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以前吃什麼(5000年前大熊貓吃什麼)
2023-11-09 11:10:05
食物是動物賴以生存與繁衍的物質基礎,也是聯繫動物與其生存環境之間的重要紐帶。傳統的動物食性研究方法主要依賴野外直接觀察和分析動物排洩物等,卻無法探討古生動物在歷史時期的食性演化和棲息地變遷特徵。
隨著科學的發展,很多新技術新方法被應用到生態學研究中,例如穩定同位素技術。食物的穩定同位素進入身體並且保存在相應的組織中,組織的化學成分直接反映了其攝入食物的化學成分。由於這類同位素可穩定存在於現生動物的骨骼、牙齒、毛髮以及古生動物的骨骼和牙齒化石中,因此穩定同位素技術既可用於研究現生物種的食性,又可有效地用於追蹤化石物種的食性特徵。
大熊貓為食肉目動物,已有八百萬年的演化歷史,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其食性逐漸特化為以各種高纖維的竹子為食。作為更新世著名的「大熊貓-劍齒象古生物群」的一個重要成員,同期分布的包括劍齒象在內的大型動物早已滅絕,而大熊貓卻在百萬年的滄海桑田中生存至今,這可能與其不斷改變食性以適應變化的環境密切相關。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魏輔文領導的團隊與多家單位合作,採用穩定同位素方法,系統分析比較了歷史上和現生大熊貓的食性及其生活環境特徵。
大熊貓在進化過程中,不僅生活在包含當前所棲息的高山森林地帶,也棲息在一些亞熱帶森林、森林邊緣,即森林與開闊地的結合處,甚至森林的開闊地。考古研究中,大熊貓化石出土地點的分布區北至北京周口店,南到中南半島。只是在演化歷程中,由於各種原因才逐漸退縮到四川、陝西和甘肅的現生分布區。
通過一系列研究考證,該研究作者推測大熊貓食性的轉變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從肉食(或雜食)到植食的轉變以及從植食到專食的轉變。一直以來,人們普遍認為在距今兩百萬年左右大熊貓就已經特化為專食竹子了。然而,該研究的發現對此觀點提出了質疑:穩定同位素證據顯示大熊貓從植食到專食的特化至少在距今五千年左右還未發生。同樣的,大熊貓歷史上也不只是生活在竹林裡,而是棲息於各類環境之中。
來源:北京日報 東所
流程編輯:RB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