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型結構的平行流換熱器的製造方法
2023-12-02 20:37:41 1
一種新型結構的平行流換熱器的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新型結構的平行流換熱器,左右集流管內設有左右隔板將左右集流管分隔成左右集流管上腔體和左右集流管下腔體,右集流管上腔體和右集流管下腔體通過右隔板上的通孔相連通,其中左集流管上下腔體分別與右集流管上下腔體的高度相等,且左右集流管上腔體的高度大於左右集流管下腔體的高度;右集流管上還設有「U」形連通管,連通管的一側豎管管口封閉並從右集流管上埠伸入到右集流管上腔體內,且該側豎管的管壁上設有若干開口,連通管的另一側豎管管口敞口並延伸穿過右集流管管壁伸入到右集流管下腔體內。本實用新型改善工質的流動性,大幅提高工質的換熱效率,簡化集流管的結構和生產工藝,降低對生產技術的要求,降低廢品率,降低了生產成本。
【專利說明】一種新型結構的平行流換熱器【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於平行流換熱器【技術領域】,具體是涉及一種新型結構的平行流換熱器。
【背景技術】
[0002]平行流換熱器是實現冷熱流體間熱量傳遞的設備,廣泛應用於暖通空調等領域。平行流換熱器一般包括相互平行的兩根集流管,兩根集流管之間設有若干根大體上平行的散熱扁管,相鄰扁管間釺焊有散熱用翅片。工作時,介質沿著扁管在集流管之間按設計方向流動,在流動的同時與吹過翅片的空氣進行熱交換,為了提高熱交換效率,介質須均勻分配流經每根散熱扁管,這就需要對集流管的結構作出改進。本 申請人:的專利「新型均配結構的平行流式換熱器」(申請號:201010246554.1,申請日:2010-08-05)和「熱交換器的集流管結構」(申請號:201010298093.2,申請日:2010-09_29),都對集流管結構進行了改進。這些改進結構能夠起到均配介質的作用,但結構仍很複雜,介質的流動性欠佳,影響了工質的換熱效率,再就是集流管對生產技術要求也很高,容易出廢品,致使生產成本難以下降,不利於產品的推廣應用。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主要是解決現有技術所存在的技術問題,提供了一種新型結構的平行流換熱器。
[0004]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問題主要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得以解決的:一種新型結構的平行流換熱器,包括一對 相互平行且彼此分開的左右集流管和若干根兩端分別與左右集流管內腔連通且相互平行的扁管,相鄰扁管之間設有翅片,所述左集流管內設有左隔板將左集流管分隔成左集流管上腔體和左集流管下腔體,所述右集流管內設有右隔板將右集流管分隔成右集流管上腔體和右集流管下腔體,右集流管上腔體和右集流管下腔體通過右隔板上的通孔相連通,其中左集流管上腔體與右集流管上腔體的高度相等,左集流管下腔體與右集流管下腔體的高度相等,且左集流管上腔體與右集流管上腔體的高度大於左集流管下腔體與右集流管下腔體的高度;所述右集流管上還設有「U」形連通管,連通管的一側豎管管口封閉並從右集流管上埠伸入到右集流管上腔體內,且該側豎管的管壁上設有若干開口,連通管的另一側豎管管口敞口並延伸穿過右集流管管壁伸入到右集流管下腔體內。
[0005]作為優選,所述左集流管上腔體高度為左集流管下腔體高度的3~4倍,相應地右集流管上腔體高度也為右集流管下腔體高度的3~4倍。
[0006]作為優選,所述連通管伸入到右集流管上腔體內豎管管壁上的若干開口,開口的數量為右集流管上腔體內扁管根數的1/3~1/4。
[0007]作為優選,所述連通管伸入到右集流管上腔體內豎管管壁上的開口正對扁管的端□。
[0008]製冷使用時,工質從左集流管上腔體均配進入,經上部扁管流動進入右集流管上腔體,大部分工質通過右集流管內右隔板上的通孔進入右集流管下腔體,少部分工質通過連通管的若干開口進入連通管,然後順著連通管經進入到右集流管下腔體,兩股工質在右集流管下腔體內混合後沿下部扁管流動進入左集流管下腔體,最後全部工質從左集流管下腔體流出並匯集;制熱使用時,工質從左集流管下腔體均配進入,經下部扁管流動進入右集流管下腔體,少部分工質通過右集流管內右隔板上的通孔噴射進入右集流管上腔體,大部分工質進入連通管並連通管的若干開口噴射進入右集流管上腔體,氣液兩相工質在右集流管上腔體內混合均勻後再經上部扁管流動進入左集流管上腔體,最後全部工質從左集流管上腔體流出並匯集。本實用新型通過對集流管結構的改進,使得製冷和制熱過程中工質的流動性得以改善,可以大幅提高工質的換熱效率,再就是大大簡化了集流管的結構和生產工藝,進而降低了對生產技術的要求,廢品率得以降低,也降低了生產成本,有利於產品的推廣應用,因此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簡單、設計巧妙合理等特點。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9]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中I是左集流管,11是左隔板,12是左集流管上腔體,13是左集流管下腔體,2是右集流管,21是右隔板,22是右集流管上腔體,23是右集流管下腔體,24是通孔,3是扁管,31是翅片,4是連通管,41是開口。
