撐柱56,參照圖1,支撐柱56上套設有彈簧6。
參照圖6,在底蓋5上開口54所在的兩側邊緣向內凹陷以形成凹口55,自底蓋5上背向上蓋1的一側表面向內凹陷以形成扣接槽57,且扣接槽57位於凹口55內;在底蓋5上背向上蓋1的一側表面上還設置有兩個凸柱58,並且兩個凸柱58分別靠近於底蓋5上與凹口55所在的兩側邊緣鄰接的兩側邊緣。
在組裝自鎖開關時,將滑移連接有鎖定塊4的按鈕3放入上蓋1內並使滑槽324沿著導向軌13滑移以使伸出部31自孔11處伸出,然後將底蓋5上的定位柱51與上蓋1上的定位口17對齊並扣合底蓋5與上蓋1,此時彈簧6的一端與按鈕3相抵,另一端與底蓋5相抵,彈簧6在底蓋5扣合的過程中受到壓縮發生形變,彈簧6未恢復形變向底蓋5施加一個使底蓋5與上蓋1相脫離的彈性力,將扣接部22從第一放置槽15內取出,參照圖7,並旋轉連接部21使扣接部22與底蓋5上背向上蓋1的一側表面相抵,以起到克服彈簧6的彈性力的作用,使底蓋5與上蓋1保持扣合狀態;然後進行下一步作業以使引腳141彎折扣接在扣接槽57內,從而實現底蓋5與上蓋1之間的固定連接。
在自鎖開關的使用過程中,當第一次向下按動按鈕3時,鎖定塊4沿著右導向槽3212滑移並與勾塊323相抵,並且此時鎖定塊4的一側與上蓋1內的抵接塊12相抵以阻止鎖定塊4上移,鎖定塊4的另一側與底蓋5上的擋塊52相抵以阻止鎖定塊4下移,在抵接塊12和擋塊52的共同作用下,將鎖定塊4限制在當前位置,而鎖定塊4與勾塊323的抵接作用使按鈕3被限制在當前位置,從而實現了按鈕3的自鎖功能,並且此時按鈕3向靠近底蓋5的方向發生了移動以使彈簧6壓縮發生形變;當第二次向下按動按鈕3時,鎖定塊4沿著斜面及左導向槽3211滑移至左導向槽3211的下端,底蓋5上的擋塊52與鎖定塊4的另一側相抵,以阻止鎖定塊4滑出導向槽321,此時按鈕3在彈簧6為恢復形變的的彈性力作用下恢復原狀。
實施例二:參照圖8,與實施例一的區別在於,預扣件2包括固定連接在上蓋1上的柔性連接帶23,本實施例中採用軟塑料材質,在柔性連接帶23的端部固定連接有開有定位孔2611的定位部24,本實施例中的定位部24採用橡膠圈,在上蓋1的外壁上還開設有第二放置槽16,本實施例中的第二放置槽16的形狀與定位部24的形狀一致。
將底蓋5與上蓋1相扣合後,向上翻折柔性連接帶23以使定位部24從第二放置槽16內脫離,然後自凸柱58的上端沿定位部24的軸向向凸柱58的下端運動,使凸柱58置於定位孔2611內,通過預扣件2與凸柱58之間的相互作用力使得底蓋5與上蓋1保持相互扣合的狀態。
實施例三:參照圖9,與實施例二的區別在於,在柔性連接帶23的端部固定連接有第一彈性環241和第二彈性環242,並且第一彈性環241的一端與第二彈性環242的一端固定連接以形成帶有缺口的固定口25,本實施例中的第一彈性環241和第二彈性環242採用金屬環,在上蓋1的外壁上還開設有第二放置槽16,本實施例中的第二放置槽16的形狀與第一彈性環241和第二彈性環242所形成的形狀一致。
將底蓋5與上蓋1相扣合後,向上翻折柔性連接帶23以使第一彈性環241和第二彈性環242從第二放置槽16內脫離,然後通過缺口將凸柱58卡入固定口25內,在凸柱58通過缺口時,凸柱58向缺口的兩側擠壓第一彈性環241和第二彈性環242使它們發生形變,從而使缺口的直徑變大,當凸柱58完全進入定位口2517內後,第一彈性環241和第二彈性環242恢復形變以使缺口的直徑恢復原狀,使凸柱58卡接在固定口25內,從而使底蓋5與上蓋1保持相互扣合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