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貓頭鷹該回家了(貓頭鷹就在路上)

2023-11-09 11:48:22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周刊》2020年第30期,原文標題《貓頭鷹就在路上》,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再過幾天,哈利·波特就要過40歲生日了。「HAPPEE BIRTHDAE HARRY」!

記者/孫若茜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劇照

哈迷時刻

遇到哈利·波特時,林品12歲,剛升入初中,搬到了另一個小城居住。和許許多多的哈迷一樣,在11歲的哈利身上,他發現了自己:一切都從零開始,陌生、新奇,想要尋找新的朋友,想要證明自己。

「哈利·波特」系列的中文版是在2000年開始陸續出版的。2002年,林品初二,小說已經出版到第四部,由第一部小說改編的電影《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也已經公映。「哈利·波特」開始風靡校園。

那年的元旦晚會,林品的班級想排一個「哈利·波特」的小短劇。看過原著的人都想參演,大家就商量要選個角色最多的片段,最終選定了《哈利·波特與密室》的結局,哈利、羅恩、金妮、湯姆·裡德爾、桃金孃、吉德羅·洛哈特,再加上蛇和鳳凰,少說也需要八個演員。林品當時是班裡的哈迷中讀得最投入的一個,對排戲有很多的想法,學習成績又最好,就順理成章地演了哈利。

那時候大家還沒有cosplay的概念,沒有鬥篷,沒有魔杖,只能找些日常的用品替代,每天到一個同學家裡揮著筷子排練。後來,那位同學奶奶的圓框老花鏡也被徵用了,林品戴上之後,大家都覺得他像極了哈利,那是他第一次在外形上也找到了與哈利的重合。從那以後,再次與哈利·波特在書裡相遇時,他更有了攬鏡自照的感覺:哈利與同學之間情感的升溫或摩擦,打魁地奇時想贏的心態,在學習上遇到的困難,林品無一不能在現實中找到與自己的對照,就連學校的課程也被他暗暗地與霍格沃茨對應起來——他心目中最重要的語文課就是黑魔法防禦術,哈利這門課的老師在七年裡換了七任,林品的語文老師在三年裡換了四任。

林品

高一的詩歌朗誦比賽,絕大多數同學都從語文書裡挑選詩歌作為朗誦篇目,但林品寫了一首悼念小天狼星的原創詩。那時,「哈利·波特」系列剛剛出版了《哈利·波特與鳳凰社》,裡面寫到了小天狼星的墜落,那是一個讓所有哈迷無比心碎的時刻。我們眼看著小天狼星躲過貝拉特裡克斯射出的紅光,聽見他大聲地嘲笑:「來吧,這不是你的水平!」聲音還在空曠的房間裡迴蕩時,第二道光就正中了他的胸膛。笑容還沒有完全從他臉上消失,但他的眼睛驚駭地睜圓了。墜落的過程十分緩慢,小天狼星的身體彎成一道優美的弧線,向後跌入了掛在拱門上的破爛的帷幔。他就這樣消失在了帷幔後面。書裡寫,帷幔像被大風吹著一樣飄擺片刻,又恢復了原樣。和哈利一樣,我們覺得小天狼星只是跌到了拱門裡,隨時都會在另一邊重新出現,可是,他再也沒有出現。那種猝不及防的失落感,是我們每個人在面對親人離世時都無法躲閃的鑽心咒。尤其,當我們第一次面對。那正是哈利人生中第一次直面親人的死亡,而林品也同樣經歷了。林品穿著霍格沃茨的校袍,戴著格蘭芬多的圍巾,以他看來最為莊重的形式在朗誦中完成了他的悼念,以及他的cosplay首秀。

「我感受他的喜怒哀樂,從他的成功或挫折中吸取經驗,積累教訓。我認同了他,所以就越來越像他。」回想起當年那種強烈的代入感,已經是大學老師的林品分析,「哈利·波特」是採用「第三人稱限知敘事」的小說,換句話說,讀者觀察魔法世界的視野是由哈利的視角所限定的,讀者的所見所聞依附於他,因此代入感會特別強烈。而且,哈利在書中所佔的筆墨最多,也是性格最豐滿的一位,他既有正直善良勇敢的一面,也會暴露出各種各樣的負面情緒。他的優點和缺點被我們一覽無餘,那種不完美和多面向非常容易讓人在他身上找到共通之處和情感的共鳴。