【具體實施方式】
[0010]下面通過實施例,並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具體的說明。
[0011]實施例:參看圖1,本實用新型包括一對相互平行且彼此分開的左右集流管和若干根兩端分別與左右集流管內腔連通且相互平行的扁管,相鄰扁管之間設有翅片,其中左集流管內設有左隔板將左集流管分隔成左集流管上腔體和左集流管下腔體,右集流管內設有右隔板將右集流管分隔成右集流管上腔體和右集流管下腔體,右集流管上腔體和右集流管下腔體通過右隔板上的通孔相連通,左集流管上腔體與右集流管上腔體的高度相等,左集流管下腔體與右集流管下腔體的高度相等,左集流管上腔體高度為左集流管下腔體高度的3?4倍,相應地右集流管上腔體高度也為右集流管下腔體高度的3?4倍。右集流管上設有「U」形連通管,連通管的一側豎管管口封閉並從右集流管上埠伸入到右集流管上腔體內,且該側豎管的管壁上設有若干開口,開口的數量為右集流管上腔體內扁管根數的1/3?1/4,開口正對扁管的埠,連通管的另一側豎管管口敞口並延伸穿過右集流管管壁伸入到右集流管下腔體內。
[0012]製冷使用時,工質從左集流管上腔體均配進入,經上部扁管流動進入右集流管上腔體,大部分工質通過右集流管內右隔板上的通孔進入右集流管下腔體,少部分工質通過連通管的若干開口進入連通管,然後順著連通管經進入到右集流管下腔體,兩股工質在右集流管下腔體內混合後沿下部扁管流動進入左集流管下腔體,最後全部工質從左集流管下腔體流出並匯集;制熱使用時,工質從左集流管下腔體均配進入,經下部扁管流動進入右集流管下腔體,少部分工質通過右集流管內右隔板上的通孔噴射進入右集流管上腔體,大部分工質進入連通管並連通管的若干開口噴射進入右集流管上腔體,氣液兩相工質在右集流管上腔體內混合均勻後再經上部扁管流動進入左集流管上腔體,最後全部工質從左集流管上腔體流出並匯集。本實用新型通過對集流管結構的改進,使得製冷和制熱過程中工質的流動性得以改善,可以大幅提高工質的換熱效率,再就是大大簡化了集流管的結構和生產工藝,進而降低了對生產技術的要求,廢品率得以降低,也降低了生產成本,有利於產品的推廣應用,因此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簡單、設計巧妙合理等特點。
[0013]最後,應當指出,以上實施例僅是本實用新型較有代表性的例子。顯然,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並不限於上述實施例,還可以有許多變形。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能從本實用新型公開的內容直接導出或聯想到的所有變形,均應認為是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新型結構的平行流換熱器,包括一對相互平行且彼此分開的左右集流管和若干根兩端分別與左右集流管內腔連通且相互平行的扁管,相鄰扁管之間設有翅片,其特徵在於所述左集流管內設有左隔板將左集流管分隔成左集流管上腔體和左集流管下腔體,所述右集流管內設有右隔板將右集流管分隔成右集流管上腔體和右集流管下腔體,右集流管上腔體和右集流管下腔體通過右隔板上的通孔相連通,其中左集流管上腔體與右集流管上腔體的高度相等,左集流管下腔體與右集流管下腔體的高度相等,且左集流管上腔體與右集流管上腔體的高度大於左集流管下腔體與右集流管下腔體的高度;所述右集流管上還設有「U」形連通管,連通管的一側豎管管口封閉並從右集流管上埠伸入到右集流管上腔體內,且該側豎管的管壁上設有若干開口,連通管的另一側豎管管口敞口並延伸穿過右集流管管壁伸入到右集流管下腔體內。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新型結構的平行流換熱器,其特徵在於所述左集流管上腔體高度為左集流管下腔體高度的3?4倍,相應地右集流管上腔體高度也為右集流管下腔體高度的3?4倍。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一種新型結構的平行流換熱器,其特徵在於所述連通管伸入到右集流管上腔體內豎管管壁上的若干開口,開口的數量為右集流管上腔體內扁管根數的 1/3 ?1/4。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一種新型結構的平行流換熱器,其特徵在於所述連通管伸入到右集流管上腔體內豎管管壁上的開口正對扁管的埠。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一種新型結構的平行流換熱器,其特徵在於所述連通管伸入到右集流管上腔體內豎管管壁上的開口正對扁管的埠。
【文檔編號】F28F9/02GK203561113SQ201320600202
【公開日】2014年4月23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22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22日
【發明者】董長盛 申請人:浙江金宸三普換熱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