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具有降低細胞毒性的新烷基磷脂衍生物及其用途的製作方法

2023-12-03 18:07:21

專利名稱:具有降低細胞毒性的新烷基磷脂衍生物及其用途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具有降低細胞毒性的新烷基磷脂衍生物,其用於治療哺乳動物中由微生物,尤其是細菌、真菌、原生動物、和/或病毒引起的各種疾病和/或病理生理病症。所述烷基磷脂可用作單一藥物或用於聯合治療中,所述烷基磷脂還顯示抗腫瘤性質。

背景技術:
幾十年以來,已經知道作為物質種類的烷基磷脂(APL)具有的性質並顯示出能有利地被開發用於治療各種醫學指徵的生物活性。
例如在Drugs of Today,34卷,Suppl.F,1998中給出了對烷基磷酸膽鹼的不同作用及用途的綜述。
關於烷基磷脂,其各種用途及相關指徵(包括各種標準治療)的其他文獻包括下述文獻。
EP 0 108 565公開了聲稱具有抗腫瘤性質的烷基磷酸膽鹼。WO 87/03478描述了用作抗癌藥物的烷基磷脂。US 5,219,866描述了十八烷基-[2-(N-甲基哌啶基)-乙基]-磷酸酯在癌症治療方面是有用的及其製備方法。US 6,172,050、US 6,479,472和EP 0 579 939都公開了具體的磷脂衍生物及它們用作治療劑,尤其是抗腫瘤治療劑的方法。US 5,449,798和US 5,958,906涉及含有更高的第五族元素的磷脂衍生物,據說其用作抗腫瘤藥。US 6,093,704描述了在腫瘤姑息治療中使用多巴胺受體拮抗劑能減輕烷基磷酸膽鹼,如米替福新(miltefosine)的潛在副作用。WO 2004/012744涉及與抗癌藥物組合的烷基磷酸膽鹼的用途。
EP 0 108 565公開了聲稱具有抗真菌性質等的烷基磷酸膽鹼。Lu等人描述了天然bisphosphocholine irlbacholine及其合成類似物作為抗真菌劑的用途(Lu Q等人,J.Nat.Prod.1999,62(6)824-828)。Ganendren和同事研究具有類似於磷脂底物結構的化合物作為來自真菌病原體的新型隱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的磷脂酶的抑制劑(Ganendren R等人,Antimicrob.Agents Chemother.2004,48(5)1561-1569)。
Koufaki M等人描述了烷基和烷氧乙基磷脂作為治療腫瘤的抗腫瘤藥(Koufaki等人,J.Med.Chem.1996,392609-2614)。Konstatinov等人闡明了所選擇的烷基磷脂的細胞凋亡作用模式(Konstatinov等人,Cancer Chemother.Pharmacol.1998,41210-216)。Engel等人討論了作為抗癌藥物的哌立福辛(perifosine)的藥理學活性(Engel等人,Drugs of the Future 2000,25(12)1257-1260)。WO 00/33917公開了可能含有米替福新或哌立福辛的基於脂質體的試劑,且其可用於治療腫瘤。EP 0284395描述了用於降低血壓的新的甘油衍生物和抗高血壓藥。Andresen和同事研究了合成的抗癌醚脂的生物活性,所述醚脂具體通過腫瘤組織中磷脂酶A2釋放(Andresen TL等人,J.Med.Chem.2005,487305-7314)。
原生動物疾病一直是一個世界性的負擔。因為對於大多數這些疾病,沒有可用的治癒性治療。這類疾病的兩個主要成員是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和查加斯病(Chagas disease)。
就每年的死亡人數方面,利什曼病在世界衛生組織的忽略疾病列表中排名第三。每年僅60000例死亡,瘧疾和結核病造成更多的受害者。據估計世界範圍內有三億五千萬人處於危險中,且目前有一千兩百萬人被感染。在新舊世界的88個國家中發現該疾病,最多被感染的人生活在印度、孟加拉國、巴西和蘇丹。每年有一百萬到一百五十萬的新病例被報導。WHO/TDR報導的DALY負擔是860,000/男性和1,200,000/女性。
利什曼病由利什曼蟲屬的原生動物引起,其通過白蛉(白蛉子(Phlebotomus sp.)和Lutzomyia sp.)傳播。該疾病存在兩種形式。內部(internal)利什曼病或內臟利什曼病是最危險的形式,且若不治療的話會在6-12個月內導致死亡。稱為皮膚利什曼病的另一種形式導致皮膚損害,且若不治療的話會導致潰瘍。在沒有自然復原的情況下,它會在身體和臉上留疤。未治療利什曼病的可能併發症包括潰瘍的繼發性感染和可能導致臉部皮膚和黏膜部分破壞的黏膜與皮膚形式的發展。
在舊的(利什曼蟲類杜氏利什曼原蟲(L.donovani)、嬰兒利什曼原蟲(L.infantum))和新的(查加斯利什曼原蟲(L.chagasi))世界中發現內臟形式。它影響印度次大陸(印度、孟加拉國和尼泊爾)、東非部分(蘇丹和衣索比亞)和南美部分(巴西和哥倫比亞)。每年新病例的數是500000並具有高的死亡率。內臟利什曼病與發燒、體重減輕、脾和肝的腫大有關。如果不進行治療會導致死亡。
皮膚形式在兩個世界中是普遍的。在舊世界中碩大利什曼原蟲和熱帶利什曼原蟲是主要的病原體。碩大利什曼原蟲在農村地區發現而熱帶利什曼原蟲在城市地區發現。主要的國家是阿富汗、巴基斯坦和整個中東,尤其是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和沙烏地阿拉伯。
目前,傾向於不對患者進行治療因為認為傷疤和疼痛的潰瘍不危及生命。然而,目前治療更有可能引起高危險的副作用,這可以解釋這種觀望狀態。在新世界中情況更危險。患有皮膚利什曼病的患者可能發展為黏膜形式,該黏膜形式導致臉部疼痛和毀容性破壞。在中美和南美均發現了該疾病,集中在委內瑞拉、密魯、玻利維亞和瓜地馬拉。
醫院中目前的標準治療不得不在腸道外給予且是高毒性的。AIDS和其它免疫抑制病症如營養不良增加了危險性。事實上,內臟利什曼病盛行的很多國家,也是AIDS和營養不良的危險地區。目前的治療選擇受到限制。50年以來,腸道外銻劑(sodium stiboglucanant,SSG,PentostamTM和meglumine stiboglucanat GlucantimeTM)已經成為利什曼病的標準治療。副作用非常嚴重包括嘔吐、噁心、腹瀉和厭食。在整個療程中必須觀察肌酸值並監測ECG值,並要求常規ECG監測。
備選的和二線治療兩性黴素B在沒有抗性方面有優勢。然而,除了住院治療的高成本之外還有更高的藥價。副作用與另外的藥物誘導的發燒同樣嚴重且該藥物只批准用於內臟利什曼病。另一個克服副作用的選擇是使用兩性黴素B脂質體。目前藥物巴龍黴素(paromomycin)正經歷臨床III期試驗,且據報導其在95%的病例中有效並具有普遍好的可耐受性。所有的治療都是腸道外的並要求長時間的住院治療。
與利什曼病相比,查加斯病的情況問題要多得多。查加斯病也稱為美洲錐蟲病,由原生動物寄生蟲克氏錐蟲引起。它在南美和拉丁美洲的21個國家中是地方性的。目前感染了一千六百萬到一千八百萬人且有一億人處在危險中。該疾病通過吸血昆蟲傳播,當昆蟲吸其受害者的血時寄生蟲通過胃腸途徑被傳播。
在人中,該疾病開始於急性期,接下來是終身的慢性期。在急性期時它有時與發燒、淋巴結腫大、肝和脾的腫大以及局部炎症有關。因為如果診斷的話急性期通常完全不正確,該感染沒有被治療。結果,查加斯病進入慢性階段,所述慢性階段的特徵是寄生蟲侵入心肌,嚴重的局部發炎和慢性心臟病。通常,由於這些心臟病患者活不長。
[關於查加斯病的綜合文獻Guzman-Bracho C,TrendsParasitol.2001,17(8)372-376;Roberts A等人,J.Am.Acad.Nurse Pract.2001,13(4)152-153;Tarleton RL等人,Parasitol.Today.1999,15(3)94-99;Anez N等人,Mem.Inst.OswaldoCruz 2004,Rio de Janeiro,99(8)781-787;Second Report ofthe WHO Expert Committee,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905,WHO2002;Behbehani K,Bull World Health Organ.1998,76(Suppl.2)64-67;Umezawa ES等人,Lancet.2001,357(9258)797-799]。
目前治療選擇受到限制。只有兩種經批准用於查加斯病的藥苄硝唑(RadanilTM)和硝呋替莫(Nifurtimox)(LampitTM)。它們非常毒且它們的用途僅限於疾病的急性期。只有很少的證據報導兩種藥物中至少一種在慢性期有一定功效。
目前,選擇的藥物是苄硝唑,其以5-7mg/kg體重給藥60天。副作用非常嚴重且要求立即通知醫師。報導的非常常見的副作用是抽搐(突然發作)、麻痺、陣痛、手或腳無力、皮膚的紅色斑點、肚子痛或胃痛、腹瀉、噁心和嘔吐。罕見的副作用有發燒或感冒、皮膚上的微小紅斑、皮疹、喉嚨痛、不正常的出血或瘀傷、慌亂、頭暈眼花、頭痛、煩躁不安、暫時性失憶、失眠、注意力集中有困難、不正常的疲勞或虛弱。
較老的物質硝呋替莫的作用比苄硝唑要小得多。硝呋替莫必需以8-10mg/kg體重給藥50天。已知的副作用是肚子痛或胃痛、頭暈眼花、頭痛、食欲不振、噁心、嘔吐、體重減輕、皮疹、感冒或喉嚨痛、笨拙或不安定、慌亂、抽搐(突然發作)、性慾或性能力降低、發燒、健忘、易怒、情緒或精神改變、肌肉虛弱、麻痺、刺痛、疼痛、手或腳無力、發抖、失眠、失控的來回和/或轉動的眼睛運動、不正常的激動、神經過敏和煩躁不安。
[關於查加斯病(標準)治療的文獻Coura JR等人,Mem.Inst.Oswaldo.Cruz 2002,Rio de Janeiro,97(1)3-24;Docampo R,Curr.Pharm.Des.2001,7(12)1157-1164;Kayser O等人,Pharm.Unserer Zeit.1999,28(4)177-185;Cerecetto H等人,Curr.Top.Med.Chem.2002,2(11)1187-1213;Urbina JA,Curr.Opin.Infect.Dis.2001,14(6)733-741;Paulino M等人,Mini-Reviewsin Medicinal Chemistry 2005,5499-519;Campos RF等人,Rev.Soc.Bras.Med.Trop.2005,38(2)142-146;Garcia S等人,Antimicrob.Agents Chemother.2005,49(4)1521-1528;SchenoneH等人,Rev.Méd.Chile 2003;1311089-1090;Marcondes MC等人,Microbes Infect.2000,2(4)347-352;Corrales M等人,Antimicrob.Agents Chemother.2005,49(4)1556-1560;Urbina JA等人,Int.J.Antimicrob.Agents 2003,21(1)39-48;Maya JD等人,Biochem.Pharmacol.2003,65(6)999-1006;LockmanJW等人,Curr.Med.Chem.2005,12(8)945-959]。
已經報導烷基磷脂在原生動物疾病,尤其是在利什曼病和查加斯病中的用途。米替福新在治療利什曼病中已經顯示與目前使用的兩性黴素B同樣高效。米替福新在幾個國家中已經被註冊為皮膚和內臟利什曼病的第一個口服藥物。然而,仍然需要改進治療方案和利什曼病療程中的功效。由於該藥物長的代謝半衰期和28天的持久療程(病人可能不會完全遵循這個療程),將會出現抗藥性的產生,危險性增加。在臨床前的測試中,烷基磷脂在體內和體外抗克氏錐蟲的急性期中也顯示出活性。
[關於利什曼病和查加斯病中APL用途的文獻Croft SL等人,Mol.Biochem.Parasitol.2003,126(2)165-172;Saraiva VB等人,Antimicrob.Agents Chemother.2002,46(11)3472-3477;deCastro SL等人,Mini-Reviews in Medicinal Chemistry 2004,4141-151;Berman J,Expert Opin.Pharmacother.2005,6(8)1381-1388;Bhattacharya SK等人,Clin.Infect.Dis.2004,38(2)217-221;Jha TK等人,N.Engl.J.Med.1999,341(24)1795-1800;Jacobs S,N.Engl.J.Med.2002,347(22)1737-1738;Sundar S等人,N.Engl.J.Med.2002,347(22)1739-1746;Sindermann H等人,Clin.Infect.Dis.2004,39(10)1520-1523;Soto J等人,Clin.Infect.Dis.2004,38(9)1266-1272;SotoJ等人,Clin.Infect.Dis.2001,33(7)E57-61;Sundar S等人,Pediatr.Infect.Dis.J.2003,22(5)434-438;Croft SL等人,J.Antimicrob.Chemother.1996,38(6)1041-1047;Santa-Rita RM等人,Acta Trop.2000,75(2)219-228;SundarS等人,Lancet.1998,352(9143)1821-1823;Sundar S等人,Ann.Trop.Med.Parasitol.1999,93(6)589-597;Sundar S等人,Clin.Infect.Dis.2000,31(4)1110-1113;Lux H等人,Mol.Biochem.Parasitol.2000,111(1)1-14;US 5,980,915,US6,521,879,US 6,506,393;US 2003/0216355;US 2004/0242543;Verma NK等人,Antimicrob.Agents Chemother.2004,48(8)3010-3015;Walochnik J等人,Antimicrob.Agents Chemother.2002,46(3)695-701;Seifert K等人,Antimicrob.Agents Chemother.2006,50(1)73-79]。
對於原生動物疾病,尤其是利什曼病和查加斯病,僅有很少組合治療方法被報導。Gupta和他的同事描述picroliv與米替福新組合的功效(Gupta S等人,Acta Trop.2005,94(1)41-47)。Santa-Rita和他的合作者討論了溶血磷脂類似物和酮康唑(ketoconazole)抗克氏錐蟲的潛在抗增殖增效作用(Santa-Rita RM等人,J.Antimicrob.Chemother.2005,55(5)780-784)。Lira等人闡明抗增殖溶血磷脂類似物抗原生動物寄生蟲克氏錐蟲的作用機理,Lira等人假定由固醇生物合成抑制劑酮康唑引起體外活性增強(Lira R等人,J.Antimicrob.Chemother.2001,47(5)537-546)。Araujo和他的同事顯示苄硝唑和酮康唑的組合提高了實驗查加斯病的化療功效(Araujo MS等人,J.Antimicrob.Chemother.2000,45(6)819-824)。
Kanetani/Kanaya F等人描述了長鏈烷基磷酸膽鹼的合成、物化性質和抗菌性質。作者表明研究的化合物幾乎不顯示對大腸桿菌和金黃色釀膿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抗細菌性質。然而,它們中的兩個展現出對米麴黴(Aspergillus oryzae)的抗真菌作用(Kanetani/Kanaya F等人,Nippon Kagaku Zasshi 1984,91452-1458)。Berger和他的同事研究了dexadecylphosphocholine對腫瘤退化和病毒感染的細胞的影響(Berger MR等人,J.Cancer Res.Clin.Oncol.1993,119541-548)。Ng等人使用一系列的雙季銨鹽研究了抗真菌活性與真菌磷脂酶抑制的關係(Ng等人,J.Med.Chem2006,49811-816)。Widmer等人描述了十六烷基磷酸膽鹼在隱球菌病的小鼠模型中的殺菌活性(Widmer F等人,Antimicrob.AgentsChemother.2006,50(2)414-421)。
然而,現有技術中已知的烷基磷脂衍生物及其用途確實顯示固有的缺點。尤其是,抗細菌、真菌、原生動物和/或病毒疾病的標準藥物藥劑(APL和其他)暗示幾個缺點,如被靶向的微生物的抗性,由施用的化合物的高毒性引起的嚴重副作用和長的療程。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新烷基磷脂衍生物,其可用於治療哺乳動物中由微生物,尤其是細菌、真菌、原生動物、和/或病毒引起的疾病或病理生理病症。本發明的另一個潛在目的是提供顯示抗腫瘤性質且可用於治療哺乳動物中腫瘤的新烷基磷脂衍生物。本發明進一步的目的是提供烷基磷脂衍生物與合適的已知藥物的新組合療法,所述新組合療法用於治療哺乳動物中由微生物,尤其是原生動物引起的疾病或病理生理病症。
令人吃驚地,本發明的目的一方面通過提供式(I)的烷基磷脂衍生物得到解決,
其中 W、X、Y獨立地選自「氧原子、硫原子」; R1是「-[(CR3R4)m-Z]n-R5」; R2是「-(CR6R7)p-R8」; R3和R4各自獨立地選自「氫原子;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2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2烷基)q-A-(C1-C18烷基)r、-OH、取代或未取代的-C(O)-(C8-C30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OC(O)-(C8-C30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NHCO-(C1-C12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N(C1-C12烷基)CO-(C1-C12烷基)」; 或任選地R3和R4一起形成取代或未取代的飽和、部分不飽和或芳香的具有3、4、5、6、7或8個環原子的雜環體系,其含有至少一個選自「氧原子、硫原子」的雜原子; R5獨立地選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8-C30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O)-(C8-C30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甾體部分」; R6和R7各自獨立地選自「氫原子、-OH、滷原子、-F、-Cl、-Br、-I、-CN、C1-C6烷基、-CF3、-N3、-NH2、-NO2、-OCF3、-SH」; 或任選地R6和R7一起形成取代或未取代的飽和、部分不飽和或芳香的具有3、4、5、6或7個碳原子的環體系; 或任選地若p是1,「-(CR6R7)p-」也可以是取代或未取代的飽和、部分不飽和或芳香的具有3、4、5、6或7個碳原子的環體系,由R6和R7一起形成; R8選自「-VR9R10R11;取代或未取代的雜環」、其中雜環是 (i)5-、6-或7-元飽和、部分不飽和或芳香的單環碳原子環體系,其具有至少一個選自」氮原子、氧原子、硫原子、砷原子」的雜原子,且條件是至少一個雜原子是季氮原子或季砷原子,或 (ii)7-、8-、9-、10-、11-或12-元飽和、部分不飽和或芳香的雙環碳原子環體系,具有至少一個選自」氮原子、氧原子、硫原子、砷原子」的雜原子,且條件是至少一個雜原子是季氮原子或季砷原子,或 (iii)調理素(tropin)部分, 其中雜環的兩個或更多個環原子可以經由亞烷基-橋另外連接,且其中雜環若被取代的話,被至少一個R12基團取代,R12基團在兩個或更多個R12基的情況下各自獨立地是相同、部分相同或不同的; R9、R10、R11、R12各自獨立地選自「氫原子、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8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8環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2烷基)s-B-(C1-C12烷基)t-C-(C1-C12烷基)u、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雜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氧基、-OH、滷素、-F、-Cl、-Br、-I、=O、-C(O)O-(C1-C12烷基)、-C(O)O-(C3-C8環烷基)、-C(O)O-芳基、-C(O)O-雜芳基、-C(O)O-雜環基、-C(O)-(C1-C12烷基)、-C(O)-(C3-C8環烷基)、-C(O)-芳基、-C(O)-雜芳基、-C(O)-雜環基」,且 任選地兩個取代基R12能一起形成取代或未取代的飽和、部分不飽和或芳香的具有3、4、5、6或7個碳原子的環體系; Z獨立地選自「氧原子;硫原子」; V獨立地選自「氮原子、砷原子」; A、B、C各自獨立地選自「氧原子;硫原子;S(O2)」; m獨立地是1、2或3; n獨立地是0、1、2、3、4、5、6、7、8、9或10,且優選是0、1、2,或3; p獨立地是0、1、2、3、4、5或6,且優選是0、1、2或3; q、r、s、t、u各自獨立為0或1; 其可用於製備治療或預防哺乳動物中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和/或病理生理病症的藥物。
若R1是「-[(CR3R4)m-Z]n-R5」且n≥2,那麼對於每個「-[(CR3R4)m-Z]」基團,Z、R3和R4可以相同、部分相同或不同,例如, 「-CH2-O-CHCH3-S-CH2-O-」。
在一個優選的實施方案中,提供上式(I)的烷基磷脂衍生物,其中 p是0, R2是R8, R8是「取代或未取代的雜環」, 其可用於製備治療或預防哺乳動物中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和/或病理生理病症的藥物。
在另一個優選的實施方案中,提供上式(I)的烷基磷脂衍生物,其中 p獨立地是1、2、3、4、5或6,且優選是2或3; R8是「取代或未取代的雜環」, 其可用於製備治療或預防哺乳動物中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和/或病理生理病症的藥物。
在另一個優選的實施方案中,提供上式(I)的烷基磷脂衍生物,其中 p獨立地是1、2、3、4、5或6,且優選是2或3; R8是「-VR9R10R11」, 其可用於製備治療或預防哺乳動物中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和/或病理生理病症的藥物。
在進一步優選的實施方案中,提供上式(I)的烷基磷脂衍生物,其中 R1是R5, N是0, 其可用於製備治療或預防哺乳動物中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和/或病理生理病症的藥物。
在另一個優選的實施方案中,提供上式(I)的烷基磷脂衍生物,其中 m是2或3, n是1或2, 其可用於製備治療或預防哺乳動物中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和/或病理生理病症的藥物。
在另一方面,令人吃驚地,本發明的目的可以通過提供選自下述的新烷基磷脂衍生物得到解決 「化合物1
化合物2
化合物3
化合物4
化合物5
化合物6
化合物7
化合物8
化合物9
化合物10
化合物11
化合物12
化合物13
化合物14
化合物15
化合物16
化合物17
化合物18
化合物19
化合物20
化合物21
化合物22
化合物23
化合物24
化合物25
化合物26
化合物27
化合物28
化合物29
化合物30
化合物31
化合物32
化合物33
化合物34
化合物35
化合物36
化合物37
化合物38
化合物39
化合物40
化合物41
化合物42
化合物43
化合物44
化合物45
化合物46
化合物47
化合物48
化合物49
化合物50
化合物51
化合物52
化合物53
化合物54
化合物55
化合物56
化合物57
化合物58
化合物59
化合物60
化合物61
化合物62
化合物63
化合物64
化合物65
化合物66
化合物67
化合物68
化合物69
化合物70
化合物71
化合物72
化合物73
化合物74
化合物75
化合物76
化合物77
化合物78
化合物79
化合物80
化合物81
化合物82
化合物83
化合物84
化合物85
化合物86
化合物87
化合物88
化合物89
化合物90
化合物91
化合物92
化合物93
化合物94
化合物95
化合物96
化合物97
化合物98
化合物99
化合物100
化合物101
化合物102
化合物103
化合物104
化合物105
化合物106
化合物107
化合物108
化合物109
化合物110
化合物111
化合物112
化合物113
化合物114
化合物115
化合物116
化合物117
化合物118
化合物119
化合物120
化合物121
化合物122
化合物123
化合物124
化合物125
化合物126
化合物127
化合物128
化合物129
化會物130
化合物131
化合物132
化合物133
化合物134
化合物135
化合物136
化合物137
化合物138
化合物139
化合物140
化合物141
化合物142
化合物143
化合物144
化合物145
化合物146
化合物147
化合物148
化合物149
化合物150
化合物151
化合物152
化合物153
化合物154
化合物155
化合物156
化合物157
化合物158
化合物159
化合物160
化合物161
化合物162
化合物163
化合物164
化合物165
化合物166
化合物167
化合物168
化合物169
化合物170
化合物171
化合物172
化合物173
化合物174
化合物175
化合物176
化合物177
化合物178
化合物179
化合物180
化合物181
化合物182
化合物183
化合物184
化合物185
化合物186
化合物187
化合物188
化合物189
化合物190
化合物191
化合物192
化合物193
化合物194
化合物195
化合物196
化合物197
化合物198
化合物199
化合物200
化合物201
化合物202
化合物203
化合物204
化合物205
化合物206
化合物207
化合物208
化合物209
化合物210
化合物211
化合物212
化合物213
化合物214
化合物215
化合物216
化合物217
化合物218
化合物219
化合物220
化合物221
化合物222
化合物223
化合物224
化合物225
化合物226
化合物227
化合物228
化合物229
化合物230
化合物231
化合物232
化合物233
化合物234
化合物235
化合物236
化合物237
化合物238
化合物239
化合物240
化合物241
化合物242
化合物243
化合物244
化合物245
化合物246
化合物247
化合物248
化合物249
化合物250
化合物251
化合物252
化合物253
化合物254
化合物255
化合物256
化合物257
化合物258
化合物259
化合物260
化合物261
化合物262
化合物263
化合物264
化合物265
化合物266
化合物267
化合物268
化合物269
化合物270
化合物271
化合物272
化合物273
化合物274
化合物275
化合物276
化合物277
化合物278
化合物279
化合物280
化合物281
化合物282
化合物283
化合物284
化合物285
化合物286
化合物287
化合物288
化合物289
化合物290
化合物291
化合物292
化合物293
化合物294
化合物295
化合物296
化合物297
化合物298
化合物299
化合物300
化合物301
化合物302
化合物303
化合物304
化合物305
化合物306
化合物307
化合物308
化合物309
化合物310
化合物311
化合物312
化合物313
化合物314
化合物315
化合物316
化合物317
這些烷基磷脂衍生物(化合物1至317)可用於製備治療或預防哺乳動物中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和/或病理生理病症的藥物。
為了避免疑問,若上述化合物的化學名稱和化學結構由於失誤而不一致,認為化學結構明確的定義化合物。
在一個優選的實施方案中,所有上述一般或明確公開的烷基磷脂衍生物,包括式(I)和化合物1至317的優選子集,下文中稱作本發明化合物,其可用於製備治療或預防哺乳動物中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和/或病理生理病症的藥物,其中微生物選自「細菌、真菌、原生動物和/或病毒」。
除非本說明書或權利要求中另有說明,用於解釋上述本發明化合物的術語總是具有下述含義 術語「未取代的」指沒有取代基的對應基團、原子團或部分。
術語「取代的」指有一個或多個取代基的對應基團、原子團或部分。其中一個基團有多個取代基,和各個取代基的選擇是明確的,取代基各自獨立地被選擇且不需要一致。
基於本發明目的,術語「烷基」包括無環和環狀飽和、不飽和或部分不飽和烴,其可以是直鏈或支鏈或環狀的,或也可以包括作為直鏈或支鏈烴體系一部分的環狀烴,且可以含有一個或多個雙鍵和/或三鍵。在這方面,C1-C6烷基、C1-C12烷基、C1-C18烷基、C8-C30烷基等根據上述定義分別具有1至6、1至12、1至18、8至30個碳原子等。
合適烷基的實例是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異丁基、仲丁基、叔丁基、正戊基、異戊基、新戊基、叔戊基、2-或3-甲基-戊基、正己基、2-己基、異己基、正庚基、正辛基、正壬基、正癸基、正十一烷基、正十二烷基、正十四烷基、正十六烷基、正十八烷基、正二十烷基、正二十二烷基、乙烯基、丙烯基(-CH2CH=CH2;-CH=CH-CH3、-C(=CH2)-CH3)、丁烯基、戊烯基、己烯基、庚烯基、辛烯基、辛二烯基、十八烯基、十八烷-9-烯基、二十烯基、二十烷-11-烯基、(Z)-二十烷-11-烯基、二十二烯基、二十二烷-13-烯基、(Z)-二十二烷-13-烯基、乙炔基、丙炔基(-CH2-C CH、-C C-CH3)、丁炔基、戊炔基、己炔基、庚炔基、辛炔基、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環庚基、環辛基、環癸基、環己烯基、環戊烯基、環辛二烯基. 術語「C3-C8環烷基」表示飽和或部分不飽和的非芳香環烴基/基團,含有3至8個碳原子,所述碳原子可以任選地經由烷基連接,其中烷基具有本文中定義的含義,優選(C3-C8)-環烷基-(C1-C4)-烷基基團。所述「C3-C8環烷基」基團可以經由任何環成員連接。
