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巖芯存儲盒的製作方法
2023-11-10 16:42:02

本實用新型涉及巖土勘探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多功能巖芯存儲盒。
背景技術:
隨著高鐵、地鐵、輕軌、高層建築等大型基礎設施、市政公用工程的迅速發展,工程建設對勘察設計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巖土工程勘察是各類工程得以進一步設計、施工的重要基礎,是保證整個工程順利、安全施工的大前提。巖土工程勘察設計階段,設計人員會根據勘察資料,向結構設計方提供工程施工區域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概況。鑽孔勘探是目前巖土工程勘察的主要形式,根據鑽孔土樣資料,可以分析區域工程地質概況。鑽孔的目的是鑽出相應地層的巖芯和試樣進行分析。在鑽孔的同時需要對取出的巖芯進行分析和保存。目前普遍做法是用木條隔開或者PVC管盛放巖芯,比較簡單粗陋,巖芯受地表環境的影響容易失水。除此以外現有做法不能快捷測量巖芯的長度、計算巖芯的深度,精度較低,影響現場編錄的準確性。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據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多功能巖芯存儲盒,通過將巖芯存儲在具有空心結構的上、下盒體之間,避免巖芯受到溫度的影響,提高對巖芯的保護效果。
本實用新型目的實現由以下技術方案完成:
一種多功能巖芯存儲盒,用於存儲巖芯,其特徵在於:所述存儲盒由上、下盒體構成,所述上、下盒體之間通過鉸鏈構成轉動配合連接,在所述上、下盒體上分別開設有容置槽,所述上、下盒體之間通過所述鉸鏈轉動貼合併使所述容置槽之間相互配合構成所述巖芯的存儲空間,所述上、下盒體的內壁和外壁之間為空心結構。
在所述上、下盒體的貼合面上分別設置有密封凹槽和密封帶,所述密封凹槽的形狀、大小與所述密封帶的外輪廓的形狀、大小吻合適配,所述上、下盒體的貼合面之間通過所述密封凹槽與所述密封帶間的咬合構成密封。
在所述下盒體的貼合面上固定設置有刻度標誌,在所述上盒體的貼合面上開設有標誌凹槽,所述標誌凹槽的形狀、大小與所述刻度標誌的外輪廓的形狀、大小吻合適配,所述上、下盒體的貼合面之間通過所述標誌凹槽與所述刻度標誌間的咬合構成密封。
在下盒體的兩側分別固定設置有掛鈎和掛槽,所述掛鈎和掛槽相吻合適配。
在所述上、下盒體之間設置有搭扣鎖。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不僅能保存巖芯,起到防凍、防曬、防失水的效果,還能幫助編錄人員快捷測讀巖芯長度、巖芯深度、回次進尺以及快速準確計算巖芯RQD值;構造簡單、攜帶方便,操作簡單,便於鑽機施工人員在各施工場地使用,功能齊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下盒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上盒體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通過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特徵及其它相關特徵作進一步詳細說明,以便於同行業技術人員的理解:
如圖1-3所示,圖中標記1-16分別表示為:內壁1、上沿2、密封凹槽3、刻度標誌4、外壁5、搭扣鎖6、下沿7、外壁8、刻度凹槽9、密封帶10、鉸鏈11、內壁12、掛鈎13、掛槽14、下盒體15、上盒體16。
