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加強側壁的輪胎及其製造方法
2023-11-01 03:30:42 1
專利名稱:具有加強側壁的輪胎及其製造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輪胎,更具體地說涉及輪胎側壁的加強結構,還涉及一種適於製造這種輪胎的方法。
可以獲知輪胎,特別是用於安裝在轎車上的輪胎,包括-用於與輪胎安裝輪輞配合的胎圈,所述胎圈包括至少一個環形加強結構;-包括一個加強結構的胎冠,其中加強結構具有多個如纜線或簾線等嵌在橡膠混合物中的加強元件,該胎冠徑向由胎面覆蓋,胎面的作用為在滾動過程中,保持與路面接觸;-在輪胎的兩側與胎圈相連的側壁。
此外,輪胎包括胎體加強件,該胎體加強件由多個嵌在橡膠混合物中的加強元件(特別是纜線或簾線)組成,所述加強元件朝向一優選的方向。例如,胎體加強件的加強元件,具有一層或多層的形式,可以布置成與輪胎圓周方向形成接近或等於90°的夾角;其它已知的可能性包括將這些加強元件布置在多層胎體帘布層中,每層帘布層中的加強元件彼此基本平行並與圓周方向成不等於90°的夾角,同時相對於每一相鄰帘布層中的加強元件交叉。胎體加強件中的加強元件可以分布在輪胎中,而不形成帘布層(或層),例如單獨定位或者定位在一個帶中,其中多個加強元件在所述帶中彼此平行。
通常,胎體加強件在輪胎胎冠和每一側壁中延伸,固定到每一胎圈的環形加強結構上。一種可能性包括通過將胎體帘布層部分地圍繞所述環形結構卷繞,而固定形成胎體帘布層的胎體加強件。
在具有非常高的最大行駛速度(例如超過240km/h)指標的輪胎情況中,採用具有多層胎體帘布層的胎體加強件,這些帘布層中的至少一層通過部分圍繞一個環形加強結構卷繞以形成一個翻轉而固定,且至少一層帘布層通過機械連接到所述翻轉上而固定在同一胎圈中,然後徑向通過環形加強結構內側。
上面最後的結構使這種輪胎具有一些優點使輪胎側壁具有更大的剛度,並在高速轉向時提供更好的性能。
另一種解決方法在至少一個側壁中包括胎體加強件和交叉元件的附加加強件的結合。
美國專利US 2 186 178的目標是使輪胎,更具體地說具有徑向胎體加強件的輪胎(即,加強元件與圓周方向形成等於或接近於90°的夾角)在滾動過程中,在不損害舒適性的前提下,提供更好的穩定性,提出在胎圈和輪胎側壁的連接處設置一個附加或第二胎圈鋼絲,用於固定附加加強結構。
法國專利FR 1 590 025基本上採用相同的原理,並通過在輪胎側壁中採用合適外形的胎體加強元件進行改進。當將輪胎安裝到其輪輞上並將其充氣到正常壓力時,胎體加強件與胎面相鄰的部分向下延伸,超過側壁高度的一半,同時逐漸遠離中間平面,且具有曲率相對較小的子午線輪廓。而第二部分,位於第一部分和固定胎體加強件的胎圈鋼絲徑向中間,具有較小的徑向高度並具有彎曲相對強烈的子午線輪廓。上面描述的兩個部分通過一個胎圈鋼絲形式的第二周向加強件相連。德國專利DE 2 357 265中採用了具有相同原理的位於側壁和胎圈連接處的附加胎圈鋼絲。
法國專利FR 2 277 688提出了一種使側壁在經歷高速時具有更大抗變形能力的結構。根據該文獻,提出了一種輪胎,其胎冠包括一層位於胎體加強件和胎冠帘布層之間的附加帘布層,其軸向末端圍繞一個周向簾線或纜線環摺疊。
在公開號為WO 02/09955的專利申請中,提出了一種輪胎,其基於一個附加加強環位於至少一個側壁中的所述原理,通過增加至少一個側壁的橫向和縱向剛度,實現高性能。此外,該附加側壁加強環位於所述軸向最外側的胎體帘布層的軸向內側,與位於所述胎圈中的固定元件和所述側壁環軸向之間的成型橡膠混合物元件結合,並位於所述軸向外側的胎體帘布層的軸向內側。
儘管這些不同的技術方案取得了顯著的高速性能改進,但可以看到仍然需要進一步的改進,特別是那些形狀比大於40%的輪胎(形狀比,表示為H/S,等於輪胎橫截面的徑向高度與輪胎總寬度之間的比值,如ETRTO標準中規定的,這些尺寸是在輪胎安裝到其安裝輪輞上並充氣到其正常壓力時測量的)。