合適環烷基的實例是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環庚基、環辛基、環己烯基、環戊烯基、環辛二烯基、環丙基甲基、環己基甲基、環戊基乙基、環己烯基乙基。
基於本發明目的,術語「甾體部分」指例如描述於K.Peter C.Vollhardt的「Organische Chemie」131頁上的基本甾體結構(VCHWeinheim,1.korrigierter Nachdruck,1990,der 1.Auflage 1988,ISBN 3-527-26912-6)。所述「甾體部分」可以經由該部分的任何原子連接。
術語「芳基」指具有3至14個,優選5至14個碳原子的芳香烴體系。術語「芳基」也包括其中芳香環是雙環或多環飽和的、部分不飽和和/或芳香體系一部分的體系,如其中芳香環與本文定義的「芳基」、「C3-C8環烷基」、「雜芳基」或」雜環基」經由任何需要和可能的芳基環成員稠合。所述「芳基」可以經由任何環成員連接。「芳基」的實例尤其是苯基、聯苯基、萘基和蒽基,但也可以是茚滿基、茚基、或1,2,3,4-四氫萘基。術語「芳基」也意圖包括其中芳基經由C1-C18烷基,優選C1-C12烷基連接的基團。最優選的是芳基-C1-C4烷基,優選苄基或苯乙基。
術語「雜芳基」指5-、6-或7-元環芳香,其中包含至少1個、適當時也可以是2,3、4或5個雜原子,優選氮、氧和/或硫,其中雜原子是相同或不同的。氮原子數優選0、1、2、或3,並且氧和硫原子數獨立地是0或1。術語「雜芳基」也包括其中芳香環是雙環或多環飽和、部分不飽和和/或芳香體系一部分的體系,如其中芳香環與本文定義的「芳基」、「C3-C8環烷基」、「雜芳基」或」雜環基」經由任何需要和可能的雜芳基環成員稠合。所述「雜芳基」可以經由任何環成員連接。「雜芳基」的實例包括吡咯基、噻吩基、呋喃基、咪唑基、噻唑基、異噻唑基、噁唑基、噁二唑基、異噁唑基、吡唑基、吡啶基、嘧啶基、吡嗪基、吲哚基、喹啉基、異喹啉基、咪唑基、三唑基、四唑基、噠嗪基、酞嗪基、吲唑基、吲嗪基、喹喔啉基、喹唑啉基、蝶啶基、咔唑基、吩嗪基、酚噁嗪基、吩噻嗪基、吖啶基。術語「雜芳基」也意圖包括其中雜芳基經由C1-C18烷基,優選C1-C12烷基連接的基團。最優選的是雜芳基-C1-C4烷基,優選吲哚基-(C1-C4)-烷基,如1H-吲哚-3-基-甲基或2-(1H-吲哚-3-基)-乙基。
術語「雜環基」指具有3至20,優選5或6至14個環原子的單環或多環體系,其包括碳原子和1、2、3、4、或5個雜原子,尤其是氮、氧和/或硫,它們是相同或不同的。環體系是飽和的、單或多不飽和的,但可以不是芳香的。在由至少兩個環組成的環體系下,所述環可以是稠環或螺環或其他方式連接。所述「雜環基」可以經由任何環成員連接。術語「雜環基」還包括其中雜環雙環或多環飽和、部分不飽和和/或芳香體系部分的體系,如其中雜環與本文定義的「芳基」、「C3-C8環烷基」、「雜芳基」或」雜環基」經由任何需要和可能的雜環基成員稠合。「雜環基」的實例包括吡咯烷基、硫代吡咯烷基、哌啶基、哌嗪基、氧雜哌嗪基、氧雜哌啶基、噁二唑基、四氫呋喃基、咪唑烷基、噻唑烷基、四氫吡喃基、嗎啉基、四氫噻吩基、二氫吡喃基。術語「雜環基」還意圖包括其中雜環基經由C1-C18烷基,優選C1-C12烷基連接的基團。最優選的是雜環基-C1-C4烷基。
術語「烷氧基」指其中「烷基」、「C3-C8環烷基」、「芳基」、「雜芳基」、和/或「雜環基」經由氧原子(-O-基)連接的基團,其中「烷基」、「C3-C8環烷基」、「芳基」、「雜芳基」和「雜環基」的含義如本文所定義的。
術語「滷素」、「滷原子」或」滷素取代基」(Hal-)指一個,合適時指多個氟(F,氟代)、溴(Br,溴代)、氯(Cl,氯代)、或碘(I,碘代)原子。名稱「二滷」,「三滷」和「全滷」分別指兩個、三個和四個取代基,其中每個取代基可以獨立地選自氟、氯、溴和碘。「滷素」優選指氟、氯或溴原子。
除非本說明書或權利要求中另有明確說明,與「甾體部分」、「烷基」(尤其是C1-C6烷基、C1-C12烷基、C1-C18烷基、C8-C30烷基)、「C3-C8環烷基」、「芳基」、「雜芳基」、「雜環基」、「雜環」和「烷氧基」相關的術語「取代的」,指一個或多個氫原子被獨立選自下述的取代基獨立代替/取代「-NO2、-NO、-CN、-OH,滷素、F、Cl、Br、I、-NH2、-NHNH2、-N3、-SH、-SO3H、-COOH、-CONH2、-CHO、-CHNOH、-NH-C(NH2)=NH、-C(NH2)=NH、-CF3、-OCF3、-OSO3H、-OP(O)(OH)2、-P(O)(OH)2、-NH-(C1-C12烷基)、-N(C1-C12烷基)2、-NH-芳基、-N(芳基)2、-N-A5A6、-NH-C(NH2)=N-(C1-C12烷基),-C(NH2)=N-(C1-C12烷基)、-NH-C(NH2)=N-芳基、-C(NH2)=N-芳基、-OP(O)(O-(C1-C12烷基))2、-OP(O)(O-芳基)2、-OP(O)(O-雜芳基)2、-OP(O)(O-A7)(O-A8)、-O-芳基、-O-雜芳基、-O-(C3-C8環烷基)、-O-雜環基、-S-(C1-C12烷基)、-S-芳基、-S-雜芳基、-S-(C3-C8環烷基)、-S-雜環基、-SO-(C1-C12烷基)、-SO-芳基、-SO-雜芳基、-SO-(C3-C8環烷基)、-SO-雜環基、-SO2-(C1-C12烷基)、-SO2-芳基、-SO2-雜芳基、-SO2-(C3-C8環烷基)、-SO2-雜環基、-SO3-(C1-C12烷基)、-SO3-芳基、-SO3-雜芳基、-SO3-(C3-C8環烷基)、-SO3-雜環基、-OC(O)-(C1-C12烷基)、-OC(O)-(C3-C8環烷基)、-OC(O)-芳基、-OC(O)-雜環基、-OC(O)-雜芳基、-C(O)-(C1-C12烷基)、-C(O)-(C3-C8環烷基)、-C(O)-芳基、-C(O)-雜環基、-C(O)-雜芳基、-C(O)O-(C1-C12烷基)、-C(O)O-(C3-C8環烷基)、-C(O)O-芳基、-C(O)O-雜環基、-C(O)O-雜芳基、-OC(O)NH-(C1-C12烷基)、-OC(O)NH-(C3-C8環烷基)、-OC(O)NH-芳基、-OC(O)NH-雜芳基、-OC(O)NH-雜環基、-OC(O)N-A1A2、-OC(O)N-雜環基、-C(O)NH-(C1-C12烷基)、-C(O)NH-(C3-C8環烷基)、-C(O)NH-芳基、-C(O)NH-雜芳基、-C(O)NH-雜環基、-C(O)N-A3A4、-C(O)N-雜環基、C1-C12烷基、C3-C8環烷基、芳基,雜芳基,雜環基」其中A1、A2、A3、A4、A5、A6、A7、A8、A9、A10獨立地選自「C1-C12烷基、C3-C8環烷基、芳基,雜芳基,雜環基」。
除非本說明書或權利要求中另有說明,基於本發明目的用於解釋上述的微生物組的術語總是具有下述意義 術語「細菌」意圖包括所有已知的需氧細菌,專性/需要複雜營養的厭氧細菌和兼性厭氧細菌。這些可以是革蘭氏陽性或革蘭氏陰性或難以革蘭氏染色(非典型的),還包括產孢細菌和細菌孢子,可以是例如放線菌門(Actinobacteria),產液菌門(Aquificae),擬桿菌門/綠菌門(Bacteroidetes/Chlorobi)、衣原體門/疣微菌門(Chlamydiae/Verrucomicrobia)、綠彎菌門(Chloroflexi)、產金菌門(Chrysiogenetes)、藍藻門(Cyanobacteria)、脫鐵桿菌門(Deferribacteres)、異常球菌-棲熱菌門(Deinococcus-Thermus)、網團菌門(Dictyoglomi)、纖維桿菌門/酸桿菌門(Fibrobacteres/Acidobacteria)、厚壁菌門(Firmicutes)、梭桿菌門(Fusobacteria)、芽單胞菌門(Gemmatimonadetes)、硝化螺旋菌門(Nitrospirae)、雜食細菌門(Omnibacteria)、浮黴菌門(Planctomycetes)、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螺旋體門(Spirochaetes)、熱脫硫桿菌門(Thermodesulfobacteria)、熱微菌門(Thermomicrobia)和/或熱袍菌門(Thermotogae)的成員。
所述細菌的實例是不動桿菌屬(Acinetobacter spp.)、放線桿菌屬(Actinobacillus spp.)、放線菌屬(Actinomyces spp.)、氣單胞菌屬(Aeromonas spp.)、土壤桿菌屬(Agrobacterium spp.)、產鹼桿菌屬(Alcaligenes spp.)、無形體屬(Anaplasma spp.)、產液菌屬(Aquifex spp.)、芽孢桿菌屬(Bacillus spp.)、類桿菌屬(Bacteroides spp.)、雙岐桿菌屬(Bifidobacterium spp.)、博德特氏菌屬(Bordetella spp.)、螺旋體屬(Borrelia spp.)、慢生根瘤菌屬(Bradyrhizobium spp.)、布蘭漢氏球菌屬(Branhamellaspp.)、布魯氏菌屬(Brucella spp.)、巴克納氏屬(Buchnera spp.)、伯克霍爾德氏菌屬(Burkholderia spp.)、彎曲桿菌屬(Campylobacterspp.)、二氧化碳嗜纖維菌屬(Capnocytophaga spp.)、心桿菌屬(Cardiobacterium spp.)、新月柄桿菌屬(Caulobacter spp.)、衣原體屬(Chlamydia spp.)、嗜衣體屬(Chlamydophila spp.)、綠菌屬(Chlorobium spp.)、檸檬酸桿菌屬(Citrobacter spp.)、梭菌屬(Clostridium spp.)、棒桿菌屬(Corynebacterium spp.)、柯克斯體屬(Coxiella spp.)、異常球菌屬(Deinococcus spp.)、埃裡希體屬(Ehrlichia spp.)、艾肯氏菌屬(Eikenella spp.)、腸桿菌屬(Enterobacter spp.)、腸球菌屬(Enterococcus spp.)、丹毒絲菌屬(Erysipelothrix spp.)、埃希氏菌屬(Escherichiaspp.)、弗朗西斯氏菌屬(Francisella spp.)、梭桿菌屬(Fusobacterium spp.)、加德納氏菌屬(Gardnerella spp.)、孿生球菌屬(Gemella spp.)、嗜血菌屬(Haemophilus spp.)、螺旋桿菌屬(Heliobacter spp.)、金氏菌屬(Kingella spp.)、北裡孢菌屬(Kitasatospora spp.)、克雷伯氏菌屬(Klebsiella spp.)、乳桿菌屬(Lactobacillus spp.)、軍團菌屬(Legionella spp.)、鉤端螺旋體屬(Leptospira spp.)、利斯特氏菌屬(Listeria spp.)、曼氏桿菌屬(Mannheimia spp.)、中慢生根瘤菌屬(Mesorhizobiumspp.)、莫拉菌屬(Moraxella spp.)、摩根氏菌屬(Morganella spp.)、分枝桿菌屬(Mycobacterium spp.)、支原體屬(Mycoplasma spp.)、奈瑟菌屬(Neisseria spp.)、新立克次體屬(Neorickettsia spp.)、亞硝化單胞菌屬(Nitrosomonas spp.)、諾卡氏菌屬(Nocardia spp.)、海洋芽孢桿菌屬(Oceanobacillus spp.)、東方體屬(Orientia spp.)、副球菌屬(Paracoccus spp.)、巴斯德氏菌屬(Pasteurella spp.)、消化鏈球菌屬(Peptostreptococcus spp.)、瘧原蟲屬(Plasmodiumspp.)、鄰單胞菌屬(Plesiomonas spp.)、卟啉單胞菌屬(Porphyromonas spp.)、普雷沃氏菌屬(Prevotella spp.)、丙酸桿菌屬(Propionibacterium spp.)、變形桿菌屬(Proteus spp.)、普羅成登斯菌屬(Providencia spp.)、假單胞菌屬(Pseudomonasspp.)、Psychobacter spp.、青枯菌屬(Ralstonia spp.)、紅細菌屬(Rhodobacter spp.)、紅球菌屬(Rhodococcus spp.)、立克次體屬(Rickettsia spp.)、沙門氏菌屬(Salmonella spp.)、沙雷氏菌屬(Serratia spp.)、希萬氏菌屬(Shewanella spp.)、志賀氏菌屬(Shigella spp.)、螺菌屬(Spirillum spp.)、葡萄球菌屬(Staphylococcus spp.)、寡養單胞菌屬(Stenotrophomonas spp.)、鏈桿菌屬(Streptobacillus spp.)、鏈球菌屬(Streptococcus spp.)、鏈黴菌屬(Streptomyces spp.)、聚球藻屬(Synechococcus spp.)、集胞藻屬(Synechocystis spp.)、坦納菌屬(Tannerella spp.)、熱厭氧桿菌屬(Thermoanaerobacter spp.)、熱袍菌屬(Thermotogaspp.)、密螺旋體屬(Treponema spp.)、Tropheryma spp.、脲原體屬(Ureaplasma spp.)、韋榮氏菌屬(Veillonella spp.)、弧菌屬(Vibrio spp.)、魏格沃菌屬(Wigglesworthia spp.)、沃巴赫體屬(Wolbachia spp.)、黃色單胞菌屬(Xanthomonas spp.)、木質部小菌屬(Xylella spp.)、耶爾辛氏菌屬(Yersinia spp.)和/或發酵單胞菌屬(Zymomonas spp.)。
所述細菌的進一步實例是鮑氏不動桿菌(Acinetobacterbaumannii、溶血不動桿菌(Acinetobacter haemolyticus)、伴放線放線桿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胸膜肺炎放線桿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衣氏放線菌(Actinomyces israelii)、嗜水氣單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根癌土壤桿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木糖氧化產鹼菌(Alcaligenes xylosoxidans)、嗜吞噬細胞無形體(Anaplasmaphagocytophilum)、超嗜熱菌(Aquifex aeolicus)、炭疽桿菌(Bacillus anthracis)、蠟樣芽胞桿菌(Bacillus cereus)、芽孢桿菌(Bacillus halodurans)、枯草桿菌(Bacillus subtilis)、脆弱擬桿菌(Bacteroides fragilis)、多形擬桿菌(Bacteroidesthetaiotaomicron)、杆狀巴爾通體(Bartonella bacilliformis)、漢氏巴爾通體(Bartonella henselae)、長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longum)、支氣管炎博德特菌(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百日咳桿菌(Bordetella pertussis)、博氏疏螺旋體(Borreliaburgdorferi)、回歸熱螺旋體(Borrelia recurrentis)、大豆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 japonicum)、黏膜炎布蘭漢球菌(Branhamella catarrhalis)、流產布魯氏桿菌(Brucella abortus)、犬布魯氏桿菌(Brucella canis)、馬爾他布魯氏桿菌(Brucellamelitensis)、豬布魯氏桿菌(Brucella suis)、蚜蟲專性內共生菌(Buchnera aphidicola)、洋蔥伯克霍爾德菌(Burkholderiacepacia)、鼻疽伯克霍爾德菌(Burkholderia mallei)、類鼻疽伯克霍爾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胚胎彎曲桿菌(Campylobacter fetus)、空腸彎曲桿菌(Campylobacter jejuni)、牙齦二氧化碳噬纖維菌(Capnocytophaga granulosa)、顆粒二氧化碳噬纖維菌(Capnocytophaga haemolytica)、人心桿菌(Cardiobacterium hominis)、新月柄桿菌(Caulobactercrescentus)、弧形莖菌(Caulobacter vibrioides)、鼠型沙眼衣原體(Chlamydia muridarum)、肺炎衣原體(Chlamydia pneumoniae)、鸚鵡熱衣原體(Chlamydia psittaci)、沙眼衣原體(Chlamydiatrachomatis)、豚鼠嗜性衣原體(Chlamydophila caviae)、肺炎嗜性衣原體(Chlamydophila pneumoniae)、鸚鵡熱嗜性衣原體(Chlamydophila psittaci)、綠硫菌(Chlorobium tepidum)、弗氏檸檬酸桿菌(Citrobacter freundii)、丙酮丁醇梭桿菌(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肉毒芽胞梭菌(Clostridiumbotulinum)、難養芽胞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諾維氏芽胞梭菌(Clostridium novyi)、產氣莢膜芽胞梭菌(Clostridiumperfringens)、破傷風芽胞梭菌(Clostridium tetani)、白喉棒桿菌(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Corynebacterium efficiens、穀氨酸棒狀桿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伯納特氏立克次氏體(Coxiella burnetii)、耐輻射奇球菌(Deinococcusradiodurans)、犬埃立克體(Ehrlichia canis)、查菲埃立克體(Ehrlichia chaffensis)、齧蝕艾肯氏菌(Eikenella corrodens)、陰溝腸桿菌(Enterobacter cloacae)、糞腸球菌(Enterococcusfaecalis)、屎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豬紅斑丹毒絲菌(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大腸桿菌O157H7(Escherichia coli O157H7)、兔熱弗朗西斯氏菌(Francisella tularensis)、兔熱弗朗西斯氏菌兔熱亞種(Francisella tularensis tularensis)、壞死梭桿菌(Fusobacterium necrophorum)、具核梭桿菌(Fusobacteriumnucleatum)、陰道加德納氏菌(Gardnerella vaginalis)、麻疹孿生球菌(Gemella morbillorum)、杜克雷嗜血桿菌(Haemophilusducreyi)、流感嗜血桿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副流感嗜血桿菌(Haemophilus parainfluenzae)、幽門螺桿菌(Heliobacterpylori)、金氏金氏菌(Kingellakingii)、Kitasatospora griseola、產氣克雷伯菌(Klebsiella aerogenes)、肉芽腫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granulomatis)、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pneumoniae)、肺炎克雷伯菌臭鼻亞種(Klebsiella pneumoniaeozaenae)、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亞種(Klebsiella pneumoniaepneumoniae)、肺炎克雷伯菌鼻硬結亞種(Klebsiella pneumoniaerhinoscleromatis)、鳥乳桿菌(Lactobacillus aviarius)、胚牙乳桿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嗜肺性軍團菌(Legionellapneumophila)、腎臟鉤端螺旋體(Leptospira interrogans)、野口氏鉤端螺旋體(Leptospira noguchii)、無害利斯特菌(Listeriainnocua)、伊氏利斯特菌(Listeria ivanovii)、伊氏利斯特菌伊氏亞種(Listeria ivanovii ivanovii)、單核細胞增生利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溶血性曼氏桿菌(Mannheimiahaemolytica)、百脈根中慢生根瘤菌(Mesorhizobium loti)、黏膜炎莫拉菌(Moraxella catarrhalis)、摩氏摩根氏菌摩氏亞種(Morganella morganii morganii)、膿腫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abscessus)、非洲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africanum)、鳥分支桿菌(Mycobacterium avium)、鳥分支桿菌副結核亞種(Mycobacteriumavium paratuberculosis)、牛分支桿菌(Mycobacterium bovis)、牛分支桿菌牛型亞種(Mycobacterium bovis bovis)、牛分支桿菌山羊型亞種(Mycobacterium bovis caprae)、龜分支桿菌(Mycobacterium chelonae)、偶發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fortuitum)、胞內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intracellulare)、堪薩斯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kansasii)、麻風分支桿菌(Mycobacterium leprae)、馬爾摩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malmoense)、海魚分支桿菌(Mycobacterium marinum)、瘰癧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scrofulaceum)、包皮垢分支桿菌(Mycobacterium smegmatis)、結核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潰瘍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ulcerans)、生殖器支原體(Mycoplasma genitalium)、人支原體(Mycoplasmahominis)、滲透支原體(Mycoplasma penetrans)、肺炎枝原體Mycoplasma pneumoniae)、淋病奈瑟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腦膜炎奈瑟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腺熱新立克次體(Neorickettsia sennetsu)、歐洲亞硝化單胞菌(Nitrosomonaseuropaea)、關節炎諾卡菌(Nocardia arthritidis)、星形諾卡菌(Nocardia asteriodes)、Nocardia cyriacigeorgica、Oceanobacillus iheyensis、恙蟲病東方體(Orientiatsutsugamushi)、Paracoccus zeaxanthinifaciens、溶血巴斯德菌(Pasteurella haemolytica)、多殺巴斯德菌(Pasteurellamultocida)、極小消化鏈球菌(Peptostreptococcus parvulus),四聯消化鏈球菌(Peptostreptococcus tetradius),陰道消化鏈球菌(Peptostreptococcus vaginalis),類志賀鄰單胞菌(Plesiomonasshigelloides),牙齦卟啉單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中間普雷沃菌(Prevotella intermedia),產黑色普雷沃菌(Prevotellamelaninogenica)、瘡皰丙酸桿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奇異變形桿菌(Proteus mirabilis)、普通變形桿菌(Proteusvulgaris)、產鹼普羅威登斯菌(Providencia alcalifaciens)、弗氏普羅威登斯菌(Providencia friedericiana)、銅綠假單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產鹼假單胞菌(Pseudomonasalcaligenes)、螢光假單胞菌(Pseudomonas flurescens)、惡臭假單胞菌(Pseudomonas putida)、施氏假單胞菌(Pseudomonasstutzeri)、丁香假單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茄科雷爾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莢膜紅細菌(Rhodobactercapsulatus)、馬紅球菌(Rhodococcus equi)、小蛛立克次體(Rickettsia akari)、普氏立克次體(Rickettsia prowazekii)、立氏立克次體(Rickettsia rickettsii)、斑疹傷寒立克次體(Rickettsia typhi)、豬霍亂沙門菌(Salmonella choleraesuis)、腸沙門菌(Salmonella enterica)、腸炎沙門菌(Salmonellaenteritidis)、副傷寒沙門菌(Salmonella paratyphi)、傷寒沙門菌(Salmonella typhi)、鼠傷寒沙門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粘質沙雷菌(Serratia marcescens)、奧奈達希瓦菌(Shewanellaoneidensis)、腐敗希瓦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痢疾志賀菌(Shigella dysenteriae)、弗氏志賀菌(Shigella flexneri)、索氏志賀菌(Shigella sonnei)、苜蓿中華根瘤菌(苜蓿根瘤菌)(Sinorhizobium meliloti(Rhizobium meliloti))、減少螺菌(Spirillum minus)、金黃色釀膿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溶血性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hemolyticus)、腐生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aprophyticus)、嗜麥寡養食單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念珠狀鏈桿菌(Streptobacillus moniliformis)、無乳鏈球菌(Streptococcusagalactiae)、糞鏈球菌(Streptococcus faecalis)、米勒鏈球菌(Streptococcus milleri)、變異鏈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肺炎鏈球菌、化膿鏈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唾液鏈球菌(Streptococcus salivarius)、草綠色鏈球菌(Streptococcusviridans)、除蟲鏈黴菌(Streptomyces avermitilis)、天藍色鏈黴菌(Streptomyces coelicolor)、吸水鏈黴菌(Streptomyceshygroscopicus)、淺青紫鏈黴菌(Streptomyces lividans)、利尻鏈黴菌(Streptomyces rishiriensis)、Synechococcus elongates、藍藻聚球藻(Synechococcus leopoliensis)、Tannerellaforsynthensis、騰衝嗜熱桿菌(Thermoanaerobactertengcongensis)、海棲熱袍菌(Thermotoga maritime)、斑點病密螺旋體(Treponema carateum)、齒垢密螺旋體(Treponemadenticola)、地方性密螺旋體(Treponema endemicum)、蒼白密螺旋體(Treponema pallidum)、Treponema petenue、Tropherymawhipplei、解脲尿枝原體(Ureaplasma urealyticum)、產鹼韋榮氏球菌產鹼亞種(Veillonella alcalescens alcalescens)、小韋榮氏球菌非典型亞種(Veillonella parvula atypica)、霍亂弧菌(Vibrio cholerae)、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創傷弧菌(Vibrio vulnificus)、魏格沃菌(Wigglesworthiaglossinidia)、地毯草黃單胞菌(Xanthomonas axonopodis)、野油菜黃單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嗜麥芽黃單胞菌(Xanthomonas maltophilia)、苛養木桿菌(Xylella fastidiosa)、小腸結腸炎耶爾森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鼠疫耶爾森菌(Yersinia pestis)、假結核耶爾森菌(Yersiniapseudotuberculosis)和/或運動發酵單胞菌(Zymomonas mobilis)。