2000年起,「哈利·波特」系列中文版陸續發行,全七冊首印量達445萬冊

當然,並不是所有哈迷都會像林品一樣與哈利·波特本人找到情感聯結,甚至不一定非常喜歡這個角色。但正如林品所說,J.K.羅琳對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的設定,既對魔法學習這項超現實活動進行了現實化的處理,又對現代學校這個日常生活空間進行了奇幻化的變形。同時,四個學院:格蘭芬多、斯萊特林、拉文克勞、赫奇帕奇所代表的不同人格類型,不同的精神氣質,形成了一種包容多元的召喚結構。這使得不同人格、不同趣味、不同性情的讀者都能找到自己的學院歸屬,並在其中投射自己的認同,投放自己的身份。

因此,哈迷見面,通常首先要互相指認彼此的學院。不過,這並不是說每個人的內心都只能屬於一個學院。有人認為,四個不同的學院,就剛好代表一個人身上不同的四面。就像哈利身上兼具斯萊特林,赫敏身上兼具拉文克勞,羅恩身上兼具赫奇帕奇的特點一樣。林品雖然毫無疑問來自格蘭芬多,但他覺得自己也有些拉文克勞的傾向。理由是,他最愛的角色是盧娜·洛夫古德。盧娜偶爾奇裝異服,從不怕背後有人指指點點,那種逍遙灑脫和特立獨行是哈利和林品身上都沒有的,所以他們都非常欣賞她。

佐熒說,她來自赫奇帕奇,但她希望自己是斯萊特林的學生。「既有蛇院(斯萊特林)的沉穩,又有獾院(赫奇帕奇)的善良。這是我對自己未來的期望。」她的答案多少讓我有些意外,畢竟,佐熒在哈迷中被更多的人看見,是因為她cos斯內普的專注。

佐熒

佐熒與哈利·波特相遇的年紀和時間都與林品相仿。2011年左右開始玩兒cosplay的時候,她已經是個資深哈迷了。但是一開始,她並沒有想過cos斯內普。直到有一天,有人發現她的下巴和電影裡飾演斯內普教授的艾倫·裡克曼一樣,是很少見的倒心形,再加上她當時的髮型和斯內普很像,自身又偶爾會透露些教導主任的氣質,於是,她決定試一試。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斯內普一直是她很愛的角色。第一次以斯內普的角色出現是在一個漫展上,現場收到的反饋讓佐熒非常驚訝。「天啊,怎麼有人會『出』這個角色?你『出』得真好!」漢服、JK制服、洋裝……各種各樣穿著裝扮的人來到她面前表白。「你完全不可能想像得到,一個亞文化日漫展上竟然有那麼多哈迷!」佐熒發現,他們都是和她年紀相仿,是被「哈利·波特」影響的一代。

從那以後,有三四年的時間,她幾乎再也沒有cos日漫,一直停在了斯內普這個角色上。定做了三身衣服,編排分鏡的故事,拍各種版本的照片,她用這種方式表達對斯內普的喜愛。她在微博的名字後面加了「教授」兩個字——這才是cos圈對她的稱呼,已經沒人再叫她佐熒了。和角色之間越走越近,她也越發覺得自己和斯內普相像——他們都是少年時期和成年時期差別很大的人。學生時代,斯內普經常被哈利的爸爸詹姆斯、小天狼星、盧平和小矮星嘲弄,他被倒掛金鐘咒提著腳脖子倒吊在空中動彈不得那一幕,是「哈利·波特」中最讓人坐立不安的畫面之一。成年後的斯內普,選擇了以自己的方式做出反擊。「他很真實,沒有一下子就變得不計前嫌,假裝很偉大的樣子。沒有人是可以自始至終偉大的。」佐熒說,「面對過去,我承認,我也有同樣的心情。」