為了顯著改善輪胎在高速時的性能(尤其是為了儘量降低與高速有關的出現在側壁中的變形),尤其是但非排他地為了改善那些形狀比H/S大於或等於40%的輪胎性能,提出了一種安裝在最大直徑為Dc的安裝輪輞上的輪胎,其包括-用於與輪胎安裝輪輞配合的胎圈,所述胎圈包括至少一個環形加強結構;-包括一個加強結構的胎冠,其中加強結構具有多個如纜線或簾線等嵌在橡膠混合物中的加強元件,該胎冠徑向外側由胎面覆蓋,胎面的作用為在滾動過程中,保持與路面接觸;-在輪胎胎冠的兩側的與各胎圈相連的側壁;-在胎冠和胎圈間延伸的胎體加強件,用於抵消由於充氣壓力造成的力,並通過胎圈將這些胎冠所承受的力傳遞給輪輞;這種輪胎的特徵在於-至少一個側壁包括至少兩個附加環形加強結構,每一附加環形加強結構具有一個至少與輪胎安裝輪輞最大直徑Dc相等的內徑;及-胎體加強件,至少部分固定在每一環形胎圈加強結構和每一附加環形側壁加強結構上,從而當輪胎充氣時在每一環形結構中形成周向應力(tension)。
「安裝輪輞的最大直徑Dc」理解為表示輪輞上距離旋轉軸線徑向最遠點處所在的圓的直徑。例如,對於在其橫向邊緣具有輪輞輞圈的普通輪輞,輪輞的直徑Dc為通過所述輞圈徑向最外側點的圓的直徑。
「環形結構」表示輪胎中一種能提供周向應力的結構,其所能提供的周向應力大於相同體積橡膠混合物所能提供的周向應力。特別地,一種環形結構可以是-一種由一股或多股簾線、金屬纜線或編織簾線組成的編織型胎圈鋼絲,或任何常用類型的胎圈固定結構;-具有合適截面幾何形狀的金屬或塑料環;-多個絲或簾線的一些部分在覆蓋所述部分的橡膠混合物模製和硫化過程中互相連接。
「附加環形結構的內徑」表示通過所述結構徑向最內側點的圓的直徑。
在一個優選的變化實施例中,每一側壁徑向最內側的附加環形結構的內徑與在包含所述環形結構的所述側壁同側的輪輞座圈直徑Dj之間的差值,至少相當於直徑Dj的20%。
優選地,每一側壁徑向最外側的附加環形結構的內徑與在包含所述環形結構的所述側壁同側的輪輞座圈的直徑Dj之間的差值最多等於在相同側測量的輪胎橫截面高度H的1.6倍。
在另一個優選的變化實施例中,在相同側壁中的相鄰附加環形結構,兩個兩個地被橡膠成型元件隔離,以在大致側向的應力存在的情況下優化輪胎的性能,其中橡膠成型元件在徑向測量的高度,至少等於15mm。
根據本發明,可以將胎體加強件完全或僅部分地固定在胎圈或側壁中的任一環形加強結構中。
每一附加環形加強結構都用於在輪胎安裝到其輪輞上並充氣到其工作壓力時承受總胎體應力中的部分。因此,可以發現,優選地周向應力至少等於胎圈加強結構應力的10%。
在另一個優選變化實施例中,還可能在相同側壁中使用兩個附加的直徑相同的結構,這些結構軸向分離,且至少部分胎體加強件固定在至少一個所述附加結構上。
優選地,由環形側壁結構承受的周向力的總和至少等於胎圈加強結構所受的周向力。
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確定周向力在側壁每一環形加強結構中的分配;但是,令人驚訝地發現,當環形側壁加強結構的直徑增大時,有利於使所述力增加。
優選地,固定在每一環形側壁和胎圈加強結構上的胎體加強件的各部分都形成翻轉,胎體加強件各部分的翻轉被機械地連接到固定在一直徑較大的環形加強結構上的至少另一部分加強件相連。
有利地,在上一種情況中,在每一環形加強結構徑向外側具有一個橡膠混合物成型元件,其肖氏硬度A至少等於50,該成型元件在固定在所述結構上的胎體加強件的部分與所述部分的翻轉之間提供一個機械連接。而且,這些成型元件可以具有不同的性能和/或機械特性,這些性能取決於成型元件在指定側壁中的位置。
環形加強結構和肖氏硬度至少為50的成型橡膠混合物的結合顯著提高了抗側向力的能力。
優選地,當至少一個加強件部分圍繞環形加強結構向上卷繞時,所述部分形成的翻轉位於至少最近的處於徑向外側的環形加強結構的軸向外側。