細菌分類為「革蘭氏陽性」、「革蘭氏陰性」或「難以革蘭氏染色的細菌(非典型的)」以及由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基於其專業知識可以容易確定的需氧或厭氧狀態,例如通過僅代表常規實驗的適當染色和代謝試驗。
在本發明中,關於術語「革蘭氏陰性」意圖包括不能被革蘭氏染色的細菌以及難以革蘭氏染色的那些(非典型的)。相反關於細菌的術語「革蘭氏陽性」基於本發明的目的包括所有可以被革蘭氏染色和/或已知為革蘭氏陽性的細菌。
術語「真菌」意圖包括真菌界所有已知的單-細胞/單細胞和/或多細胞成員,如壺菌門(Chytridiomycota)、接合菌門(Zygomycota)、球囊菌門(Glomeromycota)、子囊菌門(Ascomycota)和/或擔子菌門(Basidiomycota)、及其他粘菌門(Myxomycota)、卵菌門(Oomycota)和/或Hypochytriomycota。
所述真菌的實例是犁頭黴屬(Absidia spp.)、枝頂孢黴屬(Acremonium spp.)、鏈格孢屬(Alternaria spp.)、麴黴菌屬(Aspergillus spp.)、平臍蠕孢屬(Bipolaris spp.)、念珠菌屬(Candida spp.)、枝孢黴屬(Cladophialophora spp.)、枝孢屬(Cladosporium spp.)、球孢菌屬(Coccidioides spp.)、絲蘭輪紋斑菌屬(Coniothyrium spp.)、隱球菌屬(Cryptococcus spp.)、小克銀黴屬(Cunninghamella spp.)、彎孢菌屬(Curvularia spp.)、表皮癬菌屬(Epidermophyton spp.)、外瓶黴屬(Exophiala spp.)、明臍菌屬(Exserohilum spp.)、產色芽生菌屬(Fonsecaea spp.)、鐮刀菌屬(Fusarium spp.)、組織胞漿菌屬(Histoplasma spp.)、Lacazia spp.、毛雙孢屬(Lasiodiplodia spp.)、小球腔菌屬(Leptosphaeria spp.)、馬杜拉分支菌屬(Madurella spp.)、小孢子菌屬(Microsporum spp.)、毛黴屬(Mucor spp.)、毛黴菌目(Mucorales spp.)、新龜甲屬(Neotestudina spp.)、赭黴屬(Ochroconis spp.)、Onychocola spp.、擬青黴屬(Paecilomycesspp.)、副球孢子菌屬(Paracoccidioides spp.)、青黴屬(Penicilliumspp.)、瓶黴屬(Phialophora spp.)、Pseudallesheria spp.、(Pyrenochaeta spp.)、根毛黴屬(Rhizomucor spp.)、酒麴菌屬(Rhizopus spp.)、絲孢菌屬(Scedosporium spp.)、黑帚黴(Scopulariopsis spp.)、柱黴屬(Scytalidium spp.)、孢子絲菌屬(Sporothrix spp.)、髮癬菌屬(Trichophyton spp.)和/或萬吉拉菌屬(Wangiella spp.)。
所述真菌進一步的實例是傘狀犁頭黴(Absidia corymbifera)、鐮狀支頂孢菌(Acremonium falciforme)、瑞塞菲支頂孢菌(Acremonium recifei)、黃麴黴(Aspergillus flavus)、煙麴黴、灰綠麴黴(Aspergillus glaucus)、構巢麴黴(Aspergillusnidulans)、黑麴黴(Aspergillus niger)、土麴黴(Aspergillusterreus)、澳大利亞雙極黴(Bipolaris australiensis)、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光滑念珠菌(Candida glabrata)、克魯斯氏念珠菌(Candida krusei)、近平滑念珠菌(Candidaparapsilosis)、熱帶念珠菌(Candida tropicalis)、斑替枝孢黴(Cladophialophora bantiana)、Cladophialophora carrionii、粗球孢子菌(Coccidioides immitis)、薔薇盾殼黴(Coniothyriumfuckelii)、吉特隱球菌(Cryptococcus gattii)、新型隱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Cunninghamella bertholletitae、絮狀表皮癬菌(Epidermophyton floccosum)、甄氏外瓶黴(Exophialajeanselmei)、斯平尼弗外瓶柄黴(Exophiala spinifera)、緊密著色黴(Fonsecaea compacta)、佩德羅索氏產色芽生菌(Fonsecaeapedrosoi)、尖孢鐮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腐皮鐮刀菌(Fusariumsolani)、莢膜組織胞漿菌莢膜變種(Histoplasma capsulatumcapsulatum)、莢膜組織胞漿菌杜波氏變種(Histoplasma capsulatumduboisii)、Lacazia loboi、柯柯豆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theobromae)、塞內加爾釣端球體(Leptosphaeria senegalensis)、灰馬杜拉分支菌(Madurella grisea)、足菌腫馬杜拉分支菌(Madurella mycetomatis)、奧杜盎小孢子菌(Microsporumaudouinii)、犬小孢子菌(Microsporum canis)、石膏樣小包子菌(Microsporum gypseum)、羅薩梯新龜甲形菌(Neotestudinarosatii)、奔馬性赭粉菌(Ochroconis gallopava)、OnychocolaCanadensis、淡紫色擬青黴(Paecilomyces lilacinus)、巴西芽生菌(Paracoccidioides brasiliensis)、寄生瓶黴菌(Phialophoraparasitica)、末期瓶黴菌(Phialophora repens)、疣狀瓶黴(Phialophora verrucosa)、Pseudallesheria boydii、羅梅羅刺殼孢菌(Pyrenochaeta romeroi)、微小根毛黴(Rhizomucorpusillus)、少根根黴(Rhizopus arrhizus)、米根黴(Rhizopusoryzae)、尖端足分支黴(Scedosporium apiospermum)、膨脹足分支黴(Scedosporium inflatum)、多育足分支黴(Scedosporiumprolificans)、短柄帚黴(Scopulariopsis brevicaulis)、雙間柱頂孢(Scytalidium dimidiatum)、申氏孢子絲菌(Sporothrixschenckii)、鬚髮癬菌(Trichophyton mentagrophytes)、深紅色髮癬菌(Trichophyton rubrum)、許蘭毛菌(Trichophytonschoenleinii)、斷髮癬菌(Trichophyton tonsurans)和/或皮炎瓶黴菌(Wangiella dermatitidis)。
術語「原生動物(protozoon或protozoa)」意圖包括孢子蟲綱(Sporozoa)、簇蟲目(Gregarinida)、球蟲目(Coccida、Piroplasminda)、巴倍蟲屬(Babesia)、微孢子蟲門(Microsporidia)、Giardiinae、毛滴蟲目(Trichomonadida)、雙滴蟲目(Diplomonadida)、超鞭目(Hypermastigida)、錐蟲屬(Trypanosoma)、內阿米巴科(Entamoebidae)、Kinetoplasta、Tryposomatidea、Tryposomatidae、頂復動物亞門(Apicomplexa)、Haemosporida、瘧原蟲科(Plasmodiidae)、根足亞綱(Rhizopoda)和/或變形蟲目(Amoebina)的所有已知的單-細胞/單細胞和/或多細胞成員。
所述原生動物的實例是棘阿米巴屬(Acanthamoeba spp.)、阿米巴屬(Amoeba spp.)、巴倍蟲屬(Babesia spp.)、小袋蟲屬(Balantidium spp.)、隱胞子蟲屬(Cryptosporidium spp.)、環孢子蟲屬(Cyclospora spp.)、雙核阿米巴屬(Dientamoeba spp.)、棘變形蟲屬(Echinamoeba spp.)、內蜒屬(Endolimax spp.)、內阿米巴屬(Entamoeba spp.)、腸上皮細胞微孢子蟲屬(Enterocytozoonspp.)、賈第蟲屬(Giardia spp.)、哈氏蟲屬(Hartmanella spp.)、等孢子球蟲屬(Isospora spp.)、Jodamoeba spp.、蘭氏鞭毛蟲屬(Lamblia spp.)、利什曼蟲屬(Leishmania spp.)、微孢子蟲屬(Microsporidium spp.)、耐格裡屬阿米巴(Naegleria spp.)、小孢子蟲屬(Nosema spp.)、草履蟲屬(Paramecium spp.)、擬變形蟲屬(Paramoeba spp.)、肺孢子蟲屬(Penumocystis spp.)、瘧原蟲屬(Plasmodium spp.)、肉孢子蟲(Sarcocystis spp.)、四膜蟲屬(Tetrahymena spp.)、弓形蟲屬(Toxoplasma spp.)、毛滴蟲屬(Trichomonas spp.)和/或錐蟲屬(Trypanosoma spp.)。
所述原生動物進一步的實例是變形阿米巴(Amoeba proteus)、果氏巴貝蟲(Babesia microti)、結腸小袋蟲(Balantidium coli)、小球隱孢子蟲(Cryptosporidium parvum)、圓孢子球蟲(Cyclosporacayetanensis)、脆雙核阿米巴(Dientamoeba fragilis)、微小內蜒阿米巴(Endolimax nana)、結腸內阿米巴(Entamoeba coli)、齦內阿米巴(Entamoeba gingivalis)、哈特曼內阿米巴(Entamoebahartmanni)、溶組織內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比氏腸胞蟲病(Enterocytozoon bieneusi)、Enterocytozoon cuniculi、藍氏賈第鞭毛蟲(Giardia lamblia)、賈第蟲(Giardia lambliaintestinalis)、貝氏等孢子球蟲(Isospora belli)、Jodamoeba bütschlii、腸蘭伯氏鞭毛蟲(Lamblia intestinalis)、巴西利什曼原蟲巴西亞種(Leishmania braziliensis braziliensis)、查加斯利什曼原蟲、杜氏利什曼原蟲、嬰兒利什曼原蟲、碩大利什曼蟲、墨西哥利什曼原蟲(Leishmania mexicana)、墨西哥利什曼原蟲亞馬遜亞種(Leishmania mexicana amazonensis)、墨西哥利什曼原蟲墨西哥亞種(Leishmania mexicana mexicana)、熱帶利什曼原蟲(Leishmania tropica)、Viannia利什曼原蟲(Leishmania Viannia)、Viannia利什曼原蟲巴西亞種(Leishmania Viannia braziliensis)、Leishmania Viannia guyanensis、Leishmania Viannia panamensis、Leishmania Viannia peruviana、福勒氏耐格裡阿米巴(Naegleriafowleri)、角膜微孢子蟲(Nosema corneum)、惡性瘧原蟲(Plasmodiumfalciparum)、三日瘧原蟲(Plasmodium malariae)、卵形瘧原蟲(Plasmodium ovale)、間日瘧原蟲(Plasmodium vivax)、卡氏肺囊蟲(Pneumocystis carinii)、Sarcocystis bovihomins、豬-人肉孢子蟲(Sarcocystis suihominis)、利用梨形四膜蟲(Tetrahymenapyriformis)、血吸蟲童蟲(Toxoplasma gondii)、陰道毛滴蟲(Trichomonas vaginalis)、布氏錐蟲(Trypanosoma brucei)、布氏錐蟲布氏亞種(Trypanosoma brucei brucei)、布氏甘比亞錐蟲(Trypanosoma bruceigambiense)、布氏羅得西亞錐蟲(Trypanosomabrucei rhodesiense)、克氏錐蟲、克氏錐蟲克氏亞種(Trypanosomacruzi cruzi)、Trypanosoma cruzi marinkellei、馬錐蟲(Trypanosomaequinum)、馬類性病錐蟲(Trypanosoma equiperdum)、伊氏錐蟲(Trypanosoma evansi)、提氏錐蟲(Trypanosoma theileri)和/或活動錐蟲(Trypanosoma vivax)。
術語「病毒」或」病毒」意圖包括所有已知的DNA病毒、例如dsDNA病毒(雙鏈DNA)和ssDNA病毒(單鏈DNA);RNA病毒、例如dsRNA病毒(雙鏈RNA)、(+)ssRNA病毒(正單鏈RNA或mRNA類似物)和(-)ssRNA病毒(負單鏈RNA);以及DNA和RNA逆轉錄病毒(逆轉錄酶病毒)、例如ssRNA-RT病毒(單鏈RNA)和dsDNA-RT病毒(雙鏈DNA)。這些可以是包衣或未包衣的。
所述病毒的實例是有尾噬菌體目(Caudovirales)、肌尾噬菌體科(Myoviridae)、短尾噬菌體科(Podoviridae)、長尾噬菌體科(Siphoviridae)、泡囊病毒科(Ascoviridae)、腺病毒科(Adenoviridae)、Asfiviridae、杆狀病毒科(Baculoviridae)、覆蓋噬菌體科(Corticoviridae)、小紡錘形噬菌體科(Fuselloviridae)、微滴形噬菌體科(Guttaviridae)、皰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脂毛噬菌體科(Lipothrixviridae)、線頭病毒科(Nimaviridae)、乳頭瘤病毒科(Papillomaviridae)、藻類DNA病毒科(Phycodnaviridae)、芽生噬菌體科(Plasmaviridae)、多瘤病毒科(Polyomaviridae)、痘病毒科(Poxviridae)、小杆狀噬菌體科(Rudiviridae)、復層噬菌體科(Tectiviridae)、絲杆狀噬菌體科(Inoviridae)、微小噬茵體科(Microviridae)、雙生病毒科(Geminiviridae)、圓環病毒科(Circoviridae)、矮縮病毒科(Nanoviridae)、細小病毒科(Parvoviridae)、指環病毒屬(Anellovirus)、雙節段RNA病毒科(Birnaviridae)、產黃青黴病毒科(Chrysoviridae)、囊狀噬菌體科(Cystoviridae)、低毒性病毒科(Hypoviridae)、分體病毒科(Partitiviridae)、呼腸孤病毒科(Reoviridae)、整體病毒科(Totiviridae)、內源RNA病毒屬(Endornavirus)、尼多病毒目(Nidovirales)、動脈炎病毒科(Arteriviridae)、冠狀病毒科(Coronaviridae)、杆狀套病毒科(Roniviridae)、星狀病毒科(Astroviridae)、杆狀RNA病毒科(Barnaviridae)、雀麥花葉病毒科(Bromoviridae)、杯狀病毒科(Caliciviridae)、長線形病毒科(Closteroviridae)、豇豆花葉病毒科(Comoviridae)、雙順反子病毒科(Dicistroviridae)、黃病毒科(Flaviviridae)、線形病毒科(Flexiviridae)、肝炎病毒科(Hepeviridae)、光滑噬菌體科(Leviviridae)、黃症病毒科(Luteoviridae)、海洋RNA病毒科(Marnaviridae)、裸露RNA病毒科(Narnaviridae)、羅達病毒科(Nodaviridae)、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e)、馬鈴薯Y病毒科(Potyviridae)、伴生病毒科(Sequiviridae)、四體病毒科(Tetraviridae)、披膜病毒科(Togaviridae)、番茄叢矮病毒科(Tombusviridae)、蕪菁花葉病毒科(Tymoviridae)、甜菜壞死黃脈病毒屬(Benyvirus)、櫻桃銼葉病毒屬(Cheravirus)、真菌傳杆狀病毒屬(Furovirus)、大麥病毒(Hordeivirus)、懸鉤子病毒屬(Idaeovirus)、玉米褪綠斑駁病毒屬(Machlomovirus)、甜瓜病毒屬(Ourmiavirus)、花生叢簇病毒屬(Pecluvirus)、馬鈴薯帚頂病毒屬(Pomovirus)、溫州蜜柑矮縮病毒屬(Sadwavirus)、南方菜豆花葉病毒屬(Sobemovirus)、菸草花葉病毒屬(Tobamovirus)、菸草脆裂病毒屬(Tobravirus)、傘形病毒屬(Umbravirus)、單分子負鏈RNA病毒目(Mononegavirales)、博爾納病毒科(Bornaviridae)、纖絲病毒科(Filoviridae)、副粘病毒科(Paramyxoviridae)、彈狀病毒科(Rhabdoviridae)、沙粒病毒科(Arenaviridae)、本揚病毒科(Bunyaviridae)、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丁型肝炎病毒屬(Deltavirus)、蛇形病毒屬(Ophiovirus)、纖細病毒屬(Tenuivirus)、巨脈病毒屬(Varicosavirus)、變位病毒科(Metaviridae)、假病毒科(Pseudoviridae)、反轉錄病毒科(Retroviridae)、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和/或花椰菜花葉病毒科(Caulimoviridae)。
所述病毒的進一步實例是腺病毒1、2、3、5、11、21型、腺病毒、α病毒、蟲媒病毒(arbovirus)、沙粒病毒(arenavirus)、博納病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布尼亞病毒(bunyavirus)、卡裡西病毒(calicivirus)、加州腦炎病毒(California encephalitisvirus)、科羅拉多蜱熱病毒(Colorado tick fever virus)、冠狀病毒(coronavirus)、牛痘病毒(cowpox virus)、A型柯薩奇病毒(coxsackie type A virus)、B型柯薩奇病毒(coxsackie type Bvirus)、A-16、A-24型柯薩奇病毒(coxsackie virus type A-16、A-24)、B1、B2、B3、B4、B5型柯薩奇病毒(Coxsackie virus typeB1、B2、B3、B4、B5)、巨細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δ病毒(deltavirus)、登革病毒(dengue virus)、伊波拉病毒(Ebolavirus)、埃可病毒(echovirus)、EEE病毒、腸道病毒7、70型(enterovirus type 7、70)、潑斯坦-巴爾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絲狀病毒(filovirus)、黃病毒屬(flavivirus)、口蹄疫病毒(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FSME病毒、漢坦病毒漢灘型(hantavirus type Hantaan)、Seoul、Dobrava(Belgrade)、Puumala.Sin Nombre、黑渠港病毒、Bayou、New York-1、漢坦病毒(hantavirus)、肝DNA病毒(hepadnavirus)、A型肝炎病毒、B型肝炎病毒、C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己型肝炎病毒、庚型肝炎病毒、單純皰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單純皰疹病毒1型和2型(HSV-1、HSV-2)、皰疹病毒(herpesvirus)、HIV、HIV-1、HIV-2、人乳頭狀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人類T細胞白血病病毒(human T cell leukemia virus)、人類T細胞白血病病毒I型和II型(HTLV-I、-II)、流感病毒、流感病毒A型(H5N1)和(H3N2)、A、B、C型流感病毒、日本腦炎病毒(Japaneseencephalitis virus)、JC病毒、胡寧病毒(juninvirus)、卡波氏肉瘤相關病毒(Kaposi′s sarcoma-associated virus)、LaCross病毒、拉沙病毒(Lassavirus)、慢病毒(lentivirus)、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病毒(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 virus)、馬丘波病毒(machupovirus)、馬伯格氏病毒(Marburg virus)、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軟疣病毒(Molluscum virus)、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諾瓦克病毒(Norwalk virus)、羊口瘡病毒(orfvirus)、正粘病毒(orthomyxovirus)、乳多泡病毒(papovavirus)、副流感病毒1、2、3型(parainfluenza virus type1、2、3)、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副粘病毒1、2、3、4型(paramyxovirus type 1、2、3、4)、副粘病毒(paramyxovirus)、細小病毒B19(parvovirus B19)、細小病毒(parvovirus)、細小核糖核酸病毒(picornavirus)、脊髓灰質炎病毒(poliovirus)、痘病毒(poxvirus)、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abies virus、呼腸孤病毒(reovirus)、呼吸道合胞體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virus)、棒狀病毒(rhabdovirus)、鼻病毒(rhinovirus)、輪狀病毒(rotavirus)、風疹病毒(Rubella virus)、麻疹病毒(rubeolavirus)、風疹病毒屬(rubivirus)、SARS病毒、猿猴病毒40(Simianvirus 40)、SLE病毒、披膜病毒(togavirus)、細環病毒(Torqueteno virus)、牛痘病毒(vaccinia virus)、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天花病毒(variola virus)、Viciafaba endornavirus、WEE病毒、西尼羅河病毒(West Nile virus)和/或黃熱病病毒(Yellow fever virus)。
基於本發明目的,關於任何微生物的術語「spp.」意圖包括給定類的所有成員,包括物種、亞種和其他。例如術語「錐蟲屬」意圖包括錐蟲類的所有成員,如克氏錐蟲、布氏錐蟲、布氏錐蟲布氏亞種、和布氏甘比亞錐蟲。
基於本發明目的,術語「治療」還意圖包括預防性治療或緩減。
在一個優選的實施方案中,本發明化合物可用於製備治療或預防哺乳動物中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和/或病理生理病症的藥物,其中所述微生物是細菌。
在另一個優選的實施方案中,本發明化合物可用於製備治療或預防哺乳動物中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和/或病理生理病症的藥物,其中所述微生物是革蘭氏陽性細菌。
在另一個優選的實施方案中,本發明化合物可用於製備治療或預防哺乳動物中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和/或病理生理病症的藥物,其中所述微生物是革蘭氏陰性細菌。
更優選地,本發明化合物可用於製備治療或預防哺乳動物中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和/或病理生理病症的藥物,其中所述微生物是細菌,優選選自下述革蘭氏陽性細菌或革蘭氏陰性細菌「不動桿菌屬、放線桿菌屬、放線菌屬、氣單胞菌屬、土壤桿菌屬、產鹼桿菌屬、無形體屬、產液菌屬、芽孢桿菌屬、類桿菌屬、雙岐桿菌屬、博德特氏菌屬、螺旋體屬、慢生根瘤菌屬、布蘭漢氏球菌屬、布魯菌屬、巴克納氏菌屬、伯克霍爾德氏菌屬、彎曲桿菌屬、二氧化碳嗜纖維菌屬、心桿菌屬、新月柄桿菌屬、衣原體屬、嗜衣體屬、綠菌屬、檸檬酸桿菌屬、梭菌屬、棒桿菌屬、柯克斯體屬、異常球菌屬、埃裡希體屬、艾肯氏菌屬、腸桿菌屬、腸球菌屬、丹毒絲菌屬、埃希氏菌屬、弗朗西斯氏菌屬、梭桿菌屬、加德納氏菌屬、孿生菌屬、嗜血菌屬、螺桿菌屬、金氏菌屬、北裡孢菌屬、克雷伯氏菌屬、乳桿菌屬、軍團菌屬、鉤端螺旋體屬、利斯特氏菌屬、曼氏桿菌屬、中慢生根瘤菌屬、莫拉菌屬、摩根氏菌屬、分枝桿菌屬、支原體屬、奈瑟菌屬、新立克次體屬、亞硝化單胞菌屬、諾卡氏菌屬、海洋芽孢桿菌屬、東方體屬、副球菌屬、巴斯德氏菌屬、消化鏈球菌屬、鄰單胞菌屬、卟啉單胞菌屬、普雷沃氏菌屬、丙酸桿菌屬、變形桿菌屬、普羅威登斯菌屬、假單胞菌屬、Psychobacter spp.、青枯菌屬、紅細菌屬、紅球菌屬、立克次體屬、沙門氏菌屬、沙雷氏菌屬、希萬氏菌屬、志賀氏菌屬、螺菌屬、葡萄球菌屬、嗜麥芽屬、鏈桿菌屬、鏈球菌屬、鏈黴菌屬、聚球藻屬、集胞藻屬、坦納菌屬、熱厭氧桿菌屬、熱袍菌屬、密螺旋體屬、Tropheryma spp.、脲原體屬、韋榮氏菌屬、弧菌屬、魏格沃菌屬、沃巴赫體屬、黃色單胞菌屬、木質部小菌屬、耶爾辛氏菌屬和/或發酵單胞菌屬」。
甚至更優選地,所述細菌選自「類桿菌屬、布蘭漢氏球菌屬、衣原體屬、埃希氏菌屬、嗜血菌屬、克雷伯氏菌屬、分枝桿菌屬、支原體屬、變形桿菌屬、假單胞菌屬、沙雷氏菌屬、葡萄球菌屬和/或鏈球菌屬」。
最優選地,所述細菌選自「脆弱擬桿菌、黏膜炎布蘭漢氏球菌、肺炎衣原體、鸚鵡熱衣原體、沙眼衣原體、大腸桿菌、杜克雷嗜血桿菌、流感嗜血桿菌、副流感嗜血桿菌、杜克雷嗜血桿菌、肉芽腫克雷伯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克雷伯菌臭鼻亞種、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亞種、肺炎克雷伯菌鼻硬結亞種、非洲分枝桿菌、鳥分支桿菌、鳥分支桿菌類結核亞種、牛分支桿菌、牛分支桿菌牛型亞種、牛分支桿菌山羊型亞種、龜分支桿菌、偶發分枝桿菌、胞內分枝桿菌、堪薩斯分枝桿菌、麻風分支桿菌、馬爾摩分枝桿菌、海魚分支桿菌、瘰癧分枝桿菌、結核分枝桿菌)、潰瘍分枝桿菌、生殖器支原體、人支原體、肺炎枝原體、奇異變形桿菌、普通變形桿菌、銅綠假單胞菌、產鹼假單胞菌、螢光假單胞菌、惡臭假單胞菌、施氏假單胞菌、粘質沙雷菌、金黃色釀膿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無乳鏈球菌、糞鏈球菌、米勒鏈球菌、變異鏈球菌、肺炎鏈球菌、化膿鏈球菌、唾液鏈球菌和/或草綠色鏈球菌」。
在甚至更優選的實施方案中,本發明化合物是殺菌的和/或抑菌的(抑制細菌生長/繁殖)。在本文中,本發明化合物甚至可能對一個或多個某一細菌屬、種類、亞類、株等是殺菌的但只對另一個或其他的細菌屬、種類、亞類、株等是抑菌的,反之亦然。
在另一個優選的實施方案中,本發明化合物可用於製備治療或預防哺乳動物中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和/或病理生理病症的藥物,其中微生物是細菌,優選革蘭氏陽性細菌或革蘭氏陰性細菌,更優選地如本文舉例說明的不同的優選細菌,其中本發明化合物優選是殺菌的和/或抑菌的(抑制細菌生長/繁殖),其中烷基磷脂衍生物選自本文一般或明確公開的式(I)烷基磷脂衍生物,包括式(I)和化合物1至317的優選子集, 條件是若R8是「-VR9R10R11」,則V是氮原子, 進一個的條件是若R8是「取代或未取代的雜環」,則「取代或未取代的雜環」不含一個或多個砷原子且不含一個或多個季砷原子, 且進一步的條件是下述化合物不包括式(I)(包括優選的式(I)和化合物1至317的優選子集)

