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考之外創新作文(優秀)
2023-11-05 02:01:42
【篇一】
高考,顧名思義,就是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高考,它從1949年創建以來,除去1966到1976年文革時期被中斷後一直沿用至今。通過高考,許多出生貧寒讀書人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在高考中取得優異的成績,從而考上理想的大學。他們選擇了另一條路,卻能把人生變得更加精彩絢麗。
古人參加的科舉考試也和今天的高考類似。不過,從古至今,「高考」都不是唯一的出路。明朝時期的名醫李時珍考中了秀才後一直沒能考中舉人,連續三次科舉考試均以落榜告終,第二次還由於過度的用功和勞累得了骨蒸病,連續高燒不退,險些丟了性命。屢考不中的李時珍在23歲的年齡無奈棄儒學醫。之後他又擔任了太醫院的醫官,多次向院方提出編寫新本草的建議。但他不受重用,反而遭到無端的譏諷挖苦與打擊。李時珍很快便明白,這裡絕非自己用武之地,要想實現畢生為之奮鬥的理想,只有走自己的路。一年後,他毅然告病還鄉。回鄉後,他潛心研究醫學,深入山間田野,實地對照,辨認藥物,足跡遍及大江南北,行程達兩萬餘裡。他嘗遍百草,花費27年,終於寫成醫學巨著《本草綱目》。
蒲松齡是清代的文學家,他自幼聰明好學,但長大後屢次應試皆落第.蒲松齡並沒有因此而氣餒,而是繼續追求成功。他曾含羞自薦,給當時德高望重的大宗師黃昆圃寫信,希望能得到幫助,然終沒能如願。從此,他不得不在鄉間一邊教書,一邊繼續準備應試。正在這時,他的愛妻陳淑卿離開了人世,這使他悲慟欲絕,生活更加清苦。但生活的艱辛與愛妻的去世並沒有動搖他追求成功意志。他化悲痛為力量,自作了一副對聯來激勵自己,上聯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下聯是「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為了實現自己的夙願,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讀書中去,向時間索取知識和財富。他說:「耗精神與號呼,擲光陰與醉夢,殊可惜也!」他還堅持不懈地從群眾中獲取知識;他在家鄉靠近大路旁的一棵大樹下面,鋪一張蘆席,設茶備煙,凡是路過此地的人,他都免費供茶供煙,請他們講一兩個民間故事。就這樣,年夏一年,日復一日,他廣泛搜集素材,勤奮寫作。歷經20年,他終於寫了聞名中外的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這部著作通過說狐談鬼的表現方式,對社會的黑暗面進行批判,並「寓賞罰於嬉笑」,具有百誦不厭的藝術魅力。同時,他還完成了《聊齋文集》四卷、《聊齋詩集》六卷、《聊齋俚曲》十四種及其他雜著。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韓愈在取得鄉貢資格後前往長安應禮部進士試,以失敗告終。接著又考了兩次,均不得主考官賞識,名落孫山。之後韓愈第四次參加進士考試,這次主考官換為宰相陸贄,韓愈的作品和上次的舊作差不多,陸贄看後非常欣賞,這才考中了進士。唐代詩人張繼落榜後投宿於蘇州寒山寺旁的客船,悽冷之餘吟出《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成名後世。
而當今社會,高考是每個青年學生必經的人生洗禮過程。而對於他們,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他叫李想,2004年高考失利,曾經對未來充滿憧憬、心高志遠的他,陷入了無邊的失落和消沉中,他整天躲在家裡,不願見人,不想說話。望著靠出賣低廉的勞動力為生、雙鬢漸白的雙親,他怎麼也不忍心選擇復讀。高考結束一個月後,拖著疲憊的身心,懷著對未來的茫然,他離開了家鄉。迎接他的是一段艱難的日子,從青島到煙臺,從賣苦力的物流搬運到臭氣燻天的小漁具廠,再到單調枯燥的造紙廠。在繁雜忙亂、跌跌碰碰的打工生活中,唯一能給他帶去慰藉的是讀著書中成功人士的故事,想像著自己成了主人公,在開創著屬於自己的事業······「我的人生絕不能這樣!我要通過創業來實現自己的夢想。」他終於耐不住內心的孤獨與寂寞,開始了創業生涯。他拿著手裡浸透著他的汗水甚至是淚水的2萬多元,開了一家洗車店,苦心經營,他用真誠和高質量的洗車服務顧客,贏得了顧客的口碑,贏得了信任。如今,他的生意愈加紅火,他終於靠自己的雙手掙得了屬於自己的財富。
