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型穴盤播種器的製作方法
2023-12-07 06:49:31
專利名稱:管道型穴盤播種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管道型穴盤播種器。
背景技術:
目前基本上採用人工丟種的方法對穴盤的各個穴位進行播種,該方法存在以 下問題(1)人工丟種難以保證丟種的準確性,不僅不能確保種子準確地丟入相 應的穴位內,往往造成較大的空穴率,而且不能保證丟入每個穴位內的種子數量 符合要求(通常一個穴位只能丟入一粒種子,但人工操作時經常出現誤差,使部 分穴位內有兩粒或兩粒以上的種子),從而嚴重影響了種子在穴位內的正常生長發 育,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用種量,使生產率大大降低;(2)即使能保證人工丟種的 準確性,但人工丟種時一般位置較高,使得種子下落的距離較大,常常有20%左右 的種子會跳到邊上,直接影響種苗根系偏向生長,造成移栽時,種苗的可拔性差, 且容易斷根;(3)人工丟種的效率低,勞動強度大。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管道型穴盤播種器,它有利於向穴盤的各個 穴位準確播種,不僅可基本保證種子下落位置處於穴盤各個穴位的中心位置,而 且可基本保證在穴盤各個穴位內播入的種子數目符合操作者要求,此外,該裝置 還大大提高了播種速度,降低了勞動強度。
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是這樣構成的, 一種管道型穴盤播種器,其特徵在於-它包括至少一組播種套管,每組播種套管均包括一對可相對軸向移動的外套管和 內套管,兩套管的底部分別沿平行軸向的同一直線位置設有多個落種孔,每個套 管的各落種孔之間的中心距與穴盤上同一組各穴位之間的中心距分別對應相等, 兩套管相對軸向移動至不同位置時,可使兩套管的對應落種孔處於等間距錯開或 中心對應重合兩種不同狀態;外套管和內套管的管壁上開設有通往內套管內腔的 放種口,內套管的兩端管口封閉。
操作時,用戶可先將種子通過放種口放入內套管內腔,通過晃動播種器,使 內套管的各個落種孔內都落入一粒種子(當然,根據需要也可以是兩粒或兩粒以
上);接著將播種器平放於穴盤上方,使外套管緊貼穴盤上邊緣,且外套管底部的 各個落種孔與穴盤的各個穴位中心相對應;最後,使兩套管相對軸向移動至兩套 管的對應落種孔處於中心對應重合的狀態,內套管的各個落種孔內的種子在重力 作用下便通過外套管的各個落種孔下落到穴盤的對應穴位中心。在完成一次播種 後,使內管和外管回到初始狀態,這時再晃動幾下播種器,將種子進入內套管的 每個落種孔,同時將播種過的穴盤移走,再將播種器置於要播種的空穴盤上對準 各個穴位,進行另一穴盤的播種。
較之已有技術而言,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顯著優點(1)有利於向穴盤的各 個穴位準確播種,不僅可基本保證種子下落位置處於穴盤各個穴位的中心位置, 而且可基本保證在穴盤各個穴位內播入的種子數目符合操作者要求;(2)通過每
組內外套管的軸向相對移動可使多個落種孔內的種子瞬間同步下落,特別是當播 種器由多組播種套管組成時,可一次性對穴盤的各個穴位同步播種,不僅大大提 高了播種速度,而且大大降低了操作者的勞動強度,具有省時省力省種的顯著優
點;(3)基本上可確保穴盤的各個穴位都能落入一粒種子,可大大降低空穴率(可 降到1%以下),基本上消除以往人工丟種所存在的空穴和一穴多粒的誤差;
(4)由於播種時播種器緊挨穴盤上方,因此種子下落的空間距離極小,使
得種子慣性小、跳動距離小,種子下落後可基本上停留在對應穴位的中央,很少 會滑倒穴位的邊緣部位,因此可確保種苗較為均勻地分布在穴盤上且根系又能正 常生長,減少移栽時出現的斷根現象。
圖l是本實用新型管道型穴盤播種器的實施例構造示意圖。
圖2是圖1的A-A剖視圖。 圖3是圖1的B-B剖視圖。 圖4是圖1的C-C剖視圖。 圖5是圖1的L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6是圖l的l2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管道型穴盤播種器與穴盤配合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中標號說明l-外套管,11-外套管的落種孔,12-外套管的放種口; 2-內 套管,2卜內套管的落種孔,22-內套管的放種口, 23-凸坎;3-穴盤,3卜穴位; 4-限位部件,41-銷孔,42-滑槽,421-後端槽口, 422-前端槽口, 43-滑銷;5-
復位部件,51-彈簧,52-導向螺杆,53-導向套筒;6-推動部件,61-推桿,62-推板;7-定位角板,71-定位角板的橫板,72-定位角板的豎板,73-螺栓;8-後固 定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內容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l-圖6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管道型穴盤播種器的實施例構造示