甚至更優選地,對於上述的抗細菌用途,烷基磷脂衍生物選自「化合物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34、37、38、62、66、67、89,90,107,117,144,260,266,301,307和/或化合物314」。
在進一步優選的實施方案中,本發明化合物可用於藥物製備,所述藥物用於治療或預防哺乳動物中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和/或病理生理病症,其中所述微生物是真菌,選自「犁頭黴屬、枝頂孢黴屬、鏈格孢屬、麴黴菌屬、平臍蠕孢屬、念珠菌屬、枝孢黴屬、枝孢屬、球孢菌屬、絲蘭輪紋斑菌屬、隱球菌屬、小克銀黴屬、彎孢菌屬、表皮癬菌屬、外瓶黴屬、明臍菌屬、產色芽生菌屬、鐮刀菌屬、組織胞漿菌屬、Lacazia spp.、毛雙孢屬、小球腔菌屬、馬杜拉分支菌屬、小孢子菌屬、毛黴屬、毛黴菌目、新龜甲屬、赭黴屬、、擬青黴屬、副球孢子菌屬、青黴屬、瓶黴屬、Pseudallesheria spp.、Pyrenochaetaspp.、根毛黴屬、酒麴菌屬、絲孢菌屬、黑帚黴、柱黴屬、孢子絲菌屬、髮癬菌屬和/或萬吉拉菌屬。更優選地,所述真菌選自「犁頭黴屬、麴黴菌屬、平臍蠕孢屬、念珠菌屬、隱球菌屬、小克銀黴屬、外瓶黴屬、鐮刀菌屬、擬青黴屬、酒麴菌屬和/或絲孢菌屬」。最優選地,所述真菌選自「傘狀犁頭黴、黃麴黴、煙麴黴、土麴黴、澳大利亞雙極黴、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克魯斯氏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熱帶念珠菌、吉特隱球菌、新型隱球菌、Cunninghamellabertholletitae、甄氏外瓶黴、斯平尼弗外瓶柄黴、腐皮鐮刀菌、淡紫色擬青黴、米根黴、尖端足分支黴和/或多育足分支黴。甚至更優選地,所述烷基磷脂衍生物選自」化合物1、3、4、5、6、7、8、10、11、12、13、14、15、18、19、20和/或化合物22」。
在另一個優選的實施方案中,本發明化合物可用於藥物製備,所述藥物用於治療或預防哺乳動物中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和/或病理生理病症,其中所述微生物是原生動物,選自「棘阿米巴屬、阿米巴屬、巴倍蟲屬、小袋蟲屬、隱胞子蟲屬、環孢子蟲屬、雙核阿米巴屬、棘變形蟲屬、內蜒屬、內阿米巴屬、腸上皮細胞微孢子蟲屬、賈第蟲屬、哈氏蟲屬、等孢子球蟲屬、Jodamoeba spp.、蘭氏鞭毛蟲屬、利什曼蟲屬、微孢子蟲屬、耐格裡屬阿米巴、小孢子蟲屬、草履蟲屬、擬變形蟲屬、肺孢子蟲屬、瘧原蟲屬、肉孢子蟲、四膜蟲屬、弓形蟲屬、毛滴蟲屬和/或錐蟲屬」。更優選地,所述原生動物選自「利什曼蟲屬、瘧原蟲屬、弓形蟲屬和/或錐蟲屬」。最優選地,所述原生動物選自「巴西利什曼原蟲巴西亞種、查加斯利什曼原蟲、杜氏利什曼原蟲、嬰兒利什曼原蟲、碩大利什曼蟲、墨西哥利什曼原蟲、墨西哥利什曼原蟲亞馬遜亞種、墨西哥利什曼原蟲墨西哥亞種、熱帶利什曼原蟲、Viannia利什曼原蟲、Viannia利什曼原蟲巴西亞種、Leishmania Viannia guyanensis、Leishmania Viannia panamensis、Leishmania Viannia peruviana、惡性瘧原蟲、三日瘧原蟲、卵形瘧原蟲、間日瘧原蟲、血吸蟲童蟲、布氏錐蟲、布氏錐蟲布氏亞種、布氏甘比亞錐蟲、布氏羅得西亞錐蟲、克氏錐蟲、克氏錐蟲克氏亞種、Trypanosoma cruzi marinkellei、馬錐蟲、馬類性病錐蟲、伊氏錐蟲、提氏錐蟲和/或活動錐蟲」。甚至更優選地,所述烷基磷脂衍生物選自「化合物1,3,4,5,6,7,8,10,11,12,13,14,15,18,19和/或化合物20」。
在另一個優選的實施方案中,本發明化合物可用於藥物製備,所述藥物用於治療或預防哺乳動物中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和/或病理生理病症,其中所述微生物是病毒,選自「DNA病毒;dsDNA病毒,ssDNA病毒;RNA病毒;dsRNA病毒;(+)ssRNA病毒;(-)ssRNA病毒;DNA/RNA逆轉錄病毒;ssRNA-RT病毒和/或dsDNA-RT病毒」。更優選地,本發明化合物可用於藥物製備,所述藥物用於治療或預防哺乳動物中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和/或病理生理病症,其中所述微生物是病毒,選自「腺病毒1、2、3、5、11、21型、腺病毒、α病毒、蟲媒病毒、沙粒病毒、博納病病毒、布尼亞病毒、卡裡西病毒、加州腦炎病毒、科羅拉多蜱熱病毒、冠狀病毒、牛痘病毒、A型柯薩奇病毒、B型柯薩奇病毒、A-16、A-24型柯薩奇病毒、B1、B2、B3、B4、B5型柯薩奇病毒、巨細胞病毒(CMV)、δ病毒、登革病毒、伊波拉病毒、埃可病毒、EEE病毒、腸道病毒7、70型、潑斯坦-巴爾病毒(EBV)、絲狀病毒、黃病毒屬、口蹄疫病毒、FSME病毒、漢坦病毒漢灘型、Seoul、Dobrava(Belgrade)、Puumala.Sin Nombre、黑渠港病毒、Bayou、New York-1、漢坦病毒、肝DNA病毒、A型肝炎病毒、B型肝炎病毒、C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己型肝炎病毒、庚型肝炎病毒、單純皰疹病毒(HSV)、單純皰疹病毒1型和2型(HSV-1、HSV-2)、皰疹病毒、HIV、HIV-1、HIV-2、人乳頭狀瘤病毒(HPV)、人類T細胞白血病病毒、人類T細胞白血病病毒I型和II型(HTLV-I、-II)、流感病毒、流感病毒A型(H5N1)和(H3N2)、A、B、C型流感病毒、日本腦炎病毒、JC病毒、胡寧病毒、卡波氏肉瘤相關病毒、LaCross病毒、拉沙病毒、慢病毒、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病毒、馬丘波病毒、馬伯格氏病毒、麻疹病毒、軟疣病毒、腮腺炎病毒、諾瓦克病毒、羊口瘡病毒、正粘病毒、乳多泡病毒、副流感病毒1、2、3型、副流感病毒、副粘病毒1、2、3、4型、副粘病毒、細小病毒B19、細小病毒、細小核糖核酸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痘病毒、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呼腸孤病毒、呼吸道合胞體病毒、棒狀病毒、鼻病毒、輪狀病毒、風疹病毒、麻疹病毒、風疹病毒屬、SARS病毒、猿猴病毒40、SLE病毒、披膜病毒、細環病毒、牛痘病毒、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天花病毒)、Vicia faba endornavirus、WEE病毒、西尼羅河病毒和/或黃熱病病毒。」甚至更優選地,所述烷基磷脂衍生物選自」化合物1,2,3,4,5,6,7,8,10,11,12,13,14,15,16,18,19和/或化合物20」。
包括本發明化合物所有立體異構體,無論是以混合物形式或以純形式或基本純的形式。本發明化合物可以在任何碳上有不對稱中心。因此,它們可以以其外消旋形式、純的對映異構體形式和/或非對映異構體形式、或這些對映異構體和/或非對映異構體的混合形式存在。所述混合物可以具有任何需要的混合比例的立體異構體。
因此,例如,具有一個或多個手性中心的本發明化合物(為外消旋體或為非對映異構體混合物)可以通過本身已知方法分成其光學純的異構體即,對映異構體或非對映異構體。本發明化合物的分離通過在手性或非手性相上柱分離、或通過從任選的光學活性溶劑中重結晶、或使用光學活性的酸或鹼、或通過用光學活性試劑如,例如光學活性醇,並隨後除去該基團。
本發明化合物可以以「純」E或Z異構體的雙鍵異構體形式,或以這些雙鍵異構體的混合物形式存在。
可能的情況下,本發明化合物可以是互變異構體形式。
同樣的,本發明化合物可能是任何想要的藥物前體形式,如,例如,酯、碳酸酯、氨基甲酸酯、脲、醯胺或磷酸酯,在這些情況下實際生物活性形式僅通過代謝釋放。在體內可被轉化為提供生物活性劑的任何化合物(即,本發明化合物)是本發明範圍和精神內的藥物前體。
各種形式的前體藥物是本領域熟知的,例如描述於 (i)Wermuth CG等人,Chapter 31671-696,The Practice ofMedicinal Chemistry,Academic Press 1996; (ii)Bundgaard H,Design of Prodruges,Elsevier 1985;和 (iii)Bundgaard H,Chapter 5131-191,A Textbook of DrugDesign and Development,Harwood Academic Publishers 1991。
所述參考文獻引入本文作為參考。
進一步了解到化學物質在體內被轉變為代謝物,適當時代謝物可能誘發需要的生物作用-在一些情況下甚至以更明顯的形式。
由任何本發明化合物通過代謝在體內轉變成的任何生物活性化合物是本發明範圍和精神內的代謝物。
本發明化合物如果含有足夠的鹼性基團如,例如仲胺或叔胺,可以與無機或有機酸轉變成鹽。本發明化合物藥學可接受的鹽是優選與下述酸形成的鹽鹽酸、氫溴酸、碘酸、硫酸、磷酸、甲磺酸、對甲苯磺酸、碳酸、甲酸、乙酸、磺基乙酸、三氟乙酸、草酸、丙二酸、馬來酸、琥珀酸、酒石酸、外消旋酒石酸、蘋果酸、撲酸、扁桃酸、富馬酸、乳酸、檸檬酸、牛磺膽酸、戊二酸、硬脂酸、穀氨酸或天冬氨酸。所形成的鹽尤其是鹽酸鹽、氯化物、氫溴酸鹽、溴化物、碘化物、硫酸鹽、磷酸酯、甲磺酸鹽、甲苯磺酸鹽、碳酸鹽、碳酸氫鹽、甲酸鹽、醋酸鹽、磺酸基乙酸鹽、三氟乙酸鹽、草酸鹽、丙二酸鹽、馬來酸鹽、琥珀酸鹽、酒石酸鹽、蘋果酸鹽、撲酸鹽、扁桃酸鹽、富馬酸鹽、乳酸鹽、檸檬酸鹽、戊二酸鹽、硬脂酸鹽、天冬氨酸鹽和穀氨酸鹽。本發明化合物形成的鹽的化學計量可以是1的整數和非整數倍。
本發明化合物如果含有足夠的酸基團如,例如羧基、磺酸、磷酸或酚基,可以用無機和有機鹼轉化成其生理相容的鹽。合適無機鹼的實例是銨、氫氧化鈉、氫氧化鉀、氫氧化鈣、和合適有機鹼的實例是乙醇胺、二乙醇胺、三乙醇胺,乙二胺、叔丁胺、叔辛胺、脫氫樅胺、環己胺、二苄基乙二胺和賴氨酸。此外,本發明化合物形成的鹽的化學計量可以是1整數和非整數倍。
本發明化合物很有可能是例如可通過從溶劑或從水溶液中結晶獲得的溶劑化物形式,尤其是,水合物形式。此外,本發明化合物可能與1、2、3或任何數量的溶劑分子或水分子結合得到溶劑化物和水合物。
在一個優選的實施方案中,本發明化合物以其水合物形式獲得,以任何數量的水分子與它們結合/複合,包括整數和非整數比例,例如1∶0.5;1∶1;1∶1.5;1∶2;1∶2.5;1∶3;1∶3.5;1∶4等。
已知形成固體的化學物質以不同的有序狀態存在,所述不同的有序狀態指多態形式或改變(modification)。多態物質的各種改變在物理性質上可能具有很大差異。本發明化合物可以以各種多態形式存在且某些改變是亞穩定的。認為化合物的所有這些多態形式均屬於本發明。
本發明化合物適於治療或預防哺乳動物中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和/或病理生理病症,尤其是當所述微生物選自「細菌、真菌、原生動物和/或病毒」。
基於本發明目的,意在包括哺乳動物中由細菌引起的所有已知疾病和/或病理生理病症。
所述細菌疾病和/或病理生理病症的實例是actimomycosis、急性會厭炎(acute epiglottitis)、急性中耳炎(acute otitis media)、急性化膿性(膿毒性)關節炎(acute purulent(septic)arthritis)、急性化膿性腦膜炎(acute purulent meningitis)、炭疽(anthrax)、闌尾炎(appendicitis)、桿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菌血症(bacteremia)、黑死病(black death)、界線類麻風(borderlineleprosy)、伯格多弗病(borreliose)、肉毒中毒(botulism)、乳房膿腫(breast abscesses)、支氣管炎(bronchitis)、布魯氏菌病(brucellosis)、淋巴腺鼠疫(bubonic plague)、癰(carbuncles)、蜂窩織炎(cellulitis)、頭部破傷風(cephalic tetanus)、大腦炎(cerebritis)、子宮頸炎(cervicitis)、霍亂(Cholera)、結膜炎(conjunctivitis)、皮膚炭疽(cutaneous anthrax)、膀胱炎(cystitis)、皮炎(dermatitis)、痢疾(diarrhea)、膿胸症(empyema)、腦炎(encephalitis)、心內膜炎(endocarditis)、傷寒(enteric fever)、腸炎(enteritis)、小腸結腸炎(enterocolitis)、附睪炎(epididymitis)、丹毒(erysipelas)、erysipelothricosis、表皮剝落(exfoliation)、肺外器官結核病(extrapulmonary tubercolosis)、食物中毒(food poisining)、癤(furuncles)、氣性壞疽(gas gangrene)、胃炎(gastritis)、腸胃炎(gastroenteritis)、胃腸道(GI)感染(gastrointestinaltract(GI)infections)、胃腸結核(gastrointestinaltubercolosis)、泌尿生殖器結核(genitourinary tubercolosis)、腎小球腎炎(glomerulonephritis)、hematogenous orhymphohematogenous tuberculosis、膿皰病(impetigo)、腹腔感染(intra-abdominal infections)、喉炎(laryngitis)、瘤型麻風(lepromatous leprosy)、麻瘋病(leprosy)、鉤端螺旋體病(leptospirosis)、利斯特菌病(listeriosis)、局限性破傷風(Localized tetanus)、萊姆病(Lyme disease)、乳腺炎(mastitis)、類鼻疽(melioidosis)、腦膜炎(meningitis)、腦膜腦炎(meningoencephalitis)、粟粒性結核(miliary tubercolosis)、肌壞死(myonecrosis)、噁心(nausea)、壞死性腸炎(necrotizingenteritis)、新生兒利斯特菌病(neonatal listeriosis)、新生兒敗血症(neonatal sepsis)、諾卡菌病(nocardiosis)、眼炎(ophthalmitis)、骨髓炎(osteomyelitis)、骨髓炎、中耳炎(otitismedia)、耳炎(otitis)、胰腺炎(pancreatitis)、腮腺炎(parotitis)、心包炎(pericarditis)、腹膜炎(peritonitis)、百日咳(pertussis)、鼠疫(Pestis)、咽炎(pharyngitis)、瘟疫(plague)、肺炎(pneumonia)、產後膿毒症(postpartum sepsis)、primarylisteremia、直腸炎(proctitis)、前列腺炎(prostatis)、產後膿毒症(puerperal sepsis)、肺炭疽(pulmonary anthrax)、肺結核(pulmonary tubercolosis)、膿皰性或大皰性皮膚皮下膿腫(Pustular or bullous skin subcutaneous abscesses)、pyleonephritis、膿皮病(pyoderma)、兔熱病(Rabbit/Deer FlyFever)、鼠咬熱(rat-bite fever)、回歸熱(relapsing fever)、風溼熱(rheumatic fever)、rhinithis、rhomboencephalitis、沙門氏菌病(salmonellosis)、輸卵管炎(salpingitis)、燙傷樣皮膚症候群(scalded skin syndrome)、猩紅熱(scarlet fever)、膿毒病(sepsis)、膿毒性關節炎(septic arthritis)、膿毒性血栓性靜脈炎(septic thrombophlebitis)、敗血病(septicemia)、志賀氏菌病(shigellosis)、竇炎(sinusitis)、皮膚感染(skininfections)、縫線膿腫(stitch abscesses)、梅毒(syphilis)、破傷風(tetanus)、蜱熱/回歸熱/饑荒熱(tick/recurrent/faminefever)、扁桃腺炎(tonsillitis)、中毒性休克症候群(Toxic shocksyndrome)、氣管支氣管炎(tracheobronchitis)、密螺旋體病(treponematosis)、結核(tubercolosis)、結核樣麻風(tuberculoidleprosy)、結核性淋巴結炎(tuberculous lymphadenitis)、結核性腦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結核性心包炎(tuberculouspericarditis)、結核性腹膜炎(tuberculous peritonitis)、野兔病(tularemia)、傷寒症(typhoid fever)、潰瘍(ulcus)、布魯氏菌病(undulant/Malta/Mediterranean/Gibraltar Fever)、尿道炎(urethritis)、尿道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s)(UTIs)、嘔吐和/或傷口感染(wound infections)及其不同形和亞形。優選地,哺乳動物中由細菌引起的疾病和/或病理生理病症選自「急性中耳炎、支氣管炎、皮炎、腦炎、心內膜炎、胃炎、腸胃炎、胃腸道(GI)感染、喉炎、腦膜炎、中耳炎、心包炎、咽炎、肺炎、膿毒病、竇炎、皮膚感染、肺結核(tuberculosis)和/或尿道感染(UTIs)及其不同形和亞形」。
基於本發明目的,意圖包括哺乳動物中由真菌引起的所有已知疾病和/或病理生理病症。
所述真菌疾病和/或病理生理病症的實例是麴黴病(aspergillosis)、芽生菌病(blastomycosis)、念珠菌病(candidiasis)、著色芽生菌病(chromoblastomycosis)、球孢子菌病(coccidioidomycosis)、隱球菌病、皮黴菌病(dermatomycosis)、皮膚癬病(dermatophytosis)、組織胞漿菌病(histoplasmosis)、羅伯芽生菌病(lobomycosis)、毛黴菌病(mucormycosis)、足分支菌病(mycetoma)、真菌性角膜炎(mycotic keratitis)、眼真菌病(oculomycosis)、甲真菌病(onychomycosis)、耳真菌病(otomycosis)、paracoccidiomycosis、暗色絲孢黴病(phaeohyphomycosis)、毛孢子菌病(piedra)、花斑癬(pityriasisversicolor)、鼻孢子蟲病(rhinosporidiosis)、孢子絲菌病(sporotrichosis)、須癬(tinea barbae)、頭癬(tinea capitis)、體癬(tinea corporis)、股癬(tinea cruris)、黃癬(tinea favosa)、黑癬(tinea nigra)、腳癬(tinea pedis)、甲癬(tinea unguium)和/或接合菌病(zygomycosis)及其不同形和亞形。
基於本發明目的,意圖包括哺乳動物中由原生動物引起的所有已知疾病和/或病理生理病症。
所述原生動物疾病和/或病理生理病症的實例是非洲錐蟲病、美洲錐蟲病、阿米巴病(amoebiasis)、阿米巴性痢疾(amoebic dysentery)、阿米巴性角膜炎(amoebic keratitis)、阿米巴性腦膜腦炎(amoebicmeningoencephalitis)、阿米巴性陰道炎(amoebic vaginitis)、巴貝西蟲病(babesiosis)、查加斯病、球蟲病(coccidiosis)、隱孢子蟲病(cryptosporidiosis)、皮膚利什曼病、環孢子蟲病(cyclosporiasis)、雙核阿米巴病(dientamoebiasis)、內阿米巴病(entamoebiasis)、賈第鞭毛蟲病(giardiasis)、等孢球蟲病(isosporiasis)、賈弟蟲病(lambliasis)、利什曼病、瘧疾、四日性瘧疾(malaria quartana)、間日瘧(malaria tertiana)、熱帶瘧疾、微孢子蟲病(microsporidosis)、黏膜利什曼病、肺孢子蟲病(pneumocystosis)、肉孢子蟲病(sarcosporidosis)、昏睡病(sleeping sickness)、弓形蟲病、毛滴蟲病(trichomoniasis)、錐蟲病和/或內臟利什曼病及其不同的形和亞形。優選地,哺乳動物中由原生動物引起的疾病和/或病理生理病症選自「錐蟲病、美洲錐蟲病、查加斯病、利什曼病、皮膚利什曼病、黏膜利什曼病、內臟利什曼病、瘧疾、熱帶瘧疾和/或弓形蟲病及其不同形和亞形」。
基於本發明目的,意圖包括哺乳動物中由病毒引起的所有已知疾病和/或病理生理病症。
所述病毒性疾病和/或病理生理病症的實例是急性發熱性呼吸系統疾病(acute febrile respiratory disease)(AFRD)、急性出血性結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急性出血性膀胱炎(acute hemorrhagic cystitis)、急性咽結膜熱(acutepharyngoconjunctival fever)(APC)、急性後神經節炎(acuteposterior ganglionitis)、急性呼吸道疾病(acute respiratorydisease)(ARD)、AIDS、蟲媒病毒性腦炎(arbovirus encephalitis)、無菌性腦膜炎(aseptic meningitis)、博納病(borna disease)、流行性胸肌痛(Bornholm disease(pleurodynia))、登革熱(breakbone/dandy fever)、細支氣管炎(bronchiolitis)、支氣管炎、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加利福尼亞腦炎(California encephalitis)、巨大淋巴結增生(Castleman′sdisease)、子宮頸癌(cervical cancer)、水痘(chickenpox)、基孔肯雅病(Chikungunya disease)、科羅拉多壁蝨熱(Colorado tickfever)、感冒(common cold)、結膜炎、牛痘(Cowpox)、克雅氏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義膜性喉炎(Croup)、細胞肥大包涵體病(cytomegalic inclusion disease)、登革熱(dengue)、登革出血熱(dengue hemorrhagic fever)、胸壁痛(Devil′s grip(pleurodynia))、東方型馬腦炎(Eastern equine encephalitis)、伊波拉出血熱(Ebola hemorrhagic fever)、伊波拉病毒感染(Ebolavirus infection)、腦脊髓炎(encephalomyelitis)、流行性角膜結膜炎(epidemic keratoconjunctivitis)(EKC)、流行性腎變病腎炎(epidemic nephrosonephritis)、傳染性紅斑(erythemainfectiosum)、致命性家族性失眠症(fatal familial insomnia)、第五病(fifth disease)、flue、口蹄疫(hand-foot-mouth disease)、腸胃炎、geniculate zoster、外生殖器皰疹(genital herpes)、生殖道尖銳溼疣(genital warts)、風疹(German measles)、Gerstmann-

