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多功能活動筆的製作方法
2023-11-05 06:38:52
專利名稱:一種多功能活動筆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多功能活動筆,屬於人們工作和學習用的一種文具。
公知的活動鉛筆,其活動鉛芯在推出使用時,要經過「推出」、「鬆開」、「後縮」和「夾緊」四個動作,這種結構比較複雜,造價高,且容易堵鉛和斷鉛,使用效果並不理想;尤其不適用粗、軟的色鉛,更不能兼有諸如元珠筆、籤字筆、繪圖筆和自來水鋼筆等其他筆種的功能,或同時使用兩種不同粗細、不同硬度、不同顏色的鉛芯。另外,公知的元珠筆、籤字筆、繪圖筆和自來水鋼筆,也不能兼有鉛筆的功能。所以,人們就不得不在有了鉛筆的同時,還要準備其他種筆;或者有了其他種筆,還要準備鉛筆。這樣既不經濟,攜帶和使用起來也不很方便。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可靠、便宜、效果好,且能兼有諸如元珠筆、籤字筆、繪圖筆和自來水鋼筆的功能,或兼有兩支活動鉛筆功能的多功能活動筆。
本實用新型上述目的的解決方案主要包括1、設立一個由活動鉛芯(1)、鉛芯頭(2)、彈性圈(3)和推桿(4)組成的活動鉛筆頭。其特點是,在鉛芯頭(2)的內孔上設有一個溝槽(A),溝槽(A)內設有一個彈性圈(3),彈性圈(3)由軟塑、橡膠或彈簧鋼絲製成,其孔徑小於活動鉛芯(1)的外徑,所以把活動鉛芯(1)裝進鉛芯頭(2)後,即始終被彈性圈(3)夾住,不能自由串動,但可推進推出。活動鉛芯(1)在推出使用時,只要一個「推出」動作,比公知的活動鉛筆省去了「鬆開」、「後縮」和「夾緊」三個動作,這樣不但簡化了結構,而且提高了可靠性和使用壽命。
對於鉛芯頭(2)來說,在不改變外形配合尺寸的條件下,只要適當改變其內孔尺寸並配以相應的彈性圈(3),就可以適應不同粗細的鉛芯,本實用新型的鉛芯頭(2)尤其適用於≥Φ0.9毫米的各種鉛芯。
對於容易折斷或塑性變形的細脆鉛芯或特軟的粗鉛芯來說,鉛芯頭(2)的內孔長度應大於活動鉛芯(1)的長度,並把推桿(4)伸入孔內與活動鉛芯(1)相接,然後通過推桿(4)從活動鉛芯(1)尾部把它推出鉛芯頭(2)使用,這樣就不易堵鉛和斷鉛,即使是斷了的鉛芯,也可再裝進鉛芯頭(2)繼續推出使用,從而把鉛芯的折斷率降到最低限度。
對於不易折斷和塑變的粗、短、硬鉛芯來說,可以不用推桿(4),其鉛芯頭(2)的孔可以設計得短一些。
2、設立一個由元珠筆芯(9)和元珠芯頭(8)組成的元珠筆頭,其元珠筆芯(9)應選用市場容易買到的、常用的元珠筆芯。
3、設立一個由套杆(5),配合點(6)和筆桿(7)組成的中間推動機構。
首先,這個中間推動機構它是連結活動鉛筆頭和元珠筆頭的主體,連結方式必須非常簡便可靠,如果不需經常拆卸,可以採用緊裝、粘結的方法;如需經常拆卸,可用螺紋連結等。連結的方式還應該充分考慮到把元珠筆頭換成籤字筆、繪圖筆、自來水鋼筆中任一筆頭的可能性、通用性和互換性,做到「舉一反三」、「一筆多用」。
其次,這個中間推動機構必須能產生把活動鉛芯(1)連續平穩推出鉛芯頭(2)使用的動作和推力,以及防止在使用中縮進鉛芯頭(2)的阻力。具體結構可以是①在筆桿(7)的外園上設有螺旋槽(D),在筆桿(5)上設固定的配合點(6)並與螺旋槽(D)嚙合,當套杆(5)和筆桿(7)相對轉動時,筆桿(7)在套杆(5)內作軸嚮往復運動。