意圖,其特徵在於它包括至少一組播種套管,每組播種套管均包括一對可相對 軸向移動的外套管1和內套管2,兩套管的底部分別沿平行軸向的同一直線位置設
有多個落種孔ll、 21,每個套管的各落種孔ll、 21之間的中心距與穴盤3上同一組 各穴位31之間的中心距分別對應相等,兩套管相對軸向移動至不同位置時,可使
兩套管的對應落種孔處於等間距錯開或中心對應重合兩種不同狀態;外套管和內
套管的管壁上開設有通往內套管內腔的放種口12、 22,內套管的兩端管口封閉。 所述放種口可以如圖l所示為套管頂部敞開的較大缺口 ,這樣不僅便於將種子放入 內套管內腔,而且便於操作者觀察種子在落種孔內的分布和下落情況。當然,所 述放種口12、 22也可以是較小的開口或輸入管道。
為了確保每次播種時僅在穴盤的每個穴位內播入一粒種子,所述內套管的落 種孔21的孔徑大於一粒種子的直徑、且小於兩粒種子的直徑,種子的直徑一般指 種子的最大直徑,根據所播種子的不同,落種孔的孔徑大小適當調整;為了便於 位於內套管落種孔21內的種子能順利通過外套管的落種孔11下落,所述外套管的 落種孔l 1的孔徑大於內套管的落種孔21的孔徑,所述內套管2的管壁厚度小於或等 於一粒種子的直徑。當然,根據在穴位內所需播入種子數目的增加,可以相應增 大內套管落種孔孔徑。
還設有用於限制兩套管只能在兩個行程極限位置內進行軸向相對移動的限位 部件4,且當兩套管軸向相對移動至初始行程極限位置時,兩套管的對應落種孔處 於最大間距錯開狀態,當兩套管軸向相對移動至終止行程極限位置時,兩套管的 對應落種孔處於中心對應重合狀態。這樣,可確保內外套管的每次相對移動都能 順利準確地落種。
所述限位部件4由設於其中一個套管管壁上的銷孔41、設於另一個套管管壁對 應部位上的滑槽42以及穿置於銷孔和滑槽內的滑銷43組成;所述銷孔41的中心線 與套管的軸向方向相垂直,當滑銷43移動至滑槽42的後端槽口421時,兩套管正好
軸向相對移動至初始行程極限位置;當滑銷43移動至滑槽42的前端槽口422時,兩 套管正好軸向相對移動至終止行程極限位置。滑槽42、滑銷43以及銷孔41的相對 運動,不僅對內外套管的軸向相對移動能起到限位作用,而且也起到導向作用。 當然所述限位部件也可以由檔板、檔塊、卡槽、卡塊等可以起到前後限位作用的 現有的部件組成,例如在外套管的放種口後側緣設向下的檔塊,在內套管的放種 口前側緣設向上的檔塊等等。
所述滑槽42開設於套管管壁的左右兩側,且滑槽的前端槽口略高於後端槽口 , 當滑銷43位於滑槽42的後端槽口421時,外套管與內套管底部的管壁緊貼在一起, 這樣可防止種子落入兩套管的管壁間隙內;當滑銷43移動至滑槽42的前端槽口422 時,外套管與內套管底部的管壁之間留有間隙,這樣既可減少兩套管相對運動時 產生的摩擦,又可抬高內套管對種子的推力中心,使推力中心基本上作用於種子 的中心。為了確保每個落種孔落入的種子數目為l粒,所述內套管2的壁厚最好小 於最小種子的直徑。
為了在推動內套管移動的過程中,內套管內多餘的種子不會跑到落種孔內, 而造成重複落種,所述內套管2底部管壁內側面的前部位或後部位至少有一處設有 位於該套管最外一個落種孔外側的凸坎23。當確定內套管的每個落種孔內均分布 有一粒種子後,輕輕晃動播種器,使多餘的種子滾到凸坎和內套管的埠之間, 之後即可防止落種過程中種子的隨意滾動。
為了便於種子較順利地越過凸坎,所述凸坎23的前後側與內套管2底部管壁內 側面呈斜坡過渡。
兩套管之間還設有用來使兩套管保持初始行程極限位置的復位部件5以及用 來帶動兩套管相對軸向移動至終止行程極限位置的推動部件6。
所述推動部件6由固定於外套管頂部且垂直於外套管軸向方向的推桿61和固 定於內套管後端部的推板62構成,外套管底部還設有定位角板7,定位角板由平行 於外套管軸向方向的橫板71和垂直於外套管軸向方向的豎板72連接而成,推桿61 和橫板71通過螺栓73鎖緊連接並將外套管夾緊在中間;所述復位部件5包括作用於 螺栓73與推板62之間的彈簧51。彈簧中心51還設有與推板62固定的導向螺杆52, 彈簧51外圍設有與螺栓73固定的導向套筒53。工作時,使推板62向推桿61方向移 動,推板62即帶動內套管向前移動(如圖示向左移動),使內外套管的落種孔中心 重合而落種,當鬆開推板62時,彈簧帶動推板及內套管反向運動。
為了提高播種速度,所述播種器由多組播種套管連接而成,為了使多組播種
套管能保持同步運動,多組播種套管的推板62連接為一體(使各內套管聯動),多 組播種套管的定位角板7和推桿61分別連接為一體(使各外套管聯動),多組播種 套管的滑銷43連接為一體,每組播種套管的內套管前端部設有後固定板8,多組播 種套管的後固定板8連接為一體(使各內套管聯動)。
