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應用於乳腺癌術後引流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2-01 05:05:11 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引流裝置,尤其涉及一種應用於乳腺癌術後引流裝置。
背景技術:
乳腺癌改良根治術為目前治療乳腺癌最常用的手術方式,手術結束後常規於前胸壁胸骨旁和腋窩各放置一根引流管,但目前普遍為兩根引流管連接至一個負壓引流裝置,不便統計胸壁胸骨旁和腋窩兩處分別排出的積液容量,影響醫護人員對患者拔管時間的判斷,且還無法對患者排出的積液進行及時化驗或注射生理鹽水衝洗及注射抗生素或促粘連劑等,鑑於以上缺陷,實有必要設計一種應用於乳腺癌術後引流裝置。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提供一種應用於乳腺癌術後引流裝置,來解決傳統的乳腺癌術後引流裝置,普遍為兩根引流管連接至一個負壓引流裝置,且還無法對患者排出的積液進行及時化驗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應用於乳腺癌術後引流裝置,包括第一負壓引流袋、第一引流管、第二負壓引流袋、第一魔術貼、第二魔術貼、第二引流管、側孔、第一連接帶、母扣、第二連接帶、子扣、刻度表、出水管、轉動塞,所述的第一引流管位於第一負壓引流袋頂部,所述的第一引流管與第一負壓引流袋膠水螺紋相連,所述的第二負壓引流袋位於第一負壓引流袋右側,所述的第二負壓引流袋與第一負壓引流袋活動相連,所述的第一魔術貼位於第一負壓引流袋右側,所述的第一魔術貼與第一負壓引流袋膠水相連,所述的第二魔術貼位於第二負壓引流袋左側,所述的第二魔術貼與第二負壓引流袋膠水相連,所述的第二引流管位於第二負壓引流袋頂部,所述的第二引流管與第二負壓引流袋螺紋相連,所述的側孔分別位於第一引流管和第二引流管上端,所述的側孔為通孔,所述的第一連接帶位於第一負壓引流袋右側上下,所述的第一連接帶與第一負壓引流袋縫合相連,所述的母扣位於第一連接帶中端,所述的母扣與第一連接帶縫合相連,所述的第二連接帶位於第二負壓引流袋右側上下,所述的第二連接帶與第二負壓引流袋縫合相連,所述的子扣位於第二連接帶中端,所述的子扣與第二連接帶縫合相連,所述的刻度表分別位於第一負壓引流袋和第二負壓引流袋中端,所述的刻度表分別與第一負壓引流袋和第二負壓引流袋一體相連,所述的出水管分別位於第一負壓引流袋和第二負壓引流袋底部,所述的出水管分別與第一負壓引流袋和第二負壓引流袋一體相連,所述的轉動塞位於出水管內部,所述的轉動塞與出水管螺紋相連。
進一步,所述的第二引流管中端還設有轉動槽,所述的轉動槽與第二引流管一體相連。
進一步,所述的轉動槽內部還設有轉動管,所述的轉動管與轉動槽轉動相連。
進一步,所述的轉動管中端還設有流水孔,所述的流水孔為通孔。
進一步,所述的流水孔右側還設有流水槽,所述的流水槽為凹槽。
進一步,所述的流水孔左側還設有卡槽,所述的卡槽與轉動管一體,且所述的卡槽數量為2件。
進一步,所述的轉動槽左側還設有插銷,所述的插銷與轉動槽滑動相連。
進一步,所述的插銷上端還設有彈簧,所述的彈簧與插銷活動相連。
進一步,所述的彈簧外側還設有固定外殼,所述的固定外殼與轉動槽膠水相連。
進一步,所述的轉動管右側還設有保護套,所述的保護套與轉動管活動相連。
與現有技術相比,該應用於乳腺癌術後引流裝置,使用時,醫護人員首先將第一負壓引流袋和第二負壓引流袋相互貼合,使第一魔術貼與第二魔術貼相互粘貼,再將第一連接帶與第二連接帶相互貼合,使母扣與子扣相互扣合,從而實現第一負壓引流袋和第二壓引流袋相連牢固,而後,醫護人員便可將第一引流管放置於患者胸壁胸骨旁,再將第二引流管放置於腋窩,並通過側孔的作用,使積液通過第一引流管和第二引流管,排入第一負壓引流袋和第二負壓引流袋中,同時,醫護人員可通過刻度表查看第一壓引流袋和第二負壓引流袋內積液的容量,當第一壓引流袋和第二負壓引流袋內的積液裝滿時,可旋轉轉動塞,使出水管漏出,使得積液能夠從出水管流出,同時,當醫護人員需要抽取患者積液進行檢查化驗時,可先將保護套從轉動管上拔出,再一隻手將插銷從卡槽內拔出,另外一隻手旋轉轉動管,使轉動管順著轉動槽轉動,在轉動管轉動到一定位置時,流水孔便與轉動槽兩側相互貼合即實現流水孔的封閉,同步,流水槽轉動到轉動槽上方位置即實現流水槽的漏出,此時,積液便可通過流水槽流出,使得醫護人員能夠及時對患者排出的積液進行檢查化驗,該應用於乳腺癌術後引流裝置,結構巧妙,功能強大,不僅能夠及時的引流患者排出的積液,還能對患者胸壁胸骨旁和腋窩兩處排出的積液進行分離,在實現了積液收集的基礎上,也具備了對兩處積液容量進行分離檢查,提高了醫護人員對患者拔管時間的判斷,且醫護人員還可通過簡單的調節,將患者排出的積液進行及時化驗或注射生理鹽水衝洗及注射抗生素或促粘連劑等,同時,醫護人員也可根據患者病情,將第一負壓引流袋和第二負壓引流袋進行拆分,對患者胸壁胸骨旁或腋窩其中一處進行引流。
附圖說明
圖1是應用於乳腺癌術後引流裝置的主視圖;
圖2是轉動槽局部放大圖;
圖3是出水管局部放大圖。
