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農藥藥液混合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11-09 01:03:12
專利名稱:一種農藥藥液混合系統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於噴灑農藥的設備,尤其涉及一種農藥藥液混合系統。
背景技術:
我國是農業生產大國,農作物的病、蟲、草害防治一直是制約豐收的重要因素之一,噴灑農藥是現代農業生產的重要環節,是預防和抑制農作物病、蟲、草害的重要手段。傳統的農藥噴灑設備為背負式手動壓力噴霧器,背負式手動壓力噴霧器缺點如下人們在噴灑農藥時,藥箱被背負在人們肩部,肩部承載負重較小,藥箱不易過大、過重,導致藥箱承裝藥液較少,只能完成小塊農田的農藥噴灑工作,費時費力。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目前慣用的一類農藥自動噴灑系統如圖I所示,包括藥箱
11、抽水泵12和噴頭13,抽水泵12的抽水管13設置在藥箱11內,抽水泵12的排水管14連通噴頭15,抽水泵12抽取藥箱11內的藥液至噴頭13,通過噴頭13的噴嘴噴灑到農作物上。農藥噴灑系統可以安裝在機動車或大、中、小型飛行器上,其承載藥液多,噴灑速度快,噴灑範圍廣,能夠完成大面的農藥噴灑工作。但是,上述農藥自動噴灑系統的缺點在於,水泵和藥箱焊接或螺釘連接,不易拆卸,如果噴灑系統長時間停用,則其內部的農藥沉積在藥箱底部不易攪動藥液,農藥沉積造成藥液濃度失衡影響農作物病、蟲、草害的防治效果O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一種農藥藥液混合系統,能夠攪動藥箱內部的藥液,防止藥液中的農藥沉積藥箱底部,提高農作物病、蟲、草害的防治效果。為實現上述技術效果,本發明提供一種農藥藥液混合系統,包括藥箱、水泵、第三輸液管、回流管、噴管和控制盒,控制盒內設置有第一輸液管和第二輸液管;第一輸液管一端設置有回流口,另一端設置有噴液口,第一輸液管中部設置有進液口 ;第二輸液管的出水口連接水泵的進水口,第二輸液管的進水口伸至藥箱內;第三輸液管的進水口連接水泵的出水口,第三輸液管的出水口連接第一輸液管的進液口 ;其中,回流管的進水口連接第一輸液管的回流口,回流管的出水口伸入藥箱內,噴管的進水口連接第一輸液管的噴液口。優選的,所述藥箱兩端向下設置有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第一凸出部、第二凸出部分別與藥箱連通;所述第一凸出部與第二凸出部通過連通管連通;所述第二輸液管的進水口從藥箱延伸至第一凸出部內,所述回流管的出水口從藥箱延伸至第一凸出部內。優選的,所述第二輸液管與連通管連通,並且進水口設置在第二輸液管側壁。優選的,所述回流管包括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第一支管的出水口伸至藥箱第一凸出部內,第二支管的出水口伸至藥箱第二凸出部的內。優選的,連通管上設置有洩流閥。優選的,所述第一輸液管的進液口和回流口之間的管道上設置有流量調節閥。優選的,所述第一輸液管的進液口與噴液口之間的管道上設置有壓力計。本發明提供的農藥藥液混合系統,第二輸液管的進水口設置在藥箱底部,第二輸液管的出水口連接水泵的進水口,水泵的出水口通過第三輸液管連通第一輸液管,水泵抽出的藥液經第三輸液管輸入至第二輸液管,第二輸液管中的一部分藥液從第二輸液管的噴液口輸入到噴管,噴管中的藥液經噴管的噴口噴向農作物;第二輸液管中的另一部分藥液經第二輸液管的回流口通入回流管,通入回流管的藥液從回流管的出水口噴出,從回流管出水口噴出的藥液對藥箱內部的藥液衝擊、攪動,使藥箱底部藥液上升,頂部藥液下沉,從而實現攪動藥箱內部藥液的效果,防止藥液中的農藥沉積藥箱底部,提高農作物病、蟲、草 害的防治效果。
圖I為現有農藥自動噴灑設備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農藥藥液混合系統第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所示農藥藥液混合系統的控制盒的內部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發明農藥藥液混合系統第二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發明農藥藥液混合系統第三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清楚地表達本發明技術構思,現結合附圖對本發明技術方案做詳細說明。本發明農藥藥液混合系統的第一實施例結構示意圖,如圖2和圖3所示,農藥藥液混合系統由藥箱11、水泵12、控制盒25、第三輸液管23、回流管24和噴管15組成,本實施例僅以控制盒25和水泵12安裝在藥箱11頂部為例闡述農藥藥液混合系統的具體結構。顯然,根據不同的使用需求,控制盒25和水泵12可以安裝在藥箱的任何位置。控制盒25內部設置有第一輸液管21和第二輸液管22,第一輸液管21設置有噴液口 211、回流口 212和進液口 213,進液口 213設置在噴液口 211和回流口 212之間,第二輸液管22的進水口伸入藥箱11內,並接近藥箱11底部,第二輸液管22的出水口連接水泵12的進水口。回流管142的進水口連接第一輸液管21的回流口 212,回流管的出水口伸入藥箱11內,並接近藥箱11底部。第三輸液管23的進水口連接水泵12的出水口,第三輸液管23的出水口連接第一輸液管21的進液口 213。第一輸液管21的噴液口 211通過水管連通噴管15,噴管15上設置有噴水口 151。在圖2和圖3所示的實施例中,水泵12通過第二輸液管22抽取藥箱11內的藥液,並將藥液通過第一輸液管21的進液口 213壓送至第一輸液管21內,第一輸液管21內的一部分藥液經噴液口 211壓送至噴管15內,並通過噴管15的噴水口噴向農作物;第一輸液管21內的另一部分藥液經回流口 212壓送至回流管24內,從回流管24的出水口噴入藥箱11內,從回流管24出水口噴出的藥液撞擊藥箱藥液,帶動藥箱11底部藥液上升,藥箱上部藥液下沉,藥箱內的藥液自動上、下循環,實現攪拌的效果。