上學的時候,她是個聲樂特長生,是班級合唱的領唱。在同學中間,這個自帶光環的角色並不討喜,反倒總是因為唱詞、聲音的表現受到嘲笑。她個子高,又不嬌弱,在同齡的孩子中間甚至顯得有點兒壯,同學們就叫她「男人婆」「金剛」。現在說起來只會覺得幼稚,但當時她心裡非常難受。所以,在cos斯內普之前,佐熒並不是一個充滿自信的人。直到身材的特點幫她成功地演繹了斯內普,過去被嘲笑的地方變成了現在的優勢。她對自己中性風的打扮也越發自信。

佐熒是那種想要不斷挖掘,靠近角色內心的coser。她對斯內普的理解和很多人不太一樣,比如,很多人讚美斯內普對愛情的至死不渝,但她更願意把斯內普無法放下莉莉的那種愛解讀成深入骨髓的親情。如果莉莉能活著,當然是最好的,但斯內普和莉莉在一起就一定好嗎?她覺得未必。斯內普的感情裡包雜著自己的愧疚和一種責任感,僅僅依靠愛情,是不足以支撐他的。

截至今年7月,「哈利·波特」系列中文版發行碼洋累計超過18億元。過去3年中,該系列每年發行增長18%以上

學術粉的「自我修養」

如果有「哈利·波特」至暗時刻排行榜,第一名應該會是斯內普舉起魔杖,直指鄧布利多的那一刻。「阿瓦達索命!」斯內普的魔杖尖上射出一道綠光,不偏不倚地擊中了鄧布利多的胸膛。哈利驚恐的尖叫聲被憋在了喉嚨裡,他發不出聲音,也動彈不得,只能眼睜睜地望著鄧布利多被擊到空中。鄧布利多似乎在那閃亮的骷髏下停留了一秒鐘,然後像一個破爛的大玩偶似的,慢慢地仰面倒下去,從圍牆的垛口上栽下去不見了。

那一刻出現在《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中,2005年。接下來是漫長的兩年,在《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出版前,我們只好一邊深陷在哈利當時的情緒中——他覺得自己好像也飛了出去,覺得一切都沒有發生,不可能;一邊大開腦洞,對「哈七」的結局進行終極猜想——在「前哈七時代」,哈迷們不得不忍受著等待續篇的折磨,但同時也享受著由此而來的無限樂趣。

林品就在那時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我的哈利·波特:哈7大猜想》。2006年,他考入了北大中文系。入學後不久,中國青年出版社的一位實習編輯在北大的BBS上發布了關於「哈7大猜想」的作者招募帖子,林品以一篇《R.A.B是雷古勒斯·布萊克》的樣章通過了應徵。大一第一學期的自習時間,林品全部交付給了「哈利·波特」,4個月之後,他把自己的猜想以及那些與網上其他哈迷們碰撞出的腦洞全部落在了紙上。

鄧布利多是死是活?R.A.B是誰?伏地魔的魂器一共有幾個?它們藏在哪兒?斯內普身份背後的真相是什麼?大決戰的結果最終會怎樣?林品像押題老師一樣,將與「哈七」有關的熱門話題列出了192個問號。很多問題,他給出的答案並不唯一,但命中率極高,最終的真相基本都被囊括其中。書中真正有趣的部分是他從文本的狹縫中進入,不斷地挖掘和揣測,不停「試錯」和推理的過程。就比如,R.A.B是誰?這個問題林品猜了很久。R.A.B是博金?R.A.B是鄧布利多?R.A.B是魯伯特·阿克斯班奇·布魯克斯坦頓,還是雷古勒斯·布萊克?最終,他以6個猜測R.A.B是雷古勒斯·布萊克的理由抵達了真相。