第一負壓引流袋1、第一引流管2、第二負壓引流袋3、第一魔術貼4、第二魔術貼5、第二引流管6、側孔7、第一連接帶8、母扣9、第二連接帶10、子扣11、刻度表12、出水管13、轉動塞14、轉動槽601、轉動管602、流水孔603、流水槽604、卡槽605、插銷606、彈簧607、固定外殼608、保護套609。
如下具體實施方式將結合上述附圖進一步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在下文中,闡述了多種特定細節,以便提供對構成所描述實施例基礎的概念的透徹理解。然而,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很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可以在沒有這些特定細節中的一些或者全部的情況下來實踐。在其他情況下,沒有具體描述眾所周知的處理步驟。
如圖1、圖2、圖3所示,一種應用於乳腺癌術後引流裝置,包括第一負壓引流袋1、第一引流管2、第二負壓引流袋3、第一魔術貼4、第二魔術貼5、第二引流管6、側孔7、第一連接帶8、母扣9、第二連接帶10、子扣11、刻度表12、出水管13、轉動塞14,所述的第一引流管2位於第一負壓引流袋1頂部,所述的第一引流管2與第一負壓引流袋1膠水螺紋相連,所述的第二負壓引流袋3位於第一負壓引流袋1右側,所述的第二負壓引流袋3與第一負壓引流袋1活動相連,所述的第一魔術貼4位於第一負壓引流袋1右側,所述的第一魔術貼4與第一負壓引流袋1膠水相連,所述的第二魔術貼5位於第二負壓引流袋3左側,所述的第二魔術貼5與第二負壓引流袋3膠水相連,所述的第二引流管6位於第二負壓引流袋3頂部,所述的第二引流管6與第二負壓引流袋3螺紋相連,所述的側孔7分別位於第一引流管2和第二引流管6上端,所述的側孔7為通孔,所述的第一連接帶8位於第一負壓引流袋1右側上下,所述的第一連接帶8與第一負壓引流袋1縫合相連,所述的母扣9位於第一連接帶8中端,所述的母扣9與第一連接帶8縫合相連,所述的第二連接帶10位於第二負壓引流袋3右側上下,所述的第二連接帶3與第二負壓引流袋10縫合相連,所述的子扣11位於第二連接帶10中端,所述的子扣11與第二連接帶10縫合相連,所述的刻度表12分別位於第一負壓引流袋1和第二負壓引流袋3中端,所述的刻度表12分別與第一負壓引流袋1和第二負壓引流袋3一體相連,所述的出水管13分別位於第一負壓引流袋1和第二負壓引流袋3底部,所述的出水管13分別與第一負壓引流袋1和第二負壓引流袋3一體相連,所述的轉動塞14位於出水管13內部,所述的轉動塞14與出水管13螺紋相連,所述的第二引流管6中端還設有轉動槽601,所述的轉動槽601與第二引流管6一體相連,所述的轉動槽601內部還設有轉動管602,所述的轉動管602與轉動槽601轉動相連,所述的轉動管602中端還設有流水孔603,所述的流水孔603為通孔,所述的流水孔603右側還設有流水槽604,所述的流水槽604為凹槽,所述的流水孔603左側還設有卡槽605,所述的卡槽605與轉動管602一體,且所述的卡槽605數量為2件,所述的轉動槽601左側還設有插銷606,所述的插銷606與轉動槽601滑動相連,所述的插銷606上端還設有彈簧607,所述的彈簧607與插銷606活動相連,所述的彈簧607外側還設有固定外殼608,所述的固定外殼608與轉動槽601膠水相連,所述的轉動管602右側還設有保護套609,所述的保護套609與轉動管602活動相連。
該應用於乳腺癌術後引流裝置,使用時,醫護人員首先將第一負壓引流袋1和第二負壓引流袋3相互貼合,使第一魔術貼4與第二魔術貼5相互粘貼,再將第一連接帶8與第二連接帶10相互貼合,使母扣9與子扣11相互扣合,從而實現第一負壓引流袋1和第二壓引流袋3相連牢固,而後,醫護人員便可將第一引流管2放置於患者胸壁胸骨旁,再將第二引流管6放置於腋窩,並通過側孔7的作用,使積液通過第一引流管2和第二引流管6,排入第一負壓引流袋1和第二負壓引流袋3中,同時,醫護人員可通過刻度表12查看第一壓引流袋1和第二負壓引流袋3內積液的容量,當第一壓引流袋1和第二負壓引流袋3內的積液裝滿時,可旋轉轉動塞14,使出水管13漏出,使得積液能夠從出水管13流出,同時,當醫護人員需要抽取患者積液進行檢查化驗時,可先將保護套609從轉動管602上拔出,再一隻手將插銷606從卡槽605內拔出,另外一隻手旋轉轉動管602,使轉動管602順著轉動槽601轉動,在轉動管602轉動到一定位置時,流水孔603便與轉動槽601兩側相互貼合即實現流水孔603的封閉,同步,流水槽604轉動到轉動槽601上方位置即實現流水槽604的漏出,此時,積液便可通過流水槽604流出,使得醫護人員能夠及時對患者排出的積液進行檢查化驗,同時,醫護人員也可根據患者病情,將第一負壓引流袋1和第二負壓引流袋3進行拆分,對患者胸壁胸骨旁或腋窩其中一處進行引流。
本實用新型不局限於上述具體的實施方式,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從上述構思出發,不經過創造性的勞動,所做出的種種變換,均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