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變速箱潤滑機構的製作方法
2023-11-11 13:38:22
專利名稱:汽車變速箱潤滑機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的是一種汽車傳動技術領的裝置,具體是一種汽車變速箱潤滑機構。
背景技術:
如今,汽車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而汽車變速箱的好壞在影響消費者駕駛體驗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汽車變速器內部,變速箱箱體內齒輪的嚙合傳動使得箱體內溫度和氣壓急驟上升,大大的影響箱內零件的使用壽命。所以如何有效的對各零部件進行潤滑則顯得尤其重要。一般變速箱潤滑系統都是在變速箱中儲存一定量的潤滑油液,然後通過變速箱齒輪副的高速旋轉將潤滑油攪動,飛濺的潤滑油滴入需要潤滑的變速箱部件,採取飛濺潤滑的方式實現。首先,一般的變速箱需要潤滑的零部件有齒輪,軸及軸承等;其次需要潤換的部件轉速較高,對於潤滑要求高;再次,由於變速箱結構複雜,一些零件由於結構限制,往往存在著潤滑死區,通常採取一些特殊結構實現,但是往往潤滑效果不理想。總之,常規的變速箱潤滑系統結構設計複雜,並且潤滑效果不佳。經過對現有技術的檢索發現,中國專利文獻號CN101463896,
公開日2009_06_24,記載了一種「變速器潤滑裝置」,該裝置設置於變速器中與變速器前殼體和變速器後殼體相連接,所述導油板包括導油槽和送油槽,所述送油槽為從導油槽引出的通向各待潤滑部件的通道,送油槽端部設有出油孔。變速器潤滑油液通過齒輪的高速旋轉攪動,由於重力作用飛濺的潤滑油滴被收集到導油板中,被收集的潤滑油被分配到需要潤滑的各個檔位齒輪、差速器主減速從動齒輪、軸以及軸承,通過採用本發明潤滑裝置可以實現對上述部件進行主動潤滑。但該現有技術機構複雜,很難真正運用到實際生產中,其二該潤滑裝置只能收集到飛濺潤滑的油液,其三,該潤滑裝置對於潤滑死區,如嵌入殼體軸承處,很難把油液導到該處起到潤滑效果。
發明內容
本發明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種汽車變速箱潤滑機構,通過該機構的潤滑油收集和分配功能,使需要潤滑的各個零部件都能達到比較滿意的潤滑效果,而且該機構克服了傳統變速箱潤滑效率低和結構複雜的弊病,不僅能收集到飛濺潤滑的油液而且能從倒檔軸油孔中收集油液,同時將油液導入到軸承潤滑死區,能夠對軸承起到充分潤滑,延長軸承的壽命,潤滑效果更加顯著。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本發明涉及一種汽車變速器潤滑機構,該機構設置於變速箱中於變速箱後殼體相連接,包括集油槽、送油槽及安裝掛扣,其中半開放式結構的集油槽底部與半開放式結構的彎折型送油槽相連,安裝掛扣與送油槽垂直連接並位於彎折處近集油槽的一側。所述的集油槽由半圓形結構的開放式腔體和開放式輸出導管組成,其中集油槽的入口設置於開放式腔體的半圓形結構的圓心,開放式輸出導管設置於開放式腔體的一側,且對應該側的開放式腔體的邊沿設有擋邊。所述的送油槽為L字形結構的長、短導管組成,且送油槽的長導管為兩段式結構且通過彎折連接,這樣的設計使得導入的油液具有向下的勢能,以便更好更快的起到潤滑效果。
本發明通過在變速箱內設置一導油板。有兩部分油被收集起來導入到輸入軸後軸承方向油孔裡。其一,由於變速箱潤滑液通過齒輪的高速旋轉攪動,潤滑油滴附在變速箱後殼體上,潤滑油滴由於重力原因被自然收集到導油板中。其二,由於差速器高速旋轉,潤滑油通過倒檔軸的全通油孔被收集到導油板的集油槽中。這兩部分被收集的油能夠沿送油槽被送到輸入軸後軸承後端空間裡,首先會對輸入軸後軸承進行潤滑,等收集到一定量的油後,油液會通過輸入軸的油孔向各個檔位齒輪,滾針軸承實現潤換。本發明真正做到了變速箱內部潤滑系統的循環過程,解決了變速箱部分零件用傳統方法存在潤滑死區或者難以潤滑的問題,可以有效改善變速箱各零部件的使用壽命。
圖I為現有技術結構不意圖2為本發明機構不意圖3為集油槽立體結構示意圖4為集油槽正視圖5為送油槽立體結構示意圖6為送油槽剖面圖7為本發明在變速箱總成中的示意圖中1導油板、2集油槽、3送油槽、4安裝孔、5輸入軸總成、6輸出軸總成、7倒檔
軸總成、8差速器總成。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對本發明的實施例作詳細說明,本實施例在以本發明技術方案為前提下進行實施,給出了詳細的實施方式和具體的操作過程,但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不限於下述的實施例。