實施例: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中的多功能巖芯存儲盒由下盒體15和上盒體16構成,兩者之間通過設置在下盒體15短邊上的鉸鏈11構成轉動配合連接,使上、下盒體之間可以旋轉打開或旋轉閉合。在下盒體15和上盒體16的中部分別開設有容置槽,兩個容置槽在上、下盒體旋轉閉合後相互配合形成巖芯的存儲空間。由於巖芯呈圓柱狀,因此圖1中所示的下盒體15和上盒體16均呈半圓柱狀,內部所開設的容置槽也為半圓柱狀,當上、下盒體旋轉閉合後,兩個半圓柱狀的容置槽配合構成圓柱狀的存儲空間,與巖芯的外輪廓形狀、大小相吻合適配。
如圖2所示,在下盒體15的上沿2,即與上盒體16之間的一側貼合面上開設有密封凹槽3,如圖3所示,在上盒體16的下沿7,即與下盒體15之間的對應側貼合面上固定設置有密封帶10,密封帶10的外輪廓形狀、大小與密封凹槽3的形狀、大小吻合適配,當上盒體16和下盒體15轉動閉合後,密封帶10卡在密封凹槽3之中,兩者之間構成咬合從而使上盒體16與下盒體15的貼合面之間構成密封,保證巖芯存儲的密封效果。
如圖2所示,在下盒體15的密封凹槽3的內側設置有刻度標誌4,刻度標誌4用於表示巖芯的長度。如圖3所示,在上盒體16的密封帶10的內側固定設置有與刻度標誌4的外輪廓形狀、大小相吻合適配的刻度凹槽9,當上盒體16和下盒體15轉動閉合後,刻度標誌4卡在刻度凹槽9之中,兩者之間構成咬合從而使上盒體16與下盒體15的貼合面之間構成密封,保證巖芯存儲的密封效果。
如圖1所示,下盒體15和上盒體16盒體本身的內壁與外壁之間均為空心結構,避免巖芯受溫度影響所導致的失水,即下盒體15的內壁1和外壁5之間,上盒體16的內壁12和外壁8之間均為空心結構。
如圖1和圖2所示,在下盒體15的長邊兩側分別固定設置有掛鈎13和掛槽14,掛鈎13和掛槽14的結構、大小相吻合適配;在使用時,下盒體15可通過掛鈎13和掛槽14之間的配合與其他相同的下盒體15連接固定,以便於沿取樣深度方向對巖芯進行排列,更便於對巖芯進行拍照。
如圖1所示,在下盒體15上固定設置有搭扣鎖6,搭扣鎖6用於與上盒體16構成固定連接;當上盒體16和下盒體15轉動閉合後,通過搭扣鎖6鎖定上盒體16和下盒體15,使兩者之間固定連接,從而起到對內部巖芯的保護作用。
本實施例在具體實施時:下盒體15的外壁5和上盒體16的外壁8均可以採用質量較輕但結構強度較好的材料製作,內外壁之間中空,間距10mm,有助於絕熱,以便起到防曬、防凍的效果。
刻度標誌4可以選擇將實心鋼球嵌入到盒體中,作為刻度標誌4的實心鋼球之間的間距為100mm,通過刻度標誌4可快捷測讀處巖芯長度、計算RQD等數據。
密封帶10的四周無縫拼接,採用彈性好密封性能強的材料製作。搭扣鎖6採用金屬材質。
本實施例在使用時,具有如下步驟:
(1)將巖芯放入下盒體15之中,靠左放置。
(2)通過刻度標誌4快捷測讀巖芯長度,計算巖芯埋深、巖石RQD值等。
(3)巖芯放滿後,通過鉸鏈11轉動閉合上盒體16,扣緊搭扣鎖6使上盒體16與下盒體15連接固定,密封保存巖芯。
(4)將下盒體16依次通過掛鈎13和掛槽14相互掛靠在一起,其排列順序可遵循於下盒體16內部所存儲的巖芯的取樣深度順序,例如:從左至右依次排列擺放的各下盒體16中分別存儲取樣深度由淺至深的若干巖芯,便於對巖芯之間進行比對。終孔後側向打開上盒體16對巖芯進行拍照。
(5)關閉上盒體16,扣緊搭扣鎖6密封保存需要儲存的巖芯或樣品。
雖然以上實施例已經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目的的構思和實施例做了詳細說明,但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以認識到,在沒有脫離權利要求限定範圍的前提條件下,仍然可以對本實用新型作出各種改進和變換,如:上、下盒體的形狀、大小等,故在此不一一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