-Scheinker disease、齦口炎(gingivostomatitis)、漢坦-朝鮮出血熱(Hantaan-Koreanhemorrhagic fever)、漢坦病毒出血熱(hantavirus hemorrhagicfever)、漢坦病毒肺症候群(hantavirus pulmonary syndrome)(HPS)、出血熱腎病症候群(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syndrome)(HFRS)、A型肝炎(hepatitis A)、B型肝炎(hepatitisB)、C型肝炎(hepatitis C)、丁型肝炎(hepatitis D)、戊型肝炎(hepatitis E)、皰疹性咽峽炎(herpangina)、唇皰疹(herpeslabialis)、帶狀皰疹(herpes zoster)、皰疹性口炎(herpeticstomatitis)、HIV感染、何杰金氏病(Hodgkin′s disease)、HTLV-I-相關骨髓病、狂犬病(hydrophobia)、感染性心肌炎(infectiousmyocarditis)、感染性心包炎(infectious pericarditis)、流行性感冒(influenza)、日本腦炎(Japanese encephalitis)、叢林(森林)黃熱病(jungle(sylvatic)yellow fever)、胡寧阿根廷出血熱(Junin Argentinian hemorrhagic fever)、卡波氏肉瘤(Kaposi’s sarcoma)、角膜炎(keratitis)、結膜角膜炎(keratoconjunctivitis)、朝鮮出血熱(Korean HemorrhagicFever)、庫魯病(kuru)、拉.克羅斯腦炎(LaCrosse encephalitis)、喉炎、喉氣管支氣管炎(laryngotracheobronchitis)(1型和2型)、拉沙熱(Lassa hemorrhagic fever)、白血病、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淋巴瘤(lymphoma)、砂粒玻利維亞出血熱(Machupo Bolivian hemorrhagic fever)、馬爾堡出血熱(Marburg hemorrhagic fever)、馬亞羅病(Mayaro disease)、麻疹(measles)、腦膜腦炎、傳染性軟疣(Molluscum contagiosum)、單核細胞增多症(mononucleosis)、單核細胞增多症樣症候群(mononucleosis-like syndrome)、多灶性白質腦病(multifocalleukoencephalopathy)、腮腺炎(mumps)、鼻咽癌(nasopharyngealcarcinoma)、噁心、新生兒皰疹(neonatal herpes)、流行性腎病(nephropathia epidemica)、眼部帶狀皰疹(ophthalmic herpeszoster)、睪丸炎(orchitis)、orf、副流感(parainfluenza)、腮腺炎、咽炎、咽結膜熱(pharyngoconjunctival fever)、胸膜痛、肺炎、脊髓灰質炎(polio)、急性骨髓灰白質炎(poliomyelitis)、progressive multifocal leukencephalopathy(PML)、狂犬病(rabies)、嬰兒玫瑰疹(roseola infantum)、風疹(rubella)、風疹全腦炎(rubella panencephalitis)、硬化性全腦炎(sclerosingpanencephalitis)、非典型肺炎(severe acute respiratorysyndrome)(SARS)、帶狀皰疹(shingles(zoster))、掌摑臉頰病(傳染性紅斑)(slapped cheek disease(erythema infectiosum))、天花(smallpox)、soeola、聖路易斯腦炎(St.Louis encephalitis)、temporal lobe encephalitis、氣管支氣管炎、傳染性海綿狀腦病(transmissa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ies)、熱帶痙攣性癱瘓(tropical spastic paraparesis)、都市黃熱病(urban yellowfever)、尿道炎、水痘(varicella)、疣(verrucae)、嘔吐(vomitting)、瘤(warts)、西方馬腦炎(Western equine encephalitis)、黃熱病(Yellow fever)、帶狀瘡疹(zona)和/或帶狀疹子(zoster)。
在一個優選的實施方案中,本發明化合物可用於藥物製備,所述藥物用於治療或預防哺乳動物中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和/或病理生理病症,其中所述疾病和/或病理生理病症選自「麴黴病、芽生菌病、念珠菌病、著色芽生菌病、球孢子菌病、隱球菌病、皮黴菌病、皮膚癬、組織漿菌病、鏈狀芽生菌病、毛黴菌病、足分支菌病、真菌性角膜炎、眼真菌病、甲真菌病、耳真菌病、暗色絲孢黴病、毛孢子菌病、花斑糠疹、鼻孢子蟲病、孢子絲菌病、須癬、頭癬、體癬、股癬、黃癬、黑癬、腳癬、甲癬、接合菌病;非洲錐蟲病、美洲錐蟲病、阿米巴病、阿米巴性痢疾、阿米巴性角膜炎、阿米巴性腦膜腦炎、阿米巴性陰道炎、巴貝西蟲病、查加斯病、球蟲病、隱孢子蟲病、皮膚利什曼病、環孢子蟲病、雙核阿米巴病、內阿米巴病、賈第鞭毛蟲病、等孢球蟲病、賈弟蟲病、利什曼病、瘧疾、四日性瘧疾、間日瘧、熱帶瘧疾、微孢子蟲病、黏膜利什曼病、肺孢子蟲病、肉孢子蟲病、昏睡病、弓漿蟲病、毛滴蟲病、錐蟲病、內臟利什曼病、actimomycosis、急性會厭炎、急性中耳炎、急性化膿性(膿毒性)關節炎、急性化膿性腦膜炎、炭疽、闌尾炎、細菌性痢疾、菌血症、黑死病、界線類麻風、伯格多弗病、肉毒中毒、乳房膿腫、支氣管炎、布魯氏菌病、淋巴腺鼠疫、癰、蜂窩織炎、頭部破傷風、大腦炎、子宮頸炎、霍亂、結膜炎、皮膚炭疽、膀胱炎、皮炎、痢疾、積膿症、腦炎、心內膜炎、傷寒、腸炎、小腸結腸炎、附睪炎、丹毒、erysipelothricosis、鱗片樣脫皮、肺外器官結核病、食物中毒、癤、氣性壞疽、胃炎、腸胃炎、胃腸道(GI)感染、胃腸結核、泌尿生殖器結核、腎小球腎炎、hematogenousor hymphohematogenous tuberculosis、膿皰病、腹腔感染、喉炎、瘤型麻風、麻瘋病、鉤端螺旋體病、利斯特菌病、局限性破傷風、萊姆病、乳腺炎、類鼻疽、腦膜炎、腦膜腦炎、粟粒性結核、肌壞死、噁心、壞死性腸炎、新生兒利斯特菌病、新生兒敗血症、諾卡菌病、眼炎、骨髓炎、骨髓炎、中耳炎、耳炎、胰腺炎、腮腺炎、心包炎、腹膜炎、百日咳、鼠疫、咽炎、瘟疫、肺炎、產後敗血症、primarylisteremia、直腸炎、前列腺炎、產後敗血症、肺炭疽、肺結核、膿皰性或大皰性皮膚皮下膿腫、pyleonephritis、膿皮病、兔熱病、鼠咬熱、回歸熱、風溼熱、rhinithis、rhomboencephalitis、沙門氏菌病、輸卵管炎、燙傷樣皮膚症候群、猩紅熱、膿毒病、膿毒性關節炎、膿毒性血栓性靜脈炎、敗血病、志賀氏菌病、竇炎、皮膚感染、縫線膿腫、梅毒、破傷風、蜱熱/回歸熱/饑饉熱、扁桃腺炎、中毒性休克症候群、氣管支氣管炎、密螺旋體病、結核、結核樣麻風、結核性淋巴結炎、結核性腦膜炎、結核性心包炎、結核性腹膜炎、野兔病、傷寒症、潰瘍、布魯氏菌病、尿道炎、尿路感染(UTIs)、嘔吐、傷口感染、急性發熱性呼吸系統疾病(AFRD)、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急性出血性膀胱炎、急性咽結膜熱(APC)、急性後神經節炎、急性呼吸道疾病(ARD)、AIDS、蟲媒病毒性腦炎、無菌性腦膜炎、博納病、流行性胸肌痛、登革熱、細支氣管炎、支氣管炎、伯基特淋巴瘤、加利福尼亞腦炎、巨大淋巴結增生、子宮頸癌、水痘、基孔肯雅病、科羅拉多壁蝨熱、感冒、結膜炎、牛痘、克雅氏病、義膜性喉炎、細胞肥大包涵體病、登革熱、登革出血熱、胸壁痛(胸肌痛)、東方型馬腦炎、伊波拉出血熱、伊波拉病毒感染、腦脊髓炎、流行性角膜結膜炎(EKC)、流行性腎變病腎炎、傳染性紅斑、致命性家族性失眠症、第五病、flue、口蹄疫、腸胃炎、geniculate zoster、外生殖器皰疹、生殖道尖銳溼疣、風疹、Gerstmann-