②在套杆(5)的內孔設螺旋槽(D),在筆桿(7)上設軸向的缺口槽(B),配合點(6)的凸出部穿過缺口槽(B)與螺旋槽(D)嚙合,當套杆(5)和筆桿(7)相對轉動時,配合點(6)在筆桿(7)內作往復運動。
這樣再把活動鉛筆頭和元珠筆頭分別連結在中間推動機構的兩頭,並使活動鉛芯(1)或推桿(4)與上述作往復運動的筆桿(5)或配合點(6)相接,只要相對轉動套杆(5)和筆桿(7),可把活動鉛芯(1)連續平穩推出鉛芯頭(2)使用。當一根鉛芯用完後,可把筆桿(7)或配合點(6)退回其「外死點」,再從鉛芯頭(2)裝入一根新鉛芯繼續使用。在不使用時,可將活動鉛芯(1)縮進鉛芯頭(2)內,以免碰斷。
與公知的活動鉛筆、元珠筆、籤字筆、繪圖筆和自來水鋼筆相比,本實用新型的主要優點有1、結構簡單可靠,通用性、互換性大,可以在不大增加結構複雜程度和造價的條件,做到「一筆兩用」和「一筆多用」。也就是說,使活動鉛筆增加了一個諸如元珠筆、籤字筆、繪圖筆或自來水鋼筆的功能,或者說使元珠筆、籤字筆、繪圖筆、自來水筆都增加一個活動鉛筆的功能。也可以做成兩頭活動鉛筆。
2、不易堵鉛和斷鉛,明顯改善了活動鉛筆的使用效果,對直徑≥Φ0.9毫米以上,包括特粗、特軟的各色鉛芯都可得到滿意的使用效果。這樣就可大大擴展活動鉛筆的使用範圍,是進一步完全取代傳統的木桿鉛筆,節約大量木材資源的一個理想方案。
以下結合附圖的幾個實施例加以進一步說明
圖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之一的剖面放大圖(2∶1)圖2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之二的剖面放大圖(2∶1)圖3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之三的半剖面圖(1∶1)圖4圖3的剖面放大圖(2∶1)圖5圖3中的B-B剖面放大圖(2∶1)在
圖1的實施例中,鉛芯頭(2)緊裝在套杆(5)的一頭,元珠筆芯(9)通過元珠芯頭(8)用螺紋連結裝在筆桿(7)的另一頭。活動鉛芯(1)從鉛芯頭(2)裝入被彈性圈(3)夾住,並在鉛芯頭(2)的孔內與推桿(4)相接,推桿(4)又在套杆(5)內與筆桿(7)相接。在筆桿(7)的外園設有螺旋槽(D),與固定在套杆(5)上的配合點(6)嚙合,當相對轉動套杆(5)或筆桿(7)時,筆桿(7)對鉛芯頭(2)作相對的軸嚮往復運動,連同推桿(4)把活動鉛芯(1)推出鉛芯頭(2)使用。當一根鉛芯用完後,可相對轉動套杆(5)或筆桿(7),把筆桿(7)退回其「外死點」,並從鉛芯頭(2)再裝入一根新鉛芯繼續使用。
在本實施例中,如果把筆桿(7)和元珠筆頭結合起來看,它實際上就是一支獨立的元珠筆,只不過其筆桿的外形尺寸應與套杆(5)能配合,並在其外園上設有與配合點(6)能嚙合的螺旋槽(D)。只要做到這一點,不論是元珠筆,還是籤字筆、繪圖筆、自來水鋼筆,都可以裝進套杆(5),把活動鉛芯(1)推出鉛芯頭(2)使用。