J.K. 羅琳

J.K.羅琳是一位給貓頭鷹起名都要引經據典的作家。因此,資深哈迷通常對每一個人物名字背後的涵義都瞭然於胸:鄧布利多的名字阿不思(Albus)在拉丁語中的意思是白色,象徵他與黑魔法的對立;赫敏(Hermione)來自希臘神話中的解釋神諭的赫爾墨斯(Hermes),而教授盧平(Lupin)的名字裡包含的拉丁詞根「Lup」(狼)則一早就暴露了他狼人的身份。雷古勒斯(Regulus)代表的是獅子座α星,被稱為獅子的心臟。獅子是格蘭芬多的象徵,代表勇氣。所以,他也最可能是在食死徒陣營中發出反抗的人。

讓林品最得意的是根據「四根說」找到魂器藏匿地點的過程:J.K.羅琳曾經在介紹霍格沃茨的四大學院時說過,格蘭芬多代表火,拉文克勞代表風,赫奇帕奇代表土,斯萊特林代表水,四大元素同時存在時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但眾所周知,它們同時也各自獨立。斯萊特林的寶物被藏在了海邊巖洞內的湖心島上,被一盆綠色的液體保護著。林品因此推斷,另外兩個學院的寶物也會被與學院對應的元素保護。那麼,赫奇帕奇的杯子會藏在古靈閣的地下金庫嗎?果然如此。

J.K.羅琳所建構的「哈利·波特」魔法世界以西方神話傳說、哲學歷史作為基礎。林品的方法就是將故事線索與其設定背後的西方文化史來源結合在一起進行推理。在考據推理的過程中,由一個信息出發,在一個又一個知識點之間跳轉,從「四根說」到數字的象徵意義,再到塔羅預言,他享受著求知的樂趣。這也是哈迷們共同的樂趣,是哈迷之所以沉浸在「哈利·波特」魔法世界中的一個重要的原因。直到現在,對魔法世界背後的探究依然是哈迷們鍾愛的必修課。哈迷郭鶴鳴把「哈利·波特」改編成評書,其中的「評」,就是基於對這樣的考據。

大三那年,林品寫了一篇題為《作為現代性寓言的後童話——論〈哈利·波特〉》的學年論文,得了95分,是北大中文系當年的最高分。批閱論文的陳曉明教授評價,這篇論文通過對「哈利·波特」的文本細讀,「分析其中包含的權力、專制主義、暴力、法與正義等等,打開了一個極其複雜的現代政治倫理與審美倫理論域」。這篇並非單純從文學角度出發,探討了「哈利·波特」中的反種族主義、反納粹主義等等與現實社會緊密相關話題的論文,確實在當時為哈迷們如何看待「哈利·波特」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因而引起了很大的關注。林品也開始被公認為「哈利·波特」學術粉。

隨著哈利的魔法世界被解讀得愈發深入,開始不斷有人提出「哈學」的說法。林品認為,如果僅僅從學院正統評價標準的「文學價值」的角度上說,「哈利·波特」的研究價值並非出類拔萃。但考慮到「哈利·波特」產生的全球性的社會文化影響,在媒介融合時代形成的跨媒體產業鏈及其巨大的商業成功,加之它與西方文化之間的互文關聯,以及它在社交網絡蓬勃發展的媒介生態中所引發的同人創作熱潮和粉絲文化,「哈利·波特」的研究價值堪比《魔戒》這樣的奇幻經典。

2016年7月31日,《哈利·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開始發售,哈迷們在午夜排隊購買

麻瓜們的魁地奇

2013年,林品考博面試當天,北京國際電影節的「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八部連映正好開始放票。這是國內的首次連映。中午的面試一結束,林品就從北大打車趕到三裡屯排隊。很幸運,他拿到了7排的座位——7在「哈利·波特」中是最神奇的數字,這似乎是在暗示,這次觀影會給林品帶來特殊的意義。

他最喜歡的鏡頭出現在第六部,那是一個《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原著中不存在的畫面:鄧布利多死後,黑魔標記籠罩在霍格沃茨的上空,學校的師生們紛紛舉起手中的魔杖,向天空施放了螢光閃爍咒,一點點星光集聚,霍格沃茨的夜空被照亮,黑魔標記被驅散。