實施例I如圖2和圖7所示,本實施例包括變速箱導油板1,其設置於變速器中與變速箱後殼體相連接,在變速箱後殼體設計了用於安裝和固定導油板I的安裝孔4,導油板I依靠這些安裝孔4固定在變速箱中。所述的導油板I包括集油槽2和送油槽3,其中送油槽3不僅起到送油作用,還有集油的作用。如圖3所示,所述的集油槽2由半圓形結構的開放式腔體5和開放式輸出導管6組成,其中集油槽的入口 7設置於開放式腔體5的半圓形結構的圓心,開放式輸出導管6設置於開放式腔體5的一側,且對應該側的開放式腔體的邊沿設有擋邊8,圖中深色箭頭即表示油液走勢方向。如圖4所示,為半圓形結構的開放式腔體5的剖面圖,其中集油槽的入口 7的直徑為5. 8mm,且入口 7的下沿與水平面呈20°的下傾角度,用於助油液的收集,入口直徑設計為略大於倒檔軸的通孔直徑大小尺寸。如圖5所示,所述的送油槽3為L字形結構的長、短導管9、10組成,且送油槽的長導管9為兩段式結構且通過彎折11連接,這樣的設計使得導入的油液具有向下的勢能,以便更好更快的起到潤滑效果,圖中深色箭頭即表示油液走勢方向。如圖6所示,送油槽3的截面為U形結構,其壁厚為O. 8mm,內腔最大容積高度為
5.7mm,其在單位時間內最大送油量截面積為.Trr2切6=39.28_2。如圖7所示,所述的集油槽2具體設置於變速箱的倒檔軸後軸承至後殼體內壁的空間裡,使得變速箱內部在高速轉動時,主減速從動輪會將油液帶到倒檔軸前軸承方向的空間裡,從而油液進入倒檔軸油孔留到集油槽2中。於此同時,被甩到後殼體內腔壁上的油液由於重力作用會流到送油槽3中,送油槽3將集油槽2流過來的潤滑油和自身收集到的潤滑油送到輸入軸後軸承至後殼體內壁的空間裡,從而對輸入軸後軸承和整個輸入軸總成5起到潤滑作用,大大提高了各零部件的使用壽命。
權利要求
1.一種汽車變速箱潤滑機構,其特徵在於,該機構設置於變速箱中於變速箱後殼體相連接,包括集油槽、送油槽及安裝掛扣,其中半開放式結構的集油槽底部與半開放式結構的彎折型送油槽相連,安裝掛扣與送油槽垂直連接並位於彎折處近集油槽的一側。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汽車變速箱潤滑機構,其特徵是,所述的集油槽由半圓形結構的開放式腔體和開放式輸出導管組成,其中集油槽的入口設置於開放式腔體的半圓形結構的圓心,開放式輸出導管設置於開放式腔體的一側。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汽車變速箱潤滑機構,其特徵是,對應設置開放式輸出導管的一側的開放式腔體的邊沿設有擋邊。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汽車變速箱潤滑機構,其特徵是,所述的送油槽為L字形結構的長、短導管組成,且送油槽的長導管為兩段式結構且通過彎折連接,這樣的設計使得導入的油液具有向下的勢能,以便更好更快的起到潤滑效果。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汽車變速箱潤滑機構,其特徵是,所述的集油槽設置於變速箱的倒檔軸後軸承至後殼體內壁的空間裡,使得變速箱內部在高速轉動時,主減速從動輪會將油液帶到倒檔軸前軸承方向的空間裡,從而油液進入倒檔軸油孔留到集油槽中;同時,被甩到後殼體內腔壁上的油液由於重力作用會流到送油槽中,送油槽將集油槽流過來的潤滑油和自身收集到的潤滑油送到輸入軸後軸承至後殼體內壁的空間裡,從而對輸入軸後軸承和整個輸入軸總成起到潤滑作用。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汽車變速箱潤滑機構,其特徵是,所述的集油槽的入口的直徑為5. 8mm,且入口的下沿與水平面呈20°的下傾角度,用於助油液的收集。
7.根據權利要求I或4或5所述的汽車變速箱潤滑機構,其特徵是,所述的送油槽的截面為U形結構,其壁厚為O. 8mm,內腔最大容積高度為5. 7mm,其在單位時間內最大送油量截面積為39. 28mm2。
全文摘要
一種汽車變速器潤滑機構,該機構設置於變速箱中於變速箱後殼體相連接,包括集油槽、送油槽及安裝掛扣,其中半開放式結構的集油槽底部與半開放式結構的彎折型送油槽相連,安裝掛扣與送油槽垂直連接並位於彎折處近集油槽的一側。通過該機構的潤滑油收集和分配功能,使需要潤滑的各個零部件都能達到比較滿意的潤滑效果,而且該機構克服了傳統變速箱潤滑效率低和結構複雜的弊病,不僅能收集到飛濺潤滑的油液而且能從倒檔軸油孔中收集油液,同時將油液導入到軸承潤滑死區,能夠對軸承起到充分潤滑,延長軸承的壽命,潤滑效果更加顯著。
文檔編號F16H57/04GK102943867SQ20121051735
公開日2013年2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5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5日
發明者王攀, 鮑為祖, 駱妤卿, 陳丹, 麻建國 申請人:上海汽車變速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