在本發明另外的實施例中,如圖4所示,藥箱11兩端向下延置有第一凸出部41和第二凸出部42,第一凸出部41、第二凸出部42與藥箱11連通。當安裝藥箱時,第一凸出部41和第二凸出部42與藥箱11之間形成卡槽44,卡槽44可以卡接在安裝有固定架45的車輛或飛機上,防止藥箱晃動。另外,第一凸出部41和第一凸出部32通過連通管43連通,回流管24的出水口從藥箱11延伸至第一凸出部41內,第二輸液管22的進水口從藥箱11延伸至第一凸出部41內。當水泵12抽取第一凸出部41藥液時,第二凸出部42可通過連通管43不斷地向第一凸出部41補充藥液,並且,藉助回流管24回流噴射藥液產生的衝擊力攪拌第一凸出部內的藥液,實現藥液攪拌的目的。在本發明另外的實施例中,如圖5所示,回流管24由第一支管51和第二支管52組成,第一支管51的出水口伸至藥箱11的第一凸出部41內,第二支管52的出水口伸至藥箱11的第二凸出部42的內。第二輸液管22的出水口與連通管43連接,第二輸液管22的進水口 221設置第二輸液管的側壁上,並且,第二輸液管22的進水口 221接近第一凸出部41底部。水泵12抽取藥箱的藥液至第一輸液管內,第一輸液管中的一部分藥液經回流管24的第一支管51和第二支管52同時對應的向第一凸出部41和第二凸出部42噴射回流藥液,同時攪拌藥箱中的藥液,使藥箱內的上層藥液和底層藥液濃度保持一致。如圖5所示,為便於調節回流管的流量,所述第一輸液管的進液口和回流口之間的管道上設置有流量調節閥(圖中未標註);為檢測第一輸液管內部藥液的壓力,所述第一輸液管的進液口與噴液口之間的管道上設置有壓力計(圖中未標註)。為便於清理藥箱內部的剩餘農藥藥液,連通管上設置有洩流閥53。上文具體實施方式
和附圖僅為本發明的常用實施例。顯然,在不脫離權利要求書所界定的本發明精神和發明範圍的前提下可以有各種增補、修改和替換。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理解,本發明在實際應用中可根據具體的環境和工作要求在不背離發明準則的前提下在形式、結構、布局、比例、材料、元素、組件及其它方面有所變化。因此,在此披露的實施例僅用於說明而非限制,本發明的範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合法等同物界定,而不限於此前的描述。
權利要求
1.一種農藥藥液混合系統,其特徵在於,包括藥箱、水泵、第三輸液管、回流管、噴管和控制盒,控制盒內設置有第一輸液管和第二輸液管; 第一輸液管一端設置有回流口,另一端設置有噴液口,第一輸液管中部設置有進液Π ; 第二輸液管的出水口連接水泵的進水口,第二輸液管的進水口伸至藥箱內; 第三輸液管的進水口連接水泵的出水口,第三輸液管的出水口連接第一輸液管的進液口 ;其中, 回流管的進水口連接第一輸液管的回流口,回流管的出水口伸入藥箱內,噴管的進水口連接第一輸液管的噴液口。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農藥藥液混合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藥箱兩端向下設置有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第一凸出部、第二凸出部分別與藥箱連通;所述第一凸出部與第二凸出部通過連通管連通;所述第二輸液管的進水口從藥箱延伸至第一凸出部內,所述回流管的出水口從藥箱延伸至第一凸出部內。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農藥藥液混合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輸液管與連通管連通,並且進水口設置在第二輸液管側壁。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農藥藥液混合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回流管包括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第一支管的出水口伸至藥箱第一凸出部內,第二支管的出水口伸至藥箱第二凸出部的內。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農藥藥液混合系統,其特徵在於,連通管上設置有洩流閥。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農藥藥液混合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輸液管的進液口和回流口之間的管道上設置有流量調節閥。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農藥藥液混合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輸液管的進液口與噴液口之間的管道上設置有壓力計。
全文摘要
一種農藥藥液混合系統,包括藥箱、水泵、第三輸液管、回流管、噴管和控制盒,控制盒內設置有第一輸液管和第二輸液管;第一輸液管一端設置有回流口,另一端設置有噴液口,第一輸液管中部設置有進液口;第二輸液管的出水口連接水泵的進水口,第二輸液管的進水口伸至藥箱內;第三輸液管的進水口連接水泵的出水口,第三輸液管的出水口連接第一輸液管的進液口;其中,回流管的進水口連接第一輸液管的回流口,回流管的出水口伸入藥箱內,噴管的進水口連接第一輸液管的噴液口。
文檔編號B05B9/04GK102921577SQ20111017089
公開日2013年2月13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11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11日
發明者鄧捷, 任蕾, 馬曉東, 王昊 申請人:鄧捷, 任蕾, 馬曉東, 王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