-Scheinker disease、齦口炎、漢坦-朝鮮出血熱、漢坦病毒出血熱、漢坦病毒肺症候群(HPS)、出血熱腎病症候群(HFRS)、A型肝炎、B型肝炎、C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皰疹性咽峽炎、唇皰疹、帶狀皰疹、皰疹性口炎、HIV感染、何杰金氏病、HTLV-I-相關骨髓病、狂犬病、感染性心肌炎、感染性心包炎、流行性感冒、日本腦炎、叢林(森林)黃熱病、胡寧阿根廷出血熱、卡波氏肉瘤、角膜炎、結膜角膜炎、朝鮮出血熱、庫魯病、拉.克羅斯腦炎、喉炎、喉氣管支氣管炎(1型和2型)、拉沙出血熱、白血病、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淋巴瘤、砂粒玻利維亞出血熱、馬爾堡出血熱、馬亞羅病、麻疹、腦膜腦炎、傳染性軟疣、單核細胞增多症、單核細胞增多症樣症候群、多灶性白質腦病、腮腺炎、鼻咽癌、噁心、新生兒皰疹、流行性腎病、眼部帶狀皰疹、睪丸炎、orf、副流感、腮腺炎、咽炎、咽結膜熱、胸肌痛、肺炎、脊髓灰質炎、急性骨髓灰白質炎、progressive multifocal leukencephalopathy(PML)、狂犬病、嬰兒玫瑰疹、風疹、風疹全腦炎、硬化性全腦炎、非典型肺炎(SARS)、帶狀皰疹、掌摑臉頰病(傳染性紅斑)、天花、soeola、聖路易斯腦炎、temporal lobe encephalitis、氣管支氣管炎、傳染性海綿狀腦病、熱帶痙攣性癱瘓、都市黃熱病、尿道炎、水痘、疣、嘔吐、疣、西方馬腦炎、黃熱病、帶狀皰疹和/或帶狀疹子及其不同形和亞形」,且優選選自「錐蟲病,美洲錐蟲病、查加斯病,利什曼病、皮膚利什曼病、黏膜利什曼病、內臟利什曼病、瘧疾、熱帶瘧疾、弓形蟲病、急性中耳炎、支氣管炎、皮炎、腦炎、心內膜炎、胃炎、腸胃炎、胃腸道(GI)感染、喉炎、腦膜炎、中耳炎、心包炎、咽炎、肺炎、膿毒症、竇炎、皮膚感染、肺結核和/或尿道感染(UTIs)及其不同形和亞形」。
在另一個方面,令人吃驚地,本發明的目的通過提供用於製備藥物的本發明化合物得到解決,所述藥物用於治療哺乳動物中的腫瘤。
基於本發明目的,術語「腫瘤」或「癌」意圖包括所有已知的哺乳動物良性和/或惡性腫瘤,即,各種已知的腫瘤、癌、贅生物和/或哺乳動物中任何組織和/或器官的潰瘍,例如在「EncyclopedicReference of Cancer,EdManfred Schwab,Springer-Verlag BerlinHeidelberg 2001(ISBN 3-540-66527-7)」中描述的那些。
如上所述,本發明化合物用於治療或預防哺乳動物中的如本文定義的疾病和/或病理生理病症。本發明化合物可以給各種哺乳動物種類(包括人)施用。
基於本發明目的,認為包括所有哺乳動物種類。在一個優選的實施方案中,所述哺乳動物選自「人、家畜、牛、牲畜、寵物、母牛、綿羊、豬、山羊、馬、小馬、驢、駃騠、馬騾、野兔、兔、貓、狗、豚鼠、倉鼠、大鼠、小鼠」。更優選地,所述哺乳動物是人。
在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本發明化合物與至少一種另外的藥理學活性物質組合使用。
根據組合使用的目的,所述另外的藥理學活性物質可以是在治療和/或預防上述疾病和/或病理生理病症中有用的其他烷基磷脂衍生物(本發明化合物和/或已知的烷基磷脂衍生物,如米替福新、哌立福辛和/或erucylphosphocholine)和/或其他「合適的治療劑」。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基於其專業知識並根據組合使用的目的和靶向的疾病和/或病理生理病症,可以容易的進行另外的藥理學活性物質的選擇和組合。
上面提到的「合適的治療劑」包括苄硝唑(N-苄基-2-硝基咪唑-1-基-乙醯胺;CAS註冊號22994-85-0);硝呋替莫[3-甲基-4-(5-硝基糠基-idenamino)四氫-1,4-噻嗪-1,1-二氧化物;CAS註冊號23256-30-6];兩性黴素B[(1R,3S,5R,6R,9R,11R,15S,16R,17R,18S,19E,21E,23E,25E,27E,29E,31E,33R,35S,36R,37S)-33-[(3-氨基-3,6-二脫氧-β-D-吡喃甘露糖基)氧基]-1,3,5,6,9,11,17,37-八羥基-15,16,18-三甲基-13-氧代-14,39-二氧雜雙環[33.3.1]三十九烷-19,21,23,25,27,29,31-七烯-36-羧酸;CAS註冊號1397-89-3];兩性黴素B脂質體(AmBisomeTM;GileadSciences,Inc.,Astellas Pharma US,Inc.),西他馬喹(N,N-二乙基-N′-(6-甲氧基-4-甲基-8-喹啉基)-1,6-己二胺;CAS註冊號57695-04-2)和/或巴龍黴素[O-2-氨基-2-脫氧-α-D-吡喃葡萄糖基-(1-4)-O-[O-2,6-二氨基-2,6-二脫氧-β-L-吡喃艾杜糖基-(1-3)-β-D-呋喃核糖基-(1-5)]-2-脫氧-D-鏈黴胺;CAS註冊號7542-37-2]且優選地,「合適的治療劑」選自這些試劑。
上述其他治療劑,當與本發明化合物組合使用時,可以例如以醫師桌上手冊(PDR)中指出的量或以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確定的量使用。
在一個優選的實施方案中,本發明化合物以藥物形式用於治療和/或預防上述疾病和/或病理生理病症,其中所述藥物包含至少一種另外的藥理學活性物質。
在另一個優選的實施方案中,本發明化合物以藥物形式用於治療和/或預防上述疾病和/或病理生理病症,其中在用至少一種另外的藥理學活性物質治療前和/或期間和/或後施用所述藥物。
在一個優選的實施方案中,本發明化合物以藥物形式用於治療和/或預防上述疾病和/或病理生理病症,其中所述藥物包含至少一種本發明化合物和至少一種選自下述的另外藥理學活性物質「苄硝唑(N-苄基-2-硝基咪唑-1-基-乙醯胺);硝呋替莫[3-甲基-4-(5-硝基糠基-idenamino)四氫-1,4-噻嗪-1,1-二氧化物];兩性黴素B[(1R,3S,5R,6R,9R,11R,15S,16R,17R,18S,19E,21E,23E,25E,27E,29E,31E,33R,35S,36R,37S)-33-[(3-氨基-3,6-二脫氧-β-D-吡喃甘露糖基)氧基]-1,3,5,6,9,11,17,37-八羥基-15,16,18-三甲基-13-氧代-14,39-二氧雜雙環[33.3.1]三十九烷-19,21,23,25,27,29,31-七烯-36-羧酸];兩性黴素B脂質體,西他馬喹(N,N-二乙基-N′-(6-甲氧基-4-甲基-8-喹啉基)-1,6-己二胺;CAS註冊號57695-04-2)和/或巴龍黴素[O-2-氨基-2-脫氧-α-D-吡喃葡萄糖基-(1-4)-O-[O-2,6-二氨基-2,6-二脫氧-β-L-吡喃艾杜糖基-(1-3)-β-D-呋喃核糖基-(1-5)]-2-脫氧-D-鏈黴胺]」。
更優選地所述疾病和/或病理生理病症選自 「錐蟲病、美洲錐蟲病、查加斯病、利什曼病、皮膚利什曼病、黏膜利什曼病、內臟利什曼病、瘧疾和/或熱帶瘧疾及其不同形式和亞形」。
在另一個優選的實施方案中,本發明化合物以藥物形式用於治療和/或預防上述疾病和/或病理生理病症,其中在用至少一種另外的藥理學活性物質治療前和/或期間和/或後施用包括至少一種本發明化合物的所述藥物,所述另外的藥理學活性物質選自「苄硝唑(N-苄基-2-硝基咪唑-1-基-乙醯胺);硝呋替莫[3-甲基-4-(5-硝基糠基-idenamino)四氫-1,4-噻嗪-1,1-二氧化物];兩性黴素B[(1R,3S,5R,6R,9R,11R,15S,16R,17R,18S,19E,21E,23E,25E,27E,29E,31E,33R,35S,36R,37S)-33-[(3-氨基-3,6-二脫氧-β-D-吡喃甘露糖基)氧基]-1,3,5,6,9,11,17,37-八羥基-15,16,18-三甲基-13-氧代-14,39-二氧雜雙環[33.3.1]三十九烷-19,21,23,25,27,29,31-七烯-36-羧酸];兩性黴素B脂質體,西他馬喹(N,N-二乙基-N′-(6-甲氧基-4-甲基-8-喹啉基)-1,6-己二胺;CAS註冊號57695-04-2)和/或巴龍黴素[O-2-氨基-2-脫氧-α-D-吡喃葡萄糖基-(1-4)-O-[O-2,6-二氨基-2,6-二脫氧-β-L-吡喃艾杜糖基-(1-3)-β-D-呋喃核糖基-(1-5)]-2-脫氧-D-鏈黴胺]」。
更優選地所述疾病和/或病理生理病症選自 「錐蟲病、美洲錐蟲病、查加斯病、利什曼病、皮膚利什曼病、黏膜利什曼病、內臟利什曼病、瘧疾和/或熱帶瘧疾及其不同形和亞形」。
在另一個方面,令人吃驚地,本發明目的通過以藥物形式使用選自下述的烷基磷脂衍生物得到實現「米替福新(十六烷基磷酸膽鹼),哌立福辛(十八烷基-1,1-二甲基-哌啶-4-基-磷酸酯)和/或erucyl磷酸膽鹼[(13Z)-二十二烯磷酸膽鹼]」,用於治療或預防在哺乳動物中由本文不同地方描述的微生物引起的上述疾病和/或病理生理病症,其中所述藥物包含至少一種選自下述的另外藥理學活性物質「苄硝唑(N-苄基-2-硝基咪唑-1-基-乙醯胺);硝呋替莫[3-甲基-4-(5-硝基糠基-idenamino)四氫-1,4-噻嗪-1,1-二氧化物];兩性黴素B[(1R,3S,5R,6R,9R,11R,15S,16R,17R,18S,19E,21E,23E,25E,27E,29E,31E,33R,35S,36R,37S)-33-[(3-氨基-3,6-二脫氧-β-D-吡喃甘露糖基)氧基]-1,3,5,6,9,11,17,37-八羥基-15,16,18-三甲基-13-氧代-14,39-二氧雜雙環[33.3.1]三十九烷-19,21,23,25,27,29,31-七烯-36-羧酸];兩性黴素B脂質體,西他馬喹(N,N-二乙基-N′-(6-甲氧基-4-甲基-8-喹啉基)-1,6-己二胺;CAS註冊號57695-04-2)和/或巴龍黴素[O-2-氨基-2-脫氧-α-D-吡喃葡萄糖基-(1-4)-O-[O-2,6-二氨基-2,6-二脫氧-β-L-吡喃艾杜糖基-(1-3)-β-D-呋喃核糖基-(1-5)]-2-脫氧-D-鏈黴胺]」和烷基磷脂衍生物選自「米替福新(十六烷基磷酸膽鹼),哌立福辛(十八烷基-1,1-二甲基-哌啶-4-基-磷酸酯)和/或erucyl磷酸膽鹼[(13Z)-二十二烯-磷酸膽鹼]」。
在另一個方面,令人吃驚地,本發明目的通過以藥物形式使用選自下述的烷基磷脂衍生物得到實現「米替福新(十六烷基磷酸膽鹼),哌立福辛(十八烷基-1,1-二甲基-哌啶-4-基-磷酸酯)和/或erucyl磷酸膽鹼[(13Z)-二十二烯-磷酸膽鹼]」,所述藥物用於治療或預防在哺乳動物中由本文不同地方描述的微生物引起的上述疾病和/或病理生理病症,其中所述藥物在用至少一種選自下述的另外藥理學活性物質治療前和/或期間和/或後施用「苄硝唑(N-苄基-2-硝基咪唑-1-基-乙醯胺);硝呋替莫[3-甲基-4-(5-硝基糠基-idenamino)四氫-1,4-噻嗪-1,1-二氧化物];兩性黴素B[(1R,3S,5R,6R,9R,11R,15S,16R,17R,18S,19E,21E,23E,25E,27E,29E,31E,33R,35S,36R,37S)-33-[(3-氨基-3,6-二脫氧-β-D-吡喃甘露糖基)氧基]-1,3,5,6,9,11,17,37-八羥基-15,16,18-三甲基-13-氧代-14,39-二氧雜雙環[33.3.1]三十九烷-19,21,23,25,27,29,31-七烯-36-羧酸];兩性黴素B脂質體,西他馬喹(N,N-二乙基-N′-(6-甲氧基-4-甲基-8-喹啉基)-1,6-己二胺;CAS註冊號57695-04-2)和/或巴龍黴素[O-2-氨基-2-脫氧-α-D-吡喃葡萄糖基-(1-4)-O-[O-2,6-二氨基-2,6-二脫氧-β-L-吡喃艾杜糖基-(1-3)-β-D-呋喃核糖基-(1-5)]-2-脫氧-D-鏈黴胺]」。
更優選地所述疾病和/或病理生理病症選自「錐蟲病、美洲錐蟲病、查加斯病、利什曼病、皮膚利什曼病、黏膜利什曼病、內臟利什曼病、瘧疾和/或熱帶瘧疾及其不同形和亞形」。
甚至更優選地,所述藥物包含米替福新和兩性黴素B、兩性黴素B脂質體、西他馬喹和/或巴龍黴素,並用於治療利什曼病、皮膚利什曼病、黏膜利什曼病和/或內臟利什曼病及其不同形和亞形。
甚至更優選地,所述藥物包含米替福新和苄硝唑和/或硝呋替莫,並用於治療錐蟲病、美洲錐蟲病和/或查加斯病及其不同形和亞形。
最優選地,所述藥物包含米替福新和苄硝唑並用於治療錐蟲病、美洲錐蟲病和/或查加斯病,尤其是錐蟲病、美洲錐蟲病和/或查加斯病的慢性形式,其由克氏錐蟲上鞭毛體形式和/或尤其是克氏錐蟲無鞭毛體形式引起。克氏錐蟲無鞭毛體代表主要引起疾病慢性過程的克氏錐蟲寄生蟲的細胞內形式。克氏錐蟲無鞭毛體形式寄居於心肌中,這導致心肌機能不全和最終心肌病。因此優選對克氏錐蟲上鞭毛體和/或尤其是克氏錐蟲無鞭毛體,尤其是由這些寄生蟲形式引起的心肌機能不全和/或心肌病的治療或預防。
在一個優選的實施方案中,本發明化合物或選自「米替福新(十六烷基磷酸膽鹼)、哌立福辛(十八烷基-1,1-二甲基-哌啶-4-基-磷酸酯)和/或erucyl磷酸膽鹼[(13Z)-二十二烯-磷酸膽鹼]」的烷基磷脂衍生物以藥學試劑盒形式用於治療和/或預防上述疾病和/或病理生理病症,其中所述藥學試劑盒包含本文所述的至少一種另外的藥理學活性物質。
令人吃驚地,本發明化合物特徵在於它們抗各種細菌、真菌、原生動物和/或病毒以及在治療各種疾病和/或病理生理病症中改進的作用和/或改進的功效。由於其驚人強的作用和/或功效,與其他已知的但活性較低的APL或其他相關治療劑相比,本發明化合物可以有利地以更低的劑量施用而同時獲得相等或甚至更高的需要的生物效應。此外,所述劑量降低可以轉變為更少或幾乎沒有醫學副作用。
此外,令人吃驚地,本發明化合物的細胞毒性比已知的APL或其他相關治療劑低,且如果不是具有更高的效力則為至少相等。因此,本發明化合物在治療本文所述的疾病和/或病理生理病症中的使用-甚至以未降低的劑量-可以導致更低或甚至沒有醫學副作用。
此外,令人吃驚地,與已知的APL或其他相關治療劑相比,本發明化合物較低的胚胎毒性或甚至根本沒有胚胎毒性,且如果不是具有更高的效力則為至少相等。胚胎毒性是物質對胚胎引起傷害/對胚胎有毒的能力。導致異常的發育或死亡。
此外,令人吃驚地,在治療本文所述的疾病和/或病理生理病症中,本發化合物,以及米替福新、哌立福辛和/或erucylphosphocholine與已知的標準治療劑(例如苄硝唑、硝呋替莫、兩性黴素B、兩性黴素B脂質體和/或巴龍黴素)的組合使用特徵在於比單獨使用單一治療劑的(標準)治療具有更高的功效。
此外,令人吃驚地,與其單獨使用相比,所述組合治療允許施用的另外治療劑(例如苄硝唑、硝呋替莫、兩性黴素B、兩性黴素B脂質體和/或巴龍黴素)的劑量降低,且如果不是具有更高的功效則至少為相等。此外,所述劑量降低可以轉變為更低或甚至沒有醫學副作用。
此外,令人吃驚地,所述組合治療允許時間顯著下降,即更短的療程,這從病人的依從性角度和經濟健康護理方面是有利的。
本文公開的烷基磷脂衍生化合物和/或適當時另外的藥理學活性物質可以以已知的方式施用。因此施用途徑可以是能有效轉運活性化合物到適當或需要的作用位點上的任何途徑。例如,口服或非口服,尤其是局部、經皮、肺部、直腸、陰道內、鼻或腸胃外或通過植入。優選口服施用。
將本文公開的烷基磷脂衍生化合物和/或適當時另外的藥理學活性物質轉變成可以被施用的形式,當合適時與藥學可接受的載體或稀釋劑混合,例如在下述文獻中描述了合適賦形劑和載體Zanowiak P,Ullmann′s Encyclicpedia of Industrial Chemistry 2005,Pharmaceutical Dosage Forms,1-33;Spiegel AJ等人,Journal ofPharmaceutical Sciences 1963,52917-927;Czetsch-LindenwaldH,Pharm.Ind.1961,272-74;Fiedler HP,Lexikon derHilfsstoffe für Pharmazie,Kosmetik和angrenzende Gebiete 2002,Editio Cantor Verlag,p65-68。
口服施用例如以固體形式發生,如片劑、膠囊、凝膠膠囊、包衣片劑、粒劑或粉劑,但也可以可飲用溶液形式發生。對於口服施用,本文公開的烷基磷脂衍生化合物與已知和常用的、生理學上可忍受的賦形劑和載體組合,如,例如阿拉伯樹膠、滑石、澱粉、糖(如,例如甘露醇、甲基纖維素、乳糖)、凝膠、表面活性劑、硬脂酸鎂、環糊精、水性或非水性載體、稀釋劑、分散劑、乳化劑、潤滑劑、防腐劑和調味劑(例如香精油)。也可以將本文公開的烷基磷脂衍生化合物分散在微粒(如納米顆粒)組合物中。
非口服施用例如可以通過下述方式發生靜脈內、皮下、肌肉內注射無菌水溶液或油溶液、懸浮液或乳液,通過植入方式或通過藥膏、霜劑或栓劑。合適的情況下,持續釋放形式的施用也是可能的。植入劑可以包括惰性材料,例如生物可降解聚合物或合成矽樹脂如,例如矽橡膠。陰道內施用是可能的,例如通過陰道環方式。子宮內施用是可能的例如通過子宮帽或其他合適的宮內避孕器。也可以提供經皮施用,尤其是通過適合該目的的製劑方式和/或合適的方式如,例如貼劑。
根據疾病和/或病理生理病症的類型和/或嚴重程度、施用模式、待治療受試者的年齡、性別、體重和嚴重程度,劑量可以在寬範圍內變化。技術人員能夠確定「藥學有效量」的本文公開的烷基磷脂衍生化合物和/或另外的藥理學活性物質。施用可以以單一劑量或多個單獨劑量進行。
合適的單位劑量是,例如0.001mg-100mg活性成分/kg患者體重,即至少一種本文公開的烷基磷脂衍生化合物,且如果合適的話,至少一種另外的藥理學活性物質。
化學合成 本文所公開的烷基磷脂衍生化合物的合成是現有技術中詳細描述的方法並為本領域技術人員基於其專業知識所知的方法。在本文中明確參考下述專利文獻及其中引用的文獻EP 0108565A2;WO 87/03478;US 5,980,915;US 6,254,879;US 6,506,393;US 6,172,050;US 6,479,472;US 5,449,798;US 5,958,906。
下面給出了具體首基(head g roup)和尾基的進一步合成細節。為了避免疑問,明確說明在化學合成部分命名的不同R殘基與上面式(I)和具體的子集定義的那些不一致。因此,它們可以不同或具有相同的含義。
A) 一些含氮的首基通過胺的烷基化來合成(參見表1和通用方法1)。
表1
通用方法1 其中R1代表膽鹼衍生物且R2代表本文公開的取代和/或未取代烷基。
將0.3mol胺、150ml CH3CN和催化量的KI置於反應容器中。室溫下將烷氧基溴滴入該混合物中,攪拌15分鐘然後加熱回流兩天。在真空中濃縮後,從丙酮中結晶出殘餘物。產量在10-50%間變化。
適當時,也可以使用其它胺烷基化試劑(例如溴化苄或溴化苯乙基)。
B) 通過甲基化合成其它含氮的首基(參見表2和通用方法2)。
表2
通用方法2 其中R3代表膽鹼衍生物且R4代表本文公開的取代和/或未取代烷基。
將0.5mol膽鹼衍生物和125ml CH3CN置於反應容器中。逐滴加入0.5mol在125ml CH3CN中的對甲苯磺酸甲酯同時保持反應溫度低於10℃。室溫下攪拌30分鐘後,再加熱該回流混合物30分鐘並冷卻到室溫。分離所得的固體(「甲苯磺酸鹽」)(如果可行的話在惰性氣氛下),從125ml異丙醇中結晶並真空下在P2O5上乾燥。產率在40-60%間變化。
或者,甲基滷化物也可以用於甲基化。
C) 其他含氮的首基通過乙基化合成(參見表3和通用方法3)。
表3
通用方法3 其中R5代表膽鹼衍生物且R6代表本文公開的取代和/或未取代烷基。
將0.5mol膽鹼衍生物和125ml CH3CN置於反應容器。逐滴加入0.5mol在125ml CH3CN中的溴乙烷同時保持反應溫度低於10℃。室溫下攪拌30分鐘後,再加熱該回流混合物30分鐘並冷卻到室溫。分離所得的固體(「溴化物」)(如果可行的話在惰性氣氛下),從125ml異丙醇中重結晶並真空下在P2O5上乾燥。產率在40-60%間變化。
或者,也可以使用碘乙烷。
D) 可以以下面的例舉方式使用與磷酸酯部分相連的各種親油尾基(參見表4)。
表4
E) 根據下述通用方法4合成烷基磷脂衍生化合物1-20,其中「甲苯磺酸鹽」表示含氮的首基且「醇」表示親油尾基。
通用方法4
在反應容器,將0.1mol POCl3置於50ml氯仿中並在冰浴中冷卻。將0.9mol「醇」和32ml吡啶於100ml CH2Cl2的溶液滴入到POCl3溶液中同時保持溫度在5-12℃之間。在室溫下攪拌30分鐘後,加入0.12mol「甲苯磺酸鹽」,冷卻到10℃並將40ml吡啶滴入到該溶液中。室溫下攪拌混合物2.5個小時。添加15ml水(T<20℃)並再繼續攪拌30分鐘。用200ml H2O∶MeOH(1∶1v/v)、200ml 3%HCl∶MeOH(1∶1v/v)和200ml H2O∶MeOH(1∶1v/v)洗滌混合物。真空下濃縮有機相(加入異丙醇以減少泡沫)。從200ml甲乙酮中重結晶粗產物。在150ml EtOH中加熱所得的固體,過濾,冷卻4個小時至5-7℃並再過濾。向濾液中加入85g Amberlite MB3並室溫下攪拌3個小時。過濾後,真空中濃縮澄清的溶液並從200ml甲乙酮中重結晶。如果可行的話,通過柱色譜(CH2Cl2/MeOH/NH3(25%)80∶25∶5)純化產物。產率在25-50%間變化。
所有引用的參考和專利內容整體引入本文作為參考。
通過下述實施例更詳細地解釋本發明,然而本發明並不限制於此。
實施例 I)所選的烷基磷脂衍生化合物的合成/物理化學表徵 實施例1化合物1 磷酸1-苄基-1-甲基-哌啶-4-基酯 十六烷基酯 根據通用方法2對1-苄基-哌啶-4-醇進行甲基化後,根據通用方法4從十六-1-醇和1-苄基-哌啶-4-醇起始獲得3.1g(6%)化合物1。
1H-NMR(600MHz,CDCl3-d1,300K)δ=7.59(2H,d),7.47-7.40(3H,m),4.78(2H,寬峰-s),4.55(1H,寬峰-s),3.86-3.77(4H,m),3.56(2H,d),3.13(3H,s),2.27(2H,d),2.13(2H,t),1.57(2H,五重峰),1.31-1.18(26H,m),0.88(3H,t)ppm ESI-MS發現m/z 510.4[M+H],計算值510.7g/mol 實施例2化合物2 磷酸十六烷基酯2-(1-甲基-哌啶-1-基)-乙酯 根據通用方法2對2-哌啶-1-基-乙醇進行甲基化後,根據通用方法4從十六-1-醇和2-哌啶-1-基-乙醇起始獲得5.8g(13%)化合物2。
1H-NMR(600MHz,CDCl3-d1,300K)δ=4.33(2H,寬峰-s),3.89-3.81(4H,m),3.70(2H,m),3.57-3.53(2H,m),3.37(3H,s),1.93-1.86(4H,m),1.74-1.68(2H,m),1.59(2H,五重峰),1.35-1.19(26H,m),0.88(3H,s)ppm ESI-MS發現m/z 448.3[M+H],計算值448.6g/mol 實施例3化合物3 磷酸2-(1-氮雜-雙環[2.2.2]辛-1-基)-乙酯十六烷基酯 根據通用方法1對chinuclidine進行烷基化後,根據通用方法4從十六-1-醇和1-(2-羥基-乙基)-chinuclidine起始獲得2,0g(5%)化合物3。
1H-NMR(600MHz,CDCl3-d1,300K)δ=4.29(2H,寬峰-s),3.84(2H,q),3.73(8H,m),2.17(1H,m),1.60(2H,五重峰),1.34-1.22(26H,m),0.88(3H,t)ppm ESI-MS發現m/z 460.5[M+H],計算值460.7g/mol 實施例4化合物4 磷酸十六烷基酯1-甲基-1-苯乙基-哌啶-4-基酯 根據通用方法2對1-苯乙基-哌啶-4-醇進行甲基化後,根據通用方法4從十六-1-醇和1-苯乙基-哌啶-4-醇起始獲得6.3g(12%)化合物4。
1H-NMR(600MHz,CDCl3-d1,300K)δ=7.34-7.22(5H,m),4.49(1H,寬峰-s),3.80(2H,q),3.77-3.58(6H,m),3.29(3H,s),3.10(2H,dd),2.24(2H,m),2.10(2H,m),1.59(2H,五重峰),1.31-1.19(26H,m),0.88(3H,t)ppm ESI-MS發現m/z 524.4[M+H],計算值524.8g/mol 實施例5化合物5 磷酸1,1-二乙基-哌啶-4-基酯十八烷基酯 根據通用方法3對1-乙基-哌啶-4-醇進行烷基化後,根據通用方法4從十八-1-醇和1-乙基-哌啶-4-醇起始獲得6.9g(14%)化合物5。
1H-NMR(600MHz,CDCl3-d1,300K)δ=4.50(1H,寬峰-s),3.81(2H,q),3.71(2H,m),3.62(2H,m),3.51(2H,q),3.46(2H,q),2.25-2.09(4H,m),1.58(2H,五重峰),1.38-1.21(36H,m),0.88(3H,t)ppm ESI-MS發現m/z 490.6[M+H]+/計算值490.8g/mol 實施例6化合物8 磷酸3-十六烷基氧基-丙酯2-三甲基-銨-乙酯 根據通用方法2對2-二甲基氨基-乙醇進行甲基化後,根據通用方法4從3-十六烷基氧基-丙-1-醇和2-二甲基氨基-乙醇起始獲得9.3g(20%)化合物8。
1H-NMR(600MHz,CDCl3-d1,300K)δ=4.32(2H,寬峰-s),3.93(2H,q),3.83(2H,bs),3.50(2H,t),3.42(9H,s),3.39(2H,t),1.89(2H,五重峰),1.54(2H,五重峰),1.34-1.22(26H,m),0.88(3H,t)ppm ESI-MS發現m/z 466.5[M+H],計算值466.7g/mol 實施例7化合物22 磷酸十八烷基酯2-(N,N,N-三甲基-砷)-乙酯 1H-NMR(600MHz,CDCl3-d1,300K)δ=4.28(2H,q),3.85(2H,q),2.94(2H,t),2.14(9H,s),1.62(2H,五重峰),1.37-1.21(30H,m),0.90(3H,s)ppm ESI-MS發現m/z 497.3[M+H],計算值496.5g/mol 實施例8化合物89 磷酸十六烷基酯2-(1-甲基-氮雜環庚烷-1-基)-乙酯 1H-NMR(600MHz,CDCl3-d1,300K)δ=4.66(2H,m),4.06(2H,q),4.02(2H,寬峰-s),3.80(2H,dd),3.59(2H,dd),3.36(3H,s),2.02-1.90(4H,m),1.74(4H,m),1.67(2H,五重峰),1.37-1.22(26H,m),0.88(3H,s)ppm ESI-MS發現m/z 462.5[M+H],計算值461.6g/mol 實施例9化合物107 磷酸十六烷基酯2-(N-苯基-N,N-二甲基-氨基)-乙酯 1H-NMR(600MHz,CDCl3-d1,300K)δ=7.99(2H,d),7.65(2H,t),7.55(1H,t),4.90(2H,寬峰-s),4.24(2H,寬峰-s),4.02-4.00(6H,m),3.93(2H,q),1.57(2H,五重峰),1.32-1.22(26H,m),0.88(3H,s)ppm ESI-MS發現m/z 470.5[M+H],計算值469.64g/mol 其他示例的烷基磷脂衍生化合物的物理化學數據匯集於下表5中 表5示例的烷基磷脂衍生化合物與合成方案和MS數據 II)評價對哺乳動物細胞系的細胞毒性的試驗 如下評價所選的本發明化合物對不同的哺乳動物細胞系的細胞毒性。
在用於細胞毒性評價的自動XTT篩選試驗中使用人腫瘤細胞系KB/HeLa(ATCC CCL17,人子宮頸癌)、PC3(ATCC CRL1435,人前列腺癌)和RKOp21(人結腸腺癌;Schmidt等人,Oncogene 2000,192423-2429)細胞。
為了評價細胞毒性,在自動XTT篩選試驗中測試的其它哺乳動物細胞系是FDCP-1(DSMZ ACC 368,小鼠骨髓)、H9c2(2-1)(ECACC 88092904,大鼠心臟)、L8(ECACC 95102434,大鼠骨骼肌)、C2C12(ECACC91031101,小鼠骨骼肌),CHO(ECACC 85050302,中國倉鼠卵巢)、NRK-52E(ECACC 87012902,大鼠腎),NRK-49F(ECACC 86101301,大鼠腎)、MDCK(ECACC 84121903/ATCC CCL-34,獚獵犬腎)、HepG2(ATCC HB-8065,人肝細胞癌)、NIH3T3(ATCC CRL-1658,小鼠成纖維細胞),HaCaT(德國腫瘤研究中心(DKFZ),人角化細胞)以及原代細胞,如原代大鼠肝細胞。
XTT試驗定量與細胞存活率和細胞數有關的細胞代謝活性。將測試化合物(所選的本發明化合物和作為對照的已知物質)以600μM溶於培養基中,並加入到10個不同濃度(以半對數方式從100μM作為最高濃度起始)的腫瘤細胞中。
在第二組實驗中,採用PC3、RKOp21和SKOV-3(ATCC HTB-77,人卵巢腺癌)細胞,以10mM的儲存濃度將測試化合物和參考化合物溶於70%乙醇/30%H2O中並在細胞培養基中稀釋以產生31.6μM(PC3和RKOp21)或100μM(SKOV-3)的終濃度。
48小時後通過測量490nm處的吸光率來定量用測試化合物處理過的細胞的細胞代謝活性(XTT染料的轉化),與未處理的對照細胞進行比較(100%存活率)。
KB/HeLa和PC3細胞在RPMI 1640培養基(Gibco,Cat.No.42401-018)中培養,該培養基補充有10%熱滅活的胎牛血清(FCS,Biochrom AG,Cat.No.S0115)、2mM L-谷醯胺(Gibco,Cat.No.25030-24)和2%青黴素-鏈黴素(PenStrep,Gibco,Cat.No.15140-122)。RKOp21細胞在DMEM+GlutaMAXTM-I培養基(Gibco,Cat.No.61965-026)中生長,該培養基補充有10%熱滅活的胎牛血清(FCS,Biochrom AG,Cat.No.S0115)、2mM L-谷醯胺(Gibco,Cat.No.25030-24)、2%青黴素-鏈黴素(PenStrep,Gibco,Cat.No.15140-122)和1%1M HEPES(Gibco,Cat.No.15630-056)。所有的細胞在37℃下於5%CO2的增溼空氣中培養。
實驗的第一天從指數生長期的培養物中通過trypsination收穫細胞,根據下面列出的細胞系計數並置於96孔平底微滴定板中 復原24小時使細胞恢復指數增長後,使用前立即稀釋測試化合物並轉移25μl體積到孔中。
持續藥物暴露兩天後,將50μl新鮮製備的XTT-PMS溶液{PBS中2%0.386mg/ml PMS(N-甲基-二苯並吡嗪-甲硫酸鹽;Sigma,Cat.No.P9625)+在沒有酚紅的RPMI 1640培養基中98%1mg/ml XTT(2,3-雙(2-甲氧基-4-硝基-5-磺苯基)-5-[(苯基氨基)羰基]-2H-四唑鈉鹽;Serva,Cat.No.38450)}加入到孔中。為了測量活細胞的比例,在37℃,5%CO2,加溼氣氛下用XTT-PMS試劑培育細胞3個小時以允許形成甲