圖2是一種兩頭活動鉛筆的實施例,如圖2所示,鉛芯頭(2)和(2′)分別緊裝在套杆(5)和筆桿(7)的兩頭,活動鉛芯(1)和(1′)的外徑,硬度和顏色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通常是把不易折斷和較硬、較粗的鉛芯作為活動鉛芯(1),裝在套杆(5)的一頭。活動鉛芯(1)和(1′)分別被彈性圈(3)和(3′)夾住,並在筆桿(7)的孔內相接。為了使其中的一根鉛芯(1)或(1′)固定並籍以把另一根鉛芯(1′)或(1)推出使用,在鉛芯頭(2)和(2′)上都設有螺紋。當鉛芯頭(2)上戴以止退螺帽(10)時,鉛芯(1)就被「固定」,則在相對轉動套杆(5)或筆桿(7)時,活動鉛芯(1′)就可被鉛芯(1)從其尾部推出鉛芯頭(2′)使用;反之,把止退螺帽(10)戴到鉛芯頭(2′)上,鉛芯(1′)被「固定」,則活動鉛芯(1)就可被鉛芯(1′)推出使用。在使用中,可以根據需要隨時變換。
為圖3和4的實施例所示,鉛芯頭(2)和元珠芯頭(8)分別通過螺紋連結在設有缺口槽(B)的筆桿(7)的兩頭,使套杆(5)在筆桿(7)上只能相對轉動,但不能軸向串動。在套杆(5)的內園上設有螺旋槽(D),配合點(6)穿過缺口槽(B)與螺旋槽(D)嚙合。活動鉛芯(1)在鉛芯頭(2)內被彈性圈(3)夾住,並在筆桿(7)孔內與配合點(6)直接相接,當相對轉動套杆(5)或筆桿(7)時,活動鉛芯(1)就被配合點(6)從其尾部推出鉛芯頭(2)使用。元珠筆芯(9)可以緊插在配合點(6)上,隨配合點(6)的往復運動推出或縮進元珠芯頭(8)。如果把鉛芯頭(2)和中間推出機構結合起來看,實際上組成了一支獨立的活動鉛筆。致於說在筆桿(7)的另一頭螺紋上連結的是元珠筆,還是籤字筆或繪圖筆、自來水鋼筆都可同樣適應。
權利要求1.一種多功能活動筆,包括活動鉛芯、鉛芯頭、元珠筆芯及其筆頭,其特徵是由活動鉛芯(1)、鉛芯頭(2)彈性圈(3)、推桿(4)組成的活動鉛筆頭和由元珠筆芯(9)、元珠芯頭(8)組成的元珠筆頭兩者分別設在由套杆(5)、配合點(6)、筆桿(7)組成的中間推動機構的兩頭;在鉛芯頭(2)的內孔設有溝槽(A),溝槽(A)內設有彈性圈(3),活動鉛芯(1)在鉛芯頭(2)的孔內被彈性圈(3)夾住,不能自由串動;元珠芯頭(8)與筆桿(7)通過螺紋連結,可換成籤字筆、繪圖筆或自來水鋼筆中任一種筆頭;套杆(5)的內園或筆桿(7)的外園上設有與配合點(6)嚙合的螺旋槽(D),在套杆(5)與筆桿(7)作相對轉動時,配合點(6)或筆桿(7)相對鉛芯頭(2)作軸嚮往復運動,籍以把活動鉛芯(1)推出鉛芯頭(2)使用。
2.依據權利要求1的多功能活動筆,其特徵是中間推動機構筆桿(7)外園設有螺旋槽(D),與固定在套杆(5)上的配合點(6)嚙合;或者在套杆(5)的內園設有螺旋槽(D),筆桿(7)上開軸向缺口(B),配合點(6)穿過缺口(B)與螺旋槽(D)嚙合;在套杆(5)與筆桿(7)作相對轉動時筆桿(7)或配合點(6)相對鉛芯頭(2)作軸向的往復運動。
專利摘要一種多功能活動筆,它的一頭是活動鉛筆,另一頭可以是原子筆,也可以是籤字筆、繪圖筆、自來水鋼筆或另一規格的活動鉛筆。活動鉛芯(1)在鉛芯頭(2)內始終被彈性圈(3)夾住,不能自由串動。在相對轉動套杆(5)和筆桿(7)時,活動鉛芯(1)被筆桿(7)或配合點(6)從其尾部強制推出使用。由於它結構合理,簡單可靠,能「一筆兩用」,且不易堵鉛和斷鉛,即使是特粗、特軟的色鉛,也可得到滿意的使用效果,是一種理想的文具。
文檔編號B43K27/00GK2232356SQ95203848
公開日1996年8月7日 申請日期1995年2月25日 優先權日1995年2月25日
發明者鄭兆虞, 王肖徵, 劉曉欣 申請人:鄭兆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