在另一個變化技術方案中,胎體加強件的各部分通過剪切連接固定到至少一個環形加強結構上,該加強環形結構由不可延伸的加強元件組成,其中加強元件布置在輪胎徑向方向布置的至少一疊中。優選地,在該變化方案中,每一環形加強結構都由至少兩疊基本周向的加強元件組成,且固定在每一環形結構中的胎體加強件部分軸向地位於所述兩疊加強元件中間。
本發明還涉及根據上文所述的輪胎的一種製造方法。
為了製造一種除環形周向胎圈加強結構外,還至少包括一個附加環形側壁結構的輪胎,根據本發明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驟-將一個第一胎體部分卷繞到一個徑向可變形的成型鼓上,該第一胎體部分最終將構成部分胎體加強件;-一個與橡膠混合物成型元件結合的、周向不可變形且內徑為D0的環形結構,同心地位於成型鼓上,並位於所述第一部分的徑向外側,以形成一個環形胎圈加強結構;-所述部分的一端至少部分地固定在每一環形結構上;-在一個大於D0的直徑上,製備輪胎胎體加強件的另一部分,且與該第二部分同心,一個內徑為D1的環形加強結構,其中D1大於D0,定位成使胎體加強件的第二部分可以固定在這些環狀加強結構上;-按照需要的次數重複前面的操作,即按照側壁中的環形加強結構數目;然後-如此構成的胎體加強件部分彼此同心並與環形加強結構的增大直徑同心地設置,以構成一疊;-藉助已知的適當的裝置,所得的疊通過使其徑向延伸且使環形加強結構側向更加靠近而被製成圓環面形狀;-這種輪胎的製造以本領域技術人員熟知的常用方式結束。
這種方法在排列胎體加強件的不同部分時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度,從而可以獲得期望的輪胎。胎體加強件的不同部分可以相對於輪胎中間平面對稱分布,也可以不對稱分布,同時它們彼此之間都是同心的。
上述方法可以有等同變化。尤其是成型操作可以在一個或更多連續步驟中執行。例如,在彼此同心地組裝前,胎體加強件的不同部分在不同成型鼓上製成,然後被製成圓環形。另一種可能為在胎體加強件每部分形成後,在另一加強件部分在獲得的環形表面上形成前,該部分輕微成型,等等。
在根據本發明的方法的這些變化實施例中,各胎體加強件圍繞環形加強結構的翻轉即可以位於所述環形結構的徑向內側,也可以位於所述環形結構的徑向外側。
所述用於形成輪胎的方法中,胎體加強件不僅固定在胎圈中,而且固定到至少另一個直徑大於胎圈加強結構直徑的附加結構上。
該方法在可以使不同環形加強結構在徑向上相對於彼此很好地定位,從而通過良好的同心性確保很好的滾動均勻性。
參考附圖,本發明的其他特點和優點將通過下面給出的說明而得到體現,其中
圖1表示一個根據本發明的輪胎徑向橫截面的局部視圖。
圖2-4表示根據本發明的輪胎的不同變化實施例;圖5-9表示根據本發明的,每一側壁中包括兩個環形加強結構的輪胎胎體加強件的製造方法。
圖10表示根據本發明的輪胎側壁的局部視圖。
圖1表示根據本發明的輪胎1橫截面的局部視圖,這種輪胎是對稱的且包括兩個側壁2附加加強結構21、22,胎體加強件3的一部分圍繞附加加強結構通過翻轉而固定。輪胎1安裝在安裝輪輞J上,輪輞J包括一個通過輪輞輞圈R軸向和徑向向外延伸的輪輞座圈S,輪輞輞圈R徑向最外側的點位於直徑為Dc的圓上。
在這種構造中,在輪胎1具有截面高度H,該高度H是在截面平面內,在輪輞的名義直徑Dj(基本位於輞圈R和輪輞座圈S的交點)和胎面徑向最外側的點M之間測量。在側壁軸向最遠點之間測量的輪胎截面寬度為S。在現在的情況中,輪胎的形狀比等於0.70。
示意性地說明的輪胎1包括一個形成其胎冠的部分4,該部分由一個胎冠加強元件41加強,且在其徑向外側設置有在滾動過程中與路面接觸的胎面5。胎冠4延伸至側壁2,側壁2的徑向內側末端在與輪胎安裝輪輞J接觸的胎圈6中終止。
此外,為了平衡由於輪胎內部充氣壓力而導致的力,所述輪胎包括一個已知的作為胎體加強件3的加強件,其穿過側壁,從胎冠延伸到胎圈。