鹽。通過採用Biomek 2000 ELISA plate reader測量490nm處的吸光率來定量通過XTT細胞減少產生的可溶甲

鹽。
與未處理的對照細胞相比計算每個測試化合物的%-抑制(細胞毒性)。生成抑制曲線並通過使用GraphPad Prism計算IC50值。
在下表6中,顯示與現有技術實例(哌立福辛、米替福新)相比所選的本發明化合物的細胞毒性結果(IC50值)。
表6哺乳動物RKOp21、KB/HELA和PC3細胞系(許多所選的示例化合物的IC50值)的細胞毒性測試結果 表6中的結果明確證實,與現有技術化合物哌立福辛和米替福新相比,所選的本發明化合物具有有利的較低的細胞毒性。
在下表7中,顯示與現有技術的實例(哌立福辛、米替福新)相比,所選的本發明化合物在第二組實驗中獲得的細胞毒性結果(%細胞生長抑制)。所顯示的結果是各個細胞系的單個值以及所有三個測試的細胞系的平均值。
表7哺乳動物PC3、RKOp21和SKOV-3細胞系(%抑制,%INH)的細胞毒性測試結果 表7中顯示的結果明確證實,與現有技術的化合物哌立福辛和米替福新相比,所選的本發明化合物對所有三個測試的細胞系具有有利的較低的細胞毒性。
III)評價對哺乳動物細胞系胚胎毒性的測試 在胎兒發育期間化學藥品與分化過程的作用可能引起胚胎毒性。體外胚胎幹細胞測試(EST)模型能篩選化合物體外與分化過程相互作用和幹擾分化過程的能力。
因為在器官形成時形成的第一個器官是心臟,已經記載小鼠胚胎幹細胞(D 3多能胚胎幹細胞系)在體外分化成心肌細胞。體外分化成心搏細胞的過程已經被詳細表徵和高度標準化。在mLIF(小鼠白血病抑制因子)存在下,D3細胞作為一個連續的細胞系可以維持在未分化階段。在沒有mLIF存在下,細胞將形成隨後自然分化成功能性心肌細胞的胚胎體,並能通過簡單的顯微評價觀察到心跳。
通過胚胎幹細胞測試(EST)進行所選的本發明化合物胚胎毒性的測定。採用兩個永生小鼠細胞系來評價測試化合物的胚胎毒性3T3成纖維細胞(ATCC CCL-92;ATCC CRL-1658,ATCC CCL-163)和胚胎幹細胞系D3(ATCC CRL-1934)。
測定胚胎幹細胞中的分化和生長抑制並與作為成熟細胞替代品的3T 3成纖維細胞中的生長抑制相比較。採用三終點來分類EST中測試化合物的胚胎毒性在MTT測試(MTT細胞存活率測試盒,Cat.No.30006,Biotium Inc.,www.biotium.com)中抑制對照50%的胚胎幹細胞和3T3成纖維細胞生長(IC50 D3,IC50 3T3)和抑制50%的胚胎幹細胞分化成自然收縮心肌細胞(ID50)。
通過評定與現有技術APL相關的實驗來測定所選的本發明化合物的胚胎毒性。
IV)抗細菌活性測試 在根據DIN 58940(www.din.de)指導方針的肉湯微稀釋試驗法中測定所選的本發明化合物,以確定細菌株對細胞生長抑制的感藥性。該試驗法通過在595nm處進行光度測量來定量與液體培養基的濁度一致的細菌細胞的生長。
根據DIN 58940-5進行MIC測定法。根據DIN 58940-7指導方針中描述的微稀釋法調節體積。
根據水溶解性,本發明化合物以10mg/ml的濃度溶於水或乙醇中。接下來,進一步在水中稀釋儲存液至512μg/ml的濃度。在水中進行下述連續稀釋(係數2)得到下述10個測試濃度256μg/ml、128μg/ml、64μg/ml、32μg/ml、16μg/ml、8μg/ml、4μg/ml、2μg/ml、1μg/ml、0.5μg/ml、0.25μg/ml和0.125μg/ml。將本發明稀釋的化合物以100μl的體積轉移到微滴定板中。
在取決於細菌株的不同要求和條件的培養基中生長細菌株(列於表8中)。
表8 在合適的液體培養基(參考ATCC網頁,www.atcc.org)中生長細菌的預培養物,然後在對應的液體培養基中接種。將100μl接種物[調節到app.1x106微生物/ml的量(105-108微生物/ml)]加入到每個測試化合物濃度中並在合適的條件下培養。
培育前後,通過光度分析確定細菌生長,對應於含生長細菌但不含化合物的陽性對照和只含培養基的無菌/陰性對照。定義最小抑制藥物濃度(MIC)為稀釋系列的最低藥物濃度,在該濃度下觀察不到光密度的增加。
表9[(a)-(e)]顯示所選的本發明化合物(化合物2,3,67,89,90,107,260,266,301)與現有技術實例米替福新(十六烷基-磷酸膽鹼)相比對不同的細菌種類的抗菌活性試驗的結果(MIC值,μg/mL)。
表9不同細菌種類(MIC,μg/mL)對所選的烷基磷脂衍生化合物的感藥性 (a) (b) (c) (d) (e) 在表9中呈現的結果顯示與現有技術化合物米替福新(十六烷基-磷酸膽鹼)相比,所選的本發明化合物對不同的革蘭氏陽性和革蘭氏陰性細菌具有強的抗菌活性。
V)抗真菌活性測試 通過如下抗真菌感藥性測試的方法來評價所選的本發明化合物的抗真菌活性。
根據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NCCLS)關於酵母(NCCLS文件M27-A,1997)和絲狀真菌(NCCLS文件M38-A,2002)的標準肉湯微稀釋法(broth microdilution method)測量本發明化合物對不同真菌的抗真菌活性。
測試本發明化合物對不同真菌株的體外抗真菌活性(列於表10)。
表10 ATCC株的培養條件從網址(www.atcc.org)獲得。
在實驗當天新鮮製備本發明化合物的儲存溶液,相當於1.28mg/10ml培養基。進行連續稀釋以獲得下述測試濃度64μg/ml、32μg/ml、16μg/ml、8μg/ml、4μg/ml、2μg/ml、1μg/ml、0.5μg/ml、0.25μg/ml和0.125μg/ml。
在適當的培養基中製備106CFU/ml真菌株的接種物並轉移到培養用測試管中用於接種。
使用所述方法確定藥物對真菌株的最小抑制濃度(MIC)。定義MIC為在35℃培養48小時後通過在595nm處的光度測量證實酵母方案中超過80%可見生長抑制的濃度。對於絲狀真菌方案,在35℃下培養48-72小時後進行MIC測定並定義為產生超過80%可見生長抑制的濃度。
表11顯示與現有技術實例erucylphosphocholine(ErPC)相比,所選的本發明化合物(化合物1,2,3,5,8,22)抗真菌活性測試的結果(MIC值,μg/mL)。
表11不同真菌種類(MICs,μg/mL)對所選的烷基磷脂衍生化合物的感藥性 表11中呈現的結果顯示與現有技術化合物erucyl磷酸膽鹼(ErPC)相比,所選的本發明化合物具有強的抗真菌活性。
VI)對不同原生動物的體外藥物活性測試 如下評價所選的本發明化合物對不同的原生動物的體外活性。
在澱粉誘導24小時後收穫鼠科(CD1)腹膜巨噬細胞,並以4x105mL的濃度分配到96-孔板中。24小時後,用克氏錐蟲TulahuanLAC-Z無鞭毛體(根據Buckner等人,Infection and Immunity 1999,67(1)403-409生長和培養)感染細胞。24小時後,將感染的細胞暴露於測試化合物(本發明化合物和已知現有技術化合物)3天,並將50μL 500μM CPRG-1%Nonidet P-40加入到每個孔中。在2-5個小時後在570nm處讀板(Buckner等人,Antimicrobial Agentsand Chemotherapy 1996,40(11)2592-2597)。用Msxlfit(IDBS)計算ED50值。
在37℃,5%CO2,加溼氣氛下,將布氏羅得西亞錐蟲STIB900血流形式的錐鞭毛體維持在含15%熱滅活胎牛血清的HMI-18培養基(Hirumi H,Hirumi K,J Parasitol.1989,75(6)985-989)。洗滌錐鞭毛體並以2x105mL濃度懸浮於新鮮培養基中。把測試化合物給予錐鞭毛體並在37℃,5%CO2,溼潤氣氛下,將板培育72小時。在72小時時顯微評價該板,然後添加阿爾瑪藍(Raz等人,Acta Trop.1997,68139-147)。在5至6個小時後,用550nm處的截止濾波器在EX/EM 530/585nm處讀板。用Msxlfit(IDBS)計算ED50值。
根據Trager W和Jensen JB(Science 1976,193673-675)培養惡性瘧原蟲株K1和株3D7寄生蟲。根據Korsinczky M等人(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2000,44(8)2100-2108)和Fivelman QL等人(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2004,48(11)4097-4102),使用3[H]-次黃嘌呤放射同位素法進行測試化合物的體外藥物感藥性試驗。用Msxlfit(IDBS)計算ED50值。
評價下述原生動物 A)克氏錐蟲(Tulahuan-LACZ amstigotes in PEM,Lorente SO等人,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2004,48(8)2937-2950;Buckner等人,Infection and Immunity 1999,67(1)403-409;Buckner等人,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1996,40(11)2592-2597) B)布氏羅得西亞錐蟲(strain STIB900,Lorente SO等人,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2004,48(8)2937-2950;Habtemariam S,BMC Pharmacology 2003,36) C)惡性瘧原蟲(strain K1,Korsinczky M等人,Antimicrobialagents and Chemotherapy 2000,44(8)2100-2108;Thaitong Sand Beale GH,Trans.R.Soc.Trop.Med.Hyg.1981,75271-273;Trager W and Jensen JB,Science 1976,193673-675) D)惡性瘧原蟲(strain 3D7,Mu等人,PLoS Biology 2005,3(10)e335) 下表12顯示所選的本發明化合物(化合物1,2,3,4,5)對不同的原生動物的體外活性測試的結果(ED50值,μg/mL)。
表12不同原生動物的體外藥物活性測試結果(許多所選的示例化合物的ED50值) VII)米替福新和苄硝唑對克氏錐蟲的體外活性 與分別單獨用米替福新或苄硝唑的單一治療相比,評價米替福新和苄硝唑在組合療程中對克氏錐蟲株Y的體外活性。
體外測試組合的米替福新和苄硝唑對克氏錐蟲株Y上鞭毛體形式(從聖保羅、巴西的查加斯病人中分離和從Dr.Victor Nussenzweig(Silva,LH.和Nussenzweig,V.;Folia clin.biol.,20191-207,1953)獲得)。該克氏錐蟲株Y也可以ATCC 50832訂購,而ATCC株必需通過小鼠的幾個繼代移種重新適應以重獲所述株的原始分化和毒性特徵。
在補充有10mg血晶素/L和5%熱滅活胎牛血清(FCS)的腦心浸液培養基(BHI,Becton,Dickinson,Cat.No.221812)中無菌培養上鞭毛體,在28℃下震蕩(~80rpm)直到最大10-12代,在培養物老化之前獲得在DE-52柱(Whatman DEAE纖維素離子交換柱,Waco,Cat.No.17050-03或17050-04)上純化的後循環物(metacyclics),並注射到小鼠中。2-4周後,從血液中重新獲得寄生蟲並放回到無菌培養物中。
使用以10mg/ml和20mg/ml的濃度溶於甲醇的米替福新和苄硝唑的儲存溶液。在BHI-FCS培養基中以係數2連續稀釋儲存溶液。對於苄硝唑,使用下述的測試濃度80μg/ml、40μg/ml、20μg/ml、10μg/ml、5μg/ml和2.5μg/ml。米替福新的測試濃度是20μg/ml、10μg/ml、5μg/ml、2.5μg/ml、1.25μg/ml和0.625μg/ml。
在200μl終體積的含有米替福新和苄硝唑的BHI-FCS培養基中培育2x106上鞭毛體。在28℃下培育72小時後,通過用Neubauerchamber直接計算寄生蟲的數來確定寄生蟲生長。通過線性回歸分析確定50%抑制濃度。
對於體外測試米替福新和苄硝唑的組合抗無鞭毛體/錐鞭毛體形式,使用化學定義的錐獵蝽亞科(triatomine)人工尿培養基獲得上鞭毛體體外分化成後循環的錐鞭毛體形式。在27℃下在肝浸液胰蛋白培養基(LIT,Castellani等人,J.Protozool.1967,14(3)447-451)中生長並在指數增長結束時含有約100%的上鞭毛體的克氏錐蟲培養物在10℃(10000xg)離心15分鐘並懸浮於人工錐獵蝽亞科尿(TAU)(190mM NaCl,8mM磷酸鹽緩衝溶液液pH 6.0,17mM KCl,2mM CaCl2,2mM MgCl2)。在補充有2.5%(v/v)碳酸氫鈉1.4%、500U青黴素/ml、10mM L-脯氨酸的TAU培養基中稀釋寄生蟲到3-5x106寄生蟲/ml的終濃度,並在27℃下在密閉的培養燒瓶中室溫培育2小時。燒瓶的液體深度不超過10mm並在不攪拌的情況下培養。
在完全RPMI 1640培養基(Difco)中培養從BALB/c小鼠的腹腔中移出的Excudate細胞,所述培養基含有2mM L-谷醯胺、1mM丙酮酸鈉、10μg/ml慶大黴素、含有非必需胺基酸的最低必需培養基、10mM HEPES、50μM 2-巰基乙醇和5%FCS。將3x105細胞/ml接種於24孔板上。以5個寄生蟲/巨噬細胞/孔的比例用1.5x106後循環的錐鞭毛體感染鼠腹膜巨噬細胞。24小時後,除去非內化的寄生蟲並在單獨的1ml體積的完全RPMI培養基中、含有10ng/ml LPS和40U/ml IFN-γ的培養基或含有測試化合物的培養基中培養感染的巨噬細胞。
在完全RPMI培養基中稀釋米替福新和苄硝唑。苄硝唑的測試濃度是40μg/ml,20μg/ml,10μg/ml,5μg/ml,2.5μg/ml和1.25μg/ml。對於米替福新,使用下述的測試濃度40μg/ml、20μg/ml、10μg/ml、5μg/ml、2.5μg/ml、1.25μg/ml和0,625μg/ml。
在37℃和5%CO2中培育後,在感染5、7和10天後在培養上清液中計數能動的錐鞭毛體。為了評價細胞內無鞭毛體的數量,將巨噬細胞置於24孔板的13mm2蓋玻片上並用1.5x106亞循環的錐鞭毛體感染。培養3天後,37℃下用磷酸鹽緩衝鹽(PBS)洗滌單層的感染巨噬細胞,在甲醇中固定並用吉姆沙染色。通過計數雙份培養物中至少400個巨噬細胞來確定無鞭毛體的數量。讀數是每個感染的巨噬細胞的平均無鞭毛體數。
下表13顯示不同濃度的苄硝唑、米替福新和苄硝唑+米替福新的組合對克氏錐蟲株Y的上鞭毛體的體外活性試驗的結果。
表13 表13中顯示的結果明確證實,與單一施用的單個藥物相比通過施用不同藥物濃度的苄硝唑+米替福新獲得強的協同作用。
權利要求
1.式(I)烷基磷脂衍生物用於製備治療或預防哺乳動物中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和/或病理生理病症的藥物的用途
其中
W、X、Y獨立地選自「氧原子、硫原子」;
R1是「-[(CR3R4)m-Z]n-R5」;
R2是「-(CR6R7)p-R8」;
R3和R4各自獨立地選自「氫原子;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2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2烷基)q-A-(C1-C18烷基)r、-OH、取代或未取代的-C(O)-(C8-C30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OC(O)-(C8-C30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NHCO-(C1-C12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N(C1-C12烷基)CO-(C1-C12烷基)」;
或任選地R3和R4一起形成取代或未取代的飽和、部分不飽和或芳香的具有3、4、5、6、7或8個環原子的雜環體系,其含有至少一個選自「氧原子、硫原子」的雜原子;
R5獨立地選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8-C30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O)-(C8-C30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甾體部分;
R6和R7各自獨立地選自「氫原子、-OH、滷原子、-F、-Cl、-Br、-I、-CN、C1-C6烷基、-CF3、-N3、-NH2、-NO2、-OCF3、-SH」;
或任選地R6和R7一起形成取代或未取代的飽和、部分不飽和或芳香的具有3、4、5、6或7個碳原子的環體系;
或任選地若p是1,「-(CR6R7)p-」也可以是由R6和R7一起形成的取代或未取代的飽和、部分不飽和或芳香的具有3、4、5、6或7個碳原子的環體系;
R8選自「-VR9R10R11;取代或未取代的雜環」,其中雜環是
(i)5-、6-或7-元飽和、部分不飽和或芳香的單環碳原子環體系,其具有至少一個選自」氮原子、氧原子、硫原子、砷原子」的雜原子,且條件是至少一個雜原子是季氮原子或季砷原子,或
(ii)7-、8-、9-、10-、11-或12-元飽和、部分不飽和或芳香的雙環碳原子環體系,具有至少一個選自「氮原子、氧原子、硫原子、砷原子」的雜原子,且條件是至少一個雜原子是季氮原子或季砷原子,或
(iii)調理素部分,
其中雜環的兩個或更多個環原子可以經由亞烷基-橋另外連接,且其中雜環若被取代的話,被至少一個R12基團取代,R12基團在兩個或更多個R12基的情況下各自獨立地是相同、部分相同或不同的;
R9、R10、R11、R12各自獨立地選自「氫原子、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8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8環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2烷基)s-B-(C1-C12烷基)t-C-(C1-C12烷基)u、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雜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氧基、-OH、滷素、-F、-Cl、-Br、-I、=O、-C(O)O-(C1-C12烷基)、-C(O)O-(C3-C8環烷基)、-C(O)O-芳基、-C(O)O-雜芳基、-C(O)O-雜環基、-C(O)-(C1-C12烷基)、-C(O)-(C3-C8環烷基)、-C(O)-芳基、-C(O)-雜芳基、-C(O)-雜環基」,且任選地兩個取代基R12可以一起形成取代或未取代的飽和、部分不飽和或芳香的具有3、4、5、6或7個碳原子的環體系;
Z獨立地選自「氧原子;硫原子」;
V獨立地選自「氮原子、砷原子」;
A、B、C各自獨立地選自「氧原子;硫原子;S(O2)」;
m獨立地是1、2或3;
n獨立地是0、1、2、3、4、5、6、7、8、9或10且優選是0、1、2,或3;
p獨立地是0、1、2、3、4、5或6,且優選是0、1、2或3;
q、r、s、t、u各自獨立為0或1。
2.權利要求1中要求保護的烷基磷脂衍生物的用途,其中根據式(I)
p是0,
R2是R8,
R8是「取代或未取代的雜環」。
3.權利要求1中要求保護的烷基磷脂衍生物的用途,其中根據式(I)
p獨立地是1、2、3、4、5或6,且優選是2或3;
R8是「取代或未取代的雜環」。
4.權利要求1中要求保護的烷基磷脂衍生物的用途,其中根據式(I)
p獨立地是1、2、3、4、5或6,且優選是2或3;
R8是「-VR9R10R11」。
5.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要求保護的烷基磷脂衍生物的用途,其中根據式(I)
R1是R5,
n是0。
6.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要求保護的烷基磷脂衍生物的用途,其中根據式(I)
m是2或3,
n是1或2。
7.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項要求保護的用途,其中所述烷基磷脂衍生物選自
「化合物1
化合物2
化合物3
化合物4
化合物5
化合物6
化合物7
化合物8
化合物9
化合物10
化合物11
化合物12
化合物13
化合物14
化合物15
化合物16
化合物17
化合物18
化合物19
化合物20
化合物21
化合物22
化合物23
化合物24
化合物25
化合物26
化合物27
化合物28
化合物29
化合物30
化合物31
化合物32
化合物33
化合物34
化合物35
化合物36
化合物37
化合物38
化合物39
化合物40
化合物41
化合物42
化合物43
化合物44
化合物45
化合物46
化合物47
化合物48
化合物49
化合物50
化合物51
化合物52
化合物53
化合物54
化合物55
化合物56
化合物57
化合物58
化合物59
化合物60
化合物61
化合物62
化合物63
化合物64
化合物65
化合物66
化合物67
化合物68
化合物69
化合物70
化合物71
化合物72
化合物73
化合物74
化合物75
化合物76
化合物77
化合物78
化合物79
化合物80
化合物81
化合物82
化合物83
化合物84
化合物85
化合物86
化合物87
化合物88
化合物89
化合物90
化合物91
化合物92
化合物93
化合物94
化合物95
化合物96
化合物97
化合物98
化合物99
化合物100
化合物101
化合物102
化合物103
化合物104
化合物105
化合物106
化合物107
化合物108
化合物109
化合物110
化合物111
化合物112
化合物113
化合物114
化合物115
化合物116
化合物117
化合物118
化合物119
化合物120
化合物121
化合物122
化合物123
化合物124
化合物125
化合物126
化合物127
化合物128
化合物129
化合物130
化合物131
化合物132
化合物133
化合物134
化合物135
化合物136
化合物137
化合物138
化合物139
化合物140
化合物141
化合物142
化合物143
化合物144
化合物145
化合物146
化合物147
化合物148
化合物149
化合物150
化合物151
化合物152
化合物153
化合物154
化合物155
化合物156
化合物157
化合物158
化合物159
化合物160
化合物161
化合物162
化合物163
化合物164
化合物165
化合物166
化合物167
化合物168
化合物169
化合物170
化合物171
化合物172
化合物173
化合物174
化合物175
化合物176
化合物177
化合物178
化合物179
化合物180
化合物181
化合物182
化合物183
化合物184
化合物185
化合物186
化合物187
化合物188
化合物189
化合物190
化合物191
化合物192
化合物193
化合物194
化合物195
化合物196
化合物197
化合物198
化合物199
化合物200
化合物201
化合物202
化合物203
化合物204
化合物205
化合物206
化合物207
化合物208
化合物209
化合物210
化合物211
化合物212
化合物213
化合物214
化合物215
化合物216
化合物217
化合物218
化合物219
化合物220
化合物221
化合物222
化合物223
化合物224
化合物225
化合物226
化合物227
化合物228
化合物229
化合物230
化合物231
化合物232
化合物233
化合物234
化合物235
化合物236
化合物237
化合物238
化合物239
化合物240
化合物241
化合物242
化合物243
化合物244
化合物245
化合物246
化合物247
化合物248
化合物249
化合物250
化合物251
化合物252
化合物253
化合物254
化合物255
化合物256
化合物257
化合物258
化合物259
化合物260
化合物261
化合物262
化合物263
化合物264
化合物265
化合物266
化合物267
化合物268
化合物269
化合物270
化合物271
化合物272
化合物273
化合物274
化合物275
化合物276
化合物277
化合物278
化合物279
化合物280
化合物281
化合物282
化合物283
化合物284
化合物285
化合物286
化合物287
化合物288
化合物289
化合物290
化合物291
化合物292
化合物293
化合物294
化合物295
化合物296
化合物297
化合物298
化合物299
化合物300
化合物301
化合物302
化合物303
化合物304
化合物305
化合物306
化合物307
化合物308
化合物309
化合物310
化合物311
化合物312
化合物313
化合物314
化合物315
化合物316
化合物317
8.權利要求1至7中任一項要求保護的用途,其中所述微生物是細菌。
9.權利要求8中要求保護的用途,其中所述細菌是革蘭氏陽性細菌。
10.權利要求8中要求保護的用途,其中所述細菌是革蘭氏陰性細菌。
11.權利要求8至10中任一項要求保護的用途,其中所述細菌選自「不動桿菌屬、放線桿菌屬、放線菌屬、氣單胞菌屬、土壤桿菌屬、產鹼桿菌屬、無形體屬、產液菌屬、芽孢桿菌屬、類桿菌屬、雙岐桿菌屬、博德特氏菌屬、螺旋體屬、慢生根瘤菌屬、布蘭漢氏球菌屬、布魯氏菌屬、巴克納氏菌屬、伯克霍爾德氏菌屬、彎曲桿菌屬、二氧化碳嗜纖維菌屬、心桿菌屬、馬克納氏柄桿菌屬、衣原體屬、嗜衣體屬(chlamydophila spp.)、綠菌屬、檸檬酸桿菌屬、梭菌屬、棒桿菌屬、柯克斯體屬、異常球菌屬、埃裡希體屬、艾肯氏菌屬、腸桿菌屬、腸球菌屬、丹毒絲菌屬、埃希氏菌屬、弗朗西斯氏菌屬、梭桿菌屬、加德納氏菌屬、孿生球菌屬、嗜血菌屬、螺桿菌屬、金氏菌屬、北裡孢菌屬、克雷伯氏菌屬、乳桿菌屬、軍團菌屬、鉤端螺旋體屬、利斯特氏菌屬、曼氏桿菌屬、中慢生根瘤菌屬、莫拉菌屬、摩根氏菌屬、分枝桿菌屬、支原體屬、奈瑟菌屬、新立克次體屬、亞硝化單胞菌屬、諾卡氏菌屬、海洋芽孢桿菌屬、東方體屬、副球菌屬、巴斯德氏菌屬、消化鏈球菌屬、鄰單胞菌屬、卟啉單胞菌屬、普雷沃氏菌屬、丙酸桿菌屬、變形桿菌屬、普羅威登斯菌屬、假單胞菌屬、Psychobacterspp.、青枯菌屬、紅細菌屬、紅球菌屬、立克次體屬、沙門氏菌屬、沙雷氏菌屬、希萬氏菌屬、志賀氏菌屬、螺菌屬、葡萄球菌屬、嗜麥芽屬、鏈桿菌屬、鏈球菌屬、鏈黴菌屬、聚球藻屬、集胞藻屬、坦納菌屬、熱厭氧桿菌屬、熱袍菌屬、密螺旋體屬、Tropheryma spp.、脲原體屬、韋榮氏菌屬、弧菌屬、魏格沃菌屬、沃巴赫體屬、黃色單胞菌屬、木質部小菌屬、耶爾辛氏菌屬和/或發酵單胞菌屬」和優選選自「類桿菌屬、布蘭漢菌屬、衣原體屬、埃希氏菌屬、嗜血菌屬、克雷伯氏菌屬、分枝桿菌屬、支原體屬、變形桿菌屬、假單胞菌屬、沙雷氏菌屬、葡萄球菌屬和/或鏈球菌屬」。
12.權利要求8至11中任一項要求保護的用途,其中所述烷基磷脂衍生物根據權利要求1至7中任一項進行選擇,
條件是若R8是「-VR9R10R11」,則V是氮原子,
進一步的條件是若R8是「取代或未取代的雜環」,則「取代或未取代的雜環」不含有一個或多個砷原子且不含有一個或多個季砷原子,
且進一步的條件是不包括下述化合物
13.權利要求8至12中任一項要求保護的用途,其中所述烷基磷脂衍生物選自「化合物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34,37,38,62,66,67,89,90,107,117,144,260,266,301,307和/或化合物314」。
14.權利要求1至7中任一項要求保護的用途,其中所述微生物是真菌,並選自「犁頭黴屬、枝頂孢黴屬、鏈格孢屬、麴黴菌屬、平臍蠕孢屬、念珠菌屬、枝孢黴屬、枝孢屬、球孢菌屬、絲蘭輪紋斑菌屬、隱球菌屬、小克銀黴屬、彎孢菌屬、表皮癬菌屬、外瓶黴屬、明臍菌屬、產色芽生菌屬、鐮刀菌屬、組織胞漿菌屬、Lacazia spp.、毛雙孢屬、小球腔菌屬、馬杜拉分支菌屬、小孢子菌屬、毛黴屬、毛黴菌目、新龜甲屬、赭黴屬、Onychocola spp.、擬青黴屬、副球孢子菌屬、青黴屬、瓶黴屬、Pseudallesheria spp.、Pyrenochaeta spp.、根毛黴屬、酒麴菌屬、絲孢菌屬、黑帚黴、柱黴屬、孢子絲菌屬、髮癬菌屬和/或萬吉拉菌屬」和優選選自「犁頭黴屬、麴黴菌屬、平臍蠕孢屬、念珠菌屬、隱球菌屬、小克銀黴屬、外瓶黴屬、鐮刀菌屬、擬青黴屬、酒麴菌屬和/或絲孢菌屬」。
15.權利要求14中要求保護的用途,其中所述烷基磷脂衍生物選自「化合物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和/或化合物22」。
16.權利要求1至7中任一項要求保護的用途,其中所述微生物是原生動物,並選自「棘阿米巴屬、阿米巴屬、巴倍蟲屬、小袋蟲屬、隱胞子蟲屬、環孢子蟲屬、雙核阿米巴屬、棘變形蟲屬、內蜒屬、內阿米巴屬、腸上皮細胞微孢子蟲屬、賈第蟲屬、哈氏蟲屬、等孢子球蟲屬、Jodamoeba spp.、蘭氏鞭毛蟲屬、利什曼蟲屬、微孢子蟲屬、耐格裡屬阿米巴、小孢子蟲屬、草履蟲屬、擬變形蟲屬、肺孢子蟲屬、瘧原蟲屬、肉孢子蟲、四膜蟲屬、弓形蟲屬、毛滴蟲屬和/或錐蟲屬」和優選選自「利什曼蟲屬、瘧原蟲屬、弓形蟲屬和/或錐蟲屬」。
17.權利要求1至7中任一項要求保護的用途,其中所述微生物是病毒,並選自「DNA病毒;dsDNA病毒,ssDNA病毒;RNA病毒;dsRNA病毒;(+)ssRNA病毒;(-)ssRNA病毒;DNA/RNA逆轉錄病毒;ssRNA-RT病毒和/或dsDNA-RT病毒」。
18.權利要求17中要求保護的用途,其中所述病毒選自「腺病毒1、2、3、5、11、21型、腺病毒、α病毒、蟲媒病毒、沙粒病毒、博納病病毒、布尼亞病毒、卡裡西病毒、加州腦炎病毒、科羅拉多蜱熱病毒、冠狀病毒牛痘病毒、A型柯薩奇病毒、B型柯薩奇病毒、A-16、A-24型柯薩奇病毒、B1、B2、B3、B4、B5型柯薩奇病毒、巨細胞病毒(CMV)、δ病毒、登革病毒、伊波拉病毒、埃可病毒、EEE病毒、腸道病毒7、70型、潑斯坦-巴爾病毒(EBV)、絲狀病毒、黃病毒屬、口蹄疫病毒、FSME病毒、漢坦病毒漢灘型、Seoul、Dobrava(Belgrade)、Puumala.Sin Nombre、黑渠港病毒、Bayou、New York-1、漢坦病毒、肝DNA病毒、A型肝炎病毒、B型肝炎病毒、C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己型肝炎病毒、庚型肝炎病毒、單純皰疹病毒(HSV)、單純皰疹病毒1型和2型(HSV-1、HSV-2)、皰疹病毒、HIV、HIV-1、HIV-2、人乳頭狀瘤病毒(HPV)、人類T細胞白血病病毒、人類T細胞白血病病毒I型和II型(HTLV-I、-II)、流感病毒、流感病毒A型(H5N1)和(H3N2)、A、B、C型流感病毒、日本腦炎病毒、JC病毒、胡寧病毒、卡波氏肉瘤相關病毒、LaCross病毒、拉沙病毒、慢病毒、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病毒、馬丘波病毒、馬伯格氏病毒、麻疹病毒、軟疣病毒、腮腺炎病毒、諾瓦克病毒、羊口瘡病毒、正粘病毒、乳多泡病毒、副流感病毒1、2、3型、副流感病毒、副粘病毒1、2、3、4型、副粘病毒、細小病毒B19、細小病毒、細小核糖核酸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痘病毒、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呼腸孤病毒、呼吸道合胞體病毒、棒狀病毒、鼻病毒、輪狀病毒、風疹病毒、麻疹病毒、風疹病毒屬、SARS病毒、猿猴病毒40、SLE病毒、披膜病毒、細環病毒、牛痘病毒、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天花病毒、Vicia fabaendornavirus、WEE病毒、西尼羅河病毒(West Nile virus)和/或黃熱病病毒」。
19.權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項要求保護的用途,其中所述疾病和/或病理生理病症選自「麴黴病、芽生菌病、念珠菌病、著色芽生菌病、球孢子菌病、隱球菌病、皮黴菌病、皮膚癬病、組織胞漿菌病、羅伯芽生菌病、毛黴菌病、足分枝菌病、真菌性角膜炎、眼真菌病、甲真菌病、耳真菌病、paracoccidiomycosis、暗色絲孢黴病、毛孢子菌病、花斑癬、鼻孢子蟲病、孢子絲菌病、須癬、頭癬、體癬、股癬、黃癬、黑癬、腳癬、甲癬、接合菌病;非洲錐蟲病、美洲錐蟲病、阿米巴病、阿米巴性痢疾、阿米巴性角膜炎、阿米巴性腦膜腦炎、阿米巴性陰道炎、巴貝西蟲病、查加斯病、球蟲病、隱孢子蟲病、皮膚利什曼病、環孢子蟲病、雙核阿米巴病、內阿米巴病、賈第鞭毛蟲病、等孢球蟲病、賈弟蟲病、利什曼病、瘧疾、四日性瘧疾、間日瘧、熱帶瘧疾、微孢子蟲病、黏膜利什曼病、肺孢子蟲病、肉孢子蟲病、昏睡病、弓形蟲病、毛滴蟲病、錐蟲病、內臟利什曼病、actimomycosis、急性會厭炎、急性中耳炎、急性化膿性(膿毒性)關節炎、急性化膿性腦膜炎、炭疽、闌尾炎、桿菌性痢疾、菌血症、黑死病、界線類麻風、伯格多弗病、肉毒中毒、乳房膿腫、支氣管炎、布魯氏菌病、淋巴腺鼠疫、癰、蜂窩織炎、頭部破傷風、大腦炎、子宮頸炎、霍亂、結膜炎、皮膚炭疽、膀胱炎、皮炎、腹瀉、膿胸、腦炎、心內膜炎、傷寒、腸炎、小腸結腸炎、附睪炎、丹毒、erysipelothricosis、表皮剝落、肺外器官結核病、食物中毒、癤、氣性壞疽、胃炎、腸胃炎、胃腸道(GI)感染、胃腸結核、泌尿生殖器結核、腎小球腎炎、hematogenous或hymphohematogenous tuberculosis、膿皰病、腹腔感染、喉炎、瘤型麻風、麻瘋病、鉤端螺旋體病、利斯特菌病、局限性破傷風、萊姆病、乳腺炎、類鼻疽、腦膜炎、腦膜腦炎、粟粒性結核、肌壞死、噁心、壞死性腸炎、新生兒利斯特菌病、新生兒敗血症、諾卡菌病、眼炎、骨髓炎、骨髓炎、中耳炎、耳炎、胰腺炎、腮腺炎、心包炎、腹膜炎、百日咳、鼠疫、咽炎、瘟疫、肺炎、產後膿毒症、primarylisteremia、直腸炎、前列腺炎、產後膿毒症、肺炭疽、肺結核、膿皰性或大皰性皮膚皮下膿腫、pyleonephritis、膿皮病、兔熱病、鼠咬熱、回歸熱、風溼熱、rhinithis、rhomboencephalitis、沙門氏菌病、輸卵管炎、燙傷樣皮膚症候群、猩紅熱、膿毒病、膿毒性關節炎、膿毒性血栓性靜脈炎、敗血病、志賀氏菌病、竇炎、皮膚感染、縫線膿腫、梅毒、破傷風、蜱熱/回歸熱/饑荒熱、扁桃腺炎、中毒性休克症候群、氣管支氣管炎、密螺旋體病、結核、結核樣麻風、結核性淋巴結炎、結核性腦膜炎、結核性心包炎、結核性腹膜炎、野兔病、傷寒症、潰瘍、布魯氏菌病、尿道炎、尿路感染(UTIs)、嘔吐、傷口感染、急性發熱性呼吸系統疾病(AFRD)、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急性出血性膀胱炎、急性咽結膜熱(APC)、急性後神經節炎、急性發熱性呼吸疾病(ARD)、AIDS、蟲媒病毒性腦炎、無菌性腦膜炎、博納病(胸肌痛)、breakbone/dandy fever、細支氣管炎、支氣管炎、伯基特淋巴瘤、加利福尼亞腦炎、巨大淋巴結增生、子宮頸癌、水痘、基孔肯雅病、科羅拉多壁蝨熱、感冒、結膜炎、牛痘、克雅氏病、義膜性喉炎、細胞肥大包涵體病、登革熱、登革出血熱、胸壁痛(胸肌痛)、東方型馬腦炎、伊波拉出血熱、伊波拉病毒感染、腦脊髓炎、流行性角膜結膜炎(EKC)、流行性腎變病腎炎、傳染性紅斑、致命性家族性失眠症、第五病、flue、口蹄疫、腸胃炎、geniculate zoster、外生殖器皰疹、生殖道尖銳溼疣、風疹、Gerstmann-
-Scheinkerdisease、齦口炎、漢坦-朝鮮出血熱、漢坦病毒出血熱、漢坦病毒肺症候群(HPS)、出血熱腎病症候群(HFRS)、A型肝炎、B型肝炎、C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皰疹性咽峽炎、唇皰疹、帶狀皰疹、皰疹性口炎、HIV感染、何杰金氏病、HTLV-I-相關骨髓病、狂犬病、感染性心肌炎、感染性心包炎、流行性感冒、日本腦炎、叢林(森林)黃熱病、胡寧阿根廷出血熱、卡波氏肉瘤、角膜炎、結膜角膜炎、朝鮮出血熱、庫魯病、拉.克羅斯腦炎、喉炎、喉氣管支氣管炎(1型和2型)、拉沙出血熱、白血病、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淋巴瘤、砂粒玻利維亞出血熱、馬爾堡出血熱、馬亞羅病、麻疹、腦膜腦炎、傳染性軟疣、單核細胞增多症、單核細胞增多症樣症候群、多灶性白質腦病、腮腺炎、鼻咽癌、噁心、新生兒皰疹、流行性腎病、眼部帶狀皰疹、睪丸炎、orf、副流感、腮腺炎、咽炎、咽結膜熱、胸膜肌痛、肺炎、脊髓灰質炎、急性骨髓灰白質炎、progressive multifocalleukencephalopathy(PML)、狂犬病、嬰兒玫瑰疹、風疹、風疹全腦炎、硬化性全腦炎、非典型肺炎(SARS)、帶狀皰疹、掌摑臉頰病(傳染性紅斑)、天花、soeola、聖路易斯腦炎、temporal lobeencephalitis、氣管支氣管炎、傳染性海綿狀腦病、熱帶痙攣性癱瘓、都市黃熱病、尿道炎、水痘、疣、嘔吐、疣、西方馬腦炎、黃熱病、帶狀皰疹和/或帶狀疹子及其不同形和亞形」,並優選是選自「錐蟲病,美洲錐蟲病、查加斯病,利什曼病、皮膚利什曼病、黏膜利什曼病、內臟利什曼病、瘧疾、熱帶瘧疾、弓形蟲病、急性中耳炎、支氣管炎、皮炎、腦炎、心內膜炎、胃炎、腸胃炎、胃腸道(GI)感染、喉炎、腦膜炎、中耳炎、心包炎、咽炎、肺炎、膿毒症、竇炎、皮膚感染、肺結核和/或尿道感染(UTIs)及其不同形和亞形」。
20.權利要求1至7中任一項要求保護的烷基磷脂衍生物用於製備在哺乳動物中治療腫瘤的藥物的用途。
21.權利要求1至20中任一項要求保護的用途,其中所述哺乳動物選自「人、家畜、牛、牲畜、寵物、母牛、綿羊、豬、山羊、馬、小馬、驢、駃騠、馬騾、野兔、兔、貓、狗、豚鼠、倉鼠、大鼠、小鼠」,並優選是人。
22.權利要求1至21中任一項要求保護的用途,其中所述藥物包含至少一種另外的藥理學活性物質。
23.權利要求1至22中任一項要求保護的用途,其中在用至少一種另外的藥理學活性物質治療前和/或期間和/或後施用所述藥物。
24.權利要求22至23中任一項要求保護的用途,其中所述至少一種另外的藥理學活性物質選自「苄硝唑(N-苄基-2-硝基咪唑-1-基-乙醯胺);硝呋替莫[3-甲基-4-(5-硝基糠基-idenamino)四氫-1,4-噻嗪-1,1-二氧化物];兩性黴素B[(1R,3S,5R,6R,9R,11R,15S,16R,17R,18S,19E,21E,23E,25E,27E,29E,31E,33R,35S,36R,37S)-33-[(3-氨基-3,6-二脫氧-β-D-吡喃甘露糖基)氧基]-1,3,5,6,9,11,17,37-八羥基-15,16,18-三甲基-13-氧代-14,39-二氧雜雙環[33.3.1]-三十九烷-19,21,23,25,27,29,31-七烯-36-羧酸];兩性黴素B脂質體,西他馬喹(N,N-二乙基-N′-(6-甲氧基-4-甲基-8-喹啉基)-1,6-己二胺)和/或巴龍黴素[O-2-氨基-2-脫氧-α-D-吡喃葡萄糖基-(1-4)-O-[O-2,6-二氨基-2,6-二脫氧-β-L-吡喃艾杜糖基-(1-3)-β-D-呋喃核糖基-(1-5)]-2-脫氧-D-鏈黴胺]」。
25.權利要求22至23中任一項要求保護的用途,其中所述烷基磷脂衍生物選自「米替福新(十六烷基磷酸膽鹼)、哌立福辛(十八烷基-1,1-二甲基-哌啶-4-基-磷酸酯)和/或erucyl磷酸膽鹼[(13Z)-二十二烯磷酸膽鹼]」,且所述至少一種另外的藥理學活性物質選自「苄硝唑(N-苄基-2-硝基咪唑-1-基-乙醯胺);硝呋替莫[3-甲基-4-(5-硝基糠基-idenamino)四氫-1,4-噻嗪-1,1-二氧化物];兩性黴素B[(1R,3S,5R,6R,9R,11R,15S,16R,17R,18S,19E,21E,23E,25E,27E,29E,31E,33R,35S,36R,37S)-33-[(3-氨基-3,6-二脫氧-β-D-吡喃甘露糖基)氧基]-1,3,5,6,9,11,17,37-八羥基-15,16,18-三甲基-13-氧代-14,39-二氧雜雙環[33.3.1]-三十九烷-19,21,23,25,27,29,31-七烯-36-羧酸];兩性黴素B脂質體、西他馬喹(N,N-二乙基-N′-(6-甲氧基-4-甲基-8-喹啉基)-1,6-己二胺和/或巴龍黴素[O-2-氨基-2-脫氧-α-D-吡喃葡萄糖基-(1-4)-O-[O-2,6-二氨基-2,6-二脫氧-β-L-吡喃艾杜糖基-(1-3)-β-D-呋喃核糖基-(1-5)]-2-脫氧-D-鏈黴胺]」。
26.權利要求22至25中任一項要求保護的用途,其中所述至少一種烷基磷脂衍生物與至少一種另外的藥理學活性物質作為藥物試劑盒施用。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具有降低細胞毒性的新烷基磷脂衍生物,其可用於治療哺乳動物,優選人中的各種疾病和/或病理生理病症,所述的各種疾病和/或病理生理病症由微生物,尤其是細菌、真菌、原生動物和/或病毒引起。所述烷基磷脂可用作單一藥物或在組合療法中使用,也可以用於治療腫瘤。
文檔編號A61K31/661GK101340918SQ200680047978
公開日2009年1月7日 申請日期2006年12月19日 優先權日2005年12月19日
發明者D·佩裡蘇, M·彼得拉斯, J·恩格爾 申請人:阿特納贊塔裡斯有限公司