林品不是電影黨,但他始終覺得這是電影對原著的一次完美的視覺改編,每次看到都會淚目。沒想到的是,這一次,當鏡頭即將仰拍向夜空時,電影院裡幾百名哈迷都不約而同地舉起了自己的手機、魔杖,或是其他一切會發光的物體,和霍格沃茨的師生們一起指向天空,「螢光閃爍」,大家輕聲念著。

林品把這個場景看作是他與其他哈迷圍繞「哈利·波特」展開「趣緣社交」的象徵。「前哈七時代」,雖然「哈利·波特」在國內的粉絲群體已經非常龐大,但規模較大的哈迷社群幾乎都還沒有浮出水面,哈迷之間的交流尚未從線上交談轉向線下活動。「八部連映」恰巧構成了一次哈迷間的聚會。在這次觀影現場,穿著格蘭芬多魔法袍的林品,面對面地結識了身著拉文克勞魔法袍的李揚聃和劉誼穎,加入了他們二人在2012年創辦的北京魁地奇俱樂部。

很多觀影的哈迷也是在那時了解「麻瓜魁地奇」的。因而,在北京,2013的夏天到2014年的冬天是「麻瓜魁地奇」運動最壯大的一段時期,成員的構成以在校的大學生、研究生及博士生為主,也不乏一些已經工作的哈迷。當時,北京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語言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外交學院等高校都有了自己的魁地奇球隊,魁地奇聯賽也就應運而生了。

「麻瓜魁地奇」是一項在全球哈迷中人氣很高的運動,極能顯現出一種親近魔法世界的決心和不得不接受現實的自得其樂。它最早出現在2005年的美國,麻瓜們根據現實世界的多種無奈,將這項由巫師騎著飛天掃帚在天空中進行的運動改造成了提著掃帚在綠茵場上跑來跑去的比賽。

林品是北京大學魁地奇球隊的隊長,他們的隊伍實力很強。但是對他來說,成績倒並不重要,因為「麻瓜魁地奇」不僅是一項體育運動,更是一種以魁地奇體驗為核心內容的哈迷聚會,一種圍繞共同興趣展開的「趣緣社交」。而這種並非基於傳統的血緣或地緣紐帶,也並非基於功利考慮的社交形態,最可貴之處就是為參與者帶來了一種格外珍貴的情感聯結。

Ginny在向我講述她的經歷時,也談到了在哈迷社群中感受到的情感聯結。小學二年級時,Ginny成了轉校的插班生。一進新的班級,就被班上的「小惡霸」欺負。Ginny是佛山人,小的時候為了強身練過一小段時間武術,性格也要強,被欺負絕不會忍氣吞聲。有一次欺負人的男生被她打輸了,反倒跑到老師面前告狀。老師不分青紅皂白,對全班同學說,以後誰都不要跟Ginny一起玩兒,「她那麼喜歡打架,就是一個母老虎」。小孩子都很聽老師的話,整個小學階段,Ginny被所有同學孤立。她想不通,只是不想被別人欺負,自己做錯了嗎?

2009年7月7日,在倫敦奧德恩萊斯特廣場舉行的《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全球首映式上

五年級的時候,Ginny開始進入「哈利·波特」的世界,把它當作自己的避難所。在《哈利·波特與密室》中,哈利曾因為會蛇佬腔而被大家懷疑是斯萊特林的繼承人,他同時也在深深地自我懷疑,因為分院帽曾經對他說,他在斯萊特林會很優秀。鄧布利多對他說,他的確碰巧具備了斯萊特林在挑選學生時看中的許多素質,比如他的一些罕見的天賦,蛇佬腔、足智多謀、意志堅強還有某種對法律條規的藐視。但是為什麼分院帽會將他分到格蘭芬多呢?鄧布利多接下來的話對哈利影響至深,他說:「表現我們真正自我的是我們的選擇,選擇比我們的能力重要得多。」這句話成了Ginny走出自我懷疑的一扇門。