胎體加強件的一個第一部分30圍繞一個環形胎圈6加強結構60(以金屬胎圈鋼絲的形式)固定,從輪胎內側軸向通過加強結構60,向外側延伸形成一個翻轉300。該胎圈鋼絲60的內徑D0小於輪輞輞圈R的外徑(在現在的情況中,其與輪輞的最大直徑Dc一致),以確保將胎圈原位固定在安裝輪輞。
相同胎體加強件的一個第二部分31貫穿胎冠並在部分側壁中延伸,直到其圍繞一個附加環形加強結構21卷繞,從輪胎內側軸向通過加強結構21,向外側延伸形成一個翻轉310。這裡,附加環形結構21為一個橫截面小於胎圈鋼絲60的金屬絲,且其內徑為D1。該直徑大於輪輞輞圈R的外徑Dc;內徑D1和輪輞座圈的直徑Dj之間的差值大於Dj的20%。
相同胎體加強件的一個第三以及最後部分32貫穿胎冠並在部分側壁中延伸,直到其圍繞一個第二附加環形加強結構22卷繞,從輪胎內側軸向通過加強結構22,向外側延伸形成一個翻轉320。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附加環形結構22為一根與第一附加環形結構21相同的金屬絲,而其內徑為D2,在本實施例中,從而使差值(D2-D1)基本上與差值(D1-D0)相同。在本實施例中,內徑D2與輪輞座圈直徑Dj之間的差值等於輪胎截面高度H的1.2倍。
可以看到,胎體加強件第一和第二部分的翻轉310、320分別在第一和第二附加環形結構21和22之間接合,從而確保所述加強部分的良好機械連接。
在該第一實施例中,這些附加環形側壁結構位於圖示截面中輪胎寬度最大的、側壁的點F兩側。
這種構造很重要的一點是可以在胎體加強件中不同環形加強結構之間分配力,從而每一附加側壁結構中的周向應力至少等於當輪胎充氣到工作壓力時胎圈鋼絲承受的周向力的10%。
有利地,側壁中全部附加加強結構21、22承受的力至少與胎圈鋼絲60承受的周向力相等。
由於這種構造,可以獲得在滾動過程中具有更大側向剛度的輪胎,其非常顯著地改善了裝有這種輪胎的車輛行駛性能。該技術方案在高速時的優點尤其突出。
在圖2所示的另一個變化實施例中(為了方便起見,用相同的附圖標記代表相同的構件),至於胎體加強件的三個組成部分(即固定在胎圈鋼絲60和兩個附加環形側壁結構21和22上的三個部分),其結構基本上與圖1中所示相同,差別在於在胎圈鋼絲60和最靠近輪輞的側壁鋼絲21徑向外側,分布著肖氏硬度至少等於50,在本實施例中為80的成型橡膠混合物元件7和8。成型元件8在徑向的測量高度至少等於15mm,在本實施例中等於20mm。這些成型元件確保環形加強結構60、21、22之間的良好機械連接,以及側壁相關部分更大的結構剛度。
此外,胎體加強件3的第一和第二部分31和32的翻轉310和320(分別固定在胎圈鋼絲和徑向離輪輞最近的側壁鋼絲上)在距離最近的胎體加強件部分的翻轉上(分別為310和320)重疊前,沿著所述成型元件7和8的軸向外表面延伸。
圖1和2所示變化實施例中使用的側壁鋼絲可以很容易地被任何環形結構代替,該環形結構具有使每一所述側壁環承受的力至少等於施加到胎圈鋼絲上的周向力的10%的拉伸周向模量。
至少一個環形結構可以被一個由一組簾線或纜線組成的結構代替,如圖3和4中的變化實施例所示,這些簾線或纜線周向卷繞以形成基本徑向的疊(stack)。
在圖3中,胎圈60』和側壁21』,22』中的每一環形加強結構都由至少兩個金屬纜線疊組成。胎圈中的一個第一結構60』由圍繞胎體加強件3』的第一部分30』的四個疊600』組成,當輪胎安裝在輪輞上時,該第一結構位於輪輞輞圈直徑Dc徑向下面。該第一結構的內徑用D0』表示。
此外,相同胎體加強件3』的三個其它部分31』,32』,33』在其末端都固定在兩疊周向卷繞的纜線中。各個胎體部分都沒有翻轉而進行固定。
分別用D1』,D2』,D3』表示的環形加強結構21』,22』,23』的內徑和胎圈結構60』的直徑D0』設置成使圖3橫截面中這些結構之間的距離大致相等。