同类文章

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的製作方法

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的製作方法【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包括敞開式箱體和前攝影蓋,在箱體頂部設有移動式光源盒,在箱體底部設有LED脫影板,LED脫影板放置在底板上;移動式光源盒包括上蓋,上蓋內設有光源,上蓋部設有磨沙透光片,磨沙透光片將光源封閉在上蓋內;所述LED脫影

壓縮模式圖樣重疊檢測方法與裝置與流程

本發明涉及通信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壓縮模式圖樣重疊檢測方法與裝置。背景技術:在寬帶碼分多址(WCDMA,Wideband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系統頻分復用(FDD,FrequencyDivisionDuplex)模式下,為了進行異頻硬切換、FDD到時分復用(TDD,Ti

個性化檯曆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個性化檯曆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檯曆,尤其涉及一種既顯示月曆、又能插入照片的個性化檯曆,屬於生活文化藝術用品領域。背景技術::公知的立式檯曆每頁皆由月曆和畫面兩部分構成,這兩部分都是事先印刷好,固定而不能更換的。畫面或為風景,或為模特、明星。功能單一局限性較大。特別是畫

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

專利名稱: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技術領域:本發明涉及視頻信號處理領域,特別是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背景技術: Mpeg標準是由運動圖像專家組(Moving Picture Expert Group,MPEG)開發的用於視頻和音頻壓縮的一系列演進的標準。按照Mpeg標準,視頻圖像壓縮編碼後包

基於加熱模壓的纖維增強PBT複合材料成型工藝的製作方法

本發明涉及一種基於加熱模壓的纖維增強pbt複合材料成型工藝。背景技術:熱塑性複合材料與傳統熱固性複合材料相比其具有較好的韌性和抗衝擊性能,此外其還具有可回收利用等優點。熱塑性塑料在液態時流動能力差,使得其與纖維結合浸潤困難。環狀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cbt)是一種環狀預聚物,該材料力學性能差不適合做纖

一種pe滾塑儲槽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一種pe滾塑儲槽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一種PE滾塑儲槽一、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PE滾塑儲槽,主要用於化工、染料、醫藥、農藥、冶金、稀土、機械、電子、電力、環保、紡織、釀造、釀造、食品、給水、排水等行業儲存液體使用。二、 背景技術 目前,化工液體耐腐蝕貯運設備,普遍使用傳統的玻璃鋼容

釘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釘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釘,尤其涉及一種可提供方便拔除的鐵(鋼)釘。背景技術:考慮到廢木材回收後再加工利用作業的方便性與安全性,根據環保規定,廢木材的回收是必須將釘於廢木材上的鐵(鋼)釘拔除。如圖1、圖2所示,目前用以釘入木材的鐵(鋼)釘10主要是在一釘體11的一端形成一尖

直流氧噴裝置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直流氧噴裝置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ー種醫療器械,具體地說是ー種直流氧噴裝置。背景技術:臨床上的放療過程極易造成患者的局部皮膚損傷和炎症,被稱為「放射性皮炎」。目前對於放射性皮炎的主要治療措施是塗抹藥膏,而放射性皮炎患者多伴有局部疼痛,對於止痛,多是通過ロ服或靜脈注射進行止痛治療

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屬於機械領域。背景技術::閥門作為流體控制裝置應用廣泛,手輪傳動的閥門使用比例佔90%以上。國家標準中提及手輪所起作用為傳動功能,不作為閥門的運輸、起吊裝置,不承受軸向力。現有閥門

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的製作方法背景技術:1-本發明所屬領域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其中的管狀容器被放在循環於配送鏈上的文檔匣或託架裝置中。本發明特別適用於,然而並非僅僅專用於,對引入自動分析系統的血液樣本試管之類的自動識別。本發明還涉及專為實現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