2016年,已經步入社會的Ginny和幾個哈迷朋友一起創立了「哈迷有求必應屋」,這是目前國內人氣最高的哈迷社群之一。在魔法世界中,「有求必應屋」是一個神奇又溫暖的地方,它時有時無,只有當一個人真正需要它的時候才能進去。在這個「屋子」裡,在很多線下的哈迷活動中,Ginny和其他哈迷之間有了深談和交心的機會。她發現,自己的經歷並不是個例,身邊竟有那麼多人和她一樣遭受過偏見、被誤解,而後又在「哈利·波特」中找到力量。「能夠找到彼此,這可能就是『屋子』最大的意義。」

林品告訴我,在全球範圍內,「哈利·波特」還促成了一些「粉絲行動主義」組織的建立。2005年在美國創立的「哈利·波特聯盟」,就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例子。按照其創始人安德魯·斯萊克的說法,他們積極地在「哈利·波特」中尋找精神能量,並且將這種精神能量導向現實行動,嘗試通過力所能及的努力,去參與建設一個更為美好的世界。目前,這個非營利的粉絲組織已經在全球擁有超過40萬註冊會員。它不但會圍繞「哈利·波特」的故事內容與世界觀設定,展開線上線下的交流討論,還會將討論引申到不平等、歧視、剝削等社會議題之上。這個組織的成員會運用「哈利·波特」中的文化元素,創作自己的同人作品,還會從奇幻文學的想像世界中提取出一些文化象徵符號,藉以批判現實世界的既存秩序,發起現實空間的公眾動員,進而通過傳播宣傳視頻、參與志願服務、發起集體請願、公開募集善款等方式,嘗試影響公共機構與商業公司的決策,以促成一些漸進的改良。

「哈利·波特」電影中韋斯萊兄妹三人的飾演者在佛羅裡達州奧蘭多環球影城中的古靈閣遇到妖精

洛杉磯好萊塢環球影城內的霍格沃茨城堡

又有人在和哈利一起長大了

拿到博士學位後,林品如今正在首都師範大學任教。在教授「大眾文化導論」、「西方文化概論」和「文學批評方法與案例」這三門課的課堂上,他時不時會以「哈利·波特」的文本或者相關文化現象為例來講解相關知識,因為在「95後」和「00後」的學生們中間,這是最多人熟悉的。今年,他還特別向院方提出了一項申請——開設一門叫作「哈利·波特與西方文化」的選修課。

就在今年4月,「哈利·波特」也進入了小學生的課堂。在教育部發布的2020年版的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中,《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出現在了小學五~六年級的文學類書目裡。2017年,《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還曾經被教育部統編版的語文教材列入七年級以下的推薦閱讀書目。

我曾經聽到過兩個初次見面的小朋友間的一次對話,10歲的孩子問,你最大的理想是什麼?9歲的孩子說,等到我11歲的時候能接到霍格沃茨的通知書。10歲的孩子說,我還有1年!10歲,正是五年級小學生的平均年齡,這是認識哈利·波特最好的年紀,也是「最晚」的年紀。

實際上,隨著「一代哈迷」的成長——在「哈利·波特」剛剛進入中國時就走入魔法世界的第一批讀者,那些在當時曾與哈利年紀相仿的「80後」「90後」,很多已為人父母,在他們的影響下,他們的孩子認識「哈利·波特」的年齡要早得多。

胡博元就是在小學四年級的時候給J.K.羅琳寫了第一封信。那是老師留給2015年寒假的一份「可愛作業」,要他們給自己閱讀過的作者寫一封信。胡博元和媽媽來到了一間咖啡館——J.K.羅琳就是在咖啡館裡開始寫作「哈利·波特」的,用桌上大大的餐巾紙當作信紙,就開始動筆了。在信裡,胡博元表達了自己對「哈利·波特」的喜愛,同時也向羅琳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你的個人主頁上有那麼多種語言可以選擇,卻沒有中文?」9月份,他收到了J.K.羅琳的回信。可以想像,看到信頭出現一隻嘴裡銜著信封的貓頭鷹圖案時他的興奮。