權利要求1. 一種管道型穴盤播種器,其特徵在於它包括至少一組播種套管,每組播種套管均包括一對可相對軸向移動的外套管(1)和內套管(2),兩套管的底部分別沿平行軸向的同一直線位置設有多個落種孔(11、21),每個套管的各落種孔(11、21)之間的中心距與穴盤(3)上同一組各穴位(31)之間的中心距分別對應相等,兩套管相對軸向移動至不同位置時,可使兩套管的對應落種孔處於等間距錯開或中心對應重合兩種不同狀態;外套管和內套管的管壁上開設有通往內套管內腔的放種口(12、22),內套管的兩端管口封閉。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管道型穴盤播種器,其特徵在於所述內套管的落 種孔(21)的孔徑大於一粒種子的直徑、且小於兩粒種子的直徑,所述外套管的 落種孔(11)的孔徑大於內套管的落種孔(21)的孔徑,所述內套管(2)的管壁 厚度小於或等於一粒種子的直徑。
3.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管道型穴盤播種器,其特徵在於還設有用於限 制兩套管只能在兩個行程極限位置內進行軸向相對移動的限位部件(4),且當兩 套管軸向相對移動至初始行程極限位置時,兩套管的對應落種孔處於最大間距錯 開狀態,當兩套管軸向相對移動至終止行程極限位置時,兩套管的對應落種孔處 於中心對應重合狀態。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管道型穴盤播種器,其特徵在於所述限位部件(4) 由設於其中一個套管管壁上的銷孔(41)、設於另一個套管管壁對應部位上的滑槽(42)以及穿置於銷孔和滑槽內的滑銷(43)組成;所述銷孔(41)的中心線與 套管的軸向方向相垂直,當滑銷(43)移動至滑槽(42)的後端槽口 (421)時, 兩套管正好軸向相對移動至初始行程極限位置;當滑銷(43)移動至滑槽(42) 的前端槽口 (422)時,兩套管正好軸向相對移動至終止行程極限位置。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管道型穴盤播種器,其特徵在於所述滑槽(42) 開設於套管管壁的左右兩側,且滑槽的前端槽口略高於後端槽口,當滑銷(43) 位於滑槽(42)的後端槽口 (421)時,外套管與內套管底部的管壁緊貼在一起; 當滑銷(43)移動至滑槽(42)的前端槽口 (422)時,外套管與內套管底部的管 壁之間留有間隙。
6.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管道型穴盤播種器,其特徵在於所述內套管(2)底部管壁內側面的前部位或後部位至少有一處設有位於該套管最外一個落種孔外側的凸坎(23)。
7.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管道型穴盤播種器,其特徵在於所述凸坎(23) 的前後側與內套管(2)底部管壁內側面呈斜坡過渡。
8.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管道型穴盤播種器,其特徵在於:兩套管之間還設 有用來使兩套管保持初始行程極限位置的復位部件(5)以及用來帶動兩套管相對 軸向移動至終止行程極限位置的推動部件(6)。
9. 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管道型穴盤播種器,其特徵在於所述推動部件(6) 由固定於外套管頂部且垂直於外套管軸向方向的推桿(61)和固定於內套管後端 部的推板(62)構成,外套管底部還設有定位角板(7),定位角板由平行於外套 管軸向方向的橫板(71)和垂直於外套管軸向方向的豎板(72)連接而成,推桿(61)和橫板(71)通過螺栓(73)鎖緊連接並將外套管夾緊在中間;所述復位 部件(5)包括作用於螺栓(73)與推板(62)之間的彈簧(51)。
10. 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管道型穴盤播種器,其特徵在於所述播種器由多 組播種套管連接而成,多組播種套管的推板(62)連接為一體,多組播種套管的 定位角板(7)和推桿(61)分別連接為一體,多組播種套管的滑銷(43)連接為 一體,每組播種套管的內套管前端部設有後固定板(8),多組播種套管的後固定 板(8)連接為一體。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管道型穴盤播種器,它包括至少一組播種套管,每組播種套管均包括一對可相對軸向移動的外套管和內套管,兩套管的底部分別沿平行軸向的同一直線位置設有多個落種孔,每個套管的各落種孔之間的中心距與穴盤上同一組各穴位之間的中心距分別對應相等,兩套管相對軸向移動至不同位置時,可使兩套管的對應落種孔處於等間距錯開或中心對應重合兩種不同狀態;外套管和內套管的管壁上開設有通往內套管內腔的放種口,內套管的兩端管口封閉。本實用新型有利於向穴盤的各穴位準確播種,不僅可保證種子下落位置處於穴盤各穴位的中心位置,而且可基本保證在穴盤各穴位內播入的種子數目符合操作者要求,既提高了播種速度,又降低了勞動強度。
文檔編號A01C7/02GK201199782SQ2008201024
公開日2009年3月4日 申請日期2008年5月26日 優先權日2008年5月26日
發明者遊福祿 申請人:遊福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