當今社會上,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比如冷勇看準市場空白、吳志鵬走差異化路線開店、宋賢輝以薄利多銷的理念做大並利用電子平臺的營銷方式。更多的人在高考落榜後自主創業,創辦公司、開連鎖店、微企等,他們用自己的努力證明,沒有高考,他們也能闖出自己的一片藍天。上大學並不是人生唯一的出路,人生有多種選擇,沒有考上大學的人,不能心灰意冷,自暴自棄,我國為青年成才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高考落榜照樣能走出輝煌的人生之路。
當高考斷去我們正在前進的道路給我們以磨鍊時,堅定你的信念吧,因為還有另一條路屬於你自己,它正等著你去開拓!我們缺少的不是機會,而是在機會面前將自己歸零的勇氣!「成功者往往都是獨闢蹊徑,失敗者大都隨波逐流」高考之外,有著另一番天地等你去開拓。
【篇二】
有人說,沒了高考,我們什麼也不是,什麼也幹不了,因為面對中國這樣一個有著13.68億的人口大國來說,高考是一個選拔人才的最簡單也是最相對公平的方法。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我認為,除了高考,我們還有好多種方法在這個世界上活出自己的精彩,實現自己的理想。高考之外,定還有屬於自己的精彩徵程。
18歲的趙柏聞,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最年輕的科研人員。高二暑假時期,他去了華大研究院實習,兩個月後,他做出了一個令全家人都震驚的決定,他要放棄高考,留在華大做研究。通過自己的拼搏與努力,年僅18歲的他,現已被香港大學錄取。
放棄高考,這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但也一定不是趙柏聞一時的衝動,定然是他深思熟慮後的另一種追求所在。高考不是一個起點,也不是一個終點,它是一個轉折點。只不過是有人提前跨過了,而更早的進入了社會,投身於社會的建設當中。所以,放棄高考不是一種逃避,而是一種理性的判斷與選擇。通過自己的努力,也一定能夠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天地。
高考,一直是一個眾人議論紛紛的話題,有人贊成,有人反對,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看法與見解。但是,如果只是保留在這樣一個層面上,那也不會有什麼成效的。
國家允許考生放棄高考,就說明國家允許了這種自由。如若我們放棄高考,那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高考最後的目的是選拔人才,而選拔出社會中的人才並不是只有一種方法。就像要到達目的地,不止有一條路一樣,縱使大多數人都選擇了那條寬廣,人流擁擠的大馬路,可是為何我們不可以另闢一條清雅小路呢?
大多數人在被問到為何要參加高考時,都會說是為了上個好大學,然後找個好的工作。的確,現在的大中型企業選拔人才的主要判斷一句就是依據所畢業的大學或者是學業水平。這似乎是一種人們認為的絕對的判斷依據。可是我並不這麼認為,一個企業,一個社會確實需要的是人才,但不單單是在學業上卓有成就的人才,我認為,還應該有更多的實踐性,創新性的人才,以及善於管理的人才等等。也就是說,一個社會需要的是多元化的「人才集體」,這個人才並不一定要有多高的學識才算是。
這樣的話,也就可以近似認為,高考並不是一個選擇人才,判斷人能力水平的一個絕對性手段了。所以,我們並不應在高考這個圈定單範圍內苦悶的徘徊,也應該從高考之外去眺望遠方。
鄧金婷在高考之後才得知母親去世的噩耗。我想,這不單單是一個家庭的寫照,也應該是這個社會大多數家長,大多數人的典型縮影,許多的人將高考看的很重要。我承認,高考往往能夠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是一個轉折點。但是這比自己的母親生命還要重要嗎,一場高考,可以重來,但是一個母親的生命也就就此隕落了,無法在續寫對女兒的愛了。這不禁讓我覺得,這種做法不太合理。如果我們僅僅將高考看的如此的狹隘,那麼高考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義了。
高考之外的世界同樣的精彩,為什麼我們不能夠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去觀察,去探索。更早的到達我們即定的目標呢。這可以是一個捷徑,但這不代表偷懶了。這其中也同樣有著超乎尋常的艱辛與努力。
每個人都有著自己與眾不同的特長與優點,大大小小的我們組成了當今的這個社會,有的人傑出而耀眼,有的人平凡卻偉大著,高考之外,同樣也有著不一樣的青春徵程,有著不同的繽紛世界。
高考之外,定還有屬於自己的精彩徵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