在圖4的變化實施例中,附加環形側壁加強結構21』,22』,23』的疊位於胎體加強件全部部分30』,31』,32』,33』軸向兩側。例如,位於徑向最外側的、直徑為D3』的環形結構23』,由多個疊組成,四個胎體加強件部分穿過這些疊之間。
這些輪胎結構適用於全部類型輪胎,尤其是用於轎車,特別是高速車輛的輪胎,也可以用於卡車、二輪車、建築機械、飛機等的輪胎。
該輪胎可以通過包括在一個芯體上製造的方法製造。
圖示中不同的輪胎變化實施例安裝在輪輞上,其座圈向內傾斜(即,其軸向最外側的點位於一個圓周上,該圓周的直徑大於軸向內側的點所處圓的直徑);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將本發明應用到設計成安裝在一種輪輞上的輪胎中,其中輪輞的至少一個座圈向外傾斜(即,座圈軸向最外側的點位於一個圓上,該圓的直徑小於軸向內側的點所處圓的直徑),如美國專利US 6092575中所述。在輪胎安裝到座圈具有不同直徑的輪輞上的情況中,有利地提供更多環形加強結構用於將胎體固定在更長的側壁中(即,在由與直徑更小的輪輞座圈接觸的胎圈延伸的側壁中)。
在圖10中示意性地表示的另一個變化實施例中,一些形成胎體加強件的相同帘布層11的加強元件111可以固定在一個第一環形結構40上,而相同帘布層11的其它加強元件112,113可以分別固定在另兩個環形結構41和42上(圖10中的視圖對應於側壁的一部分)。
根據本發明的方法步驟的說明圖5-9表示了製造輪胎胎坯的連續步驟,其中胎坯包括一個在每一胎圈中固定到胎圈鋼絲6上,及在每一輪胎側壁中固定到兩根鋼絲21,22上的胎體加強件3。該製造過程基本上與參考圖2中說明的根據本發明的輪胎一致。
在第一步中(圖5),一個第一胎體部分30被置於一個成型鼓上(這裡,只顯示了所述部分的一半,沒有明確示出所述成型鼓),然後一個第一橡膠混合物成型元件7覆蓋接近所述第一部分每一橫向末端的第一部分上,然後一個直徑為D0的胎圈鋼絲60與成型鼓同心地安裝以與所述成型元件7側向接觸。然後,該胎體部分的末端部分地圍繞胎圈鋼絲60向上捲起,而翻轉300的保留部分在下一步中覆蓋在一個第二胎體部分上。
在下一步中(圖6),該第一胎體加強件部分30與一個第二部分31組裝到一起,該第二部分在另一個成型鼓(或者在相同的成型鼓上,成型到期望直徑後)上以與所述第一部分相同的方式形成。該第二部分31包括部分地圍繞一個內徑為D1的鋼絲21卷繞的胎體加強件部分,鋼絲21本身與一個第二橡膠混合物成型元件8側向接觸。組裝通過使第一加強件部分30與第二加強件部分31同心地輕微變形,並通過將胎圈鋼絲60軸向互相靠近(向圖5-9中用XX表示的中間平面)而實現。
下一步(圖7)與上一步相同,在該步中形成一個第三胎體部分32。該第三部分32圍繞一個內徑為D2的鋼絲22和一個第三橡膠混合物成型元件9卷繞。
在圖8中所示的步驟中,在成型胎坯的同時,例如採用已知的方法,通過內部膨脹,使胎圈和側壁鋼絲向胎坯的中間平面互相靠近。
最後,獲得一個圓環面胎坯10(圖9),並且第一和第二胎體加強件部分的翻轉300和310覆蓋橡膠成型元件7,8和9。
在這之後,繼續輪胎的製造,在將胎坯置於一個模製模具中並硫化橡膠混合物前,以一種已知的方式敷設加強帶帘布層,然後是胎面。
當然,本發明不局限於所說明和圖示的實施例,可以對其進行各種修改,而不超出本發明的範圍。
權利要求