兩年之後的暑假,胡博元準備和媽媽一起去英國旅行。他給羅琳寫了第二封信,他希望可以遇到她。

2007年7月21日,在澳大利亞雪梨,哈迷們乘坐蒸汽火車從雪梨中央車站前往一個秘密地點

2015年法國聖丹尼斯,西德杜電影院內的「哈利·波特」主題展覽

又是兩年後,他重讀了「哈利·波特」系列,發出了第三封信。他在信中說,初讀《哈利·波特與鳳凰社》時,哈利曾經讓他非常不解,為什麼他那麼愛對朋友生氣?那麼自私?但重讀時,他自己也已經是個青春期的男孩兒了,開始可以理解哈利當時複雜的情緒。

胡博元告訴我,他過去屬于格蘭芬多學院,但現在,他願意選擇斯萊特林。因為重讀後,他對斯內普的認識發生了改變。「如果我可以被分到斯萊特林,我願意為他們證明,不是從蛇院裡走出的學生,全都會成為社會上的壞人。」

胡博元的貓頭鷹格外出色,每一次都能帶回羅琳的回信。但他最享受的是寫信的過程,那是一種仿佛在魔法世界之間穿梭的體驗感。他告訴我,他知道並能夠理解羅琳的回信用了既有的模版,所以不覺得回信值得炫耀,也請我別太把它當回事兒。胡博元說,在「哈利·波特」中,他最喜歡的情節之一是《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鄧布利多和哈利一起站在厄裡斯魔鏡前的片段。鄧布利多告訴他,厄裡斯魔鏡會讓我們看到我們內心深處最迫切、最強烈的渴望。所以,它讓哈利看見自己的家人,讓羅恩看到自己變成了男生學生會主席。而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可以把厄裡斯魔鏡當成普通的鏡子使用,也就是說,他在鏡子裡看見的就是他自己的模樣。哈利問鄧布利多,你照鏡子的時候,看見了什麼?鄧布利多說,我?我看見自己拿著一雙厚厚的羊毛襪子。襪子永遠不夠穿。胡博元讀過《神奇動物在哪裡》之後,已經知道這只是一個善意的謊言了——鄧布利多看到的其實是格林德沃。但真正重要的是,「哈利·波特」依然在不斷地問我們:你照鏡子的時候,看見了什麼?

胡博元(黃宇 攝)

,
同类文章
貓咪多久需要擠肛門腺(貓咪肛門腺到底要不要擠)

貓咪多久需要擠肛門腺(貓咪肛門腺到底要不要擠)

鏟屎官最近聞到自家的貓咪散發出一股臭味,久久揮散不去,走哪帶哪。 貓咪也開始頻繁在地上摩擦自己的屁股,這是貓咪需要擠肛門腺了嘛? 鏟屎官立刻就某度了一下,結果有人說要擠!有人說不要擠!這給人整暈乎了,到底是擠還是不擠啊! 本篇文章就幫鏟屎官們理理清楚,先出結論:不用擠!
寧波流浪狗愛心救助直播(寧波最暖心物業)

寧波流浪狗愛心救助直播(寧波最暖心物業)

救人一命 勝造七級浮屠 那救狗一命呢? 天熱了 小動物們都很愛折騰啊 論壇上剛來了一隻最不要臉的邊牧犬 現在又有了一隻錯估自己頭型 伸進欄杆卻出不來的流浪狗 …… (拍的略糊,可這小眼神看著又慘又想笑) 東論網友@quyd拍攝 終於,這副慘狀引來好心
蜘蛛俠新角色首曝(蜘蛛俠新女友黑貓)

蜘蛛俠新角色首曝(蜘蛛俠新女友黑貓)

2021年還剩下幾天就將成為過去式,而未來式的2022年也是站在了接力點前,而伴隨著2022年虎年的到來,關於漫威這段時間的很多消息傳聞也是不斷湧現出來,有關於後續的項目作品的,也有關於之前漫威項目新消息的。 所以,今天咱們就來看看,漫威這段時間都有哪些新消息曝光: 【1】8個漫威秘
狗突然的對主人叫心臟都要嚇壞了(主人以為狗狗躺在血泊中)

