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思道是誰?盧思道為何被稱為「八米盧郎」?
2023-11-10 03:46:12 1
「朔方峰火照甘泉,長安飛將出祁連。犀渠玉劍良家子,白馬金羈俠少年。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魚麗逐左賢。谷中石虎經銜箭,山上金人曾祭天。天涯一去無窮已,薊門迢遞三千裡。朝見馬嶺黃沙合,夕望龍城陣雲裡。庭中奇樹已堪攀,塞外徵人殊未返。白雪初下天山外,浮雲直上五原間。關山萬裡不可越,誰能坐對芳菲月?流水本自斷人腸,舊冰歸來傷馬骨。邊庭節物與華異,冬霰秋霜春不歇。長風蕭蕭渡水來,歸雁連連映天沒。從軍行,軍行萬裡出龍庭,單于渭橋今已拜,將軍何處覓功名!」
——《從軍行》盧思道
上面這首《從軍行》是隋朝的詩人盧思道的代表作。這是一首七言歌體詩作,該詩將閨中婦人的思念之情和塞外的蕭瑟的殺氣和出徵的士兵的懷鄉之情融合在了一起,對偶和諧,意境優美,是一首上等佳作。
說起盧思道這個人,他的詩作之所以能做得這麼好是有一段故事的。在盧思道16歲的時候,他遇到了一個人,叫做劉松。劉松是中山人,經常為別人鐫刻碑銘,非常精於此道。盧思道這個人從小就能言善辯的,十分機敏,身上也有一股子傲氣,看到劉松做事,一幅背著手斜著眼睛的不屑的模樣。可是劉松也不是個好相與的人,他見盧思道居然用這種態度來看待他引以為傲的手藝,就決定要整一整盧思道。於是劉松隨便指了一塊旁邊的已經做好了的碑銘,就問盧
思道說:「你這小子能看懂這上面寫的是什麼意思嗎?」。而盧思道仔細觀看了半天也沒有研究出來上面刻的到底是什麼,最後默默無言垂頭喪氣的走了。劉松看到盧思道這種打不出來的樣子就在後面笑話盧思道。
就因為被劉松奚落這件事,盧思道決定不能僅憑一點小聰明就怡然自得,要勤勉學習。於是盧思道就不再炫耀自己的聰明,開始拜當時著名詩人邢劭為師。邢劭是「北朝三才」之一,盧思道拜他為師後,認真學習,果然在學問上大有長進。而盧思道學成之後第一個想起的人,就是那個當初無情奚落嘲笑了自己的劉松。他用儘自己這些年裡學到的知識,寫了一長篇辭藻豐富華美的文章,然後將這篇文章拿到了劉松的面前,讓劉松回答這篇文章寫了些什麼。劉松一幅無辜的樣子,看著這個氣焰囂張的盧思道,知道他惹不起了。他撿起了被盧思道扔到地上的文章,皺著眉頭左思右想也不知道這是什麼。劉松只能無奈的說自己真的看不懂這篇文章。盧思道一聽劉松說自己看不懂,心裡得意極了。盧思道說:「經過了這幾年時間的學習,我的學問還是有所長進的,你難道還以為我還是以前的那個我嗎?」盧思道這麼努力的學習就是為了報當年劉松侮辱自己的仇,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在跟隨邢劭學習得時候,分外刻苦。
北齊文宣帝高洋突然駕崩,朝廷下令當朝文士都可以創作輓歌,朝廷會在這些輓歌中選擇十首優秀的用來作為皇帝葬禮的輓歌。要是誰的輓歌被選上了,那可是莫大的光榮,因為這代表了你的文採被賞識,而且還被用在皇帝的葬禮上,這種殊榮是十分難得的。這時候,很多的文人都開始創作輓歌,優秀的輓歌很少,有的人最多也就被選上一兩個。盧思道也作了輓歌,但是他的輓歌就有八首被選上。這在當時來說概率是很小的。說明了盧思道這個人的才學真的十分了得。也正是因為這件事,盧思道被眾人成為「八米盧郎」。
除了《從軍行》,盧思道的代表作《鳴蟬篇》描寫了對家鄉的思念和譏諷朝廷權貴生活奢靡,曾受到庾信的讚賞。他的《勞生論》還揭露了北朝官場的趨炎附勢的醜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