1.用於安裝在最大直徑為Dc的安裝輪輞J上的輪胎(1),所述輪胎包括-用於與安裝輪輞座圈配合的胎圈(6),所述胎圈(6)包括至少一個環形胎圈加強結構(60);-包括加強結構的胎冠(4),該胎冠徑向外側由胎面(5)覆蓋;-在該輪胎胎冠的兩側,一個側壁(2)與各胎圈(6)相連;-在胎冠和胎圈間延伸的胎體加強件(3);該輪胎的特徵在於-至少一個側壁(2)包括至少兩個附加環形加強結構(21,22),每一附加環形加強結構具有一個至少與輪輞最大直徑Dc相等的內徑;-該胎體加強件(3)至少部分固定在每一環形胎圈加強結構(60)和每一附加環形側壁加強結構(21,22)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輪胎(1),每一側壁中徑向最內側的附加環形加強結構(21)的內徑與在包含所述環形結構的所述側壁同側的輪輞座圈直徑Dj之間的差值,至少等於直徑Dj的20%。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輪胎(1),其特徵在於每一側壁中徑向最外側的附加環形加強結構(22)的內徑與在包含所述環形結構的所述側壁同側的輪輞座圈直徑Dj之間的差值至多等於輪胎截面高度H的1.6倍。
4.根據權利要求1-3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輪胎(1),其特徵在於相同側壁中的相鄰附加環形結構(21,22),兩個兩個地被橡膠成型元件(8)隔離,其中該橡膠成型元件(8)在徑向測量的高度至少等於15mm。
5.根據權利要求1-4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輪胎(1),其特徵在於在每一附加環形側壁結構(21,22)中的應力至少等於當輪胎充氣到其工作壓力時環狀胎圈結構(60)承受的周向應力的10%。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輪胎(1),其特徵在於由附加環形側壁結構(21,22)承受的周向力總和至少等於當輪胎充氣到其工作壓力時胎圈加強結構(60)所承受的周向力。
7.根據權利要求1-6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輪胎(1),其特徵在於每一環形加強結構(60,21,22)都是一根通過形成翻轉而將部分胎體加強件固定到其上的鋼絲。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輪胎(1),其特徵在於至少在輪胎相同側上的兩個環形加強結構(60,21,22)之間,設置有一個橡膠成型元件(7,8),其肖氏硬度A至少等於50,且適於保證所述成型元件在受壓下的正常功能。
9.根據權利要求1-6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輪胎(1),其特徵在於每一環形加強結構(60』,21』,22』)均由一系列周向布置的簾線或纜線組成,這些簾線或纜線形成至少一個徑向延伸的且胎體加強件的一部分固定至其上的疊。
10.一種方法,用於製造一種除環形周向胎圈加強結構外,還至少包括一個附加環形側壁結構的輪胎,該方法包括下列步驟-將一個第一胎體部分卷繞到一個徑向可變形的成型鼓上,該第一胎體部分最終將構成部分胎體加強件;-一個與橡膠混合物成型元件結合的、周向不可變形且內徑為D0的環形結構,同心地位於成型鼓上,並位於所述第一部分的徑向外側,以形成一個環形胎圈加強結構;-所述部分的一端至少部分固定在每一環形結構上;-在一個大於D0的直徑上,製備輪胎胎體加強件的另一部分,與該第二部分同心,一個內徑為D1的環形加強結構,其中D1大於D0,定位成使胎體加強件的第二部分可以固定在該環狀加強結構上;-按照需要的次數重複前面的操作,即按照側壁中的環形加強結構數目;然後-如此構成的胎體加強件部分彼此同心並與環形加強結構的增大直徑同心地設置,以構成一疊;-藉助已知的適當的裝置,所得的疊通過從其徑向延伸且使環形加強結構側向更加靠近而被製成圓環面形狀;這種輪胎的製造以常用方式結束。
全文摘要
一種輪胎(1),包括與最大直徑為D
文檔編號B29D30/08GK1756672SQ200480005970
公開日2006年4月5日 申請日期2004年2月26日 優先權日2003年3月3日
發明者F·阿拉爾 申請人:米其林技術公司, 米其林研究和技術股份有限公司