狗突然的對主人叫心臟都要嚇壞了(主人以為狗狗躺在血泊中)

家裡養了狗,那真就是隨時準備迎接新驚喜,尤其是柯基這種渾身上下散發著「智慧」氣質的狗狗。 這隻超可愛的柯基叫作Cartier,它的主人在泰國大城經營著一家咖啡館兒,平時它就跟主人在店裡呆著,四處遛遛什麼的。 前幾天主人像往常一樣讓Cartier出門自己上廁所然後等它回來。結果等了好久
貓超卡划算嗎(10元貓超卡又來了)

貓超卡划算嗎(10元貓超卡又來了)

前言:收到顯示器,黑色背景下全是彩色亮點,換貨; 不過27寸4K的屏幕,用電腦真的爽,比筆記本爽多了,雖然我這個筆記本是16寸的。01 10元貓超卡又來? 一、活動概覽 活動地址:https://developer.aliyun.com/adc/series/activity/serv
戰神貓熊滿級(娜貓的雙子指令形態登場)

戰神貓熊滿級(娜貓的雙子指令形態登場)

在最新的特攝雜誌上,出現了比較有趣的劇照,首先就是關於女騎假面騎士娜貓的新形態。雖然是女騎,但其實她的新形態比較少,目前一直都是在使用這個節拍形態,終於有了新的形態了。另外就是之前因為基洛利而下線的假面騎士棕熊,似乎並沒有死亡,然後再度歸來。然後就是假面騎士極狐和邪魔徒的立場了,似乎是合作了?因為
世界排名前10最聰明的狗貴賓(能記住一千多個單詞)

世界排名前10最聰明的狗貴賓(能記住一千多個單詞)

2021年5月10日,Hub City Animal Project宣布展出一座銅像,以紀念「世界上最聰明的狗狗」——Chaser。 她有多聰明呢?她在1歲時就能記住約4百個單詞,在三歲時,她的詞彙量已經超過了一千個! Chaser飼主的女兒Bianchi還說道,除了知道哪個單詞對應
淘寶目前暢銷的玩具(天貓618四大類玩具熱賣榜)

淘寶目前暢銷的玩具(天貓618四大類玩具熱賣榜)

截止6月20日23:59,天貓「618年中大促」落下帷幕。與往年鋪天蓋地的宣傳相比,今年整個活動周期都顯得有些安靜,平臺方甚至沒在活動結束第一時間發布最終成交額數據。這不免讓人忐忑:今年的行情是否很差? 從玩具業來看,不是很樂觀。中外玩具全媒體中心記者從部分廠商處獲悉,由於疫情對經濟造成的
愛養貓的女生什麼性格(養女兒如養貓)

愛養貓的女生什麼性格(養女兒如養貓)

在眾多想生兒子的家庭中,不全是因為重男輕女,而是有些夫妻感覺養女兒後經歷失望和傷心,許多方面要比養男孩更操心。 可女兒不是一直被稱為爸爸媽媽的貼心小棉襖嗎?為何會有人這樣比喻女兒呢?這不得不提有些女孩總在感情中犯傻的情況。 不久前的假期我參加了多場婚禮,現場有許多新娘新郎的長輩,在一聲聲祝
已滅絕的金剛鸚鵡(最高可賣上萬歐元)

已滅絕的金剛鸚鵡(最高可賣上萬歐元)

金剛鸚鵡原產於巴西的亞馬遜熱帶雨林地區。圖據《國家地理》網站 金剛鸚鵡是色彩豔麗的大型鸚鵡,羽毛五彩斑斕,像彩虹一樣漂亮。平均體長在90-100釐米左右。它們智商很高,模仿能力超強,平均壽命有65年之久。由於廣受喜歡,金剛鸚鵡長期以來成為不法分子走私的